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型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中共山东省莱西市委山东省莱西市人民政府(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5:4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科技型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中共山东省莱西市委山东省莱西市人民政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科技型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中共山东省莱西市委山东省莱西市人民政府》。

第一篇:以科技型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中共山东省莱西市委山东省莱西市人民政府

以科技型龙头企业为依托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中共山东省莱西市委山东省莱西市人民政府

莱西市位于胶东半岛东部,近年来,我们在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实践中,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并以此为依托和纽带,领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举办科技培训,激活农村科技推广网络,发展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带动全市农业科技的发展,成功探索出了以“公司+合作社+农厂”的“九联模式”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使农村经济步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到2003年,全市已拥有国家级星火龙头企业2家、青岛市级星火龙头企业15家,科技先导型农产品加工企业90余家。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莱西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和“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

一、营造良好环境,培育发展农业科技龙头企业

近年来,我市上下统一认识,按照“围绕支柱建龙头,依靠龙头壮支柱”的思路,将培育壮大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突破点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通过引、组、改、建,不断膨胀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实现了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支柱产业的目的。到2003年,全市共发展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120多家,应用推广农业新技术成果160项,发展壮大了畜牧、蔬菜、林果和花生4大主导产业,培育了加工龙头企业群,形成了蔬菜及蔬菜加工等6大产业链条。工作中突出了“三抓”:

1.抓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成立由市长为组长、科技、农业等部门为成员 1的农村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将发展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振兴当地经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中之重来抓。将龙头企业的发展作为突破性工作目标纳入对市直部门和镇办党政主要领导的科技创新目标考核体系,明确规定各部门要围绕职能每年为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办2-3件实事,引进1-2个项目并制定具体标准和奖惩办法,调动了各级抓好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的积极性。科技、农业等部门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企业参加农业科技博览会、技术洽谈会,进行科技招商和考察对接。对重点项目,组织国内专家进行项目论证和咨询,并积极与国家和青岛市有关部门搞好协调衔接。为龙头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2.抓规划引导,明确发展思路。根据全市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趋势,制定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五”发展规划,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以科技的有效介入为切入点,构建了以农业科技龙头企业为中心辐射点的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区域农业支柱产业发展框架。规划了畜禽产业化、花生生产和加工、蔬菜加工及水果出口贮运4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并辅以68个市、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予以配套。

3.抓政策扶持,培育骨干企业。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培育骨干企业、打造企业“航母”作为重点来抓。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在对引进、推广农业新特优品种、带动区域种养业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财税政策优惠的同时,给予信贷和投资政策上的扶持倾斜。农业、林业、水利开发资金,科技风险和科技发展等专项资金都重点向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基地投放。几年来,我市共减免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各项规费达1600多万元,投入各类农业科技开发、风险资金和银行贷款15亿多元,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的发展。

二、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加快科技成果推广

龙头企业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是产业发展的核心,也是科技推广的主要载体。使它们在我市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平台支撑作用。

1.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通过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青岛市星火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立项,鼓励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企业升级,把农产品加工做精做细,以新取胜,以

质取胜。近3年,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共应用果品贮藏保鲜、肉鸡笼养和无公害生产等新技术100余项,取得科技成果62项,无公害肉仔鸡综合养殖等35项成果获得了青岛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亿多元。

2.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依托4大农业科技园区,着力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示范中的作用,使“公司+农户” 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成为“公司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农技示范推广模式,先后围绕产业特点,确立万福、九联、雀巢奶业等8大农业龙头企业为科技示范企业。这些农业科技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并兴建示范基地,同时,市农口部门将全市农业科技人员归口统一管理,统一发放工资,统一考核奖惩,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技术特长,按照龙头企业的不同需要,合理搭配专业,建立农技人员对龙头企业的帮包联系制度,定期搞好企业示范基地的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不但激活了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也使农户规避了风险,提高了生产者的素质和农产品的质量。我市科技、畜牧等部门积极与雀巢公司配合,及时筹建了203处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和13家规范示范养殖场,组织16个镇办兽医工作站120多名科技人员应用推广了良种奶牛冷配改良技术、奶牛优质高效饲养管理技术、奶牛疫病防治等16项综合配套技术,引进了美国黑星、加拿大空中之星等国内外良种奶牛冷精8万支,冷配改良奶牛6.6万头,发展牧草种植8万多亩、奶牛胚胎移植1300多例,改良了奶牛品种,也将奶牛饲养实用技术推向了千家万户,使我市的奶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奶牛产业的发展。莱西市成为全省最大的奶业生产基地和全国闻名的奶业生产大县。

3.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加强科研攻关。组织和引导企业定期参加产学研洽谈会,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姻,以技术入股和委托等形式对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科研攻关,改造技术设备,提高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目前,已有120多家企业与国内的有关院所院校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150余项。

4.以龙头企业为载体,推行标准化生产。在国际市场绿色壁垒不断提高,国内市场准入制度逐步推开的形势下,农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决定农产品加工的市场竞争力。我市结合入世后的国内外市场形势,从农业产业特点出发,在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和流通环节标准化的同时,重点抓好加工环节的标准化。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尽快推行HACCP(危险分析及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采用国际标准组织企业生产。

目前,全市已有40多种产品通过ISO9000系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认证及产地注册,培育出了雀巢鲜奶、希杰火腿、等一批闻名国内外市场的品牌产品。

三、以科技型龙头企业为纽带,创新产业化组织模式

1.“公司+合作社+农场”的九联模式。青岛九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壮大,从一个固定资产只有14万元的村办小型蛋鸡场,发展成为集种鸡饲养、繁殖和肉鸡宰杀加工及饲料、兽药生产于一体拥有资产5.1亿元、年销售收入10亿元、出口创汇1700万美元的肉鸡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00年,为打破技术壁垒,九联集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出了“公司+农厂”模式,即由公司无偿提供部分资金及贷款担保,由农户再出部分资金,建设现代化无药残养殖车间,产权归农户并由农户按照公司的统一技术标准负责生产经营。这一模式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和建设高档次的养殖车间,有效解决了药残超标等问题,得到青岛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九联集团没有停留在这种水平上,而是积极探索,变“公司+农厂”为“公司+合作社+农厂”。这种模式是一种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以现代化养殖农厂为第一车间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由九联集团作为发起人出资成立肉鸡生产联合社,吸纳农民入股,组建了30余个肉鸡养殖合作社,每个合作社即为一个养殖农厂,合作社的肉鸡生产由联合社统一管理。这一模式,不仅通过股份制将公司与农户的利益更加紧密地捆绑在一起,而且解决了农户经营存在的管理水平低等问题。九联集团成为科技部确定的国家“十五”期间重点扶持的首批百家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之一。在九联公司的带动下,我市东生、亚细亚等6家农业龙头企业也围绕各自的优势牵头领办了80多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技术协会,将8000余农户有序的组织起来。

