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状元调查:近七成恐已流失海外

时间:2019-05-14 05:0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近七成恐已流失海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高考状元调查:近七成恐已流失海外》。

第一篇:中国高考状元调查:近七成恐已流失海外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近七成恐已流失海外

这个专题真心不易做。一开始,所有辛苦找到的采访对象都对我们说一句话:高考[微博]?状元?那都是咸丰年间的事情啦……

这种情况下我会赶紧表示理解:“理解理解,换了我是高考状元,我也不想提。好汉不提当年勇嘛!”再说还有一些高考状元,职场上却完全没有考场的威风,有不少报导说明这个事实,比如“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高考状元已难觅职场踪迹”……,多么心酸,颇有一种英雄落魄美人迟暮之感,我们再去问其近况,好像在看人家笑话似的,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意思。其实我们也遇过昔日状元如今仍是职场领军人,但是,这么说吧——不管职场表现如何,状元们都不愿拿多年前这次辉煌来说事。我们记者何宁同学稳准狠地总结:“混得不好的自然不愿提,觉得羞愧;混得好的也不愿提,觉得没必要。”

但我们最终自然说服很多状元接受了采访——不容易啊,所有的人脉都用上了——但,这些辛苦都很值得,因为,在这一场场本不报太多希望的采访里,我们得到很多意外的收获。不知哪一位伟人,噢,不对,是我们同事梁静同学说过,优秀,是有惯性的。学生时代的学霸们,并不是白白地像天上掉馅饼似的轻而易举地拿惯高分,他们往往在千军万马的学习考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优于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性格习惯,换句话说,学霸们,状元们,高考大V们,他们是必有过人之处的。

看看我们在这一期的采访对象,每一个采访对象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短时间的接触里,采访如采气,我们借回不少力。

但我们不只是展示美好。我们要的,不是一些经过了PS的、光鲜的个案,我们更愿意展现一个个人性样本,在这里,你能看到种种生活的质感。

所以,在这一个个案例里,我们读到了曾有的阴影和徘徊,这是更令我们珍惜的财富。在每一个人展现残破的瞬间,我们看到了真实生活的张力。

金牌编剧李樯说:“回首往事,好和不好都会成全你的,也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你自己虚惊一场而已。”如果你知道,身为状元,也有种种不为人知的无力感,那么我们孤军奋站的生活里,是否可以得到更多坚持的力量?

近七成高考状元恐已“流失”海外

根据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至2012年,全国超过八成的高考头名最终被清华[微博]和北大录取。而香港高校虽然在近几年吸引了不少高考头名学生。而从高考头名选择专业看,经济和管理专业仍然最多。

近几年,关于高考状元最终能否成才的争论不断,而调查报告显示,近7成高考状元已难觅职场踪迹,大多数人恐已“流失”海外。

状元争夺战,港校与北大清华抗衡据调查显示,在过去30多年里,选择就读北京大学[微博]的高考头名人数最多,有696人,清华大学[微博]位居第二,有520人。而这两所高校招录的高考头名人数,占比超过8成。

自2005年以来,香港、澳门和台湾高校陆续进入内地招生,正在集体挑战北大、清华的“霸主地位”。2000-2012年,内地各省状元,选择就读香港高校的就有66人,虽较北京相差甚远,但已超过上海排在“最吸引状元就读地区”的第二位。

高额的奖学金,是港校吸引更多内地高分考生投奔的一大“杀手锏”。此外,全英文的教学环境,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更好的职业前景,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青睐香港高校的重要因素。专业选择偏爱金融和管理

从今年已经确认的情况来看,金融、经济、管理仍然是状元们的主要专业去向。据调查报告显示,1977-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头名选择就读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人数最多,有522人,占总数的37.85%。

中南大学[微博]蔡言厚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完全不同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除了需要良好的记忆力外,更需要有一定的创造力。父母应抛弃在孩子人生发展道路上“急功近利”包办一切的做法,不要集中选择北大、清华等个别高校的经管等热门专业,而应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专长和潜力。出国留学[微博]比例高达60%,学成归国仅占少数

