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思考——给刘桔司长的汇报(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黄建中和院长屈孝初)
关于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思考
——给刘桔司长的汇报
编者按: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黄建中和院长屈孝初调研和探讨了“中国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必要性、高职本科教育的主要特征、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主体”三个方面问题。并于2011年3月份致函教育部刘桔司长,现将研究内容摘选如下。
一、中国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将高职教育定位在大专层次,这是符合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仅有大专层次的高职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多样化需要,也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和结构的调整。因此,在继续加强大专层次高职教育的同时,逐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是必要的,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教育类型有需要
2006年,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高等教育的不同类型,普通高等教育拥有完整的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那么高职教育也应具备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这是不断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必然要求。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图1),其中将高等教育的本科和专科同归于第5层次,且按其不同的课程计划明确地在类型上划分为A、B两类,ISCED5B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层次、类型到课程特征上看都是一致的。这样,“高等职业教育”(5B)作为第三级教育中“职业定向”的一种特定类型,与“普通高等教育”(5A)相对,便有了分类标准上的依据。在学制上也应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包括本、专科两个层次在内,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专科层次。
(二)国际比较有借鉴
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证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会逐步提高。
——德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设置兼具普通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以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美国的高职学历教育分两个层次,一个是2年学制,可得副学士学位,主要由社区学院(初级学院)和技术学院承担;一个为4年学制,可获得学士学位,由工业大学中的技术学院承担。
——法国的高职有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专科层次的高职人才,主要由附属于大学的大学技术学院培养;本科层次的高职人才主要由以工程师学校、高等商业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和其他高等专门学校为主体的大学校培养。
在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也经历了类似的学历层次逐步提高的过程。
我国的台湾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许多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自80年代后期开始,还把部分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使技职教育体系涵盖中等技职教育、高等专科教育、高等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和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四类学校,从而形成了从中专、大专、本科直至研究生层次的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人才市场有需求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为第三产业持续上升、第一产业逐渐下降以及第二产业缓慢增长的特征。我国目前在研究型和技术技能应用型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上,进展并不平衡:普通高等教育以其相对厚实的条件,在对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占有优势;高等职业教育在对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一直处于层次低、条件差、困难多、发展慢的境地。这种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短腿现象,加剧了社会需求中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了人才“结构性短缺”与“结构性过剩”并存现象的出现。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大量需要的,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普通本专科院校培养的“设计型”“工程师型”人才过剩,就业困难,造成人才培养的浪费。
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归根到底要满足市场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具体而言,就是满足具体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从业者的需求。职业岗位在技术水平上的分化,一方面是岗位技术幅度的加大,另一方面是岗位技术层次的高延;职业岗位的复合也经常会导致岗位技术成分的提升和劳动内涵的丰富,这一切必定会促进职业岗位教育层次的高延,从而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层次高移。
(四)高职现状有基础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了近三十年的不断努力,目前已进入了由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以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的时期,尤其是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开始启动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全国确立了近300家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他们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为高职本科的举办准备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国在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方面已做了初步尝试。华东理工大学于2000年10月举办两个本科高职专业和两个本科高职专业方向:经济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物业管理、经贸外语。使高职学院在结构上呈立体交叉的形态,高职大专层次的学生,以后可直接考取本科层次的高职,也可通过专升本考试升入相关专业的高职本科层次。清华大学也于2000年4月成立我国第一个以培养“第二学位”为主的高层次职业技术学院——清华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着力培养本科层次第二学士学位的现代职业人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于2001年开始试办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当年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楼宇设备与智能化3个四年制试点专业。以上这些都是对我国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新探索。这种将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形式的出现,能增强高职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缓解当前“专升本”热潮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冲击,并在多层次高职教育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中国高职本科教育的主要特征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相当于普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特性上应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特征,即“能力本位”的高职本科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就各种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来说,如果我国普通高等工程教育是以工程师为培养目标,大专层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那么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培养的则是技术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兼备的技术工程师。
