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企业应提高对俄罗斯纺织品出口档次
中国企业应提高对俄罗斯纺织品出口档次
服装纺织品一直是中国对俄出口的主要商品。据中方统计,2001年中国向俄出口了约 13.5亿美元的服装,占当年中国对俄出口总额的27%。另据分析家预测,今后几年内,俄从中国进口的服装量将年增30%左右。目前,俄中高档服装消费阶层约占其整个消费群体的 20%。随着俄经济持续好转,中高档消费阶层的数量还会不断扩大,而产品供给主要依赖从欧美和韩日进口,且供应量明显不足。因此,中国质优价廉的品牌服装出口前景十分看好。
稿件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大黑河岛位于黑龙江主航道中方一侧,中俄边境线上两个最大对应城市--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之间,距黑河市区江岸70米,距布市江岸750米,面积0.87平方公里。岛上地势开阔,工程地质条件良好,风光秀丽,环境幽雅。
1991年3月,黑河率先在大黑河岛开通了中国和原苏联边境线上第一个边民互市贸易市场。1997年,黑龙江省政府正式批准辟建大黑河岛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同年11月,中俄两国领导人会谈,决定在中国黑河-俄罗斯阿穆尔州兴办国家级边民互市贸易区。1999年4月,中俄两国外交部就进一步简化俄联邦公民进入中方互市贸易区手续签署了换文,决定自1999年7月正是实行免签入境,为中俄边民互市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并注入了新的活力。
1998年初,黑河市委、市政府站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高度。紧紧抓住中俄两国全力推进“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历史机遇,决定加大大黑河岛的综合开发力度,兴建大黑河岛国际商贸城,将国贸城建成沿边地区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功能最全的中俄商品配货中心、中俄边贸民贸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信息服务中心。
经过决策者的精心策划指挥和建设者的辛勤劳动,仅仅用了9个月,270 多个日夜,占地30798平方米的国贸城一期工程正式落成了。1999年8月18日,国贸城隆重开业庆典,吸引大批中外客商前往,签定各类经济、贸易合作项目55项,总金额13.8亿元人民币。
目前,国贸城内红红火火,热闹非凡。幽雅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业户在此长年经营,形成了服装、鞋帽、玩具、日用百货、五金家电、装饰材料等对俄商品批发配送中心,并有数家俄罗斯企业和公民在国贸城设立了俄罗斯商品专卖店和专柜。“境内关外、封闭管理”的模式,使国贸城成为中俄商贾云集之地。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大黑河岛国际商贸城的顺利兴建和成功运营,雄辩地证明了市委、市政府确立“一岛开发、两岸受益,完善功能、服务全国”宗旨的正确性和构筑中俄国际经贸旅游大通道龙头工程的可行性。
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位于黑河市区东部,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2年5月20日成立的。国务院核定合作区近期开发面积为7.63平方公里,东以二环路为界,西至环城路,南以站前大街为界,北至王肃街,整个区域规划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第三产业区和生活服务区四个功能区。
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经过十年的开发建设,3.4平方公里区域已具备了道路、供水、供热、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条件。从建区伊始的20万元起步,发展到现在近4亿元资产规模,其中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的工业标准厂房可为投资者提供办厂条件,经国家海关总署批准占地10万平方米的保税仓库可提供保税仓储加工业务;利用俄罗斯廉价电力为能源的“合作区新兴基础原材料加工区”正在筹建中;以大豆磷脂深加工为代表的高科技生产型企业运转正常;合作区龙珠铜业有限公司,已形成年产铜精粉500吨的生产能力;双兴木制品有限公司已形成年产实木地板50万平方米生产能力;黑河建筑工程材料有限公司资产已达200万元。目前合作区一批生产经营型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已见雏形。对外贸易领域不断拓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营销网络。服务功能齐备,区内有四星级商贸大厦和星级宾馆易达酒店,有多所重点中、小学校有税务、工商、公安、电业、海关、气象、电信等中省市部门落户合作区。1997年12月16日,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黑龙江省边境经济合作区管理条例》,使合作区的各项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在合作区的发展壮大过程中,离不开全区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国家领导杨尚昆、乔石、胡锦涛、宋平、李岚清、田纪云、陈慕华、吴仪和省领导孙维本、田凤山、宋法棠等先后亲自到合作区视察指导工作。这一切都化作无穷的鼓舞和不竭的动力,推动着合作区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规模,为城区重心东移奠定了良好基础。十年来共投入建设资金2.3亿元,通江路两侧1.7平方公里范围达到“六通一平”,周围地区3.4平方公里达到“三通一平”,建成7条市政道路,筑混凝土及沥青路面达12000米,完成18.5公里给排水管网和2万吨水源地建设,敷设污水管线18443米,安装截流方渠1235米,建污水泵站两座,建固定式锅炉房1座,移动式锅炉房4座,供热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架设输电线路3.9公里,征用集体土地140万平方米,审批建设项目近200项,实现投资10亿元,竣工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其中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商贸大厦、建设银行营业楼、工商银行营业楼等高层建筑矗立在合作区内。
发挥政策优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合作区充分利用国家、省、市赋予的优惠政策,坚持软硬环境一齐抓,全力营造招商引资宽松环境。十年来,利用外资项目实施17项,引入资金2690万美元,其中:外资到位资金1000万美元,引进国内合资合作项目38个,到位资金19000万元。
实施旅贸牵动,促进了合作区经济发展。合作区紧紧抓住对俄经贸和扩大开放的契机,以旅贸牵动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努力发展贸易和旅游事业。依托地缘、资源优势,以龙飞(集团)公司为“龙头”,大力开拓俄罗斯市场。利用龙飞公司大贸权,积极开展各项代理业务,拓展经贸渠道和发展空间,利用大黑河岛互市贸易区为中外贸易企业提供理想的操作平台,使贸易成为合作区的主要产业。累计实现贸易额62880万美元,旅游收入5000万元。
创建了自己的财政,为合作区发展奠定了基础。十年来,合作区克服多种不利因素,狠抓财源建设,努力拓宽财源渠道,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连续十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累计实现财政收入11238万元,上解财力1993万元。
