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市开展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关于我市开展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我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实施“三农稳市”战略和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去年10月我市启动次东片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并形成“1+X”的文件政策体系(“1”指龙山镇关于开展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x”指龙山镇农村综合配套改革11个政策文件包括《关于龙山镇开展农村金融体制创新试点的意见》、《关于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意见》、《关于推进市级部门行政管理权限向龙山镇延伸下放的意见》、《龙山镇关于加快工业集聚和推进“宜居效益”工程的实施意见》、《龙山镇关于建立农业产业协会的实施意见》、《龙山镇产业发展规划》、《关于龙山镇开展节约集约用地 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未发)、《关于龙山镇(慈东工业区)公共设施统筹发展的实施建议》(未发)、《关于在龙山镇开展城乡一体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未发)、《关于龙山镇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未发)、《龙山镇关于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实施意见》(未发)),已经签发文件7个,正在协调会签5个。今年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还列入了市委市政府“会战攻坚年”的六项重要工作之一。
改革思路:确立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方向,以“三个集中三个置换”(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农民 1
居住区集中,土地向种养大户和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农民身份置换城镇居民)为重点的改革思路。
改革目标:到2011年,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初步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城乡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农村文明程度日益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到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0元,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快、农民生活质量好、新农村建设水平高、城乡发展差距小的县(市)。
改革重点: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重点要在一些关键环节试点突破。我们在龙山镇确定“一区四村”为市级相关政策试验点,其中核心区为规划建设试点区、徐福村为宅基地置换住房试点村、西门外村为社保制度改革试点村、海甸戎村为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补社保试点村、新联村为基层组织创新试点村。在试点的基础上着力在以下六个重要方面实现突破:
一、在土地使用制度上实现突破。一是积极稳妥开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补社保”,进一步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集约化水平,在原有流转承包经营权补社保的基础上,在稳定总量、整合存量、提高质量上做好文章,09年土地流转总面积要在31.4万亩的基础上再提高,使委托流转面积提高5%,50亩以上流转面积提高5%。在逍林镇率先建立了全省首个镇级承包土地流转储备交易中心,实现了农户与业主的有效对接,提高了土地流转的质量和效率。二是探索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办法,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村集体依法通过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开发经营,让农民共享农地转用增值的利益,促进非农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三是开展宅基地置换住房试点工作,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确定在龙山镇徐福村开展宅基地置换住房试点工作,制定《徐福村宅基地置换住房实施细则》,鼓励农民在政府主导下开展宅基地置换住房。徐福村现有1628人,664户,其中196户村民已经解决住房196套,尚有370户本村村民需要改善住房,旧村内基本没有发展空间,通车停车非常困难,大部分位梳理拆迁区。按照“土地动态有增量,资金自求能平衡”的要求,计划将370户占地124亩旧村宅基地分期改造,通过货币置换、调产置换等形式,置换多层公寓式套房。据测算徐福村在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同时,可结余土地50亩。明确相关补助政策,对于市级宅基地置换住房试点村享受市新环境百村改造和农民公寓的补助政策,对经村庄整理后结余的土地,在符合“两规”的前提下,允许转换用地功能,拍卖收益除上缴宁波以上外全额返还给村。
二、在金融制度创新上实现突破。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为了进一步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服务“三农”,我市出台《关于在龙山镇开展农村金融体制创新试点的意见》,提出要创新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制度,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积极构建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一是积极争取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扩面,在已有1家村镇银行的基础上,正在积极要求在龙山镇开办1家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已设立1家。二是做好邮政储蓄银行开办服务“三农”信贷产品试点衔接工作,尽快开展业务试水。三是积极探索扩大农村担保物范围试点,为农民创业、就业、增加收入创造条件。我市正在制定《慈溪市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对拥有依法批准并取得权属证书农村住房(包括集体土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证,下同)的、其抵押房产处置后仍有安居之处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允许其以农村住房抵押担保方式申请贷款。贷款用途暂限于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及农民集中居住区住房购置的资金需要。农村住房贷款关键在于实现抵押权时抵押物如何处置,我市探索当以抵押物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抵押物实现抵押权时,处置抵押权的受让对象,应先满足农村住房集体土地所有权本村村民的需求,也允许在镇(街道)区域内的农村村民间流转。另外,我市还积极探索镇村投融资体制建设,组建镇村建设投资公司,构筑镇村建设投资平台,为镇村建设提供良性持续的“造血”机制。
三、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实现突破。一是整合我市现有各项地方性养老保障制度,即对土地被征用人员养老保障、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和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等三项养老保障制度进行整合归并,建立起具有6档缴费标准和7档享受标准的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在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之间建立互通机制。二是整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并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阶梯式互通、有机衔接。三是积极推进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实行统一费率、统一征收、统一待遇、统一支付的失业保险征缴与发放办法,建立城乡一体的失业保险制度。四是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实现低保制度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的衔接,3年内统一城镇和农村居民低保享受标准。
四、在社会管理体制转型上实现突破。按照“权力下放、重心下移、服务到位、权责对等”的原则,推进市级部门行政权限下放和延伸,制定了《关于市发展改革局等部门向龙山镇延伸下放行政管理权限实施方案》,建立市规划局龙山规划分局、市环保局龙山环保分局,下放由市发展改革局、市经济发展局、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环保局、市安全监管局等部门履行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和部分行政执法事项70余项。构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委员会高度自治、农村社会工作者作用明显的农村基层组织一体化运行模式,有条件的村探索村党组织书记、村委
会主任、经济合作社社长一肩挑,加大对村党组织书记和专职干部工资市镇两级统筹力度,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配备计划,建设一支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的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
五、在户籍制度改革上实现突破。一是建立以公民经常居住地登记常住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户口申报、迁移基本条件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二是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农业户口“农转非”,逐步实现户口性质一元化。正在制定《户籍制度改革综合配套政策试点意见》,探索对我市中心城区90平方公里和龙山镇范围内的本市户籍居民,其宅基地按规划已被拆迁改造并自愿退出现有宅基地且户籍已办理“农转非”的人员,按其承包土地征收或流转程度(承包土地已被全部征收;承包土地50%及以上已被征收且剩余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至二轮承包期末;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流转至二轮承包期末,或承包土地50%以下已被征收且剩余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至二轮承包期末),在社会保障、就业政策、计划生育、经济适用房、集体经济权益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农转非”。
