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麻醉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1.加强麻醉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能熟练运用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指导临床工作。
2.合理规范的使用麻醉药品,质量与安全小组督察及记录。
3.加强员工对麻醉设备操作规程的掌握,能熟练操作麻醉设备,有使用记录,麻醉与术中生命监护系统、空气调节系统定期保养,有记录,手术药品和器材有适度储备。
4.对医疗活动中发生的异常医疗信息要及时请示报告,增加工作的危机感和机敏性。
5.深刻领会“危重患者管理制度” 科室应加强对危重患者的管理及观察,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对“科室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应急预案”的培训,对预案内容进行模拟训练,要求熟练掌握、反应迅速,有“人员紧急替代制度”并保证联系通讯工具畅通以便出现各种突发事件时,相关人员能确保按时到位。
6.履行各项告知程序,充分尊重患者权益。
知情同意书由麻醉者或上级医师负责谈话及签发,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麻醉、处置、操作的必要性和目的及利害得失等告知内容,并记录在同意书中,术中意外处理或改变麻醉方式时由具备资格的医师负责向患者家属告知;对新开展的麻醉方法及其他特定范围的手术麻醉方法及其他特定范围的手术麻醉由具备资质的上级医师或科主任负责告知谈话。
7.术前麻醉访视:接到手术通知单后,麻醉医师应按要求进行术前访视,通过充分的术前检查对病情进行评估,决定适宜的麻醉方案,并记录于病历,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字确认,确定麻醉方案时要考虑患者年龄、全身状态,对麻醉、处置的适宜性应进行讨论,选择最适宜的时机与麻醉方法,与患者或家属谈话,同意后签订手术麻醉同意书,开出手术前用药,并准备麻醉器械,落实查对制度,每个患者外科手术时必须有麻醉方案(计划),重点是全麻、危重患者、新开展手术及特殊患者。
8.术中管理:术中应监测患者生理状态,进行麻醉效果评定,发生意外状况及改变麻醉方式要按规定流程进行,要由具备资格的医师负责谈话,落实查对制度。
9.术后随访:麻醉师对患者术后麻醉复苏阶段的生理状态进行监测,对苏醒的判断有具体判断基本标准(意识状态、血压、呼吸状态等),应按规定时限去病区查看手术患者,并向责任护士交待注意事项,防止发生麻醉并发症,并做记录。
10.加强对麻醉、精神性药品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与储存,做到“三专”管理(专人、专柜、专册、专用处方管理)有严格的使用管理规范与程序。
11.对员工进行心肺复苏、“五机”“八包”等急救操作培训,做到知识不断更新,做到知晓掌握。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有计划,有记录。
12.医护人员熟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容要求,落实“科室防范医疗纠纷及事故发生的重点措施”。
13.医务人员每月学习《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14.医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是医疗水平提高的基础,通过每周岗位培训与学习,加强、弥补专业业务技术的不足从根本上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技术的水平。
15.加强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把好医疗护理关。增强责任感,树立牢固的防范意识,切实贯彻有关医疗事故处理的法律、法规,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和依靠法律维护医院的正当权利,杜绝医疗差错或事故的发生。
16.严格医疗相关证据的管理,各种文字性的资料在书写时要字迹清晰,不得涂改。记录要全面,准确无误,规范合理,并保留完整的各种监测记录。
17.改善服务态度、规范医护行为:医护人员应严格规范自身的医疗行为与自身形象,行为应符合医疗护理规范要求,在手术中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情,不对患者的病情窃窃私语,尊重患者的人格,做到文明礼貌、稳重端庄、态度诚恳。
18.每月召开质量与安全形式分析会,查找工作中不安全隐患,薄弱环节,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实施办法。
第二篇:麻醉科质量安全管理
麻醉科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检查标准
