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企带村村企共赢--依托龙头企业推动新农村建设经验
近两年来,xx县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积极培育壮大畜牧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尝试以企带村、村企共赢的新路子,有力促进了企业发展与农村发展的融合,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其做法是:
一、依托畜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畜牧养殖为主导的农村支柱产业。该县利用畜牧业20多年的发展基础,积极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做大做强以大用、永达为代表的一批资产规模大、综合效益好、辐射带动面广的畜牧龙头企业。同时,充分发挥畜牧龙头企业承农启工、联结城乡的纽带作用,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将资金、品牌等优势与农村土地、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和完善畜牧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鼓励农村和农民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在鸡、猪养殖上,龙头公司与农村和农户建立以“反租承包”(即由农村集体和个人集资成立股份实体,由该实体按龙头企业统一设计标准建设大型养殖场,在此基础上再由龙头企业注入流动资金与该实体签订反租承包合同,并给予年回报率达27%以上的固定回报)为重点的产业化发展运行机制,建成年出栏30万只肉鸡养殖场164座,年出栏千头以上猪场42座,涉及农户8000余户;在奶牛养殖上,采取“5+1”模式(“5”即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提供服务,农村信用社提供小额支农贷款,保险公司为奶农的奶牛提供保险服务,龙头公司提供奶牛、饲料、场地、销路,畜牧局提供技术指导;“1”即奶农)带动农户建设奶牛养殖小区,目前已建成养牛小区28个,涉及农户近2000人。在肉羊养殖上,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肉羊繁育基地1个,建成养羊小区32个,涉及农户近3000个。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达到25%。同时,注重发挥畜牧龙头企业拉动和辐射作用,加快饲料加工、兽药销售、包装、运输、建筑等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农民就业2.1万人,畜牧业已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壮大,其中xxx公司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第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在畜产品加工行业中河南省仅此2家);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出口中东、东南亚、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畅销全国140多个大中城市。
二、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巩固发展以特色农业为主导的农村基础产业。该县针对西部山区小杂粮、干鲜杂果农户分散,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和规模集约化经营,经济效益不高的实际,认真总结分析本县农业发展经验和潜力,积极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粮食加工业上,新上了xx农业综合开发、xx饲料、xx面粉厂等一批优质面粉、专用饲料、玉米深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面粉5万吨、饲料30万吨。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上,培育壮大了方圆“三珍”、xx果品、xxxx酒业等一批新兴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了xxx等一批深加工项目,产品达100余种,其中xxx等产品已打入丹尼斯、思达等连锁超市。同时充分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取服务连接机制(即由龙头企业为农民群众生产提供产前的良种供应、产中的技术保证、产后的产品收购等系列化服务,农民只需按照企业的要求标准生产出合格的农产品)和合同制约机制(即由龙头公司和农户签订购销合同,明确产品收购价格和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权、责、利,消除了农户的市场风险,也保证了龙头公司的货源和收购成本)两种模式,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发展优质粮食15万亩(占全县种植面积的58%),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种植、基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已建成淇河三珍、干鲜杂果、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种植示范和生产基地8个,带动农户4.9万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
三、依托三产龙头企业,促进市场繁荣和农村经济发展。该县紧紧围绕旅游业发展,大力发展宾馆餐饮、交通运输、旅游产品开发等相关产业,先后引资2.4亿元新上了天畅轩大酒店、三源出租车公司等项目13个,整合开发蛋壳画、夜光工艺品、鬼谷子兵书、淇河“三珍”等地方特色旅游产品25个,引导旅游沿线农民新建农家宾馆40余家,促进了第三产业快速崛起。仅2005年旅游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实现收益1.1亿元,较2004年增长58%。注重加快农产品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了粮食交易市场,去年以来粮食交易市场购销粮食达35万吨,交易额达3.8亿元,使小农经济与大市场实现了有效对接,不仅带动了粮食购销、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卖粮难和粮贱伤农的问题。充分依托省新合作超市,积极整合基层供销社资源,在农村新建了247家新合作超市,使农村流通网络进一步健全,不仅加快了本地商品的流通,而且促进了xxx等本地产品市场与外地产品市场的互融互通。同时,充分依托xxx纵贯全境的区位优势,以及地处中原城市群中心位置的地理优势,规划建设了xx、xxx、xxx等一批物流项目,正在着力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并以此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带动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依托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发展以卫星工厂为重点的农村工业。该县通过企业改革、招商引资,引进了xxx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大力引导县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优势产业向农村延伸,积极鼓励村企联合、村企互动,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依托河南新亚服装公司在技术管理和
