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分子导论论文
高分子导论——徐嘉男
在高分子专业中有多著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在高分子领域做出了很多的贡献。通过了解这些人的事迹和他们的学术成就对我们在高分子的学习上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介绍一位在高分子领域有杰出学术贡献的科学家。
徐 僖 男,1921年1月出生,江苏南京人,我国著名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里亥大学(LehighUniversity)科学硕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油田化学》期刊主编,《功能材料》、《功能材料信息》期刊顾问。兼任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南京化工大学校10余所高校教授,《高分子学报》、《化工学报》、《自然科学进展》、《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以及国外多家世界著名学术期刊和丛书编委。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高分子化工分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高分子化学分支副主编,《材料科学技术百科全书》高分子材料分支主编,成都科技大学副校长、高分子材料系主任,第三、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始人,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他指导他的研究生先后研制与开发出一系列新型高分子材料。研究成果《超声辐照下聚合物的降解和嵌段(接枝)共聚》被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次采油新技术”中,他采用超声波技术研制出的表面活性及增粘效果皆很明显的油田驱油用高嵌段(接枝)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亦被认为达到了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此后,他又指导采用力化学方法实现了聚氯乙烯的降解,制备的低分子量聚氯乙烯可用作聚氯乙烯的自增塑剂,提高了产品性能,是聚氯乙烯加工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
他在高分子力化学的基础理论、方法、新产品和新型反应设备的研究中,始终走在前列,丰富了该边缘学科的内容,使“高分子力化学”这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在国内逐渐形成。
徐僖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还提出了多组分高分子体系辐照增容的新设想,并通过大量艰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很有价值的结果。研究成果“高分子力化学及辐照增容研究”获得国家教育部1998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先后主持、指导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八六三项目,与美国和荷兰等国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他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九七三项目)“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的积极倡导者。50余年来,他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和译著4本,申请专利20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高分子科学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国家级优秀成果奖、高分子化学育才奖等20余项国家、部委、省级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现在,八十三岁高龄的徐僖院士仍然战斗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工作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但对科学的热情却一点也没减弱。
第二篇:高分子论文材料
年轻的材料——高分子材料
在世界范围内, 高分子材料的制品属於最年轻的材料.它不仅遍及各个工业领域, 而且已进入所有的家庭, 其产量已有超过金属材料的趋势, 將是 21 世纪最活跃的材料支柱.高分子材料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在我们的认识中,高分子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材料。高分子材料按特性分为橡胶、纤维、塑料、高分子胶粘剂、高分子涂料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今天,我想就高分子材料为主线,研究一下各种高分子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和优缺点。