干部队伍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十年创业,使合作区人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历程。面对合作区开发事业,合作区人以此为己任,以此为自豪,在解放思想中开拓,在求实创新中拼搏,在勇于进取中奋进,使合作区人锻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干部素质明显提高。合作区成立以来共吸纳大学毕业生140名;抽调原黑河地委行署、黑河市各部门骨干23名;为各部门输送各类人才52名;走上科、处级领导岗位33名。现在合作区机关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工作人员75%。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形成了合作区精神。在开发建设中,我们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抓,使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十年来,我们以各种寓教于乐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学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塑合作区人形象,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了凝聚力、向心力,广泛开展了“创先争做出”活动,涌现出80多名爱岗敬业、乐于为合作区开发建设事业奉献的先进典型,并形成了“团结、拼搏、廉洁、高效”的合作区精神,激励、鼓舞了合作区人不断开拓进取。合作区机关在1998年荣获了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继往开来,任重道远,前程似锦。合作区干部职工在合作区党委和管委会的领导下,团结拼搏,锐意进取,正在积极推进新兴基础原材料加工区、大豆磷脂产品深加工、木材深加工项目建设。合作区党委、管委会将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落实实业立区、实业兴区、实业富区的发展战略,走旅贸牵动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按照赵学礼市长“加快引联和开发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牵动和示范作用,促进全市对外开放的战略升级”的指示,全力抓好出口加工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对外贸易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财源建设,深化企业改革,加强文明单位的创建和法制建设。到2005年,合作区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亿元;对外贸易实现进出口额2000万美元;财政收入达到2000万元。
新的形势迎来新的机遇,新的任务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坚信,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昂扬斗志,奋发图强,用我们合作区人的智慧和力量去创造合作区更加美好的明天,使合作区在黑河对外开放中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黑河已发展成为重要的中俄国际经贸合作大通道。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国内29个省市区的3000多家企业及其产品,通过黑河挺进了俄罗斯市场,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36个州区的2000多家企业及其产品,也经由黑河走向了中国,美国、日本、瑞典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家企业,也相继落户黑河,与黑河联手开拓俄罗斯市场,形成了以黑河为枢纽,以合资合作、劳务合作、科技合作、联合开发、工程承包、三来一补、三去一补等为主要类型的对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网络,现汇贸易和易货贸易、边境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一般贸易和转口贸易、商品贸易和技术贸易、旅游贸易等多种贸易形式并存的国际贸易格局。
黑河为有效规避对俄贸易风险,在俄布拉戈维申斯克,建成了由4000余名以黑河人为主体的中国公民经营的“中国商品市场”。他们把从大黑河岛国际商贸城批发的商品,运往布拉戈维申斯克,不但有效地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还源源不断地运往白山市、赖奇欣斯克市、萨哈林州、雅库特共和国等俄罗斯远东的其他地区,形成了零售、批发、运输“一条龙”的经营体系,成为中国商品在俄远东地区的重要集散地。
在俄西伯利亚地区的120万人口的大城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投资5240万元兴建了1.1万平方米的“中国商业城”,于2001年3月投入运营,年交易额近1亿美元,这是中国在该地区建立的第一个中国轻工业品大市场,也是俄乌拉尔山以东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档次最高的中国商品批发集散中心。在布拉戈维申斯克投资8000万元,分两期建设4.2万平方米的贸易中心,7000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3.5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于十六大召开前夕竣工。在雅库茨克市投资400万元建设了轻工产品商业城,今年年底前将投入运营。还将投资1.1亿元,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建设9.53万平方米的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批发市
场,面向俄远东地区批发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中国商业城的建立,标志着以中国内地为依托,以大黑河岛国贸城为基地,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中国商业城为主要辐射点的“中国内地-黑河-俄罗斯”三点一线的对俄跨国商品自销、直销体系正式形成。
中国企业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注册须知
一、来俄前需在国内办理的文件:
1、企业向所在省(直辖市)外经贸厅(局)提出在境外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的书面申请,同时按规定要求报送有关文件。
2、由外经贸厅(局)向中国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馆商室提出书面征求意函,随函附上: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项目建议书;开办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商室在7个工作日内复函。
3、外经贸厅(局)按规定要求向外经贸部报送在境外开办企业文件。
4、将该企业营业执照、银行资信证明和委托书译成俄文在公证处公证,然后分别由外交部领事司(或所在省外办)、俄罗斯驻华使(领)馆进行认证。
二、来俄后需办理的文件:以哈巴边区为例,向哈巴外经局提出注册申请,文件包括:
1、给哈巴边区政府行政长官注册企业申请书,申请书需加盖公章和签字;
2、企业章程;
3、已汇入临时帐户50%法定资本的银行证明;
4、可行性研究报告;
5、公司法律地址;
6、如该企业从事石油、通讯等领域活动,需出具俄政府有关部门的批件。
【中国企业在远东地区进行林业采伐,向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馆经商室征求意见时需报的文件】