1、实行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并有明确的制度。
2、有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和麻醉前讨论制度。
3、由具有资质和授权的麻醉医师进行麻醉风险评估,制定麻醉计划。
4、履行麻醉知情同意。
5、执行手术安全核查,麻醉的全过程在病历/麻醉单上得到充分体现。
6、有麻醉过程中的意外与并发症处理规范。
7、全身麻醉后的复苏管理措施到位,实施规范的全程监测。
8、全身麻醉患者复苏的监护结果和处理均有记录。
9、建立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管理的规范与流程能有效地执行。
10、建立麻醉科与输血科的有效沟通,严格掌握术中输血适应证,合理、安全输血。
1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
12、定期开展麻醉与镇痛质量评价。
13、建立麻醉与镇痛质量管理数据库。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
1、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相关制度与程序。
2、麻醉分级授权管理落实到每一位麻醉医师,权限设置与其资格、能力相符。
3、独立实施麻醉的医师须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4、有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内容包括:(1)明确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的重点范围。(2)手术风险评估。(3)术前麻醉准备。
(4)对临床诊断、拟施行的手术、麻醉方式与麻醉的风险、利弊进行综合评估。
5、有术前讨论制度,对高风险择期手术、新开展手术或麻醉方法,进行麻醉前讨论。
6、评估与讨论的病历记录完整性100%。
7、由具有资质和授权的麻醉医师为每一位手术患者制订麻醉计划。
8、与麻醉相关的辅助检查结果、拟行麻醉方式、麻醉适应证及“麻醉中需注意的问题”应记录在“麻醉术前访视记录”中保存在住院病历中。
9、根据麻醉计划进行麻醉前的各项准备。
10、按照计划实施麻醉,变更麻醉方法要有明确的理由,并获得上级医师的指导和同意,家属、授权委托人知情,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
11、有麻醉前由麻醉医师向患者、近亲属或授权委托人进行知情同意的相关制度。
12、向患者、近亲属或授权委托人说明所选的麻醉方案及术后镇痛风险、益处和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
13、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并存放在病历中。
14、.按照规定执行手术安全核查。
15、按规定内容书写麻醉单。
16、麻醉的全过程在病历/麻醉单上得到充分体现。
17、有麻醉过程中的意外与并发症处理规范与流程。(1)有及时报告的流程。
(2)处理过程应该得到上级医师的指导。(3)处理过程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
18、麻醉医师对规范和流程的知晓率100%。
19、各项麻醉意外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落实到位。20、有效预防麻醉意外与并发症、持续改进有成效。
21、有全身麻醉后的复苏管理措施到位,由麻醉医师实施规范的全程监测。
22、每床配备吸氧设备,包括无创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在内的监护设备复苏室配备足够的呼吸机、抢救用药及必需设备等满足需求。
23、全身麻醉患者复苏的监护结果和处理均有记录。
24、全身麻醉患者Steward 评分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25、患者的监护和处理记录真实、准确、完整、病历记录完整率≥95%。
26、有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规范。
27、对参与疼痛评估与治疗的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
28、麻醉医师掌握操作规范与流程,并能在镇痛治疗中认真执行,镇痛治疗效果正确评价有记录。
29、相关器材与药品使用合理。
30、有手术中用血的相关制度与流程,手术用血有严格的指证。
31、有麻醉科与输血科沟通的流程。
32、积极开展自体输血。
33、有手术用血前评估和用血疗效评估。
34、麻醉科与输血科等人员能有效沟通,保障术中输血及时、合理、安全。
35、科室定期对术中用血进行总结、分析、整改。
36、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
