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政治专题复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注三农问题
中考政治专题复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注三农问题
【时政热点链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新农村相关问题】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什么?新农村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
2、请你展望下若干年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
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工厂林立,特色农业活跃,家家户户有了宽敞的住房,拥有小轿车,人们重视生活质量。
②乡风文明:人人安居乐业,农民的孩子免费教育,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自主创业、创新、创优能力增强。
③村容整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繁荣,绿水清山与人相伴。
④管理民主:人民积极参与政治、关心政治,民主管理得到有效的落实与保障。
3、你是怎样理解新农村建设目标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目标充分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富强的新农村。
4、你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呢?(或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国情依据:
①我国生产力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改变,城乡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②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农村科技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不高。③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体现的道理):
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②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体现了共同富裕的要求。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大局,⑤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提高。⑥有利于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⑦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
5、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或者是:请你新农村建设提出几条建议)①统筹城乡发展②建设现代农业③深化农村改革④发展农村公共设施。⑤发展农村公共事业。⑥增加农民收入⑦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⑧加强党的领导
6、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①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成材,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努力学习,通过深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来要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去。②向父母建议:要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③向政府建议: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等。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8、请你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提几点合理化建议?(具体做法)
(1)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村科技普及和推广,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实国家农村经济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扶贫力度,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2)政治方面:完善和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现象,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3)文化方面: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消除各种迷信思想的影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武装农民的头脑.9、辩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做到村容整洁 观点片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包括全面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只有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只有 积极推进各种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通过大力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完善村民自制制度,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律。因此,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在实际行动中,决不能把新农村建设搞成新一轮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理解村容整洁。
【有关三农的一些问题】
(一)“三农”问题是什么?(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二)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为什么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什么要把“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
①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在我国,农民是最大的社会群体,保证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正是对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②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④这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民和睦团结需要。⑤是依法治国,保障人权的需要是保护广大人民利益的体现。⑥ 是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⑦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或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做了哪些事情?如何让农民增收?)
1、最重要的是长期稳定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2、开展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
3、发展农村工业、服务业和多种经营,拓展就业领域,增加农民收入。
4、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为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5、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搞活农产品流通,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6、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让科学技术成为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
7、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也可以从两手抓、可持续发展、计划生育、科教兴农、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等角度来回答)
(四)关于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问题
1、为什么要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1)是贯彻“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体现了执政为民、以人为本(2)是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3)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4)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5)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2、如何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1)坚持依法治国对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要依法惩处,切实保障农民
工的合法权益。(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工遵纪守法和维权意识。
3、青少年应怎么做?
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明确时代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关心”三农”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法律宣传,为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贡献。
(五)相关问题
1、关注“三农”问题体现了我党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哪一重要内容?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三农”问题所反映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中央下决心解决“三农”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什么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4、你认为怎样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富裕起来?(1)从国家角度,应依靠经济行政法制科技教育等手段,为农民增收提供物质帮助和智力支持,提供法制和环境保障。(2)从社会角度,加强城乡联系,各行各业都要发扬团结友爱,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精神,支持农业和农村建设,为农民增收作贡献。(3)从农民自身角度,要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致富本领。
5、结合“一号文件”精神,你认为当地政府为农民增收应做些什么?
①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做出实效;②要增强服务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与农民的感情;③要带领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走勤劳致富的道路。
6.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举措?(1)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减免农业税。
7.用事实说明,建国以来,我们党在第一代和第二代集体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过哪几次调整和变革?调整的结果如何? 当前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何启示
(1)土地革命,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农村合作化,进一步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3)人民公社化,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5)减免农业税。
启示: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8.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1)①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②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④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⑤我国宪法规定,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应创造一切条件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⑥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是我们党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⑦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⑧有利于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有利于加强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⑨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⑩义务教育不仅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应该履行的义务,而且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履行的义务。
9、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免征农业税的认识。
(1)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2)有利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4)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0、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请你列举一、二加以说明。例如:农业不发达,农民不富裕,农村不繁荣;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村水电、道路、交通、信
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等等。
11、农村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或是什么给农村注入了活力?)
①党和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为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②广大农民合法经营、勤劳致富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④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等
第二篇:中考政治与社会复习新农村建设
关于新农村建设
1、怎样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合理化建议,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答:(思路: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角度回答)
①落实惠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②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科技兴农③提高农民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培育新型农民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实施村民自治⑤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制度等。
2、国家为什么要重视“三农”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为什么要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
答:(1)由国情决定的: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发展部平衡,城乡差距大。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2)重要性: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
3、党和国家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体现了哪些道理(教材中的观点)?
答: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是国家的主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等
4、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曾进行了哪几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的改革?经历了哪几次失误与挫折?
