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传薪文章津逮——读《 香菱学诗》 札记(推荐)

时间:2019-05-14 05:3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学传薪文章津逮——读《 香菱学诗》 札记(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学传薪文章津逮——读《 香菱学诗》 札记(推荐)》。

第一篇:诗学传薪文章津逮——读《 香菱学诗》 札记(推荐)

诗学传薪 文章津逮--读《香菱学诗》札记

戴建华

《红楼梦》第48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一节,以“香菱学诗”为题,入选人教版新高中《语文》第六册。教材编者认为,这段学诗故事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极具启发意义,可谓深中肯綮。因为诗境与文道本同源异流,又殊途同归,故鲁迅先生赞美《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太史公书可谓“诗史”。老学者张中行先生著《负暄琐话》,自序“就主观愿望说是当做诗和史写的”,也确实当之无愧。所谓“史”,指“用意是记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所谓“诗”,当是有文外之味、味外之旨。正如周汝昌先生读后感言所云,“文境之高处未有不是诗者”。所以细味这段诗学传薪,可以得到写作津梁。

话说香菱要拜黛玉为师学诗,黛玉劈头就说:

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的。

开宗明义,寥寥几句话,就把律诗的要害全讲明白了。是一,律诗要讲基本的格律。起承转合本指律诗的层次结构,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明言“起”为首联,“承”为颔联,“转”为颈联,“合”为尾联。宋人范德机《诗法》云“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从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中间两联要对仗,平仄相反,虚实相配。黛玉说“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是版本错误,俞平伯先生作过考订,应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二,做诗也不要为格律所缚,前提当然是“果有了奇句”。明人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云:“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泥于法而为之,则撑柱对待,四方八角,无圆活生动之意。然必待法度既定,从容间习之余,或溢而为波,或变而为奇,乃有自然之妙。”举例来说,崔颢的《黄鹤楼》,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不对仗;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对仗而不工,因为“历历”是领下文“树”字,而“萋萋”则承上文“草”字。但全诗正如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所云,是“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气概莽苍,感情真挚;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誉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诗仙李白登临此楼,也为之搁笔长叹。

作文亦复如此。“起承转合”也是行文的基本模式。但文章有法,而文无定法。不以规矩固然不能成方圆,可与人规矩又未必能与人巧。

黛玉的话正是对症下药。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香菱领悟到,不是不要规矩,而是诗的好坏关键不在规矩上。“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一句,足见香菱的思想已从平仄、对仗的框框中解放出来了。黛玉不失时机地接着说道:

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讲解不仅简明扼要,而且循序渐进。黛玉先讲解了格律,又引导香菱突破格律的藩篱,注意“词句新奇”;香菱方明乎此,接着又否定词句为上,引导她用心立意,恰如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格律是形式,词句是表象,只有立意才是精髓。这里黛玉强调“真”,正如清人袁枚《随园诗话》所云:“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李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喜怒笑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红楼梦》第38回记红楼众钗与宝玉共结“海棠诗社”,作菊花诗十二首,李纨笑道:“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只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前此,她评“各人有各人的警句”,可见“词句新奇”是人人与共了,黛玉夺魁靠的就是“立意”,这里强调的是“新”。《沧浪诗话》云“语忌直,意忌浅。”则是强调“深”。意趣有了“真”“新”“深”,可以得诗之三昧了。

不言而喻,作文也以立意为先。真,是言为心声,不矫揉造作;新,是别出心裁,不人云亦云;深,是内涵渊永,不浅尝辄止。

从格律讲到词句,从词句讲到意趣,黛玉无不言简意赅。“理论”是大体完备了,我们再来看看黛玉如何指导香菱从事实践活动:读和写。

香菱听黛玉说到“意趣真”,便接口说道:“我只爱陆放翁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黛玉马上说道:

