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司注销后的债务承担问题
公司注销后的债务承担问题
郑巍立
根据《公司法》第189条规定,“公司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报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公告公司终止”。《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45条规定,“ 经公司登记机关注销登记,公司终止”。由此可见,公司在履行了清算程序办理了注销登记后,公司法人资格终止。公司办理注销登记意味着公司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法人人格的拟制人的消亡,如同自然人的死亡。但是,公司存续期间所产生的债务是否也是“人死账烂”呢?笔者拟就该问题进行探讨。
公司法规定,公司解散的,有股东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股东在清算过程中应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公司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清算组应通知债权人并在报纸上公告;公司财产在未清偿有关债务前,不得分配给股东;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申请注销公司登记;清算组成员应当忠于职守,依法履行清算义务,因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公司或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在企业清算期间,清算组是企业的执行机关,按照清算程序执行企业清算期间的各项事务,清算组成员在企业的这个特殊时期担负着操作和执行具体事务的工作。清算人执行的清算事务主要包括:妥善保管公司财物、编制企业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向债权人发出通知和刊登公告、处理公司未了业务、清偿职工工资、清缴所欠税款;对外收取债权、变卖企业资产、清偿公司债务、代表公司参与民事诉讼活动、办理企业注销登记等。
清算人未尽清算义务或不当履行清算义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清算义务人拒不履行清算义务或消极履行清算义务,导致资产流失,债权因超过诉讼时效或债务人财产状况恶化等原因而无法实现;
2、清算义务人未按法定程序进行清算,如未通知所有债权人或未刊登清算公告,在未清偿企业债务的前提下对股东进行分配等;
3、清算义务人在清算过程中转移执业资产或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变卖企业财产,销毁隐匿企业财务账册,指使企业资产状况不明;
4、清算义务人未经依法清算,即向工商部门出具虚假的清算报告,骗取工商部门办理了企业注销登记。
上述清算义务人的行为属于《公司法》第一百九十条规定的“清算组成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公司或者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二)》在公司法基础上对公司解散和清算部分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调整和规定。其中第十八条规定清算义务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导致公司财产贬值、流失、毁损或者灭失,债权人主张其在造成损失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清算义务人因怠于履行义务,导致公司主要财产、帐册、重要文件等灭失,无法进行清算,债权人主张其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第十九条规定清算义务人在公司解散后,恶意处置公司财产给债权人造成损失,或者未经依法清算,以虚假的清算报告骗取公司登记机关办理法人注销登记,债权人主张其对公司债务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该司法解释为股东不当清算应承担清偿责任和赔偿责任提供了更为直接的法律依据。
有限责任公司的模式赋予了公司独立人格,既满足了投资者投资的需要,也使投资者的风险得以限制,但是,这一制度在限制投资者风险的同时,加大了债权人的风险。公司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掌控着公司的运营,影响着债权人的风险。因此,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权利予以了限制和规范,规定了股东滥用公司独立法人地位,以及侵犯公司权利和债权人权利的清偿和赔偿责任,并在公司清算中设置了一系列旨在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制度,使债权人的利益在公司解散时能够得到救济。其中,清算赔偿责任是在公司清算过程中清算义务人的民事赔偿责任,是指清算义务人在公司解散后,因未尽清算义务而给公司、股东或债权人造成的经济损失应予赔偿的责任制度,是因清算义务人的不当作为行为或消极不作为行为而依法应承担的侵害债权的民事赔偿责任。下面笔者拟就清算赔偿责任的性质、构成等要素进行分析。
一、责任的性质——侵害债权的侵权责任
清算人应当履行清算义务而不履行造成公司债权人利益受损的赔偿责任,以及清算人恶意处置公司财产造成公司债权人利益受损的赔偿责任,均属于侵权责任。这种侵权责任与一般的侵害物权、人身权等绝对权的侵权责任不同,是一种侵害作为相对权的债权的侵权责任。清算义务人承担责任的根据在于,清算义务人怠于履行清算义务的不作为行为或者恶意处置公司财产的行为导致公司财产减损,从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行为与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我国《公司法》第190条第3款规定:“清算组成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公司或者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得出债权侵权的结论。
二、构成要件
结合相关学说和立法实践,笔者认为清算人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应包括四个构成要件:一是清算义务人不当清算,造成被解散公司财产流失、贬值等不作为的侵权行为,包括公司解散后,清算义务人无正当理由不清算,或在清算过程中存在不依法定程序,不当处置财产等;二是因清算义务人的侵权行为造成了被解散公司赖以清偿债务财产的减少,造成了债权人的实际损失;三是清算人的侵权行为是造成债权人实际损失的直接原因,即正因为清算人作为和不作为的侵权行为直接导致了债权人债权的不能实现或者不能完全实现;四是清算人对其侵权行为具有过错。
三、赔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受到的实际损失为限
清算人在承担侵权赔偿责任时,其赔偿的范围多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归纳起来,目前学界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二是对公司债务负全部清偿责任;三是补偿责任,即在公司财产受损失的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公司法解释二持第三种意见。
