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明年实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 中职校和普通高中设不同考试课程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福建明年实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 中职校和普通高中设不同考试课程
作者:
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13年第06期
中新网消息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福建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暨招生工作会议上获悉,从2014年起,该省整合“高职单考单招”、“高职自主招生”、“中职推免”等,设立“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并于今年12月底前后组织第一次考试。此举旨在落实教育部本专科分类考试改革要求,进一步扩大高校生源。
据了解,今年福建省高职单考报名1.89万人,比2012年增加近3 700人。高职单考报名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考者共1 019人,比2012年的196人增加了823人。今年4月,该省“中职推免”和“高职自主招生”共录取新生1.1万人。
据福建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面向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应往届毕业生招生,同时允许非福建户籍考生报考,于每年12月或1月组织考试,每年3月招生录取。
在招生院校及计划安排上,福建省内有关应用型本科专业全部招生计划和省内所有高职院校不低于20%的招生计划,用于高职教育入学考试招生。应用型本科专业招生录取工作由省教育考试院牵头组织实施。高职专业招生工作由省教育考试院提供考生成绩,学校根据生源情况择优录取,其中,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及有条件的高职院校须加试专业技能,择优录取,更好地体现“知识+技能”的招生改革要求。
第二篇:福建2014年起实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
福建2014年起实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
从2014年起,福建省将整合“高职单考单招”、“高职自主招生”、“中职推免”等,首次设立“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2013年12月底到2014年1月初,将组织第一次考试。报考对象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应往届毕业生招生,同时允许非福建户籍考生报考。
该项考试每年12月或1月组织考试,面向中职学校招生的,设置语文、数学、英语、专业基础四门考试课程,专业基础设若干科类,由考生选考一个科类,语文、数学每门满分150分,英语满分100分,专业基础满分200分,总分600分。面向普通高中招生的,设置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四门考试课程,每门满分150分,总分600分。
在招生计划安排方面,省内有关应用型本科专业(含本专科高校联办专业)全部招生计划,省内所有高职院校不低20%的招生计划,用于高职教育入学考试招生。
每年3月份开始招生录取,4月底结束。应用型本科专业招生录取工作由省考试院牵头组织实施,根据考生考试成绩,按照招生计划单独切线,实行按专业志愿平行投档录取。高职(专科)专业招生工作由考试院提供考生成绩,学校根据生源情况择优录取。要求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及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加试专业技能,择优录取,更好地体现“知识+技能”的招生改革要求。
第三篇:2018年福建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数学考试大纲
2018年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 数学考试大纲(面向中职学校)
Ⅰ 考试性质
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面向中等职业学校考生)是针对合格的中职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职院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入取。因此,高职招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 考试内容
根据高职院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模块必修课程,确定高职招考的考试内容。
数学科的考试,应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反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课程培养目标。
一、考核目标和要求
(一)知识要求
知识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模块必修课程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 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以教育部公布的规划教材为主要参考教材。
对知识的要求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1.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2.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
3.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
(二)能力要求
能力是指运算求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运算求解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简捷的运算途径。
2.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简单的几何图形。
3.抽象概括能力: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抽象、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针对不同的问题(或需求),会选择合适的 数学知识与数学模型求解。
4.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能对工作和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简单问题,作出分析并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二、考试范围和要求
(一)集合
1.理解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2.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能灵活地用列举法或描述法表示具体集合。
3.掌握集合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 能分清子集与真子集的联系与区别,分清集合间的三种关系和对应的符号;能准确应用“元素与集合关系”和“集合与集合关系”符号。
4.理解集合的运算(交集、并集、补集),能熟练地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会借助数轴进行不等式形式的集合运算。
5.了解充要条件,能正确区分一些简单的“充分”、“必要”、“充要”条件实例。
(二)不等式
1.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不等式的三条性质,会根据不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掌握区间的基本概念,能熟练写出九种区间所表示的集合意义,能直接应用区间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能将不等式的解集用区间形式表示。
3.掌握利用二次函数图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能根据 二次函数的图像写出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4.了解含绝对值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会解简单的含绝对值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三)函数
1.理解函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仅限含分母,开平方及两者综合的函数)、函数值和值域。
2.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会根据题意写出函数的解析式,列出函数的表格,能通过描点法作出函数图像。
3.理解函数单调性的定义,能根据函数图像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最大值、最小值和单调区间;理解函数奇偶性的定义,能根据定义和图像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4.理解函数(含分段函数)的简单应用,会根据简单的函数(含分段函数)的解析式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作出图像,并能用函数观点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1.了解实数指数幂,理解有理指数幂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能对根式形式和分数指数幂形式进行熟练转化,能熟练运用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法则计算和化简式子。
2.了解幂函数的概念,会从简单函数中辨别出幂函数。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与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并举例,能根据图像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包括定义域、值 域、单调性)。
4.理解对数的概念并能区别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掌握对数的性质(含logaa1,loga10),能运用指数式和对数式的互化解决简单的相关问题。
5.了解积、商、幂的对数运算法则,记住积、商、幂的对数运算法则并能在简化运算中应用。
6.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能举出简单的对数函数例子,会描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7.了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能应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题。
