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战标语
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标语
1、战争的开始就是和平的结束!
2、停止战争,让世界变的更美好!
3、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世纪梦想变为现实!
4、停止战争,祈盼和平,和平万岁!
5、同战争分手,与和平结缘!
6、要战争,还是要家园? 为了我们的美好未来,请对战争说不!
7、看看孩子脸上那天真的微笑,我们又怎舍得让这份和平与安宁转瞬即逝呢?
8、挑起战争是最大的恶魔,全世界人民绝不会宽恕的!
9、战争可以摧毁城堡和生命,但摧毁不了人们热爱和平的心。
第二篇:反战类公益广告
反战类平面公益广告:
标题:战争,葬送参与者
口号:不论是杀人与被杀,只要你投入其中,那么你已经输了。正文:战争是为政治目的进行的武装斗争。以武力为手段,目的是迫使一方服从另一方的意志(通常是政治意图),通过多次大规模对决使敌人失去抵抗的力量,这样的行为就是战争。
战争和政治紧密关联,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毛泽东对战争的定义是:战争从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都强调了战争与政治的关联。然而,不论以任何目的、任何名义投入战争中,所有的参与者无法获胜,因为投入战争意味着杀与被杀,杀人者受到仇视,被杀者失去一切。总之,没有赢家。
电视广告文案:
镜头一:中东某地,集市上,人们过着日常稳定的生活,成年人在交易讨价还价,小孩子们追逐打闹,这时有个小孩仰望天空。镜头二:仰望天空,蓝天白云间掺杂着几个黑点,貌似是飞行在空中的鸟类,突然黑点变成了两个,一个往远处移动,一个却越来越大。
镜头三:黑场然后出现各种扭曲的抽象的图案,爆炸的声音,惨叫声,哀嚎声不断。
镜头四:切回集市,残垣断壁,火光缭绕,废墟堆上,一只扭曲畸变的手伸向天空。
非主流广告文案:
柴克夫斯基是1812战争唯一的胜利者。
(注:拿破仑的侵俄战争在1812年以特大失败告终 法国的霸主地位从此不再稳固。俄国方面也损失惨重,虽然赶走了拿破仑,但是一度失地千里损兵折将。只有柴可夫斯基以一首“1812序曲”闻名天下,这首曲子成为了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另一个是天鹅湖))
第三篇:宫崎骏反战思想的成因及表现
宫崎骏反战思想的成因及表现
[摘要] 宫崎骏反战思想的形成主要可归之为以下原因:小时候二战在他心头留下的伤痛;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的政治腐败;国际形势的动荡如前苏联解体、海湾战争、南联盟内战等。这种反战思想在他的重要作品《未来少年柯南》《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风之谷》《幽灵公主》《天空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红猪》中都有深入的表现。[关键词] 宫崎骏;反战思想;成因;表现
艺术创作离不开创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和文化传统。正如丹纳所言:“艺术家本身,连同他所产生的全部作品,也不是孤立的。有一个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总体,比艺术家更广大,就是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族。”“这个艺术家庭本身还包括在一个更广大的总体之内,就是在它周围而趣味和他一致的社会。”人无法避免地生活在特定文化传统之中。受特定文化传统和时代的影响。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创作同样深受自己所处时代和文化的影响。如果说宫崎骏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形成了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那么受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耳闻目睹战争对国家和人类文明的毁坏,则形成了他的反战思想。
一、宫崎骏反战思想的成因
宫崎骏小时候亲身经历了战争中人性的堕落,后来又耳闻目睹了日本国内的政治腐败以及世界上的局部战争,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战思想。
(一)儿时的心理创伤日本参与了二次世界大战,给亚洲人民造成严重灾难,也给宫崎骏心头留下了永远的伤痛。宫崎骏出生的1941年,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年幼的富崎骏听到过许多悲惨的故事,例如人们被迫入伍去杀人或者被人杀,老百姓遭受了苦难等。由于小时候在叔父制造飞机零配件的加工厂生活过,耳闻目睹的一些事情让他极为痛苦,宫崎骏后来回忆道:“许多丑陋行为不断出现,欺诈、投机倒把甚至贩卖伪劣产品。”“很凑巧,我有一次从父亲那里听说了关于‘神风敢死队’飞机尾翼的丑闻。这些飞机尾翼都是出那些根本没有接受任何正规培训的临时女工之手。尽管这些飞机尾翼不符合标准,但是只要父亲贿赂一下军方的主管人员就可以顺利过关。这些伪劣产品甚至连机关枪口都忘了留。这无疑给‘神风敢死队’执行任务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但是我家的飞机尾翼问题与其他工厂的飞机引擎问题相比就小巫见大巫了。„那么我们家从这个军需用品 工厂中得到了什么呢?首先,我家亲戚都无须应征入伍去前线当炮灰,理南很是冠冕堂皇——他们需要在工厂里为国家生产军需物资。其次我父亲拥有一辆自己的汽车。尽管我母亲也说他每日要为孩子的吃饭问题奔波,但是与普通人家相比她的操劳简直不值一提。”