清算人怠于履行清算义务,对债权人造成损失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当然造成损失,二者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尤其在实践中,在公司未经清算就注销或者公司解散后不履行组织清算义务的情况下,债权人的债权不能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公司本身就己经不具有清偿能力。虽然进行全额赔偿的责任范围较易确定,而且也能充分保护债权人利益,但与法人独立责任原则以及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存在冲突,而且,在清算人怠于履行清算义务并未造成相当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对债权人有过度保护之嫌。因此,清算人侵权损害赔偿的范围应以公司债权人的债权受到的实际损失为限。
四、举证责任倒置的问题。
基于公司债权人与公司清算人在对公司财产及有关信息控制上的不对称性,在确定损失赔偿范围时可采取因果关系推定和举证责任倒置等方法来处理。即在因果关系方面,不要求债权人对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的必然联系进行举证,可以根据清算人怠于履行清算义务的客观事实,推定其行为给债权人的债权实现带来了损失。同时应赋予清算人免责抗辩的权利:清算人如果能够证明公司债权人的全部或部分损失并非自己的过错行为造成,而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可以就反证全部或部分免责。
五、侵权赔偿责任不以清算责任为前置
债权人请求清算人承担侵权的赔偿责任,是否以清算程序为前置,我国《公司法》没有明确规定,在公司法解释二出台前,最高人民法院在此问题上的态度亦曾出现反复。现在根据公司法解释二的规定,债权人可以直接起诉要求清算人承担赔偿责任,这有利于债权人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债权人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要经过两次诉讼,耗费时间长,支付费用多,必然造成讼累,与方便当事人、方便法院的“两便原则”相违背。因此,债权人请求清算人承担侵权责任不以判决承担清算责任不履行为前提,而允许债权人直接以侵害债权为由起诉清算义务人,更好地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一、关于注销承诺的责任承担
公司法解释二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公司未经依法清算即办理注销登记,股东或者第三人在公司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时承诺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债权人主张其对公司债务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理论界的普遍观点认为,注销承诺属置备于工商登记文件中的“对公承诺” 即因工商登记文件是公开的,故将注销承诺置备于工商登记文件中,就具有了一定的公开、公示性。但是,也有观点认为注销承诺属民法中的债务承担,被注销企业的债权人可以直接向承诺人主张清偿债务,这更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权益。
注销承诺的表现形式以及法院的判决一般有三种:
1、清理的承诺。即承诺对企业注销后遗留或者未清理债务,负责处理。在审判实务中,因未明确表示由承诺人对注销企业的债务承担民事责任,故一般只认定该承诺人对企业遗留或未清理的债务进行清算。因此,债权人无法直接追究承诺人的清偿责任,法院只能查明注销企业的剩余财产去向,承诺人是否接受了注销企业财产和判令其在接收财产权益的范围内承担责任。另外,承诺人如果对注销后的企业法人财产有过错而造成损失的,在造成损失的范围内对企业法人的债务承担赔偿责任。
2.债务承担的承诺。即承诺人明确承诺由其代为偿还企业的遗留的债务。在审判实务中,法院在查明清算义务人的范围之后可判令清算义务人从公司获得的财产或权益范围为限对公司注销后未处理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承诺人承担连带责任。清算义务人必须对接收多少剩余财产予以举证,否则清算义务人承担全部债务的清偿责任,承诺人承担连带责任。如果承诺人本身是清算义务人,该清算义务人必须对接收多少剩余财产予以举证,否则清算义务人承担全部债务的清偿责任。承诺人如果对注销后的企业法人财产有过错而造成损失的,在造成损失的范围内对企业法人的债务承担赔偿责任。若注销承诺书中载有“保证”、“担保”字样,可视为债务承担方式予以处理。
3.虚假清理的承诺。即承诺注销的企业的债权债务已清理完毕(包括有关文件内容中注有“股东会确认清算报告”字样),未表明对企业遗留或者未清理债务承担责任,事实上企业债务并未清理或未完全清理。在审判实务中,若为虚假清理承诺,应不属于公司法解释二第二十条第二款的承担公司债务责任的承诺。而属于公司法解释二第十九条规定的情形,以虚假清算报告骗取工商登记机关办理企业法人注销登记的,由于承诺人(包括清算义务人)采用欺诈手段骗取企业注销,严重侵害了债权人利益,故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赔偿责任。清算义务人为多人时,相互之间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篇:公司注销后的债务承担问题
公司注销后的债务承担问题
一、依据
1、《公司法》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二)》
3、《公司登记管理条例》
二、分析
公司注销后债务承担的问题,应当以是否经过合法地清算程序的标准,区分为合法注销及违法注销,二者在注销后债务承担上的后果截然不同。
第一,公司合法注销是指,公司清算义务人依照《公司法》第180条至第189条及其相关司法解释之规定,在履行完毕清算程序后,向工商部门进行注销登记的行为。
其中清算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步骤:
1、公司解散的,由股东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或者由债权人申请人民法院进行清算;
2、清算组在清算过程中应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公司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并应在合法的期间内通知债权人并在报纸上公告;
3、公司财产在未清偿有关债务前,不得分配给股东;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向工商管理部门申请注销公司登记;
在此期间,清算组成员应当忠于职守,依法履行清算义务,因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公司或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如公司是经过合法清算,依照《公司法》第188条及《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45条规定进行注销登记的,公司的民事主体资格业已消灭,公司和股东对公司以前的债务均无需承担责任。
第二,公司违法注销,主要是指公司清算义务人在未经合法清算程序,即向工商登记部门申请注销的行为。而未经合法清算程序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清算义务人拒不履行清算义务或消极履行清算义务,而导致公司资产流失。该种情况下,公司在法律意义上也未注销;
2、清算义务人未按法定程序进行清算,如未按照《公司法》第185条之规定,严格履行债权人通知程序,或在未清偿企业债务的前提下对股东进行分配等;
