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张承志之《黑骏马》

时间:2019-05-14 04:4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张承志之《黑骏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张承志之《黑骏马》》。

第一篇:浅论张承志之《黑骏马》

浅谈张承志之《黑骏马》

张承志是新时期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在汉文化、回文化、北方游牧文化的影响下,他的文学作品内涵不断深化。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他不断构筑着自己的精神阵地,宣扬自己“纯洁的精神”,而抵抗流俗和坚守信念就是他的“纯洁的精神”的内核。

张承志让我们感到尴尬,你无法一下抓住他,一下子穿透被他用极浓极强烈的自我感情色彩和真实的血肉浇筑的清晰而又混沌、外张而又内闭、宏拓逍遥而又凝贮珍域的生命的奥秘!

当古老的牧歌《钢嘎哈拉》那低回无尽的悲怆周而复始,在自己心中荡漾出那份涟漪,终会包含自己多少的回忆,多少的往事,多少的情感,那远去的一幕幕,终究还是会浮现在脑海。

张承志在内蒙古乌珠穆沁做知青,乌珠穆沁,位于内蒙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广阔,游牧文明深刻,在这种背景的影响下,张承志的知青文学也有少数民族的豪放和激扬。其实从本文的设定,就显示出了本篇作品的基调。白音宝力格,蒙语中美丽富饶的泉水;额吉,蒙语中母亲的意思;索米娅,蒙语中春天的嫩芽的意思。即使生活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前进,但是也要对生活充满希望,这就是张承志在《黑骏马》这部小说中所要表达的思想。

那么,这个故事,我们从何谈起呢?是从宝力格和索米娅童年初次相遇么?是从黑骏马钢嘎哈拉出现的那个早晨么?还是,宝力格和索米娅那分离的九年?亦或是宝力格和索米娅在阔别九年重逢的那一刻?可以说,《黑骏马》这部小说,真的让人不知道从哪里讲起比较好。那一幕幕,一直在脑海中盘旋,挥之不去。

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宝力格骑着黑骏马寻找童年爱人索米娅的故事。白音宝力

20105081115

格幼年丧母,父亲无暇抚养,为此寄养在勃勒根草原上的额吉抚养。他在额吉家遇到了和他有相同命运的一个孤儿——索米娅。额吉没有亲人,她把两个孩子当亲生儿女一样抚养成人。两个孩子渐渐长大,额吉想让他们结成终生伴侣,但心怀抱负的宝力格一心想到外面读书,将来做一名兽医。宝力格接到通知,要他到苏木参加兽医培训班,这正是他所期盼的。索米娅送宝力格去培训班,搭乘的是一辆运羊毛的货车,因驾驶舱已经坐满,两个人坐在货箱的羊毛堆里,货车夜晚出发,深秋的寒风刺骨,两个年轻人相互依偎着,直到天边露出曙光。在朝霞的见证下,两人立下誓言,要结为夫妻,永世相爱,并约定在培训班结束之后就回家结婚。宝力格学成后回到勃勒根草原,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索米娅居然被草原上的恶棍黄毛希拉所玷污,并且已经怀上了他的孩子。宝力格的精神几乎崩溃,在看到额吉和索米娅居然默默承受这一切后,宝力格发现自己和草原生活的隔阂,在巨大的打击下,愤然出走。九年后,宝力格大学毕业,成为了自治区畜牧厅的一名技术员,因为作草原牧业调查,宝力格又回到勃勒根草原,决定去寻找他依然念念不忘的索米娅。此时,索米娅早已经远嫁到诺盖淖尔湖畔,在额吉死后,带着其其格艰难度日。索米娅嫁给了车夫达瓦仓,她又给达瓦仓生了三个儿子,一家人在诺盖淖尔过着贫穷而又平静的生活。其其格异常瘦弱,且又收到继父的不平等对待,为了给其其格幼小的心灵一丝安慰和期待,索米娅谎称其其格的父亲是宝力格,并对她说,她的父亲有一天会骑着一匹叫钢嘎哈拉的黑骏马来找她们。当他们相见时,宝力格默认了这个善意的谎言,而其其格真的对宝力格产生了父亲一般的依恋。最后,宝力格骑着黑骏马离开了诺盖淖尔,唱起了这首《钢嘎〃哈拉》长调古歌。“当我的长调和全部音乐终于悄然逝去的一霎间,我滚鞍下马,猛的把身体扑进青青的茂密草丛之中。我悄悄亲吻着这苦涩的草地,亲吻着这片留下了我和索米娅的斑斑足迹和炽热爱情,这出现过我永志不忘的美丽朝霞和伸展着我的亲人们生路的大草原。我悄悄的哭了,就像古歌中那个骑着黑骏马的牧人一样”。

其实,只有当我们在无人的时候,静静的看《黑骏马》的时候,才能慢慢读懂感受这其中的思想情感。

这个故事中,有草原,有蓝天,有白云,有古老的牧歌,有明净的勃勒根河。这个故事中,有悔恨的宝力格,有美丽的索米娅,有强悍的钢嘎哈拉,有慈祥的白发额吉,有不堪回首的往事,有美丽悲凉的结局。

《黑骏马》是对张承志“小说应当是一首诗,而全部感受、目的、结构、音乐和图画,全部诗都要仰仗语言的叙述来表达和表现。所以,小说应当是一篇真正的美文”这一文学理想的最好诠释。小说以牧人基本素质的心绪——蒙古草原文明的独特灵性为内核,以深厚的艺术底蕴为机体,向人们倾诉他神往的家园天堂。美源自灵魂,源自精湛,源自意象,源自真挚和感悟。小说通过一个深沉而挚切的爱情悲剧,一段漫长感伤的成长历程,述说了蒙古人艰难咀嚼的生活,然后,正是由于生活的磨练,磨出了草原人坚强、隐忍、刚毅、豪放、守护神般的男子汉和善良、伟大的女性,那广袤的草原、通透人性的黑骏马、那粗犷强悍的牧民、那红霞燃烧的早晨、那鸣叫着的雁阵、那清澈的勃勒根小河、那质朴悲怆的民歌都是草原的精灵。

《黑骏马》,那些难忘的感伤,那个古朴而悲凉的故事,仿佛,总覆盖了自己太多的往事,太多的记忆,太多的忧伤。

仿佛每一个凄凉的故事,都是以欢乐开始的,最终都以悲剧收尾,好像只有这样,才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才可以震撼人心,才可以更加让人回味!

有多少人,会知道,故乡给那些抛弃它的人带来了多少的痛楚,又有多少人会知道,当再次回到自己九年前的家,看到的只是那一片空地的感受,还有多少人,能懂得,那个曾经美丽而又可爱的姑娘,那个曾经相伴多年的姑娘,那个本可以成为自己新娘的姑娘,早已经成为别人孩子的母亲时候的感受呢?

