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推进“互联网+税务” 财税专家有高见解读
如何推进“互联网+税务” 财税专家有高见
日期:2015-08-27 来源:
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概念成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靓丽”一笔,意味着互联网将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具和渠道,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它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与此同时,在信息化道路上已经探索多时的中国税务系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日前,本刊记者就“互联网+税务”的一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
记者:“互联网+”首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并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样的发展趋势,对税务系统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张斌:今年7月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互联网+”已经由理念层面真正落实到行动层面,并且作为国家级战略将很快在各个领域和层面推开,当然也包括税务系统。互联网和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对税收事业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影响,机遇和挑战也将并存。
除了“互联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将建立纳税人识别号、第三方涉税信息共享等制度列入加快推进的举措之中,这些都为“互联网 + 税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就税收工作而言,当前和今后几年全面深化税制改革,亟待税收信息化的全面跟进。“互联网+传统行业”使得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纷纷“上网”,将税务机关带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税务机关将面对越来越多的数据,原有的信息瓶颈逐渐被打破,信息不对称、数据匮乏、数据难以交叉比对等长期困扰税务机关的难题也将逐步解决。此外,“互联网+”突破了以往个体信息传递的局限,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重要特征,这也为税收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更坚实的技术基础和更广阔的技术平台。
当然,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大潮来势迅猛,税务机关乃至传统税制,也面临着挑战和压力。比如,面对交易主体的多元化,如何将自然人纳入税收征管范围?如何实现纳税人唯一识别号?传统的税种和税收征管是基于生产、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的,那么在“互联网+”带来的业态重组、零售环节碎片化的过程中,如何获取线上信息?如何抓生产、看销售?挑战重重。放眼税收工作全局,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按照新的商业模式,配合税制改革,对税收征管机制、人员配置做出一系列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这是税务机关未来将面对的重要挑战。
记者:“互联网+税务”对于提升我国税收征管水平能够起到哪些积极作用?
张斌:我认为无论在哪个时代,税收征管都面临两个基本问题,或者说两个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是对于有纳税意愿的纳税人由于不了解税法形成的信息不对称,税务机关要宣传税法,引导、帮助其履行纳税义务;提供优质的纳税服务,使其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履行纳税义务。二是对于少部分故意不遵从税法的纳税人,由于税务机关不掌握其纳税义务的信息,而形成的信息不对称,税务机关要寻找证据,促其补缴税款和接受应有的处罚。“互联网+税务”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这两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对于第一种信息不对称,未来税务机关可以利用互联网在统一平台上提供 24小时不间断的高标准纳税服务,借助网上申报等方式,结合日趋多样化的支付手段,以最便捷的方式、最低的成本让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 ;纳税人需要填写和递交的各种表单和原始资料,则可以尽量实现无纸化、电子化、在线化,相关所有资料统一归集到一个纳税人识别号下,国地税机关及时共享。
对于第二种信息不对称,越来越多行业开始和互联网相结合,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数据进入互联网、纳入大数据领域。税务机关收集好、利用好这些数据,就可以大大节约征管和稽查成本;如果后期的数据挖掘进行得好,则可以在目前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既有税收风险模型,进一步提高税收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
记者:在纳税服务方面,税务机关可以瞄准哪些“难点”、“痛点”,用“互联网+税务”的思维让服务走进 “云时代”?
张斌:我国税务机关多年来一致高度重视纳税服务,去年以来全国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规范的出台在纳税人中得到了很好的评价。我认为,纳税服务目前最大的“难点”和“痛点”是税法的确定性服务。比如,某一个企业面对某项具体业务,有可能不同地区的税务机关对此的解读并不一致。“互联网+税务”恰恰可以集中全国税务系统的力量,解决这个问题。
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纳税人,面临的业务日益复杂,我国的税法体系虽然得以不断改进,但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税务干部也很难通晓各税种以及征管、服务的各环节。对于纳税人遇到的疑难问题,“互联网+税务”有助于构建全国统一的纳税服务平台,在税务总局层面建立涉税问题数据库。“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交互方式,网站、微信平台、APP工具……传统单向的征纳“面对面”交流,如今正在被虚拟化的、更加友好的、双向的“键对键”方式取代。对于共性问题,设计核心提示词,经过人工审核,由信息系统自动推送给纳税人,提供标准、权威、准确、细致的解答,实现全天候、无缝、即时的专业服务,降低服务成本。
记者:税务系统在信息化道路上已经探索多时,比如先后试点实行的电子发票、目前正在部署进行中的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等,您如何评价这些尝试和探索?
张斌:“互联网+税务”以信息化为基础。我国税务系统很早就重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尤其是增值税制度实行以来,税务系统先后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包括硬件的配置、软件的开发、专业人才的储备等。近年来,在金税工程的基础上,在网络发票、电子发票、增值税发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尝试。
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和正在进行的信息化工作对于推进“互联网+税务”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我认为,税务系统可以基于金税工程等已有的信息化基础,不断吸纳新元素,面对新问题要及时升级原有系统,解决问题。比如,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以票管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纸质发票将逐渐无纸化、电子化,能否借助现有技术,使电子发票在现有基础上承载更多信息,逐步成为税收信息化的抓手之一?如何不断拓展电子发票的功能?有些信息能否自动生成,尽量减少人为修改、人工录入的环节?如何尽可能与支付电子化、物联网发展结合在一起,使电子发票成为涉税信息自动生成的重要手段?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互联网+”战略对于税收征管乃至税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
记者:推进“互联网+税务”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张斌:一要转变观念。国家税务总局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税收现代化,并将“信息体系建设”作为推动税收现代化建设的六大体系之一。这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互联网+”使整个经济社会的深层次运行模式发生了改变,我相信每名税务干部都有体会。在商业模式、征管对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未来很难延续传统的模式进行税收征管。要切实推进“互联网+税务”,税务系统自上而下首先要真正认识到改革的迫切性。
二要系统总结以往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以往国地税的信息化建设有成绩也有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各类信息系统林立,互不兼容,形成了众多的信息孤岛。互联网时代,社会、经济等大量信息在同一平台上运行,完整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三要有战略性眼光。未来税务机关很可能直接掌握大量纳税人和自然人的信息,这不仅可以极大提高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的效率,如果对信息善加利用,则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比如,通过掌握的微观经济主体的收支信息,为针对家庭和个人的财政转移性支出制度的运行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对各类数据的整合分析,对经济结构变化和国民经济走势做出预测等。作为与各类经济主体关系最为密切的政府部门之一,税务机关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大有可为,应该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四要具有前瞻性。目前的税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下一步改革中有很多涉及直接税,比如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等,其复杂程度及对自然人的征管要求都越来越高,必须有强大的数据基础、信息技术和征管手段作支撑,“互联网+税务”的推进要与未来的税制改革相衔接,设计要有前瞻性。
五要具备开放性。大数据的集成与应用是“互联网+税务”的重要特征,它不同于以往税务系统内部进行的、相对封闭的信息系统的改造与升级,它应该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系统。在保护好纳税人隐私和国家涉密信息的前提下,税务系统的大数据建设应该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融入全社会的大数据建设中,注重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六要“牵一发而动全身”。“互联网+税务”不仅是信息化建设,也不仅是搜集数据、处理数据、运用数据,更重要的是以数据驱动职能的转变,以职能的转变驱动工作流程等的转变,这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