据浙江媒体日前对该省多名高考状元目前的生存状态的回访信息显示:高考头名在国内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大多数人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保守估计,状元们出国留学的比例高达60%,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是这些学生的留学首选。而且,这些曾经的高考状元学成归国的仅占少数,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位负责人同时强调,我国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素质等与世界先进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

第二篇:中国高考状元调查:近七成恐已“流失”海外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近七成恐已“流失”海外 这个专题真心不易做。一开始,所有辛苦找到的采访对象都对我们说一句话:高考?状元?那都是咸丰年间的事情啦„„

这种情况下我会赶紧表示理解:“理解理解,换了我是高考状元,我也不想提。好汉不提当年勇嘛!”再说还有一些高考状元,职场上却完全没有考场的威风,有不少报导说明这个事实,比如“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高考状元已难觅职场踪迹”„„,多么心酸,颇有一种英雄落魄美人迟暮之感,我们再去问其近况,好像在看人家笑话似的,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意思。其实我们也遇过昔日状元如今仍是职场领军人,但是,这么说吧不管职场表现如何,状元们都不愿拿多年前这次辉煌来说事。我们记者何宁同学稳准狠地总结:“混得不好的自然不愿提,觉得羞愧;混得好的也不愿提,觉得没必要。”

但我们最终自然说服很多状元接受了采访不容易啊,所有的人脉都用上了但,这些辛苦都很值得,因为,在这一场场本不报太多希望的采访里,我们得到很多意外的收获。不知哪一位伟人,噢,不对,是我们同事梁静同学说过,优秀,是有惯性的。学生时代的学霸们,并不是白白地像天上掉馅饼似的轻而易举地拿惯高分,他们往往在千军万马的学习考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优于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性格习惯,换句话说,学霸们,状元们,高考大V们,他们是必有过人之处的。

看看我们在这一期的采访对象,每一个采访对象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短时间的接触里,采访如采气,我们借回不少力。

但我们不只是展示美好。我们要的,不是一些经过了PS的、光鲜的个案,我们更愿意展现一个个人性样本,在这里,你能看到种种生活的质感。

所以,在这一个个案例里,我们读到了曾有的阴影和徘徊,这是更令我们珍惜的财富。在每一个人展现残破的瞬间,我们看到了真实生活的张力。

金牌编剧李樯说:“回首往事,好和不好都会成全你的,也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你自己虚惊一场而已。”如果你知道,身为状元,也有种种不为人知的无力感,那么我们孤军奋站的生活里,是否可以得到更多坚持的力量?

近七成高考状元恐已“流失”海外

根据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至2012年,全国超过八成的高考头名最终被清华和北大录取。而香港高校虽然在近几年吸引了不少高考头名学生。而从高考头名选择专业看,经济和管理专业仍然最多。

近几年,关于高考状元最终能否成才的争论不断,而调查报告显示,近7成高考状元已难觅职场踪迹,大多数人恐已“流失”海外。

状元争夺战,港校与北大清华抗衡据调查显示,在过去30多年里,选择就读北京大学的高考头名人数最多,有696人,清华大学位居第二,有520人。而这两所高校招录的高考头名人数,占比超过8成。

自2005年以来,香港、澳门和台湾高校陆续进入内地招生,正在集体挑战北大、清华的“霸主地位”。2000-2012年,内地各省状元,选择就读香港高校的就有66人,虽较北京相差甚远,但已超过上海排在“最吸引状元就读地区”的第二位。

高额的奖学金,是港校吸引更多内地高分考生投奔的一大“杀手锏”。此外,全英文的教学环境,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更好的职业前景,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青睐香港高校的重要因素。专业选择偏爱金融和管理

从今年已经确认的情况来看,金融、经济、管理仍然是状元们的主要专业去向。据调查报告显示,1977-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头名选择就读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人数最多,有522人,占总数的37.85%。

