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课实践-黄埔军校(最终版)
参观爱国主义基地————黄埔军校
一,实践目的响应我校争先创优的号召,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理论水平。通过“重温红色经典”这一平台,加强我们的革命传统教育,在新时期下再次党的历史和党员的光辉事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经过一段时间的党课学习之后,应组织的要求,我们将进行一次实践活动,让我们在深刻了解党的教育,加深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认识。二,实践时间:
2012年11月18日
三,实践过程:
(一)前期准备:
在开始党课实践前一周,我们小组成员开始进行“红色经典”的阅读。党课小组成员大多是到校图书馆借阅关于党的历史和党员先进事迹或者其他“红色经典”的书籍。并且充分运用课余时间,阅读红色经典,感思其中的精神和情操。为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知识付之于实践,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我们小组9人决定去参观广州黄埔军校旧址。
(二)参观黄埔军校校本部
黄埔军校展览馆主要为“黄埔岁月”,“军校变迁”,“情系黄埔”三个系列展览,不仅重现了黄埔军校的辉煌历史,同时让我们看到黄埔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拯救人民大众于水深火热中,国共两党仁人志士,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同窗学习同校共事,并肩作战同仇敌忾,不分彼此,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不屈不挠;这里曾有周恩来和蔼风趣的讲授,聂荣臻的博学,叶剑英的开明„„这里人才辈出,烈士们独领风骚,彪炳青史的赫赫战功让我们敬仰!同时也让我们的炎黄子孙看到---战争年代,黄埔军校同民族兴衰和时代变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它是国共两党合作的见证人,黄埔精神不仅仅是牺牲的精神、奉献的精神,也是同时团结的精神;和平年代,黄埔军校是连接大陆和台湾两岸团结统一的纽带和桥梁,携手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21世纪这座谱写这中国铁血春秋的军事院校的一大使命!
(二)参观孙总理纪念室
孙总理纪念室,俗称中山故居,因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和办公而命名。现该处设有《小楼昨日-粤海关黄埔分关及其旧址变迁》展览和《孙中山、梅屋庄吉于黄埔军校》展览,陈列了黄埔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的照片。
中山故居,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而鞠躬尽瘁,奋斗终生的事迹。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特别是他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将继续发扬孙总理的爱国主义思想,秉承孙总理的遗志,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不懈地努力。
(三)参观中山纪念碑
在黄埔军校的后山上,我们看到了孙中山纪念碑,碑顶塑有的孙总理铜像,与石碑两边交叉而上的阶梯,构成了一个“文”字形。在碑座的正面刻着“亲爱精诚”四个大字,这就是黄埔军校的校训。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但这座纪念碑却坐南朝北,它表达出了孙中山先生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岁月已经在黄埔军校上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沧桑与古老的黄埔军校在今天看来是如此的安宁。但在这份安宁的背后,有着中华民族以武力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历史压迫的壮丽诗篇。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不仅要珍惜这份安宁,更要以实际行动来继承和发扬黄埔精神,为人民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实践收获
经过本次实践活动,充分锻炼了广大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和提高了大家对党的进一步认识,了解到了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了解到党的光辉历史,增强了自身的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五,实践感受
那天的天气显的格外爽朗。微风阵阵,安抚着我那颗心,使我能够安静到不因第一次瞻仰革命旧址而激动,也不因面对先辈们那崇高的英灵而颤抖。一路上心情复杂。参加党课培训的目的不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入党吗?入了党,我们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就能像千千万万个党员一样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前线。当年的英烈们不就是华夏民族的先锋队吗?他们浴血奋战,舍生忘死,胸怀信仰,一片丹心,推翻了封建制度,打倒了北洋军阀,赶走了帝国主义,始终引领着中国走向民主和平繁荣富强的最炫民族风。我们的榜样,或者没有留下容貌亦或是被黑白的相机雕刻得满是风霜,但似乎
每次提到中国的历史,脑海里总能浮现出他们指点江山驰骋天下的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姿态——铿锵有力的演说,入木三分的文辞,口诛笔伐;坚韧不拔的意志,生生不息的活力,此起彼伏;前赴后继的英勇,殊死抗争的决心,纵横四海。他们以星星之火的力量燃起燎原之势,让整个中国大地经历了一次五千年未有之巨变——新中国成立。
黄埔军校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新文化运动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信仰,黄埔军校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骨干新的力量。不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从那里培育了一大批的军事和政治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面对英烈们的旧照片旧事迹,屋外的江水涛声和落叶拂地之声仿佛带来了几十年前的枪炮声,指挥声,冲锋声,欢呼声,和敌人弃甲曳兵的仓皇之声。中山先生所书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还留在白色的墙上,现在或许应该改为“发展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生活这个时代的我们是幸福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战争,没有硝烟。但是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能忘记是谁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遮挡住了有可能出现的阴霾。这次党课实践活动所感受到的一些红色景点中向我们传达的历史精神,革命真谛,文化人文我们都是一生珍贵的精神财富。