爆音宝力格、索米娅、额吉、其其格、钢嘎哈拉,这些感到亲切的名字,却为何,拼在一起时,在心中会有一丝丝的凄凉,会有一丝丝的感伤,是因为她们凄凉的结局么?还是因为她们的无可奈何?亦或,是对命运不公的质问啊?

早已经忘了对这个故事,读了多少次,一次?两次?三次?四次?还是五次啊?不过,这个好像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自己内心深处,一种抒发不尽,描写不完,而又简朴不过的滋味,一种独特的灵性,久久珍藏着。

或许是阅读吧,给自己带来了太多的感情:快乐、忧伤、凄凉、失落,而这一切,总会令人经意不经意间,想起了太多太多,或许正是阅读,让自己的内心不再空虚,让自己的心灵世界得到充实,让自己总会充满无限的遐思。

许许多多,美好的,凄凉的,有趣的,乏味的故事、文章,让自己不再孤单,至少觉得这个世界不止你一个人。

第二篇:张承志《黑骏马》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1] 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承志《黑骏马》读后感,欢迎阅读!

张承志《黑骏马》读后感

1《黑骏马》是一本书写黑骏马一生的经历的书,这本书的作者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黑骏马一生的坎坷经历,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我推荐大家来看。

我最喜欢的篇章有:我儿时的家、自由、果园中的一次谈话、我最后的家……以为这些篇章中读完之后都是深有感触的,如:果园中的一次谈话,读完这一篇章之后你会发现原来人类也是如此的残暴,竟然把刚生下来的小狗的耳朵剪成尖尖的。把老马“奥列佛先生”的马尾剪成了6、7英尺长。唉!可怜的“奥列佛先生”不过还好现在养它们的是高顿老爷,一位高顿老爷是非常会爱护马的人。

可惜的是美好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高顿老爷的夫人也就是黑骏马的女主人,突然得了急症这让原本美好幸福的一家人就此分开了。从此以后一家人就再也没有见过了,黑骏马的艰难生活就此拉开了序幕,它见识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如:酒后拿马出气的人、当然也有温和待马的人、还有凶暴残忍的人……

最后,黑骏马终于回到了一个,像高顿老爷一样的家庭安顿了下来,度过它剩下的岁月。

张承志《黑骏马》读后感

2《黑骏马》是一部十九世纪轰动欧洲文坛的经典小说。这本书的内容很精彩详细的说明了主人公“黑骏马”在人类家里度过的,一生,他遇到过了好人,让他接受良好的训练,从不让他太劳累,但也遇到过外行的人,不会驾驶马车的。小说主人公“黑骏马”是一匹漂亮的优种黑马,从小他就生活在贵族人家,吃着优良的饲料,受过良好的训练,性格十分的温顺和善良。并且他聪明、机智、勇敢,主人和他的家人都十分喜欢他,但是好景不长,主人家里有了变故,黑骏马被迫被卖掉,他一连被买过很多次,在这段时间里,他接触过各种人:一喝多就拿马撒气的醉汉。不会驾驶马车的外行人,一直紧紧的拉着马车缰绳,从来不让马的嘴巴松弛一下,也不给马一点点自由行动的空间,那些赶车人觉得只有这样做,才稳妥。还有一种人就是松松垮垮的驾驶马车,连缰绳都不拉的,自己的双手懒洋洋的搭在膝盖上,有不把动物当回事儿的坏人,还有把动物当作自己最亲的朋友,保护他们,爱护他们。许多的马匹在十分恶劣的情况下为人类干活,他们的处境很悲惨,有些马是因为干活太劳累而活活累死的,还有些马竟然是因为一种十分残忍的时尚而疼死的。比如说他们为了使自己家的马“更加的有精神”,而连肉带骨头剪短他们的尾巴,这在当时竟然还是一种普遍的时尚。

马也是一种动物,不管他是什么动物,我们都应该去保护他们,就像课文上说的,我们和动物是共同属于一个家园。这个大地不能没有动物、植物,也不能没有人类,我们和动物、植物是兄弟姐妹,但是在现在,我们却在残杀自己的兄弟姐妹,难道我们人类就是这么的残忍吗?我们应该爱护动物,给动物们一个美好的家园,而不是一个充满自己鲜血的家园。

张承志《黑骏马》读后感

3寒假里我读了《黑骏马》这本书,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匹浑身乌黑的马,它温顺、聪明又强壮,但它经常被人虐待,当然,也有人爱护过它。

黑骏马一开始在草场生活,经过主人的训练,它就戴上了马笼头、缰绳、马嚼子、马鞍和铁蹄。然后被卖到伯特维克庄园,在这认识了四匹马,两匹母马名字分别叫做辣姜和快腿,两匹公马的名字分别叫正义和奥列弗爵士,它们都是黑骏马的好朋友,马夫对他们非常好,因为乔·格林没给它及时穿上马衣,大病了一场,同时因为女主人也生病了,所以它被卖到厄尔谢尔庄园。在那里它吃过许多苦,被套过勒马缰绳,干了许多粗活,最后因为鲁本·史密斯喝醉后,用鞭子使劲抽它,让它快跑,结果铁蹄掉了,脚掌上就扎满了小石子,脚受伤摔倒在地,鲁本·史密斯也摔死了,黑骏马经过一段时间的疗伤,又被卖掉了,他一连被卖过很多次,最后它重新回到了乔·格林的身边,过上幸福的生活。

《黑骏马》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我们应该保护动物,而不要虐待他们,因为动物有生命,有感情,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我们要善待他们。

第三篇: 张承志黑骏马中学生读后感

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这就是所谓读后感。下面小编带来的是 张承志黑骏马中学生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漂亮善跑的我的黑骏马哟,栓在门外那榆木的车上,善良心好的我的妹妹哟,嫁到了山外那遥远的地方······我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哟,那长满艾可的山梁上有她的影子;黑骏马昂首飞奔跑上那山梁,那熟悉的绰约身影哟,却不是她”,《黑骏马》,多么苍凉古朴的调子啊。它那质朴无华的悲剧故事,深沉真挚的爱情,优美悲怆的旋律,世世代代给伯勒根草原的牧民以铭心的感觉!