第二篇:以赛促学,校企合作,互惠共赢
以赛促学,校企合作,互惠共赢
摘 要: 在国家开展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和全面加强校企合作机制改革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开展的社会化培训工作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开展社会化培训工作的过程,提出以赛促学、订单式培养、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加强过程管理等提升培训工作的措施与建设思路,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社会培训工作成效,拓展教育职能,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社会培训 校企合作 互惠共赢
一、实施背景
(一)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
徐州是我国知名的工程机械之乡及江苏省的老工业基地,工程机械产品和装备制造一直吸引着国内外专业人士的眼球,成为国内工程机械领域的风向标,一直以来“大而不强”是困扰徐州工程机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加快整个工程机械产业升级的速度和产品转型的脚步,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整体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徐州工程机械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要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离不开数控技术的发展,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水平的显著提高,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类型、知识与能力结构等要求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徐工集团作为徐州工程机械行业的核心企业,成立24年来始终保持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地位,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最大、产品品种与系列最齐全、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一直以来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升,特别重视组织员工参加省市全国的技能大赛,把平时技能训练和竞赛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全员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促进全员素质技能的全面提高。
(二)示范校建设。
2012年,徐州高级技工学校正式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学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启动,以五个特色鲜明的示范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突出三个服务。数控加工专业建设项目组在实施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中,始终奉行“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建设理念,改变现有社会培训工作中培训方式内容单
一、影响范围小、培训成效低等问题,大力探索数控专业技能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技能竞赛选手指导集训等多元化培训内容,打造社会培训品牌,为企业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服务,推动校企合作机制的改革。
二、主要目标
(一)打造社会培训品牌。
围绕徐州老工业基地数控专业人才素质急需提升,以社会培训需求为先导,开展技能培训鉴定、企业员工素质提升培训、竞赛选手集训等各类培训,年培训量在100人以上,在徐州地区打造社会培训品牌。
(二)促进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改革。
通过开展各类社会培训活动,促进学校与企业深层次合作,从过去单一的交流方式转化为人才培养、校企开发、教科研等互惠共赢全方位的合作机制,为专业建设系统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
(三)拓展教育职能,发挥社会辐射作用。
利用中职学校开展社会培训之优势,以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布局对培训对象进行订单式、多样化培训,加强培训过程管理,跟踪记录,从而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社会培训业务板块,通过规范培训程序,提高培训质量,拓展教育职能,带动徐州地区数控专业人才素质的提高,发挥社会辐射作用。
三、实施过程
(一)充分挖掘,深化调研。
为主动追踪数控技术更新步伐,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无缝对接,贯彻实施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数控加工技能人才社会化培训项目建设,需要对数控加工技能人才需求进行广泛的企业调研,提炼数控技术专业工作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以此为基础,确定数控技术人才社会化培训目标定位、从业范围和职业能力、职业课程的设置,更好地实施数控加工技能人才的社会化培训。
为使调研结果具有广泛代表性和科学性,本次调研活动共走访数控技术应用较广泛的行业――工程机械、汽车、模具、数控机床等制造业重点企业:徐州协鑫硅材料有限公司、徐州工程集团、徐工研究院、徐州罗特艾德回转支承有限公司等徐州地区的20余家加工企业,与企业人事部门领导、车间管理人员、一线员工等进行座谈、问卷调查、沟通访谈等,一方面通过对现有社会培训工作进行调研,了解工作现状。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调研,获得企业数控技术应用情况,企业现有技术人才的学历状况、人才来源情况,企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岗位类型(工种)及人才需求情况,企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成长规律等方面的信息,以掌握社会、行业及企业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变化趋势;通过了解企业生产设备概况对比校企设备差异,寻找培训优势之所在,掌握企业员工培训构成及各自需求,为接下来的培训工作给予明确的方向指导。此外,在进行企业调研的过程中,就企业员工培训与相关企业进行洽谈,达成初步共识。
(二)培训与需求对接。