3、清算义务人在清算过程中转移执业资产或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变卖企业财产,销毁隐匿企业财务账册,指使企业资产状况不明;
4、清算义务人未经依法清算,即向工商部门出具虚假的清算报告,骗取工商部门办理了企业注销登记。
上述清算义务人的行为属于《公司法》第一百九十条规定的“清算组成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公司或者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
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二)》在公司法基础上对公司解散和清算部分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调整和规定。其中第十八条规定清算义务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导致公司财产贬值、流失、毁损或者灭失,债权人主张其在造成损失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清算义务人因怠于履行义务,导致公司主要财产、帐册、重要文件等灭失,无法进行清算,债权人主张其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第十九条规定清算义务人在公司解散后,恶意处置公司财产给债权人造成损失,或者未经依法清算,以虚假的清算报告骗取公司登记机关办理法人注销登记,债权人主张其对公司债务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该司法解释为股东不当清算应承担清偿责任和赔偿责任提供了更为直接的法律依据。
因此,如公司未经合法的清算程序进行注销的,公司原股东应当对公司注销前合法的债务人责任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三、相关案例
北京市昌平牧工商总公司诉石玉慧、陈晶晶企业出售案(公司清算)
(一)首部
1.判决书字号: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2004)海民初字第4468号。
2.案由:企业出售案。
3.诉讼双方
原告(反诉被告):北京市昌平牧工商总公司。
法定代表人:蒋宗培,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金蔚,北京市诚实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李兴,北京市昌平牧工商总公司副总经理。
被告(反诉原告):石玉慧。
委托代理人:刘国华。
委托代理人:佟仰华。
被告(反诉原告):陈晶晶。
委托代理人:刘国华。
委托代理人:佟仰华。
4.审级:一审。
5.审判机关和审判组织
审判机关: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合议庭组成人员:审判长:张钢成;审判员:戴国、李春梅。
6.审结时间:2004年3月26日。
(二)一审诉辩主张
1.原告牧工商公司诉称:1998年11月6日,原北京市昌平县畜牧局(后变更为北京市昌平区畜牧局,以下简称“畜牧局”)与北京吉利必胜自动门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必胜公司”)签订了企业转让出售合同,合同约定畜牧局将其下属的北京肉用种鸡场转让出售给吉利必胜公司,转让的资产内容为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供水、电、暖设施,转让金额为680万元人民币。后双方又分别于1999年6月28日、2000年1月20日、2001年10月16日签订了补充协议和结算协议,将转让金额最终确定为591.30万元,约定除已支付的转让款外,剩余未支付的转让款281.50万元于2001年10月16日结算协议生效后支付100万元,于2001年11月支付100万元,2001年12月支付85.10万元。结算协议生效后至2003年3月问,吉利必胜公司共支付200万元转让款,至今尚欠85.10万元。另外,吉利必胜公司已于2002年5月向工商部门申请注销,清算组成员为该公司股东石玉慧、陈晶晶。畜牧局于2001年机构改革时转制为牧工商公司。起诉要求判令石玉慧、陈晶晶支付转让款85.10万元及按同期存款利率支付自2002年1月1日至实际支付日止的利息,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2.被告石玉慧、陈晶晶辩称:吉利必胜公司成立于1998年6月,企业性质是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80万元,其二人系公司股东,分别出资56万元、24万元。2002年5月,吉利必胜公司向工商局提出注销申请,并经核准注销。在注销工作中,其二人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在《中国工商报》三次刊登公告,通知债权人于2002年1月31日起90日内向清算组申报债权。但在公告期内,牧工商公司没有向清算组申报债权,应视为其已放弃债权。吉利必胜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其二人作为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其二人出资均全部到位,已完成对公司应尽的责任,对公司的债权人不再负任何财产责任,公司的债权人也不可以直接向其二人主张债权。目前吉利必胜公司已经注销,诉讼主体已不存在,牧工商公司也放弃了债权,其二人不应成为被告,也不应承担支付转让款、利息及诉讼费的责任。故请求法院驳回牧工商公司的诉讼请求。
3.反诉原告石玉慧、陈晶晶反诉称:牧工商公司未按合同约定在1998年12月31日前向吉利必胜公司交付变更为吉利必胜公司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带出字)和已建成房屋的房屋所有权证,构成违约,应按合同约定承担企业转让出售总金额10%的违约金。反诉要求判令牧工商公司向其二人支付违约金59.31万元及支付自1999年1月1日至实际支付日的同期存款利息,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4.反诉被告牧工商公司辩称:石玉慧、陈晶晶没有提起反诉的主体资格。石玉慧、陈晶晶在吉利必胜公司清算期间并未清理牧工商公司与吉利必胜公司的债权债务,也未向牧工商公司主张过任何债权,现清算组已解散,石玉慧、陈晶晶实际已经放弃了债权。石玉慧、陈晶晶的反诉请求已经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吉利必胜公司曾在2000年7月25日向牧工商公司主张过违约责任,时至今日已经3年有余,显然不符合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的法律规定。石玉慧、陈晶晶的反诉请求无事实和法律依据,请求法院予以驳回。
(三)事实和证据
在审理过程中,牧工商公司提供如下证据材料:
1.1998年11月16日《企业转让出售合同》(4页),证明畜牧局将北京肉用种鸡场转让给吉利必胜公司;
2.昌平县人民政府《关于整体出售北京肉用种鸡场产权的批复》(2页),证明昌平县政府同意畜牧局转让北京肉用种鸡场;
3.1999年6月28日《补充协议》(2页),证明畜牧局与吉利必胜公司协商变更《企业转让出售合同》内容;
4.2000年1月20日《补充协议》(1页),证明吉利必胜公司确认转让款尚未付清;
5.2001年10月16日《北京肉用种鸡场转让出售金结算协议》(1页),证明畜牧局与吉利必胜公司就未付的转让款、支付时间等事项协商进行变更;
6.《内资公司注销信息》(1页),证明吉利必胜公司于2002年5月27日被注销;
7.《吉利必胜公司第二届第一次股东会决议》(1页)、《公司注销登记申请书》(1页)、《吉利必胜公司注销清算报告》(1页)、《吉利必胜公司确认报告书》(1页),证明石玉慧、陈晶晶组成清算组并承诺清算未尽事宜由二人负责,清算后吉利必胜公司剩余财产为31.10万元;
