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我市龙头企业经营情况的调研,提出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和财政资金作用,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对策建议
为加强市级龙头企业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财政局组织检查组对市级8户龙头企业2004年度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及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根据检查情况,结合企业现状,就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基本情况
我市8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根据2003年市政府要求,经市农业局、市乡镇企业局考察调研、评选后,于2004年初确定的。这8户龙头企业均具有一定的地方经济特色,产品品质较好,有的产品拥有专利技术,有的产品在全国性的评比中获得金奖,如:市金桥食品有限公司“毛大”牌苦荞饭和姜茶获2004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金奖,苦荞饭获国家专利;水城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明”姜茶系列产品,通过了国家商检局出口认证,该企业2005年3月还被中国农业银行、国家扶贫办评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六枝特区种子公司与省农学院联合开发生产的“西山”系列杂交玉米种子,七个品种已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六枝特区粮食加工厂的“滴水滩”找文章到范文搜网-http://www.xiexiebang.com大米(富硒米),2003年在中国(淮安)优质米博览会上获《优质产品证书》,并获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水城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水城春”系列,其中“水城春-凤羽”获第四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优质茶称号,近期开发的“倚天剑”、“神州香”上市后很受市场青睐;盘县裕龙种业有限公司独家开发生产的“盘玉”系列杂交玉米种子,产品除满足本县需求外还推广辐射到生态类型相似的富源、沾益、水城、兴义、普安、晴隆、兴仁、安龙、威宁等县(市)。
二、财政扶持资金投入、使用及效益情况
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引导市级龙头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用、先进设备引进以及原料基地建设,扩大生产和销售,使我市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04年市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安排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共113万元用于补助扶持8户市级龙头企业。
通过查阅账目,实地检查生产车间项目改造建设、项目基地生产建设情况,并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调研,8户龙头企业扶持及改造项目已完成和基本完成的有水城县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户企业。通过项目实施,6户龙头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在生产能力、技术能力、企业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得到一定提高。项目资金未下拨到位、项目未启动的有2户,分别是:钟山区金河乳业有限公司、盘县红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市安排金河乳业有限公司技改项目补助资金10万元已由市财政于2004年12月拨付到位,龙头项目扶持资金5万元通过市农业局下拨到钟山区农业局后,由于金河乳业有限公司欠钟山区农业局设备款5万多元和奶牛基地鲜奶款2万多元,钟山区农业局未将资金下拨到企业。金河乳业有限公司由于技改项目资金未筹集到位,技改项目没有启动实施。至检查日止拨付到位的10万元技改项目补助资金在企业财务账上;市安排红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化专项资金8万元通过市农业局已下拨盘县农业局,但至检查日止,资金仍滞留在盘县农业局账上未使用。
三、我市龙头企业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把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放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一定成绩。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8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资产总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仅有2户,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的也仅有2户,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部分企业管理方式、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偏低,盈利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成长速度缓慢。
三是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辐射面不宽,市场制约因素明显。
四是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还不高,个别企业产权制度尚未明晰;企业财务管理普遍较为混乱,帐簿不健全,会计信息不真实,核算随意性较大。
五是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建立,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一些企业与基地和
第二篇:关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县人大工作的安排,农工委在常委会副主任王三毛的带领下,近期先后深入县农办、冈上、向塘、三江等部门和乡镇,就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和成效
近年来,我县相关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新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加强农产品基地和农业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向“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经营组织发展,加快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1、龙头企业不断扩大。2007年全县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5家,2008年达70家,2009年达94家,占全市的39.3%,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9家,市级72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117亿元,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实现税收2.1亿元,带动27.3万农户,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
2、农产品基地得到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是龙头企业联系广大农民的主要纽带。近几年,政府每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左右,扶持龙头企业在“两带”建设农产品基地,基本形成了粮食、生猪两个主导产业和家禽、特种水产、蔬菜、花卉苗木四个特色产业的格局。至2009年底,已形成20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基地25家,20棚以上的规模养殖基地35家,全县生猪饲养达181.3万头,家禽饲养达3686.6万羽,水产品起水量12.02万吨,蔬菜种植26.2万亩,产量69万吨,苗木2万亩。
3、农业服务组织健康发展。每年投入资金80万元,引导扶持农业服务组织成长,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的有序流通。至2009年底,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00多家,其中省级示范社3家,市级示范社7家,组建了生猪、蔬菜、水产、粮油等协会6家,各类中介组织30多个,培育各类农产品经纪人2000多人。