答:成功改革: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消农业税等
失误与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针对土地所有制,进行了哪些重大改革?使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①1952年年底,完成了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②1956年年底,基本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有农民个人私有转归集体所有;③1978年年底,实行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承包土地,获得土地的使用权,但土地仍归集体所有,不得买卖;④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但是不得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的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6、国家的哪些政策使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答:国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开展“汽车下乡”等惠农政策;取消农业税;实行“新农合”“新农保”等
第三篇: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结doc
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内蒙古工业大学轻工与纺织学院河南分队总结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举措.为了响应,团中央关于大学生在暑期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号召,根据要求,在我院各级领导的部署下,在院团委的正确指导下,我院团委组织了2009年暑期“三下乡”活动,我们河南分队和呼和浩特市第四分队于7月21日开赴雷呼和浩特市小黑河镇西地村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短短的3天里,队员们本着“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理念,履行“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的诺言,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扎实地开展了多项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下面我将我们队所开展的工作报告如下: 活动主题
走出校园,深入农村,关注民生,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下乡活动地点
呼和浩特市小黑河镇西地村
三下乡人员:
队长:srh 通讯员:
队员:
活动过程:
准备:积极准备,落实相关文件精神
准备阶段工作安排
做好准备工作是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此次活动,主要由学院团委青协牵头组织,负责整个活动的筹备,包括与上级团委,实践地的联系,活动方案的征集,撰写,方案的审批工作.,因此在方案准备方面,我们采用多种宣传方式,积极做好学院同学的宣传和动力员,调动同学们参与活动,出谋划策的积极性.具体过程主要有:1,七月初进行三下乡活动的总体宣传.2,七月中旬进行方案征集活动.进行方案,信息的整理和完善.3,七月下旬敲定实践方案,并与实践地作好相关的联系工作.活动开展:实践出真知,深入显成效.落户访问,积极调研,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生活.一、深入农户当中进行走访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情况,风俗习惯,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7月21日我们主动的深入村民家中进行问卷调查, 这期间,2 我们共做了100份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到“社会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问题”。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那些我们能解决的问题,并就当地在建设当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教育状况,税费改革,村政府职能改变等问题交换了意见.时间虽然不是很多,可是我们从村民的话语和眼神中读明白了他们的苦处,期待及对农村的希望.在访问的过程当中,我们专设了两个通讯员负责拍照以及整个活动资料的整理.队员们不怕累,不怕苦,主动走近群众与群众交谈,关于群众;与贫困户,五保户的接触,通过与村民的交流,我们明白了农村发展的艰辛,以及农民对国家现行政策的拥护。
二、深入蔬菜大棚
7月22日,我们和呼市第四分队的队员们早早来到西地村的蔬菜大棚进行参观,长期呆在学校里的我们一走进大棚就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一洗脸上的睡意,个个精神起来。并和农户进行亲切的交谈,了解他们再生产方面遇到的问题,帮他们解除疑惑,在得知村民搞大棚种植收益良好时,并准备带领全村搞时,队员们个个脸上露出欣喜和敬佩的笑容。
三、帮助村中的孤寡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7月23日,在活动的最后一天,队员们决定帮走访过程中所遇见的困难村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上遇 3 到的困难难的、有帮助他们下地劳作的、有帮助老人谈心的„
心得体会
虽然我们的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我们将带着志愿者的豪迈,带着大学生的热情,用这次实践的所学,丰富和提升自己,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三下乡活动照片 :见下页附件:三下乡活动调查表
河南分队队长在耐心向一位老大爷做调查
呼市第四分队队长再耐心做调查
队员再耐心做调查
蔬菜大棚一角
队员在大棚里作调研
队员在帮助村里的一位老人干农活
队员在帮助一位老大爷讲解生产上的技术问题
河南分队队员合影
河南分队和呼市第四
分队部分队员合影 5
农家小院一角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
1、您对当前上级针对农民的优惠政策是否满意?
A、满意占54.8%;B、基本满意占32.8%;C、不满意占12.4%
2、您对土地延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是否满意?
A、满意占63.7%;B、基本满意占31.1%;C、不满意占5.2%
3、您认为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A、思想观念占14.6%;B、资金占53.3%;C、技术占23.4%;D、自然环境占3.2%;E、基础设施占4.6%;F、其他占0.9%
4、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从什么渠道得来的?
A、广播电视报刊占36.9%;B、技术人员培训占31.8%;C、远程教育占12.3%;D、自学占12%;E、其他占7%
5、您最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服务和帮助? A、信息占21.9%;B、资金占39.3%;C、技术占38%;D、其他占0.8%
6、您生产的农副产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销售?
A、合作组织统一销售占9.7%;B、销售到市场占23.6%;C、商贩上门收购占61.5%;D、销售给企业占3.3%;E、其他占1.9%
7、每月有不低于多少的固定收入,您才愿意离开本县谋生?
A、1000元占20.9%;B、2000元占29.9%;C、3000元占28.8%;D、无论多少都不出去占20.4%
8、如果有条件在家里搞来料加工,您是否愿意接? A、非常愿意占27.2%;B、看工价后再考虑占59.2%;C、不接占13.6%
9、如果种养大户邀您加入种养合作社,您是否参加? 6 A、参加占57.8%;B、看别人参加了才参加占21.4%;C、不会参加占20.8%
10、如果村里牵头入股办企业,您是否愿意入股?
A、会入股占26.2%;B、看项目情况占57.3%;C、不会参股占16.5%
11、对家庭成员外出打工或经商,您是否支持?
A、支持占52.3%;B、反对占10.6%;C、随他(她)自己占37.1%
12、您希望的工作方式是什么? A、进企业上班占33.9%;B、务农与上班相结合占32.9%;C、专职从事种养加工占33.2%
13、您认为现在的物价如何? A、偏高占84.4%;B、中等占13.4%;C偏低占2.2%
14、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否满意?
A、满意占58%;B、基本满意占28%;C、不满意占14% 如果政府、个人再多拿点,能多报销一些,您认为个人拿多少能承受? A、10元占42.2%;B、20元占30.9%;C、30元占26.9%
15、您家中去年的医疗费用是多少? A、500元以下占31.7%;B、500-1000元占30.2%;C、1000-5000元占30.5%;D、5000元以上占7.6%
16、如果您有了闲钱,您会如何使用? A、再投资占30.8%;B、购置大件商品占10%;C、存进银行占53.8%;D、其他占5.4%
17、您最担心的事情是什么? A、重大疾病占52.4%;B、交不起学费占8.6%;C、自然灾害占11.6%;D、农产品卖不出去占15.4%;E、养老占11.7%;F、其他占0.3%
18、您认为土地补偿款该如何应用? A、分给个人占42.8%;B、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占24.6%;C、社会事业占12.7%;D、社会保障占19.9%
19、您是通过哪种途径外出务工? A、广告占8%;B、亲朋介绍占33.2%;C、中介组织介绍占8.9%;D、镇、村等统一组织占11.4%;E、自己联系的占34.6%;F、其他占3.9% 20、您对现在的生活满足吗? A、满足占40.9%;B、一般占46.4%;C、不满足占12.7%
21、您向往城市生活吗? A、向往占53.7%;B、不向往占46.3%
22、当前除了增加收入之外,您最迫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A、村容村貌占13.3%;B、基础设施占19.8%;C、社会保障占53.3%;D、社会治安占12.2%;E、其他占1.4%
23、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A、封建迷信占7.4%;B、传销赌博占15.5%;C、社会治安占35.9%;D、村干部作风占34.5%;E、其他占6.7% H、社会风气不正
L、其他(请说明)
24、您认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规划不到位 B、产业不突出
C、农民想建新房没有钱
D、村级组织及村组干部没有发挥引领作用
E、各项工作措施不到位 F、农民不知道要干什么
25、您认为当前农民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A、对现行农村政策不满 B、对社会不满
C、脱贫致富信心不足,办法不多 D、对干部作风不满 E、法制意识淡薄
F、对农村公共卫生不关心 G、县乡干部说得多,做的少
H、其他(请说明)
26、您认为当前农民的重要消费是什么?