8.昌平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北京市昌平区畜牧公司更名为北京市昌平牧工商总公司的批复》(1页),证明畜牧局更名为牧工商公司;
9.第3449559号北京市行政事业性统一银钱收据(1页),证明2002年3月1日吉利必胜公司用北京凯必盛自动门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必盛公司)的支票支付了50万元转让款;
10.2002年7月1日《催款通知书》(1页),证明畜牧局向吉利必胜公司催款并通知其办理房产证过户手续;
11.国内特快专递邮件详情单(1页)、催告函(1页),证明畜牧局催告吉利必胜公司办理房产证过户手续;
12.北京供电公司委托收款结算电费收据(1页),证明畜牧局已经结清北京肉用种鸡场转让前的所有电费;
13.北京肉用种鸡场水电暖设备清单(1页),证明畜牧局与吉利必胜公司办理了水电暖设备的交接;
14.《凯必盛公司股东(发起人)名录》(1页)、《开业登记验资报告书》(1页)、《验资说明》(1页)、《公司设立登记审核表》(1页)、《股东(发起人)名录》(1页),证明吉利必胜公司于2000年8月出资80万元与他人共同成立凯必盛公司;
15.2001年7月8日《凯必盛公司章程修正案》(1页)、2001年7月16日《公司变更登记申请书》(1页)、《股东(发起人)名录》(1页)、2001年7月6日《股权转让协议》(1页)、2001年7月8日《股东会决议》(1页),证明2001年7月吉利必胜公司将其合法持有的凯必盛公司80%的股份无偿转让给石建荣;
16.2001年10月25日《公司变更登记申请书》(2页)、2001年10月8日《凯必盛公司章程修正案》(1页)、2001年10月8日《股东会决议》(1页)《审计报告》(2页)、《财产转移协议书》(1页)、2002年1月8日《股东会决议》(1页),证明2001年10月吉利必胜公司以实物出资重新成为凯必盛公司的股东,持股95%。
17.2002年3月18日《公司变更登记申请书》(2页)、2002年3月8日《凯必盛公司章程修正案》(1页)、2002年3月8日《股东会决议》(1页)、2002年3月8日《股权转让协议》(1页),证明2002年3月吉利必胜公司将其合法持有的凯必盛公司95%的股份无偿转让给陈晶晶。
石玉慧、陈晶晶的质证意见:
证据材料1~9,无异议;
证据材料10,真实性无异议。但因吉利必胜公司已经注销,畜牧局是将催款通知送到了凯必盛公司,通知书中谈到的房产证已经办理完毕,与事实不符;
证据材料11,有异议。我们没有收到这样一个函,另外吉利必胜公司已经注销了,受送达人已经不存在;
证据材料12,有异议。这个票据只能证明畜牧局一个月的电费交纳情况,不能说全部付清;
证据材料13,无异议;
证据材料14~17,真实性没有异议,但与本案缺乏关联性。
在审理过程中,石玉慧、陈晶晶提供如下证据材料:
1.1998年11月6日《企业转让出售合同》(4页),证明畜牧局与吉利必胜公司订立企业转让出售合同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均有明确约定;
2.1999年6月28日《补充协议》(2页),证明双方当事人对合同内容进行了修改,其他未修改的条款继续有效,包括违约责任条款;
3.2001年10月16日《北京肉用种鸡场转让出售金结算协议》(1页),证明结算协议最终确定了转让总金额,畜牧局还需继续完成原合同之办理房屋产权证的义务;
4.2000年7月25日《关于北京肉用种鸡场转让出售金结算备忘》(2页),证明由于畜牧局未按时完成办理两证的义务,我们向其催要了违约金;
5.2002年7月1日《催款通知书》(1页),证明畜牧局告知我们房产证已办理完毕与事实不符;
6.《中国工商报》报纸(3页),证明吉利必胜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登报通知债权人申报债权;
7.《注销核准通知书》(1页),证明吉利必胜公司依法被注销;
8.土地使用证(3页),证明畜牧局办证时间超过了合同约定的期限,明显违约;
9.昌平县计划委员会《关于吉利必胜公司建设生产用房的立项批复》(1页);
10.昌平县计划委员会《关于吉利必胜公司建设生产配套用房的立项批复》(1页);
11.《建设工程设计合同》和图纸(7页);
12.《勘察纲要》(2页);
13.《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勘察费用支出票据(12页);
14.畜牧局拖欠电费清单(1页);
9~14证明由于畜牧局的违约,给吉利必胜公司造成很大的损失;
15.关于吉利必胜公司向畜牧局索要房产证事宜的经过,证明石玉慧、陈晶晶曾经向畜牧局催要房屋所有权证;
16.张燕生书写的关于大洼电的问题的说明,证明由于畜牧局欠供电局的电费,造成停电,使吉利必胜公司不能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张燕生本人亦到庭作证);
17.吉利必胜公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证明吉利必胜公司注册资本为80万元,石玉慧出资56万元,陈晶晶出资24万元。
牧工商公司质证意见:
证据材料1~3,没有异议;
证据材料4,真实性没有异议。该备忘录是在结算协议之前签订的,虽然石玉慧、陈晶晶曾对我们主张过违约,但我们认为双方在后来的结算协议签订时,已经解决了该问题;
证据材料5、6、7、8,没有异议;
证据材料9~13,真实性没有异议,但与本案没有关联性;
证据材料14,非供电局出具的证据,没有效力;
证据材料15,出证的是对方的人员,有利害关系,没有效力;
证据材料16,该证人是对方的人员,其证言及出具的说明缺乏客观真实性,没有效力;
证据材料17,没有异议。
另外,本院根据石玉慧、陈晶晶的申请在北京供电公司昌平供电分公司调取了关于北京雪域肯德福食品公司在1997年10月和1998年4月不欠电费的证明。牧工商公司认可该证明的效力,石玉慧、陈晶晶不认可该证明的效力。
本院经审查上述证据材料,并结合当事人的质证意见,认为:牧工商公司提交的证据材料1、2、3、4、5、6、7、8、9、10、13及石玉慧、陈晶晶提交的证据材料1、2、3、4、5、6、7、8、17,均具备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使用。
牧工商公司提交的证据材料11、12,没有证明力;证明材料14、15、16、17,均与本院需查明的事实、与当事人各自的诉讼请求及主张没有关联性。石玉慧、陈晶晶提交的证据材料9、10、11、12、13均与本院需查明的事实、与当事人各自的诉讼请求及主张没有关联性,证据材料14、15、16及张燕生的证言,均不具备真实性及证明力。本院均不作为认定本案事实的证据使用。本院调取的证明亦与本案无关,不作确认。
法院根据以上确认的证据,并结合当事人当庭陈述,认定如下事实:
1998年11月6日,畜牧局与吉利必胜公司签订了《企业转让出售合同》,约定:畜牧局将其所有北京肉用种鸡场转让出售给吉利必胜公司,包括企业占地面积65.69亩的土地使用权、企业占地面积65.69亩土地上的所有建筑物的所有权、企业供水、电、暖等设施;转让出售企业资产金额共计人民币680万元;转让出售年限为50年,自1998年12月18日至2048年12月18日止;吉利必胜公司在双方签订本合同5日内,向畜牧局交付人民币80万元预定金;畜牧局保证于1998年12月31日前向吉利必胜公司交付已变更登记为吉利必胜公司名称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带出字)和已建成房屋的房屋所有权证,吉利必胜公司收到以上两证后,7日内向畜牧局支付人民币300万元,畜牧局在收到此笔付款后3日内,双方交接设施、设备;在前两次付款及设施、设备交接完毕后,吉利必胜公司于1999年3月31日前向畜牧局支付人民币300万元;变更登记土地使用证及办理房屋所有权证需支付的有关手续费双方各承担50%;畜牧局负责交纳本合同涉及的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金;如畜牧局未能在1998年12月31日前将变更登记为吉利必胜公司名称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带出字)和已建成房屋的房屋所有权证交付吉利必胜公司,视为违约,畜牧局向吉利必胜公司返还预定金并支付国家规定的同期存款利息,同时向吉利必胜公司支付本合同转让出售金额10%的违约金;吉利必胜公司未能按合同付款约定向畜牧局支付款项,视为违约,吉利必胜公司向畜牧局支付本合同转让出售金额10%的违约金。