2.“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万福模式。青岛万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畜禽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企业集团。公司先后被农业部等九部委授予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级星火外向型龙头企业等称号。2000年公司与英国PIC公司合作,引进了优质康贝尔良种猪,对改良本地猪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确实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公司将商品代育肥仔猪以“保值合同猪”的形式投放给养殖户,建立养殖示范基地,园区提供饲料和仔猪,并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防疫,与广大养殖专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将双方风险降低到最低,其“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四位一体和“养殖→加工→肥料→种植” 的循环经济模式,不仅

加速了企业发展,而且为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目前,企业已带动山东、江苏两省的莱西、莱阳、海阳等10余个县市的1.2万多养殖专业户为其配套生产,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为便于农民正确掌握技术标准规范,公司专门成立了由86名科技人员组成的技术服务队,专门设计印发了“康贝尔良种猪养殖与疾病防治”、“蔬菜栽培技术操作”等明白纸,定期举办产前、产中和产后技术培训,进行巡回技术咨询服务,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的生产运作。公司通过对农户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提供良种,统一供应饲料(肥料),统一提供药品,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按保护价收购”,为农户提供了全方位服务。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广大农户增强了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意识,大大提高了按标准组织生产的自觉性。

3.“公司+园区+基地”的绿宇模式。2001年,我市引进了新加坡投资的青岛绿宇食品有限公司。并以此为龙头,以建设市农业科技示范园为纽带,辐射基地和农户,逐步形成了“公司+园区+基地”的种植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对孙受、店埠等4个镇的农业生产布局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中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递进”的生产格局。以青岛绿宇食品有限公司为中心形成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繁育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区,主要负责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并以订单形式组织农户按照标准化进行生产,对农产品收购后加工出口。公司建有种苗组培中心1个,育苗工厂2200平方米,年育苗能力800万株。通过组织农户参观园区生产,使农民见到了从来没有见到的品种,见到了从来没有使用过的技术,见到了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安全效益。示范区不仅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孵化器”,而且成为联接企业和基地、农户的纽带。辐射区,即生产基地。中心区带动示范区,示范区又带动周边村庄发展起了规模化的绿色蔬菜基地。“龙头带动、园区示范、基地连片、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对推进种植业的产业化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直接与国际市场接轨,使农民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意识和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以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高投入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的设施农业越来越被农民广泛应用,标准化生产有了良好开端。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订单这条纽带,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农业科技龙头企业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载体,又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吸纳了大量农村闲散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龙头。

第二篇: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精)(范文)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2007年 12月 19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 统 筹城乡发展, 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 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现就加快我省小城镇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 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鲁发 [1999]18号 实施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 坚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与农村 城镇化统筹推进, 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面 貌不断改善, 实力不断增强, 涌现出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集聚型、乡镇工业 主导型、商贸流通集散型、工业小区推动型、大企业集团服务型等各具特 色的新型小城镇, 促进了农村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信息交流和经济社会 事业发展, 成为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良好平台, 在统筹城乡 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方面, 发挥了重 要作用。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我省小城镇建设还存在城镇化滞后于工业 化、规模普遍偏小、综合实力较弱、特色不够鲜明、基础设施不完善、生 态环境不够好等问题。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基础, 是连接城乡、联系工农的桥梁与纽带, 是农村的区域性中心, 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 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促进企业、资金、技术向小城镇集聚,人口向 小城镇集中,扩大非农就业,实现集约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切实保护耕地, 统筹利用土地等资源, 实现节约发展;有利于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村的服务功能,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促进农 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统筹城乡发展, 落实工业反哺 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加快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进程,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走中 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

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 大带小的原则,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全省各级各部门一 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的部署上来,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 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 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工 作措施,切实提高我省小城镇化建设水平。

二、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 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及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 坚持 把小城镇建设作为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的着力点, 努力推进小城镇 发展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加快发 展向又好又快发展转变, 使之整体布局更加合理、经济更加繁荣、功能更 加完善、特色更加鲜明、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 为推动全省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 发展、率先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 基本原则。(1规划先行,科学发展。通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 划、小城镇总体规划, 科学确定县域村镇体系的布局结构和小城镇的性质、规模与发展方向, 支持有条件的小城镇通过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统筹城乡, 和谐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资源环境一体化保护,经济、政治、文化 和社会建设一体化推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3创新机制,率先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 转变政府职能, 创新发展模式,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 性作用,突出发展中心镇,带动小城镇跨越式发展。

(三 目标任务。“十一五”期间,开展“创建城镇化示范镇”、“环 境优美乡镇” 活动, 充分利用好各级政府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专 项资金, 在中心镇中择优选择 100个重点扶持, 促进其优先发展。通过重 点中心镇的示范带动,争取到 2010年,全省小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 的吸纳比重占到 60%以上, 基本实现全省小城镇人均居住建筑面积 30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 95%,水土流失治理率 85%,燃气普及率

60%,人 均公共绿地面积 6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 26平方米,生活垃圾实行卫生 填埋, 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 小城镇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的比 重达到 35%。

三、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的规划引导、规范小城镇建设(一 搞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城乡居民点建设、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需要和农村人口、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 科学 预测和确定需要撤并及保留的村庄,合理确定小城镇和中心村的空间布 局。坚持区域设施的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好小城镇交通、通信、能源、教 育、科技、文化、卫生、消防、供水、环保、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和社会 公益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 搞好小城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做好小城镇规划和村庄建 设规划修编工作, 确保规划的科学性。结合建设发展需要及时做好小城镇 重点地段、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和产业小区、公用公益设施、园林绿化的 规划。省级中心镇规划由省建设部门负责, 市级重点镇规划由设区市负责, 一般镇规划由县(市、区 负责。到 2010年,全面完成市、县(市、区 新 一轮城镇体系规划和小城镇总体规划及村庄建设规划修编工作。’(三 强化村镇规划编制审批与管理。规划编制、审批和调整要实行民

主决策、科学决策,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规 划编制机制。依法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坚持依法行政、社会监督,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 随意变更。

四、加快产业集聚,不断增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动力(一 坚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小城镇发展。充分发挥小城镇靠近农 村, 靠近农业生产的优势, 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把建设市 场体系、培植龙头企业、搞好生产基地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通过小城 镇把企业、农业、农民同广阔的大市场紧密连结在一起, 重点发展一批依 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小城镇。

