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住宿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推荐]
“住宿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以德治国,必然要求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因此,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以德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少年儿童的道德培养就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当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其依赖强,独立性差;被动性强,主动性差;做事缺乏意志和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而多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显得过于简单化,教育的内容空、方法旧、灌输说教多、实践活动少,注重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毅力的培养。当学生面对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却显得那么单薄、那么脆弱,从而造成学生中普遍存在“知行脱节”现象。因此,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探讨和研究“知行脱节”现象,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
二、课题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既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演讲,也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品德的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因此,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成为研究“知行脱节”现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三、课题研究目标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治自理能力,以“了解规范,增强意识,形成习惯,促进养成”为宗旨,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主要教育内容,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将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具体化为一系列习惯,并通过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及完美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尤其要研究“认识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明确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2、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3、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分析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以及影响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为研究教育对策提供依据;二是调查一些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为指导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提供依据。
2、理论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原理,分析以 往的成功经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逐步构建起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体系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3、个案研究法: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
4、实践研究法: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加以理论指导。
5、经验总结法:边实践边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的发展。
六、课题具体措施
(一)营造养成教育氛围。
1、明确养成教育要求。
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因此,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宣传周,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河源市第二小学学生习惯养成要求细则》《河源市第二小学学生礼仪常规》《河源市第二小学学生课堂常规》,让学生懂得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让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自评、互评,制订出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并利用周会课根据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进行对照检查,近期目标达到就定出下一个努力目标,没有达到就查找原因继续努力。通过学习和制定近期目标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做到了具体化,增强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抓好校园环境的建设,在校园里张贴醒目的标语,班级张贴行动口号,让人人感受到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
(二)、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
“自主化班级管理”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通过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知行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加强家校联合教育研究。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孩子上学成为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7--8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大部分与家长相处。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应此,要加强家校联合教育研究。一是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家访。通过电访、信访、面访等多种形式做好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交流、探讨教育对策,以 “真情”和“爱心”赢得了广大家长的好评和积极配合。二是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让家长了解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所做的努力,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三是通过家校联合调查研究,了解知行脱节的原因以及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成功经验,找准家教起点。四是通过召开家长会和为家长开设专题讲座,交流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典型经验,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纠正一些家长对子女过于娇纵、或教之过严、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家教水平,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为孩子提供一个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家校教育同步。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春游、秋游、扫墓、校运会、文艺汇演、“献爱心”赈灾捐款活动、外出劳动等等。二是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如:开展班级的小设计和小制作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三是利用每周的文体活动课,让小组轮流组织设计比赛项目,如:拔河、跳绳、篮球、文艺小活动等等。
