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研究院 《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05:0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 《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1世纪教育研究院 《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

第一篇:21世纪教育研究院 《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2013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任务。

当前,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原则、目标已经确定,需要将它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实施方案。由于高考制度的高利害性、高风险性,每一项具体措施都“牵一发动全身”,利弊互见,十分复杂。正因为如此,就更需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通过社会参与、公开讨论,凝聚改革共识。为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提出深入推进高考改革方案的建议,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和批评。

一、深化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形成的,其特点是国家包办高等教育,对高校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对学生实行免费,统一招生和统一分配。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全球化、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教育需要适应市场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经济升级、国际竞争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适应人的多样化发展的需求,适应大规模人口流动的需求。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供求关系比较宽松,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平均录取率已经达到74.3%,有可能进行实质性的高考制度改革。高考制度改革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要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二是要有利于促进中学的素质教育,三是维护社会公平,三者不可偏废。形成分类考试、多元评价的考试制度,双向选择和自主录取的招生制度,既有利于高校的人才选拔,也有利于促进中学的素质教育,两者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担心腐败而拒绝改革,需要建立“以改革促进改革”的新思维,通过程序公正、信息公开、具有公信力的制度建设,促进高校落实自主权的改革。

高考制度的主要弊端是分分计较的总分评价模式,它导致了中小学智育至上、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弊端,严重妨碍了青少年的人格养成、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损害了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创造力,影响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近20年的高考改革,主要围绕考试科目。实践已经证明,单纯的考试科目改革无法改变单纯追求分数的总分评价模式。目前的改革思路是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挂钩,将等级化的高中学业成绩折合为高考总分。这一过程比较复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各省分别实施,覆盖整个高中阶段,评价的科学性、成绩的可比性、考试的公平性都存在一定问题。

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路需要改变。刻板的总分录取模式源于招考录一体、集中录取的招生录取制度。世界主要国家多实行统一的入学考试;但是,考试成绩只是基本标准。由高校、院系根据对人才的不同需要,形成多元化的招生标准和自主录取机制,才是破除“唯分数论”的关键。我们需要从“招考分离”开始,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形成高校自主招生、高校和学生双向多选的招生录取制度,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境。

二、改革高校入学考试制度

1.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我国现有16个省市实行高考自行命题,这是在2003年之后为分担全国统一命题风险和适应高中课程改革而实行的。大规模考试应当遵循简单易行、科学和高效的原则,具有国际化视野。建议高考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这也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基本措施。

将来在出现多个竞争性的专业考试机构之后,可由高校自主选择参加某一机构命题的考试。

2.国家统一高考的方式和内容

国家统一高考分为“基本学习能力测试”(考试1)和“指定科目考试”(考试2)两种。

(1)基本学习能力考试(考试1)

基本学习能力考试考查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所必备的能力。按照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主要考察学生概括、推理、判断、探究等基础性能力。内容包括阅读、写作、数学、外语。考试时间3小时左右。

(2)指定科目考试(考试2)

指定科目考试(考试2)是高校针对不同学科专业提出的加试科目,一般不多于2门。目前可在高中的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化学、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科目中选择。每门考试时间一个半小时。

伴随高中课程多样化的实践,考试科目可更加丰富,形成可供高校和学生选择的考试形式和内容,以突显学生的专长和满足高校选拔学生的需要。

在条件成熟之后,基本学能考试和指定科目考试可一年举办数次,成绩有效期三年。对多次考试的成绩进行可比性技术处理。

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按照国家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高中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教育阶段,不是大学预科,不是高考补习班。因此,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宜与选拔性的高考评价相混淆,采用等级制评价,由全省统一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获得高中毕业文凭的依据;作为高职院校入学的学业成绩依据;作为普通高校考试招生评价的参考。

4.英语等科目实行一年多次考试

英语实行机考和社会化考试的条件最为成熟,可实行一年2次考试,保留成绩2年,对多次考试的成绩进行可比性技术处理。

制定统一的国家英语水平考试标准,整合目前各不衔接的多种考试标准。不同高校和学科可根据需要对考生提出不同的英语要求。

三、改革招生录取制度

《教育规划纲要》已经确立高考制度改革实行“招考分离”的原则。只有实现招考分离,才能从根本上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增加人才评价的多样性,提高人才选拔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1.实行“招考分离”