张斌: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中国税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学术委员。国家税务总局特邀税收评论员。对财政税收理论与政策有深入研究,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上解读财税问题。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中国政府网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如何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中国政府网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如何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发布日期:2010年03月22日 来源 : 中国政府网
字体:【大】【中】【小】
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2010年财税体制改革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身份参与社会分配,并将收入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行分税制以来,我国形成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强了中央财政宏观调控的能力。但财税体制在很多方面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必须着眼于构建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从长期来看,这项改革还必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逐步到位,进一步厘清各级政府的公共职责与公共权限,明晰各级政府事权和公共支出责任;必须随着我国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和税收体系的不断完善,依据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要求,调整和完善各级政府间以分税制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划分体制;必须按照加强中央宏观调控和贯彻财力均等化的原则,继续完善我国上下级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一种有效的财政均衡制度。在现行体制下,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由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构成。财力性转移支付是指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中央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由地方统筹安排。财力性转移支付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等。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对委托地方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或中央地方共同承担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补助资金,需按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当前,必须着眼于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健全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改进一般性转移支付测算办法,鼓励禁止和限制开发地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支持力度。增加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规范现有专项转移支付,严格控制设立新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区分不同情况取消、压缩、整合现有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完善转移支付办法,科学合理地分配资金。
三、健全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目前,我国财政管理机构分为中央、省、设区的市、县、乡五级。自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以来,要求明确财权与事权的统一,即一级政府一级财政。这种“市管县”模式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暴露弊端,出现承担事权的县乡基层政府财力紧张、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情况。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主要是因为国家公共服务由县里承担比较多,而以前一直是市管县的财政,市还要管区,导致顾此失彼,常常对县的支持不够,进而可能造成影响发展等各种问题。省直管县的财政改革,本质就是减少财政资金分配的级次,因为分配的级次越多,过滤次数就越多。减少财政资金分配的级次不仅有利于加强地方财政收入的集中管理,也有利于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另外,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方式也符合政府体制改革的目标。去年发布的《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要求在2012年底前,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近期首先将粮食、油料、棉花、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民族自治地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基层财政的扶持和指导,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次改革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就是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进一步规范省以下政府间的分配关系。积极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为基层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提供基本财力保障。
四、全面编制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今后,我国将逐步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全面推进县级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加快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2010年,力争全国所有省份都实现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地方各级执收单位全部实施非税收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深化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快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转轨工作进度。(1)关于政府性基金预算。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为支持某项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政府性基金的管理原则是:基金全额纳入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预算上单独编列,自求平衡,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各单位组织征收的政府性基金缴入国库形成国家财政收入,再由财政部门按照综合预算有关规定,确定该项基金部门支出规模和方向,形成部门收入。自2002年7月起,所有政府性基金均纳入预算管理。(2)关于社会保障预算。指国家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给,以便实现国家社会保障职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编制的预算。目前,我国社会保障预算编制制度尚未正式建立,处在局部探索阶段。财政部将以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为重点,在《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有关基金预算规定的基础上,研究细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执行和审批的原则、范围、方法和程序等,建立规范和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逐步推动社会保障预算工作。(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指国家对取得的国有资本收入及其支出实行预算管理,是国家以投资者身份对国有资本实行存量调整和增量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照当年预算收入规模安排,不列赤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主要包括从国家出资企业取得的利润和国有资产转让收入,支出主要用于对重要企业补充资本金和解决一些困难企业的退出成本。2008年开始实施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范围为国资委所监管企业和中国烟草总公司,2009年试行范围进一步扩大。
