第一篇:路易波拿马的雾月十八天读后感
路易波拿马的雾月十八天读后感 选择理由:阅读马克思的这本《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天》其实并不是一个特别轻松的过程,我一直觉得德国人的文章每一句话都蕴含着哲理和逻辑,这本身就给我阅读这本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再者我对马克思的心理总是敬畏之心大于阅读的兴趣,他似乎就是一个只出现在马原课和高中政治课上的人物。似乎是一个思想高深一直正确的大胡子犹太人的形象,除了偏见一无所知。对于这本书的阅读,第二个问题就是种种党派和人物的名称充满了每一页泛黄的纸张,天生没有记名字天赋的我在阅读时似乎又回到了看《希罗多德历史》那本书时候的痛苦状态,困于人名和政党中无法自拔,艰难的从中梳理出一条线索。
读后感:开篇,马克思的一段话就吸引了我——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的确是由人创造的,但是我们总是觉得今天有过去的影子,有的人说文艺复兴是一种复古,复兴希腊的文化,事实上,真正发生的并不是欧洲的人们回到了爱琴海的时代,而是在希腊的基础上,欧洲找到了演出新剧本的方式,找到了变化的方式。我们的每一件改变都与传统和历史有关,我们必须有迹可循才能不走弯路,然而在循着承继下来的历史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找的合适的方向来使之进一步的发展。这才是走在历史道路上应该注意的,理性的看待复古的思想和文化,因为那已经不仅仅是文化,而是成为了一种神话,她任人打扮,变成现在的人们需要她表现的特点和样子。
议会内部的矛盾激化了,有关究竟如何修改宪法、要不要修改、修改后宪法该为谁服务这些问题,三个党派争论不休。波拿巴派认为应该修改,共和派则坚定的维护宪法,这两者是明显确定的,而秩序党则是完全混乱和矛盾的,他自己的利益与他想让法国变成的样子最终把它陷入了一个矛盾之中且越来越混乱。这一混乱导致的结果是原本秩序党的支持者开始改变阵营,秩序党的地位进一步下降。而与此同时的恐怖的经济危机,使得人们特别是曾经秩序党的支持者彻底厌倦了混乱,他们希望终结这个混乱的过程了。于是他们就这样欢迎了波拿巴的政变和他的绝对权力,就像资产阶级当时放弃自己的军队一样放弃了自己的政党。其实随着一次一次的驱赶,那也早已不是多少资产阶级的政党了。帝制就那么复辟了。最后一章,马克思终于开始介绍他对这件复辟的闹剧的看法了,他首先对最早离开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进行了评论,事实上,他认为所有的阶级最终都倒下了,反而是帝制复辟了,路易波拿巴也走上了王位,像他的叔叔一样,发动政变有了他自己的“雾月十八天”,然而他还更胜过他的叔叔,他所控制的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国家机器使得他越来越远离各个阶级了。之后马克思解决了我们的一个问题——通篇,波拿巴不断的有新的敌人,他又是怎样最后战胜所有人而胜利的呢?其实他是代表一些人的,不是支持奥尔良王室的保皇党,而是被我们忽视的农民,并不是他有什么吸引了农民,而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资产阶级,因为他驱散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因此农民支持他。农民自给自足,农民的生活方式类似且他们相对独立。他们利益的同一性使得他们没有成为一个阶级,亦没有成为一个政党,他们数千年的生活使得他们已经习惯于有一个高高在上的领袖和权威,那个人也许是领主,也许就是国王。这进一步的揭示了马克思为什么说波拿巴登上王位是一种下降,是因为他重新回到了原点,开始代表最传统代表最落后生产力的不革命的安分的农民,哪怕拿破仑都在法国大革命的浪潮之下重视资产阶级,经历了一个如此混乱而又漫长的时代之后,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历史的幽灵再次游荡在法兰西的土地上。
120224班
王金灏 12021093
第二篇:读《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有感
读《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有感
我是于一个下午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后来的几天又零零散散重读了其中的几段,感触很深。虽然是200多年之前发生的事情了,但因为在这本书里,马克思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条理清晰,最后还有详细的总结(第七章),所以并不是很难懂。这本书从路易波拿巴反革命政变事件入手,为我们解读了1848--1849年法国大革命的经验。1848年的二月革命,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推翻了七月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窃取了革命果实,并打压无产阶级,迫使“六月起义”爆发,随即无产阶级被迫退出社会舞台。1848年十二月,路易波拿巴当选总统,联合大资产阶级“秩序党”打压资产阶级共和派,自己则好似“退隐”。此后的政治舞台逐渐被“秩序党”操控,终于用“立法会议”代替资产阶级共和派的制宪会议。而“秩序党”上台后,内部争权夺利,实力削弱,最终败给波拿巴的“十二月十日会”。波拿巴于1851年12月发动政变,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随时间的推移,历史事件的发展,逐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将此事件加以解读,深刻地分析了革命前前后后各种势力的产生、发展、交叉、抗衡,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剖析了各方势力成功与失败的根本原因,冷静客观地指出了无产阶级在此次社会运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失败的原因。这篇文章给我以深深的启发。
(一)在文章的一开篇,作者就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课本上我们学过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而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说成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文章中这句话,说得简单一些,就是人们要基于历史客观情况来创造历史,而人们创造的历史有会反过来对人们的行为生活产生影响。马克思还尖锐地指出,“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为他们效劳”,人们在革命的过程中,由于怯懦,往往打着过去的旗号,但实际上物是人非,新的历史环境早已改变。同时“法国人在从事革命的时候总不能摆脱对拿破仑的追念”,人们的惰性使得大家总是希望上天能降下来一个“救世主”,而不愿亲自起来斗争,争取自己的权利。我想这一条对我们国家也是适用的。柏杨先生曾说:“中国人总是需要一个皇帝。”中国的老百姓要求不高,只要“坐稳了奴隶”,就能安居乐业。却忽视了自己本身具有的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