1998年11月6日,吉利必胜公司向畜牧局支付了80万元的预付款。之后双方办理了锅炉、压力罐、水井、发电机、变压器等设备、设施的交接。
1998年11月25日,北京市昌平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整体出售北京肉用种鸡场产权的批复》,同意畜牧局向吉利必胜公司出售北京肉用种鸡场。
1999年6月28日,畜牧局与吉利必胜公司签订《补充协议》,对1998年11月6日的合同部分内容作出变更:原合同中“企业占地面积65.69亩的土地使用权”改为“企业占地面积65.69亩的土地使用权,其中60.14亩为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颁发的土地使用证,5.55亩为昌平县土地管理局颁发的土地使用证,由畜牧局负责为吉利必胜公司办理转让手续”;原合同中“转让出售企业资产金额共计人民币680万元”改为“转让出售企业资产金额共计人民币628.10万元,其中60.14亩土地及房屋建筑物转让金为622.55万元,5.55亩土地及地上物转让金为5.55万元”;原合同中“转让出售年限为50年,自1998年12月18日至2048年12月18日止”改为“转让出售年限为50年,以吉利必胜公司取得国家有关土地管理部门颁发的正式国有土地使用证中规定的年限核算”;原合同中“在上述两次付款及设施、设备交接完毕以后,吉利必胜公司于1999年3月31日前向畜牧局支付人民币300万元”改为“在上述两次付款及设施、设备交接完毕以后,吉利必胜公司向畜牧局支付人民币248.10万元”。补充协议还约定,修改后的条款具有法律效力,原合同中被修改条款同时废止,原合同中其他条款依然有效。
2000年1月20日,畜牧局与吉利必胜公司签订《补充协议》,约定:(1)为了能让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批准我们的转让协议,应他们的要求,畜牧局为市房地局出具了吉利必胜公司已经全部足额交付转让金的证明;(2)此转让金交付证明为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开具,目的是让其批准双方的转让协议,对双方不具约束力;(3)关于吉利必胜公司给付畜牧局转让金的差额部分,何时给付,由双方协商再定。
2000年3月20日,畜牧局将9942.80平方米及30110.60平方米的土地使用证进行了变更,变更后的土地使用者为吉利必胜公司。
2000年7月25日,吉利必胜公司向畜牧局发出《关于北京肉用种鸡场转让出售金结算备忘》,记载:(1)结算依据:转让出售企业资产金额共计人民币628.10万元(其中,60.14亩土地及房屋建筑物转让金为622.55万元,5.55亩土地及地上物转让金为5.55万元);转让出售年限为50年,由吉利必胜公司取得国家有关土地管理部门颁发的正式国有土地使用证中规定的年限核算;变更登记土地使用证及办理房屋所有权证需支付的有关手续费双方各承担50%;吉利必胜公司在双方签订本合同5日内,向畜牧局交付人民币80万元的预定金;畜牧局保证于1998年12月31日前向吉利必胜公司交付已变更登记为吉利必胜公司名称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带出字)和已建成房屋的房屋所有权证,吉利必胜公司收到以上两证后,7日内向畜牧局支付人民币300万元,畜牧局在收到此笔付款后3日内,双方办理设施、设备的交接并在交接书上签字盖章;在上述两次付款及设施、设备交接完毕后,吉利必胜公司向畜牧局支付人民币248.10万元;如畜牧局未能在1998年12月31日前将变更登记为吉利必胜公司名称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带出字)和已建成房屋的房屋所有权证交付吉利必胜公司,视为违约,畜牧局向吉利必胜公司返还预定金并支付国家规定的同期存款利息,同时向吉利必胜公司支付本合同转让出售金额10%的违约金;吉利必胜公司未能按合同付款约定向畜牧局支付款项,视为违约,吉利必胜公司向昌平畜牧局支付本合同转让出售金额10%的违约金。(2)吉利必胜公司付款情况:1998年11月6日付80万元、1999年5月19日付208万元、1999年6月10日付20万元,共计308万元。(3)结算公式:转让出售总金额-已付金额-出让至转让时间差额的金额±变更登记土地使用证及办理房屋所有权证需交付的有关手续费±违约金额一结算时吉利必胜公司应付金额。(4)变更登记土地使用证及办理房屋所有权证需要支付的有关手续费:畜牧局提出八项费用共计71116元,吉利必胜公司提出四项费用,共计167073.70元;手续费-(167073.70元-71116元)×50%47978.85元,畜牧局应承担47978.85元。(5)违约罚金:畜牧局在1998年12月31日前未能将变更登记为吉利必胜公司名称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带出字)和建成的房屋所有权证交付吉利必胜公司,畜牧局按违约责任返还80万元定金+利息15240元+62.81万元(转让出售金额的10%)共计1443340元给吉利必胜公司。(6)出让期至转让期年限之差的金额:出让合同于1999年5月31日订东场30110.6平方米、1999年6月1日订西场9942.80平方米,转让合同于2000年3月6日签订,时间差为278天,时间差金额为344.164元×278-95677.59元。(7)计算时吉利必胜公司应付金额:1614003.56元,公式:628.10万元(转让金额)-308万元(已付款)-95677.59元(差额时间金额)-47978.85元(手续费用)-1443340元(违约罚金)-1614003.56元。畜牧局的李兴收到该份文件后签署意见:初阅即感贵方太欠诚意,条件令人无法接受。
2001年7月12日,畜牧局将3479.41平方米的土地使用证变更,变更后的土地使用者为吉利必胜公司。
2001年10月16日,畜牧局与吉利必胜公司签订了《北京肉用种鸡转让出售金结算协议》(以下简称《结算协议》),约定:(1)转让出售总金额为人民币628.10万元,减去吉利必胜公司已付的308万元,再减去35万元(由于多种因素,畜牧局给吉利必胜公司的款项),最终吉利必胜公司再向畜牧局支付人民币285.10万元;(2)本协议生效后,畜牧局向吉利必胜公司交付5.55亩土地使用证的正式文本;(3)在本协议生效后,畜牧局要继续完成原合同的工作内容,办理房屋所有权证手续,其办证所需费用由吉利必胜公司支付;(4)水电设备、设施等过户手续以及原种鸡场拖欠供电局的电费按谁用谁交原则由双方共同办理;(5)支付办法:在本协议生效后,吉利必胜公司先向畜牧局支付100万元结算金;2001年11月再支付100万元结算金;2001年12月最后支付85.10万元结算金。该《结算协议》签订后,吉利必胜公司共向畜牧局支付了200万元。
2002年1月8日,吉利必胜公司召开第二届第一次股东会,股东会决议:注销吉利必胜公司,即日起由石玉慧、陈晶晶二人组成清算组,石玉慧为清算小组负责人,清算后报股东会确认。
2002年1月31日、2002年2月6日、2002年2月12日,吉利必胜公司清算组在《中国工商报》上刊登公告:吉利必胜公司拟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清算组由石玉慧等人组成,请债权人于2002年1月31日起90日内向本公司清算组申报债权。但吉利必胜公司清算组未在成立之日起10日内书面通知畜牧局申报债权。
2002年3月1日,吉利必胜公司清算组用凯必盛公司的支票向畜牧局支付了50万元的转让款。
2002年4月25日,吉利必胜公司向工商管理部门提交了《公司注销登记申请书》,在公司债权债务清理情况一栏载明:公司债权债务已清理完毕,未尽事宜,由清算组成员负责。股东石玉慧、陈晶晶签字。
