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心得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一直深受着广大学生的青睐,带着对这本书的好奇,一同随着主人公走进了这本书中。
全篇着重描写了鲁滨逊在荒岛上通过自己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战胜了恶劣的环境,与土著人星期五共同回到了家乡,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
我最欣赏的不是鲁滨逊的勤劳与勇敢,而是他那惊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想而知,一个孤零零的大活人独自在荒岛上生活了十几年,没有人陪伴他,甚至于最基本的,与一个人简简单单地说会儿话都做不到。整个荒芜的岛上没有房屋,没有稻田,只能靠他自己辛辛苦苦地打造出一片天地。
其实鲁滨逊也是一个常人,他没有什么惊人的本领可以在这凄凉的环境中久久地挣扎。可是他承受住了这个打击,发挥出超出凡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了重新拾起勇气,鲁滨逊写了一张厉害差异表,把种种可能都分析出来。无论是出于消极还是积极,这使得他能够冷静下来,从只会空想的日子里解脱了出来,学会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从而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去改善现状。
但是比起鲁滨逊来,我们这些当代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似乎太糟糕了。不要说像鲁滨逊一样经历那样的磨难,即使是一些不顺心的芝麻大小般的事情也会轻易地被其打倒。经常从报纸和电视上得知,每年都会有许多学生离家出走甚至是自杀,其中的起因往往只是和父母吵了几句、考试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或者是老师批评严厉了些,有些人甚至还抱着“视死如归”的气势,其实这正是心理脆弱的表现,是多么的可笑并且可悲呀!
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常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小学的时候,我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情而被老师批评,由于想到我出发的意图是好的,心中有着说不出来的委屈,那几天上课总是走神,恨不得逃离这个深渊般的学校,走得越远越好。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笑之极,因为当时的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差,所以才会冒出那么多荒诞的念头,其实换个角度思考,被老师批评也不是一件坏事,虽然是被冤枉的,但是如果自己做事再小心谨慎一点,也不至于被人误会,所以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向好的一方面去想,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快乐等着你去收获!
曾经听过一个名人说过:苦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万丈深渊,而对于强者来说则只是一块不起眼的垫脚石。这句话鼓舞着我向人生的光明看齐。是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要调整好心态,就能够把所有的烦恼一扫而光,把困难化为前进的动力。困难来临时,我们要认真冷静地分析这件事产生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地加以排除和克服,而不是盲目地发泄和不切实际地空想,这样做不但徒劳无获,而且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对你的伤害将会更深一层。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信心百倍地迎接将来的每个挑战,并且出色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
这是一个可悲的故事,讲述了北平老城里活生生的一幕。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要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年轻力壮,正当生命的黄金时代;又勤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在强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主人躲避特务追踪还使他丢了比较安定的工作;虎妞对他的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的身心都带来磨难。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碾得粉碎。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平常他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格中也蕴藏有反抗的要求。他在杨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情,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所认为的“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并不是想借此往上爬,买车当车主剥削别人;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这是一种个体劳动者虽然卑微、却是正当的生活愿望。作品描写了他在曹宅被侦探敲去了自己辛苦攒来的积蓄以后,最关心的却是曹先生的委托,就因为曹先生在他看来是一个好人;还描写了他对于老马和小马祖孙两代的关切,表现出他的善良和正直。他的悲剧之所以能够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会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这些性格特点也起了无法磨灭的作用。象这样勤俭和要强的人最后也终于变成了头等的“刺儿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
这故事是一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不管怎样,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当时的社会治安好一点,祥子也许就能实现他的理想,也许就不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决定着人,如果无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关系,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生活。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会很复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
作品本生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的。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
读罢这本书,我对祥子的评价为:祥子是一个经不住生活的考验,而失去生活的人。俗话说:“路慢慢之远兮,吾将上下之求索。”他为何不再寻求新的路,而成为社会的人渣,败类?他为何不做生活的主宰者,去自谋生活呢?我想,他也是害怕了,因为他是农民出身,他受不了生活一次次对他的打击,他放弃了。所以酿成了书中的人物一直走下坡路的原因后果啊!