从我们以前学过的化学知识中可以知道,高分子材料其实是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是碳元素的化合物.除碳原子外, 其他元素主要是氢、氧、氮等.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 碳原子与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间, 能形成稳定的结构.碳原子是四价, 每个一价的价键可以和一个氢原子键连接, 所以可形成为数众多的、具有不同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总数已接近千万种, 远远超过其他元素的化合物的总和, 而且新的有机化合物还不断地被合成出來.這样, 由於不同的特殊结构的形成, 使有机化合物具有很独特的功能.高分子中可以把某些有机物结构(又称为功能团)替换, 以改变高分子的特性.高分子具有巨大的分子量, 达到至少1 万以上, 或几百万至千万以上, 所以, 人們將其称为高分子、大分子或高聚物.高分子材料包括三大合成材料, 即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未加工之前称为树脂). 1.橡胶
橡胶是一类线型柔性高分子聚合物,橡胶是一种有弹性的碳氢化合物异戊二烯聚合,未经加工时以乳剂的形态存在。橡胶乳剂可以从一些植物的树液中取得,也可以是人造的。也是很普遍的高分子材料之一。其分子链间次价力小,分子链柔性好,在外力作用下可产生较大形变,除去外力后能迅速恢复原状。橡胶属于完全无定型聚合物,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 g)低,分子量往往很大,大于几十万。由于橡胶的分子链可以交联,交联后的橡胶受外力作用发生变形时,具有迅速复原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所以橡胶是橡胶工业的基本原料,广泛用于制造轮胎、胶管、胶带、电缆及其他各种橡胶制品。
橡胶按原料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
从橡胶的结构来看的话我们不难发现从线性结构来分析未硫化橡胶的普遍结构。由于分子量很大,无外力作用下,呈细团状。当外力作用,撤除外力,细团的纠缠度发生变化,分子链发生反弹,产生强烈的复原倾向,这便是橡胶高弹性的由来。
用型橡胶的综合性能较好,应用广泛。主要有:①天然橡胶。从三叶橡胶树的乳胶制得,弹性好,强度高,综合性能好。②异戊橡胶。全名为顺-1,4-聚异戊二烯橡胶,由异戊二烯制得的高顺式合成橡胶,因其结构和性能与天然橡胶近似,故又称合成天然橡胶。③丁苯橡胶。简称SBR,其综合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好。④顺丁橡胶。与其他通用型橡胶比,硫化后的顺丁橡胶的耐寒性、耐磨性和弹性特别优异,动负荷下发热少,耐老化性能好,易与天然橡胶、氯丁橡胶、丁腈橡胶等并用。
随后我们介绍一下特种橡胶。特种型橡胶指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的橡胶。主要有:①氯丁橡胶。简称CR,由氯丁二烯聚合制得。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耐油、耐燃、耐氧化和耐臭氧。但其密度较大,常温下易结晶变硬,贮存性不好,耐寒性差。②丁腈橡胶。简称NBR,由丁二烯和丙烯腈共聚制得。耐油、耐老化性能好,可在120℃的空气中或在150℃的油中长期使用。此外,还具有耐水性、气密性及优良的粘结性能。③硅橡胶。主链由硅氧原子交替组成,在硅原子上带有有机基团。耐高低温,耐臭氧,电绝缘性好。④氟橡胶。分子结构中含有氟原子的合成橡胶。通常以共聚物中含氟单元的氟原子数目来表示,如氟橡胶23,是偏二氟乙烯同三氟氯乙烯的共聚物。氟橡胶耐高温、耐油、耐化学腐蚀。⑤聚硫橡胶。由二卤代烷与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多硫化物缩聚而成。有优异的耐油和耐溶剂性,但强度不高,耐老化性、加工性不好,有臭味,多与丁腈橡胶并用。此外,还有聚氨酯橡胶、氯醇橡胶、丙烯酸酯橡胶等。2.塑料
我们都知道生活中由于塑料的轻便和便宜,随处可以用到塑料。下面就介绍一下塑料的各种特性和用途。塑料为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可以自由改变形体样式。塑料是利用单体原料以合成或缩合反应聚合而成的材料,由合成树脂及填料、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色料等添加剂组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树脂。
广义的塑料定义指具有塑性行为的材料,所谓塑性是指受外力作用时,发生形变,外力取消后,仍能保持受力时的状态。塑料的弹性模量介于橡胶和纤维之间,受力能发生一定形变。软塑料接近橡胶,硬塑料接近纤维。狭义的塑料定义是指以树脂(或在加工过程中用单体直接聚合)为主要成分,以增塑剂、填充剂、润滑剂、着色剂等添加剂为辅助成分,在加工过程中能流动成型的材料。【塑料与其它材料比较有如下的特性】
〈1〉 耐化学侵蚀
〈2〉 具光泽,部份透明或半透明
〈3〉 大部分为良好绝缘体
〈4〉 重量轻且坚固
〈5〉 加工容易可大量生产,价格便宜
〈6〉 用途广泛、效用多、容易着色、部分耐高温
塑料也区分为泛用性塑料及工程塑料,主要是用途的广泛性来界定,如PE、PP价格便宜,可用在多种不同型态的机器上生产。工程塑料则价格较昂贵,但原料稳性及物理物性均好很多,一般而言,其同时具有刚性与韧性两种特性。
大部分塑料的抗腐蚀能力强,不与酸、碱反应。塑料制造成本低。耐用、防水、质轻容易被塑制成不同形状。是良好的绝缘体。塑料可以用于制备燃料油和燃料气,这样可以降低原油消耗。
而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回收利用废弃塑料时,分类十分困难,而且经济上不合算。塑料容易燃烧,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塑料是由石油炼制的产品制成的,石油资源是有限的。根据各种塑料不同的理化特性,可以把塑料分为热固性塑料和热塑料性塑料两种类型。
塑料的成型加工是指由合成树脂制造厂制造的聚合物制成最终塑料制品的过程。加工方法(通常称为塑料的一次加工)包括压塑(模压成型)、挤塑(挤出成型)、注塑(注射成型)、吹塑(中空成型)、压延等。