国家教育考试中心作为专业化考试机构,负责全国统一高考的命题。

省级招办转变职能,考试报名的责任交给考试中心,制定具体招生政策、评价考生的权力还给高校,取消控制学生志愿和投档的权力。在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后,成为为高校和考生服务、管理和监督的机构,通过网络系统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保障高考安全和考试公平。

2.高校实行多元和综合评价

不同类型高校(包括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学科专业的要求,自主确定采用的考试类型、成绩门槛和其它评价要求,形成多样化的录取标准,不再单纯以总分决定录取。政府进行宏观指导,逐步形成以下主要考试评价类型:

(1)高职专科院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 + 职业适应性面试

(2)地方本科院校:基本学习能力考试(考试1)+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

(3)高水平大学:基本学习能力考试(考试1)+ 指定科目考试(考试2)+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 + 高校自主面试

现行的推荐保送、特长生、加分录取、自主招生、校长实名推荐等都可纳入高校多元综合评价模式,由高校自主确定使用。

3.高校依法自主招生

配合自主招生改革,高校必须改革招生机制和程序,建设具有公信力的招生录取制度。学校成立有社会人士和家长代表参加的招生委员会,制定《招生章程》和《招生违规处理办法》,对院系招生工作进行监督和问责。招生和录取工作由教师组成的院系招生工作组负责。

高校按照办学定位、不同系科专业的要求,向社会公开评价指标、评分标准和录取程序。招生录取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包括采用录像等手段记录录取过程。公开考生各项评价指标的得分,对每位录取的学生出具录取报告,对不予录取的考生给予书面答复。

4.考生与高校“双向多选”的录取模式

通过建立“高校招生录取网络服务平台”,实行考生与高校之间直接、双向、多次选择的录取模式。其步骤是:

高校公布各专业的招生门槛条件。考生完成选择的考试后,在网络平台向多所高校提出申请,填写考试成绩和其他证明材料,经地方招生部门审核确认。考生与高校多次双向选择、网络拟合,考生在网上形成的不同序列中排队,必要时高校可要求考生参加面试。一名考生可同时获得多份录取通知再进行确认。高校根据生源充足状况进行第二轮、第三轮录取。

5.取消高校录取批次

借鉴部分省(市)的做法,首先合并本科录取第二、第三批次。随着网络录取平台的扩大,完全取消统一录取批次,促进不同特色和定位的高校公平竞争。

四、高考制度改革的实施

1.明确不同主体的改革责任

新一轮招生录取制度改革,高校是最重要的改革主体。要围绕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建立新的招生录取体制和机制。

主管部门与确定试点的高校签订协议,明确权责,国家要在招生计划、财政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加强监督审查和问责机制,保障改革顺利进行。

各省要负责健全本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配合试点高校进行招生改革。

2.渐进式的改革策略

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宜采取“放开两头、吸引中间、逐步过渡”的策略。从目前的“985”大学和民办本科高校开始,逐步吸引其他学校参加。

3.改革的时间表

2015年 在试行自主招生的高校中,采取自愿申报的方式,确定新一轮招生录取制度改革试点高校。试点高校将目前5%的自主招生比例,改为学校或部分学院100%实行自主招生改革。鼓励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新设院校的自主招生与之并轨。民办本科高校也可以自愿申请参加。试点高校自主招生时间可适当提前,以保证没有被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有通过传统方式录取的机会。

所有省份合并二本、三本的录取批次。

上海作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公布上海市2017年高考科目改革方案(适用于2014年入学的学生)。各省初步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与高职院校招生挂钩。

2016年 建成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招生录取网络服务平台。

2017年 所有在上海招生的高校向社会公布采用学能测试成绩招生的办法。国家教育考试中心公布全国统一高考科目改革方案,并于2020年实施。

2020年 力争所有部委所属大学、50%的地方本科高校(包括民办高校)实现基于学能测试的完全自主招生,大多数高职院校实现依据高中学业水平成绩招生。

五、高考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

1.从快制定《教育考试法》

明确政府、高校、专业考试机构、考生在国家考试中的权责,对考试招生中的违法行为依法严惩,依法治教。

2.建立弱势学生补偿计划

部属高水平大学实行“统一测试、自主招生”后,不再有分省招生计划。从各地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出发,国家制定宏观政策引导和激励研究型大学的行为改善,明确规定国立大学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作为高校社会责任的一部分,高水平大学应公布每年录取新生的城乡、地域、阶层、性别、民族结构,促进教育公平。