A、生产投入 B、盖新房购家具 C、娶媳妇送彩礼D、买衣服 E、孩子上学
F、看病住院 G、跑关系办事H、走亲戚送礼 I、婚丧嫁娶支出 J、其他(请注明)
27、您认为当前农村社会保障的重点应是什么?
A、普遍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B、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C、建立农村合作医疗网络
D、解决五保户集中供养问题 E、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F、解决“两女户”发展生产问题 H、建立上大学救助制度
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1
活动主题...................................................................................................................................1 三下乡活动地点.......................................................................................................................1 三下乡人员:...........................................................................................................................2 活动过程:...............................................................................................................................2 准备阶段工作安排...................................................................................................................2
一、深入农户当中进行走访调查...........................................................................................2
二、深入蔬菜大棚...................................................................................................................3
三、帮助村中的孤寡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3 心得体会...................................................................................................................................4 三下乡活动照片 :见下页.....................................................................................................4 附件:三下乡活动调查表.......................................................................................................4
第四篇: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深化农村改革要牢牢把握三条硬杠杠
中国的巨轮已经再次踏上改革的航程。“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已成为当代发展的主旋律、国家发展的主题词、政策取向的主路径。人们相信并期待,体制机制弊端的淤塞被冲开后,巨大的活力便会奔涌而出,给新一轮黄金发展期注入无穷动力。
改革可期,征途漫漫。在步入攻坚期与深水区以后,改革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探索可以没有边界。一方面,改革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的,历史上、世界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大国,走弯路的成本太大,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因此,在改革中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既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难,敢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又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坚持底线和原则,坚持“硬杠杠”不动摇。
在深化农村改革这个范畴,最重要的底线和“硬杠杠”就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土地是农民的生存根本和情感依赖,其作为生存保障资料的功能在短期内不可能改变,其作为文明传承的载体蕴含着更多人文内涵。农村土地涉及的主体、包含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农村土地制度不仅是农村经济制度的根本,也是农村社会治理机制的基础,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谋定而后动。因此,在农村土地改革这个问题上,必须审慎稳妥、坚持底线思维,牢牢把握三条“硬杠杠”。
第一是要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是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的根本,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就是坚持农村基本制度的“魂”。特别是在当前土地流转方兴未艾之时,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为各地土地流转的大胆探索划出跑道,在这条“硬杠杠”的严格要求下,土地流转一定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这是土地流转的底线。
第二是要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必须始终坚持和巩固。农村家庭经营形式灵活,能包容多层次生产力发展,被证明是最适合农业的生产经营形式。尽管当前种粮大户、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兴起,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主体的主要力量还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广大农户,而且他们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旧是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是我们必须依靠的基础力量。第三是要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核心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这就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农民有了长期自主经营的土地,才能有长远的打算;有了稳定的承包关系,才能去谋划怎样激活土地经营权,是种地还是流转?是抵押还是入股?另外,当前还要尽快研究出台关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配套政策,探索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有效形式,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动相关法律法规修订,抓紧研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入股实施办法等,夯实“长久不变”的基础。
这三条“硬杠杠”是底线,必须长期坚持。当前,土地资源由于其稀缺性,成为工商资本抢夺的“肥肉”。资本的天性注定其终极目的始终是逐利的,这就需要政府规范引导,牢牢把握农村土地的“硬杠杠”,确保农民的权益不受侵害。毋庸讳言,一些地方在土地流转上一味求快,下指标、摊任务,搞长官意志;一些地方为了发展三农引入工商企业,可几年以后,不少工商企业就变了,先是非粮化,再是非农化,再慢慢就房地产化。这绝不是农村改革的方向,绝不允许这种“挂着羊头卖狗肉”的行为继续下去。
深化改革没有穷期,农村改革再踏新征程。改革如逆水行舟,松一篙则退千寻。我们必须敢于担当,同心协力、锲而不舍,向农村改革要动力,为农村改革添活力,持续推动三农事业奋勇向前,为三农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新生代农民工:我有一个城市梦
“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样也飞不高,我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一个温暖的怀抱„„”歌手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呐喊,嘶哑中衬托着他们面对现实时的沧桑心境:对生活的求问和对未来的梦想。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后的农村,但却又属于基本脱离农村而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尚处于社会结构中第三元状态的人群。据统计,当前我国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70%,约有1.9亿人。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进城不仅谋饭碗谋生存,而且谋事业谋发展。有朝一日成为真正的“城市人”,这是他们每一个人心中久久萦绕的城市梦。
然而,梦想很诱人,现实却很沉重。农村户籍就像是一个烙印,哪怕他们在城市打拼、奋斗多年,却仍然无法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强烈的被边缘化和被排斥感不断地刺激着这些怀揣“城市梦”的新生代农民工。
其实,如果我们从中国发展这个更深更广的历史坐标上去寻找、去定位,我们会发现,朝气蓬勃的新生代农民工正在逐步成为中国制造的主体力量,并且还将跃升中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提供雄厚的人力支撑。我们还会发现,自我意识强烈的新生代农民工也正成为中国深化改革的一股新的、强大的推动力,他们对文化认同、阶层流动、政治参与的诉求,将倒逼着中国改革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填补空白,涉向深水。
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明天也正是我们共同的明天。这是一个缺乏归属感的庞大人群,长此以往,一个城市就有可能形成主流社会与边缘社会并存的双重结构,出现社会阶层之间互不认同难题和价值观差异,带来隔阂和矛盾,从而使城乡分割在地化、同城化,对社会和谐形成巨大挑战。因此,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群体,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并以宽容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去接纳他们,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一方面,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需要我们加大改革力度、破除制度壁垒,实现“同城待遇”。这就要求我们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从输出地到接收地、从具体政策到人文关爱等方面下功夫,在户籍制度、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寻求突破和创新,真正弥合社会鸿沟,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从而让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另一方面,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靠的不是同情、不是怜悯,而是自信、自强、自立。这既需要社会各界更多地尊重和关爱新生代农民工,在切实维护他们权益的同时,关心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形成更为完美的人格,增强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需要新生代农民工自己树立志向,通过加强劳动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创造和贡献赢得尊严,赢得更加充实和体面美好的新生活。
每一个新生代农民工都有一个城市梦!让他们在城市寻梦的过程中获得一份关爱、一份支持和一份引导,这不仅是一个城市开放胸怀和友善态度的彰显,也是当前中国转型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我们理应把关注之目更多地投向新生代农民工,让他们的梦想在城市的天空高高飞扬!