中国塑料工业经过长期的奋斗和面向全球的开放,已形成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与钢材、水泥、木材并驾齐驱的基础材料产业,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其使用领域已远远超越上述三种材料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塑料工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作为轻工行业支柱产业之一的塑料行业,近几年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上,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经济效益也有新的提高。塑料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总额在轻工19个主要行业中位居第三,实现产品销售率97.8%,高于轻工行业平均水平。从合成树脂、塑料机械和塑料制品生产来看,都显示了中国塑料工业强劲的发展势头。
塑料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针对全新应用的新材料开发,针对已有材料市场的性能完善,以及针对特殊应用的性能提高可谓新材料开发与应用创新的几个重要方向。
新型高热传导率生物塑料,这种生物塑料除导热性能好外,还具有质量轻、易成型、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可用于生产轻薄型的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外框。可变色塑料薄膜,这种薄膜把天然光学效果和人造光学效果结合在一起,实际上是让物体精确改变颜色的一种新途径。塑料血液,英国设菲尔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人造“塑料血”,外形就像浓稠的糨糊,只要将其溶于水后就可以给病人输血,可作为急救过程中的血液替代品。新型防弹塑料,这种新型材料受到子弹冲击后,虽然暂时也会变形,但很快就会恢复原状并可继续使用。此外,这种新材料可以将子弹的冲击力平均分配,从而减少对人体的伤害。可降低汽车噪音的塑料,该种材料主要应用于车身和轮舱衬垫,产生一个屏障层,能吸收汽车车厢内的声音并且减少噪音,减少幅度为25%~30%。
随着人类对于科技的不断探索和材料研究事业的不断发展,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型的塑料产品问世,到时候,就可以更加好的造福人类了。3.纤维
纤维(Fiber): 聚合物经一定的机械加工(牵引、拉伸、定型等)后形成细而柔软的细丝,形成纤维。纤 2
维具有弹性模量大,受力时形变小,强度高等特点,有很高的结晶能力,分子量小,一般为几万。纤维大体分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天然纤维指自然界生长或形成的纤维,包括植物纤维(天然纤维素纤维)、动物纤维(天然蛋白质纤维)和矿物纤维。
人造纤维是利用自然界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或蛋白质作原料(如木材、棉籽绒、稻草、甘蔗渣等纤维或牛奶、大豆、花生等蛋白质),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处理与机械加工而制成类似棉花、羊毛、蚕丝一样能够用来纺织的纤维。如人造棉、人造丝等。
合成纤维的化学组成和天然纤维完全不同,是从一些本身并不含有纤维素或蛋白质的物质如石油、煤、天然气、石灰石或农副产品,加工提炼出来的有机物质,再用化学合成与机械加工的方法制成纤维。如涤纶、锦纶、腈纶、丙纶、氯纶等。
纤维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细丝状物质.在现代生活中,纤维的应用无处不在,而且其中蕴含的高科技还不少呢。导弹需要防高温,江堤需要防垮塌,水泥需要防开裂,血管和神经需要修补,这些都离不开纤维这个小身材的“神奇小子”。
穿得舒服, 御寒防晒,是我们对衣服的最初要求,如今这个要求已很容易达到。海藻碳纤维做成衣服后,穿着时能长期使人体分子摩擦产生热反应,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因此能蓄热保温,而防紫外线辐射的纤维制成衣服便可减少我们夏日撑伞的麻烦。
而纤维更大的作用早已不仅停留在日常穿着了,粘胶基碳纤维帮导弹穿上“防热衣”,可以耐几万度的高温;无机陶瓷纤维耐氧化性好,且化学稳定性高,还有耐腐蚀性和电绝缘性,航空航天、军工领域都用得着;聚酰亚胺纤维可以做高温防火保护服、赛车防燃服、装甲部队的防护服和飞行服;碳纳米管可用作电磁波吸收材料,用于制作隐形材料、电磁屏蔽材料、电磁波辐射污染防护材料和“暗室”(吸波)材料。
纤维在环保上也是好帮手。聚乳酸作为可完全生物降解性塑料,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可将聚乳酸制成农用薄膜、纸代用品、纸张塑膜、包装薄膜、食品容器、生活垃圾袋、农药化肥缓释材料、化妆品的添加成分等。
纤维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已非常广泛。甲壳素纤维做成医用纺织品,具有抑菌除臭、消炎止痒、保湿防燥、护理肌肤等功能,因此可以制成各种止血棉、绷带和纱布,废弃后还会自然降解,不污染环境;聚丙烯酰胺类水凝胶可能控制药物释放;聚乳酸或者脱乙酰甲壳素纤维制成的外科缝合线,在伤口愈合后自动降解并吸收,病人就不用再动手术拆线了。
在建筑领域,防渗防裂纤维可以增强混凝土的强度和防渗性能,纤维技术与混凝土技术相结合,可研制出能改善混凝土性能,提高土建工程质量的PP纤维,对于大坝、机场、高速公路等工程可起到防裂、抗渗、抗冲击和抗折性能,在国家大剧院、上海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屋顶停机坪、上海虹口足球场等大型工程中已露了一手。
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一些纤维的特性可以派上用场。类似肌肉的纤维可制成“人工肌肉”、“人体器官”。聚丙烯酰胺具有生物相容性,一直是人体组织良好的替代材料,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能够有规律地收缩和溶胀,这些特性正可以模拟人体肌肉的运动。