整合目前正在实行的具有补偿性的农村连片贫困地区定向生、免费师范生、高考加分等招生政策,实施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的“寒门计划”,补偿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

3.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

通行对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改革,在具备条件的省市,逐步形成2个左右区域命题考试中心,从事高考科目内容改革和考试命题,通过竞争机制提高专业化水平。

第二篇: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编者按:在2014年7月7日的“深化高考制度改革研讨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提出《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认为目前一些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挂钩、将等级化的高中学业成绩折合为高考总分的改革思路在评价的科学性、成绩的可比性、考试的公平性都存在一定问题,“由高校、院系根据对人才的不同需要,形成多元化的招生标准和自主录取机制,才是破除‘唯分数论’的关键”,亟需“从‘招考分离’开始,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形成高校自主招生、高校和学生双向多选的招生录取制度,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境。”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2013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任务。

当前,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原则、目标已经确定,需要将它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实施方案。由于高考制度的高利害性、高风险性,每一项具体措施都“牵一发动全身”,利弊互见,十分复杂。正因为如此,就更需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通过社会参与、公开讨论,凝聚改革共识。为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提出深入推进高考改革方案的建议,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和批评。

一、深化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形成的,其特点是国家包办高等教育,对高校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对学生实行免费,统一招生和统一分配。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全球化、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教育需要适应市场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经济升级、国际竞争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适应人的多样化发展的需求,适应大规模人口流动的需求。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供求关系比较宽松,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平均录取率已经达到74.3%,有可能进行实质性的高考制度改革。

高考制度改革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要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二是要有利于促进中学的素质教育,三是维护社会公平,三者不可偏废。形成分类考试、多元评价的考试制度,双向选择和自主录取的招生制度,既有利于高校的人才选拔,也有利于促进中学的素质教育,两者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担心腐败而拒绝改革,需要建立“以改革促进改革”的新思维,通过程序公正、信息公开、具有公信力的制度建设,促进高校落实自主权的改革。

高考制度的主要弊端是分分计较的总分评价模式,它导致了中小学智育至上、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弊端,严重妨碍了青少年的人格养成、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损害了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创造力,影响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近20年的高考改革,主要围绕考试科目。实践已经证明,单纯的考试科目改革无法改变单纯追求分数的总分评价模式。目前的改革思

路是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挂钩,将等级化的高中学业成绩折合为高考总分。这一过程比较复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各省分别实施,覆盖整个高中阶段,评价的科学性、成绩的可比性、考试的公平性都存在一定问题。

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路需要改变。刻板的总分录取模式源于招考录一体、集中录取的招生录取制度。世界主要国家多实行统一的入学考试;但是,考试成绩只是基本标准。由高校、院系根据对人才的不同需要,形成多元化的招生标准和自主录取机制,才是破除“唯分数论”的关键。我们需要从“招考分离”开始,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形成高校自主招生、高校和学生双向多选的招生录取制度,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境。

二、改革高校入学考试制度

1.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我国现有16个省市实行高考自行命题,这是在2003年之后为分担全国统一命题风险和适应高中课程改革而实行的。大规模考试应当遵循简单易行、科学和高效的原则,具有国际化视野。建议高考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这也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基本措施。

将来在出现多个竞争性的专业考试机构之后,可由高校自主选择参加某一机构命题的考试。

2.国家统一高考的方式和内容

国家统一高考分为“基本学习能力测试”(考试1)和“指定科目考试”(考试2)两种。

(1)基本学习能力考试(考试1)

基本学习能力考试考查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所必备的能力。按照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主要考察学生概括、推理、判断、探究等基础性能力。内容包括阅读、写作、数学、外语。考试时间3小时左右。

(2)指定科目考试(考试2)

指定科目考试(考试2)是高校针对不同学科专业提出的加试科目,一般不多于2门。目前可在高中的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化学、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科目中选择。每门考试时间一个半小时。

伴随高中课程多样化的实践,考试科目可更加丰富,形成可供高校和学生选择的考试形式和内容,以突显学生的专长和满足高校选拔学生的需要。

在条件成熟之后,基本学能考试和指定科目考试可一年举办数次,成绩有效期三年。对多次考试的成绩进行可比性技术处理。

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按照国家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高中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教育阶段,不是大学预科,不是高考补习班。因此,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宜与选拔性的高考评价相混淆,采用等级制评价,由全省统一实施。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获得高中毕业文凭的依据;作为高职院校入学的学业成绩依据;作为普通高校考试招生评价的参考。