在寻根文学小说《黑骏马》中,作者张承志有意识地使少年白音宝力格和姑娘索米娅的悲剧爱情暗合了古歌《黑骏马》所传唱的爱情故事。哥哥策着矫健壮硕的黑骏马回到草原里寻找昔日的姑娘,历经了千辛万苦,却发现那熟悉的绰约身影并不属于自己要找的妹妹。尽管小说中,白音宝力格找到了索米娅,但是索米娅已然嫁作他人妇,不再是属于白音宝力格的姑娘了。

小说情节沿着“来——离去——归来——离去”的时间线索发展。为防止白音宝力格学坏,父亲把他送到了白发额吉家里教养。长大成人的白音宝力格渴望知识,离开草原去学习畜牧兽医。半年多后白音宝力格回到草原却发现索米娅已经怀了黄毛龟希拉的孩子,面对奶奶和索米娅出乎意料的态度,绝望、伤心痛苦之下离开了草原。九年之后,又回到草原寻找奶奶和索米娅。小说采用现实的经历与过去的回忆穿插、交替呈现的表现形式,把白音宝力格少年时的悲伤、痛苦、愤怒和如今的愧疚、忐忑不安、迷惘展现地活灵活现、淋漓尽致。

在罪恶的果实揭晓之前,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相安无事。但那只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不把美好的东西撕裂得鲜血淋淋再呈现出来,怎么能算得上是优秀的作品?既然要暗合古歌《黑骏马》,既然要“寻根”,既然注定是悲剧,那么不是黄毛鬼希拉玷污了索米娅就会是别人,不是索米娅失贞就会是白音宝力格变心,反正不是以这种方式就会是以另一种方式。

不管现代人多么极力主张男女平等,部分女性始终高举女权主义的旗帜,女性独特的心理、生理特征注定绝大部分的她成为弱势群体。奶奶、索米娅、其其格,就是生活在草原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尽管奶奶是草原上有名的慈祥善良的白发额吉,总是一本正经地讲述许许多多的睿智的哲理,从不怠慢任何生命尽管那是罪恶的果实,但她只不过是个死了丈夫,有没有儿子儿媳孝顺,还要养育孙女的老寡妇。尽管索米娅心有所属,却遭遇了厄运;尽管最终与“巴帕”白音宝力格相见,却不能任性地做回他的“沙娜”,只能由林老师——在我看来是寄托着索米娅真实情感的化身——代为诉说那些不能出于索米娅之口的话语。尽管在最艰难的时刻,其其格都没有被奶奶和索米娅抛弃,但是达瓦仓并不喜欢这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留在她心灵深处的创伤不仅不会愈合,反而将随着渐通世事而留血发疼。其实她们并没有过错,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她们的悲惨命运?在草原上,男性才是力量、生命、希望的象征,是顶梁柱。对于失贞的女人,对于没有父亲的婴孩,尽管有同情、有怜悯,却没有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隔阂的接受。

小说中奶奶、索米娅、黄毛鬼希拉都遵循着草原人民世世代代的“根”,其中就包括伟大的母性、对生命的重视以及野蛮愚昧的性观念、。不然你难以想象、解释:一向睿智的白发额吉竟然会说出“女人——世世代代还不就是这样吗?”、“知道索米娅能生养,也是件让人放心的事”、“希拉也没有太大的罪过”之类的话,还若无其事地张罗婚事,阻止白音宝力格向希拉寻仇;温柔善良的索米娅,竟然会用古怪、迟疑的目光防备白音宝力格对她的孩子不利;身为造成爱情悲剧的邪恶力量的希拉,玷污了草原上那么多的女性,竟然还能安然无恙地生活下去。

那么白音宝力格为何两次来到草原,又两度离开草原?那是因为白音宝力格没有在草原上寻找到足够让他忘记他的“根”的事物。他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牧人,尽管他在那里成长、成人,也掩盖不了他不是奶奶的亲生骨肉,而是来自公社的事实。在对待希拉和孩子的问题上,奶奶和索米娅的出乎意料的、与自己迥然不同的态度,令白音宝力格感到无法忍受、无人理解的孤独。他无法容忍奶奶习惯了的那种丑陋的草原习性,他向往、追求更纯洁、更文明、更尊重人、更富有事业魅力的人生。然而,在他所向往的文明社会中,也充满了刻板枯燥的公文、无休无止的会议、人与人之间的不断摩擦、一步步逼人就范的的关系门路等一系列令他心生厌恶的事物,一点点消磨他对所谓的文明社会的向往。渐渐地,他不敢确定到底哪里才是他的“根”,他感到迷惘、忐忑。

虽然,作者张承志在小说中表达了因无法判断草原文化与文明社会文化谁优谁劣而无从抉择的迷惘与徘徊,但是他依然留下了充满光明的念想:怀着一颗更丰富、更湿润的心去迎接明天,循着一条纯洁的理想之路走向明天。人们总是在永远失去之后,才想起去珍惜往日唾手可及的一切,包括亲情、爱情。但是往事不能追赶,遗憾已经无法弥补。过去的终将逝去,唯有眼前的才是最需要抓紧的。毕竟,能承受住厄运的打击,由此变得成熟、坚强,明晓爱憎因由,再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知的明天,是人生之幸。

[ 张承志黑骏马中学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第四篇:好书推荐之黑骏马

美文推荐—《黑骏马》

张承志是中国当代一名非常优秀的作家,是了解中国当代文学不得不阅读的作家之一。很多人认为,如果不是因为宗教问题,张承志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篇小说《黑骏马》是其代表作之一。《黑骏马》以一首蒙古草原上的古老赞歌《钢嘎哈拉》—《黑骏马》为引,以主人公白音宝力格的行踪和回忆为线索,讲述了一段凄美爱情故事,展现了蒙古民族在新旧观念冲撞中的自我抉择,以及作为草原理想一代的挣扎和呐喊。白音宝力格被忙于工作的父亲寄养到索米娅的奶奶家里,在奶奶的悉心照料下,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日渐长大,伴随他们长大的,除了一只在暴风雪夜晚奇迹般存活下来的黑马驹,还有懵懂的情愫。学成归来的白音宝力格盼望着和索米娅结婚,和奶奶一起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不料此时的索米娅已经怀上了黄毛希拉的孩子,奶奶和索米娅对这一切的隐忍使白音宝力格发现了自己与这里的差异,他不能容忍奶奶习惯了草原的习性和它的自然规律,于是他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草原,离开了黑骏马,离开了爱他的奶奶,离开了美丽的索米娅。十年过后,白音宝力格重回草原,却得知奶奶已经过世,心上人索米娅早已远嫁异乡。为了弥补心中的悔恨,白音宝力格骑着黑骏马,找到了索米娅,但此时的索米娅有了一个完整的家,过上了虽然清苦但很充实的生活,白音宝力格发现,在长满了青灰色艾可草的青青山梁上找到的成熟女人索米娅,已经不是他所寻找的美丽可爱的妹妹了。

小说流水似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故事情节极具吸引力,索米娅的悲惨遭遇,白音宝力格纠结的情感世界,人物观念之间的冲突,都像一颗颗炸弹一样轰击着我的心灵,特别是索米娅骗自己孩子时的谎言—“你的巴帕现在正骑着一匹举世无双的漂亮马儿在闯荡世界,有一天,他会骑着那匹漂亮的黑骏马来到这里,来看我们„„”,直接击溃了我的心理防线,我顿时流下了感伤的泪水。正如大话西游里紫霞仙子临死前说的—“我的夫君是一位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的云彩来娶我,我猜着了前头,可我猜不到这结局”似的凄楚动人。