胶原是人体中最多的蛋白质,人体心脏、眼球、血管、皮肤、软骨及骨路中都有它的存在,并为这些人体组织提供强度支撑。合成纳米纤维能在骨折处形成一种类似胶质的凝胶,引导骨骼矿质在胶原纤维周围生成一个类似于天然骨骼的结构排列,修补骨骼于无形之中。
蜘蛛丝一直是人类想要模仿制造的,天然蜘蛛丝的直径为4微米左右,而它的牵引强度相当于钢的5倍,还具有卓越的防水和伸缩功能。如果制造出一种具有天然蜘蛛丝特点的人造蜘蛛丝,将会具有广泛的用途。它不仅可以成为降落伞和汽车安全带的理想材料,而且可以用作易于被人体吸收的外科手术缝合线。
纤维的充填能有效地提高塑料的强度和刚度。纤维增强塑料属刚性结构材料。
纤维增强塑料主要有两个组分。基体是热固性塑料或热塑性塑料,用纤维材料充填。通常基体的强度较低,而纤维填料具有较高的刚性但呈脆性。两者复合得到的增强塑料中,纤维承受很大的载荷应力,基体树脂通过与纤维界面上的剪切应力,支撑了纤维传递了外载荷。
增强塑料以玻璃纤维使用占优势,其品种很多,无碱玻璃(E-glass)为常用普通纤维,碱金属氧化物含量很低,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和电绝缘性。高强度玻璃纤维(S-glass)含有镁铝硅酸盐等成分,具有比E-glass纤维高10%-50%的强度。由于化学成分和生产工艺的不同,还有高模量、中碱和高碱等各种玻璃纤维。碳纤维具有较大的刚性和优良的耐腐性,常用于增强热固性塑料。
目前,世界上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正在不断地加强和深入.一方面,对重要的通用有机高分子材料继续进行改进和推广,使它们的性能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例如,塑料一般作为绝缘材料被广泛使用,但是近年来,为满足电子工业需求,又研制出具有优良导电性能的导电塑料.导电塑料已用于制造电池等,并可望在工业上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强,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仿生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智能材料等.这类高分子材料在宇航、建筑、机器人、仿生和医药领域已显示出潜在的应用前景.总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渐扩展,高分子材料必将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材料网,《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学报,药用功能的高分子材料,《橡胶参考资料》,《塑料加工应用》,《物理化学》,百度百科,《高性能纤维》
第三篇:浅析“高分子科学技术导论”双语课程教学初探论文
摘要:
本文通过我校“高分子科学技术导论”双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介绍了该课程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目的和相关的学科体系建设,以及教材的选择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出了不同层次本科院校进行双语教学应从实际出发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依据不同教学目的进行双语课程体系建设,互动性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与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体系建设;多媒体教学
我国教育部早于2001年就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于意见》中明文要求国内高校积极推动以英语等外语进行的教学模式。而后在2005年1月、2007年1月和2007年2月教育部又多次发文鼓励和推动双语教学的开展。2007年8月,教育部为落实上述文件精神,引发了((关于启动2007年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7号),更提出从2007年至2010年,共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在高校本科教育中“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目的是加强培养学生利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而且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今后自身的发展。对于高校工科类本科生来说,无论他们毕业后是攻读更高学位,还是从事各种技术性工作,具备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和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都是必要的。
1、我国的“双语教学”。
主要是指用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为学生营造一种双语双元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收两种语言与多元文化环境的熏染
(1)课程设置目的材料学科国际性强,学术理论发展更新快,因此在许多高校都很早开展了双语教学工作。
北京化工大学对“高分子物理”课程也进行了双语教学试验。他们的做法是进行分层教学,即对部分英语水平好的学生实行了双语教学。华东理工大学对“陶瓷基复合材料’,课程进行了双语教学。合肥工业大学也于2005年开始进行“高分子物理”课程的双语教学,武汉理工大学“材料概论”实行了双语教学,天津大学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概论”课程实行了双语教学,重庆工学院开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唐山学院在三上开设了“材料概论”双语课程等。