2002年5月1日,吉利必胜公司作出注销清算报告,载明:本公司自1998年6月4日成立至今,由于行业竞争激烈,订货合同不多,在整个经营过程中,本公司及时缴纳各种税款,按时支付职工工资及福利,从未出现拖欠情况,本公司的债权、债务现已清理完毕,公司现剩余财产共计31.10万元,可按股东出资比例进行分配完。同日,石玉慧、陈晶晶出具确认报告书,载明:本公司清算组成员石玉慧、陈晶晶二人对公司财产、物品、债权债务等情况进行逐一清理后,现已将清算报告上报股东会研究,经全体股东会成员研究一致予以确认。案例要旨:
1、本院认为,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经合法清算程序后注销的,其民事主体资格消灭,公司的债权人未获清偿的债权不再予以清偿;股东对公司的债务不再承担清偿责任。股东不是公司债务的承受主体,其并不当然就是公司债权人的被告,但如果公司股东未严格依法履行清算义务或是清算主体在公司注销登记后对遗留的债务承诺负责的,则作为公司清算主体的股东应承担清偿责任。
2、本院认为,石玉慧、陈晶晶未严格依法履行清算义务。主要理由是:我国《公司法》第一百九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六十日内在报纸上至少公告三次。”本院认为,该条款的立法宗旨是为了在清算过程中最充分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其意系指清算组应当对其明知的确定的债权人采用书面通知的形式,对于其无法确定的债权人采用公告的形式,通知债权人申报债权。从信息的传递与接收的角度而言,由于书面通知比公告通知使债权人更直接、更方便、更经济地获取通知的信息,因而它对债权人来说更为稳妥、适当。因此,清算义务人应首先采用书面的形式通知债权人。其次,从该条款规定所采用“并”字的用词来看,书面通知和公告通知处于并列的地位。由此可见,《公司法》第一百九十四条第一款无论是其立法本意还是从其字面含义去解释,书面和公告两种通知形式是针对不同类型债权人的,不能相互替代,不能用刊登公告的形式代替书面通知。
注:上述案例中所引用的《公司法》是为2006年颁行的公司法,部分法条编号有变。
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9号:上海存亮贸易有限公司诉蒋志东、王卫明等买卖合同纠纷案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 2012年9月18日发布)裁判要点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东,应当依法在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履行清算义务,不能以其不是实际控制人或者未实际参加公司经营管理为由,免除清算义务。
基本案情
原告上海存亮贸易有限公司(简称存亮公司)诉称:其向被告常州拓恒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简称拓恒公司)供应钢材,拓恒公司尚欠货款1395228.6元。被告房恒福、蒋志东和王卫明为拓恒公司的股东,拓恒公司未年检,被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至今未组织清算。因其怠于履行清算义务,导致公司财产流失、灭失,存亮公司的债权得不到清偿。根据公司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房恒福、蒋志东和王卫明应对拓恒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故请求判令拓恒公司偿还存亮公司货款1395228.6元及违约金,房恒福、蒋志东和王卫明对拓恒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被告蒋志东、王卫明辩称:1.两人从未参与过拓恒公司的经营管理;2.拓恒公司实际由大股东房恒福控制,两人无法对其进行清算;3.拓恒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在被吊销营业执照前已背负了大量债务,资不抵债,并非由于蒋志东、王卫明怠于履行清算义务而导致拓恒公司财产灭失;4.蒋志东、王卫明也曾委托律师对拓恒公司进行清算,但由于拓恒公司财物多次被债权人哄抢,导致无法清算,因此蒋志东、王卫明不存在怠于履行清算义务的情况。故请求驳回存亮公司对蒋志东、王卫明的诉讼请求。
被告拓恒公司、房恒福未到庭参加诉讼,亦未作答辩。法院经审理查明:2007年6月28日,存亮公司与拓恒公司建立钢材买卖合同关系。存亮公司履行了7095006.6元的供货义务,拓恒公司已付货款5699778元,尚欠货款1395228.6元。另,房恒福、蒋志东和王卫明为拓恒公司的股东,所占股份分别为40%、30%、30%。拓恒公司因未进行年检,2008年12月25日被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至今股东未组织清算。现拓恒公司无办公经营地,帐册及财产均下落不明。拓恒公司在其他案件中因无财产可供执行被中止执行。
裁判结果
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于2009年12月8日作出(2009)松民二(商)初字第1052号民事判决:
一、拓恒公司偿付存亮公司货款1395228.6元及相应的违约金;
二、房恒福、蒋志东和王卫明对拓恒公司的上述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宣判后,蒋志东、王卫明提出上诉。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2010年9月1日作出(2010)沪一中民四(商)终字第1302号民事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裁判理由
法院生效裁判认为:存亮公司按约供货后,拓恒公司未能按约付清货款,应当承担相应的付款责任及违约责任。房恒福、蒋志东和王卫明作为拓恒公司的股东,应在拓恒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及时组织清算。因房恒福、蒋志东和王卫明怠于履行清算义务,导致拓恒公司的主要财产、帐册等均已灭失,无法进行清算,房恒福、蒋志东和王卫明怠于履行清算义务的行为,违反了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应当对拓恒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拓恒公司作为有限责任公司,其全体股东在法律上应一体成为公司的清算义务人。公司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并未规定蒋志东、王卫明所辩称的例外条款,因此无论蒋志东、王卫明在拓恒公司中所占的股份为多少,是否实际参与了公司的经营管理,两人在拓恒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都有义务在法定期限内依法对拓恒公司进行清算。
关于蒋志东、王卫明辩称拓恒公司在被吊销营业执照前已背负大量债务,即使其怠于履行清算义务,也与拓恒公司财产灭失之间没有关联性。根据查明的事实,拓恒公司在其他案件中因无财产可供执行被中止执行的情况,只能证明人民法院在执行中未查找到拓恒公司的财产,不能证明拓恒公司的财产在被吊销营业执照前已全部灭失。拓恒公司的三名股东怠于履行清算义务与拓恒公司的财产、帐册灭失之间具有因果联系,蒋志东、王卫明的该项抗辩理由不成立。蒋志东、王卫明委托律师进行清算的委托代理合同及律师的证明,仅能证明蒋志东、王卫明欲对拓恒公司进行清算,但事实上对拓恒公司的清算并未进行。据此,不能认定蒋志东、王卫明依法履行了清算义务,故对蒋志东、王卫明的该项抗辩理由不予采纳。
第三篇:关于公司注销后的债务承担问题
关于公司注销后的债务承担有关问题
当前经济纠纷案件及劳动争议案件剧增,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稍有不慎就面临资金链断裂,为了逃避责任,有些企业主就通过注销公司的手段,希借此逃避应该承担的责任。有的公司一方面应诉,一方面着手解散公司。等到原告方好不容易经过仲裁、一审、二审的漫长程序,获得生效的法院判决去申请执行时,才发现公司已经不存在了。可是,是否这就可以逃避债务呢?