(五)、常抓不懈,强化训练。“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经常督促,直到巩固为止。在强化训练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行为意识,通过行为训练、情境训练、行为辩析训练等,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
(六)、树立榜样,启发自觉。模仿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一是树立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在班上多表扬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二是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精神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注重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不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七、课题实施步骤
1、课题的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
学习有关理论,搜集和整理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具体措施。
2、课题的实施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11月)
按方案中的研究内容实施研究与实践,积累研究资料,形成阶段性成果,中期要进行小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修正方案。
3、课题的总结阶段(2016年12月---2017年1月)对课题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和评定实验成果,撰写课题报告,推广科研成果。
八、课题组织与分工
九、课题预期成果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住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2、通过实验研究,学生懂得“认识行为——习惯”转化,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总结以住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题的年度报告。
4、促进家校合作,使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后勤课题研究组 唐晓虎
第二篇: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开学初我们将继续把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学校德育建设的切入点,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从小事抓起,从细节抓起,从现在抓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同时,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针对当前的新形势新要求,结合我校学生思想实际,德育工作现状和特点,拟订本方案。
二、工作目标
从校园卫生、文明礼仪、安全、学习、生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树立良好校风,做到校风、校容、校纪有较大改观,各班在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仪、安全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并以此建立我校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
1、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的良好品质。
2、通过“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为学生将来做文明公民奠定基础。
3、通过“卫生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讲卫生、讲秩序、讲
公德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4、通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5、通过“节俭习惯”养成教育,增强学生的节俭意识,使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6、通过“安全意识”养成教育,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防火安全、饮食安全、活动安全、游戏安全等意识,使学生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三、具体内容
1、感恩教育
(1)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育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2)上课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独立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不顶撞老师,遇到老师主动问好,以优异的成绩感激老师的教育之恩。
(3)开展以“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为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4)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要求每一个同学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志愿者。
2、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1)尊敬师长,见到老师及外来人员要主动打招呼,背后不直呼教师的名字,与教师谈话主动立正站好,不顶撞辱骂教师和管理人员;(2)团结同学,不用污言秽语与同学交谈,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拉帮结派;
(3)进入教师宿舍,首先喊报告,得到教师允许后进入,不私闯教师办公室,不在楼道追逐和高声喧哗;
(4)举止文明大方,不穿奇装异服,学生不留长发、不染发、不佩戴首饰、不化妆(演出时除外),做到衣着整洁,端庄得体;(5)遵守公共秩序,广播操、升旗及集合时做到快、静、齐,听从安排,严守纪律,保持良好形象。打饭时不插队或故意拥挤,就餐时保持安静;
(6)参加升旗仪式时要庄重,保持立正姿势,两眼注视国旗。不得缺席,不得大声说话,要保持安静;
(7)校外住宿生要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不准在宿舍留宿他人,服从房主的统一管理;
(8)爱护花草树木和其它设备设施;不在教学楼拍打篮球,不践踏草坪;
(9)不参与封建迷信和赌博活动;不吸烟酗酒。(10)男女同学,交往要得体,要有分寸。
3、卫生习惯养成教育
(1)不乱吃“零食”,不购买假冒伪劣商品及“三无”食品;(2)不乱贴、乱写、乱画;
(3)不随地吐痰、不随手乱丢东西。养成把废纸、果皮、包装袋扔进垃圾桶中的习惯,特别要杜绝从楼上往楼下扔东西的不道德行为;(4)养成随手捡拾地面上废弃物的习惯,共同维护学校环境的整洁;(5)宿舍保持清新整洁,床上用品清洁美观、无异味,室内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宿舍要经常开窗通风;
4、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1)课前要预习,预习有记录,学会带着问题听课;(2)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待老师上课;
(3)上课座姿端正,书写时握笔姿势正确;眼离书一尺,胸离桌一拳。
(4)上课专心听讲,不乱说乱动,勇于提问,积极回答,积极思考;(5)作业要字体端正,纸面清洁,格式正确,不边做边玩;(6)按时完成作业,做到独立、耐心、细致;(7)养成先复习后完成作业,先审题再解答的习惯;(8)考试答题要细心、准确,书写规范。
