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生物上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导学案及教学反思
主备人:张爱文刘翠丽
课题:第四节 鱼
课型:新授课课时:1
【学习目标】
3、鱼的鳃是
4、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常被有鳞片;用和摆动以及的协调作用游泳。
1、记住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主要特征。
2、观察与思考鱼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
【学习重点】
【学生达标·教师测评】
1、了解动物分类。
2、记住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主要特征。
【难点预测】
记住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主要特征。
【学生预习·教师导学】
一、仔细阅读教材p19页第1、2段,明确动物的种类及主要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温馨提示:脊柱是由脊椎骨构成的.1、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多万种,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和(无脊柱)。
2、了解多种多样的鱼。
二、认真观察课本p20-21页图片,归纳一下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温馨提示:我国的四大家鱼是指(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1、能靠来获取食物和。
2、能在水中
【学生合作·教师参与】
小组内交流以上内容:要求
1、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交流自学所得。
2、小组长对于小组成员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帮助。
【学生展示·教师激励】
请同学们大胆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提出自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认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探究·教师引领】
同学们要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分析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阅读教材p22----p23的观察与思考,简要归纳鲫鱼哪些特点是适于水中生活的? 温馨提示:(1)、鱼体的侧线:感知水流的大小、方向和速度。(2)、鱼鳔:上浮下沉、减轻比重。
(3)体色:背深腹浅(有利于防御敌害)。(4)鱼的鳃有鳃丝、鳃弓、鳃耙三部分。
1、体形:梭形,有利于克服鱼在游泳时对水的。
2、鱼的游泳器官是鳍(鲫鱼的鳍有:
胸鳍(成对)—维持,辅助转变方向。腹鳍(成对)—维持平衡。背鳍—掌握鱼体的平衡(关键)。臀鳍—维持平衡,协调运动。尾鳍—产生前进的和改变运动方向。
1、鲫鱼身体呈梭形,这有利于()
A、游泳B、漂浮C、捕食D、升降
2、与鱼的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是()A、体表有鳞片B、用鳃呼吸C、有各种鳍D、以上三项都是
3、水由鱼口进入,经鱼鳃,鳃盖后缘流出时,溶解的气体成分的变化是()A、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高B、氧含量增高,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C、氧、二氧化碳含量都增高D、氧、二氧化碳含量都减少
4、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是因为鱼在陆地上无法用()来呼吸 A、皮肤B、体表C、体壁D、鳃
5、活鲫鱼的鳃丝颜色鲜红的原因是鳃丝的()
A、毛细血管丰富B、静脉血管丰富C、大的血管丰富D、动脉血管丰富 【拓展提高】(考点链接—相信你能行!)
1、下列动物类群有口无肛门、有消化腔的是()A、软体动物B、甲壳动物C、腔肠动物D、两栖动物
2、下列属于软体动物的是()A、螃蟹B、河蚌C、乌龟D、珊瑚虫
3、鲫鱼游泳时的动力来自()A、胸鳍和尾鳍的摆动B、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 C、尾鳍的摆动D、所有鱼鳍的协调运动
4、目前已知的动物种类150多万种,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
A、脊索B、脊柱C、脊椎D、脊髓
5、下列动物中属于鱼类的是()A、海马B、鱿鱼C、章鱼D、鲸鱼
6、当人从潜水滩上走过时,水中的鱼会迅速游开,这是因为()A、鱼能通过眼睛看见有人走过来B、鱼能通过侧线感知水流变化 C、鱼耳能听到水声D、通过鼻孔鱼感知了水的波动
7、鲫鱼不停地用口吞水,水从口进入再从鳃孔排出,完成的生理过程是()A、呼吸B、排泄体内代谢废物C、呼吸和取食D、游泳时产生动力
8、养鱼的鱼缸如果不经常换水,鱼会出现“浮头”现象,甚至死亡,其主要原因是()
A、水中缺少食物B、水中微生物过多C、水中缺氧D、水质容易变坏
【教学反思】
第二篇:第四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导学案
第四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习重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预测】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请同学自学教材25页,完成观察与思考1---3题。
(二)请同学自学教材265页,完成下列问题:
1、青蛙为什么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在水中活动?
2、其他的两栖动物还有什么?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蜥蜴适于陆地生活的重要原因?
(二)、其他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五、当堂训练:
1、巩固记忆5分钟
2、达标测试
第三篇:八年级生物上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青蛙和蜥蜴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注意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看图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通过对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习惯。教学重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
1、青蛙的观察实验。
2、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教学流程
一、导入
青蛙和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乌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内容。
二、互动授课
(一)两栖动物
教师出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第25页“观察与思考”的内容仔细观察,回答以下问题:
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3、前肢与后肢有何区别?这与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关系?
4、他靠什么呼吸?
学生找出问题并回答,教师总结。
1、与环境保持一致,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现象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 1 方向。
2、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青蛙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作用。提出问题:青蛙冬眠时用什么呼吸?
3、引导学生观察青蛙幼体,幼体用什么呼吸?像什么?指出两栖动物与鱼类的关系。让学生找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并默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通过回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爬行动物
多诶提延时蜥蜴的生活,学生观看图片,自学教材第27~28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1、蜥蜴生活在哪里?
