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建投第一次党代会精神解读(12463字)
甘肃建投第一次党代会精神解读
——统一思想 更新观念 以实际行动推动甘肃建投跨越式发展
继2009年实现了整体扭亏这一企业发展中的重大历史转折性目标,跃升为省国资委考核监管的A级企业后,2010年,甘肃建投又提前实现产值任务突破“双百亿”的重大目标。处在新世纪、新阶段的“甘肃建投”,必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甘肃的建筑业、为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是时代对集团总公司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要求和呼唤,也是这次大会庄严而神圣的政治使命。召开甘肃建投第一次党代会有何重要意义?
在全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之际,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总公司第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了。这次党代会,是集团总公司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推进集团总公司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新的历史起点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甘肃建投第一次党代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十年来集团总公司党委、纪委的工作,确定今后五年集团总公司党委、纪委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选举产生集团总公司党委、纪委新一届委员会;通过集团总公司党委《关于制订“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动员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肩负起历史责任,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为全面实现集团总公司跨越式发展目标做出更大贡献。十年来甘肃建投主要工作业绩有哪些?
一、调整结构,加快发展,企业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1、生产经营快速扩张。从2000年到2009年,完成总产值由25.44亿元增加到86.32亿元,年均增长14.5%,2010年截至11月底已完成106亿元,总产值在近三年内翻了一番;经营承接任务增加到了107.26亿元,年均增长22.85%,2010年截至11月底承揽任务130.64亿元,近三年内翻了一番;职工平均收入由8262元增加到15273元,增长84.8%。企业净资产总额达到4.71亿元,共实现利税3.56亿元,生产性固定资产共投资10.44亿元,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09.6%,资产负债率降到了95.2%,一些过去长期经营困难的企业产值增幅较大,发展势头良好。企业连续五年跻身“中国承包商60强”。
2、结构调整稳步实施。在产业结构上,牢牢巩固建安传统优势,经营任务和产值规模历史性突破百亿元,全省建筑业排头兵地位稳固、业绩骄人;房地产开发目前开发建设总面积已达200万平方米,对外商品房开发步入正轨,房地产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凸显;十年来,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共完成海外产值46.98亿元,其中建安产值46.76亿元,出口贸易2163万元,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多元化经营初见成效;十年来,完成工业产值23.04亿元,在建筑机械制造上形成了产业优势。在经营结构上,各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积极申报增项资质,努力将产业链向上下游业务延伸,经营领域和地域取得了新的突破。
3、资本经营循序渐进。集团总公司对外储备或利用土地已达518亩,内部7家单位实施商品房开发面积41万平方米。2010年,投资50亿元参与“再造兰州”新区项目建设,投资30亿元参与关中-天水区域经济建设,与天水市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投资30亿元打造的“甘肃建投科技工业园区”经兰州高新区批准,首批到位的155亩土地已正式开工建设。这一系列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标志着集团总公司在以投资为主的战略转型和资本运营层次上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4、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各企业以项目管理为龙头,狠抓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项目盈利水平和创效能力逐年提高。通过加大财务管理和审计监察力度,狠抓成本过程控制,切实提高了整体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制定实施《母子公司事权划分暂行规定》,进一步强化了国有资产的监管职能,创新了资产管理模式。建立了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和重大项目投标统一协调机制,加大了联营分包工程统一管理力度,有效维护了企业整体利益,推动了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5、改革改制深入推进。9户企业改制为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3户企业改制为非公经济企业,6户企业实施归并,2户企业进行了员工身份置换,向市区政府移交了自办学校,完成了集团本部和3户企业的更名。在不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中,建立了“ 百名后备处级干部”人才库,完善考核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重点加强了机关干部职工的管理和考核。
6、品牌形象明显提升。自行研发投产的建机新产品和新型材料有8种,获得专利3项,国家级工法3项,省级工法25项,省科技进步奖56项,省科技示范工程18项。工程质量管理和创优水平不断增强,有12项工程获“鲁班奖”,有193项工程获“飞天(金)奖”,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品牌形象日趋提升。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高。
1、科学理论学习武装思想。通过主题教育、党委中心组学习、专题报告会等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先后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及历次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主题学习和教育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密切联系党员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坚持把解决突出问题、促进科学发展作为立足点,使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发展思路和实际能力,广大党员干部凝心聚力发展企业的政治责任感明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2、领导班子建设充满活力。一是以思想政治建设为切入点,坚持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有效提升了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和领导干部的工作水平;二是扎实开展“五好班子”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大培养选拔年轻后备干部工作力度,一批年轻有为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各单位在坚持开好民主生活会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民主议事制度;四是加强作风建设,建立了领导干部分管企业制度,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密切党与职工群众的联系;五是完善激励机制,实行绩效年薪考核办法,调动了广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六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深入开展党纪党风教育,把党组织的监督与监事会、职代会的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增强了班子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
3、党建工作不断加强改进。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企业中心,使党建工作在服务中提升,在创新中加强。一是狠抓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完善党政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的党委领导体制和党建工作机制,较好地发挥了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二是狠抓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的意见》等办法,及时制定了重大会议精神的贯彻学习实施意见,为党建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狠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各级党组织注重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十年中,发展新党员1332名,对93名不合格党员进行了及时处置,保持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四是广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以“党员示范工程”等活动为载体,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广泛开展,把党建工作较好地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有效地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4、思想宣传工作活跃有力。各级党组织不断加大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创新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以集团总公司更名为契机,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使企业在迅速完成品牌继承、转换、提升的同时,社会形象和知名度大大提升。
5、党风和反腐倡廉建设扎实推进。扎实推进企业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建设,将效能监察引伸涵盖到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认真查处违纪案件,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752件(次),查办违纪案件41件,受党政纪处分34人,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524万元。
6、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工作富有成效。工会组织进一步完善职代会制度等,做好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加强劳动争议调处和女职工工作,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坚持开展“送温暖”、“爱心助学”活动,加大对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广泛开展各类竞赛等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共青团组织坚持党建带团建,积极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和八省区“贡献杯”青工比武、导师带徒、创新创效等活动,引领广大团员青年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7、社会责任全面落实。近两年来,保持了职工收入年均15%的增长速度,先后6次提高了养老金,平均增加643元,增长了98%;十年来,企业承担离退休职工生活补贴7200多万元,医保统筹金3000多万元,遗属生活补助1亿多元;共完成自建经济适用房项目146项,建成住宅165万平方米,解决了18333户职工的住房困难问题;坚持开展冬送温暖、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大病救助等各种帮扶活动,成立了集团总公司帮扶济困基金会。十年来,慰问困难职工、农民工3.56万人次,发放慰问金748.56万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政府、为社会分忧,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积极参与救灾援助工作,号召干部职工向灾区捐款86.27万元、24352美元,党员交纳特殊党费69.88万元,完成了灾区17362套过渡安置房的建设任务,集团总公司获得“全国抗震救灾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对口支援舟曲,参与危房维修和重建工作,给予积石山县对口扶贫人员和资金支持,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甘肃建投发展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1、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强化“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努力形成加快企业发展的强大舆论和合力,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党的工作和一切工作的思想根基。
2、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把发展作为国有企业的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及时理清发展思路,谋划长远发展战略,是我们保持企业健康稳步发展的基本途径。
3、必须积极推进和深化企业改革,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念,通过深化改革克服和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困难,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提高企业发展质量,是企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根本动力。
4、必须十分重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规范有序、公开民主的选人用人机制和科学的干部管理制度,是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所在。
5、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好企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干部职工的根本利益,让广大职工共同分享企业改革发展新成果,是推动企业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6、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是企业全面进步不断迈上新台阶的精神动力。
7、必须不断改进和创新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提升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强大政治优势。
甘肃建投当前面临怎样的形势?
国家和省上一系列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为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为甘肃建投加强与政府合作,积极参与公共项目的投资和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兰州新区建设规划已得到了国务院批准,“再造兰州”的宏伟战略构想已经付诸实施,加之兰州加大工业发展力度,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步伐的举措,都为甘肃建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企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明显提升,政府对企业的信任度和支持度也显著增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集团上下执行力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素质普遍得到提高,文化结构、年龄结构更加合理;企业明确了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上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形成共识,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这些都为甘肃建投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甘肃建投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
主要是:
1、企业发展模式还没有完全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不合理,经营领域的拓展效果还不明显;
2、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组织结构、运行模式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相适应;
3、内部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监督和管控制度不能完全落实,企业整体经济实力还不强;
4、历史欠账负担沉重,拖欠工程款已达到22.74亿元,拖欠社保金5.24亿元,拖欠税金5.81亿元,加剧了企业负担和不稳定因素;
5、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大量缺乏;
6、党建工作发展不平衡,工作创新力度和方法途径不够,个别党组织在围绕中心找准抓手、发挥作用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和实践;
7、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覆盖面不足、针对性不强、方式方法滞后等情况,企业职工中思想观念陈旧、观念转变滞后的“痼疾”还较为严重,阻碍着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甘肃建投今后五年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甘肃建投党委建议今后五年集团总公司各项工作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发展全局,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全面战略指引下,以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为目标,提升企业综合素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解放思想,转变方式,创造机遇,狠抓落实,围绕全力打造“六大经济板块”,不断转变集团总公司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一中心任务,党委坚持“围绕中心、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探索创新”的工作方针,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拓宽工作领域,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及和谐企业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使集团总公司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进一步提高集团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使全体职工以更加开放的思想观念、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推动集团总公司又好又快地实现跨越式大发展。
甘肃建投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甘肃建投党委建议今后五年集团总公司的奋斗目标是:以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总体上实现“四个水平”明显提升,确保“八项目标”顺利实现。
“四个水平明显提升”即:实现企业资产运营管理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水平明显提升;实现包括两大主业在内的“六大经济板块”规模效益水平明显提升;实现基层各单位和经营实体经营创效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实现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八项确保实现的目标”即:一是确保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进入全国企业500强的目标,全面提升集团总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二是确保经营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9%以上,到2015年末,确保完成企业总产值400亿元,在新一轮资源整合中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力争实现产值500亿元目标。三是确保房地产主业规模经营保持年均增长25%的速度,到2015年末,开发规模累计达到50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销售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四是确保海外综合经营产值到2015年末达到30亿元以上,并跻身全国外经企业先进行列。五是确保工业生产能力到2015年末达到30亿元,进入甘肃省装备制造先进企业行列。六是确保科技质量水平在全省同行业领先地位,持续增加科技投入,五年新增专利3项,取得国家级工法5项以上,创“鲁班奖”3-5项,确保安全生产指标控制在行业规定范围内。七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产值利润率超过全国建筑业同行平均水平,到2015年末累计实现利润5亿元以上。八是确保职工收入翻一番,职工住房和生活生产环境有明显改善。职工综合素质和队伍结构全面优化,到2015年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职工占在职职工比例的30%以上;拥有中高级职称职工占在职职工比例的20%以上。
甘肃建投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有哪些?