后来义眼见叔父在美军轰炸中,弃苦苦哀求的邻居母子不顾而驾车逃走。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对丑恶的成人世界就颇有腹诽,以至于他几乎成长为一个少年“恨世者”,他说:“我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极其荒谬、充满谎言的社会中。(最可怕的是)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我就陷入这个怪圈无法自拔。你根本无法与这个怪圈对抗,所以整个高中时代我都装出一副温文尔雅、沉默寡言的样子。”“但是我不能永远这么欺骗自己。我的意思是我不能叫自己的后半生依旧生活在谎言之中。因此当我18岁考上大学后,我开始认真反思过去那些困扰我的问题。但是这太痛苦了,因为我必须鼓起勇气和我父母斗争。”“如果说父母没有搭救那一对母女是‘恶’的话,那么轰炸日本的(美国)飞机又是什么?如果说美国飞机轰炸日本是‘大恶’的话,那么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菲律宾和东南亚国家进行的大屠杀简直就是十恶不赦了!所以问题并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1】(二)国内的政治腐败对宫崎骏的影响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处在泡沫经济的繁荣期时,源于傲慢的拜金主义的开发(环境破坏)政策甚嚣尘上。国内日本泡沫经济破产后,长期不景气,旧有的社会体制又难以改变,国民对政府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感,个人与国家的这种格格不入的矛盾令官崎骏感到困惑和迷茫。由于经历过二战前后各种社会动荡,宫崎骏一直对本国的历史以及战后受美国支配的日本政治经济体制表示过不满。还在大学时期,宫崎骏就曾参加过反抗《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民间活动,后来宫崎骏义遇到了身为同事的前辈高田勋以及改变了宫崎骏后半生的重要提携人德间康快,当时高田勋和德间康快两人都是对社会主义思想持有进步认识的左翼人氏,这些人毫无疑问对宫崎骏日后的价值观取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战后东亚和东南亚的经济发展模式被一些学者概括为“雁行模式”。日本坚持政府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取得了高速的经济成长,成为“雁行模式”中的领头雁。但这一时期,日本政治家腐败的丑闻也呈上升趋势。50年代至60年代,丑闻相对较少,但进入70年代后政治家腐败丑闻频频曝光。从70年代的洛克希德案到80年代的里库路特案以及战后日本最大的政治丑闻——新生字宙公司案,再到90年代的佐川急便案,日本政坛政治家接受大公司非法款项为其谋取利益的丑闻层出不穷。田中角荣、竹下登、中曾根康弘、海部俊树等多位首相被卷入丑闻,内阁大臣、国会议员、执政党党魁卷入的更多。
战后日本政要腐败发生频率之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实为罕见,有研究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传统经济中政府导向,官商合作的混合发展模式存在弊端,容易形成政商官相勾结的“金权政治”;第二,自民党“一党独大”,在野党的批评声音很小,难以发挥制衡作用。同时,白民党内派系林立,国会中最大的派系同其他小派系通过密室政治和幕后交易来达成协议分配内阁职位;第三,对选举政治的法律规范不严密。日本的政治选举实际上就是‘淦钱政治”游戏,“金钱是政治的血液”,为了在政治选举中获胜,大量的政治献金不可避免。宫崎骏对战后日本政府这类丑闻极为不满。他说:“我们今天面对的棘手问题大都是我们日常生活直接造成的,这些问题不断污染着地球并促使日本做一些愚蠢透顶的事情。一些0AV和影院动画片(却喜欢把问题简单化、概念化),他们经常把‘秘密领导人’——幕后操纵日本政坛的丑恶男人——设置为反面人物。但这只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而实际情况是日本政府由一群胆小怕事、畏首畏尾的人领导。一旦没有资金支持他们的政权,这些政客就会被他们幕后的小集团所出卖。所以在短暂的政治生涯中他们会竭尽全力搜刮民财,尽可能的聚敛资金。”(三)国际局部战争对宫崎骏的影响
在9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中分别发生了各种动荡,宫崎骏是位同情社会主义的左翼人士,从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到南斯拉夫联盟问题等一系列变故,使宫崎骏曾经憧憬的社会主义理想,终于在现实的国家里无法实现,而最后走向崩坏。于是宫崎骏也随之陷入了对左翼的失望与悲观的苦恼中。HJl”引起宫崎骏反战思想最终形成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是前苏联解体。宫崎骏说:“前苏联解体时我正写《风之谷》中都如克王国瓦解的部分。我惊讶地发现像前苏联如此强大的国家居然比‘都如克’王国更容易土崩瓦解。我一直在想象这种情况是否会发生—~个国家解体了,但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真正开始了正常的生活„¨305即将来临的21世纪。“是一个把核武器、核能发电、艾滋病、atopy遗传过敏症、环境污染、人口增大等麻烦问题全部继承下来的世纪,一边处于混乱,一边活下去的这种印象越来越鲜明了。世纪末美丽的灭亡也只是个幻想。得以幸存的才更加艰苦。”基于这种认识,宫崎骏不再像过去那么充满激情、怀抱理想了,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漫画版《风之谷》也发展到了土鬼帝国的崩溃,以及舞台重心移至战场上的情景。其二是海湾战争爆发。当时日本已经在战后和平宪法中放弃了战争,在美国的要求下,日本又以支持部分军费开支并保障驻日美军基地的后方支援的形式卷入了海湾战争。这是场无法判断国联、伊拉克两军谁是谁非的混沌的 战争。对于海湾战争,宫崎骏认为:“伊拉克政府很像二战中的日本政府——他们把士兵扔到一个孤岛或者荒漠中而不为他们提供任何供给,然后告诉士兵们:你们现在就只能靠自己了。对此我感到很难过,因为二者竟然如此相似。”《哈尔的移动城堡》中哈尔参加的战争,几乎就是对这种混沌战争的隐喻。