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完全不同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除了需要良好的记忆力外,更需要有一定的创造力。父母应抛弃在孩子人生发展道路上“急功近利”包办一切的做法,不要集中选择北大、清华等个别高校的经管等热门专业,而应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专长和潜力。出国留学比例高达60%,学成归国仅占少数

据浙江媒体日前对该省多名高考状元目前的生存状态的回访信息显示:高考头名在国内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大多数人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保守估计,状元们出国留学的比例高达60%,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是这些学生的留学首选。而且,这些曾经的高考状元学成归国的仅占少数,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位负责人同时强调,我国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素质等与世界先进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

(据《法制晚报》)

相关阅读:

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出炉 60%状元本科毕业后留学

调查显示,恢复高考36年以来,约有八成状元扎堆就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高额奖学金成高校争状元的利器,港台高校未对北大清华构成实质性威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07-2012年全国高考状元争夺中,清华4次战胜北大,成为中国高考状元的最爱。

近10年来,高考状元追捧热门专业,经管专业最受高考状元青睐,已成高考文理科状元首选,农学等冷门专业至今无状元问津。流失海外情况很严重

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大多数高考状元选择继续出国留学攻读 硕士、博士学位,保守估计全国状元中出国留学比例高达60%。相对而言,出国的理科状元人数远高于文科状元,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是状元 的留学首选。报告负责人、中国校友会网总编赵德国指出,总体而言,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流失海外现象较为严重,学成归国的状元仅占少数,这一现象应引起有关 方面的关注。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 经管专业最受青睐

在中国校友会网调查到的1977-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中,选择就读经济管理专业的高考状元人数最多,有522人,雄居2013中国高考状元最青睐大学专业排行榜榜首。

第三篇:调查报告显示近7成高考状元已难觅职场踪迹

调查报告显示近7成高考状元已难觅职场踪迹

2013年07月04日 08:14来源:法制晚报

随着各省份高考成绩出炉,高考头名最终选择到哪些高校就读也成为热议的话题。

从今年已经公开报道的信息看,北大清华仍然是不少省份高考头名最为青睐甚至已经确定就读的高校。

根据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至2012年,全国超过8成的高考头名最终被清华和北大录取。而香港高校虽然在近几年吸引了不少高考头名学生,但仍未撼动清华北大的地位。而从高考头名选择专业看,经济和管理专业仍然是最多的。

近几年,关于高考头名最终能否成才的争论不断,而调查报告显示,近7成高考头名已难觅职场踪迹,大多数人恐已“流失”海外。

头名调查 八成就读清华北大

今年北京文理头名分别由北京四中张韵凝和清华附中朱宸卓摘得。据了解,张韵凝第一志愿报考了北大工商管理专业,朱宸卓第一志愿报考了清华电子信息类专业。

对于取得高考头名的学生来说,清华北大仍是大多数人的梦想。今年上海市、湖北省等省份的文理科高考头名所报考的高校,也是清华和北大。

今年各省份高考头名中,也不乏有人提前就已经被上述两所高校录取。比如新疆在6月25日公布高考成绩,其理科头名在6月18日就已经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随着高考成绩公布,清华北大等名校对于高分生源的争夺日趋白热化。近些天,清华北大在某省的招生组就相继在其各自的官方微博上发布颇具“煽动性”和“火药味”的招生信息。北大方面更是直指有兄弟院校“造谣”说北大的学生宿舍无空调,而实际上宿舍早就安装空调了……

中国校友会网总编赵德国介绍,自2005年以来,香港、澳门和台湾高校陆续进入内地招生,正在集体挑战北大清华的“霸主地位”。虽然北大清华的地位尚未被撼动,但不可否认的是,香港高校已经成为近几年内地各省高考头名的又一选择。

根据中国校友会网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实际上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国各地区高考头名最主要的选择,就是到清华和北大就读。

在过去30多年里,选择就读北京大学的高考头名人数最多,有696人,清华大学位居第二,有520人。而这两所高校招录的高考头名人数,占比超过8成。

专业选择 最偏爱金融和管理

从今年已经确认到哪所高校就读的高考头名情况看,金融、经济、管理仍然是他们选择的主要专业去向。

根据中国校友会网的调查报告显示,1977-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头名选择就读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人数最多,有522人,占总数的37.85%。