5、节俭习惯养成教育
(1)使用水、电应及时关闭开关,节约一度电、一滴水,教室不开无人灯;
(2)爱护书本,节约一张纸、一块橡皮、一支铅笔;(3)爱护桌椅、门窗、板擦等物;爱护校园内一草一木;(4)爱惜衣物,不追求穿戴,不穿不适宜中学生穿的服装;(5)爱惜粮食,不随便丢弃饭菜,不剩饭,节约一粒粮食;
(6)不随便丢弃粉笔、扫帚、簸箕等教室用具;(7)正确支配零用钱,不吃零食,不在校园边走边吃;(8)不向父母提出过高的物质要求。
6、安全意识养成教育
(1)增强安全意识,时刻牢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2)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打闹。有秩序上下操,站队不挤、不抢、不拖拉;
(3)课间不做危险游戏,不在教学区和生活区拍球,运动时注意自我保护;
(4)不在走道,楼梯间做游戏,不准滑行楼梯扶手;(5)搞卫生、擦洗门窗时要注意自身安全;
(6)不准爬树、扒车、攀爬栏杆及篮球架,更不准攀爬升旗杆和围墙;
(7)遵守交通规则,丰富交通知识储备,远离交通安全事故;(8)不得私自到水库、池塘等危险地带戏耍;(9)严禁携带,私藏管制刀具、不私自玩火、玩电;
(10)遭遇危险,机智应付,设法拨打“110”“119”等报警电话。
四、活动安排
(一)全校动员(5月15日——6月1日)
1、团委会、学生会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
2、班级征集并确定自己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关的口号;
3、利用升旗仪式进行教育,宣传;
4、利用校园广播、班会和橱窗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再宣传再动员。
(二)专项实施(每学)
1、主题班会:“用礼仪沟通心灵,让文明变成行为”;(时间:5月下旬)
2、“文明与我同行”演讲比赛;(时间:6月上旬—6月下旬)
3、开展“感恩老师,奉献真情”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给老师写一封信、汇报一次思想、做一张贺卡、提一个建议、写一首诗等小型活动,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时间:6月、10月)
4、“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主题手抄报比赛;(时间:10月中、下旬)
5、主题班会:“诚实守信我先行”;(时间:11月)
6、班主任撰写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关的案例、论文、活动设计、创新做法及PPT课件。(时间:本学)
(三)阶段表彰
1、每周颁发流动红旗。
2、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成绩突出的班级每个年级评一个先进班予以表彰,在班级量化管理考核时加3分。
3、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班级、班主任、学生进行表彰,评选一批“优秀班班主任”和“文明之星”。
4、按照教育局文件精神,学校将结合文明班级创建活动,评选一批“最美班级”。
五、实施办法
(一)高度重视,统一部署
“统一部署,分工明确,协调有力,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人尽其才。”
把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本学的工作重点来抓,确保各项活动的有序推进和求得实效,实行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
(二)广泛动员,全员参与
校园广播、橱窗、板报、校园网都将开辟专门栏目用来宣传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并把宣传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班主任、学生干部的重要工作来抓。
(三)突出重点,全面结合。
1、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学校常规管理相结合。
各处室、各年级的工作,以及各科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贯穿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2、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日常规范要求相结合。
强化日常规范:如坐立行走、手眼身形等;强化行为规范:如说话、礼仪、交际、活动等;强化学习规范:如阅读、表达、书写、作业等。
3、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校园活动载体相结合。
以政教处为龙头,以班主任为主体,全体教职工参与,辅以丰富多彩、贴近学生实际、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为载体,如各类比赛、展览、文娱表演等,开展教育活动。
4、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学生志愿者行动相结合。
以学生会为主体,积极发动全校学生开展学生自愿者活动。
5、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加强师德修养建设相结合。
加强师德修养建设,激励教师严谨笃学、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淡薄名利、志存高远,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格魅力育人,运用良好的师德风范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影响,在心智上模范引领学生成长。
6、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学科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积极参与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活动中来。
六、保障措施 评优罚劣 实施奖惩
1、明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与班级常规工作考核挂钩,一同考核记载、实施奖惩。
2、全体教职员工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中的表现,与年终评优评先挂钩,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照依据。学校将加强督查。
3、每学年在全校范围内以班级为单位,选出1—3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模范学生,学校选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十佳学生”。
4、对那些不按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求去做,并有严重违反行为的学生要进行批评,并直接影响该班量化管理积分。
附:
**中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 **(校长)
副组长:组 员: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办公室于政教处,由**负责日常工作,**负责协助工作。
****
2015年3月10日
第三篇: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通辽市教育局确定的“素质教育规范化管理年”的总体要求,加强全旗中小学生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举止,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辽市教育局德育阶段目标》和《土右旗教育局2009年工作要点》精神,结合我旗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的、原则和任务
行为习惯是做人的基础,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德育的基础性工作。要通过基础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懂文明,讲礼貌,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心理品质,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树立公德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为成功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行为习惯培养,必须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身心成长的规律,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步生成,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要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到目标准,内容实、措施细、效果佳,讲求严谨、及时、适时、合理和巧妙,避免形式主义。
