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六届上海大学生话剧节的参赛须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附件1:
第十四届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的参赛须知
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学生联合会、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的“第十四届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的前期报名工作已经展开,为确保后期活动的顺利开展,现将有关参赛报名以及大赛评审的注意事项和几点要求正式通知如下:
一、参赛须知:
1、本届大学生话剧节初赛的评审方式采用以下办法:各高校参赛团队剧目在本校公演,并上交当场录制的全剧光盘,同时上交剧本。上交作品将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组建的初赛评委团集中评审,并由大学生话剧节组委会公布决赛剧目名单。
2、各团队报名参赛剧目如有变动,则以2017年3月31日前最终上交剧目录像及剧本为准,而入围决赛剧目则不得再有变更,一旦发现将自动解除其最终评选资格;
3、报名初赛的剧目演出日期在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之间即可。全剧录像带或光盘必须为本次参赛作品在报名之后的当场演出录像;不得使用该作品的以往录像作品替代,一旦发现有违规行为则立即取消参赛资格与决赛评选资格,不颁发任何奖励与证明。
4、各参赛团队须服从并配合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组委会有关本次活动的安排,确保各校参赛团队在一个有条不紊,秩序井然的氛围下积极全力的投入演出和比赛,并取得好的成绩。
二、参赛录像要求:
为保证以上初赛评审做到绝对的公平、公正、公开,特对上交的报名录像资料提出以下要求:
1、片头要求:各高校录制公演视频录像时,需在演出正式开始前拍摄当天报纸的报头(须包含当天日期及报纸名称等文字)10秒钟以上;然后继续拍摄演出剧场的全部环境(在足够亮度下旋转拍摄360度全景),之后安置在固定拍摄点不要再移动,开始拍摄正式演出。以上部分缺一不可,且不可间断。
如所提交视频为已有视频,请随视频资料一同提交文字说明,标明拍摄时间及地点,由本校团委盖章确认。
2、技术要求:演出拍摄过程中,可以在保持拍摄点不变的基础上左右旋转一定角度拍摄,并根据表现需要在某些时刻调整焦距进行远近景拉伸变化。幕间暗场时若时间过长,可采用暂停以节省磁带容量,但须在亮场之前再次启动拍摄。
3、注意事项:若拍摄之后发现效果不好,允许进行整体亮度、色彩、降噪等调整,但严禁采用双机或多机位拍摄进行后期画面剪辑加工,禁止后期配音。
为保证本届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能够顺利举行,望各高校团队严格遵守本次大赛的各项要求,认真筹备及演出,并发挥出最佳水平。
对于本届大学生话剧节的规定事项和须知细则以及后期评审工作如有任何疑问,请致电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大学生话剧节组委会咨询。
三、对于非中文作品的特别说明
如参赛作品为非中文作品,请同时提交中文版剧本及剧目资料。如进决赛,现场比赛时应附中文字幕。
第二篇:高校大学生话剧节策划书
邯郸高校大学生话剧交流节
策划书
主办:邯郸学院致远戏剧社河北工程大学大学生话剧社邯郸大学熠铭话剧团河北司法警官学校话剧社 活动背景:邯郸历史悠久,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自古便有成语之乡,太极圣地等美誉。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四个大学,也都有着风格迥异的校园文化!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文化的传播交流是极其重要的,话剧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艺术形式,能够很好的展示当代大学生风采,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举办一届邯郸高校大学生话剧交流节是十分必要的!
活动意义:举办戏剧节不仅可以锻炼大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凝聚大学生团体的向心力。同时也继承了中华民族热爱戏剧的优良传统,弘扬了博大精深的邯郸文化。
另一方面 此次话剧节涉及邯郸地区的四所高校,有利于四个学校的大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增强四个社团的影响力。同时有利于寓教于乐,大力开展特色文化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学生团体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上下功夫,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育人氛围。活动名称:首届邯郸高校大学生话剧交流节
活动主题: 弘扬邯郸文化 展现大学风采
时间:2010年5月13日晚七点
地点:邯郸学院学术交流中心二楼报告厅
内容:有关大学生生活或者邯郸文化的各类节目,根据时间安排,预计节目数量大概为:五个话剧或小品,一个或两个相声,一个舞蹈,一个武术表演,一个乐器演奏,一个歌曲。总时间为两个半小时左右,各社团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出节目多少!