五、继续做好增值税转型工作。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与市场竞争力,我国从200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在销项税额中抵扣,相应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及其征收率,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目前,改革进展顺利,2010年要继续推进这项改革,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六、推进资源税改革。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应税数量征收的一种税。资源税实质上是为了保护和促进国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适当调节资源级差收入而征收的一种税收。目前,我国资源税的征税范围主要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金属类矿产、非金属类矿产以及盐等,计征方式主要是从量计征。从量计征的资源税收模式本意是反映企业对资源的使用量,即开采资源多的企业多缴税,开采多少资源,缴纳多少税,从而激励企业提高资源开采效率。但这一税制征收安排最大的局限在于没有考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成本,也不能反映资源价格的变动。新的资源税改革方案,除了涉及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提高税率外,计征办法也将由原来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和从量相结合。适当增加一些资源产品的税负水平,一方面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七、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企业改革的推进,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现行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不适用于外资企业而形成的负担不公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于1985年、1986年分别开征了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开征时,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吸引外资未将外资企业纳入征收范围,其后这一办法延续至今。目前,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一是对外资企业征收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有利于平衡内外资企业的税收负担,公平税负,鼓励竞争。二是对外资企业征收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符合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原则。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属于具有特定目的的专项税和基金,征收的基本原则是谁受益谁负担,所有享用城市公共设施和教育设施而又有负担能力的单位和个人,都应成为其征收对象。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同样享用城市公共设施和教育设施,理应承担缴纳税收的基金义务。三是对外资企业征收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有利于加快城市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外资企业纳入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征收范围,对我国招商引资不会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会进一步形成有效的公平竞争机制,有利于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健康、稳步推进。
第三篇:年终奖个税到底如何算 税务部门和专家有分歧
两种算法
算法1:死抠字眼差别“惊人”
年终奖6000元和6001元只相差1元,但需缴个税额差了近300元
一家公司财务部负责此事的王女士则有不同的解释,她认为《通知》中的公式没有问题,只是在实际计算时,应灵活掌握。
两种判断
昨天下午,记者分别拨通了北京市地税局个人所得税处和12366纳税服务热线,在记者说明了两种计算方法后,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今年年终奖的个税计算方法,国家税务总局并未下发其他相应的《计算细则》或《办法》,因此应完全依照《通知》中的计算方法。
工作人员表示,虽然算法1中计算结果与正常理解有较大差距,但根据《通知》的内容,确应据此计算。
工资所得税的计算其实也有此问题。此次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计算的是全年一次性奖金的缘故。
专家:“算法2”才正确按照专业算法,6001元应缴个税额为300.1元
可见,算法2是正确的。
一样实惠两种算法:缴税都比往年少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新的计算方法出台前,“年终奖”个税的计算方法其实就是合并在个人月收入的所得税计算中,即在发放年终奖当月,计算该人当月全部收入,根据相应办法,计算该人当月个人所得税。
透视
年终奖个税改革税法政策的转折
刘教授告诉记者,业界一直对原有的年终奖简单计算的税收政策有不同意见,就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大部分国家都是按年来征收个人所得税,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国家是按月征收。而我国一直以来,又没有针对年终奖金的个税收缴做单独的解释,因此造成了本是一年辛苦工作得到的奖金,计算税款时却按照月收入来扣除的不合理现象。刘桓教授认为,国家税务总局此次颁布的《通知》,标志着我国个人所得税缴纳开始向着人性化、国际化、科学化的方向转变,是税法政策改革的一个转折。
刘教授表示,业界最希望的就是,能将该《通知》尽快纳入税法之中,“虽然《通知》也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将此计算方法加入到法律之中,才是最稳妥的。”
第四篇:关于2015年国家税务总局《“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的解读
关于《“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的解读
为适应互联网发展,满足纳税人、税务人不断增长的互联网税收服务需求,统筹推进“互联网+税务”工作,税务总局制定了《“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一、制定背景
(一)“互联网+”已成为国家战略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要求。7月1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对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提出具体指导意见。8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从顶层设计层面系统部署了我国大数据发展的相关工作。各行各业积极探索互联网应用新需求、新形式、新业态,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交通物流等新型业态日新月异。王军局长指出:“不热情拥抱、主动融入‘互联网+’,税收工作就没有希望,也没有未来,税收现代化更是无从谈起”。
(二)“互联网+”为税收工作带来新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应用创新的飞速发展给企业经营、社会发展、政府管理带来巨大改变,纳税人、社会公众期待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互联网因其泛在、实时和便捷的特点,为税收工作提供了转型契机。当前和未来几年,营改增等税制改革、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的管理要求以及商事制度改革,促使税务部门不断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
6月18日,王军局长和范坚总经济师在《以“智慧苏州国税”为抓手打造网上纳税服务体系》明确指示“总结各地好做法、好探索,积极借鉴有关部门经验。制定“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并要求全国税务系统认真思考“互联网+税务”这个新课题,把握发展新机遇,紧跟时代新步伐,倾情打造“互联网+税务”靓丽品牌。7月10日完成初稿,王军局长、范坚总经济师多次召集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并征求税务系统内外多方意见。9月9日全国税务系统司局级主要领导干部“互联网+税务”专题研讨班对《行动计划》进行专门讨论。按总局领导指示精神,吸纳各方意见,形成《行动计划》。
(三)税收信息化发展与各地探索创新为“互联网+税务”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税收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综合征管、出口退税、增值税发票升级版以及金税三期等应用系统统一推行,实现了税务总局和省局两级集中部署,形成了统一的核心业务系统,为全国各级税务机关实施“互联网+税务”行动奠定了重要基础。
各地在“互联网+税务”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围绕“热点”、“堵点”和“痛点”,在互联网税务应用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提升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行动计划的定位
《行动计划》是顶层设计、蓝图和动员令,为未来税收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指明方向、提出目标、明确任务。
(一)描绘“互联网+税务”的行动计划蓝图。未来五年全面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前台后台贯通、统一规范高效的新一代电子税务局。
《行动计划》明确了“5大板块、20项重点行动”计划,勾勒出2020年普惠税务、智慧税务蓝图。众包互助、创意空间、应用广场、在线受理、申报缴税、便捷退税、自助申领、移动开票、电子发票、发票查验、发票摇奖、监督维权、信息公开、信息定制、智能咨询、税务学堂等重点行动计划的实施,将推动互联网创新与税收工作的深度融合,为纳税人提供高效、便捷、贴心、实用的服务,有效降低社会运作成本,真正实现普惠税务。电子发票、数据共享、涉税大数据、涉税云服务、移动办公等重点行动计划的实施,将结合现有税务信息后台核心系统,打造全覆盖、全流程、全联通的智慧税务,提升治税能力,把控“制数权”,实现各类数据整合分析的增值应用,促进中国税务大数据的形成,使之成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更好的为经济社会服务。
(二)理清工作关系。一是“互联网+税务”与金税三期、现有信息系统的关系,是创新、拓展、丰富和提升。“互联网+税务”不是简单将传统业务搬到互联网上,而是基于互联网生态圈构建税收管理新模式,拓展税收服务新领域,促进税收业务新变革,是税收信息化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理应包含的新内容、呈现的新形态、达到的新高度。二是税务系统各相关层级之间的关系,是既规范又开放、既充满活力又系统有序。税务总局重点负责做规划、做规范、做总结、做推广,统筹实现部分基础性、重点性项目。各省税务机关在《行动计划》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重点任务的落实,不断探索创新,丰富“互联网+税务”的内容。市、县税务机关在省税务机关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自主创新,贡献智慧。三是“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的实现需要开放包容、内外协作。“互联网+税务”行动的关键是创新,而创新的思想和行动往往诞生于具体实践中,没有定式。“互联网+税务”行动必需以互联网思维谋划,以包容的胸怀和开放的架构,以选优激励的良性互动机制,调动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和创新动力,充分吸收、转化互联网应用探索过程中的优秀成果,形成全社会竞相参与、创新思维竞相喷发的生动格局。
(三)指导税务系统有序推进“互联网+”行动。《行动计划》本着统筹规划、整体布局的原则,明确了推进“互联网+税务”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区分创新主体和创新领域,各有侧重、统分结合、分类推动,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予以推动、指导和规范“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的实施。《行动计划》明确了各级税务机关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坚守网络与信息安全底线,在开发互联网应用系统时应与信息安全保障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运行,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三、行动计划的要义