4.英语等科目实行一年多次考试

英语实行机考和社会化考试的条件最为成熟,可实行一年2次考试,保留成绩2年,对多次考试的成绩进行可比性技术处理。

制定统一的国家英语水平考试标准,整合目前各不衔接的多种考试标准。不同高校和学科可根据需要对考生提出不同的英语要求。

三、改革招生录取制度

《教育规划纲要》已经确立高考制度改革实行“招考分离”的原则。只有实现招考分离,才能从根本上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增加人才评价的多样性,提高人才选拔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1.实行“招考分离”

国家教育考试中心作为专业化考试机构,负责全国统一高考的命题。

省级招办转变职能,考试报名的责任交给考试中心,制定具体招生政策、评价考生的权力还给高校,取消控制学生志愿和投档的权力。在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后,成为为高校和考生服务、管理和监督的机构,通过网络系统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保障高考安全和考试公平。

2.高校实行多元和综合评价

不同类型高校(包括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学科专业的要求,自主确定采用的考试类型、成绩门槛和其它评价要求,形成多样化的录取标准,不再单纯以总分决定录取。政府进行宏观指导,逐步形成以下主要考试评价类型:

(1)高职专科院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 + 职业适应性面试

(2)地方本科院校:基本学习能力考试(考试1)+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

(3)高水平大学:基本学习能力考试(考试1)+ 指定科目考试(考试2)+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 + 高校自主面试

现行的推荐保送、特长生、加分录取、自主招生、校长实名推荐等都可纳入高校多元综合评价模式,由高校自主确定使用。

3.高校依法自主招生

配合自主招生改革,高校必须改革招生机制和程序,建设具有公信力的招生录取制度。学校成立有社会人士和家长代表参加的招生委员会,制定《招生章程》和《招生违规处理办法》,对院系招生工作进行监督和问责。招生和录取工作由教师组成的院系招生工作组负责。高校按照办学定位、不同系科专业的要求,向社会公开评价指标、评分标准和录取程序。招生录取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包括采用录像等手段记录录取过程。公开考生各项评价指标的得分,对每位录取的学生出具录取报告,对不予录取的考生给予书面答复。

4.考生与高校“双向多选”的录取模式

通过建立“高校招生录取网络服务平台”,实行考生与高校之间直接、双向、多次选择的录取模式。其步骤是:

高校公布各专业的招生门槛条件。考生完成选择的考试后,在网络平台向多所高校提出申请,填写考试成绩和其他证明材料,经地方招生部门审核确认。考生与高校多次双向选择、网络拟合,考生在网上形成的不同序列中排队,必要时高校可要求考生参加面试。一名考生可同时获得多份录取通知再进行确认。高校根据生源充足状况进行第二轮、第三轮录取。

5.取消高校录取批次

借鉴部分省(市)的做法,首先合并本科录取第二、第三批次。随着网络录取平台的扩大,完全取消统一录取批次,促进不同特色和定位的高校公平竞争。

四、高考制度改革的实施

1.明确不同主体的改革责任

新一轮招生录取制度改革,高校是最重要的改革主体。要围绕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建立新的招生录取体制和机制。

主管部门与确定试点的高校签订协议,明确权责,国家要在招生计划、财政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加强监督审查和问责机制,保障改革顺利进行。

各省要负责健全本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配合试点高校进行招生改革。

2.渐进式的改革策略

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宜采取“放开两头、吸引中间、逐步过渡”的策略。从目前的“985”大学和民办本科高校开始,逐步吸引其他学校参加。

3.改革的时间表

2015年 在试行自主招生的高校中,采取自愿申报的方式,确定新一轮招生录取制度改革试点高校。试点高校将目前5%的自主招生比例,改为学校或部分学院100%实行自主招生改革。鼓励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新设院校的自主招生与之并轨。民办本科高校也可以自愿申请参加。试点高校自主招生时间可适当提前,以保证没有被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有通过传统方式录取的机会。

所有省份合并二本、三本的录取批次。

上海作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公布上海市2017年高考科目改革方案(适用于2014年入学的学生)。

各省初步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与高职院校招生挂钩。2016年 建成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招生录取网络服务平台。