(二 坚持以产业聚集带动城镇发展。要把产业培育放在小城镇发展的 首要位置,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合理确定主导产 业, 拉长产业链条, 扩大产业规模。要把小城镇发展与农村工业化结合起 来, 在小城镇开辟工业小区,吸引各类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小区集中, 形成 产业集群优势, 壮大小城镇经济实力, 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型小城镇。大 力发展商贸流通等服务业, 使小城镇成为各类商品集散的枢纽, 成为城乡 信息交流的平台,把小城镇培育成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的中心。鼓励 农民带资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办企业。设在中心镇、重点镇的规模以上企 业,开展产品开发、商业连锁、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享 受国家和省制定的有关优惠政策。

五、完善小城镇功能,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 发展

(一 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排水管网、环保环卫设施建设为重点, 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有条件的要加快建 设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集中供热、管道供气设施, 进一步改善小城镇基

础设施条件,不断提高小城镇吸纳人口、增加就业和聚集产业的能力。(二 加快小城镇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小城镇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完善城镇职工 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与健康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

(三 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要以保护水源、改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为 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加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镇容镇貌管理,切 实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严格建设项目审批,严禁高能耗、高污染企 业向小城镇转移, 切实保护小城镇生态环境。加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 理,开发建设活动要依法落实水土保持设施,防治水土流失危害。

六、创新发展方式,提高小城镇集约化、节约化建设水平(一 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引导企业向小 城镇工业小区集中,严格限制分散建厂、零星发展,严禁滥占耕地、浪费 资源。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积极 引导小城镇居民和有条件的村庄集中统一建设住宅, 提高土地利用率, 实 现集约使用土地。对小城镇住宅、工业小区、市场设施和公用事业设施等 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开发,做到开发建设一片,配套完善一片。对确定的 建设

用地,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收、统一开发、统一出让,对闲置的 土地要依法收回。建设用地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可以采用划拨方式供地 的以外,一律实行有偿使用。中心镇和有条件的小城镇要培育市场主体, 推行综合开发配套建设。要加强对小城镇房地产开发和村镇建筑队伍的管 理。

(二 盘活用好小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小城镇建设用地应以内涵式发展 为主, 对撤并乡镇、迁村并点中有变化的小城镇, 要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和建设规划, 按照规划调整建设用地。加快对城镇旧区、空心村的

改造,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采取措施挖掘空闲地、废弃地的潜力,利 用闲散土地进行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三科学安排新增小城镇建设用地。科学安排新增小城镇建设用地。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小城镇与乡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不得突破乡镇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降低基本农田保护率。分配新 增建设用地指标,对省级中心镇和全国重点镇要给予适当照顾。农民进镇 购房或按规划集中建房节约的宅基地可优先用于小城镇建设。各地在编制 土地利用计划时,应优先安排示范镇、重点镇的建设用地计划。

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小城镇民生保障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为切入点,按照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鲁政发(2003)115 号确定的保障对象、保障形式和保障资金筹集管理规定,建立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要落实好对 已被征地、无地可耕的“城中村”农民的社会保障措施,保障其最基本的 民生权益,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城中村”的顺利全面改造和按照 新的城镇规划实现新型城镇建设。对已经完成或正在实施的“城中村”改 造建设,不断完善集体土地利用、规划建设手续办理、土地权属、房产确 权等管理办法和措施,为促使农民转为城镇居民、拥有合法财产提供保障。被征地农民参加有关社会保障所需的个人缴费,可以从其所得的土地补偿 费、安置补助费中直接缴纳。各级政府必须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强化社会保险资金的征缴力度,扩大征缴的覆 盖面,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确保进镇创业人员社会保险的顺利实施。(二大

力发展小城镇教育。小城镇建设应优先考虑学校的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小城镇教育。遵循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规模和效益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继续强化加强农村教育的措施,促进城乡义务 6 教育均衡发展。要把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事业发展计 划。各级财政要安排必要的经费,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在收费方面要对农民工子女和当地常住户口学生一视同仁。鼓励有合法固定住所或职业及稳定生活(三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来源的外来人员进城镇落户。落实好新落户城镇居民在就业、子女入学、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切实维护好他们的权益。加快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征兵、转业、退伍安置、优抚等配套制度改革,切实解 决进城农民和外来人口的实际问题。对中心镇、重点镇实行按实际居住地 登记户口的制度,实行城乡户口登记一体化管理。鼓励条件成熟的中心镇、重点镇对城镇建成区内的村探索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镇一元结构转变,可 依法探索土地管理、规划建设管理、行政与社区管理、户籍管理等方面的 有效途径。要按照经常居住地登记常住户口的原则,逐步在全省实行以实 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制度,促进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市场配置。

八、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 拓宽融资渠道,(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省财力允许的条件下,通过贴息贷款、转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移支付等方式支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各地要结合经济 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小城镇基础设 施的维护建设;中心镇、重点镇建设用地的出让金,除按国家和省政策规 定必须保证的支出外,其他支出优先用于本镇基础设施建设。对直接取得 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除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上缴部分外,原则上 留给小城镇。各有关部门扶持企业、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要优先向中心 镇、重点镇倾斜。各市县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城市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辖 区内的中心镇、重点镇的建设和发展。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 设、住宅开发建设及产业发展。各地要利用好国家开发银行在我省设立的 7

县域经济及产业发展融资中心平台,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资金重点支持小城 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中心镇和重点镇经批准可 以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实体,主要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滚动开发,也 可将规划区范围内的近期建设用地分批次转用或征收后作为政府的土地 储备。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可利用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方 式,吸引各种基金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放开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三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投资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加快小城镇公用事业改革,特许经 营权通过公开竞标获取,提高小城镇供水、排水、环保、环卫、燃气等行 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放宽小城镇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和有偿服务范 围,建立政府调控价格和市场定价相结合的公用事业价格体系,逐步形成 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鼓励以股份制、合资、独资等形式成 立专业公司,承包一个或相邻几个小城镇的市政维护、环卫清扫、绿化养 护等任务,实现规模效益。

九、切实加强领导,努力开创小城镇建设工作新局面 切实加强领导,(一加强政府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小城镇建设 加强政府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是一项综合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领导责任,分级 负责落实,切实抓紧抓好。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明确 一名领导分管小城镇建设工作。省直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研 究制定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形成工作合力,为小城镇建 设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对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政 主要领导要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解决问题。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 风。狠抓落实,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小城镇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小城镇管理体(二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8 制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 多数小城镇可在乡镇编制不变的前提下,调剂人员从事规划建设管理工 作,解决有人管事、有人干事的问题。要严格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的执法,依法规范各项小城镇管理活动。一些经济强镇还可建立市政、环保、环卫、绿化、城管监察等日常管理队伍。(三完善小城镇建设发展考核体系。省、市建设主管 完善小城镇建设发

展考核体系。部门要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方面的培训,促进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科 学化、规范化。各市、县(市、区要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乡镇政府任期目标 管理,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实行考核。省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 结合“百镇千村”建设示范活动对小城镇建设进行考核,推动全省小城镇 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此件发至县级 9

