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珞小数学组课题方案【9.6】
重庆市江津区珞璜教育管理中心
“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学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珞璜小学课题组(小学数学)实验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无疑将对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2003年开始,重庆市重点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一项目的实施,为我们农村教师和学生打开了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扇窗户。
2005年9月,我校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项目”。2009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财政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设施设备和信息技术设备管理等有关工作的通知》(渝教财〔2009〕13号),一些城市学校开始试点运作“班班通”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了办学效益,也为农村学校配备“班班通”数字资源奠定了基础。到2012年我学校开始逐步建成“班班通”数字资源接收系统,大量优质快捷的远程教育资源进入学校,初步建立起远程教育框架体系。远程教育好像清风活水,给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如何在学校得到有效应用,及时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远程教育与中小学各科教学的结合点,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和落后的教学方法、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是我们迫在眉捷要解决的问题,至此我们提出了“数字教育资源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十二五”期间,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加快远程教育资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对其进行有效地选择、加工、优化、整合,创造逼真的教学环境,突出教学重点,降低教学难度,1 开阔教师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彻底改变农村学校各科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靠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时代的要求,实际的需要。
课题组立足于农村地区教师素质偏低,学生学习方式被动单一,远程教育项目应用效率不高、效益不够显著等现状,结合“班班通”资源系统的广泛应用,深化本课题的研究,以“班班通”资源平台为载体,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手段,以切实提高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水平为宗旨,促使参与实验教师在实践中广泛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研究数字教育资源和创造数字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育人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和谐发展。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学习知识的意愿。”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能拔动学生的心弦,像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现代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老师传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资源发生关系后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课堂教学主义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课堂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有效的支持“学”。
二、研究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1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数字资源在创设情境氛围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它集图、文、音、像于一体,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生动形象的多种表现形式,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利用数字教育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辅助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
3数字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展了学生学习视野,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
4利用数字教育资源,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为探究教学插上了翅膀,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培养了小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为指导,科学、系统地设计研究方案,安排研究进程,建设高效适用的基于班班通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远程数字教育资源、校本化资源库,力求探索出实现最优教学效果所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2、实用性原则
所建设的“班班通”远程数字教育资源、校本化资源库对教学应用的支持要灵活多样,满足不同教师不同方式的教学需要。其呈现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合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需要或个别化辅导,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需要。为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3、目的性原则
为达到运用“班班通”远程数字教育资源、校本化资源库,帮助优化学习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目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材料要做到:①直观(或间接直观)生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科学系统,能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便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③信息容量大,能扩宽学生的知识面;④沟通信息反馈渠道,便于学生相互学习、交流;⑤教学模式新颖、科学、实用,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开放性和包容性原则
基于班班通网络环境下的远程数字教育资源、校本化资源库既为教师提供数学教育本身的内部资源,同时有利于收集、整理外部资源,容纳各类资源和各种开发方式和手段。
5、效益性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集音、像、色于一体,生动、形象地诉诸于学生的眼、耳、身等感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正确的信息,优化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得轻松、快捷,从而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
6、发展性原则
基于“班班通”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在稳定成型的基础上能不断扩充和修正完善其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互联网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在获取资源和进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表现出来,它将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我们可以收集一些学习素材,下载一些与课程直接相关的内容在教学中应用。还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网站供学生选择,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进行交流。