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引入云计算技术、发挥大数据优势,激发创新活力,变革税收管理方式,推进互联网与税收工作深度融合,拓展税收服务新领域,打造便捷办税新品牌,建设电子税务新生态,引领税收工作新变革,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地依托“互联网+”力量,为税收改革发展奠定稳固坚实基础,为税收现代化注入恒久动力,为税收服务国家治理提供强劲支撑。
(一)“互联网+税务”需要规范有序、协同创新。税务系统体系庞大、层级众多,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在实施“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中,税务总局注重发挥司令部作用,做好顶层规划,明确方向和重点,出台规范标准,保障行动安全有序,做好总结和评价,激发税务系统上下、系统内外创新活力。对于部分重点行动,由税务总局统筹组织推进,形成成熟产品后部署推广。各省税务机关作为“互联网+税务”应用主体,应按照税务总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行动计划具体任务的落实。部分基础扎实,实施条件充分的省市,可根据纳税人需求,积极探索丰富“互联网+税务”的内容。
(二)“互联网+税务”的核心是以纳税人为中心。“互联网+”核心理念之一是强调用户体验,具体到税务部门,也就是以纳税人为中心。“互联网+税务”的效果如何,纳税人的感受最深、最直接。基于此,《行动计划》站在纳税人的角度,转变理念,设计了办税服务板块、发票服务板块,大力推进移动开票、电子发票,以重点解决纳税人感受到的难点、痛点、堵点,整合网上办税事项,打通“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提供7×24小时不间断涉税服务。
(三)“互联网+税务”是不断创新、迭代发展的。“互联网+税务”是动态发展的,它涵盖了已经开展的、正在探索的和将要实施的各项工作,随着互联网应用深入的程度、应用模式的创新,将不断丰富、不断进化。因此《行动计划》是顶层设计,将已做的、正在做的、未来要做的以及持续改进的纳入一个大的框架中,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快速部署、持续更新。
(四)“互联网+税务”需要与社会各界进行互动、协作。税务部门实施“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不能自说自话、闭门造车。第一,行动的目标是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和纳税人,在推进“互联网+税务”行动时,强调需求反向驱动,不仅注重听取纳税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与纳税人随时互动,让其参与到纳税服务创新中来,充分汲取大众智慧,只要有好的项目、好的创意,我们都应该积极吸纳、给予激励。第二,“互联网+税务”行动还要与其他部门的“互联网+”行动相呼应、相配合,依托互联网形成跨部门协同治理格局,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第三,“互联网+税务”处于全社会互联网的大生态圈中,应积极借助于成熟的社交平台、支付平台、应用平台,借鉴互联网开放共享、众筹协同、链接融合等业务模式,快速构建税务互联网应用、显现互联网优势。
《行动计划》设计了社会协作、信息服务板块,建立税企直通车,畅通与纳税人的沟通渠道,突出“税务搭台,各方唱戏”,使得我们能够更精准地提供服务,提高纳税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可广泛获取外部信息资源,为建立税务大数据奠定基础。实施“互联网+税务”借助社会各界力量时,应充分借助其已有优势并充分考虑社会力量的发展变化,合作项目要可继承、可保护,保证持续化发展。同时更要严防涉税敏感信息和纳税人商业机密、个人隐私的泄漏,保护知识产权,确保技术可控。
四、主要内容与结构
《行动计划》共设置总体要求、重点行动、基础保障、组织实施4部分,分不同层次和视角描述“互联网+税务”行动的要求和内容。
总体要求:阐述“互联网+税务”的内涵,描述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行动目标。
重点行动:结合互联网技术发展特点,总结各地应用创新经验,提出“互联网+税务”5大板块、20项重点行动的具体任务,是“互联网+税务”切入点和着力点。
基础保障:从优化业务管理、提升技术保障和积极借助社会力量三方面,提出“互联网+税务”的保障措施。
组织实施:明确了组织领导、沟通协作、考核评价、试点示范、培训宣传等方面具体要求。
五、重点行动解读
“互联网+税务”的20项行动是在分析互联网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吸纳各地税务部门的探索创新,借鉴其他行业互联网创新的经验和做法,深度挖掘互联网与税收工作融合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总结提炼的“互联网+税务”行动工作重点。
(一)社会协作板块
该板块包括3项行动,重点体现引导社会参与,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大众智慧得到极大释放,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正在成为我国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新业态孕育兴起。互联网与税务工作的深度融合,需要社会各界、纳税人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只有发挥大众的智慧,才能推动税收工作发生质的转变。
1.互联网+众包互助
众包,是借助互联网等手段,最大限度利用大众力量,将传统由特定企业和机构完成的任务,转由自愿参与的企业和个人承担。众包是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协作模式,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诞生和发展。引入众包协作模式,对于提升纳税咨询和办税效率,提升纳税服务质量,提高税法遵从,具有积极的作用。
众包互助是通过交流平台引导纳税人自愿参与,相互解答涉税问题,同时也鼓励税务干部个人积极参与,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交流平台可以采取税务机关自建,可以借助百度等平台建立税务专区,或依托QQ、微信等第三方公共社交平台建立特定用户群。交流平台由税务机关主导,设置专门管理员,维持平台秩序,对疑难问题提供权威解答。采用互联网社区常用的激励方式,以贡献值、好评度、在线时长等为依据,给平台成员定级和晋级。
2.互联网+创意空间
众创是以用户作为创新的核心,以大众作为创新的主体,强调每个人都参与到创新之中,形成新型的创新创业模式。众创模式顺应了网络时代创业创新的特点和需求,为大众创业创新者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建立“互联网+税务”创意空间,就是通过网站、微信等渠道建立特定栏目,作为交流创新思想,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纳税人、税务人、社会公众对改进税收工作提出的创意点子和创新项目,建立线上投票、点评等开放透明的评价机制,使优秀的创意成果脱颖而出,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速率,营造良好的税收生态环境。
3.互联网+应用广场
税务总局将建立纳税人软件应用广场,为各级税务机关和社会力量开发的纳税人软件提供官方发布渠道和展示平台。通过应用广场,税务机关将提供丰富多样的涉税软件工具,免费提供纳税人选择使用。与应用广场配套建立软件审核发布机制,经过功能、安全等审核后的软件方可发布。在应用广场发布的软件,对其下载量、用户评价、应用范围等进行统计、排名,方便纳税人进行选择,也作为对各类软件评优的参考依据。
在应用广场中,税务总局将发布便民办税工具箱,可实现纳税人办税统一登录,并陆续提供办税工具、离境退税辅助工具等软件。
(二)办税服务板块
该板块包括4项行动,重点是在总结各地创新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对网上办税业务优化与提升,让纳税人多跑“网路”,少跑“马路”,为纳税人提供从足不出户到如影随形的办税体验。办税服务板块与税收核心业务系统衔接紧密,与纳税人办理日常税收业务息息相关,该板块的创新需要前台系统和后台系统有效贯通,既需要税收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也需要稳固强大的基础支撑平台。
4.互联网+在线受理
“互联网+在线受理”并不是将传统的涉税受理业务“搬”到互联网上,而是应用互联网思维对涉税受理业务进行优化升级,并提供多元化的办理模式,力求更加便捷和高效。通过“互联网+在线受理”的推进,将使办理流程更加简洁高效,税收工作更加透明公正,办理形式更加多元便捷。
“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后,税务登记工作流程将大大简化,借此时机,应尽量将纳税人基础信息的更新和管理、临时登记证办理、真伪查验、信息查询的业务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对于认定类、优惠办理类等需纳税人提交申请、报送资料、税务机关审核的事项,应实现在线办理、网上进度查询,进而实现在线办结。对于备案类事项,实现便捷的网上办理。
5.互联网+申报缴税
“互联网+申报缴税”的重点是在各地网上申报缴税实践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升级,逐步实现申报纳税网上办理、资料网上采集全覆盖,提供实时的税款催报催缴,并支持多种互联网税款缴纳方式。改变目前各地网上申报缴税应用不平衡的现状,选取示范单位的成熟应用向全国推广,避免重复开发,提倡集约化建设。
拓展税款缴纳方式,不仅支持银行转账、POS机、网上银行等方式,还要积极与第三方支付、手机银行等新兴移动支付方式实现对接,满足纳税人多种资金支付方式的需求。通过建立自然人数据库,借助金融机构进行实名认证,为自然人通过互联网进行税费缴纳提供基础支撑。
6.互联网+便捷退税
退税业务办理需要的申请资料、证明材料要求比较多,办理流程也更加复杂和严谨。为跟上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应主动适应纳税人需求,优化流程,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外部申请和内部审批有效衔接,实现业务办理电子化和网上办结。
加快出口退税无纸化进程,在报关单无纸化基础上,实现出口退税申报网络化、审批无纸化、退库电 子化,并提供网上跟踪办理进度。减轻纳税人负担,降低办税成本,提高出口退税效率和质量,助力对外贸易便利化。
7.互联网+自助申领
“互联网+自助申领”是对涉及发票、税收证明等实物交付的业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纳税人自助进行申领、配送、打印、真伪查验等。为提升纳税人办税服务体验,进一步释放办税服务厅压力,税务总局将依托增值税发票升级版的功能优势,实现升级版纳税人网络自助申领增值税发票,各地引入现代物流服务,自动触发物流配送,提供全流程、自动化的发票申领服务新体验。
一是全流程实现信息化和自动化。纳税人网上提出申领发票、税收证明请求后,系统自动处理订单,自动启动和进行发票验旧,自动触发物流配送,并且全流程跟踪监控,确保发票、税收证明安全及时送达纳税人。二是提供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发票、税收证明的自助申领服务全年无歇,解决纳税人排队领票和节假日税务机关不上班,纳税人领不到发票的困难。
(三)发票服务板块
该板块包括4项行动,重点以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为基础,解决纳税人发票应用中的“痛点”、“热点”问题,创新服务方式,把最大的便利还给纳税人,同时减轻税务机关的负担,实现纳税人和税务人的双赢。
8.互联网+移动开票
为更好地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适应跨地区流动经营新业态,税务总局以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为基础,利用数字证书与移动技术,建立安全可靠、渠道丰富的移动发票开具体系,以满足不同开票需求的纳税人,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跨地区流动经营的纳税人,为不同的纳税群体提供多元化开票方式。
“互联网+移动开票”将提供全天候、实时开具的移动互联网开票新模式,经营活动发生时可以随时随地开票,进一步提升经济活跃度,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9.互联网+电子发票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税收现代化建设需要,满足电子商务迅猛发展需求,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税务总局以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为基础,制定统一的发票电子文件标准规范,完善发票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发票无纸化进程。
