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怎么看鲁迅文章淡出中学教材(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05:1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怎么看鲁迅文章淡出中学教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怎么看鲁迅文章淡出中学教材》。

第一篇: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怎么看鲁迅文章淡出中学教材

【导读】:安徽人事考试网http://wuhu.offcn.com为您提供: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怎么看鲁迅文章淡出中学教材,欢迎加入公务员QQ群:242808680。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辅导简章(网校4折起)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辅导简章(面授)

在最新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风筝》没了,近年教材中鲁迅文章一减再减。赞同“去鲁”者表示,鲁的文章对中学生太深刻;反对者则称,鲁迅作品是经典,代表“民族魂”;更有网友怀念曾学过的鲁迅文章。你怎么看?从小学到初中,大家对鲁迅的文章绝对不陌生。鲁迅的作品常常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中,因此他也成为了中小学生最早认知的作家之一。不论是讲述童年故事的《闰土》、还是具有讽刺意义的《阿Q正传》、《孔乙己》到怀念故人的《记念刘和珍君》,这些选入中小学课本中的作品都极具文学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今天,申论热点就来关注初一语文教材改革,鲁迅文章《风筝》被删引起的热议。

【新闻链接】

开学了,郑州市中小学生逐步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不过,拿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老师们发现,课本出现了不小的变化:30篇课文中,9篇被更换,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调整。其中,最引发关注的是删掉了鲁迅的《风筝》。对此,专家称,鲁迅文章过于深刻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9月4日《河南商报》)

【新闻评论】

又一次,网友在热议着鲁迅文章的“退出”,热议在表达着温情与敬意。关于“撤退”,围观者其实是在担心“鲁迅”从中小学教育的课堂中心逐渐淡出,这也因此成为无法被容忍的文化行为。在此种几乎一触即发的情感反射背后,隐藏的是固化的认知。观察者在为鲁迅争得课本中“应有”的分量与位置,也是希望现实的批判精神代际相传。

不难被辨析的常识在于:删除一篇鲁迅的散文,就代表着“民族魂”远离了中小学的课堂吗?鲁迅先生的现实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杂文和小说之中,并且,有新闻报道也表示,尽管人教版的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材中鲁迅自己的文章减少一篇,但又增加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所占分量”其实并无多少区别,鲁迅先生依旧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顾名思义,教科书就是系统性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它也因此而兹事体大。但无论如何,其修订都不能偏离推陈出新的基本原则。鲁迅先生的作品自然非“陈旧之作”,但让更多的现代性文章进入中小学的教科书中,这会是一种必然的修订趋势,也必然会对之前大量存在的鲁迅作品造成冲击。如此之下,一篇鲁迅散文的退出并不值得莫名惊诧。

较之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的留存,我们不妨拥有一种被拓宽的视野。事实上,当其作品“撤退”每每引发争议,这已是看得见的昭示,所谓鲁迅,其实早已深刻融化于社会的文化传统中,他并不会因教科书事件而稍稍“消失”。有网友曾经在类似的“退出”新闻后留言:鲁迅会如何看待自己作品的“退出”?我们无法回答此种虚拟的发问,但先生定会反对用单一的情感化来批判现实。

【新闻热议】

赵瑜:初中的孩子,大部分还停留在语言的基础训练以及修辞训练上,接触的内容不宜过于深刻,重在接地气,有常识,且有趣味。鲁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岁以后写的,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伤逝》、《祥林嫂》等文章,不是孩子们能感知的。鲁迅是以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来评价世事,鲁迅的种种好,应该是成年后才能体味。让孩子过早接触鲁迅,不如让他们接触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初中生的阅读,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多在知识、孩子气等浅表层面,一定年龄进行一定的阅读。别让孩子过早涉入思考、判断等阅读领域,要让他们逐渐积累自己的见识,渐次靠近思考边缘。他们的阅读,并不具有指令性或者强迫性,也不只是温暖和励志,还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网友:虽然鲁迅的文章那时候确实不太懂,但是现在回想起来确实很深刻,文章本来就是拿来品味的,鲁迅文章很多手法值得借鉴。要说不懂,更多的人应该是不懂文言吧。

洪烛:鲁迅对于中学生最重大的意义,在于使年少的读者在未来成长中有可能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至少,会给那些幼稚的心田播下理想主义的种籽。是否能如期发芽、开花、结果,尚不好说,但他们会知道,人类中的一种人,譬如鲁迅这种的,总是能超越自我的爱与恨、超越个人的乐与忧,而把视野与胸怀投向更多的人、更广大的人群„„鲁迅之所以有大喜与大悲,因为他有大理想,即对全体中国人的关怀与期望。鲁迅之所以对旧中国的现状不满,因为这与他理想中的中国不符,他的理想对于现实有更高的要求与更多的希望,这无疑将有益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理想,或许正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