公司的注销通常有如下原因:
一、因破产而注销。公司还不起钱,由法院宣告破产而注销;
二、因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
三、因解散而注销。根据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或股东的请求,都可能解散。由此可见,公司的注销可能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作为公司的出资人,公司的股东完全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解散公司。
那么,如何保障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法律对此规定了清算程序。股东可以决定是否解散,却不能自行决定解散的程序。这个程序简单的说有二个内容:一,公示。即要对外发出声明,我公司要解散了,债主赶快来要钱;二,清偿。在公司正式注销前清偿债务,如果清偿不了,就要申请破产。到工商行政部门办理注销时,也会要求提供上述材料,说明公司已经经过了这些程序。某些地区工商局要求股东出具声明:公司债务已清偿完毕,若有未了事宜,股东愿意承担责任。
如果公司的清算组没有经过法定程序,就让公司“消失”了,那债权人怎么办?答案是找清算组成员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成员就是公司股东)公司法第一百九十条规定:清算组成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公司或者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不过,目前全国大部分法院的作法是,如果是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公司注销,则案件终结。如果是在强制执行过程中公司注销,则执行终结。怎么办?债权人(也就是原告,强制执行申请人)只能再去跟清算组成员打一场官司。那场官司胜诉之后,再去申请执行清算组成员的财产。
这年头,黄世仁比杨白劳难过。很多债权人看到被告公司注销、法院终结案件时便自认倒霉。可能是不知道可以继续找原公司股东承担责任;也可能是耗不起这时间精力再打一场官司。最高法院在酝酿执行新措施,有意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可以直接强制执行清算组成员的财产。但在此之前,我们只能告诉债权人,尽量聘请律师,穷尽诉讼保全、另行起诉股东甚至是追究刑事责任等各种手段,坚决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要知道,欠债还钱,不仅是天经地义,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
第四篇:公司转让后债务承担2018
公司转让后债务承担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十四条规定:“企业法人分立、合并或者其他重要事项变更,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并公告。企业法人分立、合并,它的权利和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但,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企业的转让,如果该企业拥有债务的,应该先通知债权人,征求债权人的同意,如果债权人不同意的,应当由债务人提供担保以后,方可转让,否则转让行为对债权人无效。
2、如果企业转让时,企业的资产及债权债务由受转让方全部买断,且出让方与受让方在企业转让合同中明确约定由受让方承担全部债权债务,并到工商登记机关办理了企业变更登记手续,债权人应以受让方为被告,要求其对债务承担责任。
3、如果受让方买断了原企业的全部资产,在受让方实际经营中,发现出让方在委托审计、评估中遗漏或清理债务不彻底而遗漏的债务,而受让方已实际接收了出让方的财产,但未到工商部门办理企业变更登记,则债权人可以原企业与受让方作为共同被告。
4、如果是公司股权的转让,一般情况下,公司无论怎么变更,其作为民事主体没有改变,它需独立对外承担责任,新公司只是原公司的变更,必要时需要承担它的债务。但是通常在股权转让时会对债务情况进行调查,并据此约定债务的承担,股权转让时依据净资产转让,否则由原股东对未披露的债务进行担保。
不一定。如果你是采取股权收购的方式,则由于被收购公司的主体资格依然存在,企业的所有债权债务、未履行的合约仍应由被收购公司承担,只不过由于公司控制权已经转移到你公司名下,因此你公司的权益可能会受到影响。如果你是采取资产收购的方式,则被收购的公司因主要资产被收购后可能会清算、注销,此时的债权债务也不由你公司承担。只有采取公司吸收合并方式进行收购,公司所有的债权债务、未履行的合同才应由你方继承承担责任。建议你聘请律师设计交易方案并防控交易风险。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律师办理有限责任公司收购业务操作指引》(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发布)第2条 有限责任公司收购方式
按照收购标的的不同来划分,有限责任公司收购方式有: 2.1资产收购,以目标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资产为收购标的的收购; 2.2股权收购,以目标公司股东的全部或部分股权为收购标的的收购。
第4条 一般有限责任公司收购程序
4.1收购方与目标公司或其股东进行洽谈,初步了解情况,进而达成收购意向,签订收购意向书。
4.2收购方在目标公司的协助下对目标公司的资产、债权、债务进行清理,进行资产评估,对目标公司的管理构架进行详尽调查,对职工情况进行造册统计。
4.3由收购双方及目标公司组成工作小组,草拟并通过收购实施预案。如属资产收购或债权收购的,律师应当提示委托人,根据收购项目开展的实际需要工作小组成员中可以有债权人代表。
4.4在资产收购或债权收购中,可以由债权人与被收购方达成债务重组协议,约定收购后的债务偿还事宜。4.5收购双方正式谈判,协商签订收购合同。
4.6双方根据公司章程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及相关配套法规的规定,履行各自内部关于收购事宜的审批程序。
4.7双方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将收购合同交有关部门批准或备案。
4.8收购合同生效后,双方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资产转移、经营管理权转移手续,涉及债权收购的,依法履行对债务人的通知义务,并依法办理包括股东变更登记在内的工商、税务登记变更手续。
4.8.1将受让人姓名或者名称,依据约定及受让的股权额记载于目标公司的股东名册。
4.8.2自股东发生变动之日起30日内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工商变更登记。
第23条 收购履约阶段的事务
23.3股东权利义务的移转。股权转让协议可以约定,转让标的交割之后,出让方将不再作为目标公司的股东而享有任何股东权利,亦不再承担目标公司的任何义务、负债或损失;收购方将成为目标公司的股东,并取代出让方继续履行目标公司发起人协议书及章程中规定的股东权利和股东义务。债务承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
七、企业兼并
第三十条 企业兼并协议自当事人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需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兼并协议自批准之日起生效;未经批准的,企业兼并协议不生效。但当事人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补办报批手续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该兼并协议有效。第三十一条 企业吸收合并后,被兼并企业的债务应当由兼并方承担。
第三十二条 企业进行吸收合并时,参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告通知了债权人。企业吸收合并后,债权人就被兼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出资人)隐瞒或者遗漏的企业债务起诉兼并方的,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申报过该笔债权,兼并方在承担民事责任后,可再行向被兼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出资人)追偿。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未申报过该笔债权,则兼并方不承担民事责任。人民法院可告知债权人另行起诉被兼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出资人)。
第三十三条 企业新设合并后,被兼并企业的债务由新设合并后的企业法人承担。
第三十四条 企业吸收合并或新设合并后,被兼并企业应当办理而未办理工商注销登记,债权人起诉被兼并企业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企业兼并后的具体情况,告知债权人追加责任主体,并判令责任主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以收购方式实现对企业控股的,被控股企业的债务,仍由其自行承担。但因控股企业抽逃资金、逃避债务,致被控股企业无力偿还债务的,被控股企业的债务则由控股企业承担。
一、股权收购
1、股权收购的方式
关于股权收购概念的理解。控股式收购的结果是A公司持有足以控制其他公司绝对优势的股份,并不影响B公司的继续存在,其组织形式仍然保持不变,法律上仍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B公司持有的商品条码,仍由B公司持有,而不因公司股东或股东股份数量持有情况的变化而发生任何改变。商品条码持有人未发生变化,其使用权当然也未发生转移。
由于控股式收购并不改变B公司的组织形式,其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对外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因此,除法律有特殊规定,B公司对外的所有行为都应当以B公司的名义作出,A公司无权以其本身的名义代替B公司对外作出任何行为,而只能在内部通过其持有的B公司的绝对优势的股份来行使支配或控制B公司的权利。