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坚持当的领导。我们对待党的基本理论切勿纸上谈兵,而应该真正把握其内涵。我们党任何理论、政策制度的提出都有其历史必然性,都是我们党审时度势坚持与时俱进的结果,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些理论政策并不是如我以前所想象的在坐而论道,而是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最终指导着实践。
当代大学生是精神最好的传递者,更应该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将这种红色精神代代相传下去。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必须要有动手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在学校学习来增长我们的知识,但动手的能力却必须依靠实践来获得。祖国需要人才,我们就必须努力让自己成为能为祖国贡献力量的人才。我们大学生是未来中国伟大复兴的最大动力,应该更加谨记自己的任务,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自觉接受党风党纪的熏陶,以一个共产党的标准严格自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希望组织能够多提供我们一些实践的机会,让我们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我们将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黄埔军校实践论文
参观黄埔军校有感
2009年7月5日,在思政部老师的组织带领下,我们怀着一颗轻松又充满崇拜的心参观了黄埔军校,汽车在宽阔的马路上经过漫长的“跋涉”终于来到黄埔军校前。大家雀跃般跳下车。在讲解员的讲解下我们首先了解了黄埔军校的历史。
黄埔军校原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国民党将军队移交给国家后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沿用至今,因其校址设在黄埔区,史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是在1924年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由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产物。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如周恩来、叶剑英、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他们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铁的纪律,形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军校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支援工农运动,进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政府的支柱。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一经建立,就成为当时的革命摇篮。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毛泽东同志在抗战时期曾对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黄埔军校师生为了民族的解放、祖国的统一与富强,在中国现代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创建于80多年前的黄埔军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极短的时间里,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改变中国命运的政治军事英才,堪称中国教育的伟大创举,堪称世界教育的伟大传奇。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古今中外的教育改革都伴随着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指导思想的碰撞与争辩。随着经济建设的地位上升、科学技术的飞速,大学教育的社会科学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一度被淡化。更不用说中小学,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学生的德育教育不是被淡忘就是被边缘化。就像我以前读的小学一样,思想品德课直接不上。学校教育的重理轻文、重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轻视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必然导致社会对教育的不满,人们不是常抱怨说现在的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责任感。
当代学校教育承载很多任务,要让学生在学校学会学习、生存、发展、创新、保持强健体魄等等。为了各种各样的考试使读书成为世上最苦最累的“职业”。在我看来,一个人在刚开始接受教育的时候做应该最先要学的应是思想道德教育。我们刚开始接受教育的时候一般只有6、7岁,要求我们掌握太多太复杂的知识或训练好所有技能,根据我们当时的水平使远远超出的,那是在扼杀生命的活力。人生命的有限与知识的无限的矛盾决定了知识要靠人一
生不断去学习获得。但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建设却有其敏感期,在人最具可塑性的时候,基础品德是比较容易植入和不易移易的,也是比较扎实的。所形成的价值观也更容易走向“正途”。
此外,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普遍存在着脱离实际、枯燥说教、丧失权威、实效性差等问题。学生精神世界构建需要经历一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的复杂过程,它要有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参与和介入才可能实现。当年黄埔军人的爱国革命精神,就不仅仅是在书斋中生成的。他们通过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的战火洗礼,亲眼目睹了军阀政权、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深刻认识了旧军阀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这些都巩固了他们救国救亡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念。