有些中学生觉得读鲁迅太费劲,对鲁迅的人与文敬而远之。我想起自己读中学时,了解的鲁迅也只是鲁迅的一个侧面,甚至只是模糊的形象,远远不足以概括其全部。后来走向社会,体验到人生诸多酸甜苦辣,我心目中模糊的鲁迅,伴随我一起成长,逐渐变得清晰,变得丰富。当然,这一切都因为我在年少时记住了鲁迅这个人。“文学是人学”,鲁迅的文章更是如此,是关于人生的学问。你了解了人生,也就了解了鲁迅。你理解了鲁迅,也就理解了自己。

更多内容查看:安徽公务员考试网、安徽人事考试网、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本篇文章来源于:公务员考试免费资料 详细出处参考:http://wuhu.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

第二篇:2013陕西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怎么看鲁迅文章淡出中学教材

2013陕西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怎么看鲁迅文章淡出中学教材

在最新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风筝》没了,近年教材中鲁迅文章一减再减。赞同“去鲁”者表示,鲁的文章对中学生太深刻;反对者则称,鲁迅作品是经典,代表“民族魂”;更有网友怀念曾学过的鲁迅文章。你怎么看?从小学到初中,大家对鲁迅的文章绝对不陌生。鲁迅的作品常常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中,因此他也成为了中小学生最早认知的作家之一。不论是讲述童年故事的《闰土》、还是具有讽刺意义的《阿Q正传》、《孔乙己》到怀念故人的《记念刘和珍君》,这些选入中小学课本中的作品都极具文学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今天,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就来关注初一语文教材改革,鲁迅文章《风筝》被删引起的热议。

【新闻链接】

开学了,郑州市中小学生逐步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不过,拿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老师们发现,课本出现了不小的变化:30篇课文中,9篇被更换,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调整。其中,最引发关注的是删掉了鲁迅的《风筝》。对此,专家称,鲁迅文章过于深刻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9月4日《河南商报》)【新闻评论】

又一次,网友在热议着鲁迅文章的“退出”,热议在表达着温情与敬意。关于“撤退”,围观者其实是在担心“鲁迅”从中小学教育的课堂中心逐渐淡出,这也因此成为无法被容忍的文化行为。在此种几乎一触即发的情感反射背后,隐藏的是固化的认知。观察者在为鲁迅争得课本中“应有”的分量与位置,也是希望现实的批判精神代际相传。

不难被辨析的常识在于:删除一篇鲁迅的散文,就代表着“民族魂”远离了中小学的课堂吗?鲁迅先生的现实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杂文和小说之中,并且,有新闻报道也表示,尽管人教版的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材中鲁迅自己的文章减少一篇,但又增加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所占分量”其实并无多少区别,鲁迅先生依旧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顾名思义,教科书就是系统性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它也因此而兹事体大。但无论如何,其修订都不能偏离推陈出新的基本原则。鲁迅先生的作品自然非“陈旧之作”,但让更多的现代性文章进入中

小学的教科书中,这会是一种必然的修订趋势,也必然会对之前大量存在的鲁迅作品造成冲击。如此之下,一篇鲁迅散文的退出并不值得莫名惊诧。

较之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的留存,我们不妨拥有一种被拓宽的视野。事实上,当其作品“撤退”每每引发争议,这已是看得见的昭示,所谓鲁迅,其实早已深刻融化于社会的文化传统中,他并不会因教科书事件而稍稍“消失”。有网友曾经在类似的“退出”新闻后留言:鲁迅会如何看待自己作品的“退出”?我们无法回答此种虚拟的发问,但先生定会反对用单一的情感化来批判现实。

【新闻热议】

赵瑜:初中的孩子,大部分还停留在语言的基础训练以及修辞训练上,接触的内容不宜过于深刻,重在接地气,有常识,且有趣味。鲁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岁以后写的,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伤逝》、《祥林嫂》等文章,不是孩子们能感知的。鲁迅是以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来评价世事,鲁迅的种种好,应该是成年后才能体味。让孩子过早接触鲁迅,不如让他们接触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初中生的阅读,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多在知识、孩子气等浅表层面,一定年龄进行一定的阅读。别让孩子过早涉入思考、判断等阅读领域,要让他们逐渐积累自己的见识,渐次靠近思考边缘。他们的阅读,并不具有指令性或者强迫性,也不只是温暖和励志,还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网友:虽然鲁迅的文章那时候确实不太懂,但是现在回想起来确实很深刻,文章本来就是拿来品味的,鲁迅文章很多手法值得借鉴。要说不懂,更多的人应该是不懂文言吧。