(五)三角函数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能陈述正角、负角、零角的规定,对所给角能判断它是象限角还是界限角,能根据终边相同角的定义写出终边相同角的集合和规定范围内的角。
2.理解弧度制概念, 能熟练地进行角度和弧度的换算。3.理解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概念,会根据概念理解这三种函数的定义域,判别各象限角的三角函数值(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正负;会求界限角的三角函数值(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
4.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tansincossin2cos21,会利用这两个基本关系式进行计算、化简、证明。
5.了解诱导公式:2k、、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并会应用这三类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化简或证明。
6.了解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能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的图像,并根据图像写出正弦函数的性质。
7.了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能根据余弦函数图像说出余弦函数的性质。
8.了解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
(六)数列
1.了解数列的概念,发现数列的变化规律,并写出通项公式。2.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会利用已知公式中的三个量求第四个量的计算。
3.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会利用已知公式中的三个量求第四个量的计算。
4.理解数列实际应用。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会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简单问题。
(七)平面向量
1.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能利用平面中的向量(图形)分析有关概念。
2.理解平面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会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和数乘运算法则进行有关运算。
3.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会用向量的坐标进行向量的线性运算、判断向量是否共线。4.了解平面向量的内积,理解用坐标表示内积、用坐标表示向量的垂直关系。
(八)直线和圆的方程
1.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能利用斜率公式进行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
3.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能灵活应用这两种方程进行直线的有关计算。
4.理解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掌握直线几种形式方程的相互转化,会由一般式方程求直线的斜率。
5.熟练掌握两条相交直线交点的求法,会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6.理解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会求过一已知点且与一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方程。
7.理解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会求过一已知点且与一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方程。
8.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9.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会由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求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圆的标准方程。
10.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会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1.理解直线的方程与圆的方程的应用,会用直线与圆的方程 解决非常简单的应用题。
(九)立体几何
1.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了解确定平面的条件。
2.理解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会借助空间图形理解几种平行关系的判定与性质。
3.了解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会利用简单的空间图形进行有关角的计算。
4.理解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会借助空间图形理解几种垂直关系的判定与性质。
5.了解柱、锥、球的结构特征及侧面积、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不要求记忆公式)。
(十)概率与统计初步
1.理解分类、分步计数原理,能利用分类、分步计数原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2.理解随机事件,会判断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3.理解概率及其简单性质,会求简单的古典概型的概率。
Ⅲ 试卷结构
试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计45分;第二部分为填空题,共5题,每题3分,计15分;第三部分为解答题,第21,22,23,24题,每题6分;第25,26,题,每题8分,计40分。选择题为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写出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等,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
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填空题其后,解答题在后。试卷应由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组成。难度值在0.7以上的试题为容易题,难度值在0.4——0.7的试题为中等题,难度值在0.4以下的试题为难题。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7:2:1。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选拔的实际,命题应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为基础,注重考查考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试卷结构合理、规范,试题内容科学、严谨,文字材料简洁、明确,参考答案合理、准确,评分标准客观、公正;试题的难度要求适当,思考量和书写量适中,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一定的区分度,避免出现繁、难、偏、旧试题;在注重基础的同时,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关注考生的发展潜力。
Ⅳ 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全卷满分100分。考试不使用计算器。
第四篇:土建类-2018年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职业技能测试考试大纲
2018年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
土建类职业技能测试考试大纲
本技能测试大纲以教育部2014年颁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为指导,按照《2018年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大纲》的要求,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公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用书目录中本专业相关教材为参考,依据现行的国家标准《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10)、《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10)的各项规定,测试考生理解《土木工程识图》相关基础理论和掌握手工绘制土木工程图样的方法。
Ⅰ 测试内容与测试要求
一、测试项目
使用图板、丁字尺等绘图器具,用铅笔绘制指定图幅的图幅线、图框线、标题栏,绘制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
二、测试时间
120分钟
三、测试要求
1.能正确使用图板、丁字尺、三角板等绘图器具进行绘图; 2.能正确使用绘图铅笔绘制不同线型、线宽的图线,图线应光滑、匀称;
3.熟悉比例的概念,能根据给定的比例和尺寸绘制图样;
4.熟悉手工绘图的方法、步骤;
5.掌握识读与绘制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的方法、步骤;在抄绘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的基础上,能够按要求补全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中的有关比例、标高、门窗图例、尺寸、定位轴线编号等内容;
6.熟悉尺寸、标高标注的方法,尺寸、标高标注应符合规范要求;
7.熟悉字号的含义,熟悉长仿宋字书写要领,能正确书写不同字号的长仿宋字、数字和字母。字体应工整,符合规范和试卷要求。
Ⅱ 测试形式与环境
一、测试形式
按测试样卷图样要求,在教室测试环境下使用常用的绘图器具完成手工绘图。
二、测试环境
1.须提供单人单桌进行绘图(绘图时具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不得影响左右同学的绘图)的测试环境的教室或制图室;
2.考场统一提供图纸。注意事项:
1.考生必须自带2号图板、丁字尺、三角板、圆规、建筑模板、铅笔、橡皮、擦图片和胶带纸等绘图器具和用品;
2.除以上规定的工具及用品外,考生不得将任何纸张、书籍等物品带入考场。
第五篇:高等职业教育中专业、课程、师资三者之间关系之我见
高等职业教育中专业、课程、师资三者之间关系之我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针对高职教育的这些特点,其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及师资力量的配置就应与其目标相适应。