37、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操作常规。
38、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
39、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履行职责,定期对制度进行自查、评估、分析有整改措施。(1)术后随访制度。
(2)麻醉不良事件无责上报制度。(3)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4)麻醉药品管理制度。
40、定期开展麻醉与镇痛质量评价。
41、运用适宜的评价方式与工具。
42、将麻醉和镇痛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指标作为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与评价的重点内容。
43、定期评价“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的执行情况。
44、建立麻醉质量数据库至少有但不限于:
(1)麻醉工作量,各种麻醉例数。心肺复苏例数、麻醉复苏室例数等。
(2)严重麻醉并发症,麻醉意外死亡、误咽、误吸引发梗阻、出麻醉复苏室全身麻醉患者Steward评分大于4分的例数等。(3)各类术后患者自控镇痛例数PCA。
43、定期分析指标的数据变化趋势和原因,有麻醉质量安全报告。
44、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制定提高麻醉质量的各项措施。
第三篇:2013麻醉科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麻醉手术科2013年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为加强医疗、护理质量,提高服务水平,防范医疗纠纷,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努力创建群众满意医院,特制订2013年麻醉手术科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为先,防患于未然,全面提高职工质量安全服务意识,引导员工严格执行十四项核心制度、严格执行岗位规范与职责,消除安全隐患,把我科医疗质量和安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根据科室工作实际,2013年麻醉手术科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的重点是:继续提高麻醉前访视和麻醉后随访工作质量,加强术后疼痛管理工作质量。
二、麻醉前访视和麻醉后随访工作制度
(一)麻醉前访视制度
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应尽量争取同时访视术前病人。时机不允许时也可分别对第二天手术病人常规访视。探视病人时必须仪表端庄,衣着整洁,态度和蔼。住院医师必须在访视中携带听诊器、麻醉知情同意书和麻醉前访视记录单依次进行下列工作:
1、仔细全面阅读病历,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片、造影、同位素及检验科各项常规生化检查,对病情、诊断和手术麻醉风险有一个总体了解。
2、了解手术方案和对麻醉的特殊要求。
3、探视病人:
1)首先向患者行自我介绍,建立密切和谐的医患关系。2)与患者交谈,进一步了解病情及重要过去史。
3)按照一定的顺序全面询问病史:必须包括主述、要求手术原因、现病 史、过去史、手术麻醉史、外伤史、个人史、家族史、家族麻醉史、用药史及过敏史。仔细逐项填写麻醉前访视记录单。
4)体格检查:应对与麻醉有关的各部位进行全面仔细的从头到脚的有顺序的体检并在麻醉前访视记录单做记录。
5)对患者进行亲切和蔼的安慰,消除其紧张与焦虑的情绪。
6)交待术前禁食、禁水,术前用药,更衣,小便等。
7)与患者说明麻醉的基本过程和入室后将要进行的各种操作,术后与麻醉相关的感觉和注意事项。特别要强调具体麻醉方法由麻醉手术科医师根据病情和手术的要求决定,而且术中可能根据病情和手术变化而改变麻醉方法。8)向患者解释麻醉手术科医师职责,鼓励病人提问并热情解答之。9)向患者家属或/和患者讲述真实的病情,麻醉方案、替代方案、可能的麻醉并发症、可能使用的麻醉方法。
10)讲明术后镇痛的必要性、优缺点、可能的价格,并将镇痛装置未列入医保的项目进行说明。
11)住院医师应请患者或家属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讲解所列内容的含义。(详见麻醉知情同意书签写规定)
4、住院医师如对手术方案或其他外科有关问题有疑问应与外科医师讨论和询问,必要时写下病程记录。住院医师必须仔细填写麻醉前访视记录单,对每项都应填写(阴性者填写负号),不得遗漏,必须当天填好,并应将每位病人的情况于当晚9时前通过面谈或电话按下列顺序汇报给自己所属的上级医师: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体重、诊断、手术方案、术者、病史、生命体征、体检、实验室检查、总体评估、术前用药等,并汇报和请示第二天的麻醉方案和特殊准备措施,主治医师应借此机会对住院医师进行教学。