4、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培育和发展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9个,国家绿色(有机)食品品牌24个,产品168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42个,注册商标124件,拥有“汇仁”、“皇禽”2个驰名商标和“国鸿”、“昌碧”、“稻香园”、“九木堂”等9个著名商标,绿色品牌和商标数量均为全省县(区)之首。
5、“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基本形成。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挖掘各乡(镇)、村的资源潜力,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目前,已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乡(镇)
1一品”,如冈上万舍的蔬菜和东潭的蛋鸭、三江村的蔬菜、蒋巷的粮食、黄马的茶叶和花卉苗木、塔城的水产、向塘的蔬菜等。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企业质量不高,行业分布不均匀。我县龙头企业总体水平还不高,生产规模偏小,大多为初级加工,缺乏精、深加工能力,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和带动能力较弱。如蔬菜传统方式种植偏多,像采用塔城青岚无土栽培、武阳鑫和源蔬菜基地生物物理杀虫等新技术种植的较少。而且,企业所属行业分布不平衡,多数集中在粮食加工、生猪养殖和禽蛋加工领域,不利于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面发展。
2、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瓶颈制约发展。我县龙头企业大多正处在发展扩张阶段,资金需求缺口较大。但多数企业用地为租赁土地或农业用地,不具备担保和抵押功能,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3、企业土地流转不易,规模扩张空间狭窄。传统自给自足的种养模式导致农户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现在受国家30年土地承包期限政策的限制,企业不能长期租用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投入热情,制约了生产规模的扩大,难以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4、市场营销路子不广,销售渠道不稳定。农业生产容易受天气、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农业市场经济的风险又较大,而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能力还不强,规避风险能力较弱,亟需增强防范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5、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影响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受资金投入影响,全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还较为滞后,主要包括农田水利设施较为薄弱,道路交通不够发达,电力线路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要,防灾抗灾能力不够强。
6、面源污染不容乐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形势较为严峻。大规模的畜禽养殖产生大量粪便和废水,未经过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极易造成空气和地下水污染,附近人居环境也受到直接影响。如八一乡涂埠村生猪养殖导致环境恶化,甚至出现“猪赶人走”现象;冈上镇孵化厂孵完蛋后的蛋壳直接丢弃和放养蛋鸭,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
三、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对龙头企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择优选择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重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开发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逐步实现
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面增强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2、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转变思路,创新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走多渠道、多形式融资道路,着力发掘民间资本,同时加大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障。
3、进一步鼓励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除了企业应该支付给农户的土地流转费,建议再由政府拿出一定财政资金补贴给农户,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大力鼓励规模成片地流转土地。
4、进一步培育农产品经纪人。加大知识技能专业培训,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农产品营销队伍。积极为农产品搭建流通平台,开辟市场销售渠道,为经纪人提供优质服务,努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促进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5、进一步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可随财力的增长而逐年增加,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加快改善基地农田、水利、电力线路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农业企业招商引资方面,要认真考察,避免出现钻国家政策漏洞的现象,尽可能地多扶持本地企业。
6、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要做到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注重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养殖的良性循环。对一些地方规模化生猪养殖造成周围环境和地下水污染的问题,要加强治理,大力推广伟瑞菜养殖有限公司的沼气发电、污水循环沉淀后排放及八一乡涂埠村养猪专业合作社的生物发酵厂(零排放)的养殖新技术,防止面源污染,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刘文强)
第三篇: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我市龙头企业经营情况的调研,提出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和财政资金作用,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对策建议
为加强市级龙头企业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财政局组织检查组对市级8户龙头企业2004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及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根据检查情况,结合企业现状,就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基本情况
我市8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根据2003年市政府要求,经市农业局、市乡镇企业局考察调研、评选后,于2004年初确定的。这8户龙头企业均具有一定的地方经济特色,产品品质较好,有的产品拥有专利技术,有的产品在全国性的评比中获得金奖,如:市金桥食品有限公司“毛大”牌苦荞饭和姜茶获2004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金奖,苦荞饭获国家专利;水城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明”姜茶系列产品,通过了国家商检局出口认证,该企业2005年3月还被中国农业银行、国家扶贫办评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六枝特区种子公司与省农学院联合开发生产的“西山”系列杂交玉米种子,七个品种已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六枝特区粮食加工厂的“滴水滩”找文章到网-大米(富硒米),2003年在中国(淮安)优质米博览会上获《优质产品证书》,并获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水城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水城春”系列,其中“水城春-凤羽”获第四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优质茶称号,近期开发的“倚天剑”、“神州香”上市后很受市场青睐;盘县裕龙种业有限公司独家开发生产的“盘玉”系列杂交玉米种子,产品除满足本县需求外还推广辐射到生态类型相似的富源、沾益、水城、兴义、普安、晴隆、兴仁、安龙、威宁等县(市)。