经历不能代替,人人都在生活,让《黑骏马》带你走进古朴美丽的大草原,聆听香醇古歌《钢嘎哈拉》—《黑骏马》,感受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体会和思考不一样的民族习俗与自然法则。

第五篇:张承志《黑骏马》与《北方的河》的叙事分析比较

张承志《黑骏马》与《北方的河》的叙事分析比较

全*(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710119)

摘 要:本文以张承志的两篇中篇小说《黑骏马》和《北方的河》为研究对象,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分析两部小说叙事特色,分别探究了两部小说的叙事交流,叙述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的特色,并将两部小说对比,从二者的比较研究之中发现张承志作品中一贯的主题,同时又可以窥见张承志在小说创作中精心的叙事安排。两部作品既有统一的主题,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充分显示了张承志的小说的艺术价值,和他作为“人文理想的旗手”不懈探索的精神。关键词:张承志;叙事视角;叙事交流;时间;空间

张承志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曾被称为“最后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小说语言充满诗意,洋溢着青春热情的理想主义气息,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他以丰硕的创作成果和鲜明的艺术个性证明了自己独特的价值。

从 1978 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来,他先后创作小说 36 篇,其中长篇 3 篇,中篇 5 篇,短篇28 篇。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十月》第一次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获 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黑骏马》和《北方的河》分获 1982 和 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此外,他的小说《残月》、《黄泥小屋》、《金牧场》等也深受重视。他的小说作品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小说中一直存在着“理想”的主题,一方面是他的优秀的叙事能力为小说添彩不少。

但是,根据当下各种针对张承志的研究资料来看,对张承志小说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张承志的作品的美学意蕴研究,宗教文化研究以及对于思想价值和社会影响进行探讨,对艺术形式方面的研究却不多。本论文拟采用叙事学相关理论,以张承志两篇重要的小说文本《黑骏马》和《北方的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本解读分析,分别研究分析二者有别的叙事特色并横向比较,同时又通过贯穿于两部作品的整体思想将二者统一起来,来说明两部作品既有统一的主题,又有不同的形式表现,从而来显示张承志小说在艺术形式上的价值。

一、《黑骏马》与《北方的河》的叙事交流

结构主义叙事学将叙事看成是一种交流行为,它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达故事以及故事的意义。小说叙事也如此,美国学者布思在《小说修辞学》的序言当中将小说看成是“与读者进行交流的艺术”。[1]3因此,叙事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在理论上探讨小说叙事的交流过程,进而说明不同的交流方式所产生的修辞效果。

在张承志的中篇小说中,无论是《黑骏马》还是《北方的河》,都有很强的 1 可读性,在阅读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很强的交流愿望。能够轻易的发现作者试图向读者传达某种思想。而张承志主要是借助叙述者和暗含读者来实现的。

在谈及这些元素时。必须先要清楚叙述者与真实作者以及“暗含作者”异同,首先,真实作者是指现实中的作家,即从事创作的那个人,而叙述者是作品中那个讲故事的人,胡亚敏在《叙事学》中谈到:“真实作者是创作或写叙事作品的人,叙述者则是作品中的故事讲述者。”[2]33显然,叙述者是真实作者创造的,二者之间存在某些联系,在某些环境中,叙事者有可能就是真实作者,但是二者并不总是对等的,而在另外一些环境中,叙述者只是有真实作者的影子。真实作者和叙述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必然存在本质的不同。其次,叙述者和暗含读者也不同,暗含作者,又称:作者的第二自我”。1它是真实作者创造出来的理想的作者形态,“这个自我通常比真实的人更加文雅,更明智,更聪慧,更富有情感。”[1]80暗含作者是作者和读者交流的构成因素之一。

(一)叙述者在小说叙事交流中的作用

叙述者指的是叙事文中的“陈述行为主体”或者“讲话者”。是叙事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也是叙事文的重要特征。在对叙事者的分类过程中,有两位叙事学家值得我们注意,第一位是布思。布思在他的《小说修辞学》中,以叙述者是否以戏剧的角色参与到故事中为依据,将叙述者分为“戏剧化叙述者”和“非戏剧化叙述者”。[1]3第二位则是热奈特,他以叙述者是否出现在他讲述的故事中为依据,把叙述者分为同故事叙述者和异故事叙述者。这和布思的分类方法类似,但是他在分类的时候还注意到了叙述者所处的叙述层次,并以此将叙述者分为四类。第一种是外部--异叙述型:叙述者处于第一层次不参与故事;第二种是外部--同叙述型,叙述者处于第一层作为故事的参与者;第三种是内部--异叙述型:叙述者处于第二层次不参与故事;第四种是内部--同叙述型:叙述者处于第二层次作为故事的参与者。比较而言,热奈特的方法更加科学,他不仅考虑了叙述者是否参加到故事中,也考虑到了叙述者在作品中的位置。

我们根据热奈特的分类方法来分析张承志这两篇小说,可以看到,《黑骏马》属于内部--同叙述型,而《北方的河》属于外部--异叙述型。在《黑骏马》中,叙述者是就是小说的男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小说是以主人公的口吻来写的,既是叙述者,又是故事的参与者。而在《北方的河》中,叙述者只负责叙述,和故事中的人物并无关系,也不参与故事。

在《黑骏马》中,叙述者是主人公白音宝力格,也就是“我”,年幼时因为母亲去世,被父亲送到草原上“老额吉”家,和另一个被收养的女孩“索米亚”一起长大。其间,白音宝力格还得到了一匹“黑骏马”。老额吉在两个孩子长大后主张二人结为夫妻,在送白音宝力格去参加兽医培训的车子上二人表白了心意

[]80 2 并决定翌年结婚。四年后,白音宝力格回家,发现索米亚已经怀孕了,原来索米亚被黄毛希拉奸污。白音宝力格伤心至极,欲报仇又被额吉阻拦,于是痛苦离去。十年后,白音宝力格再次回来寻找老额吉和索米亚,但是老额吉已经去世,索米亚也远嫁给达瓦仓。白音宝力格找到了索米亚一家并停留了几日,最后带着新的人生感悟离开。叙述者从“我”骑着黑骏马走在草原上,也就是十年后回来寻找老额吉和索米亚开始叙述整个故事,在随后穿插进对过去的故事的回忆,从而为读者展示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不仅如此,叙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给读者的印象就是:小说叙述的就是叙述者的故事,读者正在听叙述者叙述自己的故事,这样就拉近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在这样的语境中,叙述者充满感情与激情的声音也深深的影响了读者。叙述者的交流意图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传达,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接受效果,可以说,在《黑骏马》中,作者选择了这样的叙述者所取得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作者在《黑骏马》中提出了两个问题:“《黑骏马》究竟是一首歌唱什么的歌子呢?这首歌为什么能这样从远古唱到今天呢?”[3]61目的就是为了传达自己的理想,“古歌《黑骏马》无疑是一个象征,它代表了一个关于人类生活的古老理想。这种生活应该是朴素的,但却是幸福和温暖的。现在,尽管这个理想正在和草原文明一样走向失落,但是,对这种理想的怀念和寻找,[4]71仍然会让置身现代文明的人保持内心情感的丰富。”而这样的交流意图也得到了读者的理解与认可。