其三是官崎骏一直关心的社会主义国家南联盟发生了民族内战。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原本在社会主 体制下十分协调的民族居然演变到绝望的互相残杀的地步,这湿然让宫崎骏非常震惊,难以接受。由对民族纷争的镇压到大国间的核战争的单纯的战争观,完全地崩坏了。宫崎骏说:“我本以为他们已经疲于连年战乱而不会再打了,但是情况却是愈演愈烈。南斯拉夫内战使我进一步认清人是何等贪婪,而我又是何等天真。”
战争是实现政治企图的强有力的手段,是政治的继续。耳闻目睹二战、东西方冷战、局部摩擦和战争,宫崎骏曾
有一段时间热心研究战争,他得出的结论是,“只要战争开始就没有公正可言,战争中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是人类丑恶本性的上演。”„3岱南斯拉夫内战、海湾战争、前苏联解体使他对人类的未来忧心忡忡,这使他养成了一种世嫉俗的性格,像许多日本战后有责任心的艺术家一样 他借助动俩这一艺术形式,或隐或现地表达了对这个混乱的成人世界的不满。他的作品尽管在时间设置上远离当下的日本,但绝不是为了艺术而天马行空的空想之作。他借 助过去或者未来的一个虚构的故事,表达对军围主义和 争发起者的批判,对独裁政治的不满。官崎骏对于战争,是一种“无义战”的思想,他认为国家民族之间的战争,是人类自取灭亡之道。宫崎骏确立了自己作为演出家身份的70年代末,正处于东西冷战的高潮。美苏两大国诱发 终战争,使用核武器,最后导致人类灭亡的绝望式的世界观,正风行一时。尤其在科幻小说或电影等的假想世界里,不断重复着这种未来景观,宫崎骏也不例外。
反战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现近代以来,除了意识形态和经济方面的因素,具有某种终极信仰特质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狂热情绪也是大型战争的重要诱因。在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就是利用日本人民的国家主义感情,以“大东亚共荣”“帮助亚洲兄弟国家赶走西方殖民者”为名,发动对周边国家的侵 战争。像“作为兄长的日本有必要帮助作为弟弟的中国树立正确的国家态度”这样的奇谈怪论,在其他国家的人们听来完全是可笑而又莫名其妙的,但在军国主义的影响下,却有不少日本人真心地相信这种论调。
战后在检讨军国主义的时候,宫崎骏像许多动漫家一样追本溯源,正视现代日本国家根性上的攻击性和侵略性,直接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现代的国家主义观念,在他的品中,国家机器总是扮演着反面角色,阴暗冷酷、唯利 图、愚不可救。他总是会把军方人员设置成一些妄图称霸世界和天下的野心家,他们为了一己之私,予取予求,贪得无厌,造成无辜的生灵饱受涂炭,最终是白取灭亡。宫崎骏的作品,除《龙猫》《千与千寻》《悬崖上的公主》之外,其他的如《未来少年柯南》中的雷普卡、《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中的卡里奥·斯特罗、《风之谷》中的多鲁美吉亚王国的皇女库夏娜和培吉特军官、《幽灵公主》中的疙瘩和尚、《天空之城》中的慕斯卡、‘《哈尔的移动城馒》中的国王莎莉曼,作为军方或武装力量的首领,几乎都是一些利欲熏心的家伙,他们发动战争。伤及无辜,最终导致人类末日将至。在这些动画电影中,虽然是改编自名著和漫画,或者是虚构日本历史神话,看似与日本 实无关,但实际上,是宫崎骏对日本和世界战争仔细研究后的一种艺术表达,影射战争狂人和野心家,对他们进行批判和警告。
《未来少年柯南》故事设定在公元2008年。故事的背景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人们用上了毁坏力远远超过核(责任编辑:论文)武器的磁武器,战争的结果——地轴扭曲,地震海啸来袭,人类文明惨遭毁灭。人类濒临灭绝危机。一部分人因而逃向了宇宙空间,但疯狂的地球引力还是把他们乘坐的火箭拉回了地球。故事开始于地震海啸发生20年后的一座孤岛上,那时绝大部分陆地已经沉入海中,只剩下零星可怜的一点陆地,上面生活着为数不多的人类,柯南和他爷爷就在其中一个幸存的小岛上,依靠原始的渔叉捕鱼生活。这是战争对文明的毁坏,对人类将会返祖的一种忧思。
在《风之谷》中,曾经人类征服自然,繁荣至极,但人类研制的最终兵器“巨神兵”将世界付之一炬。自从“七日之火”战争发生后,产业文明就此崩坏。而后约一千年,仅存的少数人类即将被森林“腐海”所征服。由于战争,世界处于腐海的包围之中,人类与王虫势不两立,而人类之间也战乱不休。游侠尤巴所过之处,满目疮痍,自己也险些葬命予王虫之怒,人类不得不退居于“风之谷”这样的世外之境来勉强生存,而多鲁美吉亚王国的女皇库夏娜和培吉特军队却不知大难将至,仍旧设法让沉睡千年的“巨神兵”复活,并用以战争,最终惹怒王虫,招来灭顶之灾。