(三)研究内容
1、从总体上看,应用研究的内容有:(1)在班班通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革新(2)数学新型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的探索
(3)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4)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建构与探究(5)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建构与探究
2、具体研究的内容有:
(1)利用数字教育资源优势,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因此,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儿童心理特点和需要。在教学中要重视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将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也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这样不仅节约时间,而且给学生的吸引力也大,能加深印象,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也得到明显提高。
(2)利用数字教字设备优势,改变教学结构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在引入现代远程教育以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内容进行合作探索,实践与思考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再也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方式,要求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手段,通过多种媒体资源,联系生活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改变以往备教学目标、板书、教学过程等环节的老套备课方式,应当充分考虑远教资源及其设备迅速及时、画面美观、图文声像并茂等优势,充分发掘这些优点,备资源,备媒体。教师在这种新形式下的备课尽量采用电子备课的方式,在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实际的同时对照远程教育资源,充分理解远程教育设备在展示信息、反馈信息、激起反应、控制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充分考虑多媒体设备容量大、传输快的特点,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改变教学结构的设计,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益。
(3)利用班班通资源优势,展示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感性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此时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才是数学教学。特别是应用教学,运用多媒体能形象创造出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索,从而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班班资源优势,模拟各种生活场景,促进知识应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数学课程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教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可见应用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更广阔的空间,甚至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知识学习与解决生活问题是脱节的,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就不能体现数学教学的价值,就不利于学生知识内化,促使学生能力的形成。利用现代远程教 5 育资源,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模拟生活场景,多视角展示社会生活场面,提取其中的数学元素,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指导和激励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应用意识和应用水平,增强数学价值观,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5)利用班班通资源优势,开阔学生视野空间,提高综合能力。农村小学的学生受条件限制,往往见识浅薄,视野狭窄,知识面仅限于书本知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阔学生视野空间,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古今中外名人趣事,数学历史,趣味数学故事,即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自觉性。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有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在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课题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不断改进课题研究方法。
实验法:按照随机的原则在同年级中选择实验班级,定期进行测试,收集各项数据,结合学生现状和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描述。
经验总结法:参研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撰写论文或报告。
文献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有关资料,为本课题提供实践的依据。
行动研究法:在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系统、科学地解决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按照“设计——建库——应用——评价——修正”五个步骤,建设、完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教育资源与校本化资源库,为教育教学服务,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变革师生的教与学的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断产生和完善研究成果。
三、研究的思路与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7月)启动阶段,设计、完善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2013年3月—2013年7月,在主持人周德平的带领下,课题组成人员开展课题立项的相关工作,召开课题研究报告会,确定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落实课题实验研究人员及其分工,制定相关研究管理制度,确定“班班通”实验班级、主研教师(名字写进总课题组《申请评审书》)、参研教 6 师,进行实验前测,撰写课题实验方案、开题报告等,紧接着课题组召开“数字教育资源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实验工作系列培训。
(二)实施阶段(2013年8月—2015年8月)
(1)确定本课题的研究策略,让实验班教师逐步养成熟练地利用自己的信息素养进行实践研究;
(2)对实验的实施过程进行管理和调控;(3)定期组织工作交流和阶段成果汇报观摩活动;(4)在实施过程中组织教师动态培训,外出参观学习;
(5)采集研究有关数据,积累资料等,相关人员完成研究内容中规定的各自的研究任务。
1.“班班通”网络环境下数学学科数字教育资源和校本化资源的建设 将根据重庆市、江津区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相关要求,对资源进行开发与应用的设计,按学科知识要点进行分类构建,以适应教材的变化,方便教师应用于教学实践。
(1)数字教育资源库的结构
A、素材库:素材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能被直接引用的基本材料,以图片和文本方式呈现。
数学学科素材有:1)基础知识:各种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2)数学史话:介绍与各种数学知识相关的渊源、由来和数学背景;3)数学故事:介绍与古今中外的数学故事、名人轶事、趣事;4)数学童话:以童话的形式再现数学知识,并配以漫画;5)生活数学:与各知识要点内容密切相关的现代社会的工业、农业、商业;6)数学课件:完整的或按知识点制作的电脑CAI课件、网络课件、电子教案。
B、专家库:教育专家或教师的优秀说课、教学设计、各学科教案、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研究成果等集中起来,为教师教学提供借鉴。
C、基本题库:包括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思考题、能力测试、项目研究等综合性实验内容和综合性、思考性较强的课外讲座资料。