高考头名专业选择

排序 专业 人数经济学和管理 522电子信息专业 94法学专业 92生命科学专业 85计算机专业 77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专家、云南师范大学冯用军副教授分析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令人遗憾的是,恢复高考36年来,农学专业尚无高考头名问津,这显然与我国从农业大国变身为农业强国的国家战略不符,值得反思。

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完全不同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中学更多强调理解记忆学习,大学更强调反思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除了需要良好的记忆力外,更需要有一定的创造力。同时,高考头名的父母应抛弃在孩子人生发展道路上“急功近利”包办一切的做法,鼓励孩子不做“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不要集中选择北大清华等个别高校的经管等热门专业,而应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专长和潜力。

争夺生源 港校打出金字招牌

从今年媒体报道的信息看,已经有部分高考头名表示更青睐于香港高校。比如河北省的文科头名于潇,就更青睐于去香港中文大学就读。

根据中国校友会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2000-2012年中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高考头名中,选择就读香港高校的头名有66人,虽然较北京相差甚远,但已经超过上海排在“最吸引高考头名就读地区”的第二位。

早在2005年,北京高考理科头名陈秀野就放弃了清华大学,选择到香港科技大学求学,一时间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2011年,香港大学内地共录取学生291人,包括北京三名文科头名在内的17个省、市级高考头名。而当年的北京理科头名梁思齐在三所港校和北大之间,最终选择去香港科技大学就读。

高额的奖学金,是港校吸引更多内地高分考生投奔的一大“杀手锏”。2011年,最终选择去香港科技大学就读的北京理科头名梁思齐获得了该校56万港币的全额奖学金,足够其在香港的学习和生活开支。而同一年被香港大学录取的17名高考头名,也都获得了每年16万港币的高额奖学金。

而相比之下,国内知名高校的奖学金金额就不具有竞争力。

此外,从近些年香港高校招收内地生源情况看,高额奖学金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吸引力。全英文的教学环境,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更好的职业前景,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学生青睐香港高校的重要因素。

昔日头名 七成销声匿迹

和取得高考头名时备受关注不同,这些高分考生在就读大学后,人生道路又如何发展,大多并不为人熟知。

根据浙江媒体日前对该省多名高考头名目前的生存状态的回访信息显示,2007年的浙江省理科头名李清扬当年考入香港大学,目前就职于中银香港全球市场部,职位为人民币交易员,起薪每月2万多元。

2008年的浙江省文科头名申屠李融,去年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毕业,也选择了先就业。据公开报道,目前她就职于世界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从事税务咨询。

此外,浙江省2006年至2008年读本科的高考头名中,7成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有一半在香港或国外读研究生。这种趋势,跟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数据基本吻合。

该调查报告显示,高考头名在国内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大多数人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中国校友会网总编赵德国介绍,据保守估计,全国的高考头名中,出国留学比例高达60%,相对而言出国的理科头名人数远高于文科头名。

据赵德国介绍,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是这些学生的留学首选。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这些曾经的高考头名学成归国的仅占少数,这一现象应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和思考。

人才流失 数量世界居首

“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近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国际人才竞争愈发激烈,必须以更加灵活的政策和机制积极参与竞争。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拥有庞大的人才资源存量。

到2010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2亿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持续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主要劳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经达到12.5%。

中科院对涉及生物与生化、计算机、物理、农业、数学、化学六大领域1907名全球顶尖科技创新人才进行筛选分析,发现全球顶尖科技创新人才当前任职比例的国家排名中,我国在物理、数学和计算机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物理、数学位居第九,计算机位居第八。

但是,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这位负责人强调,我国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素质等与世界先进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本版文/记者 王南)

高考“状元”为何难成职场“状元”

