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著随笔
名著随笔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则在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
初读这本书,讲实话,我也不是很读得懂。就连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也是学得似懂非懂的。我甚至觉得:鲁迅的这些文章,看起来简直就是象在跟你聊天似的,哪算得上什么名著?
后来多读了几遍,我懂得了,不要把这样的名著当作美文,其实,这本书的文章看似“聊天”也正是鲁迅的文字魅力所在。它看上去很朴实,甚至比较口语化,但为什么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呢?就是因为这样的朴实,让人感觉很亲切,就象他站在你面前跟你诉说着什么似的,“说”到兴奋处,文字又会变得非常热烈,这就让人能够从中品味和感受鲁迅的点点滴滴。
郁达夫是这样形容鲁迅的文字的:“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是的,这个特点在《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中表现得一览无遗。一开头,便以“寻咒”从侧面点出中心,接下来便诉说了一段他童年的一段故事。其实,鲁迅先生是话中有话啊,他借着说童年看《二十四孝图》的事情,其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即对儿童的不重视。儿童都读不到他们应该读的书,而人们却熟视无睹,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然而我又想到了现在,现在的孩子们别说爱读书,他们连根本不想读书,不思学习。再看看那时侯的孩子
们,他们渴望读书却没有书读,而现在我们有书读却不愿读,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吗?
《朝花夕拾》中那几篇描写人的文章,我是比较喜欢的。首先,这些文章的内容比较吸引我——因为我喜欢看到各色各样的人,再加上鲁迅那种轻松而生动的语言,读着读着,你仿佛就可以看到那个人似乎站在你面前一样。比如《阿长与山海经》,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鲜美的“朝花”。的确,对于这个妇女,鲁迅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反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不论鲁迅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感情。而且我还发现,这个“长妈妈”跟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孔已己”很相似,同是旧中国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们的名字,都是已经被人遗忘了的,而外号也是随便起的。可悲的人啊!在“朝花夕拾”中,还有一篇则是“狗,猫,鼠”。在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题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内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鲁迅在童年里与一只仇猫的叙事。作者与猫的关系和对猫的讨厌。这说明鲁迅在童年里的不知与单纯。也写出作者在童年与一只猫的搏斗。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那些琐碎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以下那个不同的年代的童年之梦,体验一下那时鲁迅的美好童年。
直到写完了这篇读后感,“感”到了这么多,我觉得我才算是真正地读懂了《朝花夕拾》。
第二篇:名著阅读《培根随笔》
名著导读《培根随笔》
一、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后者收入58篇随笔,从各个角度论述广泛的人生问题,精妙、有哲理,拥有很多读者。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至今影响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我写书不是为了消度空闲时间和仅供人们娱乐消遣。
我所关心的乃是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这是我愿意借助于正确和健全的理留思考来加以改善的。
——培根致友人书信(1609年)
二、作品简介及主要内容
1、热爱哲学的培根: 《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
2、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论贵族》、《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
3、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论园艺》、《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
4、自强不息的培根:《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
5、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
三、阅读感受
透彻的说理,隽永的警句。善于用诗化的语言阐述精辟的哲理。
四、培根名言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与智者交谈;在生活的事务中,我们通常都是与愚人交谈。
3、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者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4、炫耀于外表的才干徒然令人赞美,而深藏不露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这需要一种难以言传的自制与自信。
6.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与智者交谈;在生活的事务中,我们通常都是与愚人交谈。
7.有的知识只要浅尝即可。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即可,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读其中的一部分即可,有的书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8.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9.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居或隐退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
第三篇:名著培根随笔练习题
《培根随笔》练习题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5题,每题3分)
1.《培根随笔》的作者是()
A.列夫·托尔斯泰B.雨果C.弗兰西斯·培根 D.高尔基
2.作者是什么国家的人()
A.英国 B.俄国 C.美国 D.中国
3.《培根随笔》体裁以及类型是()
A.广大人民群众 B.贫穷百姓 C.哲学家 D.世家贵族子弟
4.培根最重要的成就是在那两个领域的建树()
A.思想和政治 B.精神和劳动 C.思想和哲学 D.哲学和政治
5.作者还倡导通过()解释自然的奥秘。
A.总结归纳 B.经验归纳 C.实验 D.看书
二,填空题(共10题,每题2分)
6.《培根随笔》为_____十七世纪著名______,______和经验主义哲学家______所著.7.本书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篇随笔.8.________是培根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首次发表于1620年。
9.从 《培根随笔》的 “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________的培根。
10.从《培根随笔集》“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_____的培根。
11.从《培根随笔》“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________的培根。
12.从《培根随笔》“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_____的培根。
13.从《培根随笔》“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______的培根。
14.《培根随笔》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________,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15.《培根随笔》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