2017年 所有在上海招生的高校向社会公布采用学能测试成绩招生的办法。国家教育考试中心公布全国统一高考科目改革方案,并于2020年实施。

2020年 力争所有部委所属大学、50%的地方本科高校(包括民办高校)实现基于学能测试的完全自主招生,大多数高职院校实现依据高中学业水平成绩招生。

五、高考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

1.从快制定《教育考试法》

明确政府、高校、专业考试机构、考生在国家考试中的权责,对考试招生中的违法行为依法严惩,依法治教。

2.建立弱势学生补偿计划

部属高水平大学实行“统一测试、自主招生”后,不再有分省招生计划。从各地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出发,国家制定宏观政策引导和激励研究型大学的行为改善,明确规定国立大学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作为高校社会责任的一部分,高水平大学应公布每年录取新生的城乡、地域、阶层、性别、民族结构,促进教育公平。

整合目前正在实行的具有补偿性的农村连片贫困地区定向生、免费师范生、高考加分等招生政策,实施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的“寒门计划”,补偿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

3.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

通行对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改革,在具备条件的省市,逐步形成2个左右区域命题考试中心,从事高考科目内容改革和考试命题,通过竞争机制提高专业化水平。

第三篇:以干部制度改革为动力,努力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

以干部制度改革为动力,努力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

以干部制度改革为动力,努力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

文章作者:小嘉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3日1:25 以干部制度改革为动力,努力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 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是党的建设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战略任务。

一、完善培养机制,促使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培养是选拔使用的基础,只有加大年轻干部的培养教育力度,让年轻干部尽快成才,年轻干部的选拔使用才会有“源头活水”。因此, 要把培养教育作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始终抓住理论培训、实践锻炼、严格要求等培养教育的关键环节,始终坚持从抓制度建设入手,完善培养年轻干部的长效机制。拓宽视野,改进后备干部的产生方式,建立后备干部管理制度。根据一个 时期对年轻干部的需求情况,应制定后备干部培养计划,有计划地搞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在严格控制干部人数增长的同时,仍然制定优惠政策,注重发现本地优秀人才和吸引外地优秀年轻人才,建设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库,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不断改进后备干部的产生方式,坚持扩大民主,走群众路线,注重社会公论;把竞争机制引入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逐步使通过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的方式确定后备干部的数量达到50%。一是定期推荐后备干部。在领导班子平时考察考核、考核和换届考察时,都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对优秀年轻干部进行民主推荐,对得票比较集中的人选,经单位党组织研究,考察审定后及时列入后备干部名单。二是对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中德才表现突出的年轻干部,一时不能安排使用的,按规定程序列入后备干部名单。初步探索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方法,每年公开选拔数名后备干部,依据职位需求、德才表现、专业特长短期内安排使用一批。三是对近年来毕业的大学生,放到重要岗位上锻炼,对表现突出,有一定培养前途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中。对列入名单的后备干部,根据其气质、性格、知识水平、专业特长等,有计划地进行定向培养,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逐人确定培养方向,制定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定期对他们进行考察考核,实行动态管理,逐年进行调整,优胜劣汰,及时补充,形成了良性循环机制,使后备干部队伍始终保持生机活力.(二)加强教育,注重实效,建立后备干部培训制度。要把抓好年轻干部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突出抓好*信念教育,通过党校培训、举办*形势报告会、讲党课等多种形式,引导年轻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掌握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体系和精神实质,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坚定*立场,增强*敏锐性和鉴别力。实行干部*理论水平考试制度,没有取得资格证书的一律不安排使用。其次,重视年轻干部业务知识的培训,除了把业务知识作为考察年轻干部的重要内容外,还要建立岗前培训制度,新任职领导干部上岗前,都要参加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由有关部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授课,传授领导经验和领导方法。另外,还要积极选派年轻干部外出深造.(三)强化实践锻炼,建立干部轮岗、下派制度。年轻干部在实践中经风雨、长才干,是加快成长的有效措施。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到基层去,到经济比较落后、矛盾比较多、任务比较重、环境比较艰苦的地方和岗位工作,在实践中经受考验,磨练意志,增长才干, 承担一些急、难、险、重任务。大力推进轮岗交流,做到单位内部的科室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基层与机关之间全方位、多层次交流,使那些工作经历比较单一的年轻干部拓宽视野,丰富了阅历,得到了锻炼提高。