第三篇:中共六盘水市委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精)

中共六盘水市委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2009年4月14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黔党发〔2009〕1号精神,现就加快我市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2008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结合六盘水实际,克服了重大雪凝灾害的影响,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好成绩。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84.16万吨,同比增长2.43%,连续六年获得丰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35元,同比增长16.5%;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加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还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对农村发展的牵引力减弱;农民工返乡回流,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市场消费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提高,而农产品价格上涨期望不大。要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要全面分析把握形势,紧紧抓住阶段机遇,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粮食生产滑坡,防止农民收入徘徊,防止农村发展减速,努力保持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9年“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跨越发展”总揽工作全局,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十字方针,着力加快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提高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粮食总产量增长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以上,农业总产值增长7%,农业增加值增长6%,肉类总产量达到10.5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8万人。

一、着力加快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大种植,生产优势特色农产品。坚持以良种为龙头,以工程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发展粮食生产。实施好粮食增产工程和10万亩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组装配套粮食作物栽培技术,提高作物单产。重视抓好秋冬种生产,加大冬闲田土开发力度,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374万亩以上,产量达到85.84万吨以上。马铃薯产业要取得新突破,完成种植面积180万亩,亩产量达1250公斤,总产量达225万吨,总产值达15.75亿元。销售马铃薯60万吨以上,商品率达26%以上。加强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建设200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完成30万亩蔬菜种植任务,亩产量达2000公斤以上,总产值达6 亿元,新增建设2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加快老茶园改造步伐,提高新茶园建设标准,主攻富硒特色,整合茶叶产品品牌,新增茶园面积1万亩。

尽快恢复市农科所(或组建市级马铃薯研究所,加快良种选育推广,力争组建市马铃薯组培中心,建成水城县马铃薯快繁中心,加大力度支持盘县马铃薯快繁中心搬迁工作。

发展大养殖,提高畜牧业比重。稳定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牛羊,完成盘县、六枝优质肉猪基地,水城优质家禽基地,六枝、钟山良种猪推广和水城县良种禽推广项目建设,启动水城县冷坝优质肉牛规模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好六枝、盘县、水城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加强品种改良、饲草种植、疫病防治、规模养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各项工作,大力推广良种、良舍、良料、良法综合配套技术,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良种畜(禽比重,提高工业饲料入户率和农作物秸秆的科技处理利用率,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新建牛改点26个,种植优质牧草5万亩,建成年出栏商品猪5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10个,年出栏商品肉牛50头的规模养殖场(小区10个。积极帮助农户发展畜牧养殖业,全市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130万头、38万头、22万只和500万羽,分别增长10%、7%、20%、和8%;出栏分别达100万头、6.8万头、10万只和523万羽,分别增长10%、12%、12%和10%。实现肉类总产量增长1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以上。

发展大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突出抓好粮食、畜产品、马铃薯、生姜、辣椒、饮料、茶叶的精深加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监管力度,协助搞好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信息咨询和资金信贷等工作,推动市级龙头企业达标升级。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协会,引导条件具备、实力雄厚的农民专业协会发展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批农民经纪人,发挥他们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中的纽带作用。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和申报注册工作,积极参加省内外的农产品展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强水城县兴龙精淀粉有限公司的基地建设,年产马铃薯淀粉4500吨,加工鲜薯3.15万吨,产值2000万元。六盘水市中心机械化屠宰厂增加冷鲜肉分割销售,年屠宰生猪15万头,总产值2.5亿元。水城县奔牛食品有限公司屠宰肉牛5000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六盘水永恒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加工精米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加大对苦荞、中药材、茶叶、生姜、调味品、木材加工等生产企业的帮扶力度,力争产值均增长20%以上。

发展大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建立健全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地市场和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认真执行“绿色通道”政策,确保鲜活农产品运输畅通。加强对现有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的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营造良好交易环境。建立主要农产品直接进入市中心城区的直销市场,研究对策重新启动双水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建成以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重点,以期货市场为方向的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建立农产品信息季度发布制度。实施现代新农村流通网络工程,扶持供销系统建设以村级为单位的农资配送联锁经营网络。培育一批骨干流通龙头企业,2010年前发展省级

农产品流通企业1家。发展一批消费品、农资连锁经营店,2010年前完成改造和新建500家乡村消费品农家店、150家乡村农资农家店。扶持一批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企业,2010 年前,发展2个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企业,其食用农产品的销售比例达25%以上。建成一批标准化的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标准化的大中型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14个,其中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8个。建立一批配送中心,2009年改造和新建2个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5个农资配送中心,消费品、农资产品连锁配送率达60%以上。建设3个以上特色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以芸豆、干姜、马铃薯、苦荞等产品为主,力争年出口额达100万美元以上。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兑现好中央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的政策,完善补贴办法。把增加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化肥淡储贴息资金落实到位。提升农民消费水平,开展“家电下乡”活动,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和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予以直接补贴,财力较好的地方可安排适当资金购买家电赠送贫困农户。围绕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对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达到一定规模、且效益明显的种植大户予以奖励;对养殖出栏肉牛50头以上,猪500头以上,羊500只以上,家禽10000羽以上,且科技含量较高的养殖大户予以奖励;对销售达到500万元或利润达到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奖励。

推进农业机械化。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农具机补贴的机遇,把加快我市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工作。在适宜地区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加大机械化对畜牧生产、蔬菜和马铃薯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购机补贴额度,实施好烤烟、茶叶、马铃薯等生产机械化项目,及时足额兑现各级农机具购置补贴。完成机耕面积39万亩,机灌面积18 万亩,机械化育插秧面积0.2万亩,马铃薯机收面积0.5万亩。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根据农时季节,开展农业适用技术普及培训,培训人员42万人次;立足产业发展,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训人员5000人,颁发“绿色证书”4500

名。开展阳光工程职业技能培训6000人。开展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500人,其中:农民初级技工培训500人,普通农民工培训800人,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3200人。开展贫困地区干部培训5200人。开展农机操作手和农机干部培训10000人次。

促进农民工就业。内外联动,多措并举,最大限度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落实好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措施。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扩大农业内部的“容人之量”。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信息引导,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保护农民工权益,拓宽农业外部的“增收之道”。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尽量稳定本地工矿企业的就业岗位,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就业容量。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施以工代赈坡改梯工程3000亩,配套小水池建设3470口。实施退耕还林建设基本口粮田13340亩,省级土地出让金建设基本农田500亩。实施烟水配套工

程7.7万亩,加强工程管护运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8万亩,其中中低产改造0.7万亩,小流域治理1.1万亩。抓好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实施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展12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1.8平方公里,解决农村11万人的安全饮水困难。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认真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1.03万亩,实施石漠化治理51.88平方公里。认真落实国家关于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耕还林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落实管护责任,认真查处各类森林违法案件。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提高农民造林护林积极性。以林业生态为主体,加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提升林业产业体系功能。