策划流程:
4月4日各社向各校团委提交申请(或大学生社团联合会)。4月10日各社开始选取节目。
4月20日将各社节目报送导演组。
4月25日组织第一次集体彩排,选择主持人。
4月26日各社团开始进入前期宣传。
5月8日第二次集体彩排 安排晚会节目单。
5月9日印制门票和请柬,由各社分发给本校学生以及嘉宾。5月10日采购舞台装饰与相关道具。
5月11日集中各社团干部,安排晚会具体事宜及人员调配。5月12日将道具服装集中,导演组审查最后的事项。
晚会当天具体流程(5月14日):
上午8点所有工作人员以及演员进入会场
8点半根据之前安排,舞台布置人员开始布置舞台
9点主持人、演员开始依次序走场
11点将道具之类的晚会用品全部放到指定位置。
12点 演员及工作人员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
13点 继续进行舞台布置工作。
14点 演员与灯光音响配合,试话筒
16点主持人进入化妆阶段,演员有需要依次进行化妆。17点舞台布置收尾,所有工作人员到达指定位置
18点大幕关,观众入场,迎宾及纪律人员负责安排好观众的座位 18点半主持人到达舞台后等待大幕拉开。
18点45分所有演员就位,后台负责人安排好后几个节目的候场。18点50分进入最后倒计时,所有准备工作结束
19点整演出开始
晚会当天的人员分配:
策划统筹组:四人
导演:一人
节目负责人一人
后台负责人一人
台下机动负责人一人
舞台后勤负责人一人
主持人四人或六人
道具四人
灯光一人
音响一人
追光两人
迎宾四人
机动四人
纪律两人
催场两人
化妆两人
话筒两人
幕布一人
舞台布置人员:以上人员除需走场的演员外均先转入舞台布置工作中 后勤人员:所有社团社员在演出结束后,在各自组长的带领下,服从
舞台负责人安排,进行后勤收尾工作!
前期宣传:宣传板:晚会前一周制作新颖的宣传板,宣传此次活动 2 海报:晚会前两天以海报形式宣传此次活动门票:通过邀请和散发请柬和门票宣传此次活动
附录:
商家合作意向书
经费预算
致远剧社2010年3月31日
第三篇:话剧《喜剧的忧伤》上海开演是喜是优
话剧《喜剧的忧伤》上海站开演是喜是优
2014年开春,陈道明与何冰即为观众们准备了一场话剧的盛宴。《喜剧的忧伤》从首次上演,便是陈道明与何冰联手,执导的则是北京人艺青年导演徐昂。该话剧改编自日本编剧兼导演三谷幸喜的作品《笑的大学》,经改编后曾在英国、俄罗斯、韩国等各国上演,反响颇大。英国《泰晤士报》称该剧为“当今世界上最高级的喜剧”。
日本著名剧作家三谷笔下的故事,在日本上演后深受好评,纷纷为其他国家引进。俄罗斯、英国、韩国等相继将该剧本进行本土化处理,最终搬上舞台大放异彩,十分成功。中国则在11年时引进了该剧本,并将其背景设定为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正直抗日战争爆发期间。此时,一名由北平迁往重庆的喜剧团编剧,正前往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欲将自己新创作的剧本呈交戏剧审查科审查。不巧的是,审查剧本的审查官新调任来不久,并且是一名方从前线负伤而回的军人,厌恶戏剧至极。这下该如何是好?