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旦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这里有严肃的批评、高明的指点和热情的鼓励。读诗不可浅近,确实是当头棒喝。《沧浪诗话》云“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若自生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也。”黛玉所列的“教材”,可说品位极高。首先,律诗各体的高下前人本有定评,黛玉所列三子确实各擅胜场。如清人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五言律老杜固属圣境,而王(维)、孟(浩然)确是正锋”,“七律法至子美而备,笔力亦至子美而极”,明人高棅《唐诗品江》则云“七言绝句,太白高于诸人”。其次,王维心仪佛学,后人目为“诗禅”;杜甫胸怀儒道,后人誉为“诗圣”;李白迹近道家,后人称为“诗仙”。正是各抱襟怀,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黛玉重视“先入为主”的作用,所以强调“取法乎上”,而且杰出诗人的重要作品不能浏览,要“细心揣摩透熟”。“底子”一词,极为传神,是最结实、最牢固的基础,有了“底子”再博览,把精读与泛读紧密结合起来,就可以融会贯通。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昔贤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说“腹有诗书气自雄”,都是讲的这个道理。但读书要读好的,有真知真见,真性真情,要反复咏味,如果能熟读背诵一二百篇古今名篇,那就更好;还要读难的,故意找一些超过自己能力的,初读不求甚解,久而久之,期能心领神会。为写作“打底子”,最好不读品位差的,弄不好会把瓦砾当成珠玉,甚而耳濡目染,受到影响和局限。

香菱听了黛玉的话,先读完了王维的五律,接着要读杜甫的七律。黛玉关切地问她“共记得多少首?”“可领略了些没有?”可见黛玉很重视“记得”“领略”这样的扎扎实实的基本功。然

后又告诉她读后“正要研究讨论,方能长进”。香菱说她的体会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必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要她具体鉴赏,她就说:

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的尽;念在嘴里,倒像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似的。

香菱有了“妙悟”,还用“妙语”--“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来形容她的品味,被正巧赶到的宝玉表扬她“会心处不在远,......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香菱得到鼓励,有了创作的冲动,央黛玉“出个题目”。黛玉道:“昨晚的月亮最好......你就诌一首来”。香菱先写道: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这首处女作很幼稚。用词肤浅,不含蓄,意思也重复累赘,首尾两联只是说月亮很亮,颔、颈两联上下句均辞殊意同,有“合掌”之病。所以黛玉批评她“措辞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它缚住了”,要她“放开胆子去做。”于是有了第二首: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清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这一首虽不再那么笨拙,能以花香夜露去烘托,但因为老想脱开前一首只形容月亮本身的束缚,结果“句句倒像是月色”。所以黛玉评价“自然算是难为她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做”。接着苦吟了第三首: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经过几次挫折,香菱终于找到门径,关键是在物(月)我之间搭起了一道桥梁。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里是肤泛的,在第二首里是游离的,到第三首里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香菱终于得到了可喜的成功,博得了众人“新巧有意趣”的佳评。

黛玉在理论讲解、欣赏指导、创作扶持几个环节上“步步为营”,循序渐进,而又循循善诱(如果黛玉是代曹雪芹立言,那就弥足珍贵),让香菱意兴盎然,欲罢不能,阅读能不畏繁难,写作能不避艰辛。这种读书能不断深思有得,作文敢于不断确立又不断翻新,逐渐逼近最佳意境的作风,是很值得学习的。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作文的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你说难吗?也难,也不难。说是难,因为不能一蹴而就;说是不难,因为功到自然成。功到也许是个笨办法;不过,如果笨办法确实有效,那我们还是把它看做灵丹妙药的好,虽然这药不是速效的”。(《作文杂谈》)

黛玉教诗,香菱学诗,“师生”相得,可谓珠联璧合。我们从中还可以得到一个启发,那就是对待学习要有真情--对崇高的读物充满敬意,下笔行文要饱含热情;求真知--有独到的见解,不落人窠臼;能真积--《荀子》说:“真积力久则入。”持之以恒,积微知著,是可以日新日新日日新的。

第二篇:我读香菱学诗

我读《香菱学诗》

《红楼梦》第48回,作者曹雪芹通过薄命丫香菱拜林黛玉苦学诗的故事,不仅表现了香菱的兰质蕙心冰雪聪明,同时通过物的对话,也传达出作者曹雪芹对学写诗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首先,作者通过香菱拜访林黛玉请求学诗的对话,阐明了学习写诗(律诗)的基本要求和遵循的原则:讲“起承转合,中间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林黛玉)关于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通俗说法,但是“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奇句新奇为。”(香菱)“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做„不以词害意‟。”(林黛玉)曹雪芹实际在这里通过林黛玉之,阐明了写诗以立意为要,要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不能为形式而讲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的道理。