乡村旅游要突出“乡土味”“文化味”“休闲
味”
乡村旅游,要突出“乡土味”“文化味”和“休闲味”,让广袤的乡村成为常居者守望相依的美好家园,成为旅游者心驰神往的梦里故乡。
刚刚过去的马年春节,身边的不少朋友都体验了一把乡村旅游。有的带着全家老小在家乡附近的山村看竹海、泡温泉;有的在西南少数民族集中地区赶大集、品美食,感受别样的民俗风情;还有的跑到了沿海渔村,和渔民一道出海捕鱼„„美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生活迥异的乡村体验,让朋友们流连忘返。
但是,快乐的背后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有的朋友抱怨,热门的民俗度假村人满为患,饭菜质量、服务水平都打了折扣;有的朋友诉苦,农家乐的住宿条件咋还这么差?路咋还这么难走?
这几年,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紧密连接城乡的新型业态。城里人到农村休闲、消费,放松身心的同时也促进了城乡交流;农民则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了农业和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收入快速增加。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低水平简单重复的多,兼顾乡土特色与人文景观的精品较少。加上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配套服务不完善,乡村旅游业人才短缺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还停留在采摘、吃农家饭上,难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多元化的休闲需求。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无疑为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了发展机遇。应当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保护传统村落与民俗等方面的优势,把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要在立足资源优势、尊重民俗民风、彰显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让广袤的乡村保持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常居者守望相依的美好家园,旅游者心驰神往的梦里故乡。
发展乡村旅游,政府应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根据乡土民情、地域文化、山水资源等做好长远规划,加强对旅游业的规范管理,加大扶持力度,让乡村旅游真正热起来。还要通过政策宣传、资金帮扶、典型示范等多种渠道,加强引导,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同时拓宽乡村休闲旅游的经营主体,引导从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乡村旅游的特色在“乡村”二字。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因此,与城市旅游项目和传统景区游览不同,乡村旅游一定要突出“乡土味”和“文化味”。要尊重农耕文明,深度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档次。同时,也要注重乡村旅游的“休闲味”,重视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创意型休闲农业的发展。
城乡统筹改革破解现代农业难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在北京召开。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赴黑龙江省考察时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还得靠改革,通过改革破解体制机制制约。众所周知,上届三中全会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产生重要影响。本届会议在继续推进农村发展上将推出哪些新的改革措施,着实令人期待。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不仅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还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当前改造传统农业面临许多难题。
改造传统农业,就是要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改造。农业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土地。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老年劳动力种地的现象愈发普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大量土地抛荒。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提出在农民自愿的情况下,土地可以进行流转。但由于农村土地收益率低、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缺乏等原因,目前有的地方农地流转有限。
农村不仅土地经营规模小,而且还缺乏资金。按照法律规定,农村耕地、宅基地等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农民拥有使用权,不允许农民将耕地、宅基地使用权进行抵押。没有抵押,就制约了银行向农村发放贷款。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经济空心化和农村儿童留守化的状态下,用先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改造传统农业难以大有成效。
建设现代农业需要深化改革。如何在农民外出务工后,特别是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后,建立合适的土地退出机制,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难题。我国城镇化在快速推进中,要解决“半城镇化”问题,就要把农民逐渐转为市民,享受城市待遇。进城务工农民市民化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住房。解决住房的一个办法是让农民在农村的宅基地上市,当然这是有前提的,即要求农民在城市有相对稳定的工作。通过宅基地上市可解决农民进城第一桶金问题,同时,政府要让这部分人享受保障房待遇,以此来帮助进城农民真正转化为市民。
在这种前提下,政府可以低价购进农民耕地使用权。当前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土地流转后会使得土地成本提高,影响农业收益,也影响我国农业竞争力,如果政府能够低价购买农民耕地使用权,这个问题就有望解决。当农民宅基地、耕地等资本化后,农村融资中的抵押问题也可以解决了。
除了实现农户土地规模经营,还需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之能与大市场对接。此外,培养职业农民,提高农民运用先进技术、生产资料和管理方法也是现代农业应有之义。应该认识到,建立现代农业,并不是在农村范围内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只有在城乡大局中,在深层次上进行改革,才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同时也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第五篇:关注“三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注“三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发展现代农业 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背景材料】
1.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要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3.2011年1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绝不可忽视农业现代化。尽管这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毫不动摇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持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4.2011年9月1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田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自上世纪以来,由袁隆平领衔的中国科研团队曾先后于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杂交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无人登临的高峰。
5.2011年12月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据初步统计,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吨,增长4.5%,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
6.2011年12月26日,农业部发布的《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高产优质、轻简高效、环境友好的技术体系构建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超过55%。“十一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
【备考演练】
2011年12月2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毫不动摇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持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回答1~3题。
1.之所以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是因为这样做有利于()
①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②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同步富裕 ③发展农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④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会议强调,尽管这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这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有()
①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④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温家宝在会议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今年总产达到11424亿斤。下列政策措施中有利于促进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的有()
①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②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生产补贴
③大规模开展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动
④加强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2011年9月1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田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这表明()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可变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把握规律、改造规律 D.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5.某县高山绿色有机香菇养殖是当地特色产业,但是,狭小的本地市场常导致香菇低价滞销。为走出困境,当地百十户菇农发起成立了香菇联营社,实行品牌经营。几经努力,该社成功地把香菇贩卖到省内外大中城市,香菇高价畅销,菇农收入明显增长。从材料看,菇农之所以增收,主要因为()
A.养殖香菇是当地特色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B.联营社贩卖提高了香菇的价值 C.香菇市场扩大改善了原有供求关系,提高了价格 D.实行品牌经营提高了香菇劳动生产率
6.科学研究发现,有一种微生物能清除土壤和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某大学掌握了克隆该微生物的核心技术,建立了国际上首条高效降解菌剂生产线,并投入批量生产。经过在全国三百多万亩农田上试用,效果显著。这表明科技创新有利于()
①农业可持续发展 ②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④提高居民消费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指出,在解释农业产量的增长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质量差别是相当重要的,农民的能力差别是最重要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舒尔茨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不需要严格保护耕地 ②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③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④要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要求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9.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商品率为特征的农业发展之路。这就要求农业生产必须()
①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入 ②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③发展循环经济 ④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各地蓬勃兴起。回答10~11题。
10.在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建立基地,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注入新的活力。农业产业化经营之所以能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是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
①使信息、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合理配置 ②坚持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③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 ④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某县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确立了“富裕乡镇建龙头,山区乡镇建基地,联合起来开拓市场”的思路,建起了一批农业加工企业,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这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A.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B.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正确认识能够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 D.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12.材料一
2011年4月20日,2011年院士专家咨询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欢送院士专家时指出,以院士专家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是我国科学发展的稀缺资源,要把最稀缺的资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为落实“十二五”规划、推动科学发展提供科技服务。此次院士专家咨询服务活动由中组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2家单位举办。
材料二