电子发票替代纸质发票意义重大。不仅更加方便了纳税人和消费者,经过税务总局统一规范的发票电子文件,将具备统一的数据格式、发票版式、查验机制,也更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发票共享互通。
10.互联网+发票查验
随着“营改增”在全国逐步推进,增值税纳税人户数及增值税发票的开具量迅猛增长,社会公众和广大纳税人对发票查验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为进一步简化发票查验流程,优化发票查验服务,让社会公众和广大纳税人随时、随地、随需查验发票,提升查验感受,税务总局建立全国统一的发票查验平台,形成覆盖多种发票的方便、快捷、高效、稳定的发票查验系统,解决目前各省发票查验入口不统一、跨省发票需要纳税人自行甄别、查询条件繁琐、查询结果不统一、发票查验手段单
一、发票种类不统一等问题。
一是统一查验门户。纳税人及普通大众可登陆税务总局统一的发票查验门户网站,进行发票查验,简化了查验流程,提升了用户体验。二是覆盖多种发票。发票查验平台将支持所有六种发票的查验申请,即: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普通发票、货物运输专用发票、机动车统一发票、增值税普通电子发票、增值税普通(卷式)发票。三是查验手段实现多元化。发票查验系统将提供网页、移动APP、微信、短信等多种方式的发票查验服务。四是将进一步遏制假发票生存空间,净化税收和经济秩序,有效堵塞假发票带来的税收流失。
11.互联网+发票摇奖
为提高消费者索要发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社会公众对发票的认知度,税务总局依托大数据发票查验平台,利用互联网支付等技术为消费者提供发票即时摇奖、实时兑奖、奖金即时转入金融账户的一种新型服务,发票摇奖的账户设立、奖励资金、奖项设置等相关事项由各地税务机关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
互联网+发票摇奖服务将有效提升用户的抽奖体验,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发票使用新秩序。一是发票摇奖实时扫。利用移动终端“扫一扫”功能,即时获取发票票面信息,免去手工刮奖的不便。二是发票摇奖实时查。依托发票查验平台,实时辨别发票真伪,获取发票中奖信息,提高获取摇奖结果的及时性。三是发票摇奖即时兑。结合各类金融支付手段特别是新兴互联网支付方式,将奖金即时转入个人金融账户,免去到税务机关兑奖的麻烦。
(四)信息服务板块
该板块包括4项行动,重点体现通过互联网加强公开监督、税企互动、涉税信息共享等内容。互联网的特点是扁平化和公开化,对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和共享提出更高要求,也为税务部门信息服务提供快捷高效的渠道和平台。
12.互联网+监督维权
通过12366纳税服务热线和互联网渠道完善纳税人对税务部门的监督评价和权益维护,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及时了解民情民意,畅通维权机制,实现税企直通,是构建廉洁高效的税务部门的有效方式,是提高纳税人对税务部门的信任度的有力手段,是促进税收工作提质增效的捷径。
通过互联网,税务机关依程序向社会公布纳税人信用、黑名单、稽查案件等信息,公开执法程序;开展民意调查和意见征集,建立贯通线上线下的纳税人满意度评价系统,拉近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距离;拓展纳税人投诉维权渠道,提供文字、照片等内容上传功能,增加投诉的针对性。通过监督和评价实现纳税服务的闭环管理。
13.互联网+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是政府部门通过互联网最早开展的业务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要求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提供渠道多样、口径统一、操作便捷的信息公开、税收宣传、涉税信息查询服务,具备及时性、权威性和更加生动的展现形式。
通过互联网,将进一步推进税务机关政务信息、税收法规、条约等信息的公开,提供更加便捷的查询手段,优化网站界面体验。积极拓展信息公开渠道,紧跟新媒体的发展,充分运用第三方社交平台,做到及时、权威。
14.互联网+数据共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据已经从最初的单
一、简单的应用时代逐步向一个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多元化的开放共享的时代演进。“互联网+数据共享”旨在要求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对数据开放共享的认识和理念进行变革和创新。
税务系统要依托内外两个网络,建立区域之间、国地税之间、税务与外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同时,税务系统还需要与互联网企业或平台合作,充分发掘和利用互联网数据的价值,搭建全维度和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体系,为大数据分析应用奠定坚实基础。税务系统还应按照国家出台的政府数据公开的要求和节奏,在保护纳税人敏感信息的同时,适时、适度地提升涉税数据开放的水平。
15.互联网+信息定制
信息定制是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提供信息服务的升级形式,从“一对多”信息服务模式提升为“一对一”模式,按照用户的实际需要进行精准信息推送,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结合纳税人的行业、区域、注册类型、经营规模等特点,依托大数据技术和高效的信息平台对纳税人关心的热点、使用习惯等进行分析,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向纳税人推送差别化税收法规、办税指南、涉税提醒、预警信息、信息更正提示等,提高涉税信息推送精度,探索提高数据质量途径,提升信息服务质量和能力。信息定制还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订阅服务,按需按时推送信息,提升纳税人的服务体验。
(五)智能应用板块
该板块包括5项行动,重点是利用新技术,推进咨询服务、执法管理、干部培训等工作向智能化、科学化发展,并积极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在“互联网+税务”中的融合应用,不断提升治税能力。
16.互联网+智能咨询
涉税咨询是税务机关提供纳税服务的重要形式,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12366纳税服务热线为主体的纳税咨询服务体系。互联网时代,纳税咨询工作与新技术的碰撞和融合,不仅要拓展渠道、丰富形式,扩大知识库应用范围,还要探索开发智能咨询系统,逐步实现人工咨询与智能咨询的有机结合,提升服务体验,降低税收成本。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将促进纳税咨询质的飞跃,一方面提高涉税问题解答的准确度,提高涉税咨询效率,另一方面节约税务部门的人力资源,降低税收成本。
17.互联网+税务学堂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时间逐渐碎片化,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无论是面向税务干部的能力提升培训,还是面向纳税人的纳税辅导,都可以搬到网上,以多种形式展现,支持多种终端设 备,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面向纳税人开展网上纳税辅导,采取生动、灵活的多样化形式,提升纳税辅导的效果和体验,也更适应纳税人不局限于固定地域的需要。面向税务干部建立网上税收学堂,方便税务干部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将节约干部培训成本,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18.互联网+移动办公
互联网+移动办公,指税务干部在互联网上开展的各项办公业务。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形势更加严峻,税务人员日常办公涉及到敏感的、保密的信息处理,按照要求仍然要运行在税务专网环境下。
互联网+移动办公,就是要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的泛在性,根据税务人员工作岗位的需要,探索把稽查督查一线执法、信息系统运维报警、出差公文办理等特定办公业务搬到互联网上,突破地点和时间的限制,解决数据交互、公文处理、运维告警等紧急问题,促进税务干部外出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推行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
19.互联网+涉税大数据
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从顶层设计层面系统部署了我国大数据发展的相关工作。涉税数据是国家经济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规划税务大数据资源,推动数据共享开放,强化涉税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涉税数据的价值红利,必将进一步提升税务机关的治税能力,促进简政放权,有力促进国家整体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互联网+涉税大数据”旨在充分发挥税收大数据的资源优势,面向纳税人和税务管理机关,全面深化涉税大数据在纳税服务和税收管理中的创新应用,逐步形成涉税大数据驱动型的管理创新机制,最大程度地释放大数据的创新潜力。各级税务机关要深入探索和研究涉税大数据应用在服务税收征管和面向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增值模式,及时了解纳税人的各项需求,为实现税收征管科学化、风险管控精细化、信用管理体系化,税收与经济运行协同化奠定坚实基础,力争打造税收系统大数据分析应用的“拳头”产品。在深化大数据应用过程中,要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涉税大数据应用的技术团队。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支撑。
20.互联网+涉税云服务
云计算服务是以云计算技术与模式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服务,包括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互联网+涉税云服务”是税务部门实施“互联网+税务”各项行动的重要基础保障,本项行动侧重于构建基础设施层面的云服务,包括利用自有资源搭建云计算基础设施体系和面向社会购买云计算服务两个方面。
为了适应“互联网+税务”行动的推进,税务部门需要积极引入云计算技术,搭建自己的私有云平台。目前,税务总局通过实施全国发票查验系统建设项目,将初步构建全国国税系统上下统一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框架,各地要在此框架下,不断丰富、充实和融入税务系统内部统一基础设施管理体系。
在面向社会购买云计算服务方面,根据服务方式和对象的不同,对于相对独立、与内部业务系统没有直接交互需求的系统,可以选择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快速构建基础设施。对于与内部业务系统存在交互的系统,原则上应搭建私有云,如需购买云计算服务,必需做到独立、可控、可管。应注意的是,云计算服务在带来便利性的同时,安全风险也很突出,税务部门要高度重视相关安全问题,严格执行《关于加强党政部门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管理的意见》(中网办发文[2014]14号),在与云服务商合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相关安全管理责任不变、数据归属关系不变、安全管理标准不变,涉及纳税人敏感信息的数据 和系统不宜采用社会化云计算服务。
五、基础保障解读