2、蜥蜴的身体分部有何喝点?有何好处?
3、蜥蜴的四肢有什么特点?
4、蜥蜴的皮肤是怎么适应陆地生活的?
5、蜥蜴用什么呼吸?
6、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学生观看图片讨论、分析题目。找出答案;教师检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简要讲解。师:请同学们找出并记住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学生背诵,同桌互查,教师抽查。
师:同学们知道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最大的爬行动物吗? 生:恐龙。
学生自我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恐龙灭绝的原因,并请学生总结出生物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提前查阅网络上关于恐龙的资料,培养学生多途径学习的习惯以及对不明实物不断探究的行为。
三、课堂小结
(一)、两栖动物
1、青蛙
2、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爬行动物
1、蜥蜴
2、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四篇: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学案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
育》学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初中生物人教版教材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包括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两方面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和昆虫的生殖发育,接下来将了解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而两栖动物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为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做了良好的知识铺垫。此外,学生已初步具有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主题,作阅读探究,只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仍以经验型为主,需要以青蛙为例来探究这一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以青蛙为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研究题进行调查探究,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在科学探究中发展了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升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难点:
青蛙和早期蝌蚪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导入阶段展示《蛙声十里出山泉》图片,激趣并凸显美育价值。
探究式教学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前完成相关调查研究,上进行汇报交流。
合作学习法:不同的小组探究不同题,小组内部成员也分工协作,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六、教学准备
提前两周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对不同的题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
小组1:查找资料,探究青蛙的生殖过程,搜集青蛙繁殖过程的录像片。
小组2:实地考查,青蛙生殖过程,捕捞适量蛙卵以便饲养观察蛙发育过程。
小组3:社会调查,本地区青蛙、蟾蜍数量的变化。
在学生探究调查期间,我会及时了解各小组调查进程,进行指导。制作辅助教学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上一开始我会在PPT上展示齐白石先生《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著名作品: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请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齐白石老人将这幅画命名为蛙声十里出山泉,同学们看这幅画妙在哪里?
学生很容易从蝌蚪联想到青蛙,进而想到远处的蛙声。我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赞扬,提出: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其实这里面还蕴含了生物学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
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领略了国画大师的风采,不仅体现了生物学科与美术学科的交叉,也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
新知探索
青蛙的生殖
由于前已经让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因此我会请生物兴趣1组为大家播放青蛙繁殖过程的录像片,同时请学生思考:青蛙鸣叫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得出齐白石先生的画中,有蝌蚪就证明了青蛙的存在,而青蛙的繁殖必然要鸣叫吸引配偶,因此对这幅画的联想是有科学知识为依托的。
接下来我会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找出视频中青蛙抱对的意义。
学生不难发现:抱对是为了授精,从而得到青蛙体外受精的特点。
最后我请1组同学再次为同学们播放青蛙繁殖过程的视频,总结出青蛙繁殖的大体过程:鸣叫→抱对→排出生殖细胞→水中受精。
这一教学过程充分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学生探究兴趣浓厚。
2青蛙的发育
学生对青蛙的生殖过程有了清晰了解后,我继续启发学生思考:受精后的蛙卵是怎样一步步变成青蛙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听2组同学介绍孵化蛙卵、饲养蝌蚪的情况,并观看蝌蚪的发育过程FLASH影片。此后我会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描述青蛙的发育过程,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青蛙的发育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
接下来我用多媒体展示蝌蚪和青蛙的形态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找出早期蝌蚪和青蛙的形态结构区别,蝌蚪有尾,用腮呼吸;青蛙有四肢,能用肺呼吸。再让学生将前面学到的昆虫的发育过程与青蛙的发育过程进行对比,最终得出青蛙的发育过程也是一种变态发育,从而突破了难点。
我之所以采用学生调研汇报的学习方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多媒体展示FLASH动画和图片能够将知识直观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最后又采用了对比的学习方法,使前后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辨析,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
在突破了本节重难点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使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提高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我首先在PPT上呈现几种重要的两栖动物的图片,学生辨别指认:蟾蜍、大鲵、蝾螈。然后启发学生:这些两栖动物与青蛙一样,它们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和陆地,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条更适宜它们生存呢?