二、财政扶持资金投入、使用及效益情况
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引导市级龙头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用、先进设备引进以及原料基地建设,扩大生产和销售,使我市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04年市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安排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共113万元用于补助扶持8户市级龙头企业。
通过查阅账目,实地检查生产车间项目改造建设、项目基地生产建设情况,并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调研,8户龙头企业扶持及改造项目已完成和基本完成的有水城县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户企业。通过项目实施,6户龙头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在生产能力、技术能力、企业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得到一定提高。项目资金未下拨到位、项目未启动的有2户,分别是:钟山区金河乳业有限公司、盘县红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市安排金河乳业有限公司技改项目补助资金10万元已由市财政于2004年12月拨付到位,龙头项目扶持资金5万元通过市农业局下拨到钟山区农业局后,由于金河乳业有限公司欠钟山区农业局设备款5万多元和奶牛基地鲜奶款2万多元,钟山区农业局未将资金下拨到企业。金河乳业有限公司由于技改项目资金未筹集到位,技改项目没有启动实施。至检查日止拨付到位的10万元技改项目补助资金在企业财务账上;市安排红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化专项资金8万元通过市农业局已下拨盘县农业局,但至检查日止,资金仍滞留在盘县农业局账上未使用。
三、我市龙头企业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把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放在“三农”的重要位置,作为重要来抓,并取得了一定成绩。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8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资产总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仅有2户,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的也仅有2户,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部分企业管理方式、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偏低,盈利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成长速度缓慢。
三是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辐射面不宽,市场制约因素明显。
四是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还不高,个别企业产权制度尚未明晰;企业财务管理普遍较为混乱,帐簿不健全,会计信息不真实,核算随意性较大。
五是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建立,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一些企业与基地和
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公司 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六是企业发展外部环境趋紧。今年以来,中央继续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土地、电力、资金等要素制约将进一步加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面临的压力继续加大。
四、对策建议
(一)围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着力提升规模竞争力
要进一步围绕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龙头企业群体。既要搞好农产品分级、包装、保鲜等初级加工,更要加快发展绿色产品、保健产品、功能产品等精深加工。既要扶大扶强,着力做大做强一批重点骨干龙头企业,也要关心支持一批成长型企业的发展。今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应根据《————市优势农业特色产业开发规划》,重点围绕培育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做文章,着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根据本地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集聚,进一步体现地域特色,形成规模,尽快发挥集聚功能,带动和促进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
(二)注重科技进步和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竞争力
实现农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关键依靠科技进步。要引导龙头企业从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密切合作,重视引进先进的品种、工艺、设备和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加工做精做深,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产品的技术竞争力。要把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关键措施来抓,严格执行质量标准,按标准化组织生产。要重视农产品质量认证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尽可能多地取得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的通行证。要强化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重点以一批市场前景广的优势产品、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加大扶持力度,尽快形成一批品牌群体。对已获得国家和省名牌产品称号的,要继续搞好深度开发,包装出新,提高档次,形成规模。
(三)不断完善利益联结和组织形式,着力提升机制竞争力
要通过不断创新制度,找文章到网-在机制上寻求新的突破,增强组织整合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要教育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树立“农民兴、企业兴,基地存、企业存”的观念,不断完善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要引导龙头企业放眼长远,确定合理的利益指标,逐步建立和推行对农户的利益再分配机制,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要大力鼓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一头连接农民,一头连接龙头企业和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机制,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四)注重加强以财务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管理,着力提高内在竞争力
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有意识地引进和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规范企业各项经营行为,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要加强和规范以成本费用为重点的财务管理,加强企业财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完整、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