在湖北大冶市一家农林牧专业合作社,专家们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场景:该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产品,开展错位竞争(错位竞争策略是企业避开竞争对手的市场化优势,以己之长击彼之短而确立相对优势竞争地位的一种竞争策略)。目前已经推广种植黑色农作物3000多亩。“如果还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农产品选择是关键。”
(1)结合材料一,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这一活动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请你为该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13.材料一 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水平和能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因素。2011年12月3日,《河南日报》报道,为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河南省启动农民科技素质提升行动,计划10年培训250万职业农民。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原因。
材料二 某新闻宣传部们在总结推广某地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典型经验时,采取的步骤是:深入到该地调查了解,取得翔实丰富的资料;再进抽象总结后形成共同的经验;最后建议其他各地以此为指导结合本地情况学习该地的经验,以推动农业创新工作的开展。
(2)请写出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的哲学依据及主要内容,并概括出说明这—哲学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材料三 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3)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重视农产品的供给的依据。
二、深化水利改革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背景材料】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配套改造,在水土资源丰富地区适时新建一批灌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
2.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其主要内容有: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3.2011年7月8日至9日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的迫切需要。会议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要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改革创新的原则。
4.2011年8月18日,河南省水利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学习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分析我省水利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5.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范围,新建一批高标准农田。
6.2011年12月16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大江大湖治理。
【备考演练】
1.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范围,新建一批高标准农田。要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
①发展数字农业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③促进农业生产 ④统筹区域发展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2.2011年7月8至9日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指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这说明()
①要发挥政府在水利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②财政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中发挥重要的作用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信贷的支持作用 ④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3.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需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我国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其依据是()
①有利于政府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阶梯水价比较科学,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供求平衡根本途径 ③当前我国水价仍然过低,难以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状况 ④价格影响需求,推进水价改革,有利于促进节约用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一定要真抓实干、持之以恒,把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这样做是()
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②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③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需要 ④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的迫切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1年10月21日,湖北省水利工作暨秋冬春水利建设动员部署会议在武汉召开。据此回答5~6题。5.治水兴水历来是湖北为政之要、民生之本、兴鄂之基。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湖北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不懈奋斗,写下了大干水利、治水兴水的辉煌篇章。湖北省委和省政府重视治水兴水的做法表明()
①政府坚持为民执政 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③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④党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会议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关键是要振奋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全省水利事业大发展。之所以要强调振奋精神是因为()
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D.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7.下列对漫画《羡慕》某乡政府的做法理解正确的是()
①漫画中该乡政府的做法背离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 ③节约用水要落到实处,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④权力是把“双刃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加快水利改革,需要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水利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这说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创新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④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为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2011年9月8日,水利部召开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座谈会。水利部决定开展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试点,选择不同地区、不同流域开展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利改革,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试点工作,通过抓试点、解难点、集中突破、以点带面,奋力推进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上述材料体现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C.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D.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硬伤。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水利提升到关系我国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2011年7月8日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①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方向转化 ②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于发展的基础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中国作为一个贫水国,在水资源方面遇到的挑战尤其严峻。有关资料显示,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多达130多个。根据材料回答11~12题。
11.水资源短缺、污染,浪费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面对中国目前水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应该()
①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 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水务市场,从而优化配置水资源 ③全社会动员起来,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 ④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搞好水资源的配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水资源的节约将对今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节约水资源()
①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②有利于水资源的均衡分布 ③彻底改变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 ④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造福子孙后代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据此回答13~14题:
13.上述材料体现了()
A.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B.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D.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4.要把水利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从哲学上看,要求我们()
①水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用水 ②尊重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③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④党要坚持科学执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2011年12月16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大江大湖治理。这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D.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16.材料一 2011年7月8日至9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胡锦涛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是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
(1)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分析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什么要“要坚持是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
材料二
W县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利设施薄弱、老化,农业灌溉技术落后,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工业和服务业用水量增加,循环利用率低,污染严重,旱涝灾后交替发生,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损失。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成为W县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为破解这一瓶颈,W县政法邀请专家和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组织相关部门的领导,深入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反复研究,拟定了W县改善水利设施的专题报告,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县决定,财政拨款1.5亿元用于病险水库、防洪和灌溉设施的维修、排淤、加固;政府贴息,引导银行向农民提供农田水利建设贷款,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完善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机制。
(2)结合材料二,说明W县改善水利设施方案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材料三
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旱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兴修水利,消除水害,是历代统治者兴国安邦的大事。从大禹开始,历代善治者均以治水为重,或者说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盛世”扃面,无不得力于统治者对水利的重视,得力于水利建设及其成效。水利兴而天下定,天下定而人心稳,人心稳即有生产积极性,社会有粮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
(3)结合材料三,阐述我国历代统治者重视水利建设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
17.材料一 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1)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的原因。
材料二 我国《农业法》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2011年中央财政农业投入今年新增不低于422亿,其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对于这笔惠农资金,地方政府要管好用好,使中央政策真正落实成为给农民的实惠。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还应加大新增财力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收入。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各级政府应如何承担好农田水利建设职责?