一、把解放思想贯穿“十二五”发展始终,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把抢抓机遇贯穿“十二五”发展始终,进一步提高拓展经营市场的实力和水平。
1、努力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在确保完成400亿元目标的同时,力争达到500亿元目标。努力培育更多年产值超过30亿元、40亿元的产值大户,培育年盈利过千万元的利润大户,培育1至2家拥有特级资质的骨干企业,鼓励条件好的专业公司发展得更快、更稳健一些,打造支撑集团快速发展的优势企业集群。
2、着力提高企业发展质量。今后五年,要坚持走质量效益型、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做到生产规模和企业效益同步提升,资产经营与生产经营齐头并进,加大资本运营力度,提高投融资管理水平,提高整体盈利创效水平,并将这些提高落实在企业产值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金回收率、劳动生产率、职工收入等硬性指标的不断提高和改善上。
3、大力抓好经营市场开发。各企业要坚定不移地抓好传统建安主业的市场开发,不断扩大经营领域地域;充分发挥在电建、房建、机电安装等方面的传统优势,确保通过房建特级资质申报,继续保持和提升省内外市场份额,重点开辟发展新疆市场;要引导有实力的子公司从更高层面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在重大经营项目上争取政府“互保共建”的政策支持,发挥代建资质作用,在更多重点项目和代建项目上取得突破;对内,要强化重大投标项目和经营管理统一协调的力度,有指向地与大企业、大集团加强战略合作,实现大市场、大项目经营推动大发展。
三、把调整结构贯穿“十二五”发展始终,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方式。
1、实施经营渗透战略,促进建安主业向宽领域、高层次发展。
2、强化投融资功能,保证房地产主业可持续发展。力争在3至5年内储备土地2000至3000亩,完成房地产开发集团总公司的组建和整体推进。
3、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推动海外业务快速扩张。今后五年,要全力打响“甘肃国际”品牌,力争在海外稳固建立3至5个新的经营点,培育2至3个本土化、多元化经营主战场,形成“拳头”优势和管理效应,力争海外多元化业务营业额达到海外总营业额的40%以上。
4、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加快科技工业园区建设。今后五年,全力打造“甘肃建投科技工业园”,迅速整合两个建机公司的业务和技术优势资源,完成“出城入园”的战术动作;集中集团内部钢结构生产力量,争取重点装备制造业专项技术资金申报和补助,引进国家战略型产业技术,建设太阳能新能源应用基地,形成装备制造整体布局,推动集团总公司工业发展上规模、上档次。
5、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把强化管理贯穿“十二五”发展始终,进一步夯实加快企业发展的基础。
1、深化企业改革改制;
2、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3、强化集团管控能力;
4、强化财务管理和清欠工作;
5、加强质量管理和安全工作;
6、加强考核监督和风险防范管理。
五、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领导集团总公司实现“十二五”科学发展目标的能力。
1、加强干部队伍思想教育培训;
2、强化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和管理;
3、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5、严格约束监督机制。
六、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十二五”发展中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要完善体制机制,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完善党组织作用发挥结合起来,坚持“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将党组织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工作任务纳入到企业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当中,使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组织化、制度化、规范化;要健全党组织参与决策的运行机制,把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与董事会依法决策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对重大决策的参与水平,有效发挥企业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
2、不断优化党组织设置。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做到企业改组改制的同时建立党组织,调整经营管理机构的同时调整党组织机构;认真抓好项目党建工作,确保企业的业务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设置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
3、创新活动方式和内容。要借鉴和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党建工作,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方式方法,继续深入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主题活动,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责任区、党员目标管理等制度,促使党支部围绕改革和生产经营实际,开展灵活多样、富有成效的活动。
5、建设高素质复合型的党务工作队伍。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配备专职党务工作者;继续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努力培养一批复合型党务工作者队伍;加强培养和锻炼,抓好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6、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以提高素质为重点,抓紧抓好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作。认真落实《集团总公司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努力把党员培养成生产骨干,把生产骨干培养成党员。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强化党员党性观念;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推行党务公开,严格组织生活,坚持民主评议党员,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七、加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十二五”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1、加大和改进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要继续做好各类先进典型的选树工作,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要准确把握宣传主旋律,进一步加大和改进宣传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设企业特色文化。要总结提炼有特色的企业价值理念,弘扬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突出“甘肃建投”品牌塑造和企业形象的提升,增强企业文化对职工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3、搞好和谐企业建设。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把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与解决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坚持把企业发展上水平与职工群众得实惠相结合切实提高职工收入待遇,改善职工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及时缴纳各种社保费用,认真落实好老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积极做好离退休职工、劳务外派人员、海外员工和困难职工等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
4、发挥群众组织工作活力。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规范和落实职代会制度,突出工会维权职能,尊重职工群众主体地位,增强广大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建言献策、技术比武、劳动竞赛活动,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围绕建党九十周年以及建司六十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开展好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广泛开展创新创效等活动,充分发挥团青组织的后备军、生力军作用,激励全体青年在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中建功立业。此外,信访、离退休、保卫、扶贫等工作也要适应企业发展新形势,不断加强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八、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为“十二五”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保驾护航。
十年来甘肃建投纪检监察工作的主要成绩有哪些?
一、深化廉政主题教育,积极营造廉洁文化氛围。
二、围绕专项抓治理,惩防并举增效益。
三、完善制度抓落实,规范行为出效果。
四、多管齐下共同监督,权利运行顺畅有序。
五、效能监察成效明显,制度执行力不断提高。
六、严查违纪违法行为,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七、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进一步高效精干,工作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甘肃建投今后五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今后五年集团总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紧紧围绕集团总公司战略规划,以党风廉政建设为主线,主动出击抓预防,以效能监察工作为抓手,加大督查严惩治,为实现集团总公司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纪律保证。
甘肃建投今后五年纪检监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今后五年纪检监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集团总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要求,为集团总公司广大领导干部当好“医生”,常“体检”,定期“诊治’,保持身心“健康”。为集团总公司当好“卫士”,堵漏补缺,常巡查,提高效率保效益。积极为集团总公司各项工作做好监督性服务、保护性服务、政策性服务、清障性服务。重点落实好“四抓、六推、一加强”工作,切实保证集团总公司各项决策得到贯彻落实,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绩,为集团总公司跨越式发展保驾护航。
一、常抓反腐倡廉教育,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业的自律意识。
二、细抓惩防体系和制度建设,加大源头治理力度。
三、狠抓党风建设,促进“四风”转变,培育具有甘肃建投特色的廉洁文化。
四、严抓惩治腐败工作,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五、突出重点、继续推动专项工作出成果。
六、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主动适应集团总公司新的发展要求。
制定甘肃建投“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创造机遇。全力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水平,大力实施经营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动集团总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
甘肃建投“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1)到2015年,确保完成企业总产值4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9%以上。力争在全省资源整合中取得政府大力支持,争取实现产值500亿元的跨越目标,跨入全国500强企业行列。
(2)确保房地产主业规模经营、可持续发展,保持年均25%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末,开发规模达到500万平方米以上,累计完成销售300万平方米以上,跨入甘肃省房地产开发一流水平企业。
(3)确保海外综合经营产值2015年末达到30亿元以上,并跻身全国外经企业先进行列。
(4)打造“甘肃建投科技工业园”,形成完善的装备制造业生产销售格局,确保工业生产能力到2015年末达到30亿元,进入甘肃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先进行列。
(5)保持科技质量水平在全省的行业领先地位。持续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五年实现新增专利3项,取得国家级工法5项以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创“鲁班奖”3至5项。安全生产各项指标控制在行业规定的范围内。
(6)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力争产值利润率超过全国建筑业同行平均水平,到2015年末累计实际实现利润5亿元以上。
(7)争取政策扶持,提高融资能力,通过资源整合、产业重组和资本运作,以优势产业和优质资产为依托,努力为集团总公司或有条件的二级控股公司创造上市条件。
(8)确保职工收入翻一番,职工住房和生活生产环境有明显改善。
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要做好那些工作?
要调整结构,整合资源,发挥集团优势;明确企业跨越式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创效板块;精细企业管理,夯实跨越式发展基础;加强队伍建设,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建设特色企业文化,构建和谐企业;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而团结奋斗。
在调整结构,整合资源,发挥集团优势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形成拳头优势,扩大市场份额,促进集团总公司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扭转集团总公司产业结构单一,对建安依赖程度高,抗风险能力弱,盈利能力低的局面;努力适应国家、省市投资方向的变化;强化集团总公司管理权威和建设、投资新定位;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经营者年薪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好基层单位经营国有资产的积极性。
在明确企业跨越式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创效板块方面有哪些具体打算?
促进建安主业向宽领域、高层次发展;
保证房地产主业可持续发展;
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海外业务快速扩张;
加快科技工业园区建设;
强化集团总公司投资功能,以资本换市场,积极参与“再造兰州”新区建设,全力推进投资50亿元的“兰州新区综合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亿元60万平米经济适用住房“交钥匙”工程,争取以BT 或BOT模式,对舟曲灾后重建工程项目和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的“兰州秦王川转移安置区建设”项目实施总承包;持续推进投资15亿元的张掖市“滨河小镇”高档住宅社区建设销售工作;充分利用与天水市政府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生态产业园和商贸城项目合作开发为契机,在天水投资30个亿元打入关中-天水区域经济开发;适应兰白一体化都市圈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集团总公司“城市设施综合服务提供商”新战略地位,为甘肃建投的快速发展增添新动力。
提高科技对集团总公司发展的贡献率。
在精细企业管理,夯实跨越式发展基础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项目管理;加强经营管理,控制风险;加强财务、投资管理;严格坚持评审制度,严控无效益的规模增长;坚持不懈地抓好质量工作,积极申报各级质量奖项,提高集团总公司整体工程质量水平;加强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把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到高于一切的位置;适应特级企业资质要求,开通内部局域网,建立管理信息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和集中管控能力。
在加强队伍建设,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措施是什么?
完善中层领导干部交流办法,在集团总公司内部形成良好的干部交流使用机制,大力培养复合型的干部队伍;深化完善绩效年薪考核办法,强化对机关干部考核力度,创新收入分配制度,对有重大、突出贡献的给予专项奖励;把培养人才作为集团总公司加快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完善培训机制,以专业技术人员为重点,实施继续教育培训,使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层次适应集团总公司跨越式发展需要。
在建设特色企业文化,构建和谐企业方面有哪些要求?
加强学习,以学习推动全集团总公司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换思维方式,为集团总公司跨越式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企业文化建设;加大“甘肃建投”、“甘肃国际”品牌宣传,丰富企业标识的内涵,重点在规范化和标准化上下功夫,多途径、多渠道、多媒体进行施工现场、社会窗口宣传,并由一大批精品工程作支撑,打造品牌企业标识;充实和完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和职工行为规范;培育团队精神,营造干事创业环境;重视宣传工作,把企业的战略思想、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国内外经营取得的显著成绩作为宣传的主旋律,注重宣传的导向性,发挥专题宣传、专题报道的典型引路作用;信访、离退休、保卫、扶贫、女工等工作要适应企业跨越式发展新形势,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创造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的局面。
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在团结奋斗方面要做到哪些?