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促使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培养是基础,选拔使用是关键。选拔使用年轻干部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建立起有利于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为此,应以推进干部制度改革为契机,更新观念,大胆开拓,选人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用人用其长。既坚持德才兼备,又不求全责备;既坚持标准,又不拘一格。认准了的、有发展潜力的干部就大胆起用,对群众公认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大胆破格提拔。在营造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上”的渠道。一是广泛发扬民主,完善了民主推荐和民主评议制度。每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察考核,都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对优秀年轻干部进行推荐,同时,还注意请专家、学者、老干部、老党员等社会各个方面举荐人才。对得票率高、社会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及时纳入组织视野,予以提拔使用。二是实

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采取公开推荐与考试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及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答辩、组织考察、集体研究等程序,选拔使用领导干部。三是坚持干部能上能下,以“能下”为“能上”开路,形成正常的干部更新机制。实行了领导干部最高任职年龄限制,男同志担任科级领导职务的最高年龄不超过52岁,女同志不超过48岁。坚决调整不称职干部。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规定在同一职务上任职不能超过10年,到期不能提拔则改为非领导职务。这就疏通了领导干部的出口,腾出了位子,为年轻干部尽快上岗创造了条件。工作中,不失时机地选拔年轻干部。坚持了“两优先”原则,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年轻干部,班子有空位时优先安排年轻干部。并做到能胜任重要岗位的,尽量不安排一般岗位;特别优秀的,敢于破格提拔,并让他们在班子中往前排,挑大梁,担任主要领导.三、严格选用程序,完善监督机制,保证了年轻干部队伍的素质。年轻干部的成长有其自身规律,需要干部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组织的帮助。一方面,选拔年轻干部要坚持干部标准条件,严格选用程序,不能降格以求、拔苗助长。另一方面,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党组织决不能撒手不管,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确保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一)严把入口,确保选拔任用工作质量。一是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考察制度。注重多视角、全方位地考察年轻干部,不仅全面了解其工作情况,而且了解其思想*表现和廉洁自律情况;不仅了解在单位内的表现,而且了解在八小时以外“社交圈”、“生活圈”的表现;不仅通过民主测评、民主推荐了解群众的意见,而且通过各种渠道掌握知情人的看法。二是干部任前公示制。对年轻干部认真进行任前公示,对公示期间接到的举报,凡是反映出实质性问题的,都认真进行调查核实,根据群众举报和调查核实的情况,再次认真进行了研究讨论。三是实行试用期制度。对提拔使用的年轻干部,除选举产生或经人大、政协任命的外,均实行试用期制度,(二)严格管理,加强监督。一般说来,年轻干部缺乏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缺乏党内生活和艰苦环境的严格锻炼,自律意识还比较差。这就要求党组织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使他们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健康成长。一是建立组织部门与执法执纪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信息,对年轻干部出现的问题早发现、早预防。二是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谈话、领导干部回复组织函询等制度。若发现年轻干部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和思想作风方面有问题或群众有反映时,都应及时同年轻干部进行谈话,帮助其查找问题,改正错误。对群众来信来访反映有突出问题的年轻干部,摘要有关内容送至本人,并要求其限期向组织报告有关情况。对考核中被评定等次较低或出现违纪违法问题的年轻干部,视情节轻重给予诫勉、降免职处分,决不姑息迁就,以教育大多数,促进广大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积极稳妥地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将带来可喜的成果, 使干部队伍数量不断增加、素质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为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n bsp;???a3?′|£o ×?′′

??′ó ?e e??? ??′òó??? ??1?±???

第四篇:2013年高考政治 热点时政问题考点挖掘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素材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热点链接】

1、党的十八大要求“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统筹层次。要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主持召开医改领导小组第十二次全体会议。

2013年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主持召开医改领导小组第十二次全体会议。会议讨论和审议了《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李克强指出,医改是我国社会领域的重大改革,既涉及民生又事关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又联系到居民消费,许多国家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推动转型,都把医改作为重要抓手。李克强说,医改实践带给我们许多理念和启示,对经济社会领域其他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首先,我们说改革是最大红利,其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受益。其次,改革红利的释放要依靠创新体制、建立机制。