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_________
三,主观题(共3题,每题5分,写出以下3个“论”中作者的大概看法)16,论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论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论友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
19,概括介绍《培根随笔》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写出任意5句出自本书的至理名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培根随笔》主要艺术特点以及成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在本书中任意选一篇文章,谈谈它的文章主旨和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相信你读了本书后,收益匪浅。请选出其中一“论”中的一句名言,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的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培根随笔》名著练习
名著读练之一《培根随笔》
一、培根语录
1、知识就是力量。
2、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3、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4、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5、才德有如宝石,最好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6、人们的举止应当象他们的衣服,不可太紧或过于讲究,应当宽舒一点,以便于工作和运动。
7、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关于进言的信任。
8、过于求速是作事上最大的危险之一。
9、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10、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11、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
12、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肃然起敬的。
13、有些老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14、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谄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时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言语的奴隶。
15、饶舌的人多虚妄。
二、《培根随笔》佳段摘抄
1、“天生的能力好像天然生成的植物,必须通过学习加以修整;然而学习本身如若不由实践去约束,必然方向纷杂而漫无目的。” 培根:《随笔·论学习》
2、“不要寻求令人称羡的财富,应当追求这样的境界:对财富正当地获取,清醒地使用,愉快地施舍并能知足地放弃。”培根:《随笔·论财富》
3、“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培根:《随笔·论友谊》
4、“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作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培根:《随笔·论求知》
5、“当人心最软弱的时候,爱情最容易入侵,那就是当人春风得意、忘乎所以和处境窘困孤独凄零的时候,虽然后者未必能得到爱情。人在这样的时候,最急于跳入爱情的火焰中。由此可见,“爱情”实在是“愚蠢”的儿子。但有一些人,即使心中有了爱,仍能约束它,使它不妨碍重大的事业。因为爱情一旦干扰情绪,就会阻碍人坚定地奔向既定的目标。”培根:《随笔·论爱情》
6、“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培根:《随笔·论美》
7、“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培根:《随笔·论美》
三、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后者收入58篇随笔,从各个角度论
述广泛的人生问题,精妙、有哲理,拥有很多读者。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至今影响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四、作品简介及主要内容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思想家》、《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从《培根随笔集》的 “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培根的一生是追求知识的一生,也是追求权力的一生。作为一个兼哲学家、文学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的培根,其思想复杂,面目多变。我们从这本薄薄的《随笔集》中,能读出种种味道,你可以把它当作生活交友的教科书,也可以把它看成混迹官场的厚黑学。
五、《培根随笔》读后感(摘录了2篇)
第一篇
《培根随笔》为英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弗兰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思想家》、《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在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论美》篇。这是一篇关于“美”之作,语言简洁,内涵土独特,充满哲理性。“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人生观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
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
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 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毕竟的道路, 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第二篇
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
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六、《培根随笔》名著练习
1、《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2、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3、(《新工具》)是培根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首次发表于1620年。
4、从 《培根随笔》的 “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
5、从《培根随笔集》“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
6、从《培根随笔》“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
7、从《培根随笔》“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
8、从《培根随笔》“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9、培根随笔 内容简介:
本书亦以大地万物为主角,呈现人们百态。通过精炼的语言、紧凑的情节、贴切的比喻将深刻的哲理寓于浅显的故事之中,使人获取借鉴,受到启迪。
10、《培根随笔》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11、《培根随笔》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12、《培根随笔》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13、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他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并为此计划写一套大书,总名(《伟大的复兴》),虽然只完成1、2两部分,但已造成重大影响。
14、《培根随笔》体裁以及类型:哲学散文随笔集。(也可以称为“论文集”)
15、《培根随笔》主要内容:涉及(中学)、(伦理)、(处世之道)等,其中多数与个人省会密切相关,比较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