其次,作者还通过林黛玉对香菱学诗的指导,道出了学写诗的应遵循的循序渐进的步骤:先把王王摩诘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的一看。不用一年,不愁不是诗了。在曹雪芹看来,学诗就要先学王维、杜甫、李白,这打基础,一开始就进入正道。这三无疑是唐代最有就的诗和大家,有这三垫底,再学陶渊明、谢灵运等才能学出,即再一个新台阶。香菱一开始就说她喜欢陆放翁的诗,林黛玉以她的个体会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林黛玉断然否定陆游,也没提白居易,大概在曹雪芹看来,陆、白二的诗太浅显,诗味不浓,学诗断不可从这二学起,从这二学起,可能走入歧途,或者就学不好。

另外,香菱学诗的刻苦,由最写诗写不好,到最后写出好诗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说明“世无难事,只怕有心”,诗并不难学的道理。

关于诗的好,曹雪芹通过香菱之说:“诗的好,有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的。”这话简直是论诗的名句了。涉世事的年轻,一般都喜欢诗歌,喜欢诗里优美的意境,喜欢那说不出的意思。若有喜欢古典诗歌,并想尝试写作,那么就应从香菱学诗得到启示。

而本课的教学目的是:1.了解香菱的性格。

2.香菱学诗给学生的启示。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如果要把本课设计成了解红楼梦的窗口,恐怕不合适。如果在配本课中加上“香菱前传”及“香菱后传”,那整篇文章就应该更名为《香菱传》了!而本文名为《香菱学诗》,我们必须抓住本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这样,让学生学得看似少,但小有收获;如果走另一条路,看似多,但多而散乱,学生在未读懂红楼梦以前,其实不可能有太多收获的。

一堂课,不论学科,基于教学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是正常且必须的,但是千万不能舍本求末,丢掉一节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这节课必然是失败。

第三篇:读《香菱学诗》有感

读《香菱学诗》有感

读《香菱学诗》有感1

《香菱学诗》来自于曹雪芹的〈〈红楼梦〉〉,这篇文章讲得是黛玉师傅教香菱如何做诗和香菱如何学诗的事。只是短短的一个小回,却蕴含了愈多道理,而这些道理,都有一个共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香菱学诗中,香菱是一名苦命的女子,本出身在一个乡官人家,却在三岁时被拐,长大狐被薛霸买去做了妾,后随其进京,在薛蟠的一次外出,贾宝玉把她带到了大观园里给自己作伴,环境的变化和影响激起了香菱学习写诗的欲望,却被宝钗笑“得陇望蜀,劝其缓一缓”,但这也无法阻止香菱求学的欲望,急切的找到了林黛玉

而黛玉教导香菱读诗,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香菱学会识记,理解运用五言律、七言律等,因为黛玉知道只有让香菱明白识记是基础,理解能帮助识记,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才能作出好诗。成为“诗翁”。最后香菱不负众望,理解了作诗的技巧,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她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字也似天理,但这两字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像是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形容的正是如此,联合实际想到那年上京去,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明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的“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但是香菱运用到现实也就是说自己作诗就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了。黛玉见香菱学得如此之妙就借昨夜月亮让香菱作诗。起初,香菱作了一首诗,黛玉批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诗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做。”香菱听了,默默回来,连房也不入,只有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含笑,默默天地至公,香菱做出来拿与黛玉看。黛玉说:“还是不好,过于穿凿,还得另作。”香菱自以为很妙的诗被说如此,于是思考不断,结果在梦中出现,这不就是灵感么?不就应了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么?

同时,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香菱之所以想学诗兴趣是她最先的出发点平时她也爱看些诗,加上贾府在这个特殊环境里文学氛围浓厚,更是增加了对诗的兴趣。表面上看人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真正做到的却寥寥无几,你不见那草草学子被师大胁迫着学这种特长那种特长,而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却被早早的扼杀。最后少数人站在了人生的领奖台上而更多的人却成为人们惨痛的教训正所谓“吃草的骆驼莫喂肉。”

成功源于勤奋,青春的朝气和前进不己的好奇心也是成功的关键。泉水叮咚奔向大海,雄鹰展翅搏击长空,香菱正是有追求,才感受到了快乐的心境;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流始,才能快乐的成长。〈〈香菱学诗〉〉教给我们这些,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明天创造更多希望,为明天设下更多追求,一步步地踏上成功之路。

读《香菱学诗》有感2

了解了香菱学诗的过程,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勤奋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都是看勤奋来取得成功这一点无可厚非。

但是,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最关键的一点应该是香菱那种主动求知的精神。

不难发现周围的许多同学整天埋头写作业,可是成绩却没有什么起色,亦或是没有取得持久的进步,这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丧失了求知的精神,遇到难题就放弃不做,又或者是做一道算一道,不去探究本质,这一点是最为致命的。