洪烛:鲁迅对于中学生最重大的意义,在于使年少的读者在未来成长中有可能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至少,会给那些幼稚的心田播下理想主义的种籽。是否能如期发芽、开花、结果,尚不好说,但他们会知道,人类中的一种人,譬如鲁迅这种的,总是能超越自我的爱与恨、超越个人的乐与忧,而把视野与胸怀投向更多的人、更广大的人群……鲁迅之所以有大喜与大悲,因为他有大理想,即对全体中国人的关怀与期望。鲁迅之所以对旧中国的现状不满,因为这与他理想中的中国不符,他的理想对于现实有更高的要求与更多的希望,这无疑将有益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理想,或许正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

有些中学生觉得读鲁迅太费劲,对鲁迅的人与文敬而远之。我想起自己读中学时,了解的鲁迅也只是鲁迅的一个侧面,甚至只是模糊的形象,远远不足以概括其全部。后来走向社会,体验到人生诸多酸甜苦辣,我心目中模糊的鲁迅,伴随我一起成长,逐渐变得清晰,变得丰富。当然,这一切都因为我在年少时

记住了鲁迅这个人。“文学是人学”,鲁迅的文章更是如此,是关于人生的学问。你了解了人生,也就了解了鲁迅。你理解了鲁迅,也就理解了自己。

文章来源:宝鸡人事考试网(http://baoji.offcn.com)

第三篇:事业单位申论热点—怎么看鲁迅文章淡出中学教材

赞同“去鲁”者表示,鲁的文章对中学生太深刻;反对者则称,鲁迅作品是经典,代表“民族魂”;更有网友怀念曾学过的鲁迅文章。你怎么看?从小学到初中,大家对鲁迅的文章绝对不陌生。鲁迅的作品常常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中,因此他也成为了中小学生最早认知的作家之一。不论是讲述童年故事的《闰土》、还是具有讽刺意义的《阿Q正传》、《孔乙己》到怀念故人的《记念刘和珍君》,这些选入中小学课本中的作品都极具文学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今天,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就来关注初一语文教材改革,鲁迅文章《风筝》被删引起的热议。

【新闻链接】

开学了,郑州市中小学生逐步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不过,拿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老师们发现,课本出现了不小的变化:30篇课文中,9篇被更换,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调整。其中,最引发关注的是删掉了鲁迅的《风筝》。对此,专家称,鲁迅文章过于深刻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9月4日《河南商报》)【新闻评论】

又一次,网友在热议着鲁迅文章的“退出”,热议在表达着温情与敬意。关于“撤退”,围观者其实是在担心“鲁迅”从中小学教育的课堂中心逐渐淡出,这也因此成为无法被容忍的文化行为。在此种几乎一触即发的情感反射背后,隐藏的是固化的认知。观察者在为鲁迅争得课本中“应有”的分量与位置,也是希望现实的批判精神代际相传。

不难被辨析的常识在于:删除一篇鲁迅的散文,就代表着“民族魂”远离了中小学的课堂吗?鲁迅先生的现实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杂文和小说之中,并且,有新闻报道也表示,尽管人教版的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材中鲁迅自己的文章减少一篇,但又增加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所占分量”其实并无多少区别,鲁迅先生依旧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顾名思义,教科书就是系统性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它也因此而兹事体大。但无论如何,其修订都不能偏离推陈出新的基本原则。鲁迅先生的作品自然非“陈旧之作”,但让更多的现代性文章进入中小学的教科书中,这会是一种必然的修订趋势,也必然会对之前大量存在的鲁迅作品造成冲击。如此之下,一篇鲁迅散文的退出并不值得莫名惊诧。

较之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的留存,我们不妨拥有一种被拓宽的视野。事实上,当其作品“撤退”每每引发争议,这已是看得见的昭示,所谓鲁迅,其实早已深刻融化于社会的文化传统中,他并不会因教科书事件而稍稍“消失”。有网友曾经在类似的“退出”新闻后留言:

鲁迅会如何看待自己作品的“退出”?我们无法回答此种虚拟的发问,但先生定会反对用单一的情感化来批判现实。

【新闻热议】

赵瑜:初中的孩子,大部分还停留在语言的基础训练以及修辞训练上,接触的内容不宜过于深刻,重在接地气,有常识,且有趣味。鲁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岁以后写的,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伤逝》、《祥林嫂》等文章,不是孩子们能感知的。鲁迅是以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来评价世事,鲁迅的种种好,应该是成年后才能体味。让孩子过早接触鲁迅,不如让他们接触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初中生的阅读,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多在知识、孩子气等浅表层面,一定年龄进行一定的阅读。别让孩子过早涉入思考、判断等阅读领域,要让他们逐渐积累自己的见识,渐次靠近思考边缘。他们的阅读,并不具有指令性或者强迫性,也不只是温暖和励志,还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网友:虽然鲁迅的文章那时候确实不太懂,但是现在回想起来确实很深刻,文章本来就是拿来品味的,鲁迅文章很多手法值得借鉴。要说不懂,更多的人应该是不懂文言吧。