把企业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丰富内容,创新方法,健全完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努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完善各项议事、工作制度,抓好班子考核、调整和充实,为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坚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强化纪检监察部门权威性,全面加强纪检和监察工作,坚决扼制和打击各类侵害企业利益的行为;不断提高职工收入,改善职工生活条件,让职工充分享受企业发展成果;强化治安保卫,搞好综合治理,努力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秩序;积极做好离退休职工、劳务外派人员、海外员工和困难职工等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关爱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保障工资按时发放,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保证职工队伍稳定,构建企业和谐、社会和谐。
第二篇: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解读
关于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的相关名词解读
一、增长极: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b.boudeville)、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ohn.frishman)、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schman)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增长极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区位经济。区位经济是由于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若干企业或联系紧密的某几项经济活动集中于同一区位而产生的。例如,某一专业化生产的多个生产部门集中在某一区域,可以共同培养与利用当地熟练劳动力,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共同承担新产品开发的投资,可以形成较大的原材料等外购物资的市场需求和所生产产品的市场供给,从而使经济活动活跃,形成良性循环。区位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地理位臵的靠近而获得综合经济效益。第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如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外部经济。外部经济效果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结果。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
为了促进增长极的形成,应致力于发展推进型企业和以推进型企 业为主导的产业综合体。推进型企业和产业综合体通过技术创新活动,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迅速增长。创新是产生极化效应的动力,创新活动不仅使单个企业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还通过创新对当地和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从技术方面看,增长极内的技术创新活动使企业产出增长率、投资回报率大大高于落后地区同类企业,从而引起周围其他企业的学习和效仿;从社会结构方面看,创新使现有的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组织结构更容易朝着变革方向转变,使之适应创新结果,并成为下一次创新活动的基础;从社会心理方面看,创新强化了社会群体的进取意识,同时推动了周边地区劳动力为改变自己进入增长中心的比较劣势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增长极理论提出以来,被许多国家用来解决不同的区域发展和规划问题,这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区域经济理论所无法比拟的优点:第一,增长极理论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描述更加真实。新古典经济学者信奉均衡说,认为空间经济要素配臵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即使短期内出现偏离,长期内也会回到均衡位臵。佩鲁则主张非对称的支配关系,认为经济一旦偏离初始均衡,就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运动,除非有外在的反方向力量推动才会回到均衡位臵。这一点非常符合地区差异存在的现实。第二,增长极概念非常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重要作用,鼓励技术革新,符合社会进步的动态趋势。第三,增长极概念形式简单明了,易于了解,对政策制定者很有吸引力。同时,增长极理论提出了一些便于操作的有效政策,使政策制定者容易接受。例如,佩鲁认为现代市场充满垄断和不完善,无法自行实现对推进型企业的理性选择和环境管理问题,因此,提出政府应对某些推进型企业进行补贴和规划。
然而,增长极理论也有其明显的缺陷。由于积累性因果循环的作 用,增长极的出现对周围地区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回波效应。即出现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不发达地区越来越落后,经济不平衡状态越来越突出,甚至形成一个国家内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局面。二是扩散效应。即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如果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大于回波效应,就会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然而由于积累性因果循环的关系,回波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增长极地区越来越发达,周边地区越来越落后,形成地理空间上的二元经济,使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甚至形成独立于周边地区的‚飞地‛。增长极的负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长极的发展导致外围地区资本筹集困难。增长极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厚的投资利润以及需求日益扩大的市场,这些因素吸引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将经济落后地区的储蓄转化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而外围地区由于落后的经济基础和投资收益率低,资本外流,致使资本积累逐渐减少,资本日趋短缺和枯竭,任何现代化的产业都难于起步。第二,增长极的经济发展使外围地区人才缺乏,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增长极在就业机会、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个人多样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这些优势吸引着落后的外围地区的劳动者和各类专业人才通过各种途径纷纷流向那里,结果在增强增长极发展能力的同时,却对外围地区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第三,增长极的发展导致外围地区贸易状况恶化。由于地域邻近,增长极与外围地区势必发生区域贸易活动,前者以输出工业品、资本品为主,并从后者输入初级产品;而后者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输出为主。初级产品的价格低而不稳,且缺乏需求弹性,因而竞争形势和交易条件有利于前者而不利于后者。总之,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往往是以牺牲外围地区的发展为代价的。(摘自:百度百科:增长极理论http://baike.baidu.com/view/853623.htm)二、一圈两翼:新华网重庆5月18日电(记者王金涛、刘鹏)重庆市决策层今年调整全市区域发展战略,确立了“一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渝东南“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
重庆1997年直辖后,确定了都市发达经济区、三峡库区和渝东南“三大经济发展区”,后来又确立了主城、渝西、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四大经济板块”。此次调整区域发展战略,旨在使重庆尽快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
重庆市共有40个区县,“一小时经济圈”以重庆主城区特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车程为半径的区域,涵盖23个区县,2006年GDP为2710亿元,占全市78%,是重庆的经济主体和产业聚集区;渝东北是三峡重庆库区的大部分,有11个区县,以万州区为中心;渝东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有6个区县,以黔江区为中心。
根据规划,重庆“一小时经济圈”要提前5年即到2015年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带动全市在西部地区提前3年率先实现小康;到2020年,“一小时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力争在2005年基础上翻三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0美元;常住人口达到2200万,城镇化率提高到80%;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一圈”将把产业发展作为核心任务,加快构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同时,“一小时经济圈”将加快建设以重庆主城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尽快形成强大的集聚辐射功能。
重庆着力发展“一小时经济圈”,也是为了更好地带动“两翼”发展。据介绍,重庆市做强“一圈”后,可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反哺“一圈”,并吸纳“两翼”富余劳动力转移就 业和安居,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到2020年将带动“两翼”累计转移就业400万人。
(摘自:新华网2007年05月18日 19:19:15 http://news3.xinhuanet.com/)
三、直辖十年启示: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决破除影响重庆发展的思想束缚和体制障碍,始终保持开拓开放的锐气、创新创造的活力和求真务实的品格。二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善于抓住用好各种机遇推动新兴直辖市加快发展。三是必须把中央的战略意图与重庆的特殊市情结合起来,把全市“一盘棋”与区域分类指导统一起来,积极探索符合重庆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四是必须充分发挥直辖市的体制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围绕大事难事攻坚克难,着力解决关系全局和长远的突出矛盾、关键问题。五是必须正确处理“富民”与“兴渝”的关系,把以人为本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千方百计解决好城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六是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把科教兴渝、人才强市、文化兴市融入到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重庆的过程中,着力培育和提升“软实力”。七是必须始终高举团结的旗帜,巩固和发展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凝万众之心、聚全市之力推进发展。八是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与时俱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在重庆建设发展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摘自:《在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5月23日)
四、劳务经济:重庆要把劳务经济打造为‚第一经济‛。‚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是破解‘三农’难题之策,必须进行大胆实践和探 索,走出一条新路。‛昨日(28日),重庆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劳务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把劳务经济打造为‚第一经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市领导汪洋、王鸿举、马正其、翁杰明、吴政隆、赵公卿、谭栖伟、辜文兴出席会议。
市委书记汪洋主持会议,市长王鸿举在会上讲话。
汪洋指出,全市劳务经济工作会,是市第三次党代会闭幕后召开的第一次重要会议,它将在全市掀起劳务经济发展的热潮。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市第三次党代会描绘了重庆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蓝图,城乡面貌将发生深刻变化。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劳务经济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重中之重。我市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认真贯彻落实。要努力不懈地帮助农民寻找新就业门路,让他们分享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果。
汪洋强调,要积极推进劳务经济的工作重心向提高劳务开发水平转移。各区县要搭建培训平台,整合培训资源,通过‚一圈两翼‛对口支援、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扩大输出途径,使劳动力由数量扩张向‚数‛‚质‛并重转变。要营造创业兴业的浓厚氛围,形成全民创业的新局面。通过为返乡创业的人士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创业的平台。鼓励他们放手一搏,引领乡亲致富。要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劳务经济工作扎实开展。通过科学制定规划,把劳务经济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切实提高劳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王鸿举在报告中说,到去年末,全市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富裕劳动力706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1.6%。直辖10年来我市探索 出一条劳务输出的成功路子,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是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矛盾和问题。我市还面临劳务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强、组织管理的触角不周延、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不健全、农民工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权益保障仍未完全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有赖于在今后工作中认真探索解决。
王鸿举指出,把劳务经济打造为‚第一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发展劳务经济是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第一‚富矿‛,必须加速转化为人力资本。这样,就可以实现‚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的发展目标,为城镇化的发展加力提速。
发展劳务经济是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润滑剂‛。重庆要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劳务经济的发展,促使大量农民离开土地,推动了劳动力、耕地、农机等生产要素的重组,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实现了以工补农、工业反哺农业。同时,农民通过外出务工,感受到城市现代生活,接受了现代文明,促进了农村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农村在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逐步向城市靠拢,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最终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直辖十年来,我市一直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输出,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抓手,而且已经探索出了一条有重庆特色的劳务经济的路子,打造出了像‚巴南石龙技工‛、‚开县拆房团‛、‚江津足浴保健‛等劳务品牌。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第一资源、第一经济、第一要务来抓,以实际行动学习好贯彻好胡锦涛总书记的 ‚314‛总体部署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以开放的思想,全新的姿态,努力工作,使全市劳务经济发展迎来一个新的春天。(记者 廖雪梅 陈 钧)
(摘自:2007年05月29日《重庆日报》)
五、零就业家庭: 人民网重庆视窗5月30日电 记者张袆报道:截至昨日,重庆15个库区区县和6个移民接收区县的7097户三峡移民‚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就业。其中,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 2963户,农村移民‚零就业家庭‛4134户。至此,重庆市三峡移民‚零就业家庭‛全面消除。
所谓‚零就业家庭‛,就是指移民中具有劳动能力的家庭中,无一人就业的家庭。他们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技能缺乏、观念落后等问题,以致于参与就业竞争能力弱、就业难度大。据调查,三峡移民‚零就业家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中,31岁以上的占71.43%,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56%,无劳动技能的占32.67%。
解决移民就业,是库区繁荣稳定的基础。为切实帮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2006年9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就消除移民‚零就业家庭‛作出部署:到2007年6月底,每个城镇移民家庭中至少1人有工作岗位,每个农村移民家庭至少有1人在非农产业上实现就业。
为实现‚零‛的突破,重庆市将移民局、经委、发改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10多个部门的力量整合起来,建立起‚三峡移民就业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农业局组织移民开展劳务对接;公安局出台户政管理新政策;地税、国税、工商部门相继出台了税费减免文件;经委组织市内企业赴库区举办现场招聘会……
在推动移民‚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的过程中,重庆市坚持移民就业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异地与本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打造劳务品牌与发展劳务经济相结合的原则。采 取了城镇移民以本地就业和市内吸纳为主,农村移民以市外劳务输出为主;年龄偏大的以本地就业为主,年纪较轻的以异地就业为主等灵活的就业方式。通过‚发展经济安臵一批、落实政策扶持一批、就业服务帮助一批、职业培训输出一批‛,有力地推进了‚零就业家庭‛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在具体操作时,全市采取多种途径,促进移民就业。市移民局拿出300万专项资金,用于‚零就业家庭‛移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发出公益性、低门槛的岗位,推动安臵就业;提供小额贷款、落实税费减免,鼓励移民自主创业;依托劳务基地,向外输送就业,目前已形成‚广东服装、上海拆房、北京餐饮、新疆农场‛4大劳务基地;同时,还通过鼓励能人带动就业、指导中介推荐就业、对口支援帮助就业、结对帮扶落实就业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移民家庭‚零就业‛的问题。
各区县也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了许多好办法。万州区实行了送岗上门、送人上岗和领导包社区、干部包人头的‚两包两送‛责任制;璧山县移民局组织县内最好的企业,拿出最好的岗位提供给移民;巴南区推行了‚六个统一‛的机制;铜梁县实行‚四级联动‛;开县采取‚九个一批‛,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保姆式‛服务和‚量身选岗‛的措施。
万州区沙河街道近50岁的张道萍与丈夫都没有工作,靠打短工度日。去年底,街道通过努力把她安排到一家客运公司的中巴车上当监票员,每月有350元的稳定收入。‚虽然钱不多,但很稳定,而且每天只上半天班。像我这把年纪的人还能找到这样一份工作,已经很不容易了。‛
接下来,重庆还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三峡移民‚零就业家庭‛动 态消除机制,开启‚零就业家庭‛再就业快速通道,做到随时出现、随时援助、随时消除,以不断巩固三峡移民‚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成果。
(摘自:人民网重庆视窗5月30日电)
