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马谡拒谏失街亭》读后感[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4 04:2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国演义 马谡拒谏失街亭》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国演义 马谡拒谏失街亭》读后感》。

第一篇:《三国演义 马谡拒谏失街亭》读后感

《三国演义 马谡拒谏失街亭》读后感

张淞豪(3)

在三国演义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马谡拒谏失街亭》这一小段。

这个故事讲了孔明听说司马懿从长安出兵,去助曹真,大惊:“司马懿出兵,必取街亭,断我咽喉之路。谁敢引兵去守街亭?”马谡说他愿去,并立军令状。孔明又派王平相助。马谡看了地形,觉得没有必要扎在城门旁边,居高临下,决定扎在山上。王平仍不放心,于是带着少数的兵扎在城门旁边。司马懿大军攻街亭,马谡在山上见此情景,命令士兵冲下山,可无一兵敢下山迎战,都怕大军冲上山来。王平见马谡无动静只好自己带着少数兵力迎战,但很快战败。司马懿见马谡在山上,命手下断山水,放火,马谡被困。孔明听说了,立刻派人疏运粮食,却遭攻城,孔明使出空城计,吓走了司马懿。事后,孔明挥泪斩了马谡。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三个道理:第一,在委托别人办事之前一定要选好人,否则会发生错误或损失。诸葛亮就是选了一个骄傲的马谡,所以损失太多。第二,俗话说的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文中的马谡因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劝告,失了街亭。比如现在,有的同学学习很好,觉得没有必要再认真学了,别人说他也不听,成绩自然下降了。第三,在遇到紧急情况下,不要慌张,否则越紧张,事越糟。比如,发生火灾时,一定要冷静,否则惊慌失措的话,命也会搭进去的。

古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警告,现在我们可不能再犯相同的错误了。

第二篇:《失街亭》读后感:孔明斩马谡谈起

《失街亭》读后感:孔明斩马谡谈起

浙江陈水松

读了《失街亭》之后,人们都会被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所感动。古往今来,人们也都交口赞誉他那种执法如山的精神。诚然,这种精神是应该值得肯定、值得颂扬的。但是,我不禁要问:素以深谋远虑、谨慎小心著称的诸葛亮,既然已经知道街亭“干系甚重”,对手“非等闲之辈”,却为什么又偏让这个“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去守呢?

我认为其中的原因有两个:马谡同他长期共事,“义同兄弟”,再说这马谡又慷慨陈词,又“愿立军令状”,当场撇不下面子,只好违心“从之”了。

在这个问题上出差错,诸葛亮并非第一次。赤壁大战之后,他明知关羽与曹操有知遇之恩,曹操若经华容道,关羽“必然放他过去”,但也经关羽一番慷慨陈词立了军令状之后,也就“留这人情”,让他带兵拦守了,结果,关羽果然让曹操逃之天天。

假如,当初诸葛亮不留“人情”,而是派其他可靠的将领去挡守华容,那么,可能曹操会被擒捉;又假如从那次吸取教训,这一次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剧。而事实恰恰相反,诸葛亮并未从第一次失策中吸取教训,而是在重蹈覆辙之后,才“深恨已之不明”,流泪斩了马谡。可是,这时只能是明军法而已了,对“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的大业,又有什么作用呢7

可见,与其执法如山在后,还不如任人唯贤在前!

敬爱的周总理在这一方面可作我们的楷模。他在处理葛洲坝水电站设计方案时,就是这样的。1971年,周总理经过调查,及时发现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当机立断决定:主体工程暂停,修改设计方案。他严肃地说:“长江出了乱子,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整个国家、整个党的事。”(1984年2月28日《报刊文摘》)当周总理得知工程的各级指挥长官是各级“军区司令”后,就毫不留情地把他们撤换了,接着调集精通业务的专家,成立技术委员会。方案几经专家的推敲修改,终于战胜了1981年百年不遇的洪灾(1981年6月《文汇·中国的新长城》)。假如周总理徇私情,照顾这些大司令员的面子,仍然让他们指挥,等到葛洲坝决了堤,再去“执法”,又有什么用呢?