1、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征求哈巴领馆的意见函;
2、与俄方合作意向书(复印件,中、俄文各一份);
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馆经商室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原则上10个工作日给予复函
中国公司在远东地区注册代表处所需文件
1、公司为其代表开具的授权其办理开办代表处一切事宜的书面委托书;
2、开办代表处申请书。申请书包含以下内容:公司名称、成立日期,所在地地址,经营范围,开办代表处的目的,与俄罗斯伙伴业务往来和合作前景;
3、公司章程;
4、银行资信证明;
5、公司开办代表处的决定;
6、营业执照;
7、代表处的法律地位;
8、两名以上俄罗斯伙伴推荐信;
9、代表处法定地址。
以上前6项需译成俄文,在有关部门公证,在俄罗斯驻华使(领)馆进行认证。
【中国企业在远东地区进行林业采伐,向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馆经商室征求意见时需报的文件】
1、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征求哈巴领馆的意见函;
2、与俄方合作意向书(复印件,中、俄文各一份);
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馆经商室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原则上10个工作日给予复函
对外贸易运输代理
中国外运黑龙江黑河公司是中国外运集团在黑河口岸的分支机构(简称黑河外运),是黑龙江沿线各口岸对外经济贸易进出口货物运输的总代理,是有国家许可证书合法的运输代理企业。
主营范围:
1.承办对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铁路、公路、航空等多式联运代理业务。
2.承办经黑河口岸、逊克口岸、嘉荫口岸江运进出口货物的交接、仓储、发运和租船、租车、铁路联运等一条龙服务业务。
3.承办黑河地方铁路、公路、江河口岸对俄罗斯、独联体等其它国家进出口货物的口岸交接、分拨、报关、报验、保险、发运等业务
4.开展对独联体、东欧各国易货贸易,一般现汇贸易。
5.接受货主的运输咨询业务。
主营路线 :
1、陆海联运
黑河口岸--哈尔滨--深圳--香港--世界各地
哈尔滨口岸--朝鲜清津港--日本
2、海运
黑河口岸--大连、营口、天津新港等主要港口--世界各地
3、江运、江海联运
黑河口岸--逊克口岸--嘉荫口岸--佳木斯--富锦--同江--哈巴罗夫斯克(俄罗斯)--日本
黑河港--布拉戈维申斯克
4、铁路
黑河站--哈尔滨站--绥芬河--纳霍德卡--日本
5、公路
可接受省内及全国各地的委托,租车发运送货到门
6、空运
黑河机场为起运点,以哈尔滨各机场为中心,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机场为中转站,空运进出口货物及快件业务可达到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二篇: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 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又称为环保壁垒、生态壁垒或环境贸易措施等,我国加入WTO后,不断受到“绿色壁垒”的困扰。绿色壁垒对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出口的威胁日见深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非关税壁垒被逐步削减,绿色壁垒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通过浅析绿色壁垒产生的根源及我国面临的主要绿色壁垒,分析了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并对绿色壁垒的新趋势与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绿色壁垒 纺织出口 非关税壁垒
1
目 录
引 言..........................................................................................................1 1.绿色壁垒产生的根源及面临的主要绿色壁垒...............................2
1.1.产生的根源........................................................................2 1.2.主要绿色壁垒...............................................................2
2.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影响...................................3
2.1.我国纺织品进出口的现状......................................................3
2.1.1.出口以“跑量为主”的局面并没有明显改变.................3
2.1.2.贸易顺差拉动作用减弱........................................3 2.2.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市场准入的直接影响.................................3
2.2.1.环境标准及法规...............................................................4
2.2.2.过高的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及其门槛..................................4 2.2.3.成本内在化要求.........................................................4
2.3.绿色壁垒对纺织品竞争力的间接影响....................................5 2.4.我国纺织品在绿色贸易壁垒下面临的问题.........................................5
3.绿色壁垒的新趋势与对策分析.....................................................6
3.1.绿色壁垒的新趋势.......................................................................6 3.2.加强自身建设............................................................................7 3.2.1.转变观念,理性认识..................................................7 3.2.2.熟悉规则,积累经验..................................................7
2
3.3.利用外部力量..................................................................................................8
3.3.1.企业合作,绿色基地.................................................8
3.3.2.借助政府,寻求支持.............................................8
结束语.............................................................................................9 参考文献.........................................................................................10 英文摘要.........................................................................................11