而在《北方的河》里,作者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的,叙述者称呼主人公为“他”和“她”,叙述者也不参与到故事中。在叙述的过程中保持着冷静的立场,和读者保持一定的距离,也不随便对故事进行主观评说或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叙述者主要是一个故事情节的组织者和故事的讲述者。“叙述者站在故事之外用冷静,客观的手法,自由出入文本去叙述两位所见所谓所想。”[5]当然,应该注意到,作者并非完全是中立客观的,在叙述的过程中,叙述者偶尔也以第二人称“你”来插入。比如在小说的第二章开头部分:“那是你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投进一条汹涌的河···那时你当然不会吸烟····那时你还是个孩子呢,就不假思索地跳下了这条河。”[6]33

在叙述的故事里,“你”既是此时的他对过去的“自己”的称呼,也是叙述者对主人公“他”的称呼。在这样的情况下,小说就由叙述切入到了叙述者与故事的主人公的对话。读者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了叙述者的存在。在《北方的河》中,叙述者能够自由灵活地处于故事中的人物之间,无论是那位没有姓名的考察过黄河,额尔齐斯河等河流的男青年,还是那位北京女知青,甚至是徐华北,颜林。叙述者是全知的,叙述起来就不存在死角,这样就能把整个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显然,这对于叙述者传达交流意图和读者接受都是有益的。

(二)隐含作者在小说叙事交流中的作用

“隐含作者”的概念最早是由布思提出来的,布思在《小说修辞学》中说:“我们对于隐含作者的感觉,不仅包括所有人物的每一点行动和受难中可以推断出的意义,而且还包括它们的道德和情感内容,简言之,它包括对一部完整的艺术整体的直接理解;这个隐含作者信奉的主要价值,不论它的创造者在真实生活中属于何种党派,都是由全部形式表达的一切”。[1]83

我们可以根据布思的观点看到,“隐含作者”代表了一个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它和真实作者有密切联系,但是又不等同于真实作者,而是真实作者的理想化产物。隐含作者的形象是要高于作者的形象的。在《黑骏马》与《北方的河》中,作者也是借用“隐含的作者”来传达自己的交流意图的,《黑骏马》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深爱着草原文化同时又具有现代知识文明的“我”,由“我”来观照这个草原,所见所闻,所为所感,必然都会带上“隐含的作者”的影子。而在《北方的河中》中,“他” 是一个充满斗志的青年,给人以坚定执着的印象。这其实都是作者所创造的隐含形象,读者对隐含作者的了解过程其实也就是读者对于作者的思想的了解过程。

二、《黑骏马》与《北方的河》的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叙事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2]19。而在众多的对视角类型划分的理论中,以热奈特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他在《叙事话语》中提出了“聚焦”的概念,而且把视角分为三大类。第一种是非聚焦型,第二种是内聚焦型,第三种是外聚焦型。第一种又称为零度聚焦,“零聚焦”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都多。这通常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7]250。第二种的特点是叙述者从一个单一的角度来讲故事,叙述者参与到故事中,通常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他”只能讲自己知道的故事。而在第三种视角中,“叙述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而不告诉人物的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2]32。我们可以根据热奈特的理论来分析《黑骏马》和《北方的河》。在《黑骏马》这部小说中,叙述者以“我”这一人称来讲故事,“我”也参与到故事中了,可见作者主要采用的是内聚焦型。尽管在小说的开头,我们会注意到有一部分叙述是站在“我”的对面来进行叙述的,在这里,叙述者称“我”为他:“辽阔的大草原上,茫茫草海中有一骑在踽踽独行···他双眉紧锁,肤色黧黑,他在细细地回忆往事,思想亲人,咀嚼艰难的生活。”[3]58

在小说的开头,作者有意采用的是零度聚焦的全知视角,对于“他”的活动了如指掌,将“他”的形象展现给读者,从而造成一种距离感。显然,内聚焦叙 4 事会受到视角的限制,难以表现 叙述者外在形象,作者这样做就在叙述过程中增加了一个叙述层次,轻易的解决了这个难题。所以,作者很快又调整了视角,开始由“他”来讲故事,“他”从被叙述的对象变为叙述者了,开始直接面对读者。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叙述者开始以“我”的口吻来讲述主人公白音宝力格的故事,尽管叙述者“我”详细的讲完了整个故事,但是,“我”并非全知全能的,其中一部分故事是由故事中其他人说出来的,“我”只是扮演了一个引用话语的角色。比如,在第四部分中,“我”骑马回来,准备寻找老额吉和索米亚,现实情况却是其他人反映出来的:“我谨慎地像他们询问索米亚的消息。煮面条的老头说:“知道啦,你问的是大车老板达瓦仓的老婆。不过,唔···他们不在草原上住。好像住在公社那边····”3

叙述者要完整地讲述故事,但是又必须顾及到将自己不知道的事件叙述到,所以必须由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来完成这个任务。作者采用这样的视角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叙述更多人物熟悉的情况。这样可以在阅读中缩短人物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获得一种亲切感。在整个叙述过程中,叙述者尽力叙述自己熟悉的东西,充分叙述了自己的故事,尤其是自己的心理活动。比如第三部分结尾:“直至如今,我仍然认为,即使我失去了这美好的一切,即使我只能在忐忑不安中跋涉草原,去寻我往昔的姑娘,而且明知她已不复属我;即使我知道自己无非是在倔强地决心找到她,而找到她也只能重温那可怕的痛苦---我仍然认为,我是个幸福的人。”3

叙述者将“我”返回时的心理活动详细的表现出来,让读者很容易感受到“我”不计痛苦,为自己再次回来感到幸福的激动心情,这对于读者充分认识“我”起了重要作用。同样,在整个故事中,叙述者也尽情的讲述自己的心理活动。在车上和索米亚结为夫妻时的激动,欢乐与幸福和在得知索米亚被黄毛希拉侵犯后的愤怒,狂躁与痛苦以及在离开时的淡然,都被叙述者充分展现出来了。和其他的视角比较,内聚焦在展现叙述者的内心世界更具有优势。

而在《北方的河》中,作者采用的是零聚焦叙述,以第三人称形式叙述作品。但是,作者并没有完全利用零聚焦叙述的全知视角来安排整个叙述。“现代的第三人称叙述作品有一类不同于“全知全能”式叙述的变体,作者放弃了第三人称可以无所不在的自由,实际退缩到一个固定的焦点上。”[7]250作者尽量采用男主人“他”的视角来讲故事,其他的人物都是作为与男主人公有关的人物出现的。所以在《北方的河》中,“他”尽管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不妨碍“他”成为整个故事的焦点,整个叙述都是围绕着“他”对黄河,额尔齐斯河,湟水,无定河等河流的考察以及考研活动进行的,在他周围的人物,只是与主人公相关的人物角色,作者并没有将焦点放在他们身上。虽然也有一部分内容是以“女知青”的视[]9