D、日常教学问题库:精选教师遇到、发现、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及其反思。
E、教学研究信息库:本校科研课题研究现状与成果;重庆市、江津区科研课题研究信息与要求;科研相关文献资料。
(2)数字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1)数字教育资源库中有的资源可以直接选择应用于数学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的资源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发挥教师智慧进行二次加工、二次创作,生成具有再创性或原创性的资源,优化教学资源上传到数学资源库中,从而形成数学资源库的基本框架。
2)因特网上众多的教育网站是数字教育资源库重要的资源来源。将这些资源进行下载、修改,然后导入资源库比较,成为校本化资源库建设的重要补充手段。
3)各类教育光盘是由各出版社出版的正式电子出版物,品种较多,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育光盘,将其中的资源导入资源库。
4)学校自身的各种资源:如数学教学示教录像片、各种扩展学习的音像资料、期中、期末测试试题、优秀教案、比赛课件等。这些资料极具利用价值;可以将这些资源加入到资源库中。教师通过班班通系统就可以随时地调用这些教学资料供教学中使用,学生也可以在个性化的学习中随时使用这些资源。
5)在资源库的建设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学生个性发展性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课堂教学性资源。
2.“班班通”网络环境下数字教育资源和校本化资源的应用
应用是本课题的最终目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断积累第一手材料,总结经验。实验教师通过建设数学数字教育资源库――应用(发现问题)――优化资源库――再应用,循环往复、不断提升。
(三)结题、深化阶段、撰写研究报告(2015年9月—2015年12月)。(1)收集整理资料,将实验数据转为有意义的统计量数;
(2)完成课题研究教案、论文集、资料库的汇编和一些多媒体教学相关课件的制作。
(3)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5)整理分析研究结果,结题论证。
完善基于班班通网络环境下的数学学科数字教育资源库,维护资源库,进一步提高其应用,加强与同行交流和沟通,大力提高师资教学水平,积极参加各类竞技比赛活动。
撰写总结报告和论文,迎接验收。召开结题筹备会,布置结题工作,总结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成果汇总、整理、反思、修正,并撰写《结题研究报告》、《结题工作报告》。遵循认识论的一般规律,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对课题研究已产生的经验成果,让全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并加以修正。
四、组织与管理(1)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周德平(江津区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江津区骨干教师)副组长:朱春丽
成 员:刘渝、洋林艳、代德志、赖娅莉(2)课题组主研成员: 组 长:周德平副组长:朱春丽
成 员:刘渝、洋林艳、代德志、赖娅莉
(3)参研人员:汪义华、余现伙、黄明、陈宇、林言玲、王元林、邓世桥、朱兴鸿、王明翔、肖潇、赵益慧
五、研究措施与保障
1、完善设施设备及日常设备维护
学校保障“班班通”网络系统设备与维护的经费日常开支,并且进一步加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完善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条件,完善校园网络,为课题研究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2、提高教师素质
①、加强学习。组织研究人员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接受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形式有:外出培训、专家讲座、集体备课、教师座谈等,努力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
②、积极实践。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研究人员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比武,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比,通过这些活动,提高研究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经验总结能力,全面提高研究人员的素质。
3、加强制度建设
①、完善岗位责任制,课题研究和课题研究的管理由课题组组长负总责,主研与参研实验人员负责自己的实验研究任务。
②、成立课题管理机构,聘请市、区电教专家作顾问,邀请本学校信息技术骨干人员参与研究、系统维护、软件制作等,加强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加强信息反馈和监督调控,及时发现、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保证研究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③、加强设备和经费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争取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全面开放学校 “校校通网络”,保证研究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④、实行课题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实验制度和课题激励机制,制定奖励措施,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江津区珞璜小学子课题组
周德平、朱春丽执笔 2013.4.29 10
第二篇:小课题总结 五年级数学组
2015-2016学第二学期 五年级数学小课题总结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总结 我们课题研究小组,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已经有一年多了,提出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合作交流,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促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开展学习。同时,既要同伴合作、共同参与,又要给学生以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在探索中提高,形成团结协作的氛围,培养交际交往能力。
随着我们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
一、利用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探究知识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课堂合作交流最能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学生参与程度高,兴趣和求知欲望就强。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合作的必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在具体操作中注意:
1、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2、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3、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三、引导学生走近生活,鼓励合作交流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体验中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从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学具体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获得直观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来想象,并初步建立1立方米的观念。然后结合例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学习新知,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究引导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数学王国,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思考、探究,不仅教给了知识,更关注了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