加快小城镇发展。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科学规划产业发展,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小城镇发展,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在强化市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的同时,扩大红果、平寨等县城建设规模,加快柏果、响水、玉舍、郎岱、老鹰山等重点城镇建设步伐,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推进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吸引更多的农民工进入小城镇就业服务,增强小城镇的产业辐射和人员集聚功能,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

严格保护和建设耕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先补后占,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保证占补平衡。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坚决制止占用良田好土建房行为。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鼓励农民通过施放石灰、种植绿肥、秸杆还田等措施进行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办好“水、电、路、气、房”五件实事作为重点工作,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修建水池水窖10000口,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积极做好农村安全饮水、大型灌区、双桥水库等重大项目的申报立项和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农网完善化工程建设,解决农村1237户无电农户的通电问题,提标扩容,全面落实城乡电网同网同价政策。抓住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公路投资的机遇,加快农村公路、客运站点、码头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增加通达里程,开工建设通乡油路200公里、通村公路500公里。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步伐,建成沼气池20000口。开展秸秆固化气化试点,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开展棚户区、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903户。

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提高投入强度,加大推进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惠民工

程。创建180个农家书屋,建设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放映农村电影1.3万场次,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挖掘、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和地域历史文化,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

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支持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农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农村“两基”成果,在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覆盖面。大力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和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加强远程教育,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实施送课下乡和送教下乡,开展以强带弱、以城带乡的帮教活动,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加强新农合资金监管,推进信息化管理。2009年全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00元,参合率不低于95%,参合农民实际住院总补偿水平不低于45%。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疗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网络。

加强农村人口计生工作。巩固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基层基础网络建设,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倡导婚育新风,大力开展关爱女孩活动,逐步转变群众婚育观念。加大对流动人口和孕产妇的跟踪管理服务力度,提高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努力降低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

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贫困农户基本增收门路和提高贫困人口基本素质“三个基本”为目标,完善联系大城市对口帮扶、机关党建挂钩扶贫、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三种”方式,着力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三项”重点工作。按照国家新的贫困标准,做好农村贫困人口档案管理,加强扶贫政策体系调研。继续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48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8万人。

四、加快改革创新,增添发展活力

立足区域特点,凝聚力量重点突破。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立足县情、农情,因地制宜,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加大力度,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取得成效,率先突破。把六枝特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试点,把盘县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试点,把水城县作为产业化科技扶贫试点,把钟山区作为城市支持农村的试点。各地要研究对策,细化措施,取得实效,推动当地“三农”工作有新的起色。

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坚持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制,加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践探索和总结,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上取得新突破。以11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为重点,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因地制宜、缺啥补啥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力度,为指导

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典型经验。各地要注重整合资金,优化产业布局,集中力量打造出一些 亮点,搞好典型示范。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认真落实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 各项措施,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推进农 户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 提高集约化水平;推进集体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 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 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 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

模经营。引导农民 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由单户经营向联户经营转变,由小规模生产向大户承包、能人 承包转变。因地制宜做好外出农户的土地流转工作,防止土地撂荒。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认真贯彻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建立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 投向农村的激励机制,对涉农贷款定向给予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扩大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地区性中小银行,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规范和 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发展的社会责任。坚持农业银 行为农服务的方向,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新建 32 个乡镇农村信用社经营网点。深化农村其他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定完善各项后续配套政策。继续深 化农村综合改革,力争3年内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推广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 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改变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重建轻管现象,改革管理体制,实行“谁 使用、谁受益、谁管理”,探索“以水养水”路子,加强工程管护,保证长久效益。建立健 全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体制,县级财政要将县乡泥路和村公路的管养费用按 要求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五、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强化农村工作职责。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 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强化党委 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 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提高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促 进农村社会和谐的水平。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和拓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全面落实基 层组织建设工作责任制,加强以村支书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整合资源,抓好村 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培训工作。加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力度,注重从致富能手、复退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培养选拔村干部,做好在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和 考录乡镇公务员工作。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城乡党 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严格目标考核。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政绩观,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 责任制度,认真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三农”目标考核工

作。市委督查室和市政 府督查室要加强对“三农”的专项督查。由市委组织部、市农办、市目标办牵头,完善考核 办法,将农业农村工作目标任务纳入绩效考核,层层建立责任制,兑现奖惩措施。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抢 抓机遇,扎实工作,努力促进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

第四篇: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鲁南经济带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鲁南经济带加快发

展的政策意见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支持鲁南经济带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

鲁发[2008]4号(2008年2月28日)

加快鲁南经济带发展,是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体两翼”区域发展和海洋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支持鲁南经济带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制定以下扶持政策:

一、加大鲁南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1、加快推进日照港(含岚山港区)的改扩建工程。搞好港口配套铁路、公路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拓展港口腹地。对非经营性公共航道、避风(避难)锚地、航标、由政府还贷兴建的跨海桥梁及海底隧道、陆岛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用海,免缴海域使用金。

2、加快鲁南经济带公路和航空建设。省里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国道、省道养护资金,优先用于鲁南经济带的公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到“十一五”末,使鲁南地区的公路密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推进支持济宁、临沂机场建设。

3、加快京杭大运河济宁至枣庄段航道提升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完善设施,疏通支流,扩建码头,配套路网,实现内河交通的有机联结,延伸运河物流的纵深腹地。

4、在鲁南经济带率先开展“一卡通”试点工作。尽快确立试点城市,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充分发挥山东省农业与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接收站作用,依托山东网通等农村信息化服务联盟的硬件及技术优势,在鲁南经济带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信息惠农。

5、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对鲁南经济带的大型病险水库,省以上补助投资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提高到60%。中型病险水库,省以上补助投资占工程总投资的45%,其中对达不到县级最低财力(支出)保障线的财政困难县(以下简称“财政困难县”),补助比例提高到50%。对临沂、枣庄两市小Ⅰ型病险水库,省级按工程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小Ⅱ型病险水库每座省级奖励20万元。对日照、济宁两市小Ⅰ型病险水库,省级按工程总投资的30%给予补助,小Ⅱ型病险水库每座省级奖励15万元。

6、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争取将鲁南经济带的大型灌区优先列入国家投资计划,对鲁南经济带的大中型灌区省里视资金情况给予积极支持。节水工程建设,按总投资的1/3安排省以上补助投资。