经过前期的企业调研和认真分析调研结果,我们发现,企业对于员工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及能力较为全面,不仅要了解产品工艺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设计软件、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知识,更强调其知识能力的应用性,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职院校发展社会化企业员工培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实现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跟踪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及时掌握专业理论前沿知识,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满足人力资源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等等。但是潜在的教育培训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化培训优势,转化为社会化培训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必须具备一套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以及将其付诸实施的执行力。通过分析企业培训对象的构成及各自的培训要求,利用中职学校开展社会培训之优势,以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布局对培训对象进行订单式、多样化培训,合理制订培训教学计划,对培训对象进行理论、技能培训,加强培训过程管理,真正与企业需求对接,提升培训成效。
(三)订单式培训,注重综合素质。
徐工集团作为徐州工程机械行业的核心企业,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最大、产品品种与系列最齐全、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一直以来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视组织员工参加省市全国的技能大赛,把平时技能训练和竞赛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全员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带动全员素质技能的全面提高。要针对此开展社会培训,就要根据技能竞赛、选手集训的特点及需求入手,进行订单式培训,专门制订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及内容,注重选手理论知识、工艺设计、软件操作、技能加工等综合素质的提升,最终培训选手在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培训成效获企业好评。
(四)教师与专家对接。
通过开展社会化培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为教师和企业专家提供很好的交流平台,开展工作任务提炼、专业发展、教育教学模式、技能竞赛集训等方面的探讨,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条件保障
(一)硬件保障。
自建校以来,学校领导尤其重视实训设备等硬件办学设施的资金投入,数控工程系是学院设备最多、最为先进的系部。拥有现代化的数控加工实训中心、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模具制造实训中心和数控机床维修实训中心,有多种系统的数控车床28台、数控加工中心17台、普通车床80余台及数控线切割机床、数控电火花机床和注塑机床等,价值2000多万元。新型数控实训中心于2009年投入使用,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机床类型齐全,此外还拥有多媒体机房、一体化教室等先进电教设施,充分具备开展数控加工技能人才、竞赛选手集训的先决条件。
(二)软件保障。
开展社会培训工作,数控工程系多年的办学经验和办学实绩证明其在软件上的优势显著。数控工程系多名教师获“五一劳动奖章”和“技术能手”称号,具有数控专业高级技师10人,高级职称7人,历年来多次组织选手参加省市全国技能竞赛,成绩优异,多次申办技能竞赛,曾获第二届数控技能大赛江苏赛区突出贡献奖,对技能竞赛的选拔机制、竞赛题型及选手培养方式、内容有充分认识,在徐州地区享有极高声誉。
五、实际成效
(一)对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的带动作用。
1.锻炼师资队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开展社会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与企业专家的交流,互帮互助,提炼企业真实工作任务,锻炼师资队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验证教学改革方向及成效。
通过开展社会培训工作,从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培训内容设置等方面验证教学改革方向;通过开展培训,评价考核学员学习成效,分析总结培训成效,从而将培训所得经验运用于教学改革中。
3.建立全面深入的校企合作机制。
从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挂职锻炼,企业员工培训,聘请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参与教学改革,联合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工作任务提炼、校企文化对接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亲密合作,建立了互惠共赢的良好合作伙伴关系。示范校期间,聘请了9名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7家企业完成了301名企业员工培训,多次组织学生和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签订了多个冠名班协议定向培养,与企业技术专家合作制定了数控专业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配套教材。
(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1.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校企互惠共赢。
企业员工通过培训学习,理论技能水平大幅度提升,真正适应企业生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适应优化产品制造水平的要求,提升企业竞争力,校企合作互惠共赢,长效发展。
2.促进徐州高技能人才水平,振兴老工业基地。
徐工集团作为徐州工程机械行业的核心企业,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最大、产品品种与系列最齐全、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一直以来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视组织员工参加省市全国的技能大赛,把平时技能训练和竞赛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与徐工集团在技能竞赛选手集训、员工技能提升等方面紧密合作,带动全员素质技能的全面提升,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徐州高技能人才水平,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作出贡献。