《风之谷》开始描述的就是如《创世录》中记载的世界的诞生、发展以至毁灭的历程画面。文明千年后发展到顶点并随之崩溃,《圣经》中记载的“七日创世”演变为世界终末时巨人毁灭大陆、灭绝物种的“七日之火”的场景。而《风之谷》故事里所谓的巨人,则是人类自己根据无数神话传说中记载的“巨人是神之后裔”的印象而创造出的,模仿神的躯体开发的“人形兵器”,拥有核武器一般的摧毁力,并有着智慧生命的可怕物种。就这样,纵然文明科技标榜着是服务于人类,却最终还是引发了一场无法控制局面的战争。于是神形巨人毁灭了文明、生态,从此,原本生活在蔚蓝色星球上的人类不得不面对一片片荒芜的到来。荒芜化的土地上,操纵着“火”之力量的史前巨神兵残骸中长出了新的生命形态——腐海。这种植物的孢子幕天席地般飘舞在周嗣的空气中,看上去十分美丽,但其实只要不带上面具,人类在那样的环境下不过五分钟,便会窒息死亡。无数个村庄暴露于雪花一般的孢子之问,然后旧的生命消亡,躯体成为新生命的土壤以及养料。未来的人类世界,却令人感觉回到了旧世纪的铁器时代,是因为核武器的恣意使用造成大地上一片荒芜。大自然需要通过自身的净化来抗拒人为造成的恶劣环境(核辐射),于是腐海、王虫等奇特生物种也就诞生了。战争毁灭了文明,也毁灭了人类自己。
在《天空之城》中,小姑娘希塔是传说中的拉普达人的后裔,拉普达曾是超越地上文明不知几千年的空中文明.但不知为何,希塔的祖先离开“天空之城”,抛弃发达的科技,在地面上过起隐居的生活。究其原因,人类文明发展的巅峰之作“天空之城”,尽管是高科技的杰作,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不适宜人类居住之所,只留下两个善良的机器人看守,尽管鸟语花香,但是人迹罕至,一片死寂。如此精美的构造,却只要一句咒语,便顷刻间分崩离析。而野心家慕斯卡占领他,只想用它的力量来征服世界,真是自大而又狂妄。
在这些厚重而寓含深意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宫崎骏不断提醒着人类不要居功自傲,不能因为站在生物链的顶端而忽略了其他物种的存在,从而对发动战争恣意妄为,到头来会自食恶果。
在《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中的卡里奥斯特罗城是个体现着智慧与技术的杰作,宫殿宏伟,造型气派。各种飞行器快捷方便。但是由于野心家卡里奥斯特罗统治,这里却成了最恐怖的地方,阴森的地下水牢,制假钞的仓库,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藏垢纳污之所。而最终浮出水面古罗马城,也是被战争破坏的古文明的遗迹。《幽灵公主》中的幻姬和朝廷之战也都寄寓着宫崎骏对战争的厌恶和“无义战”思想。在宫崎骏的作品中,没有战争英雄,只有制止战争使人类免于灭顶之灾的“救世主”,或者清醒的“避战者”和“厌世者”。《哈尔的移动城堡》表现的是个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国王号召所有的魔法师都加入军队共同征伐敌对的邻国。个别不服从的人如哈尔,就成了所要到处追捕的国家公敌。宫崎骏对战争认识不乏偏颇之处,但是,结合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风行世界的反战浪潮,以及文学艺术界对战争本质的反思与批判,宫崎骏的认识又是极为深刻的。这种万方数据思想,在《红猪》中反映得最为突出。
《红猪》波哥是宫崎骏自身反战思想的写照。《红猪》与宫崎骏其他“他省”意识的作品不同,是他最具“自我审视意识”的半传记影片,电影刻画了一个看破红尘和愤世嫉俗个人化的自归j像,就像《龙猫》是关于宫崎骏童年的个人电影,《红猪》则是宫崎骏中年的自画像。动画中的主角波罗哥·罗素本身也一直对于自己的过去表现得相当忧郁,这是大师对于历史的一种双重隐喻,暗含着宫崎骏对战争的批判和人性的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9年是大萧条的早期,MarcoPagot(波哥本名源于宫崎骏的朋友,一名意大利漫画家)是一战中意大利空军的王牌飞行员,据宫崎骏所说,波鲁克曾打算和吉娜结婚,但一战爆发后,吉娜所住的岛是奥地利的领土——作为一名军官,波鲁克不能允许自己和敌国人结婚。他在对祖国的忠诚和对吉娜的爱中苦苦挣扎,最终还是选择了祖国。但当他日睹战友死去——也包括吉娜的丈夫,开始反思他这么做到底是对是错,这样的为国家飞行、为国家牺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些矛盾盘旋在他的脑海中无法解决。在看到法西斯主义兴起后,他离开了空军,希望能依自己的意志来飞。波哥对人类感到绝望,所以将自己诅咒成一只猪,发誓“我宁愿当一头猪也不要当法西斯”,并改名PorcoRos∞(波鲁哥·罗素),成了一个赏金猎人。
宫崎骏曾诠释说,这是部拍摄给成年人看的动画,而且主题并不是自己一贯的内容主张,是一部“不应该做的”的作品。一直探讨着“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宫崎骏为了追求精神上的平衡,将影片向娱乐片方向靠近,主题降至了“关于中年人精神上解放”的层面。《红猪》将悲剧喜剧化,反映出宫崎骏的对现实的无奈和白嘲。每个人都有梦想,酷爱空中飞行的宫崎骏也许在青年时期曾真心希望成为像波鲁哥·罗素一样自由翱翔的飞行员,然而世事难料,处于世俗当中的他对于局部战争和日本社会满怀忧虑而又毫无办法应对。宫崎骏对待挫折与烦恼的方式就是自嘲,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形象喜剧化。在宫崎骏看来,“当一个男人步入中年,他就已经成了一只猪。”一开始,《红猪》就被确定为“一部写给一个由于丁作过度脑浆变成豆腐的中年商人的搞笑电影”。尽管故事比他预期的要严肃一点,但波哥一张猪脸,中年发福,粗鲁懒惰,还有点愚钝,同时是一个优雅的男性至上主义者,从形象来看本身就很有喜剧感。波哥对现实不满,处于军方的通缉中,同时又被众空贼围歼。这本来是一个英雄末路的悲壮故事,但宫崎骏却将波哥的形象喜剧化,颇有“黑色幽默”的味道。