洪烛:鲁迅对于中学生最重大的意义,在于使年少的读者在未来成长中有可能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至少,会给那些幼稚的心田播下理想主义的种籽。是否能如期发芽、开花、结果,尚不好说,但他们会知道,人类中的一种人,譬如鲁迅这种的,总是能超越自我的爱与恨、超越个人的乐与忧,而把视野与胸怀投向更多的人、更广大的人群„„鲁迅之所以有大喜与大悲,因为他有大理想,即对全体中国人的关怀与期望。鲁迅之所以对旧中国的现状不满,因为这与他理想中的中国不符,他的理想对于现实有更高的要求与更多的希望,这无疑将有益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理想,或许正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

有些中学生觉得读鲁迅太费劲,对鲁迅的人与文敬而远之。我想起自己读中学时,了解的鲁迅也只是鲁迅的一个侧面,甚至只是模糊的形象,远远不足以概括其全部。后来走向社会,体验到人生诸多酸甜苦辣,我心目中模糊的鲁迅,伴随我一起成长,逐渐变得清晰,变得丰富。当然,这一切都因为我在年少时记住了鲁迅这个人。“文学是人学”,鲁迅的文章更是如此,是关于人生的学问。你了解了人生,也就了解了鲁迅。你理解了鲁迅,也就理解了自己。

第四篇:湖南事业单位申论热点:怎么看鲁迅文章淡出中学教材

湖南事业单位招聘网

湖南事业单位申论热点:怎么看鲁迅文章淡出中学教材

在最新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风筝》没了,近年教材中鲁迅文章一减再减。赞同“去鲁”者表示,鲁的文章对中学生太深刻;反对者则称,鲁迅作品是经典,代表“民族魂”;更有网友怀念曾学过的鲁迅文章。你怎么看?从小学到初中,大家对鲁迅的文章绝对不陌生。鲁迅的作品常常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中,因此他也成为了中小学生最早认知的作家之一。不论是讲述童年故事的《闰土》、还是具有讽刺意义的《阿Q正传》、《孔乙己》到怀念故人的《记念刘和珍君》,这些选入中小学课本中的作品都极具文学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今天,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就来关注初一语文教材改革,鲁迅文章《风筝》被删引起的热议。

【新闻链接】

开学了,郑州市中小学生逐步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不过,拿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老师们发现,课本出现了不小的变化:30篇课文中,9篇被更换,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调整。其中,最引发关注的是删掉了鲁迅的《风筝》。对此,专家称,鲁迅文章过于深刻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9月4日《河南商报》)【新闻评论】

又一次,网友在热议着鲁迅文章的“退出”,热议在表达着温情与敬意。关于“撤退”,围观者其实是在担心“鲁迅”从中小学教育的课堂中心逐渐淡出,这也因此成为无法被容忍的文化行为。在此种几乎一触即发的情感反射背后,隐藏的是固化的认知。观察者在为鲁迅争得课本中“应有”的分量与位置,也是希望现实的批判精神代际相传。

不难被辨析的常识在于:删除一篇鲁迅的散文,就代表着“民族魂”远离了中小学的课堂吗?鲁迅先生的现实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杂文和小说之中,并且,有新闻报道也表示,尽管人教版的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材中鲁迅自己的文章减少一篇,但又增加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所占分量”其实并无多少区别,鲁迅先生依旧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顾名思义,教科书就是系统性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它也因此而兹事体大。但无论如何,其修订都不能偏离推陈出新的基本原则。鲁迅先生的作品自然非“陈旧之作”,但让更多的现代性文章进入中小学的教科书中,这会是一种必然的修订趋势,也必然会对之前大量存在的鲁迅作品造成冲击。如此之下,一篇鲁迅散文的退出并不值得莫名惊诧。

较之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的留存,我们不妨拥有一种被拓宽的视野。事实上,当其作品湖南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_湖南事业单位招聘网

湖南事业单位招聘网

“撤退”每每引发争议,这已是看得见的昭示,所谓鲁迅,其实早已深刻融化于社会的文化传统中,他并不会因教科书事件而稍稍“消失”。有网友曾经在类似的“退出”新闻后留言:鲁迅会如何看待自己作品的“退出”?我们无法回答此种虚拟的发问,但先生定会反对用单一的情感化来批判现实。