“互联网+税务”行动实施,需要法规制度、业务流程、信息共享机制等业务管理的配套优化调整,需要标准规范、安全防护、基础设施、应用支撑等技术保障的完善提升,需要积极借助社会各界的资源力量。税务总局和省及以下税务机关应各有侧重,各司其职,有统有分的推进和落实“互联网+税务”行动。
(一)实施“互联网+税务”,需优化业务管理
按照互联网应用的特点,以纳税人和税务人需求为导向,重构业务流程,实现服务受理“一窗式”,集成服务功能,实现网上办税“一网式”,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查询“一户式”,丰富受理渠道,实现线上线下 “一体化”。
1.调整法规制度
坚持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税收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互联网+税务”行动,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既要做到依法合规,又要推进与实际工作不相适应的税收、法规和制度的修订。
明确电子身份识别、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和配套规章,修订有关涉税资料报送传递的管理规定,完善涉税资料内部流转制度,保障实现纳税人涉税事项备案、审批全程无纸化、网络化。应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探索纳税人缴税和退税新模式。
修订现有发票管理制度,以适应电子发票、移动化等需求,简化发票申领、开具、验旧、查验等管理流程,提高发票管理效率。改进发票摇奖制度,引入电子支付手段,制定纳税人网上摇奖、兑奖的制度规范。完善现有会计制度,确认发票电子信息的法律地位,实现电子凭证的入账合法性。
2.优化业务流程
将原先基于手工的业务流程互联网化,减少人工干预,实现自动流转,去除冗余节点,便捷操作流程,提升征管效率。基于纳税人和税务人操作习惯分析,优化业务流程、创新业务模式,让信息技术为实现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发挥更大推动作用。在纳税服务规范、税收征管规范修订过程中,充分考虑“互联网+”带来的变化。
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分级分类为重点的新型征管体制,推进税务管理扁平化,实行基于风险的动态管理,改变对所有纳税人不加区别普遍实施管理的常规做法,实施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管理。
3.简化办税资料
重构纳税服务、征收征管、行政办公内部信息共享机制,使业务部门能便捷地获取内部数据。简化纳税人申报资料,实现应用系统间数据同步,推动第三方数据、互联网数据等信息的获取和共享,避免纳税人反复填报资料,降低办税成本。纳税人到前台办理业务时,系统可通过扫描二维码等形式自动识别获取纳税人基本信息,实现免填单功能,完成涉税业务的办理。
4.制定信息共享及获取机制
涉税大数据采集和分析需要制度的支撑和保障,需要具备完备的信息共享和获取机制。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数据资源的价值凸现,也为数据的及时共享提供了可能。不断完善与公共部门及第三方的数据共享、与电商平台的数据对接、及时获取企业经营数据等机制,不断丰富涉税大数据资源,提升数据资源的价值。
(二)实施“互联网+税务”,需要提升技术保障
转变税收信息化理念,对信息技术体系进行整合、重构和优化,建设规范统一、安全高效的开发平台和数据平台,为实现“互联网+税务”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1.完善标准规范
税务总局制定核心业务系统的网上办税接口规范、数据标准以及发票电子文件等标准规范,支撑各省办税应用。税务总局统筹身份认证系统的建设和发布,发布标准接入规范,为办税服务提供统一身份认证。省局依据税务总局规范,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省技术标准规范细则,搭建互联网应用支撑平台。
税务总局制定和发布12366系统、知识库、法规库、自助办税终端管理系统等应用支撑平台的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各地税务部门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开发和实现具有本地特色的互联网应用产品,支持多种渠道调用和接入。税务总局制定短信平台相关的接入号、类别编码等标准。省局结合各地具有本地特色的纳税服务平台、风险管理系统等,开发面向纳税人的信息推送、风险预警、涉税提醒等信息的自动生成 功能,并与互联网应用有效衔接,实现各渠道消息的实时或定时自动推送。
2.严格安全要求
要区分创新创意项目与重点应用项目的差异,相应提出项目信息安全等级要求。涉及到与税务后台网络衔接的互联网应用项目要制定安全可靠的接入技术标准,明确安全访问控制策略,强化网络边界防护,落实日常安全监控责任制,确保税务业务专网与互联网安全逻辑隔离。做好涉税数据分级保护,要明确数据安全保护安全管理策略和技术措施。要严格落实《税务电子数据安全保护总体技术框架》要求,重点要保护好纳税人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等数据,加强数据事前、事中、事后的安全监控和审计。
为积极推进“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工作的开展,税务总局将制定下发税务移动应用安全规范,对税务移动应用进行分类,整体明确安全保障要求,各级税务机关在推进税务移动互联网应用中要严格遵守,防止涉税APP被仿冒、劫持、恶意代码注入等;税务移动应用安全开发规范面向应用系统开发者及信息安全管理者,对同一类移动应用提出基本要求和增强要求,对不同类移动应用提出不同等级的安全要求;税务移动应用安全评估规范面向信息安全管理者,参照开发规范对移动应用安全评估提出具体要求。
各地在推进“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要遵守《国家税务总局应用系统信息安全审核规范》,加强运行环境实时安全防护。在应用系统规划立项、设计开发、部署上线和日常运行阶段要明确信息安全要求,确保信息安全与应用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
3.强化基础平台
从税务系统来看,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大量基础设施,通过采取新、老结合的方式,对传统基础设施体系进行改造,形成以虚拟化技术为主,两级集中、标准统一、灵活配置、易于扩展和运行稳定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将作为“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保障。
在实施过程中,一是实施虚拟化与资源池化改造。在基础设施项目新建过程中,采用内部虚拟化和资源池化基础设施架构,以此架构为基础,对现存有较高使用价值的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扩展和整合,逐渐全面过渡到新的架构体系中来。二是实施基础设施管理方式的改造。在传统基础设施体系完成了在新架构下的虚拟化和池化改造之后,对基础设施的管理方式也需要随之改变。
4.构建多元化服务渠道
应用互联网技术,为纳税人(含自然人)和社会公众提供PC办税、移动办税、微信办税、自助办税等多元化税收服务渠道。
PC办税应打造便捷、高效、功能多样的全天候网上办税服务平台,支持大部分涉税业务办理,具有较好的安全保障。移动办税利用移动互联网泛在化的特点,在移动终端上提供简便灵活、快捷实用的办税业务,为纳税人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微信办税作为应用第三方平台一种代表形式,利用微信随时在线和用户群体大的特点,及时向纳税人和社会公众推送涉税信息和开展互动交流。自助办税通过自助办税终端的运用,实现纳税人便捷自主办理涉税事项,是实体办税大厅窗口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5.拓展应用支撑
通过网上办税受理系统,统一办税服务访问入口,合理部署业务受理区和业务处理区的功能。通过税务身份认证系统,为纳税人网上办税提供安全保障,探索应用移动终端设备税务身份证书。适时建设电子档案库、电子印章等平台,对纳税人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科学化管理,为全面办税无纸化奠定基础。建立自然人数据库,与金融机构信息共享,实现自然人互联网实名认证开户,为自然人通过互联网应用办理涉税事项提供数据基础。
税务总局、省税务局两级集中模式部署互联网站群,实现税务互联网站群的集约发展,做强互联网站的支撑作用,强化税务总局网站和各省局网站的一体协同和资源共享。建立支持多渠道的信息发布和政民互动平台,统一信息发布渠道,借助语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方式,丰富信息发布形式。完善税收政策法规库内容更新机制和检索技术,支持多渠道的同步发布机制。
建成集纳税咨询、税收宣传、办税服务、服务投诉处理、服务需求征集、纳税人满意度调查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品牌化的咨询服务平台,将12366“听得见的纳税服务”提升为“能问、能查、能听、能看、能约、能办”的综合咨询办税服务平台。优化知识库管理,建立知识库修正和纠错机制,实现全国通用知识运维和更新的集中管理,确保知识库支撑作用的全面发挥。
六、行动计划推进机制
(一)推进的组织领导
“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的实施涉及管理创新、技术支撑、业务配套、制度保障等各个方面,组织协调难度大,业务技术涉及面广。“互联网+税务”行动的推进思路是,税务总局规划评比,省局组织推动,省会城市重点突破,社会广泛参与,前台放开创新,后台有序衔接,应用百花齐放。其中:
税务总局负责规划评比、统一标准,筛选、扶植、推广重点项目。各省税务机关负责“互联网+税务”行动的组织推动,具体项目重点选择省会城市进行试点、示范。
各省税务机关“一把手”要亲自挂帅,组织各方力量,理顺工作关系,参照税务总局分工原则,建立顺畅有序的工作机制,加强人才培养,打造骨干队伍。在推进工作中应避免市、县局一哄而上,形成规范有序的工作格局。
(二)分类推进机制
1.创新创意项目
创新创意项目是指不依赖于税务应用系统后台,能够独立运转的互联网应用以及创新创意点子。
此类项目采取众智、众创、众评的工作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和各地税务机关自行探索创新,并通过用户打分、网上投票、信誉积累等开放方式建立社会化、大众化的评价机制,让好的应用、好的创意脱颖而出。各省税务机关应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创新活力,主动发布创新服务需求,引导大众创新。
税务总局和各省税务机关从中筛选出各类优秀的创意和应用,加以鼓励、吸纳和扶植,并积极转化为税务互联网应用的新项目、新模块。
2.重点应用项目
税务重点应用项目是指税务机关主导或参与实现,与税务后台应用系统衔接紧密的互联网项目。此类项目采取重点突破,有序开展的工作机制。其中:
税务总局统一制定和发布标准规范,建立基础性平台,统一组织和推进基础性、全局性的项目。
税务总局组织对各省税务机关上报方案进行筛选,选择其中具有典型性和先进性的方案,上报税务总局领导批准后,作为全国试点或示范项目给予重点支持。税务总局将及时发布重点项目清单及方案。各省税务机关参照税务总局发布的清单和方案,进行优化调整,避免多头开发、重复建设。
在实施“互联网+税务”行动过程中,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防止铺张浪费,严禁搭车收费和损害纳税人利益,严禁变相谋取福利,严禁以权谋私,切实防范廉政风险。
(三)应用成果评选
税务总局适时组织“互联网+税务”项目和创意的评比评优活动。评比评优的对象为面向税务系统的互联网应用项目、创意点子。
评比评优以省税务机关为单位推荐和申报参评项目,税务总局组织审核评估,公布评优结果。经评估可适用全国的应用,由税务总局组织修改完善后统一推广。经评估可推荐各地自行选用的项目,将纳入应用广场,供各省税务机关自主选用。另外,对于通过社会大众评价机制筛选出的受到纳税人、税务人广泛认可的项目、创意,积极吸纳,给予激励。
(四)上下沟通与宣传
税务总局将在业务专网网站中开设“互联网+税务”专栏,作为信息统一发布渠道及税务系统内部的意见征集平台。税务总局设立“互联网+税务”简报,反映 “互联网+税务”工作动态,各地税务机关应及时上报本单位好的创意、方法、经验。各地税务机关应加大宣传力度,突出品牌效应,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发挥新媒体优势,促进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互动,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宣传新渠道、新举措。