第二篇:关于推进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报告
宝鸡市委政研室课题组:关于推进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报告
中共宝鸡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统筹城乡发展是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并提出要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这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当前,我市在坚持“四个第一”,实现“五大突破”,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实现城乡发展繁荣共享。
一、对宝鸡统筹城乡发展的认识
统筹城乡发展,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问题;既是一个根本策略问题,也是一个根本方法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既要发挥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更要发挥农村的基础作用,实现城乡互促共荣,工农协调发展。宝鸡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是因宝成、陇海铁路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城乡并存,城市比重偏小,城镇化进程缓慢,农业人口众多;工业基础虽然雄厚,但工业发展市强县弱,非公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好,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不同步,现代农业发展缓慢;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开发与综合利用滞后;整个社会加速发展,但是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县域经济不发达,工业反哺农业能力较弱,中省市各级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和投入,城乡差距依然明显,二元矛盾突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准确把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本质要求,把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作为根本出路,把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作为工作的根本举措,把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荣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谋划一体化发展的措施和路径。
宝鸡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具有良好基础。按照世界上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整个经济增长依赖于非农产业,不再需要从农业吸纳资本等要素。农业应获得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机会与权利,并成为接受“补助”的部门。这个阶段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过渡,工农、城乡关系开始改善的阶段。国际经验反映出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由1200美元上升到2400美元之间,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城市人口份额由35%上升到50%之间,一二三产业比重达到15.1:39.4:45.5时为工业化中期。从我市来看,2008年,全市人均GDP为18992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2779美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5.1%,城市化率为40%,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1:60.3:28.7。综合分析对照,可以看出我市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在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实行统筹发展战略已具备客观条件和基础。
二、宝鸡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以上认识和分析,我市统筹城乡发展,要适应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把握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以强力发展县域经济,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基本路径和着力点。
强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关键。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和工业基地、县城和重点镇、农业产业升级三大战略重点。要坚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优发展环境。既要注重招商引资,吸引外地商人前来投资创业,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又要采取措施,扶持本地企业创业,做大做强“小巨人”,更要实施
1“小老板”工程,支持全民创业,带动大就业。只有尽快把县域经济搞上去,才有能力增加对县域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建设的投入,才能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公共资源分配均等,才能早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积极推进工业化。工业化是区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根本出路。工业化支撑着区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决定着以城带乡的带动力和以工补农的发展力。必须坚持工业强市、强县战略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要以园区经济为依托,以大企业大集团、“小巨人”工程和全民创业为三大战略支撑,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业、烟酒食品、有色金属冶炼加工、能源化工、新型建材、农产品营销六大产业集群。优先支持园区经济发展,对工业园区的供水、供电、交通、绿化、治污等基础设施,以及创业基地、科技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给予重点支持,使园区成为区域布局合理、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齐全、管理服务优良的工业聚集区,创造出企业和乡村在不同起点上都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加快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区域工业化的平台,也是吸纳农村人口的载体。小城镇蕴含着大战略。城镇化要与工业化协调推进,相互支撑。要加快形成以市区为中心、蔡家坡为副中心,县城和重点镇为支撑,小城镇和中心村为节点,大中小结合、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西府特色鲜明的关中西部城镇群。突出重点镇建设,切实改善基础设施,治理生态环境,强化载体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凤翔县撤县设市步伐。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5%,2020年达到55%。
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中最困难的一部分。区域工业化和区域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工业化提供农业现代化所需物质装备,城镇化吸纳农村富余人口,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没有区域工业化和区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就如同没有引擎。因此,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国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包括市民在内的全体国民的农业现代化。必须统筹推进区域工业化、区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因此,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紧扣现代农业发展,围绕种养、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调整种养业结构,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良种繁育,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加工大户和销售大户。
三、找准着力点,推进五个统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突出重点,着力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事业五个统筹,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立足长远,更新观念,搞好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的统筹和管理,合理布局发展空间和资源要素,确保城乡发展在一个科学蓝图指导下进行。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切实加强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编制。打造“一线两带(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公路沿线)”、“一核(市区)”、“ 两中心(蔡家坡地区和凤翔市域)”增长极,使陇海沿线川道地区在中心城区和区域副县(市)中心城市作用下迅速发展,从而带动渭北台原、千陇丘陵、秦岭关山经济区有序发展。打破城乡界限,将城市中心组团和周围乡镇及乡村居民点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编制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人口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实现城乡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优化。加强对各