【新闻热议】

赵瑜:初中的孩子,大部分还停留在语言的基础训练以及修辞训练上,接触的内容不宜过于深刻,重在接地气,有常识,且有趣味。鲁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岁以后写的,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伤逝》、《祥林嫂》等文章,不是孩子们能感知的。鲁迅是以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来评价世事,鲁迅的种种好,应该是成年后才能体味。让孩子过早接触鲁迅,不如让他们接触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初中生的阅读,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多在知识、孩子气等浅表层面,一定年龄进行一定的阅读。别让孩子过早涉入思考、判断等阅读领域,要让他们逐渐积累自己的见识,渐次靠近思考边缘。他们的阅读,并不具有指令性或者强迫性,也不只是温暖和励志,还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网友:虽然鲁迅的文章那时候确实不太懂,但是现在回想起来确实很深刻,文章本来就是拿来品味的,鲁迅文章很多手法值得借鉴。要说不懂,更多的人应该是不懂文言吧。

洪烛:鲁迅对于中学生最重大的意义,在于使年少的读者在未来成长中有可能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至少,会给那些幼稚的心田播下理想主义的种籽。是否能如期发芽、开花、结果,尚不好说,但他们会知道,人类中的一种人,譬如鲁迅这种的,总是能超越自我的爱与恨、超越个人的乐与忧,而把视野与胸怀投向更多的人、更广大的人群„„鲁迅之所以有大喜与大悲,因为他有大理想,即对全体中国人的关怀与期望。鲁迅之所以对旧中国的现状不满,因为这与他理想中的中国不符,他的理想对于现实有更高的要求与更多的希望,这无疑将有益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理想,或许正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

有些中学生觉得读鲁迅太费劲,对鲁迅的人与文敬而远之。我想起自己读中学时,了解的鲁迅也只是鲁迅的一个侧面,甚至只是模糊的形象,远远不足以概括其全部。后来走向社会,体验到人生诸多酸甜苦辣,我心目中模糊的鲁迅,伴随我一起成长,逐渐变得清晰,变得丰富。当然,这一切都因为我在年少时记住了鲁迅这个人。“文学是人学”,鲁迅的文章更是如此,是关于人生的学问。你了解了人生,也就了解了鲁迅。你理解了鲁迅,也就理解了自己。

湖南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_湖南事业单位招聘网

第五篇: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古文化的根

【背景链接】

我国历史悠久,遗存自然就丰厚,除了那些价值连城的稀世文物,还存有大量的“活态文物”——古村落。它们具有一定的历史年限、规模,在美术、建筑、民俗上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毫不夸饰地说,我国古村落历史之久、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是他国所无法比肩的。

然而,2012年10月20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天津表示,中国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他援引官方公布的数字说,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则无人知晓。冯骥才说,“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保护中国传统村落已经迫在眉睫”

【标准表述】

我国城市风格和个性已荡然无存,能否守住古村落这个“最后的家底”,现在还是未知数。如果不抓紧采取措施,很多古村落可能人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就要失去它们了。

——冯骥才 [原因分析]

古村落的快速消失,中公教育专家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我国快速的城镇化建设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此长彼消,使得古村落在中国的版图上日渐式微。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从1980年的19.4%增加到2011年的51.27%,城镇人口达6.9亿,首超农村,除此之外,近年来大张旗鼓的“新农村建设”,也使得古村落屡屡处于“夹缝中求生”的态势。

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开发使古村落生态不断恶化,失去原有风貌。按理说,旅游业的开发是人们认识古村落的最佳路径。倘若没有近些年的旅游业发展,这些古村落罕有人迹,鲜为人知。如今其频频“亮相”,成为旅客光顾的热点,给当地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收益,这无疑应当归功于旅游业。但是,对古村落来说,旅游业似一把双刃剑,它同时也使古村落的管理和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我国的文物保护至今实施的是属地管理的原则,有些地方政府投入不足,加上“重开发轻保护”的思维作祟,把古村落当做“摇钱树”,在这个过程中,使原生态风貌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中公教育版权

[措施]

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中公教育专家认为,需要政府主导、社会推动、村民参与的多方联动。要以保护助发展,以发展促保护,要实现古村落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推动古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促使古村落这一“历史活页”重焕新生。

一是切实提高古村落的保护意识,尤其要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宣传。

二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成立专门的古村落保护工作委员会,统一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政府必须承担这个责任,制订规划,落实经费,组织协调,动员社会各界参与。

三是认真抓好古村落的保护规划,针对各个古村落的开发建设,要有长远规划、发展目标,包括划定范围、确立标志、建好档案。

四是保护为主、合理开发。不能过度破坏古村落的生态环境,要保持古村落的原汁原味。

五是设立专项基金,现在文物保护有专项基金,但古村落还没有。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对古村落保护进行资助,拓宽保护、开发古村落的资金渠道。中公教育版权