(五)着力建立财政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有效引导机制
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和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对现有财政支持农业资金使用方式和政策进行适当调整,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融资扩张和发展,改变单纯依靠财政投入以及财政包揽过宽的局面。要尽快改进财政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方式,采用贴息、补助等多种手段和杠杆办法,坚决扭转部分企业对财政资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集中支持有市场潜力、有发展意识、敢于承担市场风险的企业做强做大,形成财政资金的几何级放大效应;也可以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部分资金采取参股的方式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发挥企业“孵化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要强化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变原来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要按照资金随着项目走的原则,有关职能部门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切实做好企业技改项目的审查论证,不撒胡椒面,不搞面面俱到、不搞平均主义、不搞照顾情绪。财政部门要及时改进完善扶持资金的支付方式,将对龙头企业扶持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畴,确保财政资金真正用在项目上,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对企业自筹资金不到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财政部门坚决不予拨款;到年底项目仍未启动的企业,财政部门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及时调整相应预算,取消对该企业资金扶持。
(六)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强化龙头企业的考核管理
要从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研究制定针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集中资金,形成合力,扶优扶强。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的动态管理。农业龙头企业的称号不是终身制,要注重建立一套涵括企业资产规模、销售收入、经济效益、规范帐务、带动农户以及产品质量和基地认证情况等内容的行之有效的农业龙头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考核评定,促其增强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对考核评定后不合格,不具备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要坚决取消龙头企业称号。对已取消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不再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同时,对那些成长型企业,要加大指导扶持力度,并适时纳入龙头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扶持。
《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zn8
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公司 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六是企业发展外部环境趋紧。今年以来,中央继续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土地、电力、资金等要素制约将进一步加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面临的压力继续加大。
四、对策建议
(一)围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着力提升规模竞争力
要进一步围绕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龙头企业群体。既要搞好农产品分级、包装、保鲜等初级加工,更要加快发展绿色产品、保健产品、功能产品等精深加工。既要扶大扶强,着力做大做强一批重点骨干龙头企业,也要关心支持一批成长型企业的发展。今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应根据《————市优势农业特色产业开发规划》,重点围绕培育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做文章,着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根据本地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集聚,进一步体现地域特色,形成规模,尽快发挥集聚功能,带动和促进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
(二)注重科技进步和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竞争力
实现农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关键依靠科技进步。要引导龙头企业从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密切合作,重视引进先进的品种、工艺、设备和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加工做精做深,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产品的技术竞争力。要把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关键措施来抓,严格执行质量标准,按标准化组织生产。要重视农产品质量认证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尽可能多地取得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的通行证。要强化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重点以一批市场前景广的优势产品、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加大扶持力度,尽快形成一批品牌群体。对已获得国家和省名牌产品称号的,要继续搞好深度开发,包装出新,提高档次,形成规模。
(三)不断完善利益联结和组织形式,着力提升机制竞争力
要通过不断创新制度,找文章到网-在机制上寻求新的突破,增强组织整合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要教育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树立“农民兴、企业兴,基地存、企业存”的观念,不断完善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要引导龙头企业放眼长远,确定合理的利益指标,逐步建立和推行对农户的利益再分配机制,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要大力鼓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一头连接农民,一头连接龙头企业和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机制,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四)注重加强以财务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管理,着力提高内在竞争力
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有意识地引进和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规范企业各项经营行为,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要加强和规范以成本费用为重点的财务管理,加强企业财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完整、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