其二是把战争游戏化。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将飞机转变成残酷的杀人工具,但同时也训练了大量的飞行员。当战争结束后,财团、政府及媒体也都把焦点集中在天空冒险方面,不断举行各类飞行竞赛,高额的奖金和名声也使得飞机在机械和驾驶双方面的技术都得以迅速提升。在那个充满冒险、尝试的年代,不知曾有多少冒险家因飞行而丧失了生命,但同时也开创无数航空的纪录与发现。而新时代的战争,就像这种冒险竞赛一样,是充满怪异恐怖感的高科技战争,它缺乏现实感,是一种连日在电视中报道的像游戏一样的不断死亡的画像。《红猪》中波哥和空贼的嬉戏般空战,子弹横飞、烟雾蔓延,但一条生命也没有损失,而最后胜利者还把赃款的一半留下当做失败者修理费,让人感到充满骑士精神的飞行世界是一个充满着信义和游戏人生的时代。这部电影除了描绘出一个中年人的梦想外,也同时纪念一个伟大的飞行黄金时代和对战争的厌恶。
《红猪》是宫崎骏作品中经常被遗忘的一部,但宫崎骏为此实在倾注了不少心血——不仅仅是他绘画的心血,更多的是他剖析自我的心血。在国家,时代,生活意义这些严肃的命题中,他翅造出一个充满矛盾的“酷猪”形象以自喻。既不失卡通文化的精髓,又蕴藏着对于战争、自身和所处时代的思考和批判。
三、结语 有西方人这样评论宫崎骏:“生活在西方的我们这些人,当第一次发现宫崎骏时,都被他电影中彻底的浪漫主义和善良的心灵所吸引。但是如果你花一定的时间去研究他的作品,特别是《风之谷》漫嘶版,你将发现宫崎骏是一个身处矛盾之中的艺术家。一方面,我们看到他对自然的爱,他的理想主义,而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怀疑和犬儒主义。他的厌世主义和现实主义。”w这种怀疑和犬儒主义,厌世主义和现实主义实际上是宫崎骏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具体表现,也是反战思想的具体。宫崎骏虽然对成人世界非常的失望,自言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世界末日的景象在他的电影中一再出现,他不断地警告人类,人类已经为自己的贪婪和不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或者将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是他又不是一个绝望的悲观主义者,在电影中塑造了许多勇敢、富有爱心的少男少女形象,他们作为清醒的救世主式的人物,总能在野心家制造的人类大浩劫中力挽狂澜,依靠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拯救世界,拯救人类。宫崎骏的悲哀始终没能压抑住对纯真与善良的渴求,相信人类在遭受“天谴”之后会醒悟过来,反思战争,抛弃战争。在心底,他有一种知识分子强烈的救世思想。他希望这世界会好起来,他的人生理想是:“我希望能够再次借着更具深度的作品,拯救人类堕落的灵魂。” [参考文献]] [1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 社.2006.
[2]何增科.透视战后日本的腐败和反腐败[OL].中国政府创 新网.2006—10—26 10:48:lO.
[3]李广民,秦汉.反腐败司法措施探析[OL].日本法在线:ht— tp:∥’rww.j印a|IIa“nfo.c咖∥rIew8.
[4]绯雨霄.宫崎骏:创作梦想和飞翔的老人[M].北京:东方音 像电子出版社.2005.
第四篇:介绍一部台湾的反战影片--异域
导演: 朱延平
编剧: 叶云樵 / 张光斗 / 林呈炘
主演: 庹宗华 / 刘德华 / 郎雄 / 斯琴高娃 / 王静莹
《异域》是由作家柏杨所创作的战争小说,内容以主角邓克保第一人称的口吻,娓娓叙述1949年国军自中国大陆撤退时,一支溃散的孤军如何在云南与缅甸边区丛林,建立起一片游击队基地,以及这一批孤臣孽子在生死边缘的绝境当中与命运搏斗,并且冀求反攻中国大陆的血泪经历。《异域》后来被改编成为电影,悲壮沧桑的情节令观众印象深刻,小说也在台湾销售数字也达百万册,是当时台湾文学少见的市场狂销,也是一部成功的战争小说。
电影是在1990年上演的,主题歌是罗大佑为影片创作的“亚细亚的孤儿”。
这部影片很特别,它既不同于我们大陆的“主旋律”,也不同于台湾《八二三炮战》这样的反共片。
这是一部战争反思片,它与两岸的现代战争电影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再美化战争、不再鼓吹死亡的美好,也许战争的场面谈不上多么华丽,但“惨烈”二字却时时挥之不去。和《西线无战事》一样,故事从始至终无处不伴随着对生命的怜惜、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影片的两首主题曲,不再是歌功颂德,而是渗入一丝哀调,深层地去思考战争中的生命。
可以说这样的片子在中国实在很难得。
不过这部影片我始终无法给出满分,并非因为画面比较粗糙——这是时代技术所限,亦非演员的表演水准有待提高——部分演出的确显得做作,而是影片对解放军进行了丑化,平心而论,这部影片谈不上反共——这顶帽子戴得太高了,片中的共产党和缅甸军都是彻彻底底的龙套,但显然剧组还是刻意安排了几个让解放军丢脸的剧情来讨好当局,自然这还是意识形态在作怪。
在世界各国的战争影片中,不乏有以战败方为主角的作品,除了《西线无战事》(一战片),还有德国的《斯大林格勒》、《铁十字勋章》,意大利的《阿拉曼》,日本的《没有出口的海》等等,这些影片无一不例外平等地对待各个国家的人物,而以战胜国为主角的亦有这样的作品,如《细细的红线》等等,在这点上,《异域》显然逊了一筹,意识形态给这部原本可以更伟大的影片蒙上了一层浓浓的政治色彩。
对于历史人物,不妨客观点,丑恶的人,不能简单片面地去否认他本来也是一个普通人(谴责恶魔而不思考恶魔形成的过程,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而伟大和高尚的人,更无需用高大全的非人方式去表现。歌德曾经这样评价过一本《拿破仑传》:“记者、历史学家以及诗人们加诸于拿破仑的所有光环,所有的幻像,在这部书令人敬畏的写实面前都消失净尽,但是那位英雄绝不因此有所减损;其形象反而更加高大。我们由此知道,当任何人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时候,真实是多么辉煌的事物。”正如刘德华饰演的小杜所说的那样,中国会沦落到战乱不断的地步,正是因为有太多像李国辉将军这样忠勇的人,这话可谓充满了讽刺意味,但却是事实。