(二)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在1848--1849年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民群众。无产阶级在这次大革命中的两次起义均告以失败。二月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资产阶级窃取,而巴黎工人的六月起义则遭到了国民议会的残酷镇压。从革命的其他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教育水平的不足,眼界的短浅,人民在革命的过程中还犯了很多错误。我在这里举两个文章中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六月革命的失败,除了社会原因和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也有无产阶级领
袖缺乏斗争经验,“无产阶级中有一部分人醉心于教条的实验,醉心于成立交换银行和工人团体,换句话说,醉心于这样一种运动,即不去利用旧世界自身所具有的一切强大手段来推翻旧世界,却企图躲在社会背后,用私人的办法,在自身的有限的生存条件的范围内实现自身的解放,因此必然是要失败的。”这充分体现了年轻的无产阶级之天真,忽略了斗争的残酷和严峻。
在1850年3--5月,巴黎人民完全可以趁着革命的东风,进行一些实际的斗争。但是由于当年是法国工商业少有的繁荣,当时巴黎的无产阶级有充分就业的机会,“贸易繁荣,工厂开工,粮价低廉,食品丰富,储蓄银行每天都收到新存款”“面对着这样的事变,他们却让民主派来驾驭自己,为了一时的安逸而忘记了自己阶级的革命利益,他们放弃了作为致胜力量的光荣,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并且表明,1848年6月的失败使他们长期丧失了战斗能力,最近的历史进程又要撇开他们而向前发展。”这个例子充分证明了人民有的时候是很短视、很狭隘的。
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作一个警醒,当代的大学生比如我们,很多人将来都要从事政治工作,我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而我们中的很多正是对人民抱有错误的理解。认为现实社会的“人民”也如同教科书上一样,具有与生俱来的先进性,具有智慧、勤劳、朴实的美德。但是实际上由于所受教育程度不同,绝大多数民众是不具有长远的眼光的。这并不意味着人民是软弱无能的。通过马哲课,我们学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唯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但是我们同时还学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社会历史条件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经济条件即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以及归根到底由此决定的政治的、思想文化的条件。人们既不能任意地选择这些条件,也不能在自己所处的条件下随意地创造历史,而只能首先适应和接受这些条件,以此作为自己活动的起点。这并不是说,人们在现实条件下是消极被动、无能为力的。适应和接受现存的条件正是为了在此基础上,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更好地发挥自觉能动性,积极推动历史前进,表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随意的。
在文章中,马克思指出,首先二月革命就不是由无产阶级有组织、有预谋地发起,而是由于革命的风云卷到了这里,民众自发地组织起来战斗而引起的暴动。这场斗争本来就不在无产阶级的受教育水平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在这之后,无产阶级没有注重建立统一战线,从而落得被所有党派孤立,继而绞杀的结局。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六月起义的失败是由于资产阶级飞反革命运动和无产阶级缺乏理论指导这两条共同的结果。即便如此,也不能抹杀六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首先,“无产阶级至少是带着进行过世界历史性的伟大斗争的光荣而失败的”,震动了整个欧洲,这场伟大的斗争给之后的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次,“它揭示出,资产阶级共和国在这里是表示一个阶级对其他阶级实行无限制的专制统治。”向世人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痼疾和资产阶级的凶残。
在这里我还有一点看法。我们古代有“得民心者的天下”,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代一代的伟人,成功地启发了麻木的国民,发动了群众的力量,最后甚至将它演变成一种艺术,达到“我是人民的儿子”“军民鱼水一家人”的境界。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这种做法,不能违背人民的意愿办事,尊重人民的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才能把我们国家建设好。
(三)路易波拿巴反革命政变事件整体,就是资产阶级共和派镇压无产阶级,而自身又在其中大伤元气,最终被“秩序党”取代,而经过一系列斗争,“秩序党”又败在由波拿巴组织的、更加流氓无耻的“十二月十日会”手中。但是将马克思的文章一路看下来,我们却能够找到另一条主线,即无产阶级由懵懂到成熟、由弱小一步步壮大的过程。比如
“农民的一切希望都落了空,他们一方面比任何时候都苦于粮价低落,另一方面又苦于赋税和抵押债务日益加重,于是他们在各省开始骚动起来。他们所得到的答复是迫害教师,使他们服从于僧侣,迫害镇长,使他们服从于县官,最后是施行控制一切人的侦探制度。在巴黎和各大城市,反动派本身具有自己时代的特征,挑衅行为多于压制。在乡村,反动派卑鄙龌龊,琐碎小气,可恶可厌,一句话,就是宪兵。显然,受过牧师制度祝福的宪兵制度三年来对愚昧的群众的腐蚀该是多么深。”