7、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小型水源、田间灌排体系、机电泵站以及为灌排服务的小型河道等工程设施的修复、新建、续建与改造,省以上财政按照工程总投资的30%给予补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安排的泵站更新改造、机井、桥涵闸建设,省以上财政投入占总投资的比例不低于70%,对鲁南经济带中的欠发达县取消县级配套资金,改由省财政承担;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省以上财政按每人15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8、推进河道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对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型河道治理工程和流域面积300平方公里以上的省际边界河道治理工程,按总投资的40%安排省以上补助资金;对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市河道治理和枣庄、临沂、菏泽市省级规划内的中型河道及重点小型河道,按总投资的30%安排省以上补助资金;对日照、济宁市省级规划内的中型河道及重点小型河道,按总投资的20%安排省级补助资金。优先安排鲁南经济带水土流失治理资金,省以上补助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由40%提高到50%。

二、大力推进鲁南产业发展

9、建立区域互动的长效合作平台。鼓励和引导省内发达市县与鲁南重点县市区共建开发区。积极争取国家建设项目和建设(国债)资金投向鲁南地区。基础产业、电力、煤化工项目及农产品深加工等资源开发项目优先在鲁南地区布点,加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条件成熟的尽快开工建设。

10、以加快“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规划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鲁南文化旅游业。把“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列为省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精心组织,精心策划,争取尽早立项、开工建设,并在省基建基金和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

11、把鲁南经济带的旅游项目作为全省重点旅游项目推行招商开发。近几年内按照“集中采购节约三分之一,省旅游发展资金拿三分之一,市、景区、旅游企业出三分之一”的方式,在重点市场进行集中推介营销。

12、将鲁南经济带列为农业建设重点扶持地区。适当降低鲁南五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在产业化专项贴息资金安排上,企业数量和资金规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8-2010年对鲁南五市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省级以上扶贫开发专项资金投入鲁南五市的比重达到全省总量的50%。

13、加快渔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扶持鲁南地区发展5处以上省级和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省级渔业标准化池塘改造工程项目的安排,对鲁南各市给予重点支持,整理改造和新建标准化生态池塘30万亩。省级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项目、沿海深水网箱和南四湖渔业增殖放流连续3-5年每年给予100 万元以上的重点资金扶持;对区域内大型水库渔业资源增殖,优先给予资金扶持。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14、提高县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在现行财政体制不变、转移支付基数不减、调资补助不减、中央补助配套不减的前提下,对鲁南经济带中的财政困难县,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切实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15、支持建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将2007年已到期的30个欠发达县上缴省级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比上年增长部分全额返还政策,允许鲁南地区从2008年起继续执行3年,并将范围扩大到区内所有的财政困难县。返还资金由各地建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各县(市、区)重点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等,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16、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对符合西部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贴息资金扶持范围的鲁南经济开发区,在安排贷款贴息时优先给予支持。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大力支持鲁南经济带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从2008年起3年内,对各市、县(市、区)政府对口支援鲁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超过1亿元的,省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

17、加大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资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科技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研发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旅游发展资金、环保与治污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优先考虑鲁南经济带的发展需要,确保对鲁南经济带的投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8、优先保障民生事业发展。今后省里出台的民生政策,需要试点时优先考虑鲁南地区;省级支农、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安排,优先考虑鲁南经济带的发展需要;对需要地方资金配套的项目,给予鲁南经济带的欠发达县最低比例配套的优惠照顾。

四、着力加强金融支持

19、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到鲁南地区设置分支机构。加快邮政储蓄银行鲁南地区分支机构组建工作,合理调整机构网点布局。支持鲁南地区具备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到异地及省外设立分支机构。争取银监会同意我省经营状况好、管理能力强的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在鲁南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新型农村机构的设立,建立鲁南地区农村金融供给的新渠道。

20、做大做强鲁南地方金融机构。打破投资入股的地域限制,鼓励经营状况好、管理能力强的省内农村银行类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和国内外商业银行参股或控股鲁南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合格的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鲁南地方金融机构进行股权投资。

21、扩大国家政策性银行对鲁南的信贷规模。省农发行要在保证国家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的同时,大力支持鲁南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业务,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22、切实加大商业银行对鲁南经济带建设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全省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的项目,积极给予贷款支持。充分发挥信托资金直接投资实业领域的优势,积极鼓励和引导信托公司到鲁南地区寻找投资项目。

23、加大省农村信用联社辖内资金调剂力度,充分利用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地域性、季节性差异,引导鲁东、鲁中农村合作金融的富余资金向鲁南地区流动,支持鲁南地区“三农”经济的发展。

24、努力扩大鲁南经济带直接融资规模。大力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优先支持和鼓励鲁南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积极支持发展鲁南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能力。

五、加大建设用地供应

25、在建设用地计划安排上,对鲁南经济带省级以上重点基础设施、环保工程项目,由省直接安排,并积极争取国家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在国家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向鲁南地区优先供应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项目用地。

26、鼓励省内外企业到鲁南地区投资基础设施,符合土地划拨政策规定的,可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经依法批准,也可以作价入股方式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27、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适当增加鲁南经济带的建设用地规模,对鲁南的省重点建设项目全部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在筛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置换)项目区时,给予优先安排,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

六、搞好资源开发补偿

28、提高矿产资源补偿费分享比例。从2008年起3年内,将省属及省属以上采矿权人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返还比例,由2007年的30%提高到40%,市属及以下采矿权人缴纳的,全额返还鲁南五市,省级不参与分成。省级安排的地质勘查项目对鲁南经济带的投入力度要明显高于上年水平。

29、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在开采地缴纳资源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跨省开采资源适用税率,并参照邻近省份确定的适用税率,合理确定我省资源税税率。

七、提高鲁南科技创新能力

30、建立鲁南经济带特色产业创新区。重大科技专项安排对鲁南经济带给予重点支持。适当降低在鲁南经济带实施的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地方配套比例。对鲁南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省级给予重点扶持。

31、引导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国内大企业、跨国公司在鲁南经济带设立研发机构,建立公共研发平台,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紧密结合,推动优势互补,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积极支持鲁南水煤浆及煤气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建设,为鲁南煤化工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八、进一步扩大开放

32、支持鲁南各市重点企业积极参加境内外展览会、经贸洽谈会。在同等条件下,各类重点展会摊位分配向鲁南各市重点企业倾斜。

33、结合鲁南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优先在鲁南经济开发区培植建立专业特色园区。推广“一区多园”、主导产业带动开发建设模式,按照产业方向、投资国别设立区内专业园,引进产业龙头项目,延伸产业链条,以园区的率先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4、实施推动“一体”与“南翼”园区互动战略。制定利益共享、财税支持、用地倾斜、市场导向等措施,延伸“联动园区”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实现开发区之间经贸合作和产业配套联动,在更大范围内优化开发区资源配置,加快鲁南开发区工业化进程。

九、大力促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

35、大力发展鲁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高等学校设置、招生计划安排、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省财政积极支持菏泽学院发展,2008年至2010年,每年再补助菏泽学院1000万元。加大省级转移支付力度,帮助鲁南经济带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扶持鲁南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发展。