16、《培根随笔》中《谈美》:这是一篇(论美)的文章,作者主要阐述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短文笔墨不多,但却十分精彩,说理透彻,且语言优美。他在培根的随笔中颇有代表性,集中体现了(培根善于用诗话的语言阐述精辟的哲理)的特点。
17、《培根随笔》中《论拖延》:这是培根谈论(“时机”于“拖延”)的哲学小论文。作者用举例子、作比喻的论证方法,告诉我们要善于当机立断、迅速行动,不要拖延时间而延误机会。文章论述层次清晰,表达手法多样,语言简洁有力、形象生动,体现了培根论说文的又一特点。
18、《培根随笔》中《谈读书》:这是培根谈论(读书的作用)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在文章中明确指出:“读书足以悦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并指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9、《培根随笔》共有(58)篇.20、主要艺术特点以及成就:
1)、这些散文关注现实,其中议论官场生涯的篇章和探讨修身持家的文字都得力于他深入的观察和亲身的体验。他力图以不带先入之见的“客观”态度来审视和考察各种现象和行为,很少从传统的宗教道德观念出发简单化地评判是非。
2)、从培根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者是如何在旧的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日趋瓦解之际,致力于探讨并树立新的信念、规范和道德。
3)、培根的散文,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知识、人生的至理名言,对我们有多方面的启发。如“知识就是力量”等。
4)、培根的散文结构严谨,论证合理,语言形象生动;常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论说通俗易懂。对我们写作议论文有一定的启发。
第五篇:读教育名著随笔
读教育名著随笔
————爱心是一切
“爱”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他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在走上教育事业的这九年中,我深深认识到: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要当好一名小学教师,尤其是一名班主任就必须爱岗敬业,关爱每一个孩子,爱得专心致志,爱得无私无畏!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回家的时候,把地下室让给他做实验;要像利波老板宽容法拉第那样宽容学生的缺点。”是呀,只有宽容,才会有爱迪生,才会有法拉第。孩子毕竟是孩子,免不了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不能用严厉的批评、叫家长来校等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压服这些屡教不改的“差生”,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只要你捧着一颗宽容的爱心对待他们,你会发现,所谓的“差生”,哪怕是顽石一块,他们总会慢慢有点进步的。
“青春不能没有理想支撑,事业不能没有激情相伴。”就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激情,杨瑞清走上了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之路,并由此度过了20年的乡村教育生活,开创了“村级大教育”的教学模式,并在农村扎根,奉献着,耕耘着……
一个人为了自己年轻的理想而始终在艰苦的环境里拼搏,这是一种坚强意志的体现,就像杨瑞清自己说的那样,“都说我放弃各种优厚的待遇,甘愿扎根于农村,并且不怕吃苦,真是难得。但我的心里是快乐的,因为我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着,再苦也不觉得累了。”正是这样,杨瑞清在艰苦的生活中积极探索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并不觉得苦,而是快乐地不断探索着,最终实现了农民的孩子像城里孩子一样享受良好教育的梦想。杨瑞清也由一名充满理想的年轻人成为农村教育专家,实现自己年轻时的理想。正是在积极探索之中,杨瑞清才对教育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优点分享,让学生成为心灵的主人;全
员管理,让学生成为主人;自主选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等等。特别是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杨瑞清对学生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是唤醒好孩子还是逼出坏孩子?开发生命潜能,保护生命资源;成绩并不一定导致成功,成功并不一定导致幸福,不幸福的成功只能是虚假的成功,我们真正看重的应是成长,只要能坦然地面对成功,也能坦然地面对失败,就是最大的成功。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信念的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正是他对陶行知思想的执着,才会让他选择到偏僻农村,几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其实我们每个人初走上讲台,都曾怀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转,这份理想已是慢慢变淡,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每天所从事的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业,而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教育,只能出现职业的倦怠。所谓信念决定成功,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实力决定魅力,杨瑞清的成功,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坚定信仰,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再发展。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在行知小学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与磨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曾放弃,他也曾遇到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窘境,那时的他,充满了自卑,充满了失落,但他恁是坚持谋发展、求出路,在中国乡村教育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扛起了乡村教育的大旗在猎猎飞奔。是啊,教育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和迷茫,在问题前面,是选择迎难而上,还是止步不前,需要的是一种勇气,一种对教育的坚持。
杨瑞清讲过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在中国搞教育的人,两个地方不能不去,一是曲阜孔庙,孔子代表了中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思想的极致,堪称万代师表,二是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纪念馆,代表了近代教育家的思想,陶行知是被毛主席尊称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所以,学习、弘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目的还是为了发展,在万世师表的肩膀上继续往前走,真学、真做、真发展。正因为杨瑞清真学行知,认真做事,坚持不懈,真正学到了本质上,所以才能在全国学行知的千千万万学校中,明确地提出了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学校目标:“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
曾经,我也有着那样的激情与梦想啊!我深深地思索着,杨瑞清在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过程中,把其注重教育和生活、跟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并能像陶行知先生期待的那样,成为乡村生活的灵魂,乃至走上自己为之奋斗的探索之路。
结合杨瑞清的成长历程,我感觉自己在从教十二年后也找到了一种为之幸福的源泉,那就是在三尺讲台上与学生共同成长。我的心里有了一份坦然,不再羡慕开奔驰的同学,因为与学生共同读书的乐趣是金钱所难能买到的;我也不再埋怨教学的清苦,因为清苦的背后也有孩子童真的幸福给予;我也不再为调皮学生的不懂事而耿耿于怀,因为他们是活泼的、生动的,才如此“多情”……
如果心中有了登山的目标,还愁找不到路吗?如果登山之路已经找到,那登上峰顶也只是时间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