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高中物理教学故事
我的高中物理教学故事
教师:文炜学校:鹤庆三中
我于2005年8月参加工作,在鹤庆县教育系统已经7年了,在这7年里,高中物理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一直陪伴我走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留给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记得刚刚参加工作的头一年,什么工作经验教学也没有,对教材,考纲都不熟悉,上课总是唱独角戏,学生课后总反映听不懂,
第二篇:浅谈高中物理教学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高中学生处于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快速发展阶段的,只要教师的教学方法及过程得当,能让学生把握好学习高中物理的技巧和要领,物理教学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达到预定的教育功能。
高中物理是中学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学科思想方法及物理基础知识。通过对它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提高认知自然界的能力,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下面“五个重视”方面谈谈对高中物理教学做法和体会: 1 重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 我们知道,物理学是迄今为止自然科学界公认的物质成果和思想成果最丰富的学科。物理学的发展除了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观念和生活模式。物理学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和进步,都与物理学家们高超的智慧和思维的闪光点分不开,没有科学家们创造性的思维及科学的思想方法就没有物理学的重大进步。科学史家朱克曼曾走访4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现其“科学鉴赏力”和“高超能力”最主要的是得益于从名师那里“学到一种发现科学真理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不是“从导师那儿获得的实际知识”。由于物理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不断地向学生渗透学科思想方法。例如:在力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的分解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分解与合成的原则,更需要告诉学生通过这种“等效代替”的思想方法,用“虚拟的”代替“真实的”达到了“化繁为简”的目的。让学生自觉地运用“等效法”这个物理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去解决相关物理问题。学生也许会说:“等效法”在解物理习题时确实有用,但我以后的生活不是一辈子搞物理学。学生对学科思想方法没有足够的重视,自然也不会在解决物理问题中有强烈的运用意识。其实,物理思想方法来源于的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同样也应用于人们的工作和现实生活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物理思想方法在现实中的应用,也可在教学中列举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科思想方法的应用。
我们不能奢望我们所教的大多数学生以后从事物理专业工作或者在生活中经常探讨物理问题和有意识的运用物理知识,但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给学生的学科思想方法可能是学生终身受用的。2 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 学习高中物理过程中,很多同学最不适应的就是解答现在流行的混选型选择题,每次考试得分率都不过半,或者得分率时高时底。选择题大多是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规律进行真伪判别,也有少量题涉及简单运算。做不好选择题除了学生解题方法不灵活,思维不严密、发散思维能力差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物理概念掌握不到位。物理学以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为主干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它们有着相互依存又不可分割的关系,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也是构成物理规律的基石,物理规律重要,物理概念也同样的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物理感念的引入方式、形成过程,并且不失时机的进行适当的课堂及课外训练,让学生充分的深化、巩固和完善物理概念的理解,舍得用教学时间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上。让学生体验到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完整思维过程,并从横行和纵向角度体会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进而得出物理量的量度式和决定式。上述引言也反映出概念教学的重要性,理解掌握不好概念,是无法真正的掌握物理规律的,结果会造成学生整个知识体系的不可靠,解决物理问题就会处于茫然的窘境。3 重视物理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的物质结构和不同层次的运动规律时,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常常根据研究的问题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分解、简化、科学抽象,实现一种定性或定量的简化描述,这样就建立了一个接近于真实的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物理学家研究物理现象、普通人认识物现象、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我们常听学生说高中物理难学,对于很多学习用功而又没有好的物理成绩的学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应用物理模型的意识不强,或者根本就没有应用物理模型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意识。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涉及到各种不同的物理模型,教师应该从高一阶段就不断的帮助学生建立各种物理模型,并引导学生应用好这些物理模型。4 重视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规范表达 由于初中物理涉及的物理问题通常都比较简单,表达起来一般较为容易和单调。进入高中学习时,面对物理状态和过程较多的物理问题时,通常都有解题时表达不规范的现象存在。这个现象教师应该给予足够重视,最好从高一年级开始就不断的培养学科表达的规范性。下面就解答物理计算题的规范性谈几点:(1)解答物理计算题时应该写出必要的汉字叙述:在解题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会针对物理状态或过程写出适当的汉字表叙述,表达出要做什么、用了什么物理依据(根据…得),做了什么(由…得),通过简单的汉字叙述反映出解题思路和过程,让整个解题过程过度自然,汉字表达与物理表达式浑然一体。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绿叶配红花”,如果我们把解题过程中的物理表达式比喻为“红花”,配合表达式的简单汉字叙述就可以比喻为“绿叶”了。如果花店里卖的花都没有叶子衬托而只有花朵,我们买花时肯定也会感到单调,甚至是别扭的。(2)画出规范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景示意图:设置给学生解答的物理问题,通常是以现实中的物理原型为背景,抽象为学生已经或者应该掌握的物理模型,并通过汉字或者图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果学生能够根据题意、结合物理状态或过程画出规范的受力分析或者运动情景示意图,找到了题目中的物理模型,对应物理模型就可以容易地写出相关的规律了,也可以很容易的找到有时需要的几何关系。(3)物理问题的表达应该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感:我们都知道,物理现象都是由一系列物理状态组成的物理过程,不会抓物理状态及物理过程是不可能学好物理的。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按照过程或状态来使用物理概念、规律表达物理问题的习惯。重视规范的学科表达习惯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学好高中物理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养成做事要有条理性、规则性的意识和习惯,这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益处的。5 重视实验的教学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建立起来的基础学科,重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现象有深刻的感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发展科学素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论文:我的高中物理教学总结
新课程教学中的一点反思
理化生组李亚利
一、高中物理学科特点:高中物理每节课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严谨、简练,叙述方式抽象、概括,理论性强。描述方式多: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进度快,题型花样多,解题方法灵活。
总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大大的提高和加宽了。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容易死背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单位换算,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
例如:从发电站输出的功率为200KW,输电线的总电阻为5欧,用110V的电压输电,则
(1)输电导线中的电流为多少?(2)输电导线中的功率损失是多少?