第五篇:《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的实施方案》解读(本站推荐)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法制办、国家标准委等10部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的实施方案》(国办发〔2016〕23 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实施方案》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财政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法制、国家标准委,自2015年11月初开展前期研究,委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电子政务云计算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和专家开展了专项研究,分类召开了10余次的部门、地方、研究机构和专家座谈会,并赴深圳、广州、佛山等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公共服务改革的创新典型和经验总结,历时6个月编制完成。
《实施方案》是继面向企业服务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之后,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又一重要部署。本《实施方案》重点结合面向公民服务领域,基层群众的“办证多、办事难”,群众办事材料重复提交、往返跑路等现实困难,强调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实施信息惠民工程,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打破信息孤岛,促进办事部门政务服务相互衔接,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
下面从本人作为研究起草工作小组主要成员的角度,就《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重点内容做个简单的介绍。
充分认识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意义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简除烦苛,禁察非法,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这是“互联网+”首次加到了政府服务上,这既是我国“互联网+”战略的延伸,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创新政府服务方式,为群众提供公开透明、高效便捷、公平可及的政务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涵构成。当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在重大民生问题和民生需求上实现突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政务服务领域,既面临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群众政务服务诉求多样化、服务个性化、方式便利化的新形势,又迫切需要有效破解群众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办证多、办证难”、“推诿扯皮、循环证明”等老问题。这些已经难以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亟需依托新手段、新思维、新方式来构建现代政务服务体系,优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为群众提供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政务服务,增进民生福祉,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法治整合和服务型政府。
与信息化新理念、新技术在经济领域产生的深刻变革影响相比,在社会领域影响仍显滞后,难以满足群众对政府服务效能的要求。当今世界已经步入信息社会新纪元,在经济领域,信息化的广泛运用和全面普及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为每个个体参与经济活动提供了现实平台,新模式、新业态、新服务不断涌现,从而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相对于经济领域信息化的发展,在面向政务、民生领域的信息化应用仍相对滞后,尤其是在面向公民服务领域明显滞后。在面向企业服务方面,通过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先照后证”,大大简化了企业办事程序,激发了市场活力。但在面向公民服务方面,目前仍处于局部、单点的探索阶段,包括政务网站、网上办事大厅、政务管理系统建设、“两微”政务服务等,普遍存在线上比例不高、服务渠道分散、公共查找困难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群众对政府服务效能提升。
在过去两年的信息惠民试点工作中,涌现出一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新模式、新做法,实践效果也初步显现,其经验值得进一步扩大范围,惠及更多群众。为构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信息体系,提升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2014年初,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2个部门组织实施了信息惠民工程,强调以解决当前体制机制和传统环境下民生服务的突出难题为核心,有效整合孤立、分散的公共服务资源,在已有资源基础上集中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原则上在地市层级建设部署,在街道社区统一应用,要实现基础信息集中采集、多方利用,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构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信息体系,全面提升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80个信息惠民试点城市结合自身的基础和特点,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试点探索,经过两年的试点推动,已取得初步成效,涌现出了一批公共服务改革的创新典型,特别是福建省基于电子证照库的“一号式”服务,广州市“一窗式”和佛山市“一门式”服务,深圳市家园网的“一网式”服务等,广受当地群众好评,已成为引领公共服务创新改革的重要实践,也为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经验借鉴。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实现其务实、高效推进,有赖于顶层设计给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内容涉及到教育服务、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婚姻登记、殡葬服务、社会工作、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住房保障、住房公积金、公共安全等诸多民生服务领域,相关工作任务涉及到中央部委、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等多个方面,且与群众的生活、工作相关度高,社会影响大、公众关注度高,因此,“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总体实施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才能实现“系统有效互通、资源有效共享、业务有效协同、制度有效对接、工作有序推进”,这也是本《实施方案》编制的出发点。
《实施方案》的主旨思路是实现“三个转变”
《实施方案》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办证多、办事难”、“奇葩证明、循环证明”、“冤枉路、跑断腿”等“难点、痛点、堵点”问题,以解决当前体制机制和传统环境下民生服务的突出难题为核心,以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信息共享为抓手,推动实现三个转变: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传统方式中,群众到政府部门办事,大多是到对应的政府部门或行政服务中心实地办理,办事过程中同时面临“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推诿扯皮、循环证明”等窘境。目前,我国众多省市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和审批系统建设,群众可以“足不出户”实现事项网上办理,通过审批系统将原来“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审批,大幅提升审批效率,大大减少信息传递的资金、人力、时间成本,获得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本《实施方案》的第一个转变,就是发挥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载体作用,把线下办理的事项扩展到线上,群众通过网上办事大厅、手机客户端等方式实现政务事项的网上办理,让“信息跑路”替代“群众跑腿”。
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已经建立起政务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但目前大多政务服务中心都是各部门派驻的“摆摊”模式,群众办事过程中仍要不同窗口之间来回跑,在面临跨区域办事时更是要不同城市之间来回跑,成为群众办事中的“堵点”。本《实施方案》的第二个转变,就是发挥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共享性优势,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政务信息共享,通过政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校验核对,实现公共服务的“一窗口”受理、“一平台”共享和“一站式”服务,有效解决群众办事“多头跑、重复跑、跨省跑”问题。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政府部门在为群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大多采取的是等待“群众”上门的服务模式,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政务数据共享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政务办事沉淀数据实现了集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可实现对群众潜在办事需求的精准分析和主动推送,从而为公众提供便捷、多元、精细、专业的公共服务。本《实施方案》的第三个转变,就是发挥信息化技术的数据集聚和智能处理优势,及时获得群众个性化需求,变“等待群众上门”为“主动上门为群众服务”。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三个一”和“两年两步走”的目标体系
在三个转变的思路框架下,本《实施方案》结合信息惠民试点工程,提出了“拟通过两年左右时间,实现‘一号一窗一网’的目标”。
实现群众办事“一号”申请,服务流程显著优化。《实施方案》提出要以公民身份号码作为政府办事的唯一标示,通过构建电子证照库,实现群众办事 “一号”申办,从而避免群众办事重复提交材料、证明和文件。“一号”申请的基础前提是电子证照库的建设,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公民身份号码这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实现个人身份的唯一性核定,从而极大简化群众办事的前置审核环节,为缩短群众办事流程,降低政务服务成本创造了基础。