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应该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通过真实的道德情境,引导学生发展和感悟生命成长的道德需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在践行中,反复对话、反复感受、反复共享,使其心理过程、思想矛盾、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得以展开,从而建构和重构道德生活经验,构建学生崇高丰富的精神世界。
归纳起来,我觉得现在我们的道德教育应该做到已下几点:
1、时效性原则。学校教育应该首先解决人的精神世界的建设,从源头上做到人的可持续发展。
2、回归现实。通过真实的道德情境引导学生成长和对生命成长道德需要的感悟。黄埔军人当时爱国精神使对日军的和旧军阀的痛恨激起的。而现在我们不仅有日本还有很多诸如恐怖分子、疆独分子等。
3、重视受教育者的体验。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对话、辩论、认同、理解,让受教育者体验到发现的快乐,享受到被尊重、被关爱的愉悦,让受教育者获得最能打动人心的智慧经验。
第三篇:参观广州黄埔军校实践报告
参观广州黄埔军校社会实践报告
--从黄埔军校看祖国统一
摘要:八十年“黄埔”凝聚了中国几代人的情感,争取祖国早日统一是黄埔人一直以来的心声。从黄埔军校的建校、曲折发展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和国民党合合分分、分分合合的关系的缩影,祖国统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为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知识付之于实践,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我们小组8人组织参观了广州黄埔军校的历史遗迹,从黄埔军校的渊源与深远影响来探讨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景,为祖国统一提出一些建议。
一、导言
(一)调研目的与意义
为响应我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的理念,学习祖国统一大业的知识,我们小组八个人组织参观了广州黄埔军校的历史遗迹。
(二)调研主题
缅怀革命人物,学习黄埔军校的历史,探讨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景
二、研究设计
(一)调研对象概述
此次调研活动的选择对象是广州黄埔军校,一间中华民国的军事学校,建立于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期间,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这为我们探讨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景提供了历史资料。
(二)调研时间
2010年5月20日-2010年6月10日
(三)调查形式与内容
1、实地考察法:通过我们小组成员实地参观,近距离地感受历史遗迹
2、文献查阅法
三、广州黄埔军校之旅
黄埔军校是国父孙中山在大革命时期,借鉴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而建立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黄埔军校作为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两党培养军事和政治英才的摇篮,先后招生办学6期,秉承“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的办校宗旨,和“亲爱精诚”的校训,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勇敢而顽强地生存,坚持为国家革命事业输送革命军事人才。
众多有志青年为共同的理想来到黄埔并同时加入了国民党和共产党,后来随着两党的彻底决裂,和彼此不同的理想分道扬镳,甚至从同学变成敌人。如今,黄埔校友为了实现“亲爱精诚”校训,实现祖国统一,依然在不断奔走努力。
黄埔军校的一行则让我们领略了当年黄埔师生的风姿和黄埔军校的渊源与深远影响。
(一)第一站—中山纪念碑
在黄埔军校的后山上,我们看到了孙中山纪念碑,碑顶塑有的孙总理铜像,与石碑两边交叉而上的阶梯,构成了一个“文”字形。在碑座的正面刻着“亲爱精诚”四个大字,这就是黄埔军校的校训。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但这座纪念碑却坐南朝北,它表达出了孙中山先生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岁月已经在黄埔军校上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沧桑与古老的黄埔军校在今天看来是如此的安宁。但在这份安宁的背后,有着中华民族以武力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历史压迫的壮丽诗篇。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不仅要珍惜这份安宁,更要以实际行动来继承和发扬黄埔精神,为人民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第二站—孙总理纪念室
孙总理纪念室,俗称中山故居,因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和办公而命名。现该处设有《小楼昨日-粤海关黄埔分关及其旧址变迁》展览和《孙中山、梅屋庄吉于黄埔军校》展览,陈列了黄埔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的照片。
中山故居,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而鞠躬尽瘁,奋斗终生的事迹。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特别是他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将继续发扬孙总理的爱国主义思想,秉承孙总理的遗志,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不懈地努力。
(三)第三站—参观黄埔军校校本部
黄埔军校展览馆主要为“黄埔岁月”,“军校变迁”,“情系黄埔”三个系列展览,不仅 2 重现了黄埔军校的辉煌历史,同时让我们看到黄埔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拯救人民大众于水深火热中,国共两党仁人志士,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同窗学习同校共事,并肩作战同仇敌忾,不分彼此,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不屈不挠;这里曾有周恩来和蔼风趣的讲授,聂荣臻的博学,叶剑英的开明„„这里人才辈出,烈士们独领风骚,彪炳青史的赫赫战功让我们敬仰!同时也让我们的炎黄子孙看到---战争年代,黄埔军校同民族兴衰和时代变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它是国共两党合作的见证人,黄埔精神不仅仅是牺牲的精神、奉献的精神,也是同时团结的精神;和平年代,黄埔军校是连接大陆和台湾两岸团结统一的纽带和桥梁,携手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21世纪这座谱写这中国铁血春秋的军事院校的一大使命!