六、城乡统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世界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普遍遵循的规律。对我国来说,城乡统筹又有着特殊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农业大国和小农大国的国情决定了须坚持城乡统筹。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我国又是小农大国,绝大多数农民是分散经营。这就决定了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把重点放在农村;决定了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必然建立在自身产业比较齐全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而且各大部类之间、各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这两个特殊性,要求我国必须确立工农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我国目前出现的低水平的买方市场和内需不足,其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农村消费不旺。只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减少农民与发展现代农业须坚持城乡统筹。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必须在‚三农‛之外做文章,着眼于减少农民,促进农民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另一方面,又要加速工业化特别是城镇化进程,逐步把大部分农民从土地上、从农村中永久性地转移出去。而二者的结合,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解决人为形成的城乡差别须坚持城乡统筹。我国城乡差距有两个特征:一是城乡差距不是城乡之间在自由竞争基础上形成的梯度差距,而是通过城乡差别发展人为形成的,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的结果; 二是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市场失灵。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为3.11∶1,而且农民收入中相当一部分要用于再生产,加上社会福利及文教事业等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际上达到4∶1左右。合理的差距有助于刺激、拉动梯度发展和产业升级,但过大的差距却会导致城乡资源和市场的正常梯级传递链条断裂,产业间互相支持的效应丧失,市场作用失灵。弥合差距已不能单靠市场自发的力量,而必须通过政府强有力的人为统筹,加强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须坚持城乡统筹。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低水平主要是农村小康建设的低水平,不全面主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全面,不平衡主要是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言而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这就要求城乡统筹,特别是加大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加速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涉及整个社会管理构架的重组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核心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改变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进行全局性、战略性调整,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具体包括:统筹城乡资源配臵,重点是打通城乡市场梗阻,建立统一有序的城乡市场,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城乡互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重点是打破城乡产业分割,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促进城乡产业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国民收入分配,重点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统筹农民、市民待遇,重点是逐步使农民拥有 与城市人口平等的发展机会和享受同等的权利;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重点是发挥农村对城市化和启动市场的促进作用。
(摘自:《人民日报》2003.10.28第九版)
七、产业空虚: 中新网2月27日电 重庆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王鸿举坦言,三峡工程库区确实至今还存在产业空虚的问题。
2月27日,国新办就重庆直辖十年发展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王鸿举是在会上回答提问时作出上述表示的。
王鸿举说,三峡工程库区确实至今还存在产业空虚的问题,正在向好的方向演进,但是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一个实际的数据,调查失业率,前年这个区域高达12.8%,去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下降到11.5%,向好的方向演进有数据来支持。
王鸿举同时表示,在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之下,去年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在今后五年当中要投入550亿加强这个区域的工作。
一是发挥体制的优势,对口支援。沿海的发达省份,每一个都对口支援我们库区的一个县,比如说广东对口我们的巫山县、上海对口我们的万州区。重庆一共有九个区,除了现在的渝北区本身有移民外,其余的八个区分别对口我们库区的重点县、困难县。
第二,建立了相应的基金,对进入这个区的新办企业,包括外资企业、民营企业都给予政策的支持,比如说贴息、资本金的补充。我们还和国家开发银行联手,重庆市政府投资10亿,开发银行投资10亿,作为资本金搞了一个担保公司,对于民办企业中没有资产可以抵押的单位,我们提供担保。在土地配给、人员供应这些方面,我们也在重庆把整个库区放在第一保障区来对待。
第三,人的素质,事实上我们已经在移民的下一代当中开始普及十二年制的教育。我们的职业教育、职业介绍是合二为一的。(据中国 网文字直播整理)(摘自:王鸿举:三峡工程库区确实还存在产业空虚的问题 2007年02月27日 11: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八、大会主题:与时俱进地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摘自:(摘自:《在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5月23日)
九、314战略:314总体部署为新重庆导航。会议强调,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点就新阶段重庆发展勾画蓝图、导航定向。概括起来就是:明确了三大定位——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提出了一大目标——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交办了四大任务——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这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和四大任务,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称之为重庆新阶段发展的‘314’总体部署。”
(摘自:http://news.QQ.com
2007年03月20日02:19)十、二环八射:‚五年内,重庆高速路不仅能直通所有相邻省市,更重要的是,重庆二环八射路网全部囊括在国家路网之中。‛重庆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祖伟在解读重庆高速公路网的意义时说:‚这意味着二环八射路网的作用因为与国家路网的对接而被大大提升了。‛就此,重庆高发司工程管理部负责人首次对重庆二环八射高速公 路与国家‚7918‛高速公路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解读。
已建成的成渝高速公路重庆—内江段,进入了国家高速路网第9条纵线(重庆—昆明线)。由重庆经内江、宜宾、昭通抵达昆明,并可经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公路通道进入东南亚贸易区。
已建成的渝黔高速公路和即将通车的渝武(重庆—武胜)高速公路,共同进入国家第8条纵线高速公路(兰州—海口线)。从重庆出发,经渝武高速公路北上,过武胜、南充、广元,可以抵达甘肃省省会兰州;经渝黔线南下,则可沿遵义、贵阳、都匀、南宁、湛江抵达海口。
已建成的渝邻(重庆—邻水)高速公路和在建的渝湘高速公路,一起进入了国家第7条纵线高速公路(包头—茂名线)。由渝邻高速北上,过达州、安康、西安,可抵达内蒙古的包头市;由渝湘高速南下,经黔江、吉首、怀化、桂林,可抵达茂名。
在建的垫恩(垫江—恩施)高速公路和渝宜(重庆—宜昌)高速公路,位列国家第10条横线(上海—成都)和第11条横线(上海—重庆)。经垫恩高速公路西进,可经南充抵达成都;而垫恩高速公路取道恩施、渝宜高速公路取道宜昌,均可抵达武汉、上海。
在建的渝泸(重庆—泸州)高速公路和渝遂(重庆—遂宁)高速公路,则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中成渝环线的组成路段。该环线路径为重庆-泸州-宜宾-乐山-雅安-成都-绵阳-遂宁-重庆。
外环将成国家干线过境通道
多条国家高速公路干线在重庆交汇,它们将通过正在建设中的重庆外环高速进行过境转换。据高发司工程管理部负责人透露,为了给过境车辆提供一条最快速的转换通道,正在建设中的外环高速将成为我市唯一设计速度超过100公里/小时的高速路。
据了解,外环高速全长180多公里,其中北碚经走马至江津段共 68公里长的路段设计车速高达120公里/小时,其余120公里设计车速则为100公里/小时。高发司工程管理部负责人表示,‚这样一来,取道重庆的过境车辆,都可以经由外环高速公路快速转换到其余线路上。
(摘自:2006年10月11日 16:47:08 来源: 重庆商报)
十一、听证制度:随着民主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公民的参政意识、法律意识不断提高,要求直接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体现在行政法领域即要求行政民主化,让相对人更多地参与行政行为过程。在行政参与中,相对人必然要通过一定的程序途径最大限度地避免自己的权益遭受侵犯,而听证制度作为行政程序制度的核心部分充分提供了这样的保障。
1、行政听证制度的理论基础
‚如果有很多作为公民而积极行动的实际权利,也就是说,当公民享有一系列允许他们要求民主参与并把民主参与视为一种权利的时候,民主才是名副其实的民主。‛ [1]而在行政法领域,民主化行政,参与式行政,合作式行政正成为未来行政的发展趋势,这其中行政参与是行政民主化的重要的直接表现。而且现在行政民主化的实质就是大力发展直接民主,让公民(相对人)直接参与到行政行为中来,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的权益,防范公权力的恣意与滥用。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最终将影响到相对人的实体权利义务,而只有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制度的设立,才能切实保障相对人的权益,同时也保障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这样在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平衡点。而行政听证制度作为行政程序制度中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为相对人表达自己的意愿,平等、有效参与行政行为最大可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也为行政机关弄清事实,规范行政行为运作,作出合理行政行为,提 供了充分的程序保障。
听证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程序法律制度,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法理基础。一般认为,英美法上‚自然公正原则‛(the doctrine of natural justice)是听证制度赖以依存的法理基础,它包括两个最基本的程序规则:第一,任何人不能成为与自己有关的案件的法官;第二,任何人或任何团体在行使权力可能使别人受到不利影响时,必须听取对方的意见,每个人都有为自己辩护和防卫的权利。[2]第二个规则‚听取另一方的意见‛是现代听证制度的直接的法理基础。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公民在合理时间内得到通知的权利;2.公民有了解有权机关所作决定的论点和根据的权利;3.公民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2、行政听证制度的意义
听证制度体现了行政民主化的要求,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对社会一般公众或具体利害关系人而言,听证制度的实施是公民参政权在行政领域的体现,使其意志在行政领域得到充分地表达、体现,这样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民主权利意识,弱化对行政权的疏远、恐惧的情感,从而也会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和参与水平。其二,从经济学角度讲,有助于行政主体提高行使行政权的效率。虽然有人提出让社会一般公众或具体利害关系人参与行政行为进行听证会影响到效率的提高,但据成本分析、最终结果看,听证反而从程序上保障了行政决定的易被接受性,易完成行政事务,最终提高行政效率。[3]其三,从政治学角度讲,听证制度符合公共行政的民主取向。根据人民授权理论,人民对政府直接式或间接式的授权,不仅是现代政府及公共行政合法性的唯一来源,而且是公共行政运作前提,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政府行使公共权力必须要遵行、体现民主原则、宪政原则。让相对人参与行政行为体现了这样的本原宗旨。其四,听证制度有利于树立‚公 开行政‛的理念,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化接轨的需要。世贸组织是高度透明的国际组织,其规则主要就是行政法规则,其基本原则之一就是透明度原则,需要建立公正、透明的市场制度,排除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保证自由竞争。让公众通过听证参与行政过程有利于构建这样的公开透明政府,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其五,从整个社会角度讲,社会一般公众或具体利害关系人通过听证程序参与行政行为,使其直接与行政主体对话、协商解决利益冲突,使行政行为公开化,有助于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的进步、和谐。
3、行政听证制度的法律文本分析
顺应行政民主化的时代要求,立足本土环境、借鉴外国经验,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规定了听证制度。1996年3月1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首开先河,在第五章‚行政处罚的决定‛第三节中专门规定了听证程序,弥补了我国听证法律制度的空白。199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首次在中国将听证制度引入行政决策领域,其第二十三条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用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随后原国家计委相继发布了《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关于公布价格听证目录的通知》、《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将政策价格决策的听证规则得以具体化。2000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又将行政听证制度引入我国行政立法领域,其第五条、第五十八条就有相关规定。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其后,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 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具体规定了听证制度的内容,这其中充分体现了贯彻民主精神的行政立法要求。2002年10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首次将听证制度引入环境影响评价,为行政机关依法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资源提供了法律依据。2003年8月2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在第四章‚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中规定‚听证‛一节,进一步扩大了行政听证制度的适用范围。2005年8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其第九十八条规定:公安机关作出吊销许可证以及处二千元以上罚款的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权要求举行听证;违法治安管理行为人要求听证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依法举行听证。
虽然我国上述法律规定了听证制度,但其中不同的听证制度的功能和作用不相同,有必要将其区分对待。按听证程序是否正式,可以分为正式听证和非正式听证。正式听证指行政机关在制定法规时和作出行政决定时,举行正式的听证会,使当事人得以提出证据、质证、询问证人,行政机关基于听证记录作出决定的程序。非正式听证指行政机关在制定法规时和作出行政决定时,只须给予当事人口头或书面陈述意见的机会,以供行政机关参考,行政机关无须基于记录作出决定的程序。[4]按此种定义区分,我国目前属于正式听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听证制度属非正式听证。
按听证相对人是否特定,可以分为具体行政行为听证和抽象行政行为听证。听证的相对人是特定的时候,为具体行政行为听证,目前 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听证制度属于此类。听证的相对人不特定时,为抽象行政行为听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定的听证制度属于此类。
4、目前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主要缺陷
行政听证制度在我国设立已经十年时间,但结合我国行政法治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现行行政听证制度存在以下主要缺陷:
(1)、听证适用范围过于狭窄且不合理。行政听证只限于行政立法、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的确定、环境影响评价、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对于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给付以及除行政立法以外的行政决定的制定的其他抽象性行政行为等没有规定听证程序。另外还存在不合理之处,如《行政处罚法》只规定了听证仅限于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吊销许可证以及处二千元以上罚款的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可以听证,其他的具体行政行为被排除在听证程序外。
(2)、对听证程序规则未作出规定或规定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目前我国《价格法》、《立法法》、《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的可以采取召开听证会形式听取意见,未规定任何程序规则[5];对于《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作为特别法,其听证程序可适用《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虽规定一定的程序规则,但过于笼统,没有对听证主持人的资格、地位和权力、听证程序中举证责任、听证笔录的内容和效力、回避的具体情形进行规范,进而也影响了听证制度运行的效果。同时还存在地区、部门制定的部分听证程序规则,不统一、相互矛盾的操作性问题。
5、完善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思考
行政听证制度作为行政程序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运作来看由于现存的许多缺陷之处,其重要的程序价值意义在行政行为运作中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的行政听证制度以充分表现其应有的价值魅力是大势所趋。
(1)、完善我国行政听证制度应遵循的相关原则。注重公正与保证效率原则,是完善听证制度必须认真把握的,需要既要注重公正,又要保证效率,不能偏废其一。职能分离原则,行政听证必须确立听证主持人的相对独立与公正超然的法律地位,不能从事与听证和裁决不相容的活动。案卷排他性原则,既然法律规定了听证程序,就要落实它具有的作用,凡按照正式程序作出的决定只能以案卷为根据,不能以案卷以外,以当事人未知悉和未论证的事实为依据。举证阶段限制原则,要求当事人将所掌握的和案件有关的证据在听证阶段时提出,以保证当事人在正式听证中及时举证,防止事后证据出现。
(2)、完善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具体规范。逐步扩大行政行为听证的适用范围,一方面对现有的可听证的行政行为,其可听证的种类应扩展,另一方面对现有法律不可听证的行政行为也应逐步扩展。树立听证主持人相对独立和公正超然的地位,使听证主持人具有准司法者的中立地位,切实保障听证制度的实效。合理分配举证责任,为避免调查人员或相对人在听证后举证的现象,从而听证的效果大打折扣的现象的发生,应当建立一套合理配臵双方权利义务的举证责任机制。建立听证笔录应作为行政机关作出处罚决定的唯一依据的制度,凡经过听证程序的,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必须依照听证中提出、经过对质的具有证明力的证据而作出,不得考虑听证记录以外的材料。
注释: [1](英国)戴维〃赫尔顿:《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98页。
[2]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2页。
[3]参见习站鹏、刘海红:《浅论行政听证程序的意义》,山东法制报,2005年11月4日,第3版。
[4]应松年:《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518页。
[5]参见周清亮:《行政听证的理性检思及制度完善》 参考文献:
[1]刘莘:《行政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2]章剑生:《行政程序法基本理论》,法律出版社2003版。[3]董炯:《国家、公民与行政法——一个国家-社会的角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1999年版。
[5]应松年:《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人民法院)中国法院网〃曹锐
(摘自:中国法学资源网2007-3-23)十二、四小时重庆:2005年1月6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第47次常务会审议通过了《重庆市高速公路网规划》。该规划给重庆未来五年的公路建设提出了“四小时重庆”的建设目标,即到2010年,重庆主城区通过高速公路到其辖下的任何一个区县都只需要四个小时左右。这意味着重庆的公路建设将大大提速。查阅最全面的金融信息和最有价值的金融资源请登陆中国金融资源总库据重庆市交通委员会主 任丁纯介绍,重庆市为“四小时重庆”目标规划的“二环八射”骨架公路网络,除江津至合江段外,其余全部通过国家交通部批复。目前已经建成的714公里高速公路,初步形成了“一环五射”高速公路体系,正在建设的7个工程涉及716公里。其余工程将于2005年内全部开工。
据了解,届时重庆市将实现40个区县全部都通高速公路,最远区县政府所在地到重庆主城只需4小时;对外高速公路通道将达到19个,使重庆成为长江上游的交通枢纽;每万人拥有1公里高速公里里程。根据新的规划,高速公路将在原有“二环八射”的基础上,到2020年形成总规模3600公里,基本建成高速公路网,形成“三环、十射、三联线”的布局。按照这一规划,到2010年,重庆公路建设约需要资金1060亿元,而到2020年,重庆市投资高速公路的资金总计将达1990亿元。
突破融资瓶颈
这一新规划使重庆公路交通的资金缺口进一步扩大。按照原来的规划,重庆公路建设到2010年的资金缺口是797亿元,现在需要增加263亿,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投资市场。
这一规划无疑使重庆再次成为投资的热土。目前全国已经有数十家公司展开了对重庆高速公路建设这近2000亿元大蛋糕的争夺。但是想要投资的企业普遍都担心一件事情,那就是参与投资后,资金能不能按时到位。在他们看来,重庆的高速公路投资的确是一个大市场,但是相当于2004年重庆地方财政收入81.2%的资金落实起来不是那么容易。但在实现“八小时重庆”目标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重庆高等级公路建设投资公司(下称重庆高投),已经摸索出银行贷款、土地储备、旅游开发等融资手段,为重庆市公路建设融资问题的解决提 供了有效的办法。