我院开展双语教学势在必行。原拟定开设的双语课程是“高分子物理”,这门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学时多,内容杂,理论性强,在以中文讲解过程中尚有部分同学感到学习吃力,且是学生研究生人学考试常考的专业课程。鉴于我校是省属二本院校,学生人学英语水平与重点院校之间就有一定的差距,英语水平又参差不齐,因此从2007级教学计划开始加人了几高分子科学技术导论”这门双语课程,旨在使学生进人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全面了解专业知识体系,尤其是帮助一部分学生及早具备一定的专业文献查阅能力。
(2)课程体系建设鉴于前述的教学目的,因此“高分子材料技术导论”课程设置在三年级上期,任选课,18学时,1学分。
该课程教学大纲大体包括高分子学科的基础知识如学科发展建设、高分子材料基本分类与命名等,高分子基本结构知识,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原理,主要的高分子材料及其基本性质和简单的高分子材料加工内容。原定为任选的意义在于实质上实行分级教学,即英语水平好的同学选修,为自己更早更快地进行外文文献的查阅及外文教材的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而“高分子材料技术导论”的内容实际包括了整个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即使英语水平相对较差不选修的学生,也不会因此而使整个学习的平台短缺。
(3)教学方法与体会在实际教学中。
确立了教学目标与体系设置后,首先遇到的就是教材选择的问题。它是影响学生对课程消化吸收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双语教学,我校制定了几种方案,其中包括对教材选用、课堂英文使用比例和板书中英文比例等的规定。既是双语教学,其目的旨在加强培养学生利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因此,教材选用外文原版教材应该是最佳选择。诚然,不少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确实比国内的教材更能反映世界上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且语言原汁原味,但在实际使用中,大多数老师都有这样的认识,即其存在与我国教学大纲不完全相符、内容过于全面且难度无法调节等问题,在实际讲课过程中,教师为了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往往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讲解,实际教学内容覆盖率低,且学生学习起来知识点散,不易系统组织,同时也造成了教材的浪费(原版英文教材或引进影印版的定价相对都不菲)。
外文原版教材直接拿来就用,效果打折;而国内出版的双语教材相对较少,适合的也不多见。针对教材问题,我选择的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引进的“国外名校名著”系列,JoelR。Fried著的“polymerscienceandtechnology",同时参考了David LBowe:的“an introduction to polymer physics”,L.H.Sperling的“introduction to polymer physical science”和天津大学出版的“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在此基础上,我制作了与本学院教学大纲配套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使用全英文板书,内容精练,R辅以大量图片,形象清晰,既弥补了教材的不足,也使学生易于掌握重要知识。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提前把课件主要内容打印出来给学生进行预习,而把其中重点的词汇(知识点概念)预留下来。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中根据课件内容看相关部分知识,对要学习的内容做大致了解,另一方面,课堂上减少了做笔记的时间,同时根据老师的讲解,只记录那些余下的重要的概念名词。既能够留出更多时间用于听老师讲课,理解专业知识内容而不过多的停留在单词本意的认知上,又让学生自己动手抄写重要的名词,强化了记忆。
通过双语教学发现,学生中那些英语程度较好的,一般比较欢迎双语教学课,甚至希望在课程体系设置内加大双语教学课程比例及课堂英语讲授的比例;但英语基础较差的,甚至根本听不懂也看不懂的学生,则对双语课程有抵触情绪,不太愿意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更无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作业的要求了。这一方面与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由此而形成的学生对于英语教学课程的兴趣有关。但通过这一学期的授课我认为在没有专业英语课程学习之前,开设专业性强的双语课程,对于仅仅有大学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讲,难度还是有些过大了。学生阅读外文教材或参考书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很多,对于三年级专业基础课程任务相对还比较重的学生学习来说,占用的精力让一些学生也不能胜任。
2、结合本学期的授课情况和学生最后的学习情况。我对做好双语教学工作有以下几点建议。