高职教育中的专业设置应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学科型教育 ,高职专业设置是针对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设置的。高职岗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要及时体现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体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反映地域性特征是使高职教育具有活力的根本所在。力图从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教育投入变化以及受教育者职业需求出发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中专业设置的重要性和高职专业设置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等同于学科门类,不侧重于学科分类的学术性;但它也不等同于职业,即它不与社会职业一一对应,却又与社会职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专业划分的基础为一组具有一致性的相关职业的职业能力,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等,专业培养目标的依据以达到具有一致性的相关职业的职业能力与工作资格为目的。专业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相关的职业劳动过程、职业工作环境和职业活动空间具有一致性,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与他对将来从事的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的判断相一致。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特色不突出,存在着“不软不硬、不上不下”、“博而不精、适应期长”等缺陷。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教材内容陈旧,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学生的技术技能训练十分薄弱。因此,探索建立符合职业院校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高职教育面向职业培养人才,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从事该职业的人有着客观的要求,所以人才的知识结构要与社会广泛需求的职业群及相关的职业岗位技术标准相适应,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能满足岗位技能需求,并体现基于应用的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需要巩固、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在校期间需要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人才知识结构的确定应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生源表现出较大的个性差异,课程体系应能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爱好学生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按照不同的职业方向个性化成才。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学生用了很多时间去“打基础”,学了很多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而实际工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加上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必须坚持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的理念,把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注重“职业”与“技术”相结合。分析就业市场,充分占有可靠的信息资料,搜集人才交流信息部门做出的各种人才流动情况的报告,估计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后,再作出课程设置的决定。在课程发展方向确定后,学校除了对宏观人才市场的分析、判断外,还需要对每一个微观人才市场的需求做大量的调查分析,注意国家劳动部门最新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合作的不断深入,作为一线的技术人员,除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外语水平。在设置课程时,应根据专业特点加强计算机的应用和专业外语的学习。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特别要围绕核心专业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不同职业方向课程子模块的设定,分别体现实际操作型、技术应用型和应用技术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做到人人成才;培养学生交往合作能力、职业行为能力、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保证学生目前和未来的社会生活需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充分考虑课程设置原则、课程体系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支持等要素,建构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学生可获得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术知识、操作技能,并了解工作的相关流程。为实现课程设置后的人才知识结构能满足岗位技能需求,并体现基于应用的(非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
以上所有的这些工作都需要一个高素质的师资团队。作为构建课程设置的保障体系,首先,要有行业专家和教授的参与。高职院校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使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使自己对于人才市场的预测和招生的定位更加准确。其次,需要专门的课程设计人员。课程设计人员与专家、教授合作,系统设计课程的总目标、子目标,完成教学参考资料、动态教材和电子教材选定等一系列基本任务,使全部课程有序、完整,层次清楚,目标明确。再次,充分吸纳一线教师参与。一线授课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课程的基本情况,比如对于过去用过的大纲和教材如何评价,哪些东西不适用,哪些东西需要改造和改革等。探索可操作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从师资队伍要求来看,高职教育要求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即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既要有普通高校教师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又应当有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高职教师的要求会更严厉一些。
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师资队伍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对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师来说,仅提“双师素质”的要求是不够的,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要求教师除能够胜任理论课,能指导学生实训之外,还要求教师参与企业相关研发工作,能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开展应用性研发。即:高职教师必须从“双师型”走向“三能型”。只有这样,高职教师才能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才能起着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才有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目前,很多院校的“双教能力”教师和“三能”教师建设有些不尽人意。由于学校发展较快,专业教师来源渠道略显单一,大多数教师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有企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很低,难以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也有部分教师缺乏基本的学术理想与追求。因此,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是各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对教师进修学习可适当提供经济上的补偿,开展教师培训。培训方式有脱产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锻炼、岗位培训、跟班研讨、导师带徒弟等等方式,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提高专业水平。职业学院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组织教师定期到对企业进行专业和工种生产实践锻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活动。教师通过下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活动来提高技术开发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通过参与企业的一系列活动,教师可以把在企业学到的内容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另外职业学院应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吸纳一批优秀硕士研究生和有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同时,注重选拔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以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三能”教师数量不足问题,为提升学院师资质量,必须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大引进有行业企业背景的高级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并从企业聘请一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授课能力的工程师、高级技师、退休专家作为兼课教师。只有通过多渠道引进“三能”教师,才能快速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