(五)着力建立财政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有效引导机制
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和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对现有财政支持农业资金使用方式和政策进行适当调整,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融资扩张和发展,改变单纯依靠财政投入以及财政包揽过宽的局面。要尽快改进财政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方式,采用贴息、补助等多种手段和杠杆办法,坚决扭转部分企业对财政资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集中支持有市场潜力、有发展意识、敢于承担市场风险的企业做强做大,形成财政资金的几何级放大效应;也可以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部分资金采取参股的方式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发挥企业“孵化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要强化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变原来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要按照资金随着项目走的原则,有关职能部门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切实做好企业技改项目的审查论证,不撒胡椒面,不搞面面俱到、不搞平均主义、不搞照顾情绪。财政部门要及时改进完善扶持资金的支付方式,将对龙头企业扶持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畴,确保财政资金真正用在项目上,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对企业自筹资金不到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财政部门坚决不予拨款;到年底项目仍未启动的企业,财政部门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及时调整相应预算,取消对该企业资金扶持。
(六)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强化龙头企业的考核管理
要从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研究制定针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集中资金,形成合力,扶优扶强。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的动态管理。农业龙头企业的称号不是终身制,要注重建立一套涵括企业资产规模、销售收入、经济效益、规范帐务、带动农户以及产品质量和基地认证情况等内容的行之有效的农业龙头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考核评定,促其增强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对考核评定后不合格,不具备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要坚决取消龙头企业称号。对已取消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不再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同时,对那些成长型企业,要加大指导扶持力度,并适时纳入龙头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扶持。
《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第2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第2页)。zn8
第四篇: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1-09-1
52010年,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政策的有力扶持下,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效应日益显现,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
2010年底,全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98家,比上年增加5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8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4家。据统计,2010年全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总产值2033.94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年末从业人员达42.52万人,比上年增长8.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549.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总产值982.44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年末从业人员达18.89万人,比上年增长5.6%;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8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分企业看,2010年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总产值超过50亿元、10亿元和1亿元的分别有4家、31家和400家,分别比上年增加3家、5家和74家;年末固定资产原值超过10亿元、1亿元和0.5亿元的分别有3家、80家和196家,分别比上年增加1家、5家和31家。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政策的扶持下,通过自身努力,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
二、企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10年,全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07.7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实现出口创汇48.80亿元美元,增长24.3%;产品销售到“省外”、“国(境)外”的企业分别有556家和395家,分别占全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的46.4%和33.0%。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18.91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实现出口创汇21.58亿美元,增长11.4%;产品销售到“省外”、“国(境)外”的企业分别有66家和101家,分别占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的35.9%和54.9%。全省龙头企业在经营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企业效益明显提高。2010年,全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增加值、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分别达466.14亿元、140.78亿元和46.4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8%、28.6%和12.9%;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增加值、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分别达236.06亿元、85.62亿元和20.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2%、25.9%和17.7%。
三、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提高
近年来,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日益重视并不断加大科技开发投入。2010年,全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开发投入15.51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科技开发投入9.08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同时,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更加注重开展产品质量安全