创作喜剧的人却满怀忧伤,以及在抗日背景下创作喜剧,这两个极大的矛盾正构成了剧本《喜剧的忧伤》。到底是喜是忧,还得由观众自己去判定。不过对于演员陈道明来说,却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了。陈道明曾经许下诺言,只要自己能再出演话剧,就分文不取。拍了无数令人称赞的电影、电视,看尽大场面,又多次为瑞士名表代言的陈道明,果然说到做到,在接下《喜剧的忧伤》剧本时,就表明了自己不收取任何报酬的坚决态度。
在一场记者会上,儒雅的陈道明一身中山装,举着话筒的手戴有他代言的男士腕表;身后是各大瑞士表赞助商的广告牌。陈道明却是神情优雅,大有荣辱不惊之风,侃侃而谈。世界上一切的名利于他,似乎都是一场虚浮,唯有表演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于他,或许可以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表演高”。
第四篇:序话“史述”为《上海话剧百年史述》作序
序话“史述”为《上海话剧百年史述》作序
在中国话剧的百年奋斗中,上海话剧占了一个极为突出的地位,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现在中国话剧工作者普遍承认,1907年由中国留学生组成的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一幕和《黑奴吁天录》,是中国话剧的诞生。但恰恰是春柳社重要成员之一的欧阳予倩前辈却认为,紧接春柳社演出之后,1907年9月在上海由春阳社演出的《黑奴吁天录》,才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我想,也许把两种意见结合起来说就更准确了 中国话剧,在东京出生,而在上海落地成活。很明显,如果没有从春阳社开始的、上海的一系列新剧剧团和演出,中国早期话剧不知还要推迟多少年才能成活成长。
从1907年开始,甚至从1899年上海校园演出《官场丑史》开始,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约三十年或再多些时间内,上海是中国话剧无可争议的中心。虽然1909年天津南开学校,1912年北京清华学堂都开创了校园话剧,1925年北京艺专戏剧系甚至开始培育正规话剧学生,都对中国话剧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无论从规模上、成就上、影响上都难以同上海比肩。上世纪三十年代,北京的优秀话剧人才如章泯、贺孟斧等纷纷奔向上海,说明了上海话剧的凝聚力。也正是这一时期,在上海初步形成了中国话剧进步的战斗传统――也只有上海才能形成这个传统。
1937年到1949年,亦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十二年间,国家形势和话剧局面变化很大。前八年的抗战时期,中国话剧三分天下:以重庆为中心的国民党统治区、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孤岛”和沦陷区。三个地区的话剧运动各有成就,各有特点。然而,延安和重庆话剧队伍的主干中,由上海出发的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重庆,最出色的剧作家、导演、演员和舞美家,十之八九都来自上海。上海本地,虽然话剧名家大都奔向内地,但由于已形成传统,打下深厚基础,仍然很快又培育出大批新生力量,在民族敌人鼻子底下营造出特殊形态的繁荣。
1945年抗战胜利,重庆剧人大批复员回上海,同上海剧人会师,话剧又热闹了一阵。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文艺运动重点转向争夺电影阵地,许多著名编导演员都投身银幕,话剧明显衰退。尽管如此,几年中上海仍然演出不少优秀剧目如《夜店》、《升官图》、《大地回春》、《清宫外史》、《丽人行》等等,上海仍然是全国话剧中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成为首都,理所当然是全国政治、文化,包括话剧的最大中心。许多主要城市也都创办了自己的话剧院团,但上海话剧的力量和产生的作用仍然占有突出地位。这是我们记忆犹新的情况,不必多说。新时期以来,又过了三十多年,各地话剧的艺术竞争在良性发展,但话剧形势起伏不定,兴少衰多,多数地区的话剧已近乎冷冻状态,上海如何办话剧、拓展新的话剧运动,总还是各地话剧人关注的大目标。
上海话剧百年,可以说就是中国百年话剧的缩影。
中国百年话剧史中,上海话剧运动和艺术建设的各方面都是内容繁富,过程复杂,成就显著,人才辈出,影响深远,有经验也有教训。因此,上海应有自己的话剧史书,此乃当仁不让,义不容辞的历史任务。