明天会怎样?我不得而知。而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今天。
第二篇: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李宸
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本学期我看了《教学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等书籍,感触颇多。
教学研究主要讨论有关学生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问题。如果是讨论某一具体课程,则希望通过讨论,对这一类课乃至更大范围的课程具有借鉴作用。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在近几年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一直都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我认为,课堂教学语言恰好似这样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工具。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讨中,许多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内容十分精彩,但美中不足的是偶尔会犯“口误”,大部分的教师语言方面表现的比较随意,是因为他们在备课过程中只有备教学内容和环节,而忽略了师生语言的设计。科学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简明、准确、流畅、科学性外,还需要风趣和幽默,才能让学生在抽象和平板的知识中体会到乐趣,提高课堂实效。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半岛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得当,通过幽默的语言,能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教师的语言受制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对知识的兴趣倾向。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出现异常情绪和障碍,作为教师就不能为了赶教学进度而一味地讲下去,使学生听了一知半解。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科学课堂的学习失去兴趣,久而久之就会恶性循环。学生处于何种知识水平上时,教师就必须用学生易懂的术语来阐述。
教师的语言还应控制自己的情绪。某些教师在上课之前看过某则新闻报道或事件,而在上课时会一不小心的联系起来,当然如果是与课堂知识有关的还好,但是大多时候会加入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最后导致学生的思维与课堂脱节。更有甚者遇到一些家庭或同事之间的一些矛盾,带着这种心态在课堂上很容易把自己的这种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总之,本学期所接触的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对我的教学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上仅就我所理解的谈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不当之出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第三篇:读书心得
学习心得体会
《爱和自由》在中国,已经有至少30万家长读到了这本书。它的流传,不是因为潮流或炒作,而在于思想的吸引力,这是一本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而我们社会现在也在探讨新的教育问题。这个新教育的宗旨是:实践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教育思想,改善中国儿童的成长环境。真正懂得爱孩子,而非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真正关注儿童生命内在的发展,而不仅是技能的驯化;真正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而不仅是物质的替代;真正尊重儿童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而非流水线上的产品;真正让孩子创造自我并创造世界„„
这本书的最初雏形,来自于孙瑞雪老师早期的演讲录。孙瑞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被誉为中国蒙特梭利第一人,“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爱和自由》饱含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她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那可能不是爱。”孙老师的真知来自于实践。她说,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好比吃饭,经过消化之后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被我们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叫做智力。现在很多家长都推崇智力,他们把智力和孩子的自我割裂开来,更确切地说,他们不认为孩子有独立的自我,他们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却可能离真实、幸福很远。“爱和自由”的科学教育方法认为,孩子的成长,不是一个被教育的过程,更不是被成人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对世界进行自我探索,同时自我教育、自我创造的过程;爱孩子,应该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非满足父母的期待;爱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意志,而非让他服从你的意志;一个完整的人,包括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自我在生命的最中心;科学的教育,应该给予儿童一个完整的成长历程,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它有别于以往只强调发展认知的成长状态。但现在的现实情况是——我们的教育环境非常严峻,非常难以撼