重庆高投董事长李健表示,在过去的两年中,重庆高投已经获得了135亿元的银行贷款授信。
“集中信用,诚信为本”是重庆高投在融资方面坚持的理念,用重庆高投自己的话说“一个企业连最基本的诚信都没有了,哪有客户?企业只有丧失生存本领”。
一方面,重庆高投积极落实项目资本金,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国债资金、交通部补助、养路费等政府性投入,争取市政府和市交通委员会给予重庆高投公路辗选⑺胺寻.重庆高投的融资绝非停留在银行贷款上。除了贷款,重庆高投还采用了多种融资手段。1600亩、4000亩、7300亩„„通过公路、桥梁项目换取土地储备升值不断巩固原始资本的积累,这也是重庆高投在融资手段上的全国首创。2004年2月,重庆高投与重庆市北碚区政府签下协议,以土地置换的方式修建北碚嘉陵江碚东大桥。就在12月12日,碚东大桥正式开工,运营38年的嘉陵江朝阳大桥即将“退休”。
碚东大桥是重庆高投全额投资2亿元,北碚区政府以每亩10万元共4000亩土地进行置换的。建成后,将与绕城高速公路(拟建)、渝合高速公路、国道212线、省道204线相通,届时将成为北碚的重要交通枢纽。
除此之外,总投资3亿元的长寿长江大桥也将于近期动工,重庆高投将从长寿长江大桥处获得5000亩土地。目前重庆高投正在大胆尝试“你给我土地,我给你修桥修路”这种新型的公路融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缓解区县财政压力,还能解决投资方的资金难题,实现项目滚动开发,达成“四小时重庆”的目标也指日可待。
(摘自:2005-01-17 中国金融网)
第三篇: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解读
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解读
2012年5月16日至19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这次大会是在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全面胜利、奋力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发展,执政为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奋斗。
大会高度评价并批准了刘奇葆同志代表中共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大会认为,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我省的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分析了面临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未来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部署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纲领性文件。
“两个加快”有力保证了各项事业取得重大发展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浓墨重彩地概括总结了“两个加快”谱写崛起危难的恢宏篇章。这是对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四川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发展战略的充分肯定、发展成就的全面展示、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
“两个加快”的重大决策,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体现了省委化危为机的胆略卓识和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过去五年,四川走过极为特殊而艰难的不平凡历程,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灾害的严重冲击,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藏区维稳等重大事件的严峻考验。为改变“三个最大”的基本省情,省委作出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部署,针对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特殊形势,省委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又作出了“两个加快”的重大决策,一手抓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一手抓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践证明,“两个加快”重大决策的超常推进,有力保证了全省各项事业取得重大发展。
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四川取得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全面胜利,创造了人类抗御巨灾的伟大奇迹。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遭遇的破坏力最强、波及面最广、受灾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对大灾,省委团结带领全川各族
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打赢了抗震救灾的一场场硬仗。面对灾后重建这个世界性难题,我们坚持民生优先、规划引领、科学重建;坚持重建不仅仅是原地的恢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振兴发展。克服种种困难,仅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重建任务,使灾区发生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四川答卷”。
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奠基四川长远发展的坚实平台,开启由西部经济大省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新征程。面对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四川变困难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全省经济划出了一条“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坚强曲线,取得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成就。经济发展呈现出转折性、跃升性明显变化;全省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全国前列;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长期的“吃饭财政”正在实现向“发展财政”的历史性转变;产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基础设施实现历史跨越,综合枢纽地位明显提升。民生福祉不断改善,惠民富民成效显著,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超过70%,一大批民生难题得到解决。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人民凝心聚力、共克时艰,汇聚成推进“两个加快”的强大合力。
透过五年来的奋进历程,从战胜灾难与奋力拼搏的鲜活实践中凝结宝贵经验,必将成为推动四川未来发展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即:一是发展始终是四川第一位的任务,谋划四川发展重在坚持和把握加快发展的基本取向;二是着眼全局和长远才能赢得主动,确立战略定位重在找准四川在西部和全国的位置;三是内陆盆地更需要开放和创新精神,打开工作局面重在思想理念的解放和突破;四是应对复杂艰难局面取决于态度和工作,变被动为主动重在爬坡实干化危为机;五是一切工作首先要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解决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六是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干部队伍建设重在形成专注发展、风清气正的导向和氛围。用好用活这些来之不易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
加快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科学发展 跨越提升
科学发展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跨越发展是当前四川的时代使命。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是我省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任务总要求,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和发展的路径。报告提出的这一总体要求,凸显了省委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和发展大势的宽广眼界,是科学发展观在四川的具体实践,与省委九届四次全会 2
确立的总体取向一脉相承,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凝聚各方智慧,体现群众愿望,内涵十分丰富。
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是四川立足历史新起点、把握发展新特征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是四川跨越提升的根本要求,跨越提升是四川科学发展的突出体现。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调整,国家实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成渝经济区等重大战略,四川综合实力极大增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攻坚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期,具有了实现跨越提升的基础条件、重大机遇和内在动力。朝着这一总体要求确定的方向阔步前行,就一定能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四川的步伐。
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是四川找准着力方位、确定更高目标的根本指南。找准着力方位,必须抓住我省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解决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把基础做牢,把产业做强,把城市做大,把科教做优,把民生做实。确定更高目标,就要突出主题贯彻主线,体现跨越提升特点。报告确定的今后5年发展目标,既包含全省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三个翻番”等量的目标,也包含产业实力、城镇化水平、开放水平、发展保障能力、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五个提升”等质的目标,体现追赶跨越的信心决心,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坚持了好与快的统一。
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是四川追求更好质量、谋求更优发展的基本路径。追求更好质量、谋求更优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添发展动力活力,优化结构布局,坚持发展为民目的。报告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走跨越提升的发展之路,努力走在西部科学发展前列;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区域发展竞争优势;坚定不移走“两化”互动的发展之路,努力奠定四川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走统筹城乡的发展之路,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走富民和谐的发展之路,努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这“五条发展之路”和“五个努力”,正确处理了速度与质量、内力与外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富民与强省的关系,是对基本路径的深刻阐述,是四川实现更大更好发展的关键举措。
坚持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跨越提升,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奋斗,顺应群众期待,符合发展实际,必将凝聚起全省上下抢抓机遇、共促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四川取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更大成就,加快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
推进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是从四川实际出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当前,四川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出现了由扩大到缩小的“拐点”,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时期。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在准确把握我省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省委将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工业化是核心。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四川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应立足资源禀赋,加强水电、钒钛、天然气、稀土等优势资源的科学开发,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推进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优化园区布局,努力打造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发挥农产品资源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力度,打造特色产品和区域品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城镇化是依托。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提升城镇化水平。用科学规划引领产城统筹,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要形态,率先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加快发展川南城市群,积极培育川东北城市群,推动攀西城市群发展。集约发展小城镇,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加快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商贸镇、旅游镇和工业镇。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新区、产业新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天府新区建设,“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大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协调联动是关键。要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两化”互动和“三化”联动的关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三农”投入,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成片整体推进新村建设,打造新型农村社区。深入推进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逐步扩大省内改革试点范围,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变革推进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是保障。要以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加快铁路进出川通道和全省高速公路骨干网络建设,加快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完善次级交通枢纽,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紧紧围绕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全域灌溉”核心目标,着力构建节水高效的供水保障体系和稳妥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能源和信息网络建设,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更加主动地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改革开放中增强发展动力 在创新突破中巩固扩大优势
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是强国兴省的必由之路。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在改革开放中增强发展动力,在创新突破中巩固和扩大发展优势,大力提高我省现代化、国际化和市场化水平。
增强我省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首先要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近几年,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建设不断加快,公共服务进一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民生问题显著改观。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其主要原因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除,深层次改革还没有到位。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进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改革,加快社会领域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在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安排。
增强我省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关键要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加快建设西部内陆开放高地。当前,我省开放合作纵深推进,对外贸易呈现“高于全国、优于西部、逆势增长”的显著特点。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四川的开放程度仍然不高。因此,要牢牢把握国际产业调整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纵深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深化拓展与对口援建省市的全面合作,不断巩固四川作为西部地区投资首选地的地位,推动产业转移在我省有序承接和成功落地。打造开放合作平台,用好新川创新科技园、西博会等载体,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能力和水平。
增强我省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尤其要注重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大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前,四川正处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加速发展期,以经济区和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日益凸显。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推动重点区域加快发展,成为我省未来发展重要任务。要全面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强化成都发展核心,加快建设沿长江、成绵乐、成资内渝、成南遂渝、渝广达发展带,深入推进川渝合作。要积极推进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大力推进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积极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增强我省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必须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创新是四川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最大潜力。因此,要充分发挥我省的科教资源优势,坚持走创新驱动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四川。要着力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原始创新、集成能力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努力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大力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环境
建设民生政府 服务民众福祉是报告一大亮点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必须以实现人民富裕幸福为根本目标,更好地为各族人民谋福祉。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报告提出我省社会建设的新理念新定位新要求,展示出了我省民生优先、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民生政府,是报告的一大亮点。报告深刻阐述了建设民生政府的理念和路径,说明了民生改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基本职责,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着力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符合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样一条民生政府的建设之路全面清晰。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应有之义。报告明晰了社会事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要求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动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对教育的优化发展,是四川腾飞的基础。要统筹城乡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办好教育,让人民满意。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科技是四川创新发展的动力。要大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四川科学技术水平。