3
引 言
纺织品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国,加入WTO给我国纺织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一些进口国利用种种借口,不断地给纺织品出口国制造麻烦。我国每年有大批纺织品因不符合环保标准而出口受阻,或者未通过“生态性”检验而遭退货。情况表明,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进程,传统贸易壁垒如关税、配额的逐步消除和弱化,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如何应对入世的挑战,规避绿色贸易壁垒,增强纺织企业的绿色竞争力,是目前我国纺织业亟待研究和探讨的一大课题。
4
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1.绿色壁垒产生的根源及我国面临的主要绿色壁垒
1.1.绿色壁垒产生的根源
目前国际上对“绿色壁垒”通常表述为“绿色贸易壁垒(Green Trade Barrier)”或“环境壁垒(Environment Barrier)”是技术壁垒(TBT)的一种形式,是指那些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生态平衡等目的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某些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措施。它是专门针对WTO协议中有关贸易与环境的规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而设置。这些法规和措施一方面促进纺织品出口更加环保,更加适合人类使用;另一方面,也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纺织品出口自由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之一。
二是WTO 框架下的“环保优先权”。所谓“环保优先权”是允许各国以“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或者“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为由,可以例外背离一般自由贸易原则,采取贸易限制或禁止某些产品的WTO 协议中有关贸易与环境规定中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是WTO 协议中有关环境与贸易的有些条文规定中概念界定不明确。如:《1994 年GATT》第20 条“一般例外”中的(b)款,该条款规定:“只要不对情况相同的成员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不对国际贸易构成隐蔽的限制,”任何成员方都有权采取“保护人、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又如《技术贸易协议》中规定各成员方为了“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有权在不超越保护所需程度的情况下采取适当的措施。其中“不合理的”、“必要的措施”、“所需的程度”、“适当的措施”等概念都未定量描述。正是由于这些不确定性,使得“绿色壁垒”被滥用,从而成为保护的措施。《1994 年GATT》、《技术贸易壁垒协议》、《补贴与反补贴协议》等均以不同形式认同“环保优先权”。因此,可以说“环保优先权”在一定意义上为“绿色壁垒”提供法律依据。
1.2.主要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有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环境贸易制裁、推行国内PPM标准及其他标准、强制性绿色标志及要求ISO14000体系认证、繁琐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等。在纺织品出口领域,主要存在两类绿色技术壁垒:一类是针对纺织品设计生产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所设置的壁垒,主要要求企业建
5
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及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和声明;另一类则是由于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影响所引发的,即要求纺织品和服装不能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影响。如有些发达国家专门立法规定,进入本国纺织品必须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SO14000 体系认证)和产品安全认证。
2.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2.1.我国纺织品进出口的现状
纺织业是中国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传统制造产业,为中国创造贸易顺差、解决就业问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也是羊绒及羊绒制品的生产、出口大国。中国纺织行业是最早实行开放的领域之一,目前已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的配置完全由市场决定,政府没有任何形式的干预。中国政府也正在致力于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2.1.1.出口以“跑量为主”的局面并没有明显改变
出口总额再创新高对于我国的纺织品贸易而言,2006年是关键的一年。经过2005年纺织品配额取消,美欧重新设限,中欧,中美协议相继建树等大起大落的变动之后,纺织品出口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大环境,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同时,2006年的我国“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国内经济政策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产业层面助推贸易发展,为纺织品出口跃上新台阶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一背景下,2006年我国纺织品贸易出口创造了历史新高,连续四年保持高为增长,且增幅超过2004年和2005年。全国月均出口额达到了120亿美元,超过百亿美元。 2.1.2.贸易顺差拉动作用减弱
纺织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国是日本,韩国,主要进口纱线和面料。但今年以来,我国对日、韩出口的步伐大大加快,而进口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尤其是对韩国,出口增幅高达27%,进口下降2.3%是中韩贸易出现26.3亿美元的大幅顺差,同比增长超过80%。对日本顺差156亿美元,增长10.2%。其中对日、韩出口增长较快的商品主要是纱线和面料等,进口下降较多的以纱线为主。
2.2.对我国纺织品市场准入的直接影响
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负面作用是明显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纺织品出口不符合绿色壁垒要求的大约为15%,按2004 年出口计算,受影响出口额近180 亿美元。它们
6
主要是通过市场准入限制和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来限制我国纺织品的出口。2.2.1.环境标准及法规