总之,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运用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周密有序地组织。注重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营造课堂空气,巧设问题情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思虑、推理,使得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篇:初中数学组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运用学生研学材料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初探》 现在的学生自学能力差,老师讲什么,他学什么。从来没有自己去看书学习的习惯。然而,到了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我们这些过来人都知道想要学到真正的知识,光靠老师教是远远不够的,自己积累的知识更多的是靠自学得到的。因此我们从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从“课前小研究、课中练习、课后作业”三方面进行研究“运用研学材料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初探”,重点研究课前小研究。经过一学年的研究让我们真切地看到学生的进步,也感受到了自身的课题研究能力的进步。每一次的活动都给我带来一份新的收获。以下是我科组课题研究的一些做法和收获。
1、课前小研究使学生养成了课前自学的习惯。
全班学生具有自学能力的人数由原来的37%增加到97%,由此可得出结论,一年来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成功的,学生也掌握了一整套的课前研究方法。由于我们确定的自学能力培养是建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系列方法上的,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且在实验过程中也是按照这一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对学生加以训练的,这就使学生的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成正比例增长。最终学生不仅养成了良好的课前研究习惯,而且提高了数学学习的能力,从而使我们的实验达到了目的。
2、课前小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完成课前小研究必须先自学书本知识,那么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前研究就是课前的自学。课前自学的过程
是学生自己根据教师布置的课前小研究,通过自己努力去回顾旧知识,自学书本新知识去完成课前小研究的题目,从而自主的去对新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布置的课前小研究中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在经过多次有目的的自学研究以后,就逐渐掌握了对新知识的一些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而是“有章可循”了。课前预习是学生独立地接触新知识,它要伴随着各种不同的思考,只要长期坚持预习就会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学能力就会有显著提高。
3、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完成课前小研究再去上课,本身他自己已经自学了一遍,上课时再学了一遍,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会更明确,学习积极性也会有很大提高。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那么对新课学习的目的性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就更有益于新知识的掌握。大多数人都渴望被别人所认可,学生的这种心理更强烈。经过完成课前小研究,学生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为了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听得就会格外认真,回答问题也会非常积极。经过认证以后,学生自己做出正确答案的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牢固;不太准确的会自觉去修正反思,对新知识的印象就会加深。无论那种情况都会促进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对新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快更深。有了教师课前的认真准备为前提,加上学生高昂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将大大提高
纵观我们一年来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我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规律:随着学生自学习惯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逐步提高。教师优美动听的导入被学生的胸有成竹所代替,教师耐心的启发诱导被学生的主动出击所取代,教师生动地讲述被学生热烈的争辩所覆盖,学生学得主动,学习效果显著。
第四篇:初中数学组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初中数学组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二年级数学小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运用学生研学材料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初探》
组员:李绮昭 黎亚夫
现在的学生自学能力差,老师讲什么,他学什么。从来没有自己去看书学习的习惯。然而,到了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我们这些过来人都知道想要学到真正的知识,光靠老师教是远远不够的,自己积累的知识更多的是靠自学得到的。因此我们从二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从“课前小研究、课中练习、课后作业”三方面进行研究“运用研学材料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初探”,重点研究课前小研究。经过一学年的研究让我们真切地看到学生的进步,也感受到了自身的课题研究能力的进步。每一次的活动都给我带来一份新的收获。以下是我科组课题研究的一些做法和收获。
1、课前小研究使学生养成了课前自学的习惯。
全班学生具有自学能力的人数由原来的37%增加到97%,由此可得出结论,一年来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成功的,学生也掌握了一整套的课前研究方法。由于我们确定的自学能力培养是建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系列方法上的,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且在实验过程中也是按照这一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对学生加以训练的,这就使学生的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成正比例增长。最终学生不仅养成了良好的课前研究习惯,而且提高了数学学习的能力,从而使我们的实验达到了目的。
2、课前小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完成课前小研究必须先自学书本知识,那么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前研究就是课前的自学。课前自学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根据教师布置的课前小研究,通过自己努力去回顾旧知识,自学书本新知识去完成课前小研究的题目,从而自主的去对新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布置的课前小研究中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在经过多次有目的的自学研究以后,就逐渐掌握了对新知识的一些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而是“有章可循”了。课前预习是学生独立地接触新知识,它要伴随着各种不同的思考,只要长期坚持预习就会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学能力就会有显著提高。
3、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完成课前小研究再去上课,本身他自己已经自学了一遍,上课时再学了一遍,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会更明确,学习积极性也会有很大提高。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那么对新课学习的目的性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就更有益于新知识的掌握。大多数人都渴望被别人所认可,学生的这种心理更强烈。经过完成课前小研究,学生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为了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听得就会格外认真,回答问题也会非常积极。经过认证以后,学生自己做出正确答案的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牢固;不太准确的会自觉去修正反思,对新知识的印象就会加深。无论那种情况都会促进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课