36、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从2008年起,分两年每年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定额105元和55元,所需资金,省级财政对菏泽、枣庄、临沂补助80%,对济宁和日照补助60%。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所需资金全部由省财政负担。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生补助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年小学500元、初中750元,省补助比例与免杂费一致。

37、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修缮、基本设备配套、信息网络建设,省财政对枣庄、临沂、菏泽给予重点奖补,对济宁、日照给予必要奖励;对鲁南经济带纳入全省计划的社区卫生人员培训,由省财政按照社区护士、公共医师和全科医生每人2000—5000元,管理人员每人600元予以补助。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方式,按社区服务人口省财政对枣庄、临沂、菏泽每人每年补助3元,对济宁、日照每人每年补助2元。

38、支持村卫生室和儿童福利院项目建设。省级财政重点支持省确定的鲁南经济欠发达县的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经考核达标的,平均每个村卫生室给予1万元的奖励。凡纳入全省计划的鲁南经济带乡村医生培训,以两年为一期,省财政按照每人500元给予补助。加大省级资金对鲁南儿童福利院建设的支持力度,按照5市人口多少和项目规模,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每个市给予500—600万元的支持。

39、提高新农合省级补助标准。对鲁南五市年人均补助标准,2008年枣庄、临沂、菏泽为42元,济宁、日照为27元;2009年枣庄、临沂、菏泽为56元,济宁、日照为36元。

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0、支持实施人才引进战略。从2008年起3年内,省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用于资助鲁南地区引进发展急需人才。将省财政对30个欠发达县的引进人才支持政策,扩大到鲁南经济带所有的财政困难县。其中,从2008年起3年内,对到鲁南地区财政困难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其工资由省财政负担30%。对到鲁南经济带的财政困难县参加“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其生活补贴(薪酬)和社会保险费,以及参加“三支一扶”服务的生活、交通补贴和保险费用,省财政负担50%。对自愿到鲁南地区财政困难县艰苦行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服务年限达5年以上(含5年)的,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省财政负担50%。加强鲁南经济带国家级和省级引智成果基地建设,每年新建2至4个省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申报国家级基地2至3个。

41、组织高层次专家到鲁南经济带进行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每年组织一次“高层次专家鲁南行”和“博士后鲁南企业行”活动。制定实施东部发达地区对口支援鲁南经济带人才培养计划,在举办面向全省的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高级研究班时,对鲁南经济带所属市县给予重点安排,适当降低或减免培训费用。从2008年起,每年有针对性地举办2期100人次左右的干部专题班、5期300人次左右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高级研究班。

42、有计划地从省级机关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鲁南挂职或任职,组织鲁南和省内发达地区干部互派挂职交流和任职交流。

43、加大鲁南经济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业科技入户、农技推广等项目的实施力度。创造条件促进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办学。

44、在鲁南经济带进行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各县市区可在国家规定的时限内,按不超过上失业保险基金当年结余15%的比例,扩大使用范围和基金支出规模,用于登记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

第五篇:承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为使我市农业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承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为使我市农业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现就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产业基础,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主要任务,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关键,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上项目为切入点,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创新体制机制,大上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十一五”期间,以打造乳品、肉类、果蔬菌、中药等四大产业支撑。实现产业化经营总量大跨越。到201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总量比2005年翻一番,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年均增长3%,农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具体工作要实现四个着力:

一是着力打造产业集群。重点在奶业、肉类、玉米、果品、蔬菜、中药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率先突破,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集群,到2010年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其中超亿元的达到20家,超10亿元的达到10家。

二是着力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到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与农业增加值之比达到1:1以上。

三是着力培育优质名牌产品。广泛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培育一大批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名牌产品,到2010年,全市农产品及加工品达到省级名牌产品的30个以上,农产品及加工品注册商标达到340件以上,其中著名商标25件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生产的农产品加工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全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四是着力建设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全市70%的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基地与龙头企业相配套,十大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基本上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合同化销售。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坚定不移的实施农业对外开放,狠抓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

坚定不移的实施大开放战略,紧紧抓住南资北上和京津冀一体化,特别是京冀政府签署的《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的机遇,加大对北京的开放力度,通过组织小团队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等系列活动,引进大项目。以一批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投产来拉动产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利、财政增税。一是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抓项目,二是围绕生态建设工程后续产业发展抓项目,三是围绕国家、省确定重点扶持的产业抓项目,四是围绕市场需求抓项目。在项目建设上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项目谋划。在各县区认真谋划农业项目的基础上,市里在打破行政区划,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谋划论证储备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招商项目100个,并实行动态管理。二是项目招商。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全天候的招商引资引智活动。三是项目的签约。对有合作意向的项目,特别是对高科技项目和对产业发展有标志性作用的项目要尽可能满足投资方的要求,促其项目尽早签约。四是项目开工达产。对已签约项目,通过全方位服务保证资金足额及时到位,按时开工建设,对已开工和已建成项目,搞好跟踪服务。确保全市每年建成投产和新开工建设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达到100个。每年通过开放招商引进项目不低于50个。狠抓“111”行动计划的落实,市县两级每年滚动抓好81个农业产业化标志性重点项目的督导落实。

(二)坚定不移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努力抓好龙头企业建设

现代农业是靠龙头企业带动和发展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龙头企业建设上做到三个一批:一是引进一批。全市结合主导产业,认真谋划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重点是牛奶、肉牛、生猪、果品、蔬菜、中药深加工项目,在搞好项目论证,提高项目亲合力的前提下,采取一切可用的手段,争取把国内外的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如伊利、蒙牛、三元、光明、汇源、双汇等企业引到承德办企兴业,借助外力迅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时对已新开工的承德三元公司、国润立德公司、承德大发食品公司、承德中兴农牧公司等新项目创造宽松的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争取早日达产达效;二是搞强一批。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露露集团、怡达集团、山庄集团、长城种业、三北种业、裕丰种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通过股票上市和增发新股,实施“捆绑”战略,通过走兼并控股、低成本扩张、强强联合之路,提高产品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企业年销售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使其早日成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集团。三是做大一批。对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的绿源公司、润隆公司、红源果业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要优化经营机制,引进先进经营管理理念,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强人才培养和开发,不断完善经营机制,健全市场网络,使企业尽快上规模、上水平。四是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对年销售收入已达500万元以上,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企业,要通过资源整合,资金整合、人才技术整合和合作制、股份制等方式,迅速扩大规模,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五是要积极放手发展一批。对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政策,集中扶持,尽快扶优扶强。

(三)坚定不移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切实抓好基地建设

农产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全市继续围绕资源、气候优势建基地,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结合生态建设建基地。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专业村,实施千村农户增收工程。