(1)为了优化教学效果,宜采用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形式,尤其是分班式教学。
课程设置主要取决于双语课程设置的目的。如果是普遍提高学生对于英语专业知识的认知,必须学习的课程,可以进行分层教学。不同的班级采用双(英)语教学的比例不同;如果是使学生提前进行英语专业知识的讲授,目的在于使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先可以进行外文文献的查阅,可以做一些选修课。此外,对于理论知识相对较浅的一些专业课程,如“豁结剂”或“高分子材料学”等,在三下“专业英语”课程学过之后开设成双语课程也应该较适宜。如天津科技大学开设了“高分子粘合剂”双语课程,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有的学校为了使学生适应大量专业单词而把双语教学与专业英语课程融合成一门课程的做法,我觉得还有待进一步商榷。因为专业英语是一门语言性学科,着重于专业词汇的记忆与文章理解翻译等内容;而无论哪种性质的双语课程都应该是专业知识性的教学。个人以为,也可以在二年级开设“科技英语”课程,代替通常的专业英语,比如材料学科可以选择融合金属、陶瓷与高分子材料在内的专业英文文献,这样,在三年级开设各门双语课程只需辅以少量专业词汇为基础,而不影响正常的知识性教学进程。
(2)多媒体的应用对于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有着显著的积极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提高多媒体制作技术,增加全英文影像资料,会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学习的兴趣,丰富讲授内容,真正起到导论课的讲授意义。
课堂讲授过程中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参与,设置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性问题,进一步增加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也是今后教学中应慢慢加强的一个环节。
第四篇:材料导论论文
年级:2012
专业:软件工程
姓名:董斐
学号:***1
金属陶瓷高分子材料的特点与应用
人类的生活与生存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材料。人类根据材料的种类,将人类漫长的历史分为了三大时代: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可见不同的材料的出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首先是金属材料。金属材料不是最早被人类使用的,但却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材料。金属的种类很多,可以说每一种金属都有各自独特的性质。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要数铁了,而钢是铁和碳的合金。纯净的铁即铁的单质在生活中不常见,因为,纯净的铁容易氧化,而且很脆。钢铁具有耐变形、强度高、耐磨性好、硬度高、价格低、寿命长等特点。因此钢铁被广泛的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建筑、交通、电器等等。但是钢铁同样具有一些缺点:易生锈、密度高、怕潮湿腐蚀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电镀、喷涂、发黑、发蓝等处理。
铝材同样也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铝材通常是以率胆汁为主要原料,同时添加增加强度、硬度、耐磨度等性能金属元素。如碳、镁、硅、硫等,组成多种合金。铝材具有不生锈、设计变化快、模具成本低等特点。铝材不易生锈主要与铝的性质有关,铝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而氧化形成的氧化铝覆盖在了铝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这层薄膜阻止了内层的铝被氧化。铝材可以制成铝合金门窗,一些高档的汽车架构也是由铝合金制成的。比如劳斯莱斯的车身全部由铝合金制成,不仅节省了重量,还增强了强度。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还有镁、铜、金、银、汞等。其中镁合金具有高强度和刚度,有良好的铸造性和减震性能,质量性。镁合金常被应用于汽车行业,一些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常由镁制造。如座椅骨架、仪表盘、转向盘、变速器外壳等。有些高档的跑车甚至用全镁合金的车身,如布加迪威龙,他曾经以五百多公里的时速打破世界纪录。铜主要应用于电子产业,它以其优良的导电性和价格低的特点成为导电材料的最佳选择。金和银因其性质稳定而且存量少外表亮丽,常被用来制作首饰,其实金和银的导电性要强于铜的。汞的俗名为水银,被用来制作温度计,因为它在常温下为液态,汞也是唯一一种常温下为液态的金属单质。
我们还经常听说钛、记忆性合金、稀有金属等一些较为先进的金属材料。钛合金与铝镁合金相比,具有强度更高、抗腐蚀性能良好、抗疲劳性能良好、导热性小、受热不易变形等特点。因此钛合金常被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用作航天器发动机的叶片等。在医学方面钛合金可以制作成人造关节、骨架代替坏死的骨组织。形状记忆性合金是一种能够记忆原有形状的金属材料。是一种智能材料。当合金的温度低于某一温度,受到一定的有线强度的热变形后,可由加热的方式使其恢复到形变前的形状。记忆性合金可以用来制作航天器巨大的天线,可以制作成眼镜框等。稀土材料可以制作成超导体、高折射率的玻璃、电池电极、相片镜片、催化剂氧化剂等。我国的稀土资源富饶,但是正在被盲目的开采,大量的稀土资源流向国外,稀土资源是我国宝贵的资源,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它保护它!