材料三 2011年8月18日,河南省水利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学习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对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工作作了安排部署,明确了目标、任务、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精神与河南实际的结合。会议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清醒地看到我省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增强做好水利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同时,要着眼优势。河南是全国唯一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同时太行山、大别山、伏牛山等构成河南与外界的分水岭,水利事业发展具有与生俱来、得天独厚的优势。会议指出,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3)用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背景材料】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农民受益水平,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2.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温家宝指出,这些年来,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原则,搭建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97%的农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5300多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60%的县,7800多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愿望正在实现。
3.2011年6月20日,全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部署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经验交流会议在京召开。温家宝强调,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保制度,是开创性的重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都建立起来了。有了这两项新制度,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就能初步实现。
4.2011年4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增加安排123亿元用于新农保试点补助。增加安排后,2011年新农保覆盖地区范围将从原计划的40%提高至60%。
5.2011年12月8日发布的2011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指出,以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一直被视为是缩小城乡居民社会福利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经过几年的实践,这两项制度已经从最初的试点发展到基本上覆盖全部农村地区。对农村医疗设施和新农合效果的调查结果显示,拥有卫生所的村庄已经占到75%,但是仅有略多于一半的村庄卫生所能保障村民的健康需求,说明农村卫生医疗设施还有待改善。
【备考演练】
2011年6月20日,全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部署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经验交流会议在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保制度,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都建立起来了。有了这两项新制度,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就能初步实现。回答1~2题。
1.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保制度,实现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
①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②体现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③表明我国已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④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会议指出,新农保工作要继续实行“政府和个人共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农民参加新农保应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B.农民参加新农保应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C.农民参加新农保应坚持自愿的原则 D.参加新农保是农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2011年6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召开,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作《关于2010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刘家义在报告中指出,审计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挤占挪用新农合资金的问题。回答3~4题。
3.审计署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表明()
①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有监督审计署工作的权力 ④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审计监督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审计监督属于()A.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B.司法机关的监督 C.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D.社会与公民的监督 5.给农民办新农保个人帐户,按照传统的做法,一个小时最多给6个农民办,因为个人得填三张表,得把所有的信息填出来,之后还得跟相关部门核实信息。但邮政储蓄银行在广东就进行了一点创新,跟派出所的系统共享信息,这样就简化了农民填表的手续,只用画勾、签名,节约了大量时间。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①要立足实践,树立创新意识
②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④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6.2011年12月1日,《洛阳日报》报道,随着汝阳县、洛宁县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我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2009年,国家开始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步伐,随后提出到2012年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目前,洛阳市已提前一年使居民享受到了国家这一政策。从从依法行政的角度看,洛阳市提前一年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体现了洛阳市政府()
A.合法行政 B.权责统一 C.高效便民 D.合理行政
7.2011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新农合是个宝,病先看钱后掏”的文章。文章指出,山东章丘市正在推行“先治病、后交钱”新农合模式,改变了以往“先交钱、后治病”和“没钱不给治病”现象,使病人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治疗。山东章丘市的做法()
①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 ③保障了广大农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 ④强化了政府职能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8.材料一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应对农村老龄社会来临的必然选择。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农民受益水平,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后,又将实现“养老不犯愁”。
材料二 2011年4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增加安排123亿元用于新农保试点补助。增加安排后,2011年新农保覆盖地区范围将从原计划的40%提高至60%。然而,我国目前农村中的不少老人受“养儿防老”“儿孙满堂”等传统观念影响,不愿住进敬老院等养老机构。
(1)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让农民“养老不犯愁”体现了我国国家性质的哪些知识?