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关系我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报告对今后五年我省扶贫开发作出了全面部署。把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创新和重点。加快我省连片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要坚持开发式扶贫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科学制定实施规划,统筹整合资源,探索创新机制,强化落实责任,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基本服务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社会管理创新是关系发展稳定的系统工程,要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报告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什么地方抓起,从什么地方突破,报告给予了明确回答。在社会管理工作格局中,基层基础最为重要。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思路和举措,就是坚持以社区为重要切入点,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走出一条以社区管理促进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报告高度概括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点,要求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和特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法制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工程,要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为推进依法治省进程打下坚实基础。
四个重点任务是文化强省的总纲领总支撑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四个重点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文化作品。这四个重点任务是新时期我省文化建设的总纲领,是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的总支撑。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必须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抗震救灾精神是我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通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洗礼,我们不仅仅重建了一个山河壮美的物质家园,也重建了一个以“感恩奋进”文化为核心的精神家园。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就是顺应四川人民的共同心声,就是高举凝聚全川人民之力奋起赶超的一面精神大旗。要把抗震救灾精神融入到经常性的学雷锋活动中去,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必须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人类的幸福不仅仅是物质上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不仅包括物质成果,还包括文化生活上的成果。要全面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和省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显著。“十一五”期末,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八、中西部第一,占全省GDP比重3.03%,年均增长35%以上,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更远远高于同期全省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速,凸显出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当前,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面临调结构、转方式的严峻挑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够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对于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必须深入挖掘特色优势资源,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文化作品。一个地区的形象与文化软实力紧密相关,文化力是否强大的衡量标准是文化作品的质量,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越强,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力就越强。文化作品所传达的具体文化意象往往成为一个地方展现给世界的形象。当前,我省对很多优质文化资源还缺乏大手笔和精耕细作的开发,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还不高,缺乏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化作品。因此,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优秀民俗文化,大力推出根植于巴蜀文化、反映时代要求的优秀作品,塑造四川特色文化品牌形象,形成巨大的文化吸引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做好五个“坚持” 为“高地”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防范 “四种危险”,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按照党代会报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持续强化党的意识、执政意识、发展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坚持以鲜明用人导向为重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大力选拔人品正、干实事、真爬坡、敢破难的干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重点抓好各级党政“一把手”队伍建设。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领导班子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四川各项事业发展中来。
三是坚持以抓基层打基础为重点筑牢为民执政的基石,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选好带头人、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推进一体化的基层党建思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层力量薄弱地区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工作,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推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制度,深化党代会常任制试点。
四是坚持以联系服务群众为重点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着力形成优良作风,凝聚党心民心。自觉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使决策和工作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构建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推进机关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着力改善政务环境,以优良的作风促政风带民风。
五是坚持以完善惩防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着力保持良好执政形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健全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严肃查办各类腐败案件,对腐败分子从严惩处、绝不姑息,推动党风政风行风持续好转。
击鼓奋进 攻坚克难 大踏步发展
今后五年,将是击鼓奋进的五年。高位增长态势已经确立,竞相发展氛围日益浓厚,我们必须朝着更加宏伟的目标,高位求进、奋力争先,保持领跑西部、追赶东部的发展劲头。
今后五年,将是攻坚克难的五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困难挑战不可低估,我们必须坚持“四个特别”的要求,勇于担当、敢于破难,始终保持爬坡上坎、向上攀登的精神状态。
今后五年,将是大踏步发展的五年。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多重机遇相互叠加,我们必须坚定跨越提升的信心决心,只争朝夕、阔步前行,担负起加快四川发展、造福全川人民的历史重任。
第四篇: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解读
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解读
2012年5月16日至19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这次大会是在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全面胜利、奋力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发展,执政为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奋斗。
大会高度评价并批准了刘奇葆同志代表中共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大会认为,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我省的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分析了面临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未来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等重大机遇,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四川)和奋斗目标(“三个翻番”、“五个提升”:“三个翻番”,即全省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五个提升”,即产业实力显著提升,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部署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是指导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纲领性文件。
“两个加快”有力保证了各项事业取得重大发展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浓墨重彩地概括总结了“两个加快”谱写崛起危难的恢宏篇章。这是对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四川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发展战略的充分肯定、发展成就的全面展示、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
“两个加快”的重大决策,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体现了省委化危为机的胆略卓识和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过去五年,四川走过极为特殊而艰难的不平凡历程,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灾害的严重冲击,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藏区维稳等重大事件的严峻考验。为改变“三个最大”的基本省情,省委作出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部署,针对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特殊形势,省委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又作出了“两个加快”的重大决策,一手抓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一手抓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践证明,“两个加快”重大决策的超常推进,有力保证了全省各项事业取得重大发展。
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四川取得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全面胜利,创造了人类抗御巨灾的伟大奇迹。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遭遇的破坏力最强、波及面最广、受灾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对大灾,省委团结带领全川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打赢了抗震救灾的一场场硬仗。面对灾后重建这个世界性难题,我们坚持民生优先、规划引领、科学重建;坚持重建不仅仅是原地的恢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振兴发展。克服种种困难,仅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重建任务,使灾区发生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四川答卷”。
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奠基四川长远发展的坚实平台,开启由西部 经济大省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新征程。面对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四川变困难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全省经济划出了一条“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坚强曲线,取得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成就。经济发展呈现出转折性、跃升性明显变化;全省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全国前列;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长期的“吃饭财政”正在实现向“发展财政”的历史性转变;产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基础设施实现历史跨越,综合枢纽地位明显提升。民生福祉不断改善,惠民富民成效显著,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超过70%,一大批民生难题得到解决。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人民凝心聚力、共克时艰,汇聚成推进“两个加快”的强大合力。
透过五年来的奋进历程,从战胜灾难与奋力拼搏的鲜活实践中凝结宝贵经验,必将成为推动四川未来发展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即:一是发展始终是四川第一位的任务,谋划四川发展重在坚持和把握加快发展的基本取向;二是着眼全局和长远才能赢得主动,确立战略定位重在找准四川在西部和全国的位臵;三是内陆盆地更需要开放和创新精神,打开工作局面重在思想理念的解放和突破;四是应对复杂艰难局面取决于态度和工作,变被动为主动重在爬坡实干化危为机;五是一切工作首先要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解决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六是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干部队伍建设重在形成专注发展、风清气正的导向和氛围。用好用活这些来之不易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
加快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科学发展 跨越提升
科学发展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跨越发展是当前四川的时代使命。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是我省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任务总要求,指明了 奋斗的方向和发展的路径。报告提出的这一总体要求,凸显了省委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和发展大势的宽广眼界,是科学发展观在四川的具体实践,与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立的总体取向一脉相承,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凝聚各方智慧,体现群众愿望,内涵十分丰富。
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是四川立足历史新起点、把握发展新特征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是四川跨越提升的根本要求,跨越提升是四川科学发展的突出体现。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调整,国家实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成渝经济区等重大战略,四川综合实力极大增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攻坚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期,具有了实现跨越提升的基础条件、重大机遇和内在动力。朝着这一总体要求确定的方向阔步前行,就一定能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四川的步伐。
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是四川找准着力方位、确定更高目标的根本指南。找准着力方位,必须抓住我省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解决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把基础做牢,把产业做强,把城市做大,把科教做优,把民生做实。确定更高目标,就要突出主题贯彻主线,体现跨越提升特点。报告确定的今后5年发展目标,既包含全省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三个翻番”等量的目标,也包含产业实力、城镇化水平、开放水平、发展保障能力、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五个提升”等质的目标,体现追赶跨越的信心决心,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坚持了好与快的统一。
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是四川追求更好质量、谋求更优发展的基本路径。追求更好质量、谋求更优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添发 展动力活力,优化结构布局,坚持发展为民目的。报告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走跨越提升的发展之路,努力走在西部科学发展前列;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区域发展竞争优势;坚定不移走“两化”互动的发展之路,努力奠定四川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走统筹城乡的发展之路,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走富民和谐的发展之路,努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这“五条发展之路”和“五个努力”,正确处理了速度与质量、内力与外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富民与强省的关系,是对基本路径的深刻阐述,是四川实现更大更好发展的关键举措。
坚持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跨越提升,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奋斗,顺应群众期待,符合发展实际,必将凝聚起全省上下抢抓机遇、共促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四川取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更大成就,加快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