由此我想起了我国现阶段的体制改革。领导同志也应从中得到启示:用人办事决不能徇私情、碍面子。不能因六亲九眷再三请求,知心朋友慷慨陈词,就顾面子而不顾事业违心用人。我们只能拿“德才兼备”的尺子去量人、选人、用人。特别是那些与街亭一样“干系甚重”的部门,更应如此。否则,待到演出“空城计”,再“斩马谡”,就悔之晚矣!

作者从人们读《失街亭》的感受和看法写起,深入分析诸葛亮出差错的原因,再正面论述不留人情会出现的结果学得,出结论:与其执法如山在后不如任人唯贤在前再联想到周总理不徇私情任人唯·贤制改革领导人用人办事决不能徇私情碍于面子,应拿德才兼备的尺子去量人、选人、用人,点出写作目的。条理清晰,针对性强。

第三篇:《失街亭》读后感

《失街亭》读后感

在星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名将名帅闪耀着光辉。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当我看完《失街亭》后,感慨万千:最白的玉也有瑕疵。

司马懿派大军攻打街亭。诸葛亮问谁去守街亭,这时马谡毛遂自荐担当此任,诸葛亮同意了。可是马谡不听参军王平的苦苦相劝,把大军屯聚在山上,结果被司马懿断了水道,马谡大军不战自乱,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失了街亭。难道失街亭就是马谡的错吗?马谡天生就是个草包吗?不!马谡自幼就饱读兵书,谙熟兵法,可谓是名门之后。诸葛亮赞誉他才华横溢。平定南方就采纳了马谡的计策见到奇效。北伐中原时又采纳他的计策,使蜀国大军势如破竹,捷报频频。可见马谡的谋略是可用的。

在《失街亭》中诸葛亮也有错。就是因为诸葛亮的疏于管理,让马谡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当马谡自以为是,傲气冲天时,诸葛亮没有洞察细微,临战换将,还是把任务交给了马谡。

刘备活着时让马谡带过一次兵,结果大败。刘备要杀他,而诸葛亮求情说这只是一次失误,无碍大事。刘备临死前反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诸葛亮只迷信自己的眼力,过于自信,用人不当,导致街亭败兵。诸葛亮不明失察,而马谡自信骄傲乃街亭败因。细想想,人无完人,诸葛亮、马谡功过是非应有定论。

辽宁抚顺顺城区将军二校五年级:李昊洋

第四篇:《失街亭》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失街亭》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失街亭》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马谡失街亭,这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段故事。我从故事中学到了很多道理。

马谡是诸葛亮的幕僚之一,跟着诸葛亮学习了多年,专业知识肯定是很扎实的。但是他这个人刚愎自用,自命清高,放弃坚守城池的最稳妥的办法,在山上屯兵,企图像“下山虎”一样的气势杀退曹军。但是他失策了,被张郃围困,最后张郃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街亭,蜀国失去了战略要地。失街亭的主要责任肯定是马谡自己,但是还有一个责任人是诸葛亮。诸葛亮让马谡坚守街亭这么重要的要塞,就是犯了一个大错。刘备对诸葛亮嘱咐过,马谡不可大用,就是因为刘备识人。知道马谡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能力的人。但是诸葛亮不知道怎么了,居然在关键的时候用马谡指挥这场战役,这是诸葛亮的失责,最后他也因此自降官职。这次失败也失去了一次很好的伐魏机会。

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古人才说出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灵活运用知识,不能犯马谡的错。更不能一意孤行,马谡不听王平的建议才会有此结果,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自以为是。任何人都会犯错误,别人给你提出的这个建议可能就是避免你这次失败的宝贵意见,要有空杯理论的心态。

《失街亭》读后感2

自从看了《马谡拒谏失街亭》,我的心一直无法平静下来,面对读书这一问题,我却有了一些新的见解,好似迎刃而解一般。

街亭与柳城乃是汉口的咽喉,参军马谡毛遂自荐,愿去守街亭,并写下军令状,孔明让王平与马谡同去,抵之。马谡要把军队在山上屯军。王平劝他,而他却狡辩,说:“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 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王平见劝不住,自带五千人马屯于十里这外,之后司马懿带兵拿下街亭与柳城,王平在半途中救下参军马谡。