希望这部影片以后有够被翻拍,以更为中立的角度去看待这段历史,不妨参考一下德国影片《帝国的毁灭》,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正视而不美化,批判而不丑化。
.........——“谨以本片纪念所有在大时代的颠沛与流离中,受尽了种种苦难与折磨的中国人……”
我们看着大量的战争题材的影片,赞扬着抗战胜利的伟大,歌颂着将军领袖的领导,我们的历史书上写着大面积的自我贡献,却忘记了带来今天幸福美好岁月的不是只有GCD员们的鲜血。在二十年前就有了这样一部反思中国内战的影片,可惜我在刚答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考试题满卷子布满对GMD的痛斥时,才看到这样一部令人心酸,甚至是心疼的反战影片。而这部影片就是现在拍出了万人唾弃的《刺陵》的导演朱延平所作的他认为最成功的作品——《异域》。而我也认为,《异域》系列(共两部),也是他至今为止的创作巅峰。它不再美化战争、不再鼓吹牺牲的美好,也许战争的场面谈不上多么华丽,与现在的特效相比更是简单至极,但“惨烈”二字却在我的脑海中时时挥之不去。故事从始至终无处不伴随着对生命的怜惜、以及对死亡的恐惧。《集结号》可能是这部影片的GCD版,但相比之下远没有这个影片来的真实。
因为此影片改编自柏杨的一部禁书《异域》,他以笔名“郑克保”讲述了一个关于邓克保回忆当年GMD93师孤军奋战的日子。而朱延平为还原书中的这种真实感,因而选用了回忆式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来拍摄。每一段场景的转换都配以主人公邓克保的独白,强烈得表达了被祖国所抛弃的孤军战士们的心情。而本部影片最令我想写的,也最深刻的便是主题。
影片讲述了由李国辉领导的部队为了完成李弥将军反攻云南的“梦”,节节退败逃窜,拖着妻儿辗转到缅甸,不了最终只是将军手下随意牺牲的棋子,他们在命运面前只是一群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孤儿”,他们被自己魂牵梦萦的祖国抛弃,被他们用生命捍卫的政府所背叛,被他们为之冲锋陷阵的外国政府所利用。导演的反战思想最重要的就是与家国思想相结合的理念“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这是所有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共同夙愿。在前部中GCD与GMD的两次正面交锋中,都用夸张的讽刺音调强调了这样一句话:“中国人为什么要屠杀中国人呢?”而此句话后面接踵而来的便是炮火轰鸣的对抗。而这一反讽手法的运用是多么的巧妙。而后问罗辉司令来劝李司令共同合作贩毒来谋生存的时候也用了这样的话:“中国人只要肯合作,这三不管地带(金三角)就是我们的。”而当缅甸军让李军去绞杀罗军时,邓克保来劝罗司令先躲躲的时候用的也是:“这样就可以避免中国人自相残杀的局面。”这是导演试图通过影片告诉我们的一个忠告。在民族存亡受到威胁时我们理应奋起反抗,但是当只剩下中国人自相残杀时,战争于哪一方都显得无比的残酷与冷漠。
而我认为这样政权的争夺战背后意味更深刻的是信仰的瓦解与重建。邓克保曾经是对故国的主义十分忠诚的将领,面对挚友小杜、范龙等人的离开,他始终不动摇自己的信念,为DG鞠躬尽瘁,然而他的妻儿的死令他的观点逐步的转变。因为信仰的陨灭,他开始追问“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他再也不再是那个瞩目着红蓝白国旗冉冉升旗想起那些牺牲了的兄弟感慨“国旗啊!看顾我们吧!”而激动的泪流满面的男子,小杜和范龙的话击碎了他信仰的世界,原来他们已经被祖国抛弃。随着国旗的下降,这些个他们执拗的信仰不过是别人一句话而引发的工具,而他们的忠诚也变成了只有不是没爹没娘的孩子,只要有所依靠就够了,因为不顾被利用的危险投靠了缅甸政府,拼上自我的全部只为得到一个所谓的“名分”。就如李国辉团长所说:“我没有见过比你们更悲壮的战士了。”随着李国辉这个捍卫着党国一切的英勇将领的妥协,所有人都觉得只要有所依靠就好,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已是习惯了战争的人,离开了战争就算回到台湾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文明。战士们的顽强作战与牺牲,在将领们的眼里也只有“不惜一切代价”一句话这样的简单。战争究竟带给我们什么?一味的流血牺牲就是对的么?这个信仰还值得我们去相信么?答案便是邓克保最终带着女儿和小红一切回到了台湾告别了归为缅甸的军队。其实他们最后相信的便是能给他们归属感,能给他们家的感觉的事物。克保选择了回归,而其他将领仍旧战斗。
邓克保的遭遇不过是数千孤军遭遇的一个缩影,在这段在幸存者都不愿回首的噩梦之旅中,有多少生离死别我们无法统计,正如片中的老谢所说的那样,“在这里每天都有人死去,所以这里有规定,每个人死了,这里的人只能哭一分钟,否则不知道要哭到什么时候。”其实这部电影的每一个人物又当讲述了一段不同的悲惨遭遇,都经历了无数的生死折磨,但这与我之前所提到的两大主题相比就略显浅薄。
本片在视听语言上并不是十分的出彩,它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历史的事实和沉重的心灵震撼,因而就不做过多的评论。不过这部影片我始终无法给出满分,是因为这部影片相对来讲前部并不是很客观,对解放军进行了丑化,平心而论,这部影片谈不上FG——这顶帽子戴得太高了,片中的GCD和缅甸军都是彻彻底底的龙套,但显然导演还是刻意安排了小杜痛打GCD的剧情来讨好当局,自然这还是意识形态在作怪,导演也难免有免俗的情况,但这本片子当中的虚伪性,无损于这部片子的深度与内涵与导演高格调的水平。