堂学习中去,对新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快更深。有了教师课前的认真准备为前提,加上学生高昂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将大大提高
纵观我们一年来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我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规律:随着学生自学习惯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逐步提高。教师优美动听的导入被学生的胸有成竹所代替,教师耐心的启发诱导被学生的主动出击所取代,教师生动地讲述被学生热烈的争辩所覆盖,学生学得主动,学习效果显著。
2010年6月
1、培训选题,确定立项小课题
九月上旬,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市教研中心关于小课题研究的意见,针对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小课题的选择、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小课题研究的实施等方面内容”对教师进行了培训辅导,使老师们懂得了“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是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九月中旬,我们组织各学科组教师认真选题,经过了“困惑”——“问题”——“课题”三步曲:首先,我们利用“集体教研”的时间,组织教师交流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疑点;然后,让老师们进行思维加工,并提出问题,把一个个小问题,转化成一个个小课题;最后,指导教师分析背景,查找资料,形成课题,编制计划,填报《小课题研究申报方案表》。其间,我们对各学科组所选的课题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最后审定为五个小课题。
2、抓行动、抓反思。
九月中旬,我们对五个小课题下发了立项通知,在学校内进行了立项公示。从10月开始实施方案,各课题组尝试进行行动研究。学校在“校园网”开辟了“小课题园地”,供各课题的负责人和研究人员总结经验、发表见解、交流心得,同时老师们也跨课题、跨学科跟帖。
从十月以来,我们围绕小课题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了每月一次的协作研讨活动,为大学课组的研讨活动作准备。十二月上旬、四月中旬大学科组展开课题研讨,以学科组成员互动的形式展开,一般程序为:中心发言人发言——课题小成员补充发言——参会者提问与互动——组织者(或聘请的专家)总评。这一生动活泼的互动式学习形式,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科组采取了研讨课的形式,针对进课堂教学进行了研讨。
课题组通过大型研讨活动,让老师们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小结反思,分享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计划、改进研究方法。对典型的课例,还采取现场诊断的形式进行指导,现场会诊一般包括课前研究、现场观察、课后讨论分析、形成新方案、再次试教等五个步骤。
3、抓检查、抓评估。
为了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向纵深推进,我们学校成立了跟踪检查小组,抽查听课和查阅记录、跟踪研讨活动等方式检查工作,便于了解各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各学科组的教研活动进行阶段评价。有的课题组还邀请了市教研中心的领导给与适时地指导与点评。目前,我校的小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初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老师们对本人承担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二是老师们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掌握了课题的研究更多灵活实用的方法;三是积累了初步的小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经验。
五月下旬,针对跟踪检查情况对五个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排队,上报教研中心,六月参加全市课题成果评选,学期末进行结题工作。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指导及各位老师的积极参入下本学年的小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精心计划用心总结,课题研究融入日常教学过程。
每个课题组都做好详尽可行的计划,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提前通知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每个课题组成员在研讨日研讨时,把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困惑与收获进行交流,通过研讨总结经验与教训,及时把教研的成果纳入课堂,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活动形式灵活多样,课题研究扎实有效
各课题组根据不同研究阶段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研讨方式。例如,语文组、数学组在初期阶段采用了研讨课的形式,历史学科组采用通过多媒体展示个人研究成果形式,物理组还进行了学生的识图、作图能力竞赛。每个课题的研究都围绕学生的习惯培养及能力提高,扎实有效。
3、研讨活动效果显著,资源共享
每一课题发挥本教研的优势,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科研的先导作用促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达到教研兴校的目的。生物组形成了具有本学科特点的学案导学模式;语文组的《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取得较好的效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促进作用;物理组的《自主识图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是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竞赛成绩和学生的反馈,说明课题的研究的重要意义。历史学科组的《即时性研讨问题的收集利用与共享》拟在学校网站开通《历史的天空》以达到资源共享;数学组的《回顾与反思习惯的培养》分别从学生上课解题时对知识点回顾反思习惯的培养,针对作业的回顾反思习惯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实际有效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八年级数学组课题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课题小结
——《自主学习新探究》
在数学科组的领导下,八年级数学备课小组除了认真完成本学期各项常规教学任务之外,尝试对逐步成熟的自主学习模式加入了新的元素,进行了新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课堂里根据需要,加入《轻松教与学》中学到的技巧,比如引导学生做呼吸放松法或挂钩法,使学生进入一种安静和放松状态,易于接受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利用所学内容,经常对学生的内视觉、内听觉和内感觉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内感官的感知能力,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在复习课中,用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冥想之中,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和梳理,建立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各内容之间的知识框架,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三、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状态调节,比如考前状态调整,利用长高长大法、成功景象法等增强自信心,利用借历代父母法增加或强化自身力量,使学生能够有足够的信心和力量去解除紧张情绪,以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迎接考试。
以上各种尝试都只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点探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也许效果并非我们预料的那么完善,但我们愿意在下一步工作中不断创新和尝试,力求做到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前提下,让学生真正学得轻松,教师也能教得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