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从基层就业工作者角度看高职学生心态突破

时间:2019-05-14 05:0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从基层就业工作者角度看高职学生心态突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从基层就业工作者角度看高职学生心态突破》。

第一篇:试论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从基层就业工作者角度看高职学生心态突破

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是不争的社会现实,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①: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这中间有很多原因,国家政府,各大高校,各专家学者对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率,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和研究,对我们高校学生的出路做出了有建设性的指导。在近几年复杂的就业背景下,笔者以一个基层就业工作者的视角,根据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②多年就业工作的经历,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出于以下几点原因,将毕业生心态的调整作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出路:第一,基层工作者独特的工作角色定位。笔者作为一名战斗在基层的就业工作者,从事就业干事多年,在多年的基层工作中深刻的感受到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外,也深刻认识到本职工作的制约。这就决定了我们工作的重心和突破口是发挥优势,在学生层面更好的适应环境和政策,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寻求突破。第二,高校学生心态是制约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职学生不同于其他高等学校学生,教育部副部长陈希指出,高职学校“现阶段聚精会神地培养好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与高技能培训”③,第三,心态的调整是直接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在目前无法改变高职学生就业环境的情况下,切实加强学生心态调整是基层就业工作者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工作;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相比其他高等学校学生,虽然存在文凭低,起点低的劣势,但是独特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决定了高职学生接受的教育具有职业性特征,高技术性特征,综合性特征,灵活性特征,地方性特征等5大方面的优势④。“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成败”,努力调整心态,能切实让优势成为高职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第四,高职人才就业具有巨大潜在机遇。一方面,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繁荣,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大部分的新工作将仍由小型企业提供”⑤,如何调整高职学生的心态一直是笔者在工作时所思考和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工作的观察和理论的学习,以下几个方面成为突破高职学生心态工作的重点:第一,从源头着手,让高职学生在入校后就开始明确高职教

第二篇: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出路指导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出路指导

董明 泗县职教中心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显现,本文结合高校毕业生思想观念没有转变、定位不准确、缺少社会经验加之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高要求,及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等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学生就业出路进行正确的指导。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 出路指导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高校的“入口”变宽,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了教育的公平,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但同时也引发了毕业生就业出路难、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问题。数据显示:2011年,应届毕业生规模达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约3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面对问题,只有理清思路,认真分析,才有助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出路,突破就业危机的局面

一、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因素分析

1、社会环境

当前我国整体上存在着劳动力供过于求的严峻局面,并且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存在。从2004年高校毕业生280万人到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10万,近几年毕业生人数都在大幅增加,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达到631万人左右,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劳动力市场需求与大学生人才供给之间造成的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外,许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地域和职业过于集中,导致部分地区和岗位人才 过剩,一些真正需要人才的地区和岗位无人问津。这都是造成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重要原因|。

社会用人机制的不够健全、用人观念的盲目拔高,选择人才片面追求学历和工作经验等苛刻条件, 以及日益突出的用人单位就业歧视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很大抑制作用

2、高校教育

当前,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些年来,虽然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3、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往往与用人单位要求严重脱节,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定位不正确,存在着大量“眼高手低”现象。在择业上择业时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主义倾向较严重,不能把理想前途与自身优势、个人特点及专长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定位,总是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岗位,而很少考虑自身的特点是否合适。因此,在就业选择时往往错失良机,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大学2 生对自主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

4、用人单位

由于我国的用人制度存在缺陷,人才市场不够成熟,用人成本拉不开。用一个研究生与用一个本科生、专科生需要支出的成本没有多少区别。加之日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不少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原来专科生就能胜任的岗位,却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原来本科生能胜任的岗位,却要求研究生学历,陷入用人上的误区。另外,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时,也只好唯文凭是论,使得一些用人单位无节制地提高用人规格。

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对策与出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高校育人育才作用和大学生就业择业的主观能动作用。