六是要寻找和发现村落文化中的生动性和传递性,我们要认知这种传递,走近这种传递,将故事记忆和记载下来,这是村落保护的重点,也是目前最濒危的文化存在。

热点:奥巴马成功连任有乾坤 2012年美国大选结果于当地时间7日凌晨出炉。奥巴马击败对手罗姆尼,成功连任。虽然美国经济自金融危机以来仍未完全实现复苏,但失业率已经显著下降。凭借个人魅力、拯救汽车业、通过医改法案、结束伊拉克战争、制定从阿富汗撤军时间表、击毙本•拉登等突出政绩,奥巴马成功击败罗姆尼。

奥巴马成功连任,大有乾坤: 一是个人魅力被评“无人能敌” 个人魅力来源有三:

一方面是自己本身为少数族群代表

在女性选民、拉美裔与非洲裔等少数族群中,奥巴马的支持率拥有绝对优势。

有民调显示,奥巴马在女性选民中的支持率达到6成以上,比支持罗姆尼的整整多出30个百分点。此外,在非洲裔族群中,奥巴马的支持率更是在90%以上。拉美裔日益成为美国大选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拉美裔人口中支持奥巴马的人比支持罗姆尼的人要多一倍。

另一方面是其人文关怀

奥巴马表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为他带来了不少的选票。6月15日,奥巴马“出招”宣布停止遣返儿童时期进入美国的部分守法年轻非法移民,并向其发放工作许可证。这项几乎等同于“大赦”的政策将使80万人受益,同时令罗姆尼陷入被动。

另外,出生草根与罗姆尼形成鲜明对比

罗姆尼出生于富裕家庭,曾长期经商,创建投资公司“贝恩资本”,积累起两亿美元财富,他还主张为富人减税。奥巴马阵营借此大肆攻击罗姆尼代表富人利益,对穷人漠不关心。奥巴马阵营为此在摇摆州投入巨额资金,大做竞选广告。

奥巴马出生“草根”,与罗姆尼形成鲜明对比。第一夫人米歇尔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讲,强调人生经历“决定你是谁”,称奥巴马曾经历的人生苦难使他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普通民众面临的疾苦。此番关于人生经历的言论使得奥巴马和家境优越的罗姆尼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是经济与内政方面有所建树

奥巴马上台执政时,正值美国遭遇金融危机,陷入经济衰退。奥巴马采取措施,拯救了银行业和汽车业。独立评估机构认为,奥巴马的刺激措施可能挽救或创造了超过300万个工作岗位。

在经济重要指标的失业率方面,美国劳工部10月5日与11月2日公布的当月就业数据显示,美国的失业率分别为7.8%与7.9%,均在8%以下,是美国四年来失业率首次低于8%,舆论称这对奥巴马十分有利。

2010年初,凭借当时民主党控制参众两院的便利条件,奥巴马上台后力推的医改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此医改法案遭到共和党的反对,罗姆尼扬言一旦上台,将废除这个医改法案。但罗姆尼今年9月8日也罕见地表示“喜欢”奥巴马医改的部分内容。今年6月28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奥巴马医改法案合乎宪法,条款得以保留。医改法案成为奥巴马在内政方面的重要政绩之一。

三是外交工作政绩突出

在外交方面,奥巴马当政以来,实现了结束伊拉克战争,制定从阿富汗撤军的时间表,美军特种部队在巴基斯坦击毙基地组织前头目本•拉登等。

2011年12月14日,奥巴马在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对美军发表讲话,正式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驻伊美军将于12月31日前全部撤离。结束伊战使奥巴马兑现了2008年为赢得大选所作的承诺。

2011年6月23日,奥巴马宣布他从阿富汗撤离美军的“三步走”计划,撤军行动将在2014年年底前结束,完成向阿富汗方面的防务移交。

2011年5月1日,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在巴基斯坦首都郊外击毙本拉登,结束了美国在“911”恐怖袭击后对拉登持续10年的追捕行动。据报道,在击毙拉登之前,奥巴马政府内部曾就采取何种方式抓捕或击毙拉登产生激烈争论,最终奥巴马拍板由海豹突击队突袭拉登住处,而不是选择风险较低的轰炸其住所的方式。可见在击毙拉登的过程中,奥巴马做出了非常正确的决定,起到了关键的领导作用。

四是处理飓风“桑迪”表现受称赞 10月29日,飓风“桑迪”在美国东北部登陆,对纽约与新泽西州等地造成重大损失。奥巴马及时取消竞选活动,坐镇白宫,主持救灾工作。他31日亲自前往新泽西州视察当地的灾情,与民众亲切交谈。奥巴马的表现得到了对手与民众的交口称赞。