5、主治医师必须在第二天实施麻醉前确认麻醉知情同意书已签字,认真检查麻醉前访视记录单并签字,主治医师应借此机会对住院医师进行教学。
6、新到住院医师或进修医师进入临床后,每月对麻醉前访视记录单评审一次。连续三个月连续三次均不能达标的进修医师应退回,本院住院医师不准进入下一站轮转。
(二)麻醉知情同意书签写和审核的规定
1、任何麻醉必须具备麻醉知情同意书,否则不能进行麻醉操作。
2、麻醉知情同意书签写程序:
1)麻醉手术科临床主管医师安排好第二天的择期手术后,麻醉手术科医 师(一般为住院医师)根据安排的手术填写麻醉知情同意书,到相关病房看病人,交待有关问题,签写知情同意书(包括签名,关系和日期),并将签好的同意书放入病历。如有特殊情况或高风险,一定要在同意书上再次文字强调,并要求家
属就这项情况专门签字。
2)择期手术麻醉手术科医师术前看病人时,如果病人和家属均不在病房或病人尚未入院,可将麻醉知情同意书放入病历内,并通知值班护士或管床外科医师;如果病人在,家属不在,可将麻醉知情同意书交与病人,嘱其家属来后仔细阅读后鉴字,如有疑问可打电话咨询当日值班医师,或第二天到麻醉手术科找有关医师咨询。一定要向病人家属交代,麻醉手术科医师根据病情和手术的需要决定和改变麻醉方法和方案。
3)如果手术病人要求术后镇痛,需在麻醉知情同意书上有关位置签字;非手术病人要求镇痛,无论住院或门诊病人,均需签麻醉知情同意书。4)每日值班人员接到急诊手术通知单后,应立即到有关病房看病人,签麻醉知情同意书;紧急情况下,可一边准备抢救病人,一边通知病人家属到手术室签麻醉知情同意书;如果病人没有家属签字,需立即通知院总值班备案;急诊抢救插管、放射科、门诊等基础麻醉或门诊手术麻醉,必须签好麻醉知情同意书后才能操作。
3、麻醉知情同意书的审核:
麻醉手术科主治医师进入手术间后,再次检查麻醉知情同意书中所有项目,核对无误,并确认病人或家属签字后才能进行麻醉。
4、临床工作中主治医师与住院医师的关系:
住院医师每日的临床工作向主管的主治医师负责,如对病人的处理有不同意见可向主治医师提出,但必须无条件服从主治医师的处置意见;对病人出现的病情变化密切观察,及时汇报。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出现任何问题由主治医师负责。
如果住院医师不及时汇报病情,或擅自处理,或违反主治医师指示处理病人,出现任何问题由住院医师负全责。有行医执照的住院医师不能单独留下无执照的医师观察和处理病人。
在临床麻醉工作中,下列时间1-5项主治医师原则上必须在病人身边;6-8项主治医师必须在住院医师明确的地点,且能在30秒内赶到病人身边。在下列情况发生前,住院医师应预计时间并提前通知主治医师:
(1)全麻诱导、神经阻滞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
(2)大血管和重要血管的阻断和开放;
(3)双腔管换管,气管或喉罩拔管;
(4)术后换床和转运病人到PACU和ICU;
(5)住院医师要求和住院医师出手术间。
(6)硬膜外实验量期间;
(7)特殊复杂体位变化;
(8)体外循环转机至停跳,开放主动脉到给鱼精蛋白;
(三)麻醉后访视制度
1、一般应在术后24小时内对麻醉后病人进行首次随访,特殊病人特殊情况随时加强随访,以了解麻醉后医嘱执行情况和有关麻醉并发症等。
2、将随访结果详细记录在麻醉后随访记录上,必要时在病程记录上记述,术中或术后发生任何与麻醉有关的问题或病情不稳定或有特殊情况者必须随访。术后1-3天,对神经、呼吸、循环、消化和泌尿系统进行逐项观察,如发现并发症,应继续随访记录,并判断是否与麻醉有关:
(1)、神经系统:头痛,感觉异常,意识状态(2)、呼吸系统:气管插管后并发症,呼吸系统感染
(3)、循环系统:有无术后休克,心律失常,心绞痛等
(4)、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胀等
(5)、泌尿系统:有无少尿,尿闭,血尿或尿潴留,原因多与低血压,血型不合输血和药物损害有关,均需记录,并观察其治疗效果。
3、遇与麻醉有关的并发症,应会同经治医师共同处理或提出处理意见,随访至情况好转。
4、发现麻醉后严重并发症,必须在科内进行讨论,分析原因。
三、计划目标:
1、保持麻醉前访视和麻醉后随访合格率100%。
2、扩大术后疼痛治疗范围,加强医护管理,优化药物配比,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3、继续进行麻醉效果和输血效果统计分析。
四、具体措施:
1、第一季度在科室内再次组织学习相关制度。
2、继续执行麻醉前访视和麻醉后随访工作标准用语和标准文字提示标识,对于患者不在病房的情况实行床边留放温馨提示卡,以便于医患沟通。
3、每季度小组质量工作会议重点讨论分析相关问题。
4、管理措施:前一天所有正常上班人员,必须完成麻醉前访视;休息人员由住院总安排有资质人员替代完成。有特殊情况须向主麻医师及时汇报,并完成相关准备。麻醉后随访由经过培训的麻醉护士集中完成,并在晨会上进行讨论分析。
5、组织各手术科室医护人员开展术后疼痛管理知识培训。
6、麻醉手术科医师访视病人时根据患者病情及手术方式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代术后疼痛治疗相关知识。