(一)办“能力本位”的高职本科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是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基础,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并对照能力要求进行过程与终结考核而形成的教育体系。办“能力本位”的高职本科教育与一般本科教育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能力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后者是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
一是以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二是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专业课程的模块化; 三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职业技能训练; 四是采用产学研结合类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因此,其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打破普通本科的“学科本位”,拓宽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如同济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本科高职专业采取的“3+1”模式比较典型。该专业学生在校四年学习期间有一年时间接受实践训练并取得国家与权威IT能力考核认证;在教学过程同时,校内实训中心安排有大量的实验与实习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
(二)培养“能工巧匠”型的高职本科毕业生
所谓“能工巧匠”指那些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在现场生产工艺、机电维修、模具制造等现代加工设备还无法解决和保证的领域中,能做到手到病除的优秀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钟表、模具、家具、服装、制鞋、玩具、家电等行业产量在全世界都占有较大份额,但一直缺乏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精品,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生产一线、“能工巧匠”型的高技能人才。据国家劳动部门统计,在我国7000多万技术工人中,高技能人才仅占4%,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无论是高职本科层次还是专科层次,其共性都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强调毕业生零距离上岗,是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但在在人才培养的目标、特征上有显著的差别,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知识结构。高职专科层次主要培养从事生产运行中“一线”的技术运用(或者高智力技能)及技术管理工作。根据职业岗位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构建基础理论,重在掌握实用技术并熟悉相关规范。高职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和中职学校的师资等任务。其毕业生要求是职业素质更好,理论基础更厚,技术水平更高,应用能力更强,适应岗位更多,职业潜力更大。
二是能力特征。高职专科层次主要掌握技能性的实践能力,重在常规操作,即运用成熟技术,按既定规范操作,强调熟练性、规范性。本科则重视系统的专业思维训练,培养技术性的实践能力,重在非常规操作。对高职专科学生要求知道如何做,对高职本科学生则还应要求为何这样做。
因此,高职本科所培育的人才不但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能够将研究人员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技术技能操作的实际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技术应用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而且是创造性应用,更多的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对“能工巧匠”的特殊需求。
三、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主体
1.由办学特色鲜明、行业背景厚重的高职学院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试点班 办学特色鲜明、行业背景厚重的高职学院多数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和特殊的发展历史,与行业之间具有与生俱来的联系,与相关行业具有密切互动的传统及优势。深厚的行业背景以及血脉相连的关系是学校可以继续获得行业大力支持的重要因素;学院多年来培养了大批毕业生活跃在原行业领域,成为行业领域的管理中坚和技术骨干,可以为院校发展提供诸多便利;学院的科研大多贴近行业企业的生产一线问题,是行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技术支撑;教师都熟悉行业的生产实际和操作流程,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些教师在行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些条件有助于校企间开展产学合作和工学结合;同时专业结构比较集中,经过几十年的重点建设与发展,积累了雄厚的基础,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或专业群,成为学校的品牌,已经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以上因素使学院在专业建设、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可由办学特色鲜明、行业背景厚重的高职学院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试点班。
2.由部分示范性高职专科升格为高职本科
在全国近300家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中,可选择一些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基础、办学效益比较突出、积累了较多的办学经验,已通过示范建设验收、可以真正起到示范作用的优秀学院。给予它们优惠措施,允许它们办更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从而在我国逐步建立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这样,不仅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类型自身完善的客观需要,而且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由办学条件好的优秀独立学院举办高职本科教育
独立学院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利用公办高校教育资源品牌,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并采取民办机制运作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独立学院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兼具了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两种体制优点的体制优势。既克服了公办普通高校负担重、机制不灵活等的弊端,又避免了一般民办高校资源配置层次低、缺乏学科发展基础的不足。第二,母体学校的办学品牌优势。由于独立学院都有一个母体学校,母体学校必须“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负责,并保证办学质量”,使得社会和百姓出于对母体高校的信任而信任它下属的独立学院。相比之下,纯粹的民办高校或新办本科高校就无此优势。第三,后发优势。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短,没有老旧专业,没有人员包袱,因此改革成本低、阻力小,便于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可选择办学条件好的优秀独立学院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这些学校的名称可以不改,但办学思路和培养方案等必须向职业教育转变。在招生的时候就明确是高等职业教育,这样可以让考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降低其职业期望。
4.引导地方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由地方办学,对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比较了解,对地方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状况及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比较熟悉,因此,在进行专业设置和优化、教育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反应快捷、灵敏、到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不仅可以贴近并依托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直接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服务,而且可以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和地方社会经济架设更为紧密而又畅通的纽带和桥梁。同时,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拥有比较长的办学历史,积淀了大量的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学科门类,配置了比较先进的实验设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些优势将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并保证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分流出一部分改制为高职本科。
以上是我们的粗浅之见,由于水平有限,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