第二点。是香菱学诗得到了良师黛玉的指点。才取得了长远的进步,换个说法便是技巧。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事实上。我是一个比较固执的人。我不喜欢玩弄什么技巧,看出本质就是我最大的追求。然而,事实显然很残酷,征引老师的话说就是“一就是一,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我自己也深感到这一点能够探寻到本质。当然是最好,然而在其他时候,的确应该用一些技巧,这些技巧一般来自他人,尤其是老师的指点。也可以从书中,在网上学习,这些都是极好的。

在我眼里,那些在我们这种教育制度下取得成功学生,一是天才,二者则是将勤奋与技巧推上极致的人。

香菱学诗教会我们,勤奋加上技巧,便是成功的秘诀。

读《香菱学诗》有感3

叔本华曾说过:“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芬芳。”红楼梦中香菱学诗就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道理:采花莫怕刺,这对于我们中学生的学习是个很好的榜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香菱之所以想学诗,兴趣是她最先的出发点,平时,她也爱看些诗集,如上贾府在这个特殊环境里,文学氛围浓厚,更是增加了对诗的兴趣。表面上看,人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真正做到的却寥寥无几,你不见那草草学子被师大胁迫着学这种特长,那种特长,而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却被早早的扼杀。最后,少数人站在了人生的领奖台上,而更多的人却成为人们惨痛的教训,正所谓“吃草的骆驼莫喂肉。”

香菱为了采花,在满是刺儿的玫瑰花丛中勇敢前行,黛玉吩咐她要多读,于是向灯下一道一道的读,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她也不睡,中学生若能如此勤奋,即便是笨马,也有先飞的一天,读书,不仅用眼更要用脑,边看边思,才能有所得,香菱读诗便是例证,她读诗后对诗的感悟,宝玉也称赞,并说:“可知‘三昧’你已得了”,对于一个初学者,能有这么快的进步,也不能不让人赞叹。

香菱开始写诗人,可那“玫瑰的芬芳”还远躲着她,留给她的仍是那成片的刺心,但她不气馁,因为她知道跌倒了,只有爬起来,被扎了,只有重整向前才有成功的可能。于是,在前两首诗都通不过后,便继续努力:“她便要思索起来了……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愁诗……香菱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最终,她的诗博得了众人的好评,都争着要诗看。人生的路很多,平坦的却没有几条,更多的荆棘丛生,悬崖峭壁,如果因为害怕被刺札,害怕摔倒,就不想去采取前路芬芳的玫瑰,那就是懦夫,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人生的辉煌的点,但我仍然要说,只要经历过,成功和失败同样精彩,因为经历过了,你总会比别人多一条通向成功的路。

愿菱荇花香飘满在你我的征途,促人奋进,最终到达那美丽的玫瑰园,尽意的采樵,记住:采花莫怕刺!

读《香菱学诗》有感4

(一)香菱,是《红楼梦》中的人物,而《香菱学诗》是我们语文课文,我看了香菱的学习用功不禁让我想向他学习。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

故事开头写香菱一见黛玉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诺。以下写香菱在黛玉指导下学习写诗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

这就是香菱对学习的渴望和执着,可是先子我们呢,有好的学习条件,却不好好的学习,整天只知道耍酷,这又有什么意思呢,其实,只要我们全身心的浸入的学习中去,你不但能够学好,而且会让学习的负担成为快乐,所以请大家要好好学习!

(二)香菱,本名英连,小时候出生于有钱人家,却由于在元宵灯会上被拐卖,沦落为贾府奴仆。宝钗一副夫子样的作为有时难免会煞风景,给人家泼冷水,所以香菱更愿意舍近求远找黛玉学诗,而黛玉则指点她学诗门径。

这个故事描写了很多人,但重点描述的还是通过香菱学诗这件事来表现书宝钗和黛玉两人不同的对待人、事、物的方式。宝钗内心深处并不是真的想教香菱的,她认为一个奴仆不值得,会显低她的身份,所以宝钗会偶摆夫子的架子,作者在此次是要体现出宝钗内心性格特征。而黛玉则不同,她认为香菱也是人,和大家一样没有高低之分,所以她不会嫌香菱不好,很认真的教她,香菱学诗终于成功,从而获得了大家的称赞。