(三)对其他地区和学校进行示范、带动和辐射的成效。
以企业员工培训需求为先导,独创性地在徐州地区展开技能竞赛选手集训、员工素质提升等内容,打造社会培训品牌,追求培训方式内容多元化、订单化,为其他院校开展社会化培训、拓展教育职能提供参考借鉴。
六、体会与思考
社会培训的开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锻炼了师资队伍,深化了校企合作,推进了示范校项目建设,但还需要改进评价机制,规范培训程序,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社会培训的层面还比较低,稳定性、长期性有待考验,中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任重道远,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努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扶持力度,搭建合作平台,建立激励机制,更好地开展中职院校的社会培训活动,更好地为企业人才培养、地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2010]9号.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2]赵晓东,边颖.高职院校发展企业员工职业培训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3]庞明秀.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机制研究[J].科教纵横,2012,(12).[4]高灿.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之现状分析[J].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11.[5]秦娟兰.谈“订单式”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利与弊[J].职教新观察,2009,(2).[6]张俊亮.职业院校社会培训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职业与教育,2009,(11).[7]吴学玲.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实践与建议[J].中国培训,2010,(9).[8]常兴华,尹力卉.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8).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课题):数控加工技能人才社会培训途径探索。
第三篇:无锡村企联手发展高效农业 推动地方新农村建设
今年上半年,江苏省无锡市有8.47亿元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同比增长103.5%。无锡近3年投资农业的工商资本已达23亿元,兴办农业企业和园区300多个,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60个,全市亩均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达31.1%,做到了“农民乐意,企业愿意,政府满意”。
中央和各级政府陆续出台的扶持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降低了农业开发的成本,增加了农业的比较效益,使工商企业对投资高效农业充满信心。江阴阳光集团先后投资4亿多元,建成2个生态农林园,总面积达1.8万亩,去年实现利润1.2亿元。滨湖区唯琼生态农庄的业主,最初从事眼镜经销业,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农庄建设,初战告捷后,今年追加投资2880万元,兴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为推动工商企业投资现代高效农业,今年6月,无锡因势利导,实行“一村一企”,村企挂钩投资农业,结成了785个村企对子,占总村数的86%,并建立和健全跟踪服务和责任考核机制。
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推动了地方新农村建设。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施及品牌,开展农业产业化生产;通过培训和聘用当地农民,既让农民得租金,又让农民拿工资,提高了农民素质,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减轻了村级经济的支出负担。唯琼农庄实施田、路、林、渠、沟综合治理,平整土地格田成方3000余亩,修水库2座,建排灌泵站3座,使原来分散经营的5000余亩零散地成了能灌能排、高产稳产田。无锡市计划到2010年,全市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累计达80亿元,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业项目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总数达到120个,全市高效农业面积占总面积的50%以上。(龚永泉)
第四篇:发挥优势 兴商办企 加快新农村建设
发挥优势兴商办企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新泰市羊流镇小河南村
小河南村地处镇政府驻地,共有201户,685人,村“两委”成员4人,党员20名。全村耕地面积414亩,人均0.5亩。近年来,村“两委”干部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凭借自然区位优势,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紧紧抓住小城镇开发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商贸经济,走出了一条“兴商办企、富民强村”的路子。2007年全村集体资产积累达到2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94516元,其中村级经营性收入33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35元。村级集体收入的增收既确保了班子正常运转,又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还用公益资金兴办了公益事业,促进了各项工作上了新台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发挥优势、商贸兴村
我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商业街地段,区位优越明显,交通便利,紧靠羊流农贸市场,人流、物流、信息流相对集中,从事商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几年来,我镇积极适应税费改革给农村基层组织带来的挑战,把增加村集体收入作为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增强班子战斗力、凝聚力的基础性工作 1