推动群众办事“一窗”受理,服务模式更加多元。《实施方案》提出要整合构建综合政务服务窗口,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推动政务服务的就近办理、同城通办、异地办理。这部分的核心是要构建“小前端+大后台”的政务服务体系,以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政务数据共享为前提,实现政务办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政务服务供给侧改革和机制创新,从而支撑群众办事就近办理、同城通办和异地办理。
实现群众办事“一网”通办,服务渠道更加畅通高效。《实施方案》提出要整合构建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推进群众网上办事“一次认证、多点互联”,实现多渠道服务的“一网”通办。统一身份认证是多渠道“一网”通办的“钥匙”,群众通过一次网上身份认证,即可实现多种服务渠道的统一登录和网上办事,简化需求侧办事入口。
在具体实施层面,则充分考虑了目前开展的信息惠民试点工程,按照“两年两步走”的思路,提出阶段性发展目标:
2016年——先行试点,夯实基础。《实施方案》提出要以首批信息惠民80个试点城市为基础开展先行先试,到2016年底,各试点城市要基本建成电子证照库,实现政务服务纸质证照和电子证照的同步签发。建成统一综合政务服务窗口和服务系统,通过梳理简化,形成群众政务服务目录。建成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实现便民服务多渠道的统一认证。从需求侧来看要最终实现试点城市内政务服务事项的“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2017年——全面推广,成效显现。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政务服务模式创新改革,到2017年底,跨省的电子证照流转交换与网上身份认证体系投入应用,省、市多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政务服务系统和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从需求侧来看最终实现各试点城市间政务服务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基本公共服务事项80%以上可在网上办理。
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是推进“三个一”的重要前提
《实施方案》中提出的“一号一窗一网”是以信息共享支撑提高行政效能、方便群众办事创业的具体举措,是2015年11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的通知》(国办发〔2015〕86号)中提出的“互联网+公共服务”的具体落地。因此,在实际实施中,要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考虑,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的原则:一方面要推进办事依法依规,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规范公共服务事项办理程序,推进公共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推进信息公开透明,全面公开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办事全过程公开透明、可追溯、可核查,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务求在“简环节、优流程、转作风”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三个一”全面实施扫清障碍,确保高效推进。
推进办事依法依规,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规范公共服务事项办理程序,推进公共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在推进“三个一”中,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结合编制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以及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等相关工作,对本地区、本部门以及相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中介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列出目录并实行动态调整。坚决砍掉各类无谓的证明和繁琐的手续。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和盖章环节,原则上一律取消。确需申请人提供的证明,要严格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并作出明确规定,必要时履行公开听证程序。办事部门可通过与其他部门信息共享获取相关信息的,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供证明材料。
推进信息公开透明,全面公开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办事全过程公开透明、可追溯、可核查,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对所有公共服务事项逐项编制办事指南,列明办理依据、受理单位、基本流程、申请材料、示范文本及常见错误示例、收费依据及标准、办理时限、咨询方式等内容,并细化到每个环节。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和办事指南等须通过政府网站、宣传手册等形式向社会公开。
建立健全服务规则,提升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为民服务的能力。加大效能评估和监督考核力度,探索运用网上监督系统,确保服务过程可考核、有追踪、受监督,办事群众可以现场或在线评价。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完善举报受理、处理和反馈制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是实现“三个一”目标的核心
“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是政府利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和资源实现数据共享、促进流程创新的过程。数据融合方面,以跨部门“互通共享”破除部门壁垒,推动政务数据高效流转。流程创新方面,基于共享数据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和重组,消除冗余环节,进而改变政府的服务模式乃至组织架构,助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因此可以说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是实现“三个一”目标、推动政务服务改革举措精准对焦的关键所在。
在“一号申请”方面,由于涉及群众办事的业务信息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办理一个证件需要进行多次申请才能获得齐全的办事要件,且往往申请需求材料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依托各级政府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电子证照库,实现跨部门的电子证照数据共享和互认,使各业务部门能够以统一的信息凭证为办事依据,能大大简化群众办事的流程和部门之间往返获取相关的证件信息。目前由于各部门业务系统查询信息的标识不统一,其中身份证号是群众办事中使用最多、与各业务系统关联度最大的标识信息,因此本方案中采用公民身份号码作为唯一标识,群众办事过程中,办事人员以居民身份证号为关键字,能够及时检索到办理事项所需的业务相关证件数据、证明信息,个人信息、电子证照即用即取,真正实现群众办事“一号申请”。
在“一窗受理”方面,群众办事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业务环节,需要跨部门业务信息的共享、校验和核对。因此“一窗”建设需要以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和统的一政务服务信息系统为依托,打通平台与基础信息库、业务信息库及各部门审批业务系统的对接,由“专网多系统”变多部门“平台共享”,各部门将基本数据及审批相关信息同步上传,所有审批事项的流程信息在平台系统可查可控,实现涉及政务服务事项的相关审批数据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交换和校验核对,支撑群众办事“一窗受理”。
在“一网通办”方面,随着政务服务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各类信息系统繁多,数据样式各异,可能带来多个渠道重复认证、渠道服务内容不统一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基于公民身份号码的线上线下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实现群众办事认证信息的多部门共享互认,推进群众网上办事多渠道“一次认证、多点互连”,保证个人以唯一有效且通用的身份信息作为凭证,一次认证即能办理网上网下各类业务。此外,要基于后台统一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各部门业务受理情况的集中汇聚和统一发布,确保各服务渠道信息的一致性;在收件受理、审批审核、批件完成等环节可以短信、微信等方式向个人手机推送提醒,让办事群众共享进度信息。
健全《实施方案》政策保障机制是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
《实施方案》设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体现了新形势下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提高群众满意度的探索创新。但在实际实施中,势必面临一系列法规制度、体制机制、部门利益、信息安全等方面障碍、束缚与挑战,因此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推进;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服务规则;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标准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倡导政企合作;完善督察考核,接受群众监督;加强信息安全,保护公民隐私”等六方面的保障措施。建立这六大保障措施是《实施方案》高效推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所在,需要各地、各部门深入研究,形成切实可行、具备实际操作的细化方案。如:在“一号”中提出“在群众业务办理过程中,通过公民身份号码,直接查询所需的电子证照和相关信息,作为群众办事的材料依据,避免材料重复提交”,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应对现行管理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中与新流程不相适应的条款进行修订,消除推行“一号”的制度障碍。
《实施方案》中提出的“一号一窗一网”是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落地性举措,是互联网思维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实践与探索,也是政务服务体系的“升级与重塑”,是实现“为群众提供公开透明、高效便捷、公平可及的政务服务”的重要环节,其部署实施后的高效便捷服务可“期”、信息惠民成效可“待”。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所长、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指导专家组成员 胡坚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