二.陶瓷材料。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器和瓷器的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陶器是在新石器时代(即公元8000~2000年)出现的,瓷器比陶器出现的晚。陶瓷是将粘土萃取后烧成的。700度左右烧成的即是陶器,1200度左右烧成的是瓷器。陶的密度较低,内部有孔,花盆即使一种陶器,由于它有孔可供空气进入到土壤中,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而瓷器的密度较大,没有孔,因此它完全不吸水,而且耐高温腐蚀,家里的碗就是瓷器。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陶瓷一般是普通的陶瓷。它的脆性、均匀性、可靠性、韧性、强度上都有一定的缺陷。人们采用高纯度人工合成的原料利用精密控制烧结成的特种陶瓷,具有特殊的性能,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需要。特种陶瓷具有特殊的力学、光、电、声、磁等性能。特种陶瓷是工程材料中刚度最好、硬度最高的材料。其抗压强度较高,抗拉强度较低,塑性和韧性很差。再热性能方面,特种陶瓷在高温下化学性能良好,导热性相对于金属材料较低。当温度发生变化时,陶瓷的形变很小。电性能方面,大多数陶瓷是具有良好的绝缘性的。铁电陶瓷可以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改变形状。有极少数的陶瓷具有半导体的性能,可以做整流器。同时某些陶瓷还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能,比如透明陶瓷。
利用陶瓷的力学性质,我们可以把陶瓷作为结构材料,做成切具切割金属;利用特种陶瓷的热性能,我盟将它做成隔热层,能够有效的保温;利用陶瓷的绝缘性,我们将陶瓷做成电压的绝缘器件,这一点应用极为常见。利用电陶瓷的特性,可以将其制作成电容、扩音机、电唱机、超声波仪、声纳、医疗用声谱仪等;利用陶瓷的光学性,可以将其制成固体激光器材料、光导纤维、光存储器等。
还有一些特种陶瓷具有独特的性质,可用作高温轴承,在腐蚀介质中的密封环,电热偶套管大型计算机记忆远见等。
由于陶瓷的成本越来越低、来源广泛、技术成熟,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三.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是指以高分子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材料,一般来讲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质量应在10000以上。高分子材料的特性有:高分子材料的强度低,但是由于高分子材料密度很低,故其比强度较高;高分子的强性模量很低,但其具有很优秀的强性性能;高分子材料还具有粘弹性,高度耐磨性,高绝缘性,膨胀系数大,导热性低,热稳定性差化学稳定性高,易老化等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分子材料已经渐渐地开始通入我们的生活之中。通过对高分子材料的特殊处理和应用,高分子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除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人类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高分子时代!当我们环顾四周,发现我们的杯子是由高分子材料制成,桌子添加入了高分子材料使其变得更结实;书本的封面上覆盖了一层高分子材料做成的薄膜,使其不易被污浊;手中的笔有高分子材料做成的笔杆;眼镜片和框都是由高分子材料制作成的;再看看我们身上穿的衣服也是由高分子材料做成的。看来,高分子材料已经充满了我们日常的生活。
不仅仅是日常中。再能也上,高分子材料被应用于种子处理:人们将高分子材料通过各种方法包裹在种子表面,改变种子外观和形状,便于机械播种。在环保方面,人们正在开发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尤其是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因为它的污染最小而且研发的方向较为广泛。也许不久以后人们使用后的高分子材料可以直接埋掉,几天后就会被微生物“吃掉”。
金属、陶瓷、高分子材料已经深入融合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有时它们是单一出现,有时它们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我想我们只有更加了解每一种材料的特性,才能更好地将它们应用到恰当的地方。人类仍为此而努力,相信会有更加丰富的材料被人类发现或创造出来,我们的生活也会因为这些材料变得更加美好!
第五篇:化学导论论文
化学与现代社会的发展
王礼明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十四班(201302071416)摘要: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与生活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从开始发现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当今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质的质的高和改善,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在与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例如,核酸化学的研究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对各种星体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得出了元元素分布的规律,发现了际空间有简单化合物的存在,为天体演化和现代宇宙学提供了实验数据,还丰富了自然辩证法的内容。