动, 而“孩子在不当的教育体制下,孩子的学校和家庭生活都得不到幸福,他们的思考模式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的目标是家庭、老师或社会给予的,生活的目标不是追求快乐,而是完成家庭、老师或社会给予的任务,孩子不能成长为自己。”而“18岁以内的孩子的问题,统统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家长或老师的问题”——这也是很多教育专家认为的。所以,这就更需要家长与老师都好好学习,学会爱孩子——而不是打着爱的旗号害孩子, 爱与害界线的掌握是要学习的,一点一点来, 当我们愿意去努力,且愿意去察觉,孩子已经很有福了, 尊重而不放纵、分享而不干涉、关怀而不教导, 而尊重和放纵之间那个度,如何把握,就要靠我们的修习了, 我们要相信孩子自我有着强大的能量和潜力, 我们能做的不是教导孩子如何,而是协助孩子一点点发现自我的强大能量, 或者说协助孩子引爆那个能量。
读后,我很是震撼愧疚,因为我没有给我的孩子以真正的爱,本以为爱孩子,我们谁都认为可以做到的,但事实却是“爱得到孩子,只有少数的母亲能做到”。换位孩子的角度来感受,我感到了那么强大的无助,对于大人世界的无力及对大人的情绪变化是那么恐惧的一份心情,原来我曾经那么伤害到我的孩子却不自知,因为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没有关注到那个小生命的感受啊。我们都在以爱的名义,让孩子成为实现期待的工具,只注重孩子的技能驯化而完全不知孩子的内在心理需求,给孩子极大的物质满足,却同时给孩子施加心理暴力,让孩子学习我们成人认为正确的标准答案却不知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对孩子以统一的标准不断比较,而不尊重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想这些也应该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省思的问题了。
看到身边有那样多以爱的名义受到伤害的孩子,我多希望有更多的父母或是老师看到这本书啊,所以我写了这个心得体会。最后以孙瑞雪老师的话来做为我的结尾: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就意味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到爱的礼物。因为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第四篇:读书心得原创
安静读书,淡泊为人
——假期学习读书心得
鸡西实验中学徐爽
平时工作时,又要上课,又要处理班级各项事务,经常在琐碎与忙碌中“偷得平生半日闲”读几本自己喜欢的书,从小说到散文,从短篇到巨著,从纯粹文学到教育理论,我都能从中有颇多的收获。即使有时忙起来没有大块时间,我也坚持订阅《读者》与《青年文摘》等文艺杂志,在零星时间与空间里,拓展一下自己的眼界。每一次沉浸在书中的时光都过得特别充实而愉快,使我的心灵有更宽阔的广度与更沉静的深度。
难得有长假,大块而没有干扰的时间给了我一次在书中畅游的阅读盛筵。
我为自己制定了系统的读书计划,以专业为主,文艺为辅的原则,使业务学习与兴趣拓展达成一种平衡。
我选择了《逻辑学》作为业务学习的重点,因为逻辑学是中文专业重要的一部分,只是现在很多大学都忽略了中文系学生这门课的需求。因为在大学时,学校并没有系统开设《逻辑学》,所以我对这部分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与研究。而逻辑学这门学科对教师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学生判断推断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选择在这个假期里自学《逻辑学》。
开始时我还踌躇满志,觉得一个假期可以把《逻辑学》整体学习一番,结果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却发现自己的浅薄。《逻辑学》语言简洁,概念严谨,内部结构也环环相扣,阅读难度不大,理解难度较高,知识点密集繁多,要求掌握与记忆的东西也大大超出我的想象,所以学习时进程迟缓,一个月结束,我才将序言“什么是逻辑学”,语言的用法,定义,命题与语句,论证、前提与结论这些基本概念读完。留下了一些遗憾,但更多的是一种挥洒过后的激情与狂热,激发了我对逻辑学的热爱,也激发了我对逻辑学与科技说明文、现代文阅读等文学阅读理解之间的同异之间的探索的兴致。虽然假期结束了,但是我的《逻辑学》的路程才刚刚开始。
文学类的阅读,我选择的是《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周国平散文,并且计划重读《红楼梦》。与《逻辑学》相比,文学类的阅读于我而言更游刃有余,也更放松一些,而且在春节出行的旅程中、客居时都可以排 1
遣无聊寂寞的时光,增添许多情趣与兴致。
欧·亨利的小说以情节处理的新奇与语言的幽默风趣见长,我希望通过这类书籍的阅读可以使我保持一颗乐观积极之心,并且可以将诙谐幽默纳入自己的教学语言之中,使课堂更为生动与精彩。但是我也清楚地知道,如果语言只是流于表面的浮华,那么幽默也只是成为一种轻薄与肤浅,永远缺乏智慧的深度。因而,我同时选择了周国平的散文,周国平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与他在哲学领域深入的探索,使得他的文字里充满了理性的色彩与光辉,充满了对人生与世界的睿智思考。读他的文字,会让人忘却世间的纷扰芜杂,使人的心灵得以有繁华落尽见真淳的清澈与明达,在文字中经历一番不凡人生,并从中对生活有了深刻的审视与体悟。这也是周国平文字与人格的魅力所在。
而《红楼梦》,是我一直的最爱,常读常新,常阅常叹,溢美之辞别人已说得太多,而我总在曹公笔下沉默又沉默,只会随人物悲欢或唏嘘感慨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读《红楼梦》,是我对自己的一次灵魂排毒,使自己远离世俗,远离碌碌,远离一切平庸,把心放空,放静,放洁。再走出时,我才能有面对尘俗不肯随波逐流的勇气与执着。
安静读书,淡泊为人,也是我读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得了。在快餐文化风靡来袭之时,能有一份安静读书的心境,才能保有一席淡泊为人的澄澈天地!