1957年中,北京田汉、欧阳予倩、夏衍、阳翰笙四位话剧前辈倡议举办话剧运动五十年纪念。我那时还在上海工作,曾向一位上海文化领导同志建议上海也应纪念并出版史料集,但不久开始了反右派,反右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不停的政治运动,干扰严重,无法实现。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一直到2004年上海出版了李晓同志主编的《上海话剧志》,使我大为惊喜。在我见闻所及,这本书不仅是上海第一本话剧志书,很可能也是全国第一部话剧地方志书。在此之前,我知道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曾由左莱同志主编出过一本《中国话剧史大事记》,葛一虹同志主编过一本《中国话剧通史》,都是全国性史书。文化部和上海市委党史征集部门都曾编印过左翼剧联史料集,属专题史料性质。南开大学崔国良等三位同志以十年之力编了两本八十余万字的《南开话剧运动史料》,这是一个单位(大学)的史料。广西出过1944年在桂林举行的“西南剧展”史料集,是一项重大戏剧活动资料汇编。重庆石曼同志一人用几十年时间收集资料编了一本按年月日排列的《重庆抗战剧坛纪事》,是一处重要地方一个重要时期的大事记史料。这些都是下了很大功夫。很翔实很难得很有价值的史料书籍。我每看到一本此类书籍,心中都升起一股感激之情。因为尽管中国话剧历史不长,但是在**时代中话剧活动的资料很少很乱又极少有人收集,辑佚钩沉的冷板凳之功实不可没。可是在另一方面,这都是些史料之书,还不能算是正规的历史研究。即以《上海话剧志》论,虽然概括的时间长(1899~2000),且涉及上海话剧的全方位各部门,内容丰富完整,但它是上海文化艺术志一系列分志之一,它们按总体例的规定,基本上都是述而不论,都是按分类词条方式撰写的,虽有学术性,其主体还是资料类工具书。它的作用是留下史实以便于查检具体情况,为对历史做进一步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提供史料。
现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主持编写了这一部《上海话剧百年史述》(以下简称“史述”),我认为是上海话剧的又一显耀光辉的业绩。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不仅抓话剧创作、演出、交流,还责无旁贷地抓起话剧的史论研究,而且耕耘有成,已编出了《借鉴研究》等几部论著。这部《史述》在以丁罗男教授为首的作者们笔下,洋洋洒洒四十万言,不仅史料相当丰富,而且在史料分析研究的理论上更颇有新意。
编写史书,首先必要碰到一个历史分期的问题。《史述》对上海话剧的历史分期同一般论著中有所不同。比如,它的第二章把1918~1937年的二十年称为“上海现代话剧的兴起与成熟”时期,而一般常是要把其中的爱美剧时期和左翼话剧时期分开的。它的第三章把1937~1949的十二年称为“上海话剧的黄金时代”,其中实际包括了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它的第四章把1949~1976的二十七年称为“建国后上海话剧的曲折发展”时期,通常人们是把其中“文革”十年单列为一期的。这样分期也许会有不同意见,但却给我以新鲜感。一来比较简明,二来它似乎更是从话剧本体的艺术发展角度立论,冲淡政治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内容上还是有所论述,并不忽视。)如果能由此引发一次关于中国话剧的历史分期讨论,倒是一件好事。
《史述》另一个突出的亮点,是它明显地把话剧院团和院校放在叙述的主体位置,同时把著名的话剧作家、艺术家各列小节,交叉其间,大体形成“单位为经,名家为纬”的结构。我想,写一个城市的话剧史,比写全国或大地区性的话剧史确实应该更加注意其话剧单位的艺术实践和话剧家的个人独特贡献。因为话剧的兴衰荣枯的具体再现
只能是话剧院团、学校和他们的优秀作家、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业绩。回顾和总结上海话剧历史,怎么能不细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从春阳社、戏剧协社、南国社、业余剧人协会、上海剧艺社、苦干剧团、上海人艺等等,一直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史述》这样的写法及其观点,符合历史实际,给读者的印象鲜明,是本书特显光彩之处。