1[]93 5 角来叙述的。比如第四章:“她茫然站在家门口。这家伙不知道跑哪儿去啦,她怅惘地想······她高兴地向徐华北伸出手来告别。”[6]77但是,在整部作品中,“女知青”叙述的内容有几千字,男主人公“他”视角中的叙述内容占了几万字。以“女知青”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篇幅远远小于男主人公的篇幅。而且,女知青叙述的聚焦对象还是“他”。在《北方的河》中,摄影记者“她”有少量的叙述语言,当她叙述时,我们发现,聚焦对象是“他”,她眼中的“他”强壮刚毅,充满让人心跳的力量。”[8]44作者灵活的运用了这种第三人称的“变体”,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灵活自由。

三、《黑骏马》与《北方的河》的叙事结构

在研究《黑骏马》和《北方的河》的叙事特征中,叙事结构是不可忽略的内容,“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7]242叙事作品的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可以称之为“表层结构”,根据叙述顺序来研究句子之间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可以称之为深层结构,主要研究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一)《黑骏马》的叙事结构

分析《黑骏马》的表层结构,可以把整个故事按照发生顺序分为几个叙述句:

1.“我”在草原老额吉家生活。

2.“我”和索米亚一起长大并产生了爱情。3.“我”去了兽医站学习。4.索米亚被黄毛希拉奸污并怀孕。5.“我”知道了真相并离开了草原。6.老额吉去世,索米亚嫁人。

7.“我”返回草原探望额吉和索米亚。8.“我”和索米亚重逢。9.“我”离开草原。

在这九个叙述句中,第一、二、三句都是初始的平衡状态,主人公的生活平静幸福。但是到了第四,五,六句就开始由平衡状态转为不平衡状态,主人公的生活秩序遭到破坏。而第七八九句,不平衡状态翻转到否定性的平衡,进入平衡状态,遭到破坏的生活又发生了改变。表层结构可以被总结为:平衡--不平衡--否定性平衡的结构。而在讲故事过程中,叙述者有意将前六句冷落,从第七句开始讲述,然后又在“我”的行动进行过程中插入对过去的故事的回忆。

而更值得人注意的是深层结构,在叙述者叙述的过程中,贯穿全文的是古歌《钢嘎·哈拉》,叙述者不仅在开头追问这首古歌是一首什么样的歌,而且在全 6 文八个部分的开头,分别引用两句歌词。古歌的内容是:心爱的妹妹嫁到的远方,哥哥骑着黑骏马去寻找她,结果却没有找到。同时,整个故事也和这首古歌对应了起来。故事中的“我”也是骑上一匹黑骏马去寻找索米亚,而结果是虽然找到了索米亚,但是索米亚已经不属于“我”了。这组对应关系暗含了叙述者探索答案的失败,同时也隐喻了叙述者理想的失落,“我”在索米亚最需要保护和关心时愤而离去,而“我”再次回来时,老额吉已经去世,索米亚远嫁他方,“我”成为了一个多余的人,草原上没有了“我”位置,“我”的爱情在这里终结了。当初“我”愤而离去也是一种逃避,逃避了自己需要宽容和照顾索米亚母女的责任,所以索米亚的女儿其其格还是本能的排斥“我”。在这方面,“我”并没有真的明白“爱情”,更没有践行爱情。最后的“我”也只是处于“在而不属于”的状态。“我”骑着黑骏马离去是一个必然。我们可以将这个故事看成是“我”和索米亚的爱情悲剧,而在爱情悲剧后年隐藏的是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老额吉和索米亚习惯了古老的草原文化,当索米亚被黄毛希拉奸污时,额吉和索米亚除了伤心难过之外是惊人地选择了对苦难的忍受。老额吉反对“我”去惩罚黄毛希拉,认为希拉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过错,甚至认为这样能知道索米亚有生育能力。“我”作为一个接受了现代知识教育的知识分子,自然无法忍受。“我”不能容忍奶奶习惯了的那草原的习性和它的自然法律,尽管“我”爱它爱得是那样一往情深。在“我”看来,额吉那一套规则是不符合现代文明的,是落后的,愚昧的。“我”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这驱使“我”去追求更纯洁,更文明,更尊重人的美好,也更富有事业魅力的人生。“我”想用自己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结果遭到失败,暗含了“现代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冲突与对立。

(二)《北方的河》的叙事结构

《北方的河》的整个故事也可以被化简成为若干叙述句:

1.“他在新疆插队。

2.“他”到无定河考察并结识女摄影记者。3.和女摄影记者一起到黄河,湟水和北京。4.开始准备研究生复习考试。5.母亲生病。6.参加考试。7.梦到到达黑龙江。

这七个叙述句,也是由平衡状态到不平衡状态,最后又回归到平衡状态。“他”遇到女摄影记者打破了先前的平衡状态,准备复习考试又打破了“他”和女摄影记者在一起的平衡状态,而母亲生病又打破了准备复习考试的平衡状态,到了参加考试,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而在叙述的过程中,叙述者并不是完全按照事件 7 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他”是先去无定河并结识女摄影记者,然后回忆在新疆插队以及考察额尔齐斯河的,再将故事会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作者这样组织叙述也有原因,当涉及到较多的人物和较为广阔的空间,如果跳跃性太大,必然会导致读者阅读困难,反而影响了作品的接受效果,大部分以时间顺序来叙述,方便读者理解,小部分穿插叙述又让整个故事不显得呆滞枯燥。

《北方的河》的深层结构则是:“他”的人生轨迹与河流紧密联系起来了。“《北方的河》就是以几条北方的河作为抒情描写的客体来抒发一代人青春奔放流逝的悲壮过程,整个作品是一个完整的象征对应:一边是无定河,黄河,湟水和追忆中的额尔齐斯河与黑龙江,一边是那个充满青春活力的‘他’的青春足迹;一个作为抒情描写的客体,一个作为作家的主体和人物的主体两者相互构成一个有机艺术整体。”[10]125一方面,作者笔下的北方的河是具体的,因为作者确实把它们当做自然风景做了仔细描述。另一方面,北方的河又是抽象的,它们既象征了“他”的青春不断逝去,也象征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象征了“他”对于生活和事业的坚定,执着与热爱。总之,北方的河不是简单的自然物,也不是独立的个体。它们具有深刻的内涵同时也和“他”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黑骏马》与《北方的河》的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

在以叙事学的理论分析小说时,需要注意的是小说的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一方面,小说叙述存在着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等一类的概念,这都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小说叙述的故事也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展现出来。“它既是叙述的潜在结构,又是特殊的意义载体,它既被话语所描述,同时又像话语一样具有显示意义的叙事功能。”[9]227正是时间和空间的紧密结合将小说展现出来。