希望有一天这部影片可以被翻拍,而历史上93师可以重新回到他们梦寐以求的祖国的怀抱,我们可以用更中立的角度去审视这件事情,审视每一个将领,中国大陆电影可以像台湾电检处一样电检处做出了让步,从修剪21刀到16刀,再到最后的一刀没剪最终在大陆公映。让我们看到包容历史,海纳百川的中国电影市场。电影史上也不再有像93师这样的亚细亚孤儿。
亲爱的亚细亚孤儿,请你不要再哭泣。
第五篇:反战名著《安妮日记》读书心得2022
那是一段并不美好的日子,刚过完13岁生日的女孩安妮跟随家人躲藏在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为了不惊动别人,安妮做什么事都是小心翼翼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反战名著《安妮日记》读书心得202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反战名著《安妮日记》读书心得1
安妮·弗兰克本是一名普通的犹太少女,与父母,姐姐一家四口过着富裕的生活。但这宁静的一切很快就被一场战争打破。1933年,元首法西斯政权执政后,开始了对犹太人惨无人道的迫害。为了家人的安全,安妮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来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躲避危险。在这里的生活虽然不如从前自在,但在这里,安妮仍然度过了一段愉快的学校生活。
1942年7月,情况更糟了,在德国纳粹的迫害下,为了避免遭受纳粹警察的逮捕和屠杀,安妮一家与同是犹太人的凡·丹一家以及一名犹太医生杜瑟尔,躲进了书中被称作“密室”的地方。开始了长达二十五个月的“秘密”生活。直到1944年8月4日遭人检举被送进集中营。
这本书以一个十几岁的少女的视角讲述了二战期间密室中的人们的生活实录。在白天,为了不被别人发现,他们不能随意走动,不能大声说话,甚至不能上厕所。每天,安妮都会担惊受怕,密室外战火不断,炸弹就在他们身旁炸开,死亡的威胁,被发现的恐惧。因为战争,因为人性的丑恶,安妮这个应该在阳光下自由奔跑的孩子不得不蜷缩在密室的一角瑟瑟发抖。因为战争,让昔日美好的世界变得满目疮痍。死亡的阴云笼罩在密室中的每个人身上。在这里,人性被压抑,甚至开始扭曲。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是不断,每天能活着醒来就是的幸运,就连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也奢侈至极。
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安妮的内心深处仍保留着人性中最美好最柔软的一面。“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美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
虽然命运带给了安妮许多苦难,但是依然历练了安妮的品格,她学会了去直面自己的缺点。在密室生活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安妮逐渐成长为一个心里十分成熟,对生活有着深刻感悟的人。她丰富而美好的内心世界就像是绽放在战火中的花朵,尽管眼前是黑暗,但从来没有放弃对光明的期盼。
反战名著《安妮日记》读书心得2
安妮·弗兰克,是一位16岁的犹太女孩。二战期间数百万犹太人被杀害,理由只有”他们是犹太人“
因为安妮是犹太人,就整天躲在后屋里不敢出门,若稍不小心,就会被人盯上。他们做事还要轻手轻脚的,生怕弄出什么声音被人发现。他们有许多好朋友,时常会给安妮带一些小礼物。在她生日那天,她收到了许多礼物,最让她喜爱的就是她的日记本,她还给日记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吉蒂!
安妮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吉蒂写信,向吉蒂诉说她的一切不幸,在后屋里发生的一切好玩的、不好玩的事情。后屋里他们所有人都很团结,从不为一些小事而争吵。安妮告诉吉蒂她害怕,害怕有一天她们会遭遇不幸;安妮渴望,她渴望和平、人性、安宁!每当安妮看到一批批同胞被盖世太保抓走,就会引起她心中的愤怒与痛恨。她痛恨战争,是战争使她失去了一切,甚至于她的自由!
在后屋有时还会遭遇盗贼的偷窃,这时男人们就纷纷下楼查看,女人们则在楼上不安地等待,等知道安全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夜晚有时还会受到炮弹的轰炸,一听到轰炸声安妮就光着脚抱着枕头哭喊着跑到爸爸妈妈的房间里去,因为对她来说除了那里她别无去处!
有些时候因为憋闷,安妮真的想大哭一场,可是她不能,她只能从这间屋子踱到另一间屋子。为了发泄,她只能去找彼得,与彼得互诉苦衷,只有这样她才会快乐一些。在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里,安妮竟说”一个快乐的人会使别人也快乐,只要有勇气和信心,就不会被苦难压垮。“说出这些话的安妮,她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在草地上自由的奔跑啊!
当形势好一些的时候,安妮就日日盼望能够重回校园,与伙伴们共同玩耍。安妮的内心充满了渴望,她渴望自由、渴望友情、渴望独处,但这些渴望,善良、美丽、可爱的安妮都无法得到。
1944年安妮以及8名藏在后屋的犹太人统统被英军带走,分散到各个集中营。1945年,安妮死于3月初,而就在同年4月12日,英军解放了这个集中营!藏匿的8个人中只有安妮的爸爸活了下来!
可怜的安妮,如果当时没有战争,你是不是会和我一样,生活得很快乐呢?战争,一切都是战争惹的祸。如果世间没有战争该多么的美好啊!