第三,改革是渐进式的、累积式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踟蹰不前,绕着矛盾走。

4、中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顺利

2012年11月12日,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现在还没想放松。中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顺利,中央政府定的是“十二五”期间要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2011年已经开工了1000万套,今年开工了700多万套,明年计划开工数量正在研究当中,不会低于500万套,有可能在600万套左右。

5、食品安全是餐桌上的民生、餐桌上的经济。2013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食安委第五次全体会议。李克强说,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群众对食品安全、环境质量等较过去有更高要求,发达国家也曾有过类似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保障好重大民生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经济和民生联系更加紧密,发展是第一要务,而改善民生是根本目的,搞得好,就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搞成“两张皮”,百姓就会缺乏受惠和舒心感,经济发展也会缺动力。政府要顺应这种趋势,加快转变职能,抓项目、上投资等应更多由企业自主决策,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就交给市场,政府则要更加突出依法监管,特别是要加强事关民生的监管,创造安全公平法治的市场环境,这也是考量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标尺。

李克强指出,食品安全是餐桌上的民生、餐桌上的经济。强化市场监管,食品应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系大局”。6、2012年我国新增就业创9年新高。

2012年我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为过去9年来的最高水平。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2012年,全国有25个省份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到20.2%。

7、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制度全覆盖。

2012年,我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制度全覆盖,较原定2020年实现的目标提前了8年。

2012年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9693亿元,总支出15502亿元,当期结余4191亿元,累计结余已达23667亿元。一些人所担心的养老金发放在当前是有保障的。

8、广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

2013年1月25日在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推进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新时期广东精神。提升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切实保障异地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深入创建平安广东。

【模块分析】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社会主义的本质。注重社会建设,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劳动着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国家的宏观调控。制定和落实有关就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抑制房价上涨。这些都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现。

3、就业是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国家必须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对生产有能动的反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转变消费者的观念,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从而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

5、提高居民收入的意义:有利于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缩小地区间、部门间的收入差距;有利于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财政的作用。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

8、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要求。

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要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政府要重视搞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公共安全等,要求政府全面履行职能。

3、.便民利民的政府。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搞好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4、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求政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5、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国家重视搞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抑制房价,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6、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关注弱势群体,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塑造人生。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教育事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

2、文化创新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文化创新的要求,也是民生的要求。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提倡的大众文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要求。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求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四、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是客观实际的要求,又推动客观实际的发展。

2、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又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千方百计地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利于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社会保障制度牵连着千家万户,是“社会安全网”。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要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要树立创新意识。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体现了辩证否定的要求。

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要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的要求。

6、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既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7、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体现了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8、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一基本矛盾的解决,要求不断地推进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体现了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要求。

9、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我们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体现了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一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创新试题】

1.2013年1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医改领导小组第十二次全体会议。会议讨论和审议了《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医改是我国社会领域的重大改革,这一改革 ①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 ②既涉及民生又事关发展 ③有利于扩大消费 ④有利于扩大投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A 解析:医改是我国社会领域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减少居民的后顾之忧,引导居民扩大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而与“扩大投资”无直接关系,④不选。

2.2013年1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会议决定,自2013年1月1日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确定。这一措施 ①关系到民生福祉 ②关系到社会公平③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④关系到按劳分配原则的实施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A 解析: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属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不属于按劳分配的内容,④无关。3.2013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时突出强调:“要把食品安全作为考量各级政府转变职能的一把重要标尺。”整顿食品安全,体现的政府职能是 A.经济调节 B.市场监管 C.社会管理 D.公共服务

3.B 解析:整顿食品安全,遏制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多发态势属于政府经济职能中的“市场监管”职能。

4.2013年1月25日在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进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③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有重要作用

④发展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D 解析:①、②、③、④分别从不同方面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都是推进教育发展的原因。

5.2013年3月1日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开始实施。此前涉及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6项国家标准和10项农业行业标准同时废止。新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达2293个,和原有标准比,增加了1400余个。这体现了C A.实践与理论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客观与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

5.C 解析:新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达2293个,和原有标准比,增加了1400余个,体现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客观),我国不断调整食品安全政策(主观),C正确。6.2013年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主持召开医改领导小组第十二次全体会议时表示,我们说改革是最大红利,其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受益。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D.必须坚持群众群众、群众路线

6.A 解析:B、C与题意无关,不是让广大人民受益的原因;D是怎么办,不是原因;A符合题意。

下载21世纪教育研究院 《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1世纪教育研究院 《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