环境标准是有关污染控制、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优势,制定本国苛刻的强制性技术或法规,通过行使境外管辖权来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入。自1990年奥地利率先制定环保纺织品标准后,发达国家相继推出纺织品环保法规和生态检验,如1996 年9 月荷兰颁布禁用染料的有关法律;欧盟于1997 年8 月禁止使用致癌的芳胺合成的偶氮染料,1998 年又制定一个ASOUN9000 标准,对26 大类的消费品,尤其是纺织品制定详细而全面的标准。有资料显示,环境标准已对我国纺织品出口构成不利影响。如:2004 年底,中国30 万件出口夹克衫因其上面小拉练的重金属量超过欧洲国家环保标准遭到其退货,损失几百万美元。由于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具有协调一致并且相互承认的特点,而我国纺织品出口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它们约占我国出口贸易额的90%,所以发达国家统一的环保标准对纺织品出口形成很大威胁。
2.2.2.过高的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及其门槛
环境标志是依据有关环境标准、指标和规定,由指定的认定机构确认通过并颁发标志证书,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某些环保要求,目的是对产品的全过程环境行为进行控制管理。自1978 年德国率先推行环境标志以来,目前世界上已有30 多种正在实施的环境标志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关于纺织品生态标志有OKO-TEX STANDARD 100、MST、GUT、ECOMARK、CLAN、FATION 等10 多种,这些标志对纺织品上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范围限制既广又严,从PH 值、染色牢度、甲醛残留、致癌染料、有害重金属、卤化染色载体等化学刺激和致病因素,到安全性和阻燃要求等多方面都有规定。另外,发达国家与环境标志配套的标准水平是动态的,它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从而使同一产品类别中的大部分产品难以达到要求。欧盟日前决定采用发放纺织品生态标签的新标准,与欧盟市场上纺织品领域的其它“绿色”标签相比,生态标签要求更加严格,对产品各方面的限制内容更加广泛,这无疑会给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造成很大困难。
2.2.3.成本内在化要求
成本内在化要求生产者将环境退化及治理的费用计入成本。从理论上讲,环境成本内部化可以消除环境成本,在同等经济与技术水平的贸易伙伴之间,其实施可以保障和促进自由贸易,但由于经济与技术水平客观差异,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环境标准的高低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特别是当环境成本影响到产品竞争力时,发达国家认为来自发展中国
7
对商品的环境保护标准,获得市场准入的机会,不得不增加有关检验、测试、评估、购买先进仪器设备等间接费用,而且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和标志的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另外还要调整纺织品的外观包装、出口标签和商业广告,出口纺织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相应增加。这些额外的污染防治成本无形中增加了出口纺织品的成本,削弱了其市场家的低环保标准产品是在进行“环境倾销”,是在国际市场上不公平地获得贸易优势,严重威胁到发达国家的贸易竞争力,比如2005 年7 月我国和欧盟、美国发生的贸易摩擦。因此,发达国家希望采用环境补贴或环境倾销的名义来降低发展中国家的这种竞争力。
2.3.绿色壁垒对纺织品竞争力的间接影响
与市场准入限制相比,绿色壁垒对纺织品的影响具有间接性和双重性。在短期内,绿色壁垒会削弱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因为,我国纺织品行业为了达到进口国竞争力。从长期来看,绿色壁垒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其有利的一面,绿色壁垒的短期压力会逐渐变成刺激纺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积极研制和开发清洁安全无害的绿色技术,特别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纺织行业,从而获得因资源使用效率和生产效率提高而带来的创新补偿(产品补偿和加工过程的补偿)和先动优势,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可以推动纺织品行业内结构的调整,促进纺织品贸易增长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扩张的积极方向转化,不断改善我国出口纺织品结构。
2.4.我国纺织品在绿色贸易壁垒下面临的问题
欧洲的绿色壁垒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欧洲的绿色壁垒正在呈现出向全球纺织品出口贸易领域迅速蔓延的趋势。它在顺应国际消费潮流、满足人们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愿望、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无害的产品的同时,也正在成为各国在世界贸易向自由化发展过程中调整贸易关系、保护自身利益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正在以法律法规、工业标准或符合性(合格性)评定程序等方式纷纷构筑这种绿色壁垒。
过高的国际依存度使中国的纺织业面临极大的国际市场风险。有专家预言,绿色、环保或生态安全型纺织品和服装将主宰未来的国际纺织品贸易市场,并获得广泛共识。因此,在绿色壁垒的挑战面前稍有闪失,就会对中国纺织业带来重大影响。
有关我国出口商品(含纺织品)因不符合进口国环保要求而遭退货的报道屡见报端。国内一家报纸就有一篇题为《不知欧盟环保要求深圳企业频遭“绿色壁垒”》的报道。文中介绍“深圳某一家纺织品企业原准备出口一批纺织品到欧洲,但产品做好后才知道买家要求金属
8
钮扣镉、镍的含量不能超过0.05%。其实,这一标准几个月前欧盟各国海关已经开始正式实施,但他们对此一无所知”。
3.绿色壁垒的新趋势与对策
3.1.绿色壁垒的新趋势
目前国际上对“绿色壁垒”通常表述为“绿色贸易壁垒(Green TradeBarrier)”或“环境壁垒(EnvironmentBarrier)”,是指各国以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有关国际公约、法规、标准和本国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为依据,在国际贸易中对不符合国际和本国关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及动植物健康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的进口商品实行限制或禁止的非关税壁垒。可见,绿色壁垒是以保护有关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人类及动植物健康为理由的;作为非关税壁垒,是以技术性指标为衡量依据的,属技术壁垒之一;是由国与国之间在产品管理中实施的法规、技术标准和检验制度的差异所形成的;是以国际公约、国内法、技术标准为形式的行为规范。