(四)第四站—黄埔军校海军烈士陵园
披着熹微的阳光,迈着庄重的步伐,怀者对烈士的无限敬仰,我们小组成员一起来到了黄埔军校海军烈士陵园。烈士陵园里寂静肃穆,宁和安详。陵园是为了纪念在万山群岛海战牺牲的海军。万山群岛海战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第一次大型海战。对象则为国共内战的中华民国海军。随著中华民国成立,万山群岛也改由国民政府管治。但于1946年开始爆发国共内战,国民政府节节败退。随著广东省大陆地区被解放军攻占,台湾国军于万山群岛等沿海岛屿集中兵力。1950年5月25日,解放军展开对万山群岛的攻击,强行抢滩登陆,同年6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功占领万山群岛主要岛屿。
万山群岛的胜利解放为祖国领土统一完整做出了贡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悍的海军为中华民族祖国统一国格尊严神圣不可侵犯义无反顾、义不容辞。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热情洋溢、奋不顾身。
(五)第五站—北伐烈士纪念碑
北伐烈士纪念碑高7米多,是为纪念1929年北伐中阵亡的将士而建。上面有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的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浣浣;屹立丰碑以万世,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着“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背面刻着“捐躯救国”。碑座的东、西、北面刻有北伐阵亡的355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
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领导,由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洋政府的战争,使得中国大陆地区统一在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之国民政府旗下。此纪念碑记载了黄埔军校师生为北伐战争做出的卓越贡献。黄埔师生以献出热血和生命凝结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在那些炮火连天的岁月里,在轰轰烈烈的战场上,实践了自己 “决志于广东统一之后,更努力于全国统一” 的誓言。
80年前的北伐战争虽然成果卓著,但因为国共合作破裂而没有取得完胜,统一的愿望终究没有实现,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和惋惜。但是黄埔师生为祖国统一做出的努力和伟大成就将永垂史册,他们的战斗史将鼓舞包括黄埔师生及海内外每一个中华儿女继续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遵循孙中山先生的遗训,以大局为重,携手共建一个统一富强的大中国。
(六)最后一站—东征烈士墓。
东征烈士墓位于珠江之滨,烈士墓右前方有一座凯旋门式的纪念坊,即是“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纪念坊庄严壮观的让人肃然起敬。两侧遍植常绿乔木,各建1座绿色琉璃瓦顶凉亭。拾级而上,我们径直来到东征史迹陈列室。这座虽算不上宏伟的陈列室以其特有的视觉效应带给我们难以言喻的心灵震撼。在这里,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了军校师生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的光辉业绩。陈列室正中央陈列的是东征四大战役的沙盘,四面的墙壁的图文则依次向我们详尽描述了二次东征的前因后果及其一波三折的过程。图文并茂,加以沙盘的立体效果,对东征的坎坷历程和先辈们的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我们感同身受。
东征作为国民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胜利巩固了革命政权,使广东革命根据地基本趋于统一,为北伐奠定了较为可靠的后方基地。在东征的战斗中,国共两党的黄埔官生团结一致,并肩作战,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是值得我们后辈尊崇和敬仰的。没有前辈们的浴血奋战,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秉承先辈的爱国、无畏、团结一心的精神,为祖国的统一和繁盛做出贡献。
黄埔军校,这个培育了一批批时代的精英,创造了一个个历史的辉煌的地方,为建立和平,民主,统一的新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黄埔军校的学生更是为了民族的存亡,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奋斗不息,百折不挠。这次黄埔军校之旅让我们见证了那个动荡时代里英雄们的足迹,重温了当年的历史。我们将继续继承和发扬黄埔精神,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从黄埔军校看祖国统一
在和平盛世的今天,黄埔精神一直在延续---黄埔军校仁人志士的子嗣后代和大陆领导 人都在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振兴中华的目标共同努力奋斗着。
(一)祖国统一,黄埔率先行
黄埔军校同学会作为推动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自1 9 8 4 年6 月1 6 日成立至今,已走过了26年。这26年来,它始终贯彻“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宗旨,积极开展交友、联谊工作,为促进党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落实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由海内外黄埔同学组成的爱国群众团体,一直遵循孙中山先生 “惟以国家统一、民族强盛为己任,抛嫌释怨,携手合作,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贡献余力,为中国革命和自己的历史增添光彩”的教导,以主人翁的姿态,为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海峡两岸的黄埔校友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同时也共同表达了“祖国尚未统一,同学还需努力”,争取祖国早日统一的心声。
(二)携手黄埔,圆历史遗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祖国统一,捍卫领土完整,从各方面做出努力。1990年5 月,邓小平会见了从台湾来访的黄埔一期学生邓文仪;1991 年4 月,江泽民会见了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谒黄帝陵、祭中山陵访问团;1 9 9 4 年,胡锦涛等参加了黄埔军校建校7 0 周年纪念活动„„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黄埔人的这些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让广大黄埔人深受感动,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政策更加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台湾和海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友来祖国大陆投资、经贸洽谈,为文化交流引路搭桥。
(三)根的情怀,不变的誓言!