到了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之后,整个国家如同凤凰火中再生,脱胎换骨,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话剧当然也获得了第二次解放。从那时到2007年又有三十年之久,写这三十年,应属于当代史,当代史是难写的,尤其这三十年情势非常特殊。不妨拿这三十年同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那三十年比一比:那三十年,从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十年内战、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连续不断,国家和话剧都是在转折崎岖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艰苦跋涉:而眼前这三十年,历史只有一个主题: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国家形象就像昂藏男儿跨马飞奔一样,过得太快了。在此情势下,被“四人帮”砸烂了十年之久的话剧,一旦进入一个光明的新时期,既急于要追赶飞奔的时代,又还弄不明白怎样追赶才好。市场化、全球化、西方文艺,各种思潮迎面扑来,久已习惯为政治运动服务的话剧很不适应,十分尴尬,话剧演出因“四人帮”垮台而狂欢一阵后,很快出现萧条景象,于是也就出现寻找出路的种种努力。在这方面,上海话剧工作者勇敢而积极,从《于无声处》到《中国梦》,从《陈毅市长》到《商鞅》,从《歌星与猩猩》到《秀才与刽子手》,从莎士比亚戏剧到小剧场戏剧……尽管当代史难写,但在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大环境下,实践丰富了,能够比较了,敢于说话了,思索也就深入了。
本书的第五章(1976~1990)和第六章(1990~2007),我以为作者站得较高,写得相当得体而充实,提出了一系列有思想意义的见解。比如,作者较深入地总结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探索剧”的态势,给予这个概念以相当宽泛的内涵。(不仅《中国梦》等是探索剧,《陈毅市长》等也列入其中。)作者又提出了主流戏剧、大众戏剧和精英戏剧的分类概念。作者很强调上海话剧今后发展的多元化,并把主流、大众、精英三种戏剧作为多元化的表现。其实多元当然不止于此,作者在其他叙述中也都强调了各方面多元竞争的现象,这些都给人以启发。
我尤其赞同作者在全书中,特别是第六章强调的中国话剧现实主义传统问题。作者认为《于无声处》等剧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回归。这自然是针对“四人帮”制造伪现实主义货色而言,也是对许多公式概念作品的批判。这在当前是十分必要的提醒。在我看来,现实主义不仅应与主流戏剧紧密联系在一起,就是大众戏剧和精英戏剧也是不能远离作为文艺思潮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多元的话剧欢迎有多种多样的观点、方法、样式、风格、流派,但真实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真实形象,以人为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则应是共同的基本要求。
此外,本书对外国话剧从莎士比亚到当前的外国商业剧的引进、上演、改编,对中国话剧和观众产生的重要作用的阐述,也是相当精彩、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引起我的共鸣,更使我想起佐临老师在他有名的《振兴话剧战略构想十四条》中所提出的上演世界著名“百大剧目”的建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上海话剧如何认识市场,如何走进市场是当前生命攸关的问题,这里我愿引证本书第六章的一句话:“话剧市场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强化了对商业利益的追逐,同时在另一方面弱化了对话剧艺术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关注。”我想这是对全国话剧敲的一声警钟。
《史述》在某些具体史实的叙议上或还有些不太准确之处,在个别问题的论断上也不是没有可商讨的余地。但是作者坚持上海百年话剧着重研究的态度以及对史实一分为二的精神,对许多历史问题分析的准确,对历代前贤战士尊敬而热爱的心情以及对未来的信念,都令我感动,令我敬佩,令我高兴。上海话剧前途的明暗丰歉在今后仍然会影响中国话剧的命运。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主干的上海话剧人任重道远,希望不仅要继承上海话剧的战斗传统,还要发展、创造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传统。
作为旧时代上海话剧的一个老兵,新时代上海话剧的关心者,我能被邀为本书作序,由衷地感到荣幸。我竭诚祝愿上海话剧前程万里!