类规划的统一管理。健全规划许可审批和实施管理机制体制,增强法规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第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按照产业集群谋划、四大基地支撑、百亿集团引领、工业园区承载的思路谋划工业,大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我市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带动我市城乡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健全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筑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大力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推进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农村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第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加强宝鸡大城市核心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四横十纵一环一道”为骨架的市区快捷交通网,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通过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提高通路、供水、供电、通讯、环卫、生态等公用服务设施的共享度,缩短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和“设施落差”。积极开展环境整治、植树植绿和生态家园建设活动,大力创建森林城市和绿色宝鸡,创造城乡最佳人居环境。加快实施民生八大工程步伐,努力提高城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共享性。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县级职教中心、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尽快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学习。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市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建设,增强基层文化服务功能。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信息网络工程,坚持开展科技文化“三下乡”活动,用先进文化理念教育引导群众,提倡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第四、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把就业当作民生之本,以就业促进创业和发展。对农民市民一视同仁,逐步将农村就业纳入整个社会就业体系,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均等,促进农民在各个产业上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逐步形成农村三分之一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创业、三分之一劳动力打工就业、三分之一劳动力从事种养业经营的格局。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蔬菜、果品园艺和畜牧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农村出现更多的农场主。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到 2012年,力争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 2007年翻一番,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3.5:
1。扎实实施“人人技能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计划,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第五、统筹城乡社会管理。逐步扩大和完善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社会各方支持农村发展的帮扶机制,使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使城乡居民幸福感逐步增强。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准入条件,畅通城乡人口流动的途径,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探索农村住房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使农民可以支配处置自己的固定资产,获得财产性收入。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促进小城镇快速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以城镇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城镇的繁荣带动整个农村的繁荣。
四、创新机制体制,全力开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创新机制体制,是坚持城乡统筹的关键措施和重要环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机制体制当作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全力开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大背景之中,统筹推进,科学发展。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根本要求,从战略目标上总体把握,从政策制定上重点倾斜,从工作布局上统筹安排,全面推进这项工作。二是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着眼城乡一体化,科学把握城乡关系,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三是在制定惠民政策上,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事务统筹,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水平。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来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推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二)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领导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集中领导力量和工作精力,加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部署。一是制订工作规划,认真实施。要结合实际,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吸取各方面意见,制订《全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明确责任分工,层层落实目标任务。二是市县要成立专门机构,承办日常工作。成立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统一分解目标任务,制订具体政策措施,加强检查督促和考核。三是抓好试点示范,搞好带动。市上要加强领导,加大力度,支持抓好凤县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在认真总结的同时,借鉴重庆、成都等其它城市的做法,积极推广,重点突破,确保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有序推进。
(三)加快构建有利于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增强战略意识,着眼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一是要调整、规范政府部门职能范围,改革城乡各管一段和职能交叉重叠体制,提高城乡一体化管理水平,广泛动员城乡居民参与城乡综合改革和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体系。二是大力推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创新。要清理废除那些不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规定。切实转变城市倾斜,给农民真正的国民待遇,建立城乡良性互动、体现公平、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三是要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新机制,完善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途径和范围,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四是创新农村土地管理机制。坚持农地农用原则,及时启动农业用地资本化、市场化改革,积极开展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和土地承包权抵押试点,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专业合作社,强化农民土地物权权能,尽可能多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五是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证更多的资金用于当地建设。积极支持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兼并、重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培育和发展新的农村金融机构,为“三农”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执笔:蔡广林)
通讯地址:宝鸡市行政中心1号楼12层
中共宝鸡市委政策研究室
第三篇:xxxx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实施方案
xxxx2012-2015年统筹城乡发展改革