1、政府方面

(1)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行动。2009年教育部随即推出了六大举措,力促大学生就业。同时,中组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原人事部“三支一扶”、教育部“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团中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仍然在加大实施力度。各级地方政府也把“促就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出台了不少鼓励、支持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2)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到基层、到西部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的观念。(3)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切实保障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稳定、和谐,不断为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2、高校方面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加强就业经费和硬件保障。

(2)以职业指导课为主渠道,全程指导大学生就业。

要加强教研室建设,师资配备齐全加强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诚信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积极拓宽渠道,努力开拓就业市场

要结合社会需求发展趋势,针对高校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就业市场开拓方案;调动各种社会关系;广开就业渠道;组织各种形式的招聘活动,包括举办多种形式的校园招聘会;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就业信息,及时组织毕业生参加国家级、区域性和各省市人才市场现场招聘及网络招聘活动等;要重视实践环节,加强就业基地建设。.(4)加强网络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要加强硬件建设与管理,高校应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给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要加强网络信息服务,开辟社会网站就业市场,发挥网络就业渠道作用,减少学生就业成本。

(5)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要加强市场调研,认真做好市场预测分析;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要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招生计划。

3、用人单位方面

(1)用人单位要树立理性、务实的用人心态、当前许多用人单位并不是从单位职业、工作本身的需要来招聘人员,而只是盲目追求所谓的“高学历”以对外塑造所谓的员工素质高。事实证明,“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因此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应该从多方面考核毕业生,考核的目的是看该毕业生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有没有发展的潜力,而不是仅仅看到毕业生的学历。

(2)用人单位应给毕业生提供一个公平竞聘上岗的平台,从竞争中了解毕业生的才干,而不是看这个毕业生有没有“关系”,有没有“后台”。否则,会影响用人单位本身的发展,会挫伤毕业生工作的积极性,会造成整个教育系统的价值混乱,会衍生许多问题。

(3)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不可有“重男轻女”思想。现在很多用人单位更偏向男员工,原因多多方面的,或许认为男员工的能力比4 女员工强,或许因为女员工要生儿育女,还有女员工的法定年龄比男员工早五年,从而认为女员工真正为企业效率的时间不长等等。但事实证明,相比之下,女员工更珍惜自己在职的时间,更能体会工作的荣誉感,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业绩。

(4)毕业生由于刚毕业,工作经验、社会经验不够丰富,用人单位应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成熟和适应工作,不要一开始就对他们提过高的期望。用人单位应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毕业生要求,这种要求既有工资待遇上的,更有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上的。尤其是用人单位要合理配置人才,使毕业生在工作上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为其顺利地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和舞台,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4大学毕业生自身方面

(1)调整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良好的就业心理,是求职成功的因素。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必须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积极进取的态度。遇到挫折,不要消极退缩,要克服自卑、浮躁、依赖、恐慌等心理,冷静分析导致择业失败的原因,调整目标,以争取新的机会。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市场的挑战。(2)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就业竞争力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举措,在校期间,大学生应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力争学习门类更多的辅助选修课程,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掌握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应对市场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动手实践能力,积累经验。同时,还应该加强社会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庞大的求职大军中,在同等学历的毕业生中,或多一项外语能力,或计算机能力,或写作能力等等,通常会引起用人单位特殊的兴趣,并先行选择到他的最佳职业。因此,培养竞争能懒得最重要前提是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而不仅仅是一种争强好胜的抽象意识。(3)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许多大学生之所以难以就业,是因为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不明确, 在迷茫和不知所措中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开展有效的职业规划,有利于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有利于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有利于充分做好求职准备, 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成才的有效办法,大学生通过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可以发现自己所具有的潜质、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努力克服弱项。因此,在大学阶段,非常有必要为进入社会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及早的确定自身的职业目的和方向,在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等各方面。