来抓。村干部们紧紧围绕如何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文章,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听取党员、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我村实际寻求发展之策,很快形成了“发挥优势,搞活商贸,强村富民”的共识,确立了“市场运作、商贸兴村、实现双赢”的总体思路。按照这一总体思路,进行统一规划,多方筹集资金20多万元,整修了村内主要干道,完善了水、电、路、通讯设施,搭起了发展商贸的主体框架,并制定了加快建设商品房、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规定及优惠政策。不到两年的时间,引导群众投资就在规划区域内建起了200间商品经营房,由村两委在交通条件好、人口集中的地段,利用集体积累先后投资100万元,建起了3座商业楼和1处小型市场,并通过公开招商的方式,对外租赁,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商业街,年可增加集体收入16万余元。
二、盘活资产、兴企增收
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我村立足自身实际,注重把各种资产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村里共有20亩调整的商贸用地和闲置的学校、原村委办公室等房屋场所,经过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决定,利用这些集体土地资源和闲置资产,以土地租赁、收取补偿费的形式与企业商业户合作,签订土地开发和房屋承包协议,租赁给他们,鼓励引导他们兴办链条厂等企业,定期收取土地补偿费和承包费,每年可实现增加收入10万余元,人均增收150余元。这样,既盘活了集体资产,增加了集体收入,又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三、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通过发挥优势,商贸兴村,村集体走上了致富道路。村集体致富后,实施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规划,投资17万元,对村内纵横三条主要街道进行了水泥硬化、绿化、美化;村里为每户承担100元,为每家每户安装了自来水,解决了群众的吃水问题;进一步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卫生室场所建设,村民看病报销专人负责,做到了小病、报销不出村;每年对村老党员、老干部、困难户、五保户进行补助照顾,使他们感受到村集体的温暖;安装了电子报警器,加强治安巡逻,村民安居乐业。
村集体收入的增加,确保了村级工作的正常开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改善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我村的稳定与发展。近几年来,我村无一起刑事和治安案件发生,无上访事件的发生,全村呈现出安定祥和和团结发展的良好局面。我们将通过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努力实现我村集体经济的快速膨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我村昂首阔步、扎实前进。
第五篇:社企共建一家亲 结对共赢齐发展
社企共建一家亲 结对共赢齐发展
今年以来,黄河涯镇党委结合馨秋社区和馨秋种苗科技有限公司实际,积极探索社企共建新模式,打造“社企共建一家亲”党建品牌,引导企业与农村社区不断扩大共建优势,将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实现“支部、企业、农村、农民”四方共赢。
党建共管,夯实根基促活力。为扩大党建资源优势,积极搭建党建资源共享平台,社企双方协定共享组织阵地,同过组织生活,每月召开一次党建联席会,共商社企党建发展规划,努力实现社企党建对接。探索建立党员互动式管理制度,对家在社区、人在企业工作的党员,由双方党组织共同管理,共同对其表现进行考核,表现突出的党员,年终由社企双方联名表彰,使党员在家、在企业都能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为社企双方营造了浓厚的创先争优氛围,促进了社企党组织共同发展。截止目前,社企双方共同开展组织活动7次,同过组织生活5次,召开党建联席会议5次,对11名党员进行了互动式管理,进一步夯实了社企共建的组织基础,增添了组织活力。
人才共育,优势互补促发展。社企双方根据自身优势,互派优秀人员学习锻炼,共同打造“知党情、跟党走、能创业、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着力缓解人才短缺状况,通过人才的培养、反哺,推动社企双方的共同发展。一方面,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组织建设方面的优势,利用组织活动场所、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等,丰富企业党员学习党建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引导企业党员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另一方面,企业发挥资金、信息、先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举办有机果品蔬菜种植技术、管理经验交流等培训,由社区党组织选派优秀社区党员群众参加,切实提升党员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今年以来,社企双方共开展党员培训6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15次,在提高社区党员群众生产生活能力的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有干劲、有技术的劳动力,实现了社企双赢。
民生共筑,凝聚合力促和谐。为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社企双方开展了两项民生活动,将共建成果反哺于人们群众。一是开展社企志愿者服务活动。由社区和企业党员、热心群众组成“社企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整洁社区和企业环境卫生,帮助社区困难党员群众解决生活和就业难题,周末或节假日到市区内设立广告站,帮助企业宣传产品,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加企业销售渠道等;二是开展岗位双选活动。社区为企业提供民事纠纷调解、环保卫生监督、扶贫帮困调查、社务公开监督、社区文化宣传等岗位,让无职员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能力,认领岗位,在业余时间为社区党员群众办实事,做好先锋模范。企业为社区党员群众提供企业职位,对优秀党员群众采取优先录用方式,主动帮助馨秋社区解决富余劳动力。今年以来,社区为企业提供民事纠纷调解等岗位8个,充分发挥了企业员工在馨秋社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社区带来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氛围;企业为社区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馨秋村民仅从公司获得劳务收入每年超过200万元,极大的提高了社区村民的生活水平。共建工作开展以来,社企双方党员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