从我们的衣、食、住、行来看,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物质都离不开化学。我们所用的玻璃、塑料、钢铁等等等都是通过化学反应的来的我们所穿的、所用的布料都经过了化学物质的漂染;出行时汽车、火车、飞机都离不开化学能源为其提供动力„„再从社会发展来看,化学对于实现农业、工业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的增产离不开化学,需要化肥、农药、植物生长激素和除草剂等化学产品的支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化学,各种性能迥异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是工业发展的方向;国防现代化更离不开化学,导弹的生产、人造卫星的发射,需要很多种具有特殊性能的化学产品,如高能燃料、高能电池、高敏胶片及耐高温、耐辐射的材料等。由此可见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她是我们生活的必要因素,没有化学反应无法开动,生物界无法正常循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的贡献。
化学与食品安全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化学可以帮助我们让食品更美味,更丰富,保质期更长也可以让我们的食品变得危险,要命.安全性是任何人选择食品都最关心的问题 ,食品变质后或发生不良变化后,其质构、风味、颜色和营养价值都会发生变化,乃至产生毒素。前几项凭直觉容易察觉,而后两项则只能通过化学方法才能检测到.食品添加剂: 所谓食品添加剂是 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据统计现在几乎所有的出售食品都或多或多或少的含有一些添加剂。有些是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而添加的。如各种抗氧化剂、防腐剂等,添加这些化学物质,主要是为了推迟食品的氧化变质,以提供食品的稳定性和耐藏性。有的是为了增加食品的视觉效果的,诱惑红、柠檬黄、日落黄等色素。有的是为了增加味觉的,如谷氨酸钠(味精)、-鸟苷酸二钠等。
这些如果按照国家标准去添加,是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然而现在很多厂商为了自身的利益关系,往食品里添加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来代替安全的食品添加剂.我们知道,虽然一些添加剂在一定浓度范围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是一旦超标,其后果不亚于毒药,从而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曾经在一段时间内有些消费者很热衷于红心鸭蛋,他们认为鸭蛋的营养价值就体现在红色的蛋黄上,因此在那段时间内红心鸭蛋很畅销。因此很多养殖场便看中了这一点,便往鸭子的饲料里添加一些“红药”,也就是工业染料“苏丹红ⅠⅤ号”,这样产下的便是红心鸭蛋。苏丹红Ⅳ号不但颜色更加红艳,毒性也更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苏丹红Ⅳ号列为三类致癌物,其初级代谢产物邻氨基偶氮甲苯和邻甲基苯胺均列为二类致癌物,对人可能致癌。
化学与生物
再说化学对生物医学的影响。医药上:所有西药及部分中药都是化学合成的,青霉素,阿司匹林这些都属于化学范畴,在医药方面有重大贡献,而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举个例子,1933年Fleming氏十年前(1928)发现青霉素可以对抗很多致病菌的文章后,对青霉素的兴趣大增。Fleming虽然发现了青霉素的抗菌性能,但是认为要把它提纯大量生产作药用,却是很难实现的。傅氏却不接受这一看法,与另一个化学家Chain氏合作,而使用工业的方法,在二次大战末期,大规模生产出实用的青霉素。使战场受伤的士兵伤口受到感染的机会大减。后来又用於对很多其它细菌感染的疾病,产生奇迹般的疗效。青霉素的开发成功,估计挽救了8000万人的生命。班氏 生於加拿大,是第一个分离出胰岛素的科学家。自那以后,每年成百万的糖尿病患者,不再只有死路一条。胰岛素的问世挽救了1600万人的性命。医学是人类健康的保障,而化学医学发展的基础。
化学对科学技术也有巨大的贡献。2011年11月1号,我国神州8号载人火箭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又一个里程碑。未来去月球旅行将不再是梦。火箭之所以能飞上太空,因为它所使用的燃料是能量巨大的火箭推进剂 ,有固体和液体两大类。固体推进剂可分为双基推进剂(主要由硝化棉和硝酸酯类增塑剂如硝化甘油等组成)和复合推进剂(主要由可燃剂——粘结剂如聚氨基甲酸酯、聚硫橡胶、聚丁二烯等和氧化剂如硝酸铵、高氯酸铵等组成)。液体推进剂由可燃剂(如液氢、肼类、胺类、硼烷、石油产品等)和氧化剂(如液氧、液氟、过氧化氢、发烟硝酸、四氧化二氮、四硝基甲烷等)组成。而现在航空飞机的在升空时会产生很高的温度,为了避免仪器被烧坏,所以有了吸热材料的产生,这又是化学对航空事业的一大发展。现在纳米材料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贡献。现在社会的科学研究一切都离不开精密的仪器,但是仪器大都是由新型材料构成的,这又是化学的一大功劳。
化学与环境
提到化学,我们又不得不谈化学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化学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但是化学对环境的危害越来越大。化学对环境的污染体现在多方面、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
水体污染
比如,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发生的煤烟雾事件死亡4000人。人们把这个灾难的烟雾称为“杀人的烟雾”。据分析,这是因为那几天伦敦无风有雾,工厂烟囱和居民取暖排出的废气烟尘弥漫在伦敦市区经久不散,烟尘最高浓度达4.46毫克/m3,二氧化硫的日平均浓度竟达到3.83毫升/m3。二氧化硫经过某种化学反应,生成硫酸液沫附着在烟尘上或凝聚在雾滴上,随呼吸进入器官,使人发病或加速慢性病患者的死亡。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比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所以 保护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也要继续坚持绿色化学的原则。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让化学继续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化学与生活/应礼文编.
【2】绿色化学与环境/魏荣宝等著. 【3】化学与生活/齐立权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