在马哲课上,我们学到: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并贯穿于每一社会形态的始终。其它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受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定或影响。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论。
无产阶级具有改天换地的强大力量,但是他们自己对这种力量毫无知觉,并且只有在被逼的无路可退之时才会奋起反抗。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这最黑暗的时候,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反而能够看到光明。
而对此更为理性的解释可以表述为,从1850年开始,无产阶级并非一上来就是坚定的、革命的、支持暴力的,而恰恰是资产阶级的一系列举措,使得中产阶级倾家荡产,农民失去土地,手工业者走投无路,从而大大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并且一次一次的“政变”,一次一次的流血事件,使本来怯懦的人民一步步清醒、坚定起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可以说是资产阶级赋予了无产阶级反抗的力量。
总结:
这篇文章是马克思的经典之作,其中处处体现着这位伟人的思想精髓,我才疏学浅,无法深刻领会,更无法一一表述。但我读文章的时候,随时都能联想到很多老师上课讲的哲理。比如在第七章,作者详细阐释了法国当时的经济状况,由此可以联想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深刻作用,让我获益匪浅;再比如,通过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一次次失败,却一次次愈加增加了力量,可使人想起书本上“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行和复杂性”。
这篇文章改变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我原先以为马克思只会讲道理,但通过这篇文章,我看到了他对真实历史事件的深刻认识和敏锐解剖。“读史使人明志”,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指导生活,可以使我们活得更加清醒。
通过此文我还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人民”。作为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只有认识人民,才能认识社会;只有发动群众,才能获得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只有“为人民服务”,才能长久“和谐”。
第三篇:读《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节选)有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读《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节选)有感
作者:杨培 李筱鹃伶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6期
摘要: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运用自己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对1848年革命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证明了“法国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一种局势和条件,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解释了1848年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和科学评价了波拿巴这个历史人物。
关键词:阶级斗争;局势;条件;政变
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之后,即以此为指导,重新对社会历史问题进行研究。恩格斯曾经指出过,《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部著作是运用唯物史观解释重大历史事件的一个十分出色的例子。通过阅读文章,试图理解“法国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一种局势和条件,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
一、基于经济利益的阶级斗争
法国是一个阶级斗争比较典型的国家,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专注于研究法国历史,考察法国各个历史事件的一切细节,尽可能地全面搜集材料,有备无患,以便将来使用,对于各个历史事件,马克思并不觉得意外。马克斯曾指出过:“法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在那里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比起其他各国来每一次都达到更加彻底的结局;因而阶级斗争借以进行、阶级斗争的结果借以表现出来的变换不已的统治形式,在那里也表现得最为鲜明”。
马克思是最先发现的重大历史运动规律的人,运用这一规律,即“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或多或少明显地表现了各社会阶级的斗争,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它们的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这个规律对于历史,同能量转化定律对于自然科学具有同样的意义”。在这里,马克思用以解释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历史。