2012年07月11日 14:19来源:中国教育报

■顾骏

日前,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发微博称:高考“状元”在各自的事业上几乎都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与社会预期相差甚远。据说,我国改革开放后,约2000多名高考“状元”,现在没有一个成为所在领域的领军人物。罗厅长的“发现”,引起媒体关于“状元”的又一阵热议。

其实,高考“状元”职场表现这一话题由来已久。2009年,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经过对1977-2008年全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等状况的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和罗厅长的发现高度一致。从近年来涌现的“杰出政治家校友榜、院士校友榜、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校友榜、富豪企业家校友榜、长江学者等顶层人才榜”上,也都未发现高考“状元”的身影。公众由此疑惑,“状元”职场表现同社会预期相去甚远,是“状元”自身的问题,还是社会对“状元”的期待有问题?

有人认为,“状元”即使没有成为著名人士,但“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取得成绩和进展,拥有和谐美满的家庭,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等,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成功”,因此,应该“以平常心待之”。意思很明确,“状元”没问题,而公众对“成功”理解有误,对“状元”的期待有偏差。

当然,任谁都不敢说“人生幸福”不算成功,但任谁也不敢说——这样是否对得起“状元”称号及其背后的国家投入。

公众对高考“状元”的过高期望,来自于中国教育本身的许诺。因为我们一直以“出人才”为教育的国家目标,教育规划纲要也在培养更多“人才资源”上加大了笔墨。既然如此,如果高考“状元”不能适当转化为职场“状元”,岂不等于说基础教育在生产“考试人才”上高效,而在未来“职场人才”的准备上低效甚至无效呢?如果承认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那么,作为基础教育的“优质产品”——“状元”被期待有超出同龄人的职业表现,不也顺理成章吗?国家给“状元”以优先选择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机会,不正是希望他们日后产出更大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效益吗?“生活幸福”对他们个人而言堪称“正果”,但国家对教育资源配置在“状元”身上反映的“投入产出比偏低”,也应该“以平常心待之”吗?

既然对“状元”的社会期待没有错,那是否“状元”错了,因为自身不努力,所以导致职场表现欠佳?有些评论确实是这样推理的,比如找出“状元”在选择学校、专业和职业方面的种种问题。这样的推理经不起推敲。没当上“状元”,甚至没进过大学,却取得傲人成绩的成功者不在少数,仅仅学校或专业的选择哪来这么大影响?

真正的问题出在教育体制上:我们期待教育产出的人才,同学校实际产出的“状元”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学校培养出来的“状元”,通常只是考场翘楚。如果其能力结构未能在高等教育中得到及时而有效的纠正、改善和完善,那么,高考能力越强,职场表现越差,不但可能,而且还是大概率事件。

自然界有个规律,越是特化的物种,越是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越是难以继续自身的进化,越是容易在环境巨变中被淘汰。现在“状元”比“非状元”总体上略胜一筹,已相当不易。这说明大多数“考试专才”仍能通过日后大学学习和职场努力,突破过早“特化”所造成的人生困境,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就此而言,他们虽然无法成为“职场状元”,但仍能享受幸福美满的生活,已算“得成正果”。

高考状元大多没成职场精英很正常

2013年06月18日 05:15来源:重庆晨报

近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指出高考状元流失海外严重,在求学和专业选择上追求热门、高薪的情况较普遍。与此同时,状元们在职场上表现远低于预期,除学界和文学界已出现少数几位“职场状元”外,大部分状元的职业成就并不突出。

(6月17日《京华时报》)

因为稀缺和新奇,高考状元历来备受关注。“状元笔记”也好,“状元游街”也罢,高考状元不仅具有文化和社会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营销意义。作为“精英中的精英”,高考状元一直承载着老百姓厚重的期望,是公众心目中“教育改变命运”的样本;当高考状元的角色扮演“不尽如人意”、达不到人们的心理预期,引发公众的质疑和担忧也就在所难免。

不论是职业成就并不突出,还是海外流失情况较为严重,抑或是教育投资回报率达不到社会预期,高考状元“不如人意”打破了人们的刻板印象。在想象的图景里,高考状元作为人中龙凤,通常应该在职场领域占据顶尖位置。殊不知,在1977-1999年900多名高考状元中,七成大学毕业后“销声匿迹”,在职场难寻高考状元的踪影。