7、科室内结合术后疼痛效果反馈及时调整相关药物配比,不断降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8、适时推出急性疼痛护理记录单,由病房护士负责临床护理观察,出现问题请示管床医师或麻醉科医师,并及时执行医嘱,更大程度提高术后疼痛管理质量。
9、定期组织科室医师学习麻醉效果评价标准,及时反馈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升级改进麻醉信息管理系统中麻醉效果评价板块,提高麻醉效果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10、定期组织科室医师学习临床输血管理规范,开展多途径容量管理及自体血回输等,严格登记麻醉信息管理系统中输血管理评价板块,输血前后进行床边血气检测,确保手术麻醉过程中输血合理有效。
第四篇:麻醉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麻醉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一、麻醉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实行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与麻醉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两级管理,医务部、护理部、医院感染科等职能部门对麻醉科有实时监管职责。
二、麻醉质量管理
(一)建立健全麻醉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质量管理制度。
(二)强化质量意识,定期开展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分析、评价,保证质量持续改进。
(三)科室成立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科主任任组长,为科室质量与安全第一责任人。
(四)按照麻醉质量与安全管理要求,每月召开一次麻醉手术质量与安全会议,对麻醉手术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整改;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的麻醉质量检查、评价,并通报全科。对麻醉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及时调查、处理,制定整改方案,认真落实,持续改进。
(五)提高麻醉记录单的书写质量,保证麻醉记录单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整洁性和一致性。
(六)对住院医师按照医院要求,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进修医师、轮转医师和新上岗医师,必须进行岗前教育和培训,重点是医德医风、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和流程等。
三、医疗安全管理
(一)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医疗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二)按照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安排手术患者的麻醉工作。
(三)充分做好麻醉前准备,严格检查各种麻醉器械设备,确保抢救设备完好和抢救药品齐全。
(四)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定期检查实施情况,防止差错事故。
(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麻醉期间所用药物及输血输液要做到“三查七对”,对药品名称、剂量、配制日期、用法、给药途经等须经两人查对,特别要注意易混淆的药物。用过的安瓿等物品应保留到患者出手术室后丢弃,以备复查。
(六)新技术的开展和新方法的使用,应按照医院新技术准入及管理制度进行管理,经医院批准后实施。
(七)严格执行值班、交接班制度,坚持岗位交班、手术台旁交班,病情不稳定和疑难病例的手术时一律不准交班。交班内容应包括患者情况、麻醉经过,特殊用药、输血输液等。
(八)围麻醉期出现并发症或意外,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并向上级麻醉医师汇报,必要时请示科主任。各种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应及时按照医院要求上报,必要时应进行全科讨论,认真整改落实。
第五篇:麻醉科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麻醉科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一、质量管理