黄埔军校,这个镌刻历史印痕,国共两党共同谱写过曲曲荡气回肠的战歌的军事瑶篮,是今天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记忆。黄埔精神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文化遗产。当今,海峡两岸的退役将领通过书画展等形式开展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2005年8月8号,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北京市黄埔同学会共同主办过一次“海峡两岸百名将军书画展”。2009年7月5号在上海开幕的“纪念戴安澜将军诞辰105周年——海峡两岸书画交流邀请展”和2009年7月28号,在深圳开幕的“海峡两岸百名将军书画展。海峡两岸民间军旅文化交流,是推动两岸全面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缅怀共同历史情怀,血浓于水---祖国统一,是历史不可阻挡的潮流!
六、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建议
(一)经济上:两岸加强合作,促进两岸的商业往来。
(二)政治上: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原则。
(三)文化上:加强两岸学术、旅游、文化的研讨和交流,每年举行一次“文化交流节”。
(四)民间:传统节日,两岸尽量减少通行的关卡与繁琐的手续。
(五)国际:争取最大限度的国际援助。努力发展“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加强与欧盟国家的合作;增强与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与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的友好往来与互助互惠,赢得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六、活动心得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认识到:团队合作在团体活动中很重要。团队分工合作有利于提高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增进友谊,有利于对彼此的了解。在和小组成员一起商量讨论,出谋划策,参观黄埔军校的过程中,大家都收获了快乐和感动。快乐源于一群有趣的伙伴,感动于我们的互助与彼此的关怀。
但在收获硕果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足之处。
1、事先没有考虑周全,队员身体出现不适,导致部分队员提前回校。
2、在参观的行程中,由于先前没有实际了解过路线,只是上网大致了解了一下情况。而实际活动中我们进行的不是很有次序,而且回来时坐车、坐船路线不太了解。
对以后活动的建议和想法:
1、以后有类似活动分工因更细致一些;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每人都应该对去处有个比较细致的了解;每人都可负责介绍一个景点。
2、下次还有类似的活动,要先踩点,熟悉路线。
总体来说,此次活动进行的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这里,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希望下一次活动开展得更好。
七、参考文献
[1][EB/OL]http:// [2]两岸老将军书画交流 意蕴深远[EB/OL].你好台湾网,2009年08月05日
第四篇:党课实践
在党校学习的尾声,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张思德》,虽然已过期2个星期,但这部电影,对我仍然有着深深的影响。看过影片《张思德》的同志都知道,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张思德同志牺牲的那一瞬间场面极其悲壮。那一刻,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流下了热泪。
十多年前,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文章《为人名服务》;但通过观看电影,才对他有了进一步了解,他的光辉事迹,不仅进一步深化、放大了张思德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也让我感受到了张思德同志那平凡人生经历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影片没有曲折的情节,热闹的场面,平凡的胶片牵出平实的瞬间,穿越60载岁月。一名普通的士兵,干的工作是警卫、烧炭,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差露面的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他那样淡泊。他是三过草地的老红军,班长当了7年,一整编,又成了战士。他认保育院不幸失语的孤儿做儿子,用心血催开朗朗童音;他拜炊事班精简下来的老兵当父亲,真诚地抚慰一抹晚晴„„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张思德为了给毛主席的车换轮胎,跑了几十里山路,草鞋都磨破了。可当他面对主席时,却只是腼腆地一笑。他是主席呀!试想,如果他多说几句话,也许他早已不只是一个兵了!看着1933年与他一起入伍的同乡战友,哪个不是干部?就连比他晚入伍的战友也当上团长了。但他从不计较职务的高低,以能为党工作为荣,这正是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思想境界。
在张思德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不论在什么时候,他总是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宗旨,并在实践中一丝不苟地坚持下去。在1944年9月8日召开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理论文章,“为人民服务”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所有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理想信念。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份子,我们又当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在我看来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一是要不断学习。