然而,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所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只是社会流动的一种渠道,而并非全部。换言之,高考状元进入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并不意味着

可以立竿见影地收获物质财富,而是通过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提高了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和机遇,增强了高考状元向上社会流动的可能性。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型,教育改变命运的现实度下降、周期性加长,高考状元难以像过去那样“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社会流动加速、社会分工细化的格局下,高考状元在职场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竞争。从这个角度上说,高考状元“不如人意”是一种正常现象,从侧面反映了社会进步。

在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社会里,“一步登天”的传奇,除了编剧刻意杜撰的之外,大都经不起事实推敲和常识考量。对于高考状元来说,耀眼的高考分数只是过去,大学毕业之后,依然要在职场里摸爬滚打,依然要经历大浪淘沙的洗礼。在这里,昔日的高考状元光环不再,如何赢得社会认同,是摆在所有高考状元面前的现实考题。

一个理性、包容的社会,应当尊重所有为美好生活而不断努力的人们。渴望高考状元“一飞冲天”的愿景虽然美好,却难以在现实中上演。更何况,高考状元通过高等教育和职场生涯实现了社会流动和阶层跨越,即使“默默无闻”,也同样值得肯定。

□杨朝清(研究生)

第四篇:北京调查:近七成被访烟民不知"禁烟令"

连日来,记者随机采访了36名吸烟者,年龄在24岁至66岁之间,烟龄最长的有40多年。在所有被采访者中,有24人并不知道政府将从5月1日起全市实行禁烟新规定,有9人说听别人谈起过此事,只有3人较清楚禁烟条例中的一些规定。>>调查报告大全

多数烟民:禁烟对自己没影响

对于公共场所即将推行的“禁烟令”,多数烟民认为对自己的生活不会有太大影响。“在公共场所禁烟是件好事!能给不吸烟的人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烟民付先生说,“我个人一直都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刘先生是40多年的老烟民,三天两包烟,目前退休在家。他告诉记者:“我没听说过这个‘禁烟令’,如果只是在公共场所禁烟,对我应该没什么影响。我平时不怎么出门,就在小区里溜达溜达。”“我确实没留意过这个事情。”另一位在国企工作的陈先生告诉记者,“不过我平时就比较节制,抽得不多,在家也都是到阳台上去抽。”

个别吸烟者:希望借机戒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个别吸烟者将禁烟新规定当作一次鞭策自己戒烟的机会。朝阳区百子湾社区的梁大爷老两口儿都吸烟,他们从报纸上看到北京部分公共场所禁烟的消息后,举双手赞成。“别看我吸烟,但我也知道对身体不好,从来都不让孩子碰。有时真是自己想戒戒不掉,这回公共场所都禁烟了,说不定我也能借着这个机会把烟戒了。”

此外,还有一些烟民是从家属那儿先得到的消息。一位28岁的年轻烟民表示:“我自己倒没听说有‘禁烟令’,是我老婆这两天看到报纸后告诉我的。她对吸烟深恶痛绝,正在动员我去医院戒烟门诊看看。”

戒烟门诊:开始增加人手

在中日友好医院的戒烟门诊,记者碰上了已经有20多年烟龄的市民刘自启,他听说公共场所禁烟的消息后特意过来咨询医生,准备戒烟。“禁烟范围扩大,有戒烟需求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此次政府大力推行禁烟,有望使本市戒烟人数增加。”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林江涛预测。尽管几家医院戒烟门诊的医生都认为目前门诊量并不理想,但为了进一步扩大市民对戒烟的认识程度和应对可能出现的戒烟患者增多情况,一些医院开始延长门诊时间,增加人手。