股权收购是指购买目标公司股份的一种投资方式。它通过购买目标公司股东的股份,或者收购目标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或向目标公司的股东发行收购方的股份.换取其持有的目标公司股份(叉称吸收合并)二种方式进行;前一种方式的收购使资金流^ 目标公司的股东账户;而后一种方式的收购不产生现金流(还可合理避税)。当收购方购买目标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从而获得经营控制权,静之为接受该企业。而来取得经营控制权的收购称之为投资。报明显收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控制权 而投资的目的则可能是看准了此项投资未来有较高的回报革,也可能是为了加强积方的合作关系或为了令进入某个产业领域作准备,还有可能是为了获得目标公司的无形资产(商誉、人才、销售网络)。
收购腔权是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收购者成为被收购公司的股东,可以行使股东的相应的权利,但须承担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责任有鉴于此,在这种股份买卖协仪签订以前。收购者必须对该公司债务调查谤楚.收购后若有未列举的债务.可要求补偿。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收购者应要求将部分收购价款“ 定期存单形式放在律师事务所,“备收购后新增的债务补偿之用在收购股权的买卖中.负债问题有时确实很难把握,因为有些结果有待于未来不确定事件发生或发生后,才能证实,称之为“或有负债”。
主要是因租税争讼、侵权行为等可能造成的损失,以及对他人的债务提供担保而可能造成损失的赔偿。或有负债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在整个收购过程中是很难估算的。此外,债权问题有时也根难把握,能否回收,可能发生多少坏账,无法判断。因此,收购股权的风险大 而在收购资产的买卖中不会发生或有负债,收购中只要重视每项资产的清点,使其与契约上所列相符。收购资产当事双方在买卖完成岳投有续存的法律责任,收购公司无须承担被收购公司的债务(除整体收购)。一般地说,企业资产出售的是全部资产或部分资产,如果被收购企业将其全部的资产出售,该企业就无法经营,只能被迫解散。
2、法条
《公司法》第三条 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二、资产收购的基本流程是什么?资产收购是公司收购另一公司全部或部分资产的行为。资产收购首先要与目标公司进行洽谈,了解基本情况,达成收购意向,签订收购意向书,然后在进行资产评估等。
资产收购是指一家公司以有偿对价取得另外一家公司的全部或者部分资产的民事法律行为。
一、资产收购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资产收购协议的主体是作为买卖双方的两家公司,而不包括公司股东在内。因此,资产收购与控制权收购、股权收购的主体存在本质区别。
2、资产收购的标的是出售公司的某一特定资产,且不包括该公司的负债。
3、资产收购行为完成后,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各自保持自己的独立法律人格。
4、资产收购的法律关系虽然较为简单,但也可能发生相应的交易成本。
二、资产收购基本流程:
1、收购方与目标公司或其股东进行洽谈,初步了解情况,进而达成收购意向,签订收购意向书。
2、收购方在目标公司的协助下对拟收购的目标公司资产及其上权利进行清理,进行资产评估,对目标公司的管理构架进行详尽调查,对职工情况进行造册统计。
3、收购双方及目标公司债权人代表组成小组,草拟并通过收购实施预案。
4、债权人与被收购方达成债务重组协议,约定收购后的债务偿还事宜。
5、收购双方正式谈判,协商签订收购合同。
6、双方根据公司章程或公司法及相关配套法规的规定,提交各自的权力机构如股东会就收购事宜进行审议表决。
7、双方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将收购合同交有关部门批准或备案。
8、收购合同生效后,双方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资产转移、经营管理权转移手续,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应当依法办理产权变更手续。
三、吸收合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十四条 企业法人分立、合并或者有其他重要事项变更,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并公告。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条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合并的,由合并后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使合同权利,履行合同义务。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分立的,除债权人和债务人另有约定的以外,由分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 如何选择股权收购资产收购
指收购者只依自已需要而购买目标公司部份或是全部的资产,属於一般的资产买卖行为,因此不需要概括承受被收购公司的债务.股权收购(Acquisition of Stock)是指主并公司直接或是间接购买目标公司部份或是全部的股权,认购所发行的新股,或是徵求委托书以主导该公司的经营权,使目标公司成为收购者之转投资事业,而主并公司需承受目标公司一切的权利与义务,资产和负债.资产收购和股权收购各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收购公司在设计收购方案前,应对资产收购和股权收购之间的特点差异以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分析,降低收购经济成本,减少收购法律风险。
1、收购客体及变更手续不同
股权收购的客体是目标公司的股权,而资产收购的客体是目标公司的资产。股权收购因股东变动须办理工商变更手续,资产收购不需要办理工商变更手续,但收购资产中有不动产的,须到房地产等部门办理不动产过户手续。
2、负债风险不同
股权收购后,收购公司成为目标公司股东,收购公司仅在出资范围内承担责任,目标公司的原有债务仍然由目标公司承担。由于目标公司与收购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收购方有可能在未查清目标公司的负债特别是或有负债的情况下签订收购协议,而目标公司的债务又是影响目标公司股权价格的重要因素,因此,股权收购对收购公司而言,存在一定的负债风险。
资产收购后,目标公司的原有债务仍由其承担,基本不存在或有负债的问题。但收购资产有可能被设定他物权等权利限制,因此,资产收购对收购公司而言,存在一定的他物权等实现风险。
收购公司在进行收购前,可以聘请专业律师对目标公司进行尽职调查,以控制收购风险。
3、税负不同
在股权收购中,纳税义务人是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股东,而与目标公司无关。除了合同印花税,目标公司股东可能因股权转让所得缴纳所得税。
资产收购中,纳税义务人是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本身。根据目标资产的不同,纳税义务人需要缴纳不同的税种,主要有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契税和印花税等。
4、受第三方影响不同
股权收购中,影响最大的是目标公司的其他股东。股权收购须有目标公司过半数的股东同意并且其他股东有优先受让权。对外商投资企业,须取得其他合营方的同意。因此股权收购可能会受制于目标公司其他股东。
资产收购中,影响最大的是对该资产享有某种权利的人,如担保人、抵押权人、商标权人、专利权人、租赁权人。对于这些财产的转让,必须得到相关权利人的同意,或者必须履行对相关权利人的义务。
资产收购与企业合并有何区别,专家将为您介绍资产收购与企业合并的区别,资产收购是一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产交易,而企业合并是一场企业与企业股东之间的交易。想了解更多资产收购与企业合并的区别,见下文。
资产收购是一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产交易,交易的双方都是企业。而企业合并是一场企业与企业股东之间的交易,即合并方企业与被合并方企业的股东之间就被合并企业进行的一场交易。因此,相对于企业合并而言,资产收购不涉及法律主体资格的变更或者法律权利义务的概括承受,可以避免被收购方向收购方转嫁债务。在资产收购中,只要购买方对所购资产支付了合理对价,就不再承担被收购方的任何债务。这样就可有效避免因出卖方债务不如实告知或者发生或有债务带来的债务风险。
同时,对于适用特殊性处理的重组,根据财税[2009]59号文件规定,应同时符合以下5个条件:
(一)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且不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
(二)被收购、合并或分立部分的资产或股权比例符合本通知规定的比例;
(三)企业重组后的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重组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
(四)重组交易对价中涉及股权支付金额符合本通知规定比例;
(五)企业重组中取得股权支付的原主要股东,在重组后连续12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取得的股权。
第五篇:公司更名后债务承担承诺书
债务偿还承诺书
XX 商业银行:
我公司由于企业名称发生变更,原企业名称为“XXX有限公司”,现变更为“YYY有限公司”,企业地址不变,变更内容于2012年1月11日通过上海市工商局核准,相关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等证书均已变更。
XXX先后在你行贷款100万元,其中 : 1、2011年7月4日原XX与你行订立的编号为“C借字4”的借款合同,合同金额为伍拾万元整,借款到期日为2012年7月3日,现已展期至2014年1月1日; 2、2012年8月22日原与你行订立的编号为“Z字5”的借款合同,合同金额为伍拾万整,借款到期日为2019年7月20日。
我公司确认,上述两笔贷款业务真实有效,全部用于公司经营,故我公司承诺:原XXX与你行的上述两笔贷款本、息及罚息全部由我公司承担偿还。特此!
YYY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