说起兵法,马谡皆可了如指掌,玩弄于五指之间,甚至可以倒背如流。但马谡却只有匹夫之勇,只对文章的字词加以背诵,却没有真正的对文章的精神加以参透。正如“失街亭”,说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马谡只看见面前的好处,却忽视背后的惊险。也正如赵括一般,只知道纸上谈兵,并无真学实才。

看书!人人都会看;读书!人人都会读;背书!人人都会背。当你在辛苦中好不容易把书背了,却发现无法在生活中运用,这是多么可悲!俗话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我发现,不管是看书还是背书,不管您看得再多,背得再熟,如果对其精神不理解,也只是做无用功,看不如不看;读不如不读;背不如不背。

“人可以把书读活,也可以把书读死”,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好。我们在看书,读书还是背书中,要根据你所新闻阅读的内容去思考,故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能理解文章的灵魂,能够和文章的主人公一起分享着欢乐,悲伤,愤怒……进而体会文章的主题。让我们绝不能做一个像马谡一样读死书的人。

马谡,你就不要再转世投胎了吧!

《失街亭》读后感3

在三国演义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马谡拒谏失街亭》这一小段。

这个故事讲了孔明听说司马懿从长安出兵,去助曹真,大惊:“司马懿出兵,必取街亭,断我咽喉之路。谁敢引兵去守街亭?”马谡说他愿去,并立军令状。孔明又派王平相助。马谡看了地形,觉得没有必要扎在城门旁边,居高临下,决定扎在山上。王平仍不放心,于是带着少数的兵扎在城门旁边。司马懿大军攻街亭,马谡在山上见此情景,命令士兵冲下山,可无一兵敢下山迎战,都怕大军冲上山来。王平见马谡无动静只好自己带着少数兵力迎战,但很快战败。司马懿见马谡在山上,命手下断山水,放火,马谡被困。孔明听说了,立刻派人疏运粮食,却遭攻城,孔明使出空城计,吓走了司马懿。事后,孔明挥泪斩了马谡。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三个道理:第一,在委托别人办事之前一定要选好人,否则会发生错误或损失。诸葛亮就是选了一个骄傲的马谡,所以损失太多。第二,俗话说的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文中的马谡因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劝告,失了街亭。比如现在,有的同学学习很好,觉得没有必要再认真学了,别人说他也不听,成绩自然下降了。第三,在遇到紧急情况下,不要慌张,否则越紧张,事越糟。比如,发生火灾时,一定要冷静,否则惊慌失措的话,命也会搭进去的。

古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警告,现在我们可不能再犯相同的错误了。

《失街亭》读后感4

在星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名将名帅闪耀着光辉。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当我看完《失街亭》后,感慨万千:最白的玉也有瑕疵。

司马懿派大军攻打街亭。诸葛亮问谁去守街亭,这时马谡毛遂自荐担当此任,诸葛亮同意了。可是马谡不听参军王平的苦苦相劝,把大军屯聚在山上,结果被司马懿断了水道,马谡大军不战自乱,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失了街亭。

难道失街亭就是马谡的错吗?马谡天生就是个草包吗?不!马谡自幼就饱读兵书,谙熟兵法,可谓是名门之后。诸葛亮赞誉他才华横溢。平定南方就采纳了马谡的计策见到奇效。北伐中原时又采纳他的计策,使蜀国大军势如破竹,捷报频频。可见马谡的谋略是可用的。

在《失街亭》中诸葛亮也有错。就是因为诸葛亮的疏于管理,让马谡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当马谡自以为是,傲气冲天时,诸葛亮没有洞察细微,临战换将,还是把任务交给了马谡。

刘备活着时让马谡带过一次兵,结果大败。刘备要杀他,而诸葛亮求情说这只是一次失误,无碍大事。刘备临死前反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诸葛亮只迷信自己的眼力,过于自信,用人不当,导致街亭败兵。