目前全市戒烟门诊仅有6家,包括安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朝阳医院、北京第六医院、复兴医院和中关村医院,主要采取药物替代和心理引导的方法。中日友好医院率先宣布,将原来每周一次的戒烟门诊增加到每周五次,成为全国首家工作日每天都有戒烟门诊的医院。朝阳医院戒烟门诊近期也有增加人手、延长门诊时间的计划。

部分市民:对禁烟缺乏信心

“不真罚根本没用”、“就像现在过马路闯红灯,根本遏制不了”……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市民对“禁烟令”的执行情况缺乏信心。“北京市的烟民那么多,禁烟的范围又很大,我觉得不好实行。”从事文字工作的袁小姐说,“听说以后是由卫生部门执法,他们有多少人啊?罚得过来吗?”

“就拿餐厅来说吧,要划定吸烟区,这能保证得了吗?我看街边的那些小饭馆就够呛。”27岁的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我烟龄有6年了,偶尔也会在饭馆里抽,不过我都是先要烟灰缸,人家允许了我才抽。” >>调查报告大全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五篇:信用卡调查:近七成持卡人月消费金额在3千元内

信用卡调查:近七成持卡人月消费金额在3千元内

2012-07-14 00:55:2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持有几张信用卡、为何使用信用卡、用信用卡做什么、每月的信用卡账单多少算正常?这些问题,或许每个信用卡持卡人都曾经思考过。

结合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联合清研灵智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一财网发起的信用卡用户调查数据,您可以直观了解自己的信用卡生活是否和别人有异曲同工之处。

信用卡是否越多越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偏负面,也许大部分人还是不希望自己的钱包被各种卡占据,连个放现金的地方都没有。调查显示,只有3.62%的受调查者拥有5张以上常用信用卡,73.62%持卡人则持有1~2张信用卡。

在所有持卡人中,65.95%持有标准信用卡及金卡,13.35%受调查者持有联名信用卡,仅有9.48%的持卡人持有白金卡等高端卡。而11.21%的持卡人则偏爱主题信用卡。

信用卡的用途多种多样,持卡人也不吝将手中的信用卡物尽其用。在“你使用信用卡的主要原因”这道多选题调查中,31.30%的持卡人选择了“刷卡消费方便”,23.84%的持卡人认为“信用卡可以透支,便于资金周转”也是自己持有信用卡的重要原因。此外,“有积分送礼”、“可分期付款”和“有特定商家优惠”的理由分别占据16.92%、10.57%和9.79%的份额。

对于信用卡的用途,大多数持卡人不难说出“商场购物、网上支付、餐饮支付”等用途,而调查结果也显示,以上三项内容正是现代人持有信用卡的三大用途。在题为“使用信用卡最频繁的场景场所”的单选题中,48.17%的持卡人选择了“商场购物”,35.32%的持卡人选择“网上支付”,11.20%的持卡人选择了“餐饮”。此外,娱乐、旅游、交通也渐渐成为人们使用信用卡消费的新领域,但目前占比都不足2%。

在如今支付终端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持有信用卡既能享受消费的便利,也可能潜在超额消费的隐患。调查显示,7.43%的持卡人每月用信用卡消费的金额达到1万元以上,8.70%的持卡人每月的信用卡账单在5000元~1万元之间。

每个月用信用卡消费多少金额,除了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妨也参照一下社会的平均水平。调查显示,36.91%的持卡人每月的信用卡消费金额为1000元~3000元之间,这一消费水平占据被调查者的大多数。同时,30.98%的持卡人每月的信用卡账单额为1000元以下。也就是说,67.89%的持卡人每月的信用卡消费额度不高于3000元。

那么,个人每个月用信用卡刷多少钱合适?第一财经学院执行院长徐建明表示:“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个人情况调整,但原则在于,使用信用卡不仅要刷卡的时候轻松,还款的时候也应该是轻松的。”

徐建明建议,如果一个年轻白领每月可支配的资金是1万元,那么应该至少储蓄20%,扣除30%左右无法用信用卡支付的部分,最后用信用卡刷的资金应该控制在5000元以内。

下载中国高考状元调查:近七成恐已流失海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高考状元调查:近七成恐已流失海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