一是突出发展畜牧业。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的第一支柱产业,以承德三元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加工企业为龙头,在重点抓好肉奶牛产业的同时,继续抓好生猪、养羊、禽产业建设。奶牛产业实施百万吨奶工程,以规模小区养殖为主要形式,做到扩大养殖规模和提高单产两手抓,重点建设丰宁、围场、滦平、双滦250个奶牛专业村。2007年全市鲜奶产量要达到40万吨。肉牛产业以承德三元、隆化挑战集团、围场牧原等肉牛加工企业为龙头,实施“小母牛”工程。扩大养殖规模,重点在围场、隆化、承德县、平泉等县发展50个万头肉牛乡镇,300个千头肉牛养殖示范村,一是鼓励养殖户大力养殖基础母牛,扩大自繁量,二是建立肉牛育肥小区,扩大育肥数量,提高育肥档次。生猪产业紧紧抓住北京三元集团、华都集团、北京资源集团、明慧集团进入承德的机遇,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及猪沼菜三位一体养殖模式,扩大养殖规模,同时依托国润立德大力发展“无抗猪”,把承德建成全国最大的“无抗猪”基地。禽产业以北京大发正大集团、北京金星鸭业、围场宏远肉鸡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鸡鸭养殖小区,把承德建成北京大发正大最大肉鸡出口基地和北京金星鸭最大的养殖加工基地。

二是优化调整种植业。全市充分发挥气候优势,大力发展蔬菜、食用菌和中药产业。蔬菜产业以发展无公害蔬菜为重点,除在适宜区扩大规模外,下力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提升蔬菜品质,叫响承德时差菜和设施菜品牌;食用菌产业充分发挥全市生态建设后食用菌原料充足和气候适宜食用菌生长的优势,继续以平泉为重点,发展食用菌园区,不断扩大食用菌规模,重点抓好提质提效。中药材产业结合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林药间作、林果间作,重点建设热河黄芩、热河柴胡、金莲花、丹参等为主要品种的地道药材和西洋参等。引进中药材品种和中药材GAP专业化生产基地,加快现代中药园区和地方药植物园建设。同时,实施“热河中药材振兴工程”。加强规范种植技术研究和产品深度开发,强化质量控制体系,提高传统“热河中药材”品牌的知名度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加快发展林果业。以实施山杏、板栗、刺槐、速生杨、沙棘五个百万亩和苹果、山楂、特色果、桑蚕、花卉等五个十万亩工程为重点,建设经济林、苹果、板栗、仁用杏、山楂、桑蚕六大林果商品基地,新发展林果基地265万亩。以兴隆、宽城、承德三县为重点,建设260个林果专业村;按照优势果品向优势产区集中规模发展的原则,努力实施果品区域布局优化工程、结构调优工程、提质增效工程,带动和促进果品及相关产业发展;以兴业造纸、宏森木业为龙头,加快林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推进林业经济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花卉产业;以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为主,与京津紧密合作,创造京津冀一体化的大旅游格局;发挥蚕茧质量优势,建设外向型蚕茧基地;围绕沙棘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将沙棘产业做大、做强。

(四)坚定不移抓好利益连接机制,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重要纽带。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又可以大大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引导农

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办民管民受益。鼓励专业合作组织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全市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专业协会。到2010年,全市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00家以上,力争使50%以上农户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户收入比非入社户提高20%以上。

三、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

(一)加大各级财政的扶持力度

1、市、县两级要设专项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每年市、县两级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要达到省级扶持资金的10%和5%,主要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扩能、技改、上大项目的贷款贴息等。

2、加大农业项目的前期投入。市、县两级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大项目的前期投入。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项目资金,用于前期费用。对于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万元的项目,项目投产后由所在地财政按固定资产投资5‰的比例实行以奖代补。

3、整合农口资金,扶持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农口资金,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打捆使用,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

(二)实行用地、用电、用水、交通四优先

用地优先。重点龙头企业建设项目用地视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土地管理部门在安排用地计划时,要优先保证。龙头企业兴办畜禽养殖场等视同农业用地。用电优先。对符合农业生产用电规定的种养基地,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用水优先。龙头企业生产和基地种植养殖用水,由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用水定额,合理核定用水计划,依照有关程序组织水资源并办理取水许可手续。交通优先。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对于运输农产品的车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数量占货物重量的80%以上)免征过路过桥费。同时,各通行收费站对于运输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车辆,要优先安排通行。

(三)加大智力投入,实施人才兴企战略

要把引智、培训作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举措。一是龙头企业所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市县人才管理部门要最大限度的给予提供。二是市级每年要举办1-2次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厂长(经理)培训活动,提高素质。三是加大对种植、养殖户、经纪人的培训,不断提高种养技能。

(四)实施品牌战略

市、县财政设立专项基金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荣获国家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的,执行河北省人民政府冀发[2003]9号文件规定(省政府奖励30万)外,市政府一次性奖励10万元。龙头企业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并成为主要产品(占销售产品的50%以上)的市政府一次性奖励5万元,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市政府一次性奖励5万元。获得省名牌产品及河北省著名商标的,市政府奖励5万元,企业所在县区同时奖励5万元。

(五)为龙头企业提供金融支撑

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发挥支农信贷主渠道作用,把扶持农民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贷款担保机制,增加对农业产业化信贷资金的投放。市扶贫办每年拿出一定额度的扶贫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种植、养殖业贷款贴息。要积极推行龙头企业为种养基地农户担保,县区财政贴息的办法,各县区都要成立政策性担保机构为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农发行要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主渠道作用,通过继续开展“伴百家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活动,每年投向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达到10亿元以上。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要按照职责范围,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优先开展贷款担保业务。农行、承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龙头企业给予贷款支持。

(六)为龙头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市、县(区)、乡镇政府要进一步加强调度,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承担对龙头企业管理和培训任务;市纪委、市监察局、市农业产业化领导

小组办公室对龙头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对龙头企业的检查、评比实行登记制度;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国土资源部门对农业龙头企业办理相关用地手续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要优先优惠办理;建设部门对龙头企业办理地上附着物登记、产权变更等给予支持,对办理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最大限度的给予免、减、缓。各种中介机构为农业产业化开展服务,所收费用一律按最低价标准收取;工商部门、技术监督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龙头企业申报商标、名牌和产品出口要提供积极主动优质服务。发展与改革委、财政、商务、税务、银监局、供销社,要继续重视和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畜牧水产、水利、林业、气象等部门,各司其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市农业信息服务中心,要及时为龙头企业和基地提供信息服务。新闻单位要加大对产业化发展的宣传力度,提高产业的知名度。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本地、本部门扶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

下载以科技型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中共山东省莱西市委山东省莱西市人民政府(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科技型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中共山东省莱西市委山东省莱西市人民政府(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