(2)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
(3)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目前农村中的不少老人受仍然受“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影响的原因。
9.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大体上满足当时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求,但覆盖面小,国家和企业投入大,医疗资源浪费严重。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基本走向商业化、市场化,医院技术装备水平和医生素质大大提高,但公平性下降,卫生投入效率低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2009年以来开始的新医改坚持“公益性”诉求,同时保留了市场作用的合理因素,并明确政府为低收入群体的医疗福利买单,2011年新农合政策范围内报销比率达到70%。
(1)结合上述材料,用辩证否定的实质分析说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过程。
材料二
“医疗是民生之保”,陕西省神木县经过1年多的调研论证,2009年3月开始推行“全民免费医疗”,县财政每年投入1.5亿元为全民医疗服务买单,让城乡居民摆脱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困扰。神木开国内“免费医疗”之先河,具有民生导向意义。
(2)有人认为:“政府为全民医疗服务买单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要求。”请运用经济学知识对该观点做简要评析。
四、完善扶贫开发政策,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背景材料】
1.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到2020年,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同时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扶贫开发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坚持全社会参与、合力推进,坚持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激发贫困地区内在活力。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根据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适应我国扶贫开发转入新阶段的形势,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1196元的标准提高了92%,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到今年年底约为1.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比例约为13.4%。
2.2011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报道:近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发表,宣布我国农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2011年,对于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颁布实施,我国扶贫开发站上了再出发的新起点。
3.2011年11月29日新华网报道,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近日正式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知强调,各地要充分发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拓宽扶贫开发投入渠道,加大整合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各类资金的力度,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2011年12月25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指出,2012年要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完善涉农补贴政策,健全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补贴和收储制度,完善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
【备考演练】
2011年12月7日,大连市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传达学习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强调,要针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区域间还不够平衡,部分群众生活还相对比较困难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和要求,总结经验,研究制定好符合我市实际的具体实施意见。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大连市委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从根本上说是由 决定的。()A.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宗旨 B.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 C.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3.漫画《菜贱伤农》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有()
①市场需求直接决定商品的价格 ②政府应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应引导农民掌握市场信息 ④价格变动影响生产,农民需要增强风险意识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2011年12月24日至25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率市人大代表对从化市、增城市扶贫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视察,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广州市政府以及从化市政府、增城市政府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汇报。这表明()
①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对从化市、增城市政府的扶贫工作进行监督
②从化市、增城市政府要对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负责
③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行使了审议权
④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是广州市政府的执行机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11年12月25日,新华网报道,随着财政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预计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将达到10408.6亿元,增长21.3%。回答5~6题。
5.2011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力度,其目的是为了()A.深化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B.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C.强化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D.发挥市场对财政投向的决定作用 6.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力度,有利于()
①提高农产品的价值量 ②促进财政的收支平衡 ③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④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7.“财扶农、政扶农,华夏江山四季红。花蘩叶茂浓。扶支农,志励农,灯映水泥硬路通。琼楼伴柳风。”这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是()
A.财政支农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 B.支持新农村建设是财政责无旁贷的任务 C.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D.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8.近年来,广大农村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普遍建立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点、农家书屋等,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有利于()
①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保护和发扬农村的传统文化 ②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③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消除落后的农村文化 ④发挥文化塑造人生的作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从温饱不足到丰衣足食,从自我保障到社会保障,我国“三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据此回答9~10题。
9.上述对当前农业农村形势的认识符合的辩证法道理的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C.主次矛盾是相互影响的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0.从哲学上看,对当前农业农村面临的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要()
①承认其客观性,不回避矛盾 ②具体地分析这些矛盾,并努力找到解决这些矛盾的正确方法 ③分清主次,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懂得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越多,事物发展就越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12年春节临近,为保证农民工能如愿拿回自己的工资,哈尔滨市行政执法局在全市范围内严查建设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情况,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一经查实,明年一律不得开工。哈尔滨市行政执法局的行为()
①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工的劳动积极性
②不利于调动建设单位的生产积极性
③保证了我国广大农民工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12.河南省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门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2465万人,其中省内转移达1258万人。省内就业的农民工人数首次超过省外,让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正逐步成为现实。使河南省省内就业的农民工人数首次超过省外的原因可能有()
①部分产业由东部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 ②中原经济区战略提出以来,河南采取大招商策略 ③农民在河南本地务工收入与沿海地区差距逐渐缩小 ④农民在河南本地务工收入超过了沿海地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材料一 2011年10月31日《重庆日报》报道,近日重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结合材料三,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你的建议。材料二 新世纪以来,国家不断加大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的力度,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贫困地区发展。这一进程中,我国把扶贫投入作为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把贫困地区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区域,广大贫困群众受益良多。
(2)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的依据?
14.材料一
新华网报道,2011年1至10月全国财政收入达90851.68亿元,同比增长28.1%,其中税收收入79634.28亿元,同比增长26.6%。非税收入11217.4亿元,同比增长40.1%。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请你谈谈国家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材料二
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把扶贫开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针对当前贫困地区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况,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列入财政扶贫资金,按照扶贫开发规划下达,落实到贫困乡村,重点用于改变基本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2)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说明我国财政收入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三 我国在2008年前有两个扶贫标准,第一个是1986年制定的206元的绝对贫困标准,该标准以每人每日2100大卡热量的最低营养需求为基准,再根据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结构来进行测定。后来此标准随物价调整,到2007年时为785元。第二个是2000年制定的865元的低收入标准,到2007年年底,调整为1067元。2008年,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合一,统一使用1067元作为扶贫标准。此后,随着消费价格指数等相关因素的变化,2009年和2010年标准进一步上调至1196元和1274元。
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适应我国扶贫开发转入新阶段的形势,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
(3)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扶贫标准的调整过程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
材料四 2011年12月1日,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纲要》指出: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完善机制,拓展领域,注重实效,提高水平。加快扶贫立法,使扶贫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
(4)用所学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的知识,分析《纲要》的内容。
五、关注留守儿童
【背景材料】
1.2011年11月27,温家宝在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日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在身心发育和受教育方面受到很大影响。这些都对妇女儿童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对政府工作和社会各方面提出了新要求。要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儿童问题的特殊性和紧迫性,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保障他们的权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对于留守儿童,要确保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办好寄宿制学校,配齐、配好生活、心理教师和必要管理人员。对于留守妇女,要多为她们提供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2011年12月1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重庆召开。会议指出,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但不是问题群体,不要刻意区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以免给他们造成过多的心理负担;不能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要就近入学,不能提供校车服务的地方不能随意撤并学校。会议总结推广了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好经验好做法,研究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出部署。
3.2011年12月1日,人民网报道:为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六大行动计划”,举全市之力使这一“希望工程”走在了全国前列。2011年7月,市委三届九次全会在《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中,将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列入“两大关爱行动”(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之一。同时,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出台相关文件,作出全面部署,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纳入制度性安排。
【备考演练】
2011年12月1日,人民网报道:重庆市为了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破解留守儿童“住读难”问题。全市累计投入68亿元,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080所,解决了101万名农村学生寄宿问题。回答1~2题。
1.材料中的68亿元属于()