紧接着生物兴趣3组汇报本地区环境以及青蛙和蟾蜍数量的变化调查情况。学生通过具体真实的数据得到水源充沛干净的地区青蛙蟾蜍数量较多,人类活动频繁污染严重的地区青蛙蟾蜍数量减少,而且青蛙和蟾蜍的数量整体上正在逐年减少。我则补充红色箭毒蛙、非洲胎生蟾蜍等世界濒危两栖动物资料,学生感受到两栖动物正在面临艰难的生存现状,从而树立保护两栖动物以及环保的意识。
总结提升
对本节知识的归纳总结,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总结这节的重要知识内容。
巩固提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请学生讨论对“两栖”这一概念的理解:
我加以归纳总结:幼体生活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在水中生活,也可在陆上生活,主要用肺呼吸。
外拓展
后搜集资料制定具体措施保护当地青蛙和蟾蜍。
第五篇:外来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
新闻两则
主备人:刘兴高 审核人:史德清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阅读能力,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学习过程】
一、导入明标
二、初读感知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荻港()溃退()锐不可当()芜湖()歼灭()要塞()
2.词语的解释: 排山倒海: 高屋建瓴: 回肠荡气:
锐不可当:
三、品读感悟
1.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4.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
四、拓展延伸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微软公司目前的挑战不仅来自司法部和市场上强大的竞争对手,还来自内部——人才流失。在过去18个月,多名重量级相继离开,包括科技主管南茜•迈德福及领导发展视窗95的西尔弗伯格。发现他们离职原因有一个共同点,即感到微软已失去活力。
五、课堂检测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锐不可当()歼灭()阻遏()溃退()高屋建瓴()气势磅礴()()绥靖()2.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3.“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第二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学习目标:
1.学习新闻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学习过程
一、导入明标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二十八宿()绥靖区()阌乡()杜聿明()鄂()阻遏()2.解释下列字词
阻遏: 溃退: 要塞: 炽(chì)烈:
三、品读感悟
1.指出课文的标题、导语、主体和背景。
2.主体部分有没有直接就写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的事?而是写什么?并据此为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
3.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四、拓展延伸
试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两篇新闻的异同。
五、课堂检测
1.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 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2.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A.采用倒叙 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 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3.文中介绍背景文字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芦花荡
主备人:刘兴高 审核人:周卉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2、积累一些生字词。
3、培养学生阅读小说和复述故事的能力。
一、导入明标
二、初读感知
1、会读是学习的第一步,相信你也能读得有滋有味(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提防()
竹篙()
苇塘()
疟子()
寒噤()
吆喝()一梭机枪()
蹿()仄歪()趴()
扒()飒()
转弯抹角()
2、怎么样阅读小说
(1)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哪三要素?
(2)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哪四个阶段?
三、合作探究
1、梳理文章脉络,2.重点探究“老头子”形象
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
”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可以有如下结论:
四、拓展延伸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的这种性格?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五、达标测评
1、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2、练习一第1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小说中老英雄的性格特征;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体会小说富有诗意的语言。
一、导入明标
二、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用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的?
2、赏析句子(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三、拓展延伸
你喜欢本文中的故事或人物吗?如果喜欢,请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说说你的感受。
四、达标测评
1、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2、仿照文中一些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写写你家乡的景物。蜡烛
主备人:周卉秋 审核人:刘德明
学习目标:
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内涵及表达作用。
3、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深厚情谊,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
一、导入明标:
二、初读感知:
1.速读课文,疑难字词勾画出来,查工具书独立解决。2.复述课文主要情节,尝试说说本文表现什么主题。(复述要抓住记叙的要素)
三、品读感悟:
1.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并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
2.你认为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的语句叙述。
3.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反复描写? 你认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
1.阅读文中关于“蜡烛”描写的语句,体会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作者共写了几处?蜡烛有着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2.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试揣摩文中相关语句,设想一下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五、达标检测: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题目。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妇女。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着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老兵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去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结合全文看来,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2.“老妇人”为什么翻来覆去地数数?
3.试分析文章段末的作用?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主备人:刘兴高 审核人:王成威
【学习目标】
1.朗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品味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资料链接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一、明标导入
二、初读感知 1.给划线字注音
箱箧()给()予 恍()若 眼花缭()乱 惊骇()晨曦()2.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3.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称呼他们的作用是什么?
4.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6.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三、达标测评
1.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雨果的博大情怀和高尚品格。
2.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一、明标导入
二、品读感悟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3.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三、拓展延伸
阅读(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1.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2.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四、达标测评
1.用自己的话评价一下雨果。
2.学过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5.亲爱的爸爸妈妈
主备:刘兴高 审稿:王洪
【学习目标】
1.积累“肃穆、荒谬、健忘”等词语,掌握作家的生平资料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2.理清文本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品读课文议论描写的句子,说作用。
4.领会文章“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主题,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资料链接】
“六一”儿童节的来历
1942年6月 ,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学习过程】
一、导入明标
二、初读感悟 1.注音 杀戮()悼念()
屹立()肃穆()恍惚()荒谬()憧憬()
2.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引文
坟地见闻
呼唤和平,面向现实,记述各种纪念活动
回顾历史,反对战争。记录作家座谈会
摘录遗言
用一句话概括全文:
三、品读感悟
1.引文中,萨特说〞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说说这样说的原因。
2.品读课文中描写和议论的句子,体味其中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
你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写一则感想或评论,200字左右。
五、达标测评
(一)“西德作家明赫白缓缓地站起来„„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1.西德作家明赫白的一番话表明他是一个 的人。2.安格尔的话表明了他怎样的感情? 3.“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表明’
4.文段采用的描写方法是:,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二)“克拉库耶伐次血腥悲剧中最感人的,是那些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
(生还的工人)亲爱的包瑞卡好好照顾美莎给她找个好丈夫问爸爸好请他也找爱 你的包季达。“
5.“片纸只字”最感人的原因是:
6.从“片纸只字”中你得到些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