例题分析:计算这道题的第一问时,很多初学者会直接用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I=U/R直接求解,第二问再用公式P=I2R,进行求解,之所以会出这样的错误,主要是对欧姆定律公式表示I=U/R中各字母的物理意义理解不清。
另外,面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会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顿失信心。
总之,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综合分析、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没很好的形成。他们认为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物理上长途跋涉,还不如省点心,多抓一下别的科目算了。
三、我的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感到学习物理并非很难,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 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能力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
当然,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得叙述,要做适当的语法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去阐述它们(问题链设计、公式推导、图象表示)。最后,对学生想当然的经验错误,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情况,帮助他们找出错原因,并及时纠正。
比如,在楞次定律的学习中,虽然通过大量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已明确“磁通量增加引起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原磁场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了磁通量的增加;磁通量减少引起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原磁场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了磁通量的减少。”其实质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不过楞次定律的表述简明扼要,高度概括,学生初学时,常不能正确理解它的含义。这时可以首先帮助学生划分主、谓、宾,主语为“感应电流的磁场”,谓语为“阻碍”,宾语为“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通过分析主、谓、宾使学生对楞次定律有一个基本了解,之后再设计问题链:
问题:(1)谁起阻碍作用?
(2)阻碍什么?
(3)如何阻碍?
(4)能否阻止?
接着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答案:
答案:(1)起阻碍作用的是“感应电流的磁场”。
(2)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的是“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阻碍原磁场,也不是阻碍原磁通量,而是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
(3)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就与原磁场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原磁通量的增加。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就与原磁场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原磁通量的减少。
(4)当原磁通量增加引起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其作用仅使原磁通量的增加变慢了,但磁通量仍在增加。当原磁通量减少而引起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就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其作用仅是原磁通量的减少变慢了,但磁通量仍在减少。所以只是“阻碍”,并不能“阻止”。
通过问题链的分析,学生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就相对比较深刻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会了学生分析抽象概念、定律、定理的一种方法。
2.通过知识点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基本训练包括两个方面:(1)运用已掌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物理实验技能的训练。通过基本训练可以深化、活化学生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它是提高学生推理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成败的关键在于精选好例题和练习题。所选的例题和练习题,应该有代表性,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针对性,能针对知识的重点;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分清正确与错误并灵活运用知识有较大的补益。比如在学习单摆的周期时,分析了周期的物理意义,大小的决定因素,决定式,式中各字母的物理意义后,为加深学生对“单摆的周期受摆长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影响”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可举例:
一单摆从甲地移动到乙地,已知甲地的重力加速度大于乙地,则此单摆振动会变快还是变慢?为调整为原来的快慢,应该如何改变摆长?