反战名著《安妮日记》读书心得3
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读完这部书后的感想,涌到心头中的是对德国犹太人以及安妮?弗兰克一家的悲惨遭遇的同情,但更多的的是对德国法西斯用残酷手段迫害犹太人行为的愤怒,不解。
这本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记叙了安妮·弗兰克一家以及四名犹太人为了逃避生离死别的命运,他们便佯装失踪,躲进一座楼房后部,即所谓”后屋“,他们必须保持绝对安静,因为楼下的办公室和库房白天都有人工作。他们在这种名副其实暗无天日的境况下生活了两年多。安妮把他们在”后屋“的生活情况,也包括自己忧愁,不安、欢乐、爱情全都倾诉在这本日记中。
我觉得,通过记录在日记上发生的许多事情,可以发现,安妮是一个聪明、善良、纯洁,敏感和热情的一个少女,对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爱好和兴趣十分广泛,涉及的范围遍及许多方面。即使在那前途渺茫,生命时刻都有危险的绝望处境中,她也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她对生活的观察已经远远超越了”后屋“那个弹丸之地,也超越了她所处的战争年代。她通过观察周围这群人,写下了她对成年人的看法以及对各种问题的思考。不难理解,安妮正是通过对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对”后屋避难者“之间的种种纠纷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在法西斯的统治下人民的生活,精神上所遭受的扭曲。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方面,安妮能对自己一分为二,无情的剖析自己,纠正自己的缺点,此外,日记里还记下了她与彼得之间的爱恋和她对待爱情的严肃态度。
这本日记中侧面反映最多的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占领了荷兰,在政治制度上,德国法西斯给犹太人制订了一大堆不成文的规定,可以这么说,在人格上,法西斯认为犹太人永远比他们低一等,这也反映纳粹德国的残暴。日记的最后,十分,具体形象的描绘出二战后,德国法西斯疯狂的抓捕并屠杀犹太人,许多人甚至官兵也开始在黑市卖食物、药品给犹太人,以此来盈利的表现。
这一本看似普通的日记,却真实的反映了二战后德国法西斯疯狂屠杀犹太人,反法西斯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反战名著《安妮日记》读书心得4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年华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似一缕阳光,如一阵清风……那时的我们拥有最纯真的笑容。
在《安妮日记》中“安妮”把开始记录是13岁,在15岁被纳粹抓获。——她把那“美好”岁月记录了下来。
我们在想象“安妮”过得舒适生活,错了!
安妮是一个犹太小女孩,她正生活在二战时期,为了躲避纳粹的杀害,于是随家人躲到了一间密室里,度过了漫长的25个月。
在十三四岁我们应该享受着老师的教育,父母的疼爱,拥有最美丽的笑脸,最动听的笑声,享受花季的幸福,快乐和友情,可是“安妮”只有日记本陪着她。
我不敢想象密室里那黑暗的时光,这里没有阳光,没有快乐,只有饥饿,只有恐惧和病痛一直折磨着他们。“安妮”在这种环境下中学会了:不屈服,不气馁。她善于思考自己所犯的错误,正视自己的缺点。
安妮初进密室,对“凡。丹夫妇”是厌恶的,对母亲的责备的不满……可是“安妮”学会了自我改正,包容……在密室的生活由一开始的厌恶,到真正安定下来,度过了漫长的25个月。
“安妮”在密室中喜欢上了“彼得”——一个腼腆的男生,在这个密室里“安妮”有青春的萌动。在这个黑暗的密室里“安妮”用她的乐观,满怀理想感染着身边的人,感染着“彼得”,于是“彼得”也悄悄喜欢上了她。
在1944年8月1日,“安妮”放下了笔,故事结尾的很突然,留下了很多的幻想——“安妮”被纳粹抓走了!
仔细回味,这本日记,笔调贴近我们,又和我们的生活大不一样。“安妮”把成长中的困惑与好奇真实地记录出来,在日记中“安妮”对自己的情感直言不讳,让我们好像看到另一个自己。
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我们没有渡过那漫长的25个月,我们是在欢笑中度过的。“安妮”也是幸运的,她在这时间里,认识到了自己,学会了坚强,热爱生活。
可爱的“安妮”在纳粹的迫害下永远的闭上了眼,距离她16岁生日仅剩3个月,距离这个集中营集中营获救仅剩1个月,“安妮”用自己的笔写出了“痛苦”的密室生活,让我们这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不仅深思。
正值花季的我们,应该深思:那漫长的25个月,我们会做什么?
反战名著《安妮日记》读书心得5
看完《安妮日记》,我本来平静的心情变得此起彼伏,仿佛就有热浪在我心中翻滚。
《安妮日记》是由出生在德国的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期间写的。安妮一家人和范达恩一家以及一个牙科医生迪塞尔在安妮父亲办公楼房的“秘密后屋”里面艰难度过了长达两年的避难时光。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整天都可能会有窃贼和空袭警报、飞机轰炸的惊吓,让他们“避难大家庭”里本来文质彬彬的人们都变得敏感、自私并且你争我吵。但是在这样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恶劣环境里,安妮仍然不屈向上,依旧整天学习,并且写日记,和世界大战之前一样,顽强而坚定地生活着。
安妮给自己的日记本取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姬蒂,她把日记本“姬蒂”当作朋友,是她可以倾诉的对象。安妮在日记中记录了八个人组成的“避难大家庭”在“秘密后屋”里相处的种种细节,并且记录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自己的喜怒与哀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当时犹太人在纳粹迫害下遭受的苦难和残害,以及当时的人们对世界和平的极度的期盼和渴望。
安妮一直没有被战争、苦难和屈辱击垮,她还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和记者,盼着有一天能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面施展自己的才能,能为人类社会做出一点贡献。她甚至希望自己即便死后仍然活着。“安妮日记”的后记介绍,16岁的安妮最后还是没有逃脱纳粹的魔爪,病死在贝尔森集中营里。但是她的日记本“姬蒂”帮助她实现了“死后依然活着”的愿望。
我们都和安妮一样希望这个世界永远和平,我们要努力学习、保家卫国,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在的我们在和平年代里衣食无忧,不愁穿戴不愁吃住的,已经是非常幸福了,所以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发现生活的精彩与美好。我认为,大家都应该去看看这本书,才会懂得现在的生活是那么美好、那么快乐,才会去珍惜我们的生活。
反战名著《安妮日记》读书心得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