A.经济建设支出 B.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C.行政管理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2.重庆市投入68亿元解决了101万名农村学生寄宿问题,说明财政具有 的作用。()①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④促进教育公平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2011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工作情况的报告,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问题”是此次会议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此次会议中使的权力是()
A.监督权 B.审议权 C.质询权 D.立法权
4.2011年11月27日,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讲话。对于留守儿童,要确保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办好寄宿制学校,配齐、配好生活、心理教师和必要管理人员。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要确保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力是因为()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②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③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④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政府的最高价值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农工党中央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建议,教育部给予了长达6页的书面答复,并制定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7项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这一问题的解决。这表明民主党派是在()
A.履行文化管理的职能 B.参与国家政策的执行 C.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 D.参与国家权力的行使 6.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专题学习中,某中学高三(5)班同学围绕“农民工与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与对策”课题,组成探究小组,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整理总结出以下材料:
材料一 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子女面临着生活、感情上的双重考验。一些孩子能够战胜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但也有一些孩子缺乏远大理想,与祖辈、同学等很难沟通,更由于客观条件所限,难以走出生活的阴影,甚至走向堕落。
(1)如果让你给留守儿童写一封信,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请你确定信的主题,并指出其哲学依据。
材料二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字越来越大,我国农村目前已有留守儿童近5800万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地农民收入过低,就业岗位偏少;另外,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相比,在收入和社会福利保障方面差别很大,大部分农民工无力供养子女在城市生活、学习,不得不选择“一家两地”的生活。
(2)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如何解决材料中“‘一家两地’生活”的问题。
材料三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关心留守儿童的同时,已经加强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探索了建立救助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一些地方的留守儿童工作已经走上规范化轨道。
(3)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政府建立救助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的依据。
专题三
关注“三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1.C 2.B 3.C 4.D 5.C 6.D 7.D 8.B 9.D 10.C 11.B 12.(1)①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②有助于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落在实处。③有利于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从而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有助于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
(2)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尤其是要在产品品种选择上,扬长避短。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③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强化服务,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④做好特色产品的市场宣传,尽可能迅速打开销路,占领市场。
13.(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②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可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持。
(2)①哲学依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②主要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③方法论意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重视农产品的供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坚持民主执政。重视农产品的供给,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③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重视农产品的供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1.C 2.C 3.B 4.B 5.B 6.D 7.C 8.D 9.B 10.A 11.A 12.D 13.A 14.B 15.A 16.(1)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水利建设属于公共物品,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水利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力的大力支持。③在我国,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水利设施建是关系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政府必须起主导作用。④政府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统筹人与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①W县政府邀请专家和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讨论方案,有利于推进决定的科学化和民主化。②政协委员参与调研,提供意见,体现了政协参政议政的职能③W县人大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审议通过改革水利设施的方案,是依法行使决定权和监督权的体现。④县财政通过拨款加快水利设施建设,体现了政府行使经济职能和组织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3)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水利建设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历代统治者重视水利建设。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水利兴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水利兴而天下定,水利建设直接关系到政权的稳定,所以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水利兴而天下定,天下定而人心稳,人心稳即有生产积极性,社会有粮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
17.(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有利于提高全民水患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②文化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有利于使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节水意识,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①各级政府应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搞好农田水利建设;②各级政府应认真履行好组织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承担好农田水利建设的职责;③各级政府应坚持依法行政,依照《农业法》规定,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④自觉接受监督,对于惠农资金,地方政府要管好用好,使中央政策真正落实成为给农民的实惠。
(3)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河南省水利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中央精神与河南实际的结合。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做好河南的水利工作,要增强忧患意识,同时也要着眼优势。③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坚持重点论,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会议指出,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
三.1.B 2.B 3.C 4.C 5.B 6.C 7.A
8.(1)①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维护农民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国家的政权。②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2)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②劳动者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权利。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有利于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④国家财政是促进生活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要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⑤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3)①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传统观念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并非亦步亦趋的。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经年累月形成的传统观念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传统观念在世代相传中仍然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9.(1)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走向市场化市场化,克服了公费医疗国家和企业投入过大,医疗资源浪费严重的缺点,使医院技术装备水平和医生素质大大提高。2009年以来开始的新医改坚持“公益性”诉求的同时保留了市场作用的合理因素。这一过程是一个辩证否定的扬弃的过程。
(2)①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但市场调节不上万能的。实践证明,医疗改革市场化、商业化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能主要由市场来调节。②政府对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调节应起主导作用,可以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以及实现资源的优惠配置方面的作用。③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必须实现市场机制与政府调节的优化组合,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④实现“政府为全民医疗服务买单”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的基础之上。
四.1.C 2.A 3.D 4.A 5.B 6.C 7.B 8.D 9.D 10.A 11.B 12.A 13.(1)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②面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化,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重视对民间习俗的引导,利用重要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③立足农村现代化建设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运用科技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积极发展农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④交流借鉴,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其他地区的有益文化成果,发展农村特色文化。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提高广大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②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拉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③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14.(1)①反映了税收是我国最稳定、最可靠的成长收入形式,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②从根本上说,国家要不得提供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增加社会财富,这样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有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社会生活的物质保障。对贫困地区的投资,特别是扶贫资金,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财政扶贫资金,体现了这一点。③财政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财政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改变基本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3)①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扶贫标准的调整是适应我国新阶段的形势作出的,体现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扶贫标准的调整做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况不同,扶贫标准的调整做到了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扶贫标准的调整是与时俱进的要求。
(4)①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说明中国共产党用科学的思想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体现了为民执政,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③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加快扶贫立法,有利于推进扶贫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五.1.B 2.D 3.A 4.C 5.C
6.(1)①留守儿要有战胜困难成勇气和信心,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将来一定能有所作为。依据: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②留守儿童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勤奋的精神和造福人类的精神。依据: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③留守儿童要学会与祖辈、同学融洽相处。依据: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2)①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解决,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就近务工,提高农民收入。②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和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差别。③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城乡收入分配的公平提供制度保证。
(3)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②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是政府应履行的职能。④建立救助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也是树立政府权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