向书本学习,要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善于从书本知识中汲取思想认识中的精华,以提高服务理念、服务本领、服务水平,善于汲取别人的长处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二是要正确对待权力。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名利和权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该做的事,完成该完成的工作,不辜负同学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常说,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只要我们像张思德那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乐于奉献,乐于吃苦,在其位谋其政成其事,一切以党的利益为重,一切从党的需要出发,就会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来。
第五篇:党课实践
实践活动报告主题:总主题:
无名亦有名——探访无名英雄背后的故事 分述(金勃良):无名英雄纪念碑为谁而建
实践活动目的:了解无名英雄的历史背景,追忆无名英雄的牺牲精神和爱国情怀
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简介
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
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建设,坐落在风景优美的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广场为纪念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国家统一、人民解放事业牺牲于台湾的大批隐蔽战线无名英雄而建。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事迹背景
1949年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央关于解放台湾的决策部署,秘密派遣1500余名干部入台。50年代初,由于叛徒出卖,岛内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地下党员被捕,其中被国民党当局公审处决的有1100余人。这些忠贞不渝、宁死不屈的英雄们,“别亲离子而赴水火,易面事敌而求大同”,然而“风萧水寒,旌霜履血,或成或败,或囚或殁,人不知之,乃至陨后无名”。
2013年10月,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在北京西山落成,总政为主持修建的单位,为纪念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国家统一人民解放事业牺牲于台湾的大批隐蔽战线无名英雄而建。[1]
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纪念碑事迹
正面是5组浮雕,再现隐蔽战线的5个突出战斗场景;浮雕前是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为原型的英雄塑像,用大实大虚的艺术手法展现了隐蔽战线先烈的丰功伟绩。背面镌刻主碑铭,全铭文217字,以典雅的文言文写就,微言大义,字字千钧。广场各显著位置,还分主题设置了5段铭文,镌刻在精制铜版上,分别是“忠魂”、“光影”、“家国”、“信义”、“追梦”,诗化语言铿锵有力,真挚感情浓烈炽热,读来让人热血沸腾,心潮难平。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主碑文”
[2]天下有大勇者,智不能测,刚不能制,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朕加之而不怒,此其志甚远,所怀甚大也。所怀者何?天下有饥者,如己之饥;天下有溺者,如己之溺耳。民族危急,别亲离子而赴水火,易面事敌而求大同。风萧水寒,旌霜履血,或成或败,或囚或殁,人不知之,乃至陨后无名。
铭曰:呜呼!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兮精魄,安兮英灵。长河为咽,青山为证;岂曰无声?河山即名!
人有所忘,史有所轻。一统可期,民族将兴。肃之嘉石,沐手勒铭。噫我子孙,代代永旌。
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光影”
“黑暗里,你坚定地守望心中的太阳;长夜里,你默默地催生黎明的曙光;虎穴中,你忍辱负重,周旋待机;搏杀中,你悄然而起,毙敌无形。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你们,在烈火中永生。” 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忠魂”
“像绽放的礼花,短暂、绚丽、炽烈,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激扬的青春,照亮前行的长路,消失在胜利的前夜。是归去的背影,挺拔、伟岸、坚毅,一腔腔喷薄的热血、果敢的勇气,冲破重重迷雾,屹立于高山之巅。” 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家国”
“我们把祖国唤为母亲,我们把战友视作兄弟,为了家园不再遭受荼毒,为了亲人不再蒙受苦难,选择远行,选择战斗,追求光明,追求和平。” 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信义”
“因为皈依信仰,坦然面对生死;因为心怀大爱,无悔血沃中华。中共地下党员钟浩东夫人蒋碧玉面对保密局特务平静地说:我们难逃一死,但是,我们能为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在台湾流第一滴血,我们将光荣地死去!” 无名英雄纪念广场“追梦”
“你说热的心会把冰雪融消,你说战士的坟墓比奴隶的天堂更明亮,你说生命是飘扬的旗帜,灵魂是嘹亮的号角,你说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愿意把牢底坐穿,你说愿心血化为光明的红灯,将黑暗的大地照得亮亮的,你说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你说你已深深体验着“真实的爱”与“伟大的感情”,你说,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的泉源。……这声音响彻天际,回荡在耳边,梦想永远铭记,生命从未终止,所有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同在!”[3]
问题:
五段铭文体现了无名英雄的那些高贵品质?
无名英雄经历了怎样的抉择,他们对于死亡的看法是什么? 从台湾人民的角度,他们是英雄吗?
他们的牺牲是否值得,宣扬他们的事迹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