(4)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对 就业问题提前准备,从而有效的提高其就业能力。

总之,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和问题。因势利导、科学应对,既要从政策上给予足够的支持,也要从大学生的自身上做好工作,让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使政府、社会、学校都行动起来,让就业成为政府、社会、学校的共同责任,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现状,共同为大学生就业工作保驾护航,相信当政府、社会、学校、大学生自己同舟共济时,才能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潘恒羲

杨一波<< 决胜职场——大中专学生就业指导 >> , 2010.6

2、冯进.当前成人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基于对地方成人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的分析[J].成人教育,2010,(1).3、阮美飞.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9,(1),59-62,62.4、沈延兵:《我国大学生就业评价现状和对策》,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1期

第三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出路指导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出路 综合素质 就业能力 职业指导

【摘要】当前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就业出路难,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应该如何为毕业生铺垫更宽广的就业出路,如何缓解当前就业危机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透视高等教育,从大学教育和市场需求、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高校职业指导机构等方面对毕业生出路难做了客观分析,提出了解决就业出路指导的具体策略。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高校的“入口”变宽,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了教育的公平,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但同时也引发了毕业生就业出路难、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问题。数据显示:2011年,应届毕业生规模达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约3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面对问题,只有理清思路,认真分析,才有助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出路,突破就业危机的局面。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出路难的思考分析

1.大学教育和市场需求没有很好接轨。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教学改革不能紧盯市场发展的动态,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从而造成供求关系脱节。而人才市场又偏重“热门”专业,所谓“热门”专业,是指当前市场较紧缺的专业,但在大学学的专业未能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偏好比大学知名度更高。因此,调查中大学生谈到,参加一次招聘会,心都“凉”一次,原因是没有与自己对口的专业。近年来,在一项关于大学生求职问题的网络调查显示中,有48.79%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愿意到职业学校“回炉”充电。其原因是在就业没有出路的情况下,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去到科研、管理等岗位,就只能选择到企业的基层岗位,此时,缺乏动手能力的学生就需要“回炉”。[1]

2.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强,就业能力不足。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促使高校的入口变宽,导致生源质量良莠不齐,整体水平下降,而部分高校在注重数量的同时,却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忽视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最终出现了有高学历,没有能力,有文凭而没有水平的局面。特别是在当今就业难面前,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体现出了综合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太弱,就业竞争力不强,与农民工抢饭碗的局面。数据显示,70%以上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附带包括专业、学历、从业资格证、特殊技能等相关要求,重点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创新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等,而性格品质、工作学习态度、在校表现等内容同样受到用人单位关注,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占优势,易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审视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可以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整体上还存在许多不足,集中表现为:大学生就业观念缺乏市场意识和就业竞争的进取精神;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推出自己的方法和技巧,专业知识不扎实,自信心不足,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究其原因既有来自大学生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还有来自就业指导方面的原因。[2]

3.用人单位招聘的误区,目前一些用工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过高。过分关注文凭,大材小用,造成受聘人员的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实际工作中,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工作经验,选人的条件多数为有经验者优先,而对大学生,经验不足是他们最大的劣势,越是中、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意培养和储备有技术的人才。同时,一些用人单位还存在着性别歧视、生源地域歧视等,使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

4.高校职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理论层次偏低,主要以辅导员或兼职教师为主。有的高校还没有实现职业指导的全程教育,只是在毕业班中开设,有的是将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等同,将职业指导理解为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忽视了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二、解决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的实践策略

解决毕业生就业出路,需要学校、社会、学生自己全方位的共同努力,从根源上寻找突破口,高校应当从教学、学生工作、社会实践、职业生涯指导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练好内功,从容应对出现的就业危机。

1.调整专业结构,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地方大学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必须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预期和趋势进行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调整,确保毕业时的就业出口宽松,及时为各大单位输送用得上的人才。新申报专业要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不能盲目跟风,防止出现千篇一律的“产品”复制。