诸葛亮不明失察,而马谡自信骄傲乃街亭败因。细想想,人无完人,诸葛亮、马谡功过是非应有定论。

《失街亭》读后感5

三国演义中街亭一战,对蜀魏双方都止关重要,诸葛亮权衡再三,派参军马谡领兵去守街亭,谁知马谡却违反诸葛亮的战略战术,轻敌自持,拒绝王平忠谏,一意孤行,占山为寨,失却要率路,致使蜀军陷入无法解脱的困境,终于丢失街亭。

自马谡拒谏失街亭,孔明挥泪斩马谡之后,一时舆论纷纷:“马谡言过其实”、“徒有虚名”、“庸才”……真是众口烁金,马谡简直体无完肤了,但我认为,马谡虽然丢失了街亭,但他仍不失为一个铁骨铮铮的好汉。

街亭之战前夕,敌军来势凶猛,势如破竹,而街亭无城堡可据,要固守谈何轻易!街亭失陷,蜀军必危。当孔明惊呼:“谁敢领兵去守街亭?”帐下勇将却无人敢应,惟独马谡挺身而出,慨然一声:“某愿往!”

马谡在大兵压境的`紧急关头,不是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赴国难,并“乞斩全家,立下军令状”,果断请缨,这该具有何等的胆略,何等气概,又是多么的伟大!真可谓公而忘私,为国而忘家。

街亭失去后,马谡临危不惧,奋勇当先,生为蜀汉将,死为蜀汉鬼。这时马谡没有屈膝投降,求一官半职,也不是远遁他处,苟全性命于乱世,而是重整残部,突出重围,保存一部分有生力量,返回大营。

莫非他不怕孔明按军法从事?非也,因为他是一个胸襟坦荡,光明磊落的大丈夫,不以个人生死荣辱而抛弃一片报国之心,马谡忠心可鉴,光照千秋!

败后的马谡,也不是死不悔改之徒,他知罪伏法,自缚与孔明帐前:“某之死罪,实已难逃。”丝毫不强调客观原因来替自己辩护,更没利用与孔明私交甚厚这一点徇私,而是堂堂正正的受刑,没有一句怨言,而且托孤孔明,让儿子继续父志,报效国家,也就“虽然亦无恨于泉!”多么宽广的胸怀,多么高尚的情操,多么忠贞的爱国之志!更何况“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决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英雄。

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马谡为我们留下了白玉般纯洁的情操,翠竹般高尚的气节,当代改革洪流席卷全国,改革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种探索,改革进行中不可避免会走弯路,甚至犯错误,我们决不能因为失败而放弃改革,而应不断总结、改进和探索,中国才有腾飞的一天,这就是我们从街亭之失中由马谡人物得到的读后感。

壮哉,幼常!忠哉,马谡!这就是我的三国演义读后感。

《失街亭》读后感6

街亭一战,对蜀魏双方都止关重要,诸葛亮权衡再三,派参军马谡领兵去守街亭,谁知马谡却违背诸葛亮的战略战术,轻敌自持,拒绝王平忠谏,一意孤行,占山为寨,失却要率路,致使蜀军陷入无法解脱的困境,终于丢失街亭。

自马谡拒谏失街亭,孔明挥泪斩马谡之后,一时舆论纷纷:“马谡言过其实”、“徒有虚名”、“庸才”……真是众口烁金,马谡简直体无完肤了,但我认为,马谡虽然丢失了街亭,但他仍不失为一个铁骨铮铮的好汉。

街亭之战前夕,敌军来势凶猛,势如破竹,而街亭无城堡可据,要固守谈何容易!街亭失陷,蜀军必危。当孔明惊呼:“谁敢领兵去守街亭?”帐下勇将却无人敢应,惟独马谡挺身而出,慨然一声:“某愿往!”