(一)叙事时间

在叙事作品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讲故事必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表现出来就是时间。如果没有了时间,叙事作品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这个过程中会有两个“时间”,一个时间是讲故事这个活动所要消耗的时间长度。而另外一个时间是故事本身所包含的时间长度。前者被称为“文本时间”,后者被称作“故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的“文本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前者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联系,而后者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7]247在叙事作品中,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并不总是是对等的,二者往往存在差异。作者为了达到理想的叙事效果,往往要调整文本时间来处理故事时间。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主要通过三个要素表现出来:时序,时距和频率。

时序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故事时间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时序研究事件在故 8 事中的编年时间顺序和这些事件在叙事文中排列的时间顺序之间的关系”[2]64。当文本时间顺序和故事时间顺序一致时,这样的叙述就是顺时序叙述,又称之为“顺叙”。而当文本时间顺序和故事时间顺序不一致时,称之为“逆时序”。往往先叙述故事高潮前的一部分,再回溯原因,最后把整个故事推向高潮。作者这样安排通常可以取得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的效果。逆时序叙述还有一种特别的方式即插叙。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突然插入一件和故事前后都无联系的故事,试图扰乱故事正常的叙述节奏,造成延宕效果。

时距又叫时限。表示的是故事时间的长度和文本时间的长度的对比差异。在叙事作品中,有的作品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一件时间跨度很小的事,有的作品则用很短的篇幅去叙述一件时间跨度很大的事。这主要是时距的作用。根据时距可以把叙述分为等述,概述和扩述等形式。叙述频率,就是叙述一事物次数的多少。叙述频率反映的是故事中的事件发生的次数与叙述者叙述次数的关系。“根据故事中事件与叙述的重复关系,叙述频率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叙述一次发生一次的事件,叙述几次发生几次的事件,多次叙述发生一次的事件,叙述一次发生多次的事件”[2]85。

在《黑骏马》中,作者显然是运用了逆时序来处理故事的,叙述者从“我”骑着黑骏马去草原寻找额吉和索米娅这里开始讲故事,然后回溯过去发生的事件,再找到索米娅,最后离开。但是故事本身的顺序是:“我”在小时候被父亲送到草原奶奶家生活,到了十七岁去参加兽医培训,四年后学成回去,然后因为索米娅怀孕之事离去,九年之后返回草原。叙述者并没有按照故事中时间的发生顺序来叙述,而是先以现在时间的故事开头,再回忆过去发生的事件,然后把故事推向高潮。逆时序的叙述可以使叙述内容具有很大的跳跃性,让叙述在开头就产生了悬念,也能避免顺叙平淡和结构单调的问题,读者阅读时会产生更大的兴趣。

就这部小说的整体时距而言,这部小说是概述的。故事的时间可以从“我”小时候被送到草原上生活开始,再长到十七岁,加上兽医培训的四年以及离去的九年,将近二十年的故事时间实际上被一部左右的四万字中篇小说叙述出来,显然,叙述者不是等叙的。而在这将近二十年的故事时间中,叙述者是有选择的来叙述的,有的故事详细叙述,比如“我”和索米亚在去兽医站的车上的故事,可以称之为扩叙。有的故事叙述则几乎和时间同步进行,比如“我”见到达瓦仓那一部分,至于其他的故事,叙述者或者省略,或者概叙,多样的时距使得整个故事富有弹性,此起彼伏,有主有次,避免了读者的审美疲劳。在叙述频率上,叙述者多次叙述一件事件。在故事中的事件多是出现一次的,而叙述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总是多次叙述,如《黑骏马》这首古歌,在故事开头出现过,而叙述者在叙 9 述过程中反复提起,在文本八个部分中,每一部分的开头都是两句古歌,叙述者努力让这首歌曲贯穿全文,能够深入读者心中。这样的安排其实正是在强调“我”一直在追求的理想,便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加深读者的印象。

《北方的河》的叙述整体上呈现出顺叙的特征,以主人公“他”的人生经历来叙述整个故事,但是又有一部分是穿插的内容,比如“他”和女摄影记者在考察湟水时叙述到姓高的“老汉”的故事,在其他的章节中也穿插了许多关于“他”过去在新疆插队时的学习和工作的故事。作者这样安排整体的叙述,是为了使得整个叙述路线清晰而不混乱,避免给读者造成太多的阅读困难,使读者能够明了“他”的活动经历,不因为文本中出现了许多的河流而不清楚整个线索。中间的部分倒叙,实则为了调节整个故事的叙述节奏,力图避免整个故事的顺叙给读者带来的审美疲劳。作者精心的安排使得整部作品脉络清晰,叙述精彩而不失单调,能够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

(二)叙事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的存在基本形式,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小说艺术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因为叙述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其叙述的内容也是具有时间特征的故事。但是,研究者往往注重于叙事时间的研究而较少注意叙事空间的研究。实际上,叙事空间也应属于小说分析的重要部分之一,在小说中,故事必然要在一定场所里展开,如果没有空间,小说的叙述就难以进行,小说有时间维度也具有空间维度。

在《黑骏马》中,叙述者留给读者的整体空间是“草原”。整个故事以草原空间为背景,并且叙述的故事也和草原紧密相关。虽然“我”是一个具有现代知识文明的年轻人,但是在草原上十几年的生活仍然深深的影响了“我”,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精神,都打上了“草原”的烙印,至少在“我”找黄毛希拉复仇之前,“我”对于草原文化的还是持认同感的。而且,小说中频繁出现的草原古歌《黑骏马》,骏马“钢嘎·哈拉”以及索米娅和额吉这样的草原文化的代表,更加深化了小说的空间特征。在小说叙述中,故事一直以“草原”为背景,“我”归来前生活的草原和归来后到达的“公社”实际上都属于“草原”,具体的场景的转换仍然是在整体的不变的草原空间中进行的。可以看出,“我”是深深的爱着草原的,只是因为理想的破灭,最后只能“在而不属于”,所以“我”告别了索米亚。

而在《北方的河》中,叙述者为读者展现的空间则是多样化的,其中包括了无定河,黄河,湟水和家庭以及永定河等空间,“他”在黄土高原上考察无定河时用“地理科学知识”来分析河流的地理特征。在到达黄河岸边时认为黄河是他的“父亲”。因为费用问题和“女摄影记者”去湟水,在家里要面对家庭的琐屑 10 生活以及紧张的研究生考试复习,还有那梦中的黑龙江。如果说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而这些空间也含有相同的意义,这些“北方的河”象征着“他”的年轻的生命,像河流一般充满着生机,而且奔腾不止。“他”为了自己的理想的奋斗正如河的奔流,强劲有力。