2.始终牢记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在坚持适度规模发展的同时,重点主攻内涵建设、主攻教学质量的提高,全方位、多层次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从规章制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加强,确保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3.构建学生教育社会化发展目标体系,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就业竞争的加剧,实际上体现在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较量。因此高校必须把就业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学生教育社会化目标体系。一是基础教育目标体系。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政治理论课程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给出了完整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体系,是大学生首备的素质。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社会现实和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二是职业素质目标体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和实践动手能力;树立热爱职业、忠于职业、勤奋努力、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加强时间性、原则性、自觉性的纪律观念;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三是个人发展教育目标体系。怎样做人、如何处事,反映着一个人的品行、作风和修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的方法,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把握做人的原则:与人为善,真诚与诚信,同而不党、和而不流,正确的自我评价。处理做事的原则: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善于担当责任,敬业奉献的意识。正确的人际交往:以诚相待,不故意伤害别人,尊重别人的人格和生活习惯,并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以平和的心态,宽容的心情去理解别人、去欣赏别人;求大同存小异,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格和性格,及时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

4.健全职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师资队伍,加强职业培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持证上岗。形成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实行系统规划,分类指导、分层次指导、分阶段指导的良好格局。把职业指导课程贯穿于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一年级开展适应性教育、专业与职业的教育、学习目标确立、大学生涯规划。二年级侧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学会自主学习,广泛猎取知识,加强社会实践,不断提高综合能力。三年级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考研指导,科学素养与创新,社会责任感。四年级开展就业政策、就业观念、应聘方法与技巧、择业心理调试等为主体的就业指导,增强就业竞争力。[3]

5.建立健全就业信息系统。一是就业信息网站建设。高校就业部门,应不断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丰富、充实就业信息网内容,即时发布就业动态、需求信息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优惠政策法规等。加大就业信息网宣传力度,提高就业信息网使用率,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信息的快捷便利优势,为毕业生提供更及时更有效的服务。二是对在外顶岗实习的学生,针对驻地分散情况,职业指导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飞信、QQ群将就业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学生,同时可以在线进行就业咨询服务。三是完善已毕业生的信息档案。做到长期跟踪,及时反馈信息。四是对学生自身还应该多渠道搜集信息,学会运用信息,提高识别真假信息的能力。

6.开辟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多种途径为毕业生解决出路。一是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和建设。高校就业部门应当结合实际积极与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就业基地,多层次开拓就业市场,引导毕业生在异地就业成才。二是引导大学生到有需要的地方去,就是到中小城镇、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和基层去求职。职业指导者应帮助毕业生走出就业误区,改变求职观念,主动投身到基层和西部偏远山区,建功立业,贡献才华。三是政府部门要为此专辟绿色通道,在打破地域、性别、学历、户口等壁垒上疏通就业渠道,在政策扶持下给予倾斜,落实对自愿到到农村基层谋职者给予政策的优惠和物质的奖励。四是采取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自愿见习的扶持力度,对庞大的就业队伍实施分流疏导。目前在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上,大学生存在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薄弱,国家政策力度不大,落实不到位等因素的制约。对此,建议高校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课程体系,完善创业实训基地的培育。建议对自主创业的学生实行政策的优惠,如自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证照类收费,享受小额担保贷款优惠政策,实行财政部分贴息。对自愿接受见习的毕业生,除了给予接收见习生的单位以一次性政策性补贴外,另对见习生本人也给予适当的资助。其中,应重点对来自贫困家庭的毕业生给予帮扶,更快更好的让这些毕业生获取缓解家庭重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方轶.大学生“回炉”:教育体制之忧新快报[N].教育周刊·对话,2009-09-22(X04).[2]李岩.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归因分析[J].黑龙江史志,2009(08).[3]旁兆霞.大学生就业出路问题探析[J].职业时空,2008(03):026.

下载试论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从基层就业工作者角度看高职学生心态突破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从基层就业工作者角度看高职学生心态突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