第五篇:传奇话剧刘忠奎出品《风华绝代》再度席卷上海
传奇话剧《风华绝代》再度席卷上海
剧组为刘晓庆庆生欢歌笑语
传奇话剧《风华绝代》讲述了一段传奇女子“赛金花”的故事,目前于全国火热巡演,将于2012年12月28日至30日再度来到上海艺海剧院开启二轮演出。该剧由导演田沁鑫执导,表演艺术家刘晓庆主演,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北京五谛灵动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做全程品牌形象宣传推广服务。
今年4月19日传奇话剧《风华绝代》在沪首演时可谓一时风生水起,大批影迷与刘晓庆的粉丝连夜购票,官方热线电话不断,最终《风华绝代》话剧票于演出前一周售罄,许多未抢到票的观众对于一票难求的现象表示感到遗憾,并期望再度加演。《风华绝代》在全国其他地区巡演时同样盛况空前,大部分巡演地区均将传奇话剧《风华绝代》作为剧院主打演出剧目或压轴大戏,平均上座率达到95%以上。各大媒体分别以“刘晓庆宝刀不老《风华绝代》迷倒众生”、“刘晓庆出演《风华绝代》胜在气场”、“刘晓庆赢得碰头彩”、“刘晓庆《风华绝代》首演现场众星捧月”为标题,重磅报道了该剧首演的盛况。《风华绝代》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当地影迷前来观剧,更有观众专程从国外飞回来赶赴演出现场,无论刮风下雨都不曾影响戏迷对《风华绝代》的追捧。大量的名人明星也纷纷前来观剧,包括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韩三平,著名剧作家邹静之,演员陈佩斯、徐松子、吴刚、张光北、章子怡、李冰冰、胡可、任泉、陶虹、阎青妤等,青年歌唱家陈思思,主持人倪萍、崔永元,文化学者于丹,以及乐评人金兆钧和影评人程青松等,在巡演出期间香港影星刘嘉玲、米雪也专程赶来观看该剧,该剧在大连演出时,影后秦海璐还专门携住在大连的父母前去观看。
在沈阳巡演期间,鲁迅美术学院的老教授为见刘晓庆一面,不惜让助手推着轮椅把他送到剧院门口,在场外等候了许久才将自己作的画亲手赠与刘晓庆,更有许多戏迷连续等待数小时只为与偶像刘晓庆合影。在台北的国父纪念馆演出期间,直至开演前,剧场门口仍有许多等待退票的戏迷,为能目睹这一精彩剧目而翘首企盼。传奇话剧《风华绝代》引起的这种现象被媒体喻为“后金花”时代,并将于12月28日至30日再度登陆上海XX剧场。北京五谛灵动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做全程品牌形象宣传推广服务。
2012年10月30日是著名艺术家刘晓庆女士的生日,在忙碌的巡演排期中匆匆度过,全体《风华绝代》剧组人员为表示对刘晓庆女士的爱戴,特意在10月31日巡演成都站期间,各自准备编排了各种各样的节目为刘晓庆过了一场“自家”的生日会,主题为“晓庆姐,我们都爱你!”以表达大家对刘晓庆的爱戴。当晚7时许,在一阵欢乐的踩气球仪式后,庆生会正式开始,话剧主办方北京巨龙文化公司总经理刘忠奎先生代表全体巨龙文化公司的团队,在庆生会上带来一幅题字“风华晓庆·传奇人生”赠与刘晓庆女士,且为庆生会助兴,还与《风华绝代》中饰演杨玉舫大人的刘景范老师精心准备了《智取威虎山》的片段拉起了京胡,赢得台下掌声一片。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钟海院长也准备一块写着“德艺双馨”的匾赠予刘晓庆女士。《风华绝代》剧中饰演荣禄大人的王世文老师把刘晓庆曾经饰演过的经典作品编成了天津快板与刘景范老师一起说起了相声,观众更是连连叫绝。庆生会节目多种多样热闹至极,相声、亲情献唱、天津快板一应俱全,《风华绝代》剧目的反串也穿插其中,由在《风华绝代》剧中饰演金花书寓大管家孙作舟的马捷老师反串“赛银花”,与一众“小倌人们”演起了《风华绝代》的片段,这群“小倌人”均是由剧组的男演员们所饰,形似“如花”引来爆笑。临近结束时,现场全体人员与刘晓庆女士一同点燃蛋糕上的蜡烛并许愿,整个现场更显得温馨而充满情感。通过这场庆生会,充分诠释了这个大团体中不言而喻的感情以及团结的精神。刘晓庆女士表示自己感动至极,非常感谢也非常荣幸自己能融入天津人艺这个大家庭,与这么多优秀的演员合作出演《风华绝代》她十分满足,也十分快乐。
2012年12月28日至30日传奇话剧《风华绝代》将来到上海艺海剧院开启二轮演出,这部清末传奇舞台大戏将再度在上海掀起一场话剧波澜。北京五谛灵动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做全程品牌形象宣传推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