后续阅读:总统选举耗尽美国公众希望

民主竞选的美妙之处在于,为那些久未被倾听的人创造了希望。这次选举却有所不同,它带走了普通大众的希望,使得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结构性问题看起来比几个月前还难处理。在国内政治方面,他奥巴马在人们记忆中是在两党合作方面记录最少的总统。

奥巴马前四年并没有像竞选所说的那样进行治理。他的治理代表着穷人和富人,而非选民中的中间阶层。他不受欢迎的2010年大型医改显示了他的效忠对象。对穷人来说,它在美国已经拥有的两个医疗福利之外又创造了一个新的。对两个富裕的行业——保险业和医疗业来说,它使得购买它们的产品成为强制性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代价就是85%的国民声称满意的一个保险制度遭到破坏。在2010年的选举中,民主党遭到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的中期选举失利。

当奥巴马声称要为“中间阶级”说话时,他指的是工作的穷人。当罗姆尼这样说时,他指的是工作的富人。他们的言论显示,美国中产阶级可能失去了对美国政治文化的控制。这是个严重的问题,一旦发生,就会越来越严重而非逐步缓解。

在2008年的大崩盘后,美国经济正在复苏,不过对众多失业或者寻找一份收入合适工作的美国人来说太慢了。在先进知识广泛传播和不难获得低成本劳动力的世界中,美国的优势受到威胁。在阿富汗、中东、北非和南中国海,美国的决心正受到考验。美国仍然需要智慧和改革的政府。

社会民生

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你幸福吗

【背景链接】

当前,“幸福”正成为诸多地方的施政目标。不完全统计显示,全国至少18个省(市、区)明确提出了“幸福”的概念。2011年的数据则显示,已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不过,在一些城市,出现了幸福被指标化、数量化的现象。

在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发布中国幸福城市排名,央视发布省会城市幸福感排名,二线城市多列榜首。而在“201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上,北京、上海在100个城市中分别位居第96位和99位。

在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百姓心声》栏目中“你幸福吗?我姓曾”的“神回复”,引起舆论调侃,不少人吐槽,自己总是“被幸福”,日子其实过得很累。

这些有关幸福的消息挤在一起,充塞了社会的公共舆论空间,使幸福不仅成为社会热词,更凸显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

【标准表述】 [深入分析]

改革开放与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精神与文化需求,实际上也就是为了让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同时,唯有让群众生活得越来越幸福,才会真正有利于维护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所以,中公 教育专家认为,诸多地方明确提出“幸福”概念,将“幸福”作为施政目标,体现出的是“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中公教育专家还认为,从片面追求GDP,到提出“幸福”的概念,应当算是政府施政理念的一大进步。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GDP数据的本意也是通过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间接地反映全体国民的发展水平。然而现实情况却事与愿违,单纯考核GDP让一些地方陷入了“唯GDP”的发展怪圈,导致报表上的数据与民众实际感受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带血的GDP”等情况。现在,100多个城市争相提出建设“幸福城市”,正是对过去“唯GDP”发展理念的校正和补充,也是现代政府职责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个体来说,幸福与否永远都是相对概念,所谓“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但对整个社会而言,“幸福”不应该是个体的体验,不能落入相对主义的窠臼,而应该是可衡量的,应该包含一些社会各阶层共同坚守和普遍需要的东西。中公教育版权

对政府来说,这些共同的东西至少包括,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社保等各项事业,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来提高公众感受到幸福的可能性。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干点让所有人都受益的实事:把城市规划得更科学一些,车不堵了,司机就幸福了;把频出虐童事件的幼儿园管得严一点,孩子和家长就幸福了;让食品更安全些,百姓吃得就幸福了。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幸福”要能从施政目标变成现实,广大民众要能真正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国家与政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政府要通过大力发展经济,进一步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让民众的收入普遍得到较大的提高。较高的收入水平是保障幸福的基础,没有较高的收入水平作为基础,幸福显然无从谈起。需要看到的是,尽管我国不少地区民众平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社会收入差距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所以,政府应该通过“限高、保中、提低”等多项举措并举,使民众收入水平普遍得到较大的提高,将社会收入差距控制在适度范围之内。如此,才会有利于让更多的民众感觉到幸福。中.公教育版权

二是政府有必要进一步促进民生,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显而易见的是,一个人即便拥有较为体面的收入,但是如果缺乏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一旦遭遇自己或家人罹患大病等变故,经济上就很容易被拖垮,也就无法感觉到幸福。即便目前自己与家人都身体健康,但是如果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依然无法摆脱后顾之忧,所能感受到的幸福感也就难免要打折扣。唯有政府大力促进民生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让民众免于“因病致贫”的命运,才能切实感受到幸福。中公教育版权