推进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是从四川实际出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当前,四川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出现了由扩大到缩小的“拐点”,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时期。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在准确把握我省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省委将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工业化是核心。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四川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应立足资源禀赋,加强水电、钒钛、天然气、稀土等优势资源的科学开发,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建设 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推进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优化园区布局,努力打造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发挥农产品资源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力度,打造特色产品和区域品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城镇化是依托。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提升城镇化水平。用科学规划引领产城统筹,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要形态,率先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加快发展川南城市群,积极培育川东北城市群,推动攀西城市群发展。集约发展小城镇,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加快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商贸镇、旅游镇和工业镇。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新区、产业新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天府新区建设,“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大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协调联动是关键。要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两化”互动和“三化”联动的关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三农”投入,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成片整体推进新村建设,打造新型农村社区。深入推进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逐步扩大省内改革试点范围,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变革推进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是保障。要以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加快铁路进出川通道和全省高速公路骨干网络建设,加快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完善次级交通枢纽,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紧紧围绕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全域灌溉”核心目标,着力构建节水高效的供水保障体系和稳妥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能源和信息网络建设,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更加主动地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改革开放中增强发展动力 在创新突破中巩固扩大优势
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是强国兴省的必由之路。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在改革开放中增强发展动力,在创新突破中巩固和扩大发展优势,大力提高我省现代化、国际化和市场化水平。
增强我省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首先要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近几年,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建设不断加快,公共服务进一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民生问题显著改观。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其主要原因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除,深层次改革还没有到位。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进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改革,加快社会领域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在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安排。
增强我省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关键要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加快建设西部内陆开放高地。当前,我省开放合作纵深推进,对外贸易呈现“高于全国、优于西部、逆势增长”的显著特点。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四川的开放程度仍然不高。因此,要牢牢把握国际产业调整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 大机遇,纵深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深化拓展与对口援建省市的全面合作,不断巩固四川作为西部地区投资首选地的地位,推动产业转移在我省有序承接和成功落地。打造开放合作平台,用好新川创新科技园、西博会等载体,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能力和水平。
增强我省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尤其要注重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大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前,四川正处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期,以经济区和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日益凸显。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推动重点区域加快发展,成为我省未来发展重要任务。要全面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强化成都发展核心,加快建设沿长江、成绵乐、成资内渝、成南遂渝、渝广达发展带,深入推进川渝合作。要积极推进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大力推进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积极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增强我省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必须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创新是四川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最大潜力。因此,要充分发挥我省的科教资源优势,坚持走创新驱动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四川。要着力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原始创新、集成能力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努力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大力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环境
建设民生政府 服务民众福祉是报告一大亮点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必须以实现人民富裕幸福为根本目标,更好地为各族人民谋福祉。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报告提出我省社会建设的新理念新定 位新要求,展示出了我省民生优先、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民生政府,是报告的一大亮点。报告深刻阐述了建设民生政府的理念和路径,说明了民生改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基本职责,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着力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符合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样一条民生政府的建设之路全面清晰。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应有之义。报告明晰了社会事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要求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动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对教育的优化发展,是四川腾飞的基础。要统筹城乡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办好教育,让人民满意。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科技是四川创新发展的动力。要大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四川科学技术水平。
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关系我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报告对今后五年我省扶贫开发作出了全面部署。把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创新和重点。加快我省连片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要坚持开发式扶贫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科学制定实施规划,统筹整合资源,探索创新机制,强化落实责任,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基本服务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社会管理创新是关系发展稳定的系统工程,要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报告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什么地方抓起,从什么地方突破,报告给予了明确回答。在社会管理工作格局中,基层基础最为重要。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思路和举措,就是坚持以社区为重要切入点,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走出一条以社区管理促进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报告高度概括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点,要求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和特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法制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工程,要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为推进依法治省进程打下坚实基础。
四个重点任务是文化强省的总纲领总支撑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四个重点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文化作品。这四个重点任务是新时期我省文化建设的总纲领,是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的总支撑。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必须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抗震救灾精神是我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通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洗礼,我们不仅仅重建了一个山河壮美的物质家园,也重建了一个以“感恩奋进”文化为核心的精神家园。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就是顺应四川人民的共同心声,就是高举凝聚全川人民之力奋起赶超的一面精神大旗。要把抗震救灾精神融入到经常性的学雷锋活动中去,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必须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人类的幸福不仅仅是物质上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不仅包括物质成果,还包括文化生活上的成果。要全面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和省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显著。“十一五”期末,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八、中西部第一,占全省GDP比重3.03%,年均增长35%以上,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更远远高于同期全省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速,凸显出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当前,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面临调结构、转方式的严峻挑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够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对于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必须深入挖掘特色优势资源,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文化作品。一个地区的形象与文化软实力紧密相关,文化力是否强大的衡量标准是文化作品的质量,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越强,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力就越强。文化作品所传达的具体文化意象往往成为一个地方展现给世界的形象。当前,我省对很多优质文化资源还缺乏大手笔和精耕细作的开发,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还不高,缺乏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化作品。因此,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优秀民俗文化,大力推出根植于巴蜀文化、反映时代要求的优秀作品,塑造四川特色文化品牌形象,形成巨大的文化吸引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做好五个“坚持” 为“高地”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党的执 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防范 “四种危险”,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按照党代会报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持续强化党的意识、执政意识、发展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坚持以鲜明用人导向为重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大力选拔人品正、干实事、真爬坡、敢破难的干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重点抓好各级党政“一把手”队伍建设。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领导班子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四川各项事业发展中来。
三是坚持以抓基层打基础为重点筑牢为民执政的基石,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选好带头人、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推进一体化的基层党建思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层力量薄弱地区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工作,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推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制度,深化党代会常任制试点。
四是坚持以联系服务群众为重点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着力形成优良作风,凝聚党心民心。自觉把人民放在最高位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使决策和工作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构建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推进机关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着力改善政务环境,以优良的作风促政风带民风。
五是坚持以完善惩防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着力保持良好执政形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健全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严肃查办各类腐败案件,对腐败分子从严惩处、绝不姑息,推动党风政风行风持续好转。
击鼓奋进 攻坚克难 大踏步发展
今后五年,将是击鼓奋进的五年。高位增长态势已经确立,竞相发展氛围日益浓厚,我们必须朝着更加宏伟的目标,高位求进、奋力争先,保持领跑西部、追赶东部的发展劲头。
今后五年,将是攻坚克难的五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困难挑战不可低估,我们必须坚持“四个特别”的要求,勇于担当、敢于破难,始终保持爬坡上坎、向上攀登的精神状态。
今后五年,将是大踏步发展的五年。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多重机遇相互叠加,我们必须坚定跨越提升的信心决心,只争朝夕、阔步前行,担负起加快四川发展、造福全川人民的历史重任。
第五篇:2017兵团第七次党代会精神解读
2017兵团第七次党代会精神解读
2017兵团第七次党代会精神解读党代会之所以会备受关注,因为九年来再次召开的党代会,既是总结过去工作的重要会议,也是选举新一届领导班子、对未来五年工作作出重要部署的会议,对兵团发展都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我们综合各方信息,为您盘点兵团第七次党代会十大看点
看点一:召开时机重要,意义重大兵团上次召开党代会,是在2008年的6月份。九年来,从中央到兵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央召开了十八大,召开了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总书记亲临新疆和兵团考察,确定了新形势下的治疆方略。新疆也发生了很多大事要事。兵团各项事业的发展与九年之前相比,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兵团第七次党代会是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推进新疆工作总目标重要之年、贯彻中央关于兵团深化改革部署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看点二:代表来源广泛出席本次党代会的正式代表524名,代表着24.77万兵团党员,兼顾兵团、师市、团场、基层一线等各个层次以及解放军、武警部队、企事业单位、兵直单位等各个方面,覆盖兵团经济、科技、政法、教育、宣传、文化等各个行业,包含工人、职工、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援疆干部等各个群体。
看点三:党代会报告通过一个好报告,选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始终是换届的两件大事。3月31日上午的开幕式上,孙金龙代表中国共产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届委员会作题为《坚决落实党中央对兵团的定位要求 履行兵团职责使命 发挥兵团特殊作用 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而奋斗》的报告。党代会报告的十个部分:
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指引下,兵团各项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二、准确把握新时期新要求,进一步发挥好特殊作用。
三、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强化看家本领。
四、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坚定深化兵团改革。
五、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不断壮大综合实力。
六、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推进兵地融合民族团结。
七、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坚决推进向南发展。
八、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九、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推动兵团文化发展繁荣。
十、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全面从严治党。
看点四:选举产生新一届兵团党委班子党代会除了绘就兵团未来5年发展的“路线图”,还将选出一届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实现党代会提出目标任务的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新一届班子有哪些新面孔,值得期待。
看点五:中央对兵团的定位和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兵团寄托着殷切期望。兵团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必须贯彻落实中央对兵团的定位和要求。概况起来讲就是“三大功能”“四大作用”。“三大功能”“四大作用”4月2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新疆和兵团考察。总书记十分关心兵团广大干部职工生产生活。4月29日上午,总书记专程来到六师五家渠市,就做好新形势下的兵团工作进行调研。习近平强调,兵团的存在和发展绝非权宜之举,而是长远大计。新形势下,兵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做好新疆工作,必须把兵团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事关根本、基础、长远的问题上发力。要发挥好兵团调节社会结构、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协调、优化人口资源等特殊作用,使兵团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