进行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从混沌复杂的阶级社会历史中找出其规律性所运用的基本方法。马克思认为,运用这个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必须意识到各个阶级之间、同一阶级不同集团之间的斗争,是基于自身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物质利益之上的。比如,正统派和奥尔良派是秩序党中的两个大集团。这两个集团彼此分离,“决不是由于什么所谓的原则,而是由于各自的物质生存条件,由于两种不同的财产形式,由于农村和城市之间旧有的对立,由于资本和地产之间的竞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怎样正确认识政治家、著作家和社会阶级的关系呢?一般说来,确定一个政治家和著作家代表哪一个阶级,决不能从他们的外观上貌似属于哪一阶级作出判断,应该根据哪一阶级的社会生活界限来限制了这些人物的思想为依据。马克思在揭露小资产阶级是民主派的代表人物时说:“使他们成为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是下面这样一种情况:他们的思想不能越出小资产者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因此他们在理论上得出的任务和解决办法,也就是小资产者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在实际生活上引导他们得出的任务和解决办法。”
二、无产阶级的不成熟
路易·波拿巴在1851年11月2日夜间发动军事政变。12月4日,资产者和小店主曾经试图鼓动无产阶级起来战斗,然而巴黎无产阶级却并没有举行起义,根究有原因主要出于以下几点:
其一,资产阶级的镇压。在六月起义中被残杀的工人阶级,多是革命当中的基本力量和精华,除此之外,六月事件之后,有的工人阶级在各种数不清的借口下被流放或者被关进监狱,所以,在革命力量的遭到很大程度损失的情况下,要使无产阶级即行动起来变得相当困难,无产阶级暂时选择退到革命舞台的后台去。
其二,无产阶级缺乏指挥者。巴黎无产阶级知道,在这个时候,“无产阶级举行任何重大起义都会使资产阶级重新活跃起来,并且会使它和军队协调起来”,并且反过来镇压工人。面对路易·波拿巴的突然袭击,“巴黎的无产阶级又一次失去了他们的领袖,失掉了街垒战的指挥者,使得工人成为一支没有指挥官的军队”,无力组织起义。
其三,从根本上说,法国无产阶级还不成熟。在思想上,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取得统治地位,一定程度上受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影响;在政治上,缺乏广大农民的支持,同盟军的问题有待解决;在组织上,仅仅算是一个秘密团体,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有待组成。
三、小农寄希望于波拿巴
波拿巴政变取得胜利,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得到了小农的支持,这群人是法国社会中人数最多的一个阶级。一方面,农民从1793年雅各宾派的土地法中得到好处,他们将这一结果自然地与拿破仑联系在一起,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美丽画面——这位名叫拿破仑的人将会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送还给他们。这种“拿破仑观念”在农民中广泛影响,路易·波拿巴借助这种观念,把自己伪装成类似拿破仑的人,获得农民的支持。另一方面,从临时政府时期起,资产阶级就不断地对农民增加税收,农民的不满情绪日益加剧。于是,广大农民在1848年12月的投票选举中,把路易·波拿巴拥为总统,后来使他成为法国的皇帝。
马克思指出,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支配社会。一方面,由于他们的经济条件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与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不相同并互相敌,所以他们就形成了一个阶级。另一方面,因为小农彼此之间又只存在地域上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还不足以使他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形成全国性的政治组织,就此而言,他们又称不上是一个阶级。所以,“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在他们思想深处渴望出现一个所谓的真命天子,一个强有力的行政权力,来保持分散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这种社会秩序不受破坏。所以,小农把自己的希望和幻想寄托在波拿巴的身上,选择支持波拿巴也不是偶然。
马克思说:“波拿巴代表一个阶级,而且是代表法国社会中人数最多的一个阶级——小农”。这个论断并不表明,波拿巴就是真正代表劳动农民的利益。马克思当时指出:“波拿巴王朝所代表的不是革命的农民,而是保守的农民;不是力求摆脱其社会生存条件即小块土地的农民,而是想固守这种条件的农民;不是力求联合城市并以自己的力量去推翻旧制度的农村居民,而是相反,是愚蠢地固守这个旧制度,期待帝国的幽灵来拯救自己和自己的小块土地并赐给自己以特权地位的农村居民”。
路易·波拿巴政变的发生与成功不是偶然的,不能理解为路易·波拿巴的人格和野心,而要从当时法国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当中找原因。马克思通过对路易·波拿巴的政变作了生动描述,对法国阶级斗争的局势、条件与波拿巴的政变作了精辟分析,对二月革命到波拿巴政变时期法国阶级斗争历史经验作了深刻总结,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关于国家与革命等的重要原理,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思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作者简介:
杨培,女,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
李筱鹃伶,女,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
第四篇:谈马克思眼中的“法国小农” ——读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有感
贵州大学马列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贵州 贵阳 550025)
中图分类号:I236.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7-160-02