1、麻醉主任负责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落实“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内容要求,建立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及制度,体现全面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2、每月召开1次科室质量与安全工作会议,内容要体现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有记录。
3、建立麻醉医师资质管理及评价制度及组织,按照评价方法及程序对麻醉医师的资质和能力进行评价,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有记录,医院每半年进行抽查考核1次。
4、制定全员培训计划和员工的培训计划,做到知识不断更新,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业务,有相关培训内容、讨论记录和操作规程,有代表科室水平和能力的项目,有临床工作统计资料,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过程。
二、医疗规范
1、有麻醉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能熟练运用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指导临床工作。
2、有合理使用麻醉药品的规范,有督察记录及处理措施。
3、有麻醉设备操作规程,员工能熟练操作麻醉设备,有使用记录,麻醉与术中生命监护系统、空气调节系统定期保养,有记录,手术药品和器材有适度储备。
4、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方案或制度、重点
措施及应急预案,有对感染控制缺陷进行整改与效果再评价的制度和程序,并落实到位,对员工进行医院感染控制教育,有记录。
三、医疗安全
1、医护人员熟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内容要求,落实“科室防范医疗纠纷及事故发生的重点措施”,制定科室“医疗差错及事故登记本”,对发生的医疗差错及事故要立即报告医务科,并登记、讨论。
2、有麻醉方案确定过程和实施流程,有麻醉医师分级管理制度,规定各级麻醉医师分级管理制度,患者病情发生变化需临时改变麻醉方案时要按照“住院患者麻醉方案临时改变时决定的程序”进行,麻醉记录应在24h内完成。
3、对医疗活动中发生的异常医疗信息要及时请示报告,增加工作的危机感和机敏性。
4、建立“危重患者管理制度”对科室难以处置。的危重患者应及时填写“危重患者报告书”上报医务科。
5、建立“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制度”及“新开展有创操作报批制度”。
6、履行各项告知程序,充分尊重患者权益,知情同意书由麻醉者或上级医师负责谈话及签发,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麻醉、处置、操作的必要性和目的及利害得失等告知内容,并记录在同意书中,术中意外处理或改变麻醉方式时由具备资格的医师负责向患者家属告知;对新开展的麻醉方法及其他特定范围的手术麻
醉方法及其特定范围的手术麻醉由具备资质的上级医师或科主任负责告知谈话。
7、处理危急重症患者的应急反应能力,制定“科室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应急预案”,对预案内容进行模拟训练,要求熟练掌握、反应迅速,有“人员紧急替代制度”并保证联系通讯工具畅通。以便出现各种突发事件时相关人员能确保按时到位。
四、医疗核心制度
1、重要制度健全:具有会诊制度、病例讨论制度、麻醉管理制度等工作制度,要求科内员工了解并得到落实。
2、术前麻醉查房:接到手术通知单后,麻醉医师应按要求进行术前访视,通过充分的术前检查对病情进行评估,决定适宜的麻醉方案,并记录于病历,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字确认,确定麻醉方案时要考虑患者年龄、全身状态,对麻醉、处置的适宜性应进行讨论,选择最适宜的时机与麻醉方法,与患者或家属谈话,同意后签订手术麻醉同意书,开出手术前用药,并准备麻醉器械,落实查对制度,每个患者外科手术时必须有麻醉方案(计划),重点是全麻、危重患者、新开展手术及特殊患者。
3、术中管理:术中应监测患者生理状态,进行麻醉效果评定,发生意外状况及改变麻醉方式要按规定流程进行,要由具备资格的医师负责谈话,落实查对制度。
4、术后随访:麻醉师对患者术后麻醉复苏阶段的生理状态进行监测,对苏醒的判断有具体判断基本标准(意识状态、血压、呼
吸状态等),查看手术患者,并向责任护士交待注意事项,防止发生麻醉并发症,并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