工作。2010年,全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产品获得ISO、HACCP等国际质量认证的企业分别有387家、206家,分别占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的32.3%、17.2%;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等标志认证的企业分别有288家、240家和141家,分别占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的24.0%、20.0%和11.8%。
四、企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户收入较快增长
从带动农户经营情况看,2010年,全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带动农户610.87万户,比上年增长3.6%,其中通过订单联系的农户达到234.00万户,增长5.4%。从带动基地发展情况看,2010年,全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种植面积2578.63万亩,比上年增长4.3%;带动猪、牛、羊、兔等牲畜饲养量1281.45万只,比上年增长18.4%;带动鸡、鸭、鹅等禽类饲养量2.79亿只,比上年增长16.4%;带动水产养殖面积161.35万亩,比上年增长8.0%。随着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不断增强,农户获得的收入也较快增长。2010年,农户从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得到的收入达357.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第五篇:南川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南川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掌握我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最近,南川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区人大代表,深入到兴隆、大观、河图、铁村、水江、太平场等11个乡镇和特珍食品、三不加食品、森源食品、乾丰茶业等1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召开了农委、财政局、经信委、农业园区管委会等部门、涉农金融部门及部分龙头企业业主参加的座谈会,并赴石柱自治县学习考察了该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好经验。
一、主要成绩
(一)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南川区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特色农产品的实施方案》、《关于扶持农业主导产业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南部和鸣玉片区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2010年—2012年财政共投入农业产业化方面资金1.0672亿元,其中区级财政投入1975万元,先后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区域发展规划区和重庆市生态农业示范区。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取得长足进步,农产品加工能力有所提升
全区龙头企业达到84家,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8.16亿元,税金2314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带动近12万户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其中加工型龙头企业达到26家,投资规模达7.424亿元,2012年销售收入实现8.27亿元,缴纳税金2268万元,直接就业人数达到2794人。笋竹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茶叶、中药材、南川米等初具加工规模。
(三)农村合作经济不断壮大 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71家,成为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推进了农村土地的加速流转,笋竹、中药材、畜禽、茶叶等骨干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龙头企业原材料自给能力有较大提高。
(四)品牌培育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全区有18家龙头企业获市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有77家企业通过相关的质量体系认证,有55家龙头企业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区政府于今年二月出台了《金佛山·大观生态园商标使用管理规则》为整体打造统一品牌商标迈出了第一步。
(五)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在全市率先成立了8个区级产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协会,建立了龙头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以农超对接为主体的营销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二、我区龙头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慢
全区现有龙头企业77家(不含2013年新命名的7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6家(其中一家已倒闭),2013年平均销售收入只有2000多万元(水分还比较重),销售几百万元的龙头企业比比皆是,规模以上企业只有4家,还没有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我区龙头企业不光规模小,发展速度也很缓慢,许多龙头企业自投产以来,生产规模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不少企业就是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南川区在重庆算是农业大区,又是国家级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一直在重庆占有重要位置,但在农产品加工上却是短腿,这么多年来还没有培育出一家销售收入上亿的大型龙头加工企业。全区生猪年出栏100万头,家禽近2000万只,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据统计:全区加工型龙头企业只有26家,2012年销售总收入只有8.267亿元,大部分企业为几百万元,绝大部分农产品是以原料或初级加工品形式出售,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附加值很低。
(二)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导致带动能力弱。目前,我区大部分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仅局限在本村或本乡镇范围的几十户或上百户,可以说龙头企业带动的是蛇身蛇尾,而且这些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大部分还是市场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互利互惠的关系。全区26家加工型龙头企业,大部分是农产品初加工,不能算是真正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担负起带动农民种养、建设优质高效基地的担子。事实上,大多数龙头企业根本不愿意或无法承担这个担子。在调研中,有的企业老总说:他们有时宁愿到外地直接购买原料,也不愿意在本地发展种养基地,就其原因还是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一个有效的制度来规范双方行为,所以难以形成发展的利益联结关系。
(三)龙头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扩张欲望不强
在调研中发现,我区龙头企业自身要求做大做强的欲望不强烈,一是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求稳心态,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老板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保住既得利益,怕担风险,对扩大规模、上项目异常谨慎。二是缺乏有开拓精神的龙头企业家,大部分业主文化程度不高,观念、意识、视野受到局限,宁为鸡头,不想挂大靠强,不愿被收购兼并,横向联合也不紧密,各自为阵,小打小闹,有的甚至夜郎自大,自以为是。三是企业管理粗放,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的要求规范企业管理,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企业财务管理较为混乱。全区龙头企业中有高达90%的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极不规范,包包账大量存在。就其原因,一种是有意整乱,逃避税费,另一种是没有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无意整乱。另一个应关注的是企业职工普遍存在年龄大,文化程度低,职工难招难留。据调查,全区26家加工型龙头企业中,只有少数几家为部分职工购买了养老保险,全区平均不足20%,这些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埋下隐忧。