马谡在大兵压境的紧急关头,不是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赴国难,并“乞斩全家,立下军令状”,坚决请缨,这该具有何等的胆略,何等气概,又是多么的伟大!真可谓公而忘私,为国而忘家。

街亭失去后,马谡临危不惧,奋勇当先,生为蜀汉将,死为蜀汉鬼。这时马谡没有屈膝投降,求一官半职,也不是远遁他处,苟全性命于乱世,而是重整残部,突出重围,保存一部分有生力量,返回大营。

莫非他不怕孔明按军法从事?非也,因为他是一个胸襟坦荡,光明磊落的大丈夫,不以个人生死荣辱而抛弃一片报国之心,马谡忠心可鉴,光照千秋!

败后的马谡,也不是死不悔改之徒,他知罪伏法,自缚与孔明帐前:“某之死罪,实已难逃。”丝毫不强调客观原因来替自己辩护,更没利用与孔明私交甚厚这一点徇私,而是堂堂正正的受刑,没有一句怨言,而且托孤孔明,让儿子继承父志,报效国家,也就“虽然亦无恨于泉!”多么宽广的胸怀,多么高尚的情操,多么忠贞的爱国之志!更何况“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决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英雄。

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马谡为我们留下了白玉般纯洁的情操,翠竹般高尚的气节,当代改革洪流席卷全国,改革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种探索,改革进行中不可避免会走弯路,甚至犯错误,我们决不能因为失败而放弃改革,而应不断总结、改进和探索,中国才有腾飞的一天,这就是我们从街亭之失中由马谡人物得到的启示。

壮哉,幼常!忠哉,马谡!

《失街亭》读后感7

读了《失街亭》之后,人们都会被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所感动。古往今来,人们也都交口赞誉他那种执法如山的精神。诚然,这种精神是应该值得肯定、值得颂扬的。但是,我不禁要问:素以深谋远虑、谨慎小心著称的诸葛亮,既然已经知道街亭“干系甚重”,对手“非等闲之辈”,却为什么又偏让这个“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去守呢?

我认为其中的原因有两个:马谡同他长期共事,“义同兄弟”,再说这马谡又慷慨陈词,又“愿立军令状”,当场撇不下面子,只好违心“从之”了。

在这个问题上出差错,诸葛亮并非第一次。赤壁大战之后,他明知关羽与曹操有知遇之恩,曹操若经华容道,关羽“必然放他过去”,但也经关羽一番慷慨陈词立了军令状之后,也就“留这人情”,让他带兵拦守了,结果,关羽果然让曹操逃之天天。

假如,当初诸葛亮不留“人情”,而是派其他可靠的将领去挡守华容,那么,可能曹操会被擒捉;又假如从那次吸取教训,这一次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剧。而事实恰恰相反,诸葛亮并未从第一次失策中吸取教训,而是在重蹈覆辙之后,才“深恨已之不明”,流泪斩了马谡。可是,这时只能是明军法而已了,对“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的大业,又有什么作用呢7

可见,与其执法如山在后,还不如任人唯贤在前!

敬爱的周总理在这一方面可作我们的楷模。他在处理葛洲坝水电站设计方案时,就是这样的。1971年,周总理经过调查,及时发现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当机立断决定:主体工程暂停,修改设计方案。他严肃地说:“长江出了乱子,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整个国家、整个党的事。”(1984年2月28日《报刊文摘》)当周总理得知工程的各级指挥长官是各级“军区司令”后,就毫不留情地把他们撤换了,接着调集精通业务的专家,成立技术委员会。方案几经专家的推敲修改,终于战胜了1981年百年不遇的洪灾(1981年6月《文汇·中国的新长城》)。假如周总理徇私情,照顾这些大司令员的面子,仍然让他们指挥,等到葛洲坝决了堤,再去“执法”,又有什么用呢?

由此我想起了我国现阶段的体制改革。领导同志也应从中得到启示:用人办事决不能徇私情、碍面子。不能因六亲九眷再三请求,知心朋友慷慨陈词,就顾面子而不顾事业违心用人。我们只能拿“德才兼备”的尺子去量人、选人、用人。特别是那些与街亭一样“干系甚重”的部门,更应如此。否则,待到演出“空城计”,再“斩马谡”,就悔之晚矣!