当前国际纺织行业绿色壁垒的发展已经呈现新的趋势。一是绿色认证制度日益严格。如美国和欧盟规定,只有获得ISO 9000认证的服装企业所生产的服装产品才能参加其展销会;欧盟要求服装产品从生产前到制造、销售、使用以及最后处理各阶段都达到ISO 9000 系列标准,纤维、服装贴上生态标签方可进入欧盟市场。二是环境标志日益国际化,标准水平逐步上升。目前已有40多个发达国家实行环境标志认可,如德国“蓝色天使”标志,美国“能源之星”标志,欧盟采用的纺织品生态标签(Eco-Label)最为苛刻,对产品各方面限制更加广泛。三是绿色标准日益严厉。国际生态纺织品研究和检验协会根据市场变化,发布了Oeko-Tex Standard 100 2006年版本,修改期从两年缩短到一年以下,被检测和禁用的纺织化学品不断增加;欧盟2006年起实施化学品注册、评估和许可(即REACH)后,我国出口欧盟的纺织品有70 %因染料和纺织化学品受到影响;2006年10月欧盟议会正式通过决议,规定欧盟市场上制成品中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含量不能超过质量的0.005 %,使我国众多行业出口受到巨大影响,而纺织服装业首当其冲,势必大量增加生产成本。四是检验手段和要求日益提高。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采用高灵敏检测设备进行精密分析,大大提高检测标准。如对十大类重金属的检测,砷、钽直接与皮肤接触的限值分别为0.2 和0.8 mg/kg,纤维聚合过程中要求有机化合物的释放量不能超过1.2 g等。我国许多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极易遭受发达国家限制。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其一是由于技术、环保等因素无法进入或被迫退出目
9
标市场,即“市场准入限制”。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有三:(1)产品不符合进口国标准要求,被拒门外;(2)进口国任意提高标准,致使原出口产品成为不符合标准的产品;(3)标准提高增加了出口成本,一些出口企业无力承担费用,被迫退出市场。其二是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业“产品竞争力影响”。主要表现为:(1)企业为技术、环保水平及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等投入都直接增加了产品成本;(2)缺乏先进测试设备,进口大量设备增加了出口企业支出;(3)企业要获取相关认证也需支付不菲费用。这无形中提高了成本,使产品丧失价格优势,削弱了国际市场竞争力。据统计,随着技术密集型产品占世界贸易额比例不断上升、高灵敏检测技术发展及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性增强,近几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占贸易壁垒的比例呈现出较大幅度上升趋势,已经达到80 %。由于绿色壁垒的限制,我国许多出口纺织产品遭到客户退货、索赔,使企业蒙受严重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害。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们近年来在出口总额上有所递增,但其中由于加入WTO 使来自各国的其它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均有所缓解,从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因绿色壁垒造成的损害。
3.2.对策分析
面对发达国家日趋严厉的绿色壁垒,我国政府、纺织服装行业和企业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
3.2.1.转变观念,理性认识
大多数国家施行贸易标准及其相关制度,仍然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健康的良好愿望。利用这些国际规范条件派生出来的不合理的国别环境标准以及以此为依据设置的贸易障碍才构成绿色贸易壁垒。当国际绿色贸易大潮滚滚而来时,任何国家都很难置身其外。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要冲破绿色壁垒,首先必须顺应这股绿色潮流。我们反对的是滥用绿色贸易壁垒的不正当行为。我国纺织产品因有害物质超标而被对方国家拒绝入境之类的事件,不能认为是对方故意设置绿色壁垒。相反,应当及时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制定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加速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3.2.2.熟悉规则,积累经验
一是加强学习WTO文献资料,了解WTO的有关规则和国际贸易形势与特点,重视绿色技术壁垒对相关产品出口的冲击和危害,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增强企业应对技术壁垒的紧迫感和主动性。二是善于学习国内外出口贸易经验,面对形形色色技术壁垒的阻障,提高企业辩识和应变的能力。 3.3.利用外部力量
10
3.3.1.企业合作,绿色基地
尤其是纺织产品的加工企业和传统工艺产品生产企业,相关企业联手合作,建立绿色产业基地,更能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比如,中国是陶瓷制品大国,曾享誉全球。要达此目的,必须挑选好原料供应基地。绿色基地建立以后会形成规模收益和对当地经济的辐射效应。类似地,我们完全可以建立起“绿色纺织基地”、“绿色服装基地”等等。 3.3.2.借助政府,寻求支持
首先,企业在绿色产品的重大技术创新和出口经营活动中出现资金困难时,应向政府提出资金和技术支持,争取获得政府的税收优惠和环保补贴,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按照WTO新的《补贴与反补贴协议》规则,环保产品的这类补贴属于不可申诉的补贴范围,企业和政府完全可以利用这一规则,提高产品的绿色竞争力。其次,应根据供应链理论,要求政府制定较为严格的原材料、半成品进口技术和环境标准,从而提升企业产品的整体环境技术水平。最后,如果我们在承担有关协议的某些环保义务出现困难时,可以及时向政府提出,政府可及时向WTO提出申请,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免除应承担的义务。
11
结束语
国际贸易发展到今天,突破绿色壁垒已成为一项不容忽略的使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环境保护的重视,对纺织服装产品的要求必然水涨船高。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和市场优势设置贸易障碍,迫使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贸易与技术水平,企业如果不能紧跟时代潮流,最终摆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目前中国大部分出口纺织品服装的生产企业,无论是在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以及产品开发能力和获得最新信息的能力方面都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对于我国企业从观念、技术还是经济效益等各个层面上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可以预计,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和企业能够在突破绿色壁垒的过程中加速技术创新,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扬长补短,开创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
我写的这篇文章时大多资料是通过搜索网站、查阅相关著作和报刊杂志而获得的,借鉴了多位学者的调查结果和研究成果。最后,我的论文得到了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同时对于参考文献的作者们也致以敬意和谢意!