三是要大力健全民主法制建设,通过有效制约权力来促进公平正义。一个社会如果缺失公平正义,民众必会没有幸福感可言。而要维护与促进公平正义,就要通过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完善权力制约机制,防范权力作恶或与资本联姻来损害公民权利、践踏公平正义。唯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有效推进,权力受到法律与制度的有效约束,从根本上杜绝腐败出现,社会公平正义才可能得到切实维护,民众才可能真正体味到幸福感。

文化建设

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中国式过马路”

【背景链接】

2012年10月11日,有网友在新浪发微博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一天内被近10万网友转发。

【标准表述】

[原因]

一方面,行人“闯红灯”的“违法成本”太低。行人只要一个匆忙的理由,就可以置交通法规不顾,横闯红灯而去,而许多正常行驶的机动车不得不小心翼翼对“闯红灯”行人进行避让。

另一方面,近些年我国对机动车安全驾驶的要求更加严格。在许多城市大量“高清摄像头”的“监督”之下,司机对于闯红灯可以免于处罚的侥幸心理已经越来越少,特别是在一些重点路段,机动车都要严格按照标志线通行,否则都会受到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行人在“闯红灯”过马路时的安全意识。

另外,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不足,也在客观上导致了“闯红灯”行为的发生。一些城市的非机动车道变成了事实上的机动车道,路边的人行道变成了汽车的临时停车场,有的红绿灯时间间隔太短,来不及让行人通过。

[本质]

“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交通规则之中,在社会管理、官场治理、商业伦理上同样存在。表面上是“法不责众”的社会心态在作怪,其实还是社会规则失范所致。正是因为对“法不责众”过于迁就与放纵,才形成了结伴而行的群体心态。

[措施]

“中国式过马路”是社会生态的一个缩影,也是社会规则失范的表现。如果不能重塑规则意识,实现真正的制度治理,那么这样的状况将难以改变。因而,无论是交通秩序维护,还是社会治理,都应当强化法纪的刚性,而减少人为的影响。

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良好和社会秩序和有效的社会管理是必要条件。要有效地止失范现象的蔓延,需要釜底抽薪,正本清源。

因此,中公教育专家建议:

其一,完善法规。法制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法治社会,依法治国。法律的意义不仅在于剑锋锋利,而且在于警示高悬;惩前解决现实问题,毖后解决根本问题。

其二,建立有效的社会奖惩机制。严格地说,要绝对禁止失范是不可能的,个人的越轨行为有其突发性。但是问题在于不能使失范积累成为一种社会风潮,成为一种理性化的有预期的习惯化行为。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奖惩机制。中.公教育

其三,加强人们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社会规范的内在支撑,是现代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得以稳固存在的重要文化价值观念基础。“失范”危机并不是源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价值的缺失,而是这些思想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内化并“合法化”而导致的。必须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蕴含的新的价值体系进行及时的、理想的建构和阐释,将其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自觉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准则。培养公民意识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工作。

下载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怎么看鲁迅文章淡出中学教材(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怎么看鲁迅文章淡出中学教材(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家公务员考试经典申论文章五

    申论范文:腐败的车轮需刹住 据央视国际(焦点访谈)6月21日报道,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中央对于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坐的公车早就制定了严格标准,禁止购买豪华进口车。但云南省呈贡县......

    国家公务员考试经典申论文章六

    根治“车轮下的腐败” 这一情况是怎么出现的?原来,去年云南省纪委有个通知,规定当年全省各级党政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亏损企业,不准购买小汽车,历行“无车年”计划。......

    国家公务员考试经典申论文章十

    申论写作:刹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歪风 就业率是一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直接反映,真实性是它的生命。只有真实可靠的数据,才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宏观调控高校教育资源,并据此......

    国家公务员考试经典申论文章七

    申论范文:“招商热”还须冷思考 “招商热”还须冷思考吾真 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已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世界经济正经历深刻的结构调整,我们自应紧紧把握这一资本重组、产业转移......

    国家公务员考试经典申论文章四

    申论范文:警惕金融腐败“期权化” 在前不久国家审计署公布的2003年审计报告中,金融领域的问题十分突出。随着金融改革力度的加大,金融领域腐败现象又有所抬头,并开始出现了“期......

    国家公务员考试经典申论文章一

    申论课堂60——75分之道 首先在这声明一下,高手就不必看此贴了。这里是针对那些功疧较差,想掌握一点技巧,考个6070不至于丢面子的人。 靠文字功底固然很好。但对大家多数应试......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五大热点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1:收入分配改革新方案 核心提示: 2012年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表示,四季度将会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本站推荐)

    公务员是为民服务的公职人员,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公务员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脱离群众,高高在上,让群众“门难进、事难办”,给群众带来困扰和不便。当提到公务员,越来越多的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