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为加快全县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工作步伐,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意见》(xxx发„2010‟10号)《xxx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乡一体、民生为本、幸福文明”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务实、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大力推进全县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同城化、社会管理社区化、产业发展集聚化、土地利用集约化;促进生产要素、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向“三农”倾斜,力争探索形成我县特色、引领发展方向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二)工作任务
1、基础设施。到2015年,实现全县100%行政村通水泥路;全县100%的乡镇、70%左右的行政村和县城100%的行政村通自来水;店里、燃气、信息设施与路网建设同步配套;乡村环卫设施网络基本健全。
2、公共服务。到2015年,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教科文卫制度体系,县城范围率先完成中小学合格化(标准化)建设任务,90%以上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达到省示范标准,全县实现“一乡镇一规范化卫生院,一村一规范化卫生室”。力争全县的行政村都建有体育健身场所和农家书屋。
3、产业发展。到201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5亿元,积极实施“3581”工程,即培育3个产值过亿元、5个产值过8千万元、8个产值过5千万元、10个产值过3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休闲农业经营总收入5年内翻一番,达到1亿元,平均年增21%,逐步建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辐射带动较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4、社会保障。以就业创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为重点,全面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覆盖全县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在全市处于领先位置。
5、社会管理。到2015年,合并减少行政村30%左右;在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完成村改居工作。
6、土地利用。到2015年,全县耕地流转集约经营比率达到50%以上;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010年水平,改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的状况,乡村集体建设用地布局更合理。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确权、发证工作。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
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二是全面改造提升农村道路。三是建设完善村庄配套设施。四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二)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一是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二是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三是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四是确保农村食品和生态环境安全。五是加快农村公共交通和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六是建立留守人口、空巢老人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七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三)推进产业发展集聚化进程
一是加快产业区域特色化发展。二是加快作业服务专业化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服务业。
(四)推进社会保障同城化进程
一是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体系。
(五)推进社会管理社区化进程
一是推进村级治理改革。二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三是引导农民集中居住。
(六)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进程
一是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二是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三是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县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工作由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分管县领导具体抓。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落实专职工作人员、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
(二)明确工作责任。各有关牵头部门要将改革试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明确工作步骤、措施和相关责任人,履行职责,分工协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三)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定,重点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乡镇机构改革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加快推进符合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综合配套政策。
(四)强化督促检查。根据改革试点工作重点,汇总提出改革试点的工作目标,分解下达到各乡镇和县级部门,县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县政府督查室加强对试点工作的协调和督促,推介典型经验,解决具体问题。
第四篇: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
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四大要素问题在于其结构关系,新时期的党群关系要处理好党委与公众的关系、党委与政府的关系,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党的各级组织要贯彻群众路线,客服官僚主义,发挥统领和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要矫正各级权力的滥用,防止社会过渡分化,新时期的社会管理要重视公众参与的新特点,正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参与政府动员与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功能,通过培育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整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加强社会自治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具有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急剧的社会转型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此,在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中,需要培育社会力量,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上,一方面需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在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社会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的主题能力建设。同时,需要在组织、体制、机制上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
改善党群关系与社会管理创新密切关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与社会规范、价值变迁在进一步催促社会管理加速,时空压缩使得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300年的发展,在正面发展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诸多社会矛盾等负面效应。当单个或是局部是正确的要素合成后可能是错误的结果,合成腐败即是一类,当前各地贫乏的群体性事件即是集体无意识的多重叠加,因此需要加以重视研究,通过改善新时期党群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
申论热点:统筹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衡量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效,关键要看农业基础是否不断加强,国民收入分配是否真正向农村倾斜,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是否切实向农村倾斜,改善民生的举措是否更多惠及农民。归根结底,要看立足点是否真正放在加强“三农”上。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决不能借统筹城乡之名削弱农业农村、损害农民利益。
【标准表述】
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花气力、下功夫。
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信号不能变、支持不能减。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加强和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将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加快解决农村发展最急需、农民要求最迫切的饮水、用电、教育、医疗等问题,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更加注重城乡联动、协调推进,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城乡改革联动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