摘要: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主义中非常重要的著作,该文因其蕴含许多重要理论意义而受到普遍的重视。本文从马克思阐述“法国小农”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对马克思阐述的“法国小农”理论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力求结合马克思的“法国小农”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小农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国小农”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于1851年12月—1852年3月写作完成的。当时正值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在法国建立军事独裁政权。文章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阐明了路易·波拿巴政变成功的原因,认为政变的发生与成功不是偶然的,不应将之简单的归因于路易·波拿巴的人格和野心,而是应从1848年革命以来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中去寻找。另外,还特别指出,政变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国为数众多的小农阶级支持路易·波拿巴。马克思在文章中对法国小农的阶级状况以及革命态度作了尤为精辟的分析,至今看来都是精彩绝伦的。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有必要结合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进一步对马克思的小农理论进行讨论,吸取马克思小农理论的营养,这对于我国小农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阐述“法国小农”理论时的历史背景
1848年2月,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利益的“七月王朝”,同时也粉碎了资产阶级保留君主制的阴谋。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都积极地参加了这次革命,但“当巴黎无产阶级还陶醉于为它开辟的伟大前途并且认真地埋头讨论各种社会问题时,旧的社会力量却在集结,联合,醒悟,并获得了国内群众的意外支持,即获得了那些在七月王朝这个障碍物被推翻后立刻跃上政治舞台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意外支持。”资产阶级窃取了二月革命的果实,成立了资产阶级占多数的临时政府。临时政府一方面被迫采取一些进步性的措施,如宣布法国为共和国,实行普选制,同意集会、结社、出版自由;另一方面暗地积蓄力量,孤立工人,采取了反动敌视工人阶级的措施。1848年6月,巴黎无产阶级发动了六月起义,与资产阶级展开了第一次的阶级大搏斗,但是最终获得胜利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资产阶级共和派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颁布宪法后于1848年12月10日举行总统选举。路易·波拿巴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超党派”的人,在竞选宣言中向所有阶级都提出了带有煽动性的纲领。因此,路易·波拿巴最终以550万张选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总统。可以说“波旁王朝是农民的王朝,奥尔良王朝是金钱的王朝,波拿巴王朝是农民的王朝,即法国人民的王朝。”而对于“12月10日的选举是曾经不得不支付了二月革命的费用的农民反对国内其他各个阶级的表现,是农村反对城市的表现。” 在路易·波拿巴执政以后,他联合秩序党人打击资产阶级共和派,成立了“秩序党”内阁,用“秩序党”控制的立法会议代替了共和派的制宪会议。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了政变,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确立了军事独裁政权的统治。路易·波拿巴的政变震动了整个欧洲,是对法国的整个革命与民族的一种彻底的欺骗与侮辱。可以说“1848年12月10日的选举只是在1851年12月2日的政变中才得以实现。”
二、马克思阐述的“法国小农”理论的主要内容
路易·波拿巴之所以能够政变成功,原因还在于法国为数众多的小农阶级支持路易·波拿巴。当时法国广大的农民政治上闭塞落后,小农意识严重,他们总是迷恋于拿破仑时代的美好时光。波拿巴向农民许诺要减轻赋税、保护小土地所有制,自封是农民的代表者。广大的农民在议会制共和国下受到盘剥,因此相信路易·波拿巴政权将给他们带来福利,波拿巴王朝就是农民的王朝,而当时农民又占法国人口的大多数,所以说他们的支持是路易·波拿巴政变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篇文章中,对于当时的“法国小农”有着深入而精辟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小农是小私有制和分散的个体劳动。马克思说:“他们进行生产的地盘,即小块土地……一小块土地,一个农民和一个家庭;旁边是另一小块土地,另一个农民和另一个家庭。”可见,小农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社会交往方式单调而且稀少,生活贫困而且受教育少,这些就决定了他们比较自私,眼光比较狭隘。
第二,小农缺乏组织性、纪律性。由于小农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分散的,这就造成了他们比较散漫、组织纪律性缺乏的特点。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相互交往,而是使他们相互隔离。”人们之间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是由一些同名数简单相加形成的,好像一袋马铃薯是有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他们之间分工简单而且互相封闭,不习惯任何组织和纪律的约束,一般情况下愿意各自为政,自行其是。但是,在遇到外部压力的时候,却又容易一下子失去了活力,然后是互相推诿,过度依赖外力。
第三,小农经济是孤立封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主要依赖自己拥有少得可怜的生产条件和传统技术,依赖直接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这种隔离状态由于法国的交通不便和农民的贫困而更为加强了。他们进行生产的地盘,即小块土地,不容许在耕作时进行分工,应用科学,因而也就没有多种多样的发展,没有各种不同的才能,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每一户农户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的,都是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费品,因而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正是由于小农经济的孤立自封和自给自足,造成了小农在思想意识上的封闭狭隘,使得当时的法国小农过分迷恋拿破仑时代的美好时光,不愿意接受新的社会制度。