(三)今天我学习了《香菱学诗》这篇文章,心中不禁感触万分。尤为突出的是香菱苦心学诗,她首先下定决心拜师学诗,然后专心致志地学诗。虽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但这些困难抵挡不住她对艺术对诗的痴迷,她着魔仿的学诗。虽然自己不是很有文化基础,但她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最终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的坚持赢得了成功。

《香菱学诗》这篇文章引入了我对“学习”这个题的深思,现在,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我想这就寥寥无几了吧,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不畏艰难地学习呢?我想也不多吧!何况比起当时的环境来现在的学习环境是多么优越,图书馆,因特网……为什么她能做到,而我们不能做到呢?我想是因为现在条件好,人们变得懒惰了。也许你去问:为什么仍有些人像香菱那样刻苦学习?这是因为他们明白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这个道理。人的一生不在于物质的富足,而在于精神上的富足,就算有再多钱又怎样?死了还有用吗?而在世上精神上的富足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在死后会有人歌颂你,说了这么多,总之,就是要在生活中学习,做到乐学,尽心尽力地学,从而就可在学习中成长。

第四篇:读《香菱学诗》,教诗歌鉴赏

理事单位铜山中专校长发来,请夏博士联系作者,指导其修改后发表。方

读《香菱学诗》,教诗歌鉴赏

江苏省徐州市张集中等专业学校

闫辉 ***

《香菱学诗》一文中,黛玉之所以能很快教会香菱作诗,除了香菱天资聪颖外,黛玉善教是重要原因。以下便是我琢磨完《香菱学诗》后,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香菱拜黛玉为师后,林妹妹能够没有摆谱,只说了句“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

这高三我们首先要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树立学好古诗的信心。当然,香菱要学诗是因为自己有兴趣,学生们可不一定人人有兴趣,所以还得找一些东西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讲课之前,可以先讲几个有关诗歌的有趣的小故事,比如“开元宫女藏诗得夫”、“李涉吟诗退盗”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把近几年高考中诗歌鉴赏部分的题目拿给学生们看,让他们有更明确的学习目的,最后回顾小学、初中学过的名篇,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杜甫的《春望》、杜牧的《清明》等,温故“图”新,让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有整体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并明白要学会鉴赏诗歌就必须多读、多记。

二、讲述规律,授人以渔

香菱要学的是近体诗,所以林妹妹给她打足气后说:“(律诗)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这是在指点我们要先教学生们一些最基本的格律常识,让他们能自己分析诗歌。

可以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短文系统地向学生们介绍有关近体诗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识和术语,比如:古体诗、近体诗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区别,律诗和绝句各自的特点,押韵、平仄、对仗的定义等。当然,干讲理论太枯燥,有人会去梦周公。在讲术语的过程中,可以先从学生们熟悉的、简单的诗歌入手,比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王昌龄的《从军行》、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等作例子,讲析术语的含义,然后让学生们自己从已学的诗歌中找一些例子来加深理解。

三、分析内容,抓住奇句

林妹妹讲完格律后,又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是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这告诉我们,内容决定形式,读诗要以分析内容为主,分析内容则要注意抓“奇句”。

在具体分析每一首诗的时候,又着重分析其中的名句,指出它们好在哪里,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分析,然后让学生分析从已学的或未学的诗歌中找出类似的名句并说明理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妙在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对仗工整,意象精妙,语言清丽,诗中有画。学生们能从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找出其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作相应的分析。再如《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运用典型意象“杨柳”、“晓风”、“残月”构造意境。学生们能举出马致远的《天净沙》做例子说明意象造景。

四、精读名篇,潜移默化

说完“奇句”“不以词害意”后,香菱说她喜欢陆放翁的诗,黛玉马上纠正她的错误倾向明说“断不可以学这样的诗„„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无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锡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这段话告诉我们:可以选取历朝历代的名家名篇给学生作迁移阅读。

我们可以把唐诗、宋词中的名家名作列个简表,让学生抄下,课外自己找来读。还可参考《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辞典》、《宋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宋词鉴赏辞典》、《元曲三百首》、《元曲鉴赏辞典》等相关书籍,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按时代顺序,编选一个古诗拓展阅读材料库。平时每讲完一首诗,就从中抽几首内容或形式相近的诗让学生自己去鉴赏并写出相关的文章,收上来批改后,再就具体问题进行讲解。假以时日,持之以恒,学生们的诗歌鉴赏能力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五、联想想象,品味诗歌