12
参考文献
[1]施用海.“绿色壁垒”与纺织品贸易外贸经济[J].国际贸易,2005.[2]赵京霞.《后配额时代的国际纺织品贸易》[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3]张彦欣.《国际纺织品贸易实务》[M].国纺织出版社,2005.[4]孔庆江.《中国纺织品的法律环境》[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王仲辉.《跨越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影响》[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5.[6] 钱 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 周 坷.我国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分析[N].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8] 李 周,孙若梅.中国环境问题研究[R].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9] 江晓娟,杨圣明.中国对外贸易理论前言[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0]林汉川,田东山.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其突破对策探析[R].经济参考研究.[11]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统计2006》[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徐复.《中国对外贸易》[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3]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进出口贸易动态分析2005(总第17分册)》[R].[14]黄东黎.《WTO规则运用中的法治中国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10.13
Infectism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Green barriers to
China's Textile ABSTRACT Green barriers are refevred to the “green trade barriers” , also known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arriers, ecological barriers or environmental trade measures and soon,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continue to be puzzled dy “green barrier”.Green barriers to textile and garment enterprises of China's exports become more deepng threat.Wtth the continuous devecontinuou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itional non-tariff barriers have been gradually reduced, the green barrier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major obstacle to trade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 by analying the souce of green darriers and the main green barrievs we are facing explaining the infevton on the green barriers to china`s textile export traok.meanuhile anabysis the tountev measures on the netrend of green barriers
Key words exports of green barriers to textile Non-tariff
14
第三篇:对提高出口退税管理质效的思考2011
对提升出口退税管理质效的思考
出口退税审批权下放区县局管理后,通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省局提出的“建制度、带队伍、再放权、快退税、抓衔接、防骗税”的18字工作方针得到贯彻,基层出口退税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在管理权向基层延伸的同时,也给基层带来了工作量的倍增,人少事多的矛盾更加突出,人力资源配置更加困难。为更好地保持打击出口骗税的高压态势,有效防范管理风险,促进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管理质效显得更为迫切。
一、当前出口退税管理基本现状
以xx区局为例,从出口退税管理对象来看,该局共管辖已办理出口登记的生产性企业66户(其中外资企业40户,年纳税百万元以上重点税源企业25户),占全市总量一半以上。今年1-8月份,有正常出口业务的41户企业共实现出口销售收入16.02亿元,同比增长163%;共办理310户次出口退(免)税,免抵退税总额达1.86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免抵税额1.73亿元,退税额0.12亿元。
从退税管理人员来看,从事初审、复审、审批3个环节人员多达11人,占全局工作人员总量的40%(其中税收管理员占8人);每月完成信息接收、纸质审核和电子审批等全部流程,需要8个工作日,占全月有效工作日总量的36%。
二、提升管理质效的实践
为确保国家出台的支持企业出口的税收政策落实到位,确
保退税计划指标摸底厘清,确保出口退税进度不下滑、审批不滞留、资料不积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着力提高出口退税质效。近五年来未发生一起出口骗税案件,为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加强跟踪问效,保证政策落实。针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局领导带队到20户重点出口企业进行专题调研,摸清退税率调整现状,及时了解掌握政策执行情况,做好政策的跟踪问效,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措施,积极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帮助企业学好政策、用好政策、用足政策。
二是加强问题梳理,提高工作效率。我局编撰了《税收常见问题解答一本通》发放给企业,其中详细介绍了23条出口退税难点问题的解决办法;对出口退税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全面推行简便优化的《出口退税操作流程》,在确保退“安全税”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流程,减轻企业和基层退税管理人员的负担,提高出口退税管理工作效率。