看点六:自治区党委对兵团有哪些期望和要求?自治区党委书记、兵团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陈全国出席会议并讲话。陈全国书记对兵团成绩充分肯定,对兵团工作大力支持。他说:国家利益就是兵团利益、新疆大局就是兵团大局,坚持兵团的存在就是力量、兵团发展就是新疆发展、兵团壮大就是新疆壮大、兵团改革就是新疆改革,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聚焦特殊使命作用,坚定不移地把兵团建设好发展好。陈全国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对兵团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兵团发展寄予厚望,鼓舞士气,振奋人心。
看点七:兵团六次党代会以来的成绩如何评价?兵团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兵团党委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和对兵团的定位要求,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工作部署,切实履行职责使命,维稳戍边能力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建设成效明显,文化引领更加有力,兵地融合全面深化,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从严治党持续深入,各项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看点八:未来五年兵团工作如何布局?兵团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五年,兵团工作将坚持党中央对兵团的性质定位和大政方针,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聚焦兵团职责使命,强化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推进兵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履行好 “三大功能”、发挥好“四大作用”,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提高维稳戍边能力、促进兵地融合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建设高素质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作出更大贡献。
看点九:未来五年,兵团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概况起来,党代会报告提出了未来五年八个方面的奋斗目标:综合实力全面提升。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3030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经济总量占自治区比重较大幅度提升。形成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新型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非公经济占到70%,先进文化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增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项事业实现全方位均衡协调发展。作用发挥更加有力。维稳戍边基础更加坚实,建设全国一流民兵队伍取得新的进展,战略布局调整和战略力量充实取得突破,政法维稳力量不断加强,党政军警兵民“六位一体”稳边控边机制得到加强,“压舱石”的战略稳定作用、嵌入式的战略支撑作用、非常时期“安全岛”的战略储备作用、辐射周边的战略影响作用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基本形成与履行新时期维稳戍边使命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党的核心领导地位进一步强化,“政”的职能健全和转变,“军”的属性更加彰显,“企”的市场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兵团体制的特殊优势和发展活力充分释放。社会建设全面推进。2020年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城镇和连队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覆盖率达到10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9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7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各族职工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人口总量大幅增长。向南发展取得突破。南疆兵团工业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心城市和城镇群建设加快推进,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区域人口结构优化,兵团在南疆的布局更加完善,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显著增强,统筹推进兵团向南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整体态势蔚然形成。兵地融合深入推进。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初步建立,“五共同一促进”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兵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干部人才交流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经济融合发展、文化交融共建、维稳责任共担、民族团结共创局面。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看点十:兵团深化改革如何推进?落实中央关于兵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是兵团广大职工群众非常关心的问题。兵团党代会报告指出,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坚定深化兵团改革。要深思细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兵团深化改革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强化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全力抓好贯彻落实。要扭住一个根本,把有利于实现总目标、增强兵团的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要强化责任担当,以落实党的治疆方略、推进兵团长远发展的高度政治自觉,以刀刃向内、壮士断腕、自我革命的大无畏政治勇气,坚定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兵团深化改革部署。要抓住关键环节,强化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健全和转变“政”的职能,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和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切实提高维稳戍边能力,大力推动兵地融合发展。要形成强大合力,把握正确方向,凝聚改革共识,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参与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2017兵团第七次党代会精神解读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新疆和兵团工作的大政方针,贯彻落实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总结兵团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特别是近五年的主要工作,部署今后五年的工作,动员兵团全体党员和广大干部职工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履行兵团职责使命、发挥兵团特殊作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而努力奋斗。
孙金龙向大会作的报告分为十个部分:
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指引下,兵团各项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二、准确把握新时期新要求,进一步发挥好特殊作用。
三、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强化看家本领。
四、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坚定深化兵团改革。
五、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不断壮大综合实力。
六、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推进兵地融合民族团结。
七、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坚决推进向南发展。
八、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九、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推动兵团文化发展繁荣。
十、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全面从严治党。
孙金龙指出,兵团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兵团党委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和对兵团的定位要求,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工作部署,切实履行职责使命,维稳戍边能力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建设成效明显,文化引领更加有力,兵地融合全面深化,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从严治党持续深入,各项工作迈出坚实步伐。总结这些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落实中央部署;必须紧紧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忠诚履行职责使命;必须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壮大综合实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必须主动融入新疆大局,促进兵地融合发展;必须大力弘扬兵团精神,凝聚强大精神动力;必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兵团事业提供根本保证。孙金龙强调,兵团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准确把握新时期新要求,进一步发挥好特殊作用。兵团上下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定坚决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部署要求,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兵团工作,更好发挥兵团特殊作用,不辜负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期望和重托。未来五年,兵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党中央对兵团的性质定位和大政方针,坚持国家利益就是兵团利益、新疆大局就是兵团大局,坚持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聚焦兵团职责使命,强化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推进兵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履行好“三大功能”、发挥好“四大作用”,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提高维稳戍边能力、促进兵地融合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建设高素质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作出更大贡献。下一阶段的奋斗目标是:综合实力全面提升。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3030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经济总量占自治区比重较大幅度提升。形成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新型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非公经济占到70%,先进文化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增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项事业实现全方位均衡协调发展。作用发挥更加有力。维稳戍边基础更加坚实,建设全国一流民兵队伍取得新的进展,战略布局调整和战略力量充实取得突破,政法维稳力量不断加强,党政军警兵民“六位一体”稳边控边机制得到加强,“压舱石”的战略稳定作用、嵌入式的战略支撑作用、非常时期“安全岛”的战略储备作用、辐射周边的战略影响作用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基本形成与履行新时期维稳戍边使命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党的核心领导地位进一步强化,“政”的职能健全和转变,“军”的属性更加彰显,“企”的市场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兵团体制的特殊优势和发展活力充分释放。社会建设全面推进。2020年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城镇和连队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覆盖率达到10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9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7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人口总量大幅增长。向南发展取得突破。南疆兵团工业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心城市和城镇群建设加快推进,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区域人口结构优化,兵团在南疆的布局更加完善,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显著增强,统筹推进兵团向南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整体态势蔚然形成。兵地融合深入推进。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初步建立,“五共同一促进”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兵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干部人才交流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经济融合发展、文化交融共建、维稳责任共担、民族团结共创局面。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从严管党治党责任进一步落实,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高素质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良好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
孙金龙指出,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强化看家本领。要时刻牢记党中央和总书记的重托,始终把维稳戍边作为对兵团的根本定位和检验兵团工作的根本标准,紧紧扭住这个根本,扎实提升维稳戍边能力、推进维护稳定工作、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做好宗教工作、推进法治兵团和平安兵团建设,不断彰显“军”的属性,切实履行好职责使命。
孙金龙强调,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坚定深化兵团改革。要深思细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兵团深化改革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强化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全力抓好贯彻落实。要扭住一个根本,把有利于实现总目标、增强兵团的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要强化责任担当,以落实党的治疆方略、推进兵团长远发展的高度政治自觉,以刀刃向内、壮士断腕、自我革命的大无畏政治勇气,坚定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兵团深化改革部署。要抓住关键环节,强化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健全和转变“政”的职能,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和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切实提高维稳戍边能力,大力推动兵地融合发展。要形成强大合力,把握正确方向,凝聚改革共识,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参与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孙金龙指出,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不断壮大综合实力。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升“三化”建设水平。要集中力量发展工业,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具有兵团特色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投资、开放、招商工作,更加注重发挥对口援疆作用,推动兵团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孙金龙强调,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推进兵地融合民族团结。要更加积极主动融入新疆大局,牢固树立“兵地一盘棋”思想,在新疆大局中找准兵地融合切入点、兵地同频共振契合点。要积极主动向地方学习,以开放的胸襟、谦逊的态度,学习借鉴地方的好做法好经验。要突出优势特色深化兵地合作,与时俱进丰富创新兵地融合形式,实现“1+1>2”的效果。要把兵团建设成民族团结示范区,广泛开展“五共同一促进”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好“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把民族团结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
孙金龙指出,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坚决推进向南发展。要强化“棋眼”意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切实在兵团向南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新进展,让南疆出现更有利于长治久安的结构性变化。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转移到壮大经济规模、壮大人口规模上来。要创新发展思路,科学有效推进落实,着力提升一产、强攻二产、发展三产,发挥南疆城市城镇在维稳戍边、集聚人口、传播文明方面的独特功能。要完善体制机制,合力推进向南发展,各级各部门各方面要通力协作,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坚持集聚人口的政策导向,引导和推动各单位通过深挖农业潜力、厚植城镇势能、强化产业动能,加快集聚和壮大人口规模。
孙金龙强调,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着力保障改善民生。要不断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以办好惠民“十件实事”为抓手,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要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南疆困难团场、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和边境团场贫困人口为重点,全面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做到“八个到位”。要深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建设美丽兵团。
孙金龙指出,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推动兵团文化发展繁荣。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持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兵团精神、老兵精神,让广大干部群众有信仰有理想有力量。要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覆盖兵团、辐射周边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大力提升兵团先进文化传播能力,深化与周边地方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兵团经济的比重。
孙金龙强调,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全面从严治党。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全面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要全面落实党内监督责任,推动党内监督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要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把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建设一支政治上坚强有力、经得起风浪考验、适应新形势兵团履行职责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坚持不懈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健全区域化、网格化、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要切实加强兵团城市人大、政府、政协工作,更好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用。要持之以恒深化作风建设,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严厉的惩戒机制,推动干部作风根本好转。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明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注重惩防并举、标本兼治。
孙金龙最后强调,兵团已经行进在新长征路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自治区党委统一领导下,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切实履行兵团职责使命,充分发挥兵团特殊作用,为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