香菱读完王维的五律后,黛玉问她:“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然后香菱就说出了自己的读诗感受,并举出王维的三首律诗中的三联名句作了说明。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读出两点信息:一是理解诗歌时,要发挥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来理解诗歌。二是学习诗歌时,要讲究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好,不应强求一致。

在理解诗歌时,让学生做主角。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一类的咏怀诗歌时,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先说离别的感受,再看柳永怎么写,然后让学生自己再写一遍。这样既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又锻炼了文笔,一举两得。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一类的即景抒情诗时,可让学生先根据具体的诗句,想象出景物;再分析景物特征,提炼出情感因素,最后得出“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等结论,这样切实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鉴赏诗歌时,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给予鼓励,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首诗的主题,历来有悲观和乐观两种不同解释。可让学生自己去结合诗句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再如李白《蜀道难》的主旨,有“有寄托”和“无寄托”的两种说法,“有寄托”说中又有“讽世”、“劝友”几种观点,可把它们列出来,让学生结合诗句自己去选择,并鼓励他们提出更新的见解。

六、对比分析,学习技巧

香菱说出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中“余”字和“上”字的好后,黛玉马上趁热打铁,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化出来的。”

这段文字启发我们,读诗除了纵向把握发展史外,还要进行横向比较,来提高鉴赏能力。

每学完一首诗,可以找出几首内容、形式、手法等相似或相异甚至截然相反的诗来进行拓展阅读。如学过王维的《山居秋暝》后,让学生鉴赏王维的《新晴野望》、《使至塞上》,孟浩然的《留别王维》、王昌龄的《采莲曲》等。学完王昌龄的《从军行》后,让学生鉴赏王昌龄的《出塞》、《闺怨》、王之焕的《出塞》。同作者同题材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同作者异题材的作品,可以拓展学生对作者风格的认识;异作者同题材的作品,可以培育学生的迁移能力。

七、反复实践,形成能力

香菱学完理论,读完名篇后,黛玉给她出了个咏月的题目叫她作一首律诗,香菱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作出了一首,黛玉的评价:“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香菱作出第二首,黛玉的评价是:“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香菱作出第三首诗后,博得了大家的一直好评。从黛玉的两次评价中,我们可以获得如下启示:一鉴赏能力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提高;二对学生们的鉴赏作业,我们要先肯定,找出闪光点;再指出具体的问题;并分析错误原因;最后还要鼓励他们进行下轮鉴赏。如此不断循环,让学生在实践中改正错误,校正思路,才能最终形成能力。

大观园中林妹妹教香菱学会了作诗,现实生活中的林妹妹又教我们如何进行诗歌鉴赏,让我们都来向林妹妹学习,让我们的学生个个像香菱一样棒!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J].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5)[2]汤振.香菱学诗[N].教师,2008(1)

第五篇:教与学——读《香菱学诗》后感作文

教与学——读《香菱学诗》后感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与学——读《香菱学诗》后感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完《香菱学诗》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的关系。

《香菱学诗》这篇课文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中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第四十八回,本篇课文叙述了香菱在林黛玉的`指导下专心读诗,认真理解,讲评诗歌并苦心吟诗,写诗的全过程。也赞扬了黛玉教得得法,香菱学得极致。

文中黛玉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的好老师。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拔俗的女子。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黛玉有诗性、有灵性、有耐性、有经验的好老师。一个苦学的学生加上一个好老师,体现出教与学紧紧相扣,缺一不可的重要关系。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的学习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有教也有学,教得细,学得精。

自从上了中学后,我的英语成绩一直不尽人意,而我们的英语老师是一个知识丰富的好老师,她讲的课针对性强,循序渐进。成绩不理想时她会很严厉的批评但又叫你下次努力。这种指导发式可谓严而不苟,引而不发。但是我却没有好好珍惜这种优良的教学资源。有了好的教,却没有认真学,才会导致今天英语差的局面。在《香菱学诗》一文中香菱为学诗“诸事不顾”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如果用香菱苦志学诗的精神去学英语,我想也不至于那么差。

在我学习英语的道路上我有一位与黛玉相似的好老师,但我“不学无术”没有香菱苦志学诗的精神,所以成绩当然提高不了。在学习中不但要有教也要有个人的苦学。在学习中教育学缺一不可。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与学相结合才有可能成功。对于教与学的认识使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受益无穷。

下载诗学传薪文章津逮——读《 香菱学诗》 札记(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学传薪文章津逮——读《 香菱学诗》 札记(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