这道题不难,学生能很快做出答案,不过虽然简单,学生却可以通过这道题理解摆长和重力加速度对周期的影响,及快钟与慢钟的调整方法。接着分析单摆周期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周期公式的适用条件,这样就对单摆的周期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这时可以做下面一道例题:关于单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单摆的回复力是重力的分力
B. 单摆的摆角小于5度,可看作简谐运动
C. 单摆的振幅不论多大,其周期均为
D. 单摆的运动是变加速圆周运动
这是一道多选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单摆的全面认识,又提醒学生,单摆的周期公式不能乱用,只适用于简谐运动的单摆。分析解答完这道题,学生对单摆的认识就比较深刻,它使学生对单摆及其周期有一个系统理解,这种题有一定的难度。最后再将单摆周期公式的进行拓展,可以双线摆和小球在光滑圆弧上的简谐运动为例,达到深化、活化单摆周期公式的目的。
例题教学,侧重在开拓思路,放手让学生搞一题多解、一题多思,在“解”和“思”中“自悟”,以期形成深刻的记忆和理解。有关这方面的例子,我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3.通过单元测试,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自信
每学过一单元的知识,就进行及时的单元检测,尽量每周一次,时间为60分钟,内容为本单元的知识点。题目是精选的,题型较活,有浅有深,还有1~2道难度较大的附加题,这样可满足一些想深钻的学生。要求学生按时完卷,我会及时进行批改评分,根据反馈信息,上好评讲课,对难度大的题一般不在课堂评讲。原因是评讲这类题花时较多,针对性不强,可做好答案,让有能力的学生自己去钻研,评讲的重点是那些错误较多,难度大的典型题目,并要求学生用其它颜色的笔及时更正到试卷上。
另外,分数尽量控制在50~95分范围内,让认真学,会学的学生学有所获,感觉到自己的成绩在提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学好物理的信心,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
4.言传身教,培养情感
情感教育是渗透在整个教学和教育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寓教于乐,给学生鼓励,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再有,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完善自己的人格,用高尚的情操逐步影响学生,还要和学生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过,就我个人,还是有些情绪化,我正在向以上所说的去努力。
四、我的成绩:
通过我的以上努力,我现在的成绩从去年刚代这届高二学生时期中考试平均分39分到今年期中考试平均分63分(相对成绩),还是有些进步。
五、我的困惑:
我的困惑就是课堂气氛的活跃与课堂秩序的维持及内容的完成上总是存在矛盾,在我的课堂上,他们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特别是4班学生,一旦让他们发挥,他们就收不住了。这样,其一是课堂秩序看起来较为混乱,其二是浪费时间,课时内容就有可能完成不了。
对我的以上总结,希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和各位共同进步。
第四篇: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转眼高一下学期的期中考试就要到了,学生刚入学的情景还在眼前。刚上高中的学生一看物理教师是女老师,总会问我:老师,物理真的很难吗?女生常会问:女生学习物理会更难吗?我的回答都是:不!怎样让刚入学的学生觉得物理容易,然后入门?物理新课程标准不仅对物理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性强的目标。“培养学生必备的物理素养”是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物理观。
要丰富物理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至关重要。要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利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很多学生认为物理抽象,难学,但又一时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仔细看书,平时多做些题就能把物理学好,他们也试着这样去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那是为什么呢?我想大家都忽视了“思”与“问”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学运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习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
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平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有所思才会有所行,我将继续为提高我的物理教学而努力,为能摘掉“物理难学”的帽子而继续努力。
第五篇: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田秀娟
黑龙江省东宁县第一中学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黑龙江省东宁县第一中学
田秀娟
摘要:新课程应如何把握,怎样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教学的难度如何掌控,进度怎样控制,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合适等等,都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虽然教师们都参加了新课程改革的培训,但教学中还是有一些问题困扰,本文浅谈一下在近一年的新课程教学中的一点想法和反思。
关键词:
新课程 问题 认识
对于我们来说,新课程应如何把握,怎样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教学的难度如何掌控,进度怎样控制,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合适等等,都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在这些方面,任何一个新接手高一的老师都没有实践经验。可以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虽说在此之前,省、市、县、学校等都举办了培训班,进行了新教材培训,可是大多都是理论性的知识,实践方面的经验介绍还是比较少。在绝大多数教师头脑中,没有一幅清晰的图画。我校从2007年9月起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不觉近一年过去了。在这一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我遇到了不少问题,也有了一些收获。在此仅谈一下本人在近一年的新课程教学中的一点想法和体会。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欢迎广大中学物理教师共同探讨,提出宝贵意见。
一、处理好教师的角色问题
1、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
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最主要的职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须要通过课堂教学逐一落实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成 果最终也须要由课堂教学来检验和反映出来。因此,教师的责任是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途径来实践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促进者,教师要善于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积极性,促进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交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达成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目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教学促进者的形象。
2、教师应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实践证明,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又是全方位的。教师的言行举止、提问题的方法,乃至衣饰、姿态、表情,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而且应在这个过程中千方百计地通过示范作用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按预定目标发展。引导学生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观念和做人。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角色转变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教师将更多地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所以,教师要对物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进行必要的归纳与指导。如理想模型、理想过程、理想实验、近似抽象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佯谬和反证方法等等促成了物理学中许多定律的发现,可以结合物理学史上大量生动事例说明科学家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方法的渗透。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用归谬 法驳斥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学电磁感应时,可介绍法拉弟和电磁感应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明白电磁感应发现的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对物理学发展的深远影响。还可通过开设方法总结专题讲座,利用教材中以控制变量法研究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也用该方法研究了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等具体实例应用加以剖析,使学生较全面地体会该方法的内涵、从而初步掌握该方法,达到会初步应用的目的,使学生学习物理有一个质的飞跃。