(四)品牌打造力度有待大幅度提升 我区注册的“金佛山”、“生态大观园”是南川农副产品的金字招牌,此商标共包括65个大类,可以说基本做到农产品的全覆盖,区政府也出台了管理使用办法,只要达到一定条件,就可以免费使用,但不少企业不愿使用或用得非常少,就其原因一是“金佛山”、“生态大观园”商标在重庆都没有多大的知名度,更不要说享誉全国,使用了不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也带不来效益;二是企业担心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怕使用;三是企业自身的品牌有的经营多年,在一定范围内小有名气。据统计,全区26家加工型龙头企业有自己的品牌商标多达67个,虽然有“三不加”、“金佛玉翠”等重庆著名商标,但市场占有率太低,根本形不成强大的品牌效益。
(五)龙头企业融资难未得到缓解
在调研中发现除龙头企业用地未解决,不能提供有效抵押物,企业管理不规范,达不到银行贷款条件,造成融资困难外,还有诸多原因,一是我区担保机构至今没有运转,不能为企业提供有效担保。二是由于农业龙头企业具有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低、风险高等特点,政府至今又没有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加之农业保险滞后(全区只有生猪),金融部门不愿独自承担风险。三是南川的金融部门研究政策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不足,远远不够满足龙头企业发展的需求,据统计,全区龙头企业民间借贷高达7000多万元,而金融部门说不差钱。不少龙头企业在重庆多家银行获得贷款,而南川的银行说不行。四是财政扶持力度不大,本级财政投入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从2010-2012年三年只有1975万元(2012年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只有300万元,用于“金佛山”、“生态大观园”商标申报95万元,只余下205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化,用于支持龙头企业的投入实在有限)。
三、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议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是不争的事实。在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今天,没有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将没有支撑,没有龙头企业的大发展农业产业化将会成为一句空话,只有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带领农民进市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才能真正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经济真正实现转型才有希望和可持续性。因此扶持农业产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政府就应当更多的通过直接扶持龙头企业来间接扶持农民,才能产生乘数效应。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型龙头企业这台发动机,提升其带动能力,增强农业产业发展后劲。
(一)加大财政扶持资金整合统筹力度 着力破解融资难问题
加大扶持,不能喊口号,必须落实在行动上,不要觉得龙头企业得到政府扶持,好像政府的钱进了私人老板的腰包,而要看到他们带动了多少农户、创了多少税收、解决多少就业,为社会作了多少贡献。当然政府的扶持资金不是救济金,数量也有限,主要起到杠杆的作用。建议整合和统筹产业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等涉农资金,重点用于:一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型龙头企业贴息,要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特殊性,标准不能完全按照工业企业的标准设定,适当降低贴息的门槛,扩大贴息范围;二是建立财政农业产业化风险基金,合理分担金融部门风险,鼓励其增加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使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形成合力,支持龙头企业特别是重点加工型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三是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支持金融机构构建涉农特别是龙头企业的信用体系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扩大信用贷款的额度和范围,构建起龙头企业融资的长效机制。
(二)为龙头企业营造好发展环境激发创业热情 政府应该为企业做的或者能为企业做的一定要做好,企业不希望做的坚决不做。政府应该怎么做: 把办得了的事及时办好,办不了的事帮企业指条明路办好,定了的政策不打折扣兑现好,承诺的事情按时办完。当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来源于龙头企业这个自身主体,激发其内在的动力是关键,政府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提升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水平,加大对企业业主能力提升的培训力度,帮助企业培养和引进管理及技术人才,鼓励龙头企业强化与科研单位合作,自主进行技术、产品的创新,提升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支持鼓励加工型龙头企业开展联合与资产重组,挂大靠强,培育产加销一条龙、上下游产业链相连接的特色农业集团;着力培育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要建立政府、龙头企业、金融部门定期沟通机制,实现共赢,要落实公开透明、严格考核的领导干部契约式服务龙头企业的制度,真正为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龙头企业自身做大做强的热情。耍结合特色农业,认真搞好农产品加工项目储备,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为引进有实力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创造条件。
(三)大力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 走好龙头企业 + 合作经济组织 + 农户的路子,鼓励龙头企业领办专业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形成真正的“三方 ”利益共同体,才能收紧拳头,突出重点,加快笋竹、中药材、畜禽等骨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带动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发展,保障优质农产品的对加工企业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
(五)实施品牌提升工程,着力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 把全面提升“金佛山”、“大观生态园”商标品牌的知名度作为做大做强我区龙头企业及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战略抓手,尽快落实统一管理商标品牌的措施办法,安排适当的专项经费,加大商标品牌的营销和保护,迅速提高其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发挥品牌效应。严格执行准入标准,强化监管,维护品牌产品的质量和市场信誉,制定龙头企业的项目申报、资金扶持、基地建设等与使用统一商标相衔接的有效办法,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使用统一商标,让南川多元化的农业龙头企业共同抱团,做大做强“金佛山”、“大观生态园”品牌,提升南川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整体效益。
(供稿:南川区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工委、人事代表工委
编辑:席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