张承志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空间来叙述故事,《黑骏马》中的草原空间与张承志的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融合。“草原”是“我”热爱的地方,它有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场景,也有善良健康的人性,更有流传到今天的古老的爱情理想。可惜的是残酷的现实击碎了“我”的理想,“我”只能遗憾的离开。美丽与邪恶并存,理想与现实对立,爱与遗憾交错,使得小说充满的气势又有深沉的悲怆。

而在《北方的河》里,作者展现的是“北方的河”的空间,具体场景与自然景观的不同并不影响这些河流作为一个整体出现。这些河流都是奔腾不息,充满活力的,它们和“他”的奋斗一样,充满力度。如果说《黑骏马》充满气势又带有悲怆,《北方的河》则是充满着阳刚之美和挺拔的气势,激荡着作家动人的理想的温热。

无论是草原还是河流,张承志选择的叙事空间都充满力量,带有豪放阳刚的特点,而每个叙事空间又和叙述者的精神世界紧密联系,所以两部小说有着各不相同的风格,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感受,可见作者在进行小说创作时的用心之深。

五、总结

通过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张承志的中篇小说《黑骏马》和《北方的河》,可以发现张承志这两部小说有鲜明的叙事特色。从叙事交流来看,在《黑骏马》中,“我”是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叙述者,处于这样的位置可以拉近“我”与读者的距离。在这样的语境下,“我”的喜怒哀乐,我对索米娅和草原的热爱能够更深刻的影响读者。作者的交流意图得到了读者的理解与认可。也得到了很好的传达。而在《北方的河》中,“他”作为叙述者,能够自由灵活地处于故事中的人物之间,视角是全知型的,不存在死角,这样就能自然地将整个故事直接呈现给读者。传达交流意图更为直接。从叙事视角来看,《黑骏马》属于限制视角,仅仅从“我”的角度来讲故事,在小说中,无论是和索米娅发誓结为夫妻时的激动,欢乐,幸福。还是在得知索米亚被黄毛希拉侵犯后的愤怒,狂躁,痛苦以及在离开时的淡然,都被叙述者充分展现出来了。和其他的视角比较,内聚焦在展现叙述者的内心世界更具有优势。而在《北方的河中》,作者灵活的运用了这种第三人称的“变体”。一方面采取全知视角,顾及到整体,另一方面又将“他”作为聚焦对象,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灵活自由。从叙事结构来看,《黑骏马》和《北方的河》都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黑骏马》的表层结构可以是“我”和索米 11 亚的爱情悲剧,而在爱情悲剧后的深层结构是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我”。《北方的河》表层结构是“他”考察北方的几条大河的故事,深层结构是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事业与生活的执着与热爱。前者可以被看做是“离去--归来--再离去”的结构,后者则可以被看做是“放射”结构。从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来看,张承志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将故事的办法,而是将顺序,倒叙等结合起来,从而造成小说波澜起伏的景观。而且作者还选取了独特的空间。北方的草原与北方的河,一方面让小说更具有地域特色,一方面也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深化。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张承志的两部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理想。《黑骏马》是理想的悲歌,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对立,逼迫“我”离开,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理想”的逝去的焦灼心情。尽管会遭遇许多困难,但是“我”意识到理想不能丢下,所以“我”最后还是挚爱着那片草原,那首古歌仍然在回荡。《北方的河》则是理想的赞歌,“他”不怕任何困难,为了事业和生活充满斗志,就像北方的河流一样,雄奇有力,充满气势,整部小说洋溢着理想的激情。我们可以发现,张承志确实是一位高举“理想”的旗手。理想的光辉始终闪耀在整部作品中,这在当时整个文坛上都是少见的。更难为可贵的是,他没有选择简单的理想灌输,而是精心安排小说叙事,让小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从而达到理想宣扬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布思.小说修辞学[M].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 胡亚敏.叙事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 张承志.黑骏马[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4] 张宏.新时期小说中的苦难叙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5] 窦中超.从叙述学角度对《北方的河>解读》[J].文学界(理论版),2010,第3期.[6] 张承志.北方的河[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7]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8] 孔婧桃.张承志小说的叙事艺术[D]云南大学 2010年.[9] 祖国颂.叙事的诗学[M].安徽大学出版,2003年.[10]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致 谢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大学四年匆匆逝去。回首大学,我发现自己成长了很多。在师大四年,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严谨治学的老师,善良热情的同学,是师大赠我的最珍贵的礼物。在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的指导老师霍老师在繁忙工作中抽出了宝贵的时间耐心指导我,细心的帮我修改论文,为我的论文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周围的同学也及时给了我许多中肯的建议。舍友在生活上照顾了很多,家人和朋友也积极的支持我。对此,谨向我的老师,同学,朋友和家人表示真挚的感谢。不管未来的路是什么样的,我也一定会铭记师大对我的教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将继续努力,不负你们的期望。

感谢!

全* 2016年4月10日

下载浅论张承志之《黑骏马》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张承志之《黑骏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黑骏马》读后感

    《黑骏马》读后感精选15篇 《黑骏马》读后感1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黑骏马》的书。这本书讲的是一只母马产下了一只小黑马,小黑马在老主人的养育下,最终强壮了起来,之后,小......

    《黑骏马》影评

    《黑骏马》中的民族历史话语 ——文化的冲突与回归 元培学院韩礼涛(1100017455)当终于从《黑骏马》带给我的回味中抬起头时,感到的是一种莫名的伤感。假如没有理性的分析,没有文......

    《黑骏马》赏析

    《黑骏马》影评 在我们看过的所有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就是《黑骏马》。无论是故事情节,画面还是背景音乐都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印象。《黑骏马》是张承志的小说,导演谢飞......

    黑骏马读后感[合集]

    黑骏马读后感1《黑骏马》是一部十九世纪轰动欧洲文坛的经典小说。这本书的内容很精彩详细的说明了主人公“黑骏马”在人类家里度过的,一生,他遇到过了好人,让他接受良好的训练,......

    黑骏马读后感

    黑骏马读后感1 在我的书桌上,有一本散发出油墨清香的《黑骏马》。这本书是我前不久在“新华书店”里买下来的,也是我心仪很久的一本好书。封面上是一匹黝黑的马儿在草地上奔......

    《黑骏马》读后感

    《黑骏马》读后感 《黑骏马》读后感1 这本书是一本描写动物的书,讲述的是一匹名叫黑骏马的马儿,拉不同的马车,体验不同的生活的故事。在黑骏马小的`时候,它非常可爱,它和妈妈快乐......

    黑骏马读后感

    《黑骏马》读后感——纪念那些草原上的女子 BDFZ 2012这是一段发生在草原上的故事,与爱情相关,但不是全部。它所讲述的,是草原女人唱得悲伤的歌。 少年的时代有多单纯,像一张白......

    黑骏马读后感

    黑骏马读后感 黑骏马读后感1 《黑骏马》这本书写了一匹黑色的骏马的故事。它是一匹性情温和、任劳任怨的好马,再加上它受过专业的训练,使它成为了一匹“宝马”。黑骊经历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