3、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评价者。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做出有效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而且要考虑到知识获得和技能掌握的情境状态,如空间、时间、情感、交往等动态因素,以全面、具体、综合地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这可以通过各种评价手段和技术来完成,例如通行的多元智能评价法和档案袋评价法,真正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新课程方案还要求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提升老师的权力,给予学生更大的生长空间。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或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4、教师应是终身学习者。
优秀的教师要经过良好的职前训练、妥善规划的实习以及持续不断的在职进修,才能日趋成熟。教师要会自主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在现在信息传播途径日益丰富,电视、书刊大量传播,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大容量百科全书光盘、计算机信息网络等开始在教学中应用,学生可以从更广的途径获得信息。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作为信息源之一,最主要的方面不是将所有信息都装在头脑中,因为人脑存储信息的空间是有限的,而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获得信息的线索,知道该以何种方式到何处去寻找信息,不断学习,自我提高,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能否达到一定的深度、广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是否见多识广。教师如果知识渊博,专业文化素质较好,对于教材中知识内容能加以必要的补充,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探究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电磁学”中的电磁感应现象时介绍交通十字路口闯红灯时自动拍照的原理;在讲解“x射线”时介绍伦琴发现x光前已有4位物理学家发现过此射线,只是没有深入研究的物理学史故事,并告诫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既要心细又有注意培养观察力。另外,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应有问必答,当场解决不了的可以带回家查阅资料后给予回答。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使学生对老师更加尊敬和佩服,增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促成教师行为的巨大感染力。
二、处理好科学探究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也有详细的说明。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处理好科学探究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物理1和物理2中,安排了几个探究实验,如:物理1第二章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第四章第二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第六节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等。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探究实验。在第一个探究实验前,将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印发给学生,使学生知道科学探究完整过程所包含的内容,进而设计出自己将要进行的探究的流程。为真正进行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一个探究实验可以由教师给出一些设计思路,提供一些从网上收集的有关该实验的设计方法等,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并使学生感觉到科学探究并不那么难。
2、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是通过教学逐步渗透给不要急于求成。
学生在初学物理时由于缺乏一定的探究能力,应该安排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可进行具有个别或少量探究要素的活动,随着学生物理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发展,可以逐步增加探究的要素。在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科学探究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经历具有完整要素的探究活动,对科学探究形成一个比较全面、深 刻的认识。例如,在学习“弹力”时,可以设计对弹簧弹力的一点探究,例如在“探究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究的经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让学生尝试探究的整个过程。
3、避免进入误区
科学探究不必要素齐备:《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所列出的究的七个要素不必在每一次的探究中全部涉及。《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把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以及交流与合作。这些要素是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但不是科学探究学习的必需环节。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只要具有一两个要素,就有了探究性。也就是说科学探究学习不一定是“完整”的。根据要素的多少可以把科学探究学习分为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完全探究能让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这种形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只能在教学中少而精的设计这样的探究课题。部分探究需要的时间相对较少,比较适合于课堂教学,有利于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空间,现实而具体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多角度地渗透科学探究学习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智能。
科学探究不一定必须要动手:科学探究往往需要动手做,但更强调动脑。毕竟,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只有学生的思维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才会产生真正 的探究。例如,在引入强相互作用时,下面的思考与讨论就是一种科学探究。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根据你的推测,原因是什么?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学生自然会想“:对呀,同性排斥啊,„„可能除了库仑力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力,使得质子相互吸引,不然怎么会,„„”。这段教学过程虽然没有让学生动手,但在猜想与假设、简单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思维着,体现出了探究的精神。
科学探究不要仅仅为了寻求某一个科学结论。有的教师总习惯于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取某一个科学结论。为了让学生尽快得出结论,教师想法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往教师的思路上引导,至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其它问题,教师们常采取回避的态度;同时,学生一旦得出了某一科学结论,教师也就宣告本次探究活动结束。这种单纯为追求结论的探究活动是不可取的。诚然,探究过程需要得出某些结论,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精神。
当然,在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不止上述两类。对于执教新教材的老师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需要转变的东西也很多。可以说我们是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多总结,多交流,使我们的教学能够达到改革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