作者从人们读《失街亭》的感受和看法写起,深入分析诸葛亮出差错的原因,再正面论述不留人情会出现的结果学得,出结论:与其执法如山在后不如任人唯贤在前再联想到周总理不徇私情任人唯·贤制改革领导人用人办事决不能徇私情碍于面子,应拿德才兼备的尺子去量人、选人、用人,点出写作目的。条理清晰,针对性强。

【《失街亭》读后感】相关文章:

1.失街亭教案

2.《失街亭》的教案

3.《失街亭》的导读鉴赏

4.失街亭课文原文

5.失街亭的散文

6.《失街亭》优秀读后感750字

7.关于《失街亭》的读后感

8.马谡失街亭的历史典故

9.《失街亭》自读与鉴赏

第五篇:《失街亭》优秀读后感750字

读了三国演义中的失街亭,我感受颇深。

街亭乃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魏国大将司马懿重新得到重用之后,立刻率精兵强将直取街亭。诸葛亮得到消息,十分震惊。此时蜀国的主要将领不在身边,要叫他们回来抗敌已不可能,但也不能不派兵防守。于是他急忙召开军事会议,问谁能领兵去防守街亭?这时参军马谡自告奋勇,带兵驻守街亭。有人怀疑他的才能,他说:“我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还能守不住一小小街亭?”于是立下军令状,交给诸葛亮。诸葛亮还是不放心,又派王平作为副将协助防守。

马谡领兵到了街亭,急忙察看地形。在一座山上安营扎寨。他说:“兵书云:凭高而下,势如破竹”王平说:“假如司马懿把山团团围住,断绝水源怎么办?”马谡说:“兵及死地而后生”。王平反对他这样做,于是马谡分出五千兵马到别处安营,作为犄角之势。没过多久,司马大军潮水般涌来,果然不出王平所料,把山寨围了个水泄不通。马谡指挥军队向魏军发起冲锋,可始终冲不出去,手下的兵将畏缩不前,马谡连斩数将也不奏效,最后终因山上无水,军心涣散,被魏军击败。这正像春秋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带领四十万大军与秦兵作战,结果血染长平,一败涂地。

可见不论干什么,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行的,这正应了刘备临终前对马谡的评价,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由于诸葛亮用了马谡这样的将领,所以失败也在情理之中。可再一深思,失街亭责任不在马谡,而在诸葛亮。为什么这样说呢?试想司马懿乃魏国名将,足智多谋,才华仅次于诸葛亮。即使马谡安营扎寨没有错误,也战胜不了司马懿。况且司马懿所领大军数倍于马谡,诸葛亮心里明白,手下没有强兵猛将,即使自己前去也守不住街亭,因此丢车保帅,牺牲一个无用的马谡而保全了自己的盛名,让马谡做了替罪羔羊。这正是高明的政治家阴险的一面。这种看法正确与否,我不过就演绎而演绎罢了。

下载《三国演义 马谡拒谏失街亭》读后感[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国演义 马谡拒谏失街亭》读后感[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五、2 杨逸恒 我读了少年版的《三国演义》这本名著,它使我受益非浅、思绪万千。 这本书讲述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的战争,最终晋国夺取天下的故事。......

    《三国演义》读后感

    阅 读 学 作 业 班级:营姓名:张学号:日期:销102 玉春 201000614217 2011-11-10 读《三国演义》有感 打开《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时候,已经是数年前的事情了。每当反复阅读之时......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说 英 雄 ——读《三国演义》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堵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热门】 《三国演义》读后感1 提起曹操,人们脑海里便会浮现出一张这样的京剧脸谱:水白底,上钩青纹,眉心红点,典型的奸诈之像。曹操的奸臣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而......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 钢都小学 六年一班 张芸瑞 中国的四大名著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书籍,小的时候我就读过拼音版的,这个假期我又研读了一遍成人版的四大名著,其中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从古至今,《三国演义》这本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被封为了四大名著之一。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的原著,尽管书中的文字很难读懂,可那精彩的细节和优美的语......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虽然不是第一遍读《三国演义》这本文学巨著了,但是当再一次阅读这本书后还是感触颇多。《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