第四,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支配社会。由于小农阶级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固有的分散性、闭塞性、隔绝性和缺乏主动性、组织性而容易成为现代社会中最稳定、最保守的因素。在当时农民人口仍然占大多数的法国,市民社会力量弱小难以制约国家,国家政权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这是因为小农阶级“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它的官僚不再需要道义上的权威,便可以合法存在。和市民社会比起来,国家机器已经大大地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没有经济的社会化联系,没有全国性的统一的政治组织,一种自在状态的阶级必须通过别人才能代表自己。在小农汪洋大海中社会化唯一方式就是行政权力支配社会。
三、马克思阐述的“法国小农”理论的借鉴意义
虽然马克思阐述的“法国小农”理论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半世纪了,但是它对我们今天的小农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小农缺乏组织性、纪律性以及在思想道德观念方面存在局限性,这些都与小农文化素质低下、愚昧无知的状态紧密相连的。现代发展经济学家指出,劳动力素质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决定因素。劳动力素质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不同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是不同的,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总体而言,我国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农村尤其低下,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已成为制约现代化发展的根本障碍。因此,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必要对农民进行改造,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改造其传统落后的小农意识对现代化进程的消极影响,需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在发展高科技和尖端技术的同时,重视全民性的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帮助他们科学地认识世界,提高生产、工作
和生活的科技含量,破除迷信和愚昧;重点发展基础教育,彻底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重视普及大众文化,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在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得以转变。
第二,由于小农经济具有孤立封闭、自给自足等局限性,因此,只有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才是小农的根本出路。目前,中国的农民基本上还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消费,不仅每个农户的耕地面积过小而且细碎分割,农产品的商品率也很低。也就是说,小农经济在中国仍然普遍存在。在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种高度分散、单个农户小规模生产经营为特征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解决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必须对小农经济进行改造。目前,我们应该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作组织为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解决生产中的融资、技术问题,借用组织和团队力量代表农民进行市场博弈。
第三,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支配社会,这是由小生产社会政治心理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他们必须通过别人来代表自己。这种政治行为是经济市场化进程中最广泛也是最严重的政治障碍之一。小农心理意识所赖以产生和依托的生产方式是专制政治的社会基础。因此,要推进现代化,改造小农意识就必须以先进的政治文化来改造小生产的社会政治心理,规范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当前我国的主导政治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初级形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这种主导政治文化所主张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基本上体现了当前我国社会各利益群体的根本利益,各利益群体能够从总体上接受这种政治文化对自己的引导和约束。同时,也有非主导政治文化在各方面影响主导政治文化对人们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和约束,使一些社会利益群体的政治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偏离,甚至是背离。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真体会马克思的小农理论思想,领略其中蕴含的真谛,使之为我国小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