第五篇:读书心得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宁阳八中
王红
在读完《细节决定成败》几天后细想,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的工作态度,也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
在工作当中,很多事情做的好与坏往往就在细节之上。“百分之一的疏忽,就可能导致百分之百的失败”。我在学习《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也有同样的感想,同样的体会: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细中见精、小中见大的道理。把读书的心得体会联系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对那些平时工作中被忽略的小节、见怪不怪的小事,引起了高度重视。我们大多数的人或多或少犯有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社会上“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像、几乎、似乎、将近、大约、大体、大致、大概等等,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常用词。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做好每一件事情不可缺少的基础。”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做事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首先要有行动,行动最能发现应关注的细节所在。任何一件事都是由一些细小的“琐事”组成的,正因为行动,我才发现原来“琐事”是最多的。也就是因为行动,我们常在做事情的时候,发现有许许多多重要的细节。而光说不做是假把式,光说不做就会把真正的细节抛之脑后,就像老鼠部长提议给猫挂铃铛,以绝后患,大家一致叫好,最后一哄而散,忘了最重要的“谁去给猫挂铃铛”的细节问题。假若老鼠们真去给猫挂一下铃铛,也许就不会认为这是个好建议了。所以说,行动过程中往往可以发现细节所在 行动是保证细节落实的关键,对细节的理解和重视再多,如果没有行动,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再小的事,只要做了,就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如果不做,事情还是事情,不会因为我们而自己做完。只有完成细节,才会离成功越来越近。一个“做”字就是细节落实的关键。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里也强调一个“做”字,把最平凡最简单的事情做完,抓住“落实”才能保证“细节”成功,从而决定整个成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知行,因为认识到行动的重要性所在,把“行”字摆在首位,因而改名陶行知。“做简单的事,始终如一”。这就是行动和
细节之间关系所在。
行动是完善细节的药方。如何完善细节,做得更好?就需要不断的实践,通过实干和行动来得到证实。一点一滴的改变就是从细节上不断完善,通过行动来做得更好。与此同时,行动还可能弥补一些疏忽。比如有时我们因为一些管理没有引起重视,产生了疏忽,但只要我们严格按照标准的来行动和执行,也会避免忽视细节的代价。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更应认识到做一名执行者,按章落实的重要性。重视行动,是要在重视细节的基础上来做的。“1%的差错可能导致100%的失败”。只有我们在“行”字上把1%的差错避免了,才能发挥出行动与细节完美结合的作用。
注重细节也是一种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充分的体现,如果没有充分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谈何注意细节,把小事做细。要想比别人更优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然而,我们所看到的人家成功的辉煌,却很少去关注他们管理细节的用心。对敬业者来讲,凡事无小事,间单不等于容易。因此,要积积倡导花大力气做好小事情,把小事做细。细节能够表现整体的完美,同样也会影响和破坏整体的完美,细节是一钟创造。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究竟有多大差别,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和体力上的差异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很多小事,一个人能做,另外人也能做,只是做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往往是细节上的功夫,决定着完成的质量。如果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这个人对工作就会缺乏认真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和敬业的精神,这些人只能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不会主动去动一些脑筋,想一些办法去创造工作;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能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用心去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台湾首富王永庆,就是从细节中找到成功机会的人,其实认真做事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这个体会也是比较深刻。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每天就会尽自己所能,力求完美。显而易见:如果谁忽略了细节,谁就不可能真正取得成功,谁在细节上用足了心,那么,就可能赢得非凡的人生。“细节”所诠释的是我们在既定的目标下细致的做好我们应做的每件事,或者是我们不经意的在一种境况中通过细节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修养,做好细节于事、于人、于己,所体现的都是认真负责。
所以作好本职工作,作好细节,作好自己,得益的仍然是我们自己。不说姿态多高,能越过自己,看得更远些,就是跳出了界外,走出了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