三是加强宣传辅导,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召开税企座谈会方式,对近200户次出口企业开展培训,发放各类辅导资料600余份,及时掌握企业出口退税动态,听取企业诉求;根据每月审核通报情况,对新办出口资格和申报退税质量不高的21户企业,实行上门辅导,确保企业及时准确进行申报;拓展退税信息提醒服务发布通道,通过手机短信、网站发布、电子邮箱等多种方式发布信息300余条,实现提醒服务的全面覆盖。
三、影响出口退税管理质效的主要问题
随着由于出口企业户数激增、出口单据数量上升、出口方式多样化、出口国别海关增多,给我们实施全面、细化、高效 的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而现有出口退税系统信息应用滞后和退税运转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与省局提出的出口退税专业化、信息化管理要求形成了突出矛盾。
一是人少事多矛盾与推进专业化管理不相协调。由于出口退税审批工作的时间、流程、人员相对固定和出口企业数量的逐年递增,而基层税务机关没有专业退税管理机构,税收管理员人少事多,耗用在退税审核上的工作量大、时间长,挤占了从事退税后续管理、预警分析、巡查和评估等专业化管理的时间,出口企业数量、税收管理服务需求的持续增加与管理人力资源在结构上、总量间形成了突出矛盾。
二是多岗运转流程与提高管理质效不相配套。当前,对纸质报关单据、出口信息和申报信息比对审核等工作,还停留在人工处理阶段,初审、复审、审批三个环节对所有出口单据仍采取就单审单、环环签字、道道签批的模式在运转,尤其在纸质审核各环节签单重复而且签署内容要求死板,在这方面我省其他地市已逐步简化。上述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所有前期工作都需要退回再找企业核对申报信息准确性,电子信息比对审核关口不前移税管员就仍要扮演“保姆”角色全程处理,申报环节企业责任不明确。退税流程模式不改变,简便高效的工作要求就难以得到体现。
三是人员素质建设与退税管理要求不相适应。税收管理员基本上是兼职从事出口退税管理工作。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往往只能满足于应付,对退免税政策研究不深,加上人员调配变动使新晋人员适应出口退税工作所需时间较长,出口退税队伍的整体素质难以进一步提升,这些都与出口退税精细化、科
学化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
四是退税系统应用与推进信息管税不相匹配。现有出口退税应用系统虽然进行了整合,但在信息应用方面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地拓宽,既未建立各类征、退税信息的自动传递、比对、查询、监控机制以取代纸质审核,也无推行网办一体化通过税库银联网系统处理申报功能。同时,对初复审权限设置不尽合理且对登录IP使用监控较严,这些都与“信息管税”推进专业化管理思路脱节,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退税速度和管理质效。
四、对提升退税管理质效的几点建议
一是依托信息化建设来提高征退整体质效。无论是实现征退税衔接、加快退税进度还是加强对出口企业异常退税情况监督,都要依托信息化建设,而出口退税信息化应用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电子审核关口前移、“无纸化”审核签批和税库银直拨划转。建议借鉴红字发票系统实时比对功能推行出口退税网上直报系统,将部分初审通过条件如与申报信息比对相符等前移至企业端软件,降低企业申报端的报送容错度,减轻初复审工作量和差错率。同时可以借鉴江浙发达地区办理退税先进经验,利用先进的出口退税系统软件,实现国税、企业、海关、国库等端口系统的信息对接,通过电子报关数据核对取代现有的就单审单模式,通过简化退税申报表纸质审批内容减少各环节签批工作量,通过税库银联网国库支付系统将出口退税资金在途时间缩短为实时到账,这样既减少办理出口退税审核工作量,又提高了退税速度,可以使出口征退整体质效得到明显提高。
二是推行信用等级制度来实现差别化管理与服务。借鉴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模式,对出口企业近几年纳税情况、出口现状、账务处理等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实施A、B、C分类管理。对A类企业可以尝试采取“先退税后核销”服务和每半年集中审查管理并行模式,对B类企业采取简化和规范审核、按季实地核查,对C类企业则加强单据审核、实地核查、定期辅导和出口退税评估。通过合理分配工作量和明确各类企业监管重点,实现差别化的管理和服务,以解决人少事多的矛盾、加快退税进度。
三是创新工作机制来推进出口退税专业化管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现状,还必须创新工作机制,推进退税专业化管理。可对出口退税管理内容进行合理分配,将初复审工作从区县局剥离出来,交由退税专业化管理部门集中处理退税审核和相关证明开具,既有利于对企业出口退税审核的连贯性管理,也方便纳税人办理出口退税业务。区县局主要负责出口企业辅导、退税评估、预警监控、实地核查等专业化管理工作,这与省局关于出口退税审核工作重点转移要求相吻合,在细化工作制度明确管理职责的前提下,可以突出出口退税管理重点,税收管理员也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精细化、专业化管理。
四是加强基础性管理工作来提升出口退税申报质量。在税企之间,实施定期与企业负责人联系制度,明确要求企业保持办税人员稳定、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保证出口退税申报质量,要求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形成规范制度,理顺出口相关部门间关系,对负责出口人员和办税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建立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间的内部资料流转机制,规范出口单据资料的管理,按税法要求处理出口业务及时办理退税。对新办出口企业不能独立处理出口退税申报和账务处理业务的,督促企
业委托中介机构代理申报,减少申报错误。
五是构建协防共治体系来提高防范出口骗税的能力。打击出口骗税,关键在防,提高防范出口骗税的能力。税务机关要抓好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出口企业产业特征、产品特性,掌握出口企业的货物结构、供货情况、生产能力;通过分析出口货物的资金流、物流、票流,准确把握住风险产生的各环节;通过对发布预警指标和峰值,结合各税统评,实现有序联动切实抓好内防。将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关口前移,督促出口企业提高防骗意识和防骗能力,定期向企业传达骗取出口退税的新变化、新动向,共同防范出口骗税案件的发生。着力构建税务、企业、银行、外管、海关各方密切联系的协防共治体系,建立部门间严密的信息监控和反馈协查体系,共同努力营造好外贸出口健康有序的运行环境,形成联防共管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