2.养成性原则。行为习惯培养是一个逐步提高、生成的过程,即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要注重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使学生在长期的引导、强化、矫正中形成外在行为。
3.主体性原则。在行为习惯养成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自身的学习与提高,感受到形成良好习惯的效果,体验到矫正不良习惯的益处,从而使良好的习惯得到巩固和发展。
4.持久性原则。行为习惯不可能在朝夕之间一蹴而就,要通过反复的训练,不能时紧时松,更不能半途而废,要长期坚持,贯穿在各个环节之中。
5.差异性原则。要承认学生之间基础条件、个性特征、环境影响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共性要求和训练的同时,突出个性教育,使不同特征的学生均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任务: 幼儿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基本安全意识,基本的自理能力和交往能力,激发孩子对生活和知识的兴趣,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各校要通过示范法、实践法、榜样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让其养成诚实、守信,活泼、开朗等良好的品质,基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文明礼仪习惯,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中学阶段是人生观初步形成但尚未成熟的重要时期,他们已基本确立了自己的道德准则,但许多重要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仍需着重养成,特别是初中生更是养成教育的重点。为此,中学阶段养成教育的重点是强化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与训练,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主要内容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养成教育工作:
(一)卫生习惯养成教育
1、饭前、便后要洗手。
2、定时清扫卫生承包责任区和教室。
3、不乱贴、乱写、乱画。
4、不随地吐痰、不随手乱丢东西。
5、养成随手捡拾地面上废弃物的习惯,共同维护学校环境的整洁。
6、宿舍保持清新整洁,床上用品清洁美观、被褥叠放整齐、无异味,室内物品摆放有序。宿舍要经常开窗通风。
7、养成积极创建文明宿舍、文明班级的好习惯。
(二)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
1.学校在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学生在周一必须统一穿校服。参加升国旗仪式小学生要行队礼,中学生要脱帽肃立行注目礼,即使不在操场上和队列中也要面向国旗立正,行队礼或注目礼。唱国歌时要精神饱满,声音洪亮。
2、小学生在校园内必须佩带红领巾,中学生要佩戴校徽或胸卡。在校内见到老师或领导,要主动问好或行礼,并请老师先行;迟到进教室或进教师办公室先喊报告请求允许,进入他人家里应先敲门,经允许后再进入;与同学或老师对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认真听对方讲完。3.保持教室内外和校园环境卫生,在任何地方看见地上纸屑垃圾,应马上拾起丢入垃圾箱,看见没放好的扫帚、拖把和掉在地上的物品应马上放好和拾起;拾到别人丢失钱物及时交公,不错拿别人的东西。
4.在走廊、楼梯、台阶等公共场所要靠右行,正常行走,讲究礼让,不推拉拥挤,不大声喧哗,慢步轻声。
5.语言文明:习惯用普通话交谈,并经常使用“请”“对不起”“没关系”“请问”“谢谢”“再见”等文明用语,不说脏话、不骂人。
6.行为文明:习惯点头、微笑、握手;着装得体,坐正立直,行走稳健,举止文明,不追逐撵打。
7.注意仪表,衣服整洁,不穿奇装异服,不戴金银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化妆,男女生均不得染发或留怪异发型。
8.爱护公物,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健身器械。
9.高年级同学主动帮助、礼让低年级同学;男同学主动帮助礼让女同学;主动帮助有困难和有缺点的同学。
10.遵守公共秩序,广播操、升旗及集合时听从安排,严守纪律,保持良好形象。打饭时不插队或故意拥挤。参加集体活动守时肃静,作文明观众,大会发言首先向师长和观众敬礼,发言结束道谢。接受要起立并用双手;观看演出、比赛适时适度鼓掌致意。
11、不进行封建迷信和赌博活动,不吸烟喝酒,不出入营业性网吧。
(三)安全习惯养成教育
1、进行体育活动和劳动时,听从老师安排,不擅自行动。
2、未经老师及家长同意,不在外留宿。
3、妥善保管好物品,严防丢失。未经他人同意,不拿、用别人的东西。不偷窃,更不敲诈别的学生、向其他学生索要财物。
4、不用湿手、湿布触摸、擦拭电器外壳,不私自调换灯泡,不私装电器,不在宿舍内使用危险电器。
5、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尽量靠路边行走。不要东张西望、边走边看书报或做其他事情。穿越马路,要听从交通民警的指挥,走人行横道线,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应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在确认没有机动车通过时才可以穿越马路。
6、不打架滋事,更不随意叫家长或亲友到学校无理取闹,更不同校外人员勾结寻衅滋事。
7、不攀教学楼内栏杆、学校校门及围墙。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不私自擦洗门窗。
8、不在零食摊点购买无卫生保障的食品。
(四)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1、良好的书写习惯:
(1)要求学生每天坚持练字10分钟,班主任或科任教师督导,班长或组长负责日常检查,语文教师负责周检查,每周由班级评比出优秀作品进行展出(在教室展台展示)。(2)学校每学期举办习字展或书法比赛。
2、认真预习的习惯:
(1)要求学生每天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明确重点,找到难点,以便上课时能够有的放矢,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指导,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并在课堂上检查预习的效果。也可在课外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预习的情况。
3、专心听课的习惯:
(1)要求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勤做笔记。
(2)班级或学校定期举办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召开学习经验交流的主题班会等。(3)学校进行学习笔记的评比和展览。
4、积极探究的习惯:
(1)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教师上课时要进行指导,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5、及时复习的习惯:
(1)要求学生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2)教师要注意督导检查,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
6、独立作业的习惯:
(1)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细心,独立完成,书写规范,注意整洁。(2)要求学生建立错题录,教师要对错题录要进行检查批阅。(3)学校定期对学生作业评优并进行展览。
7、练后反思的习惯:
(1)要求学生练习之后进行反思,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2)老师指导学生反思,并定期让学生交流反思的心得。
8、积极应考的习惯:
(1)要求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应考,处理好临考准备、临考发挥、考后分析等问题。(2)教师要加强学生应考的心理和技巧训练。(3)考试时遵守考场纪律,不作弊。
9、切磋交流的习惯:
(1)要求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2)教师要时刻关注、指导学生。
10、总结归纳的习惯:
(1)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2)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指导和检查。
11、课外阅读、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1)要求学生每天阅读课外读物30分钟,并记好读书笔记。
(2)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要进行引导和指导,每周检查读书笔记。(3)学校每学期举办读书心得或征文比赛一次。
12、记日记的习惯:
(1)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或写周记,用汉语或英语写均可。(2)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3)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日记或周记进行批阅。(用英语写的英语教师批阅)(4)学校进行日记评比,优秀日记编辑成集。
三、实施途径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
(1)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各校要重视班主任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班主任的培养和培训,发挥他们在养成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2)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行为习惯培养的教材,以养成教育为主狠抓学生行为规范训练。
(3)活动育人:发挥团队组织的作用,各级各类团队组织要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和系列教育活动,如利用重大节日活动、时事政治教育活动、系列专题活动等,促进师生文明行为的养成。(4)教师言行育人:加强学校管理,特别是要重视教师师德建设,让教师成为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的楷模,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5)课堂育人:挖掘学科教育教学资源,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特别是发挥政治课、班队课主渠道的育人功能以及主题班会、阅读课的育人功能,交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6)阵地育人:充分发挥黑板报、升旗仪式、文明示范岗、德育基地、橱窗、电视台、图书室、劳动基地、心理咨询室的教育作用。
(7)环境育人:注重环境的熏陶作用,各校要注重发挥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真正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能育人。
(二)协调家庭教育以家长学校为基础,积极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卡、校信通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他们认识到学校开展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三)依赖社会教育联结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要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联系,拓宽教育的途径,争取工、团、妇、关工委组织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调动一切有利于学校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2009年4月1日前)
从现在开始至2009年4月1日前,各校要认真搞好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调查摸底工作,了解掌握当前学校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全面推进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做好前期工作。
(二)确定目标阶段(2009年4月1日—4月5日)
2009年4月5日前,各校要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有针对性、有重点的符合本校实际的养成教育具体实施方案、实施细则以及考核办法(年终考核以本学校制定的考核细则为依据)。方案要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易操作,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有明确的阶段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力戒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确保真正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各校制定的《实施方案》与《考核细则》于2009年4月5日前交旗教育局基础教育股审核备案。审核合格后,按照方案开始实施此项工作。审核不合格的,由学校重新撰写。在2009年4 月5日前方案没有通过审核的学校,将予以通报批评。
(三)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4月—2009年12月)
从2009年4月6日开始,旗教育局将对各中小学校开展养成教育工作不间断的进行督查和考核,年终将表彰一批养成教育先进学校。
五、工作要求
一要健全组织体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由政教处、教导处负责全面实施,共青团、少先队、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配合,社区、家长共同参与,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员育人的氛围。二要完善制度体系。把开展养成教育最重要的一些要求制定成规范。各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校规校纪,如《学生日常行为养成细则》、《学生一日常规量化评估方案》、《学生课堂常规》、《学生校外行为规范》、《学生家庭行为规范》等等,让学生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在此基础上,各校制定养成教育的系列实施方案,明确各个年级培养什么习惯,培养到什么程度,从而保证学生科学系统地接受养成教育。
三要重视学习培训,以活动促发展。通过专题讲座、主题演讲、专项讨论、知识竞赛、书画展览等多种渠道、多种活动让学生熟知标准并付诸行动,注重过程评价,巩固已形成的好习惯,不断提出新要求,从而逐渐形成良好习惯。
强化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在坚持对学生灌输正确思想、观点的同时,还要强化社会实践这一环节,做到知行统一。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校宣传栏、升旗仪式、文化长廊、教室展报等宣传途径,介绍良好的行为习惯、身边的优秀事迹,展示文明学生风采。
要利用晨(夕)会、班会、团队活动扎实开展好习惯训练活动,由教师或者学生讲解学习行为习惯要求,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巩固提高。
四要培养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在全旗开展养成教育学校创建和评比表彰活动,推广先进经验。各学校要通过树立一至几个个班,一个班推出几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明星,充分发挥榜样在养成教育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言传和身教。班主任要加强和科任教师的联系,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人人都抓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
要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争取家长的配合,利用好家长学校和 “校信通”等教育平台,对家长进行培训,让他们知道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和培养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方法,使养成教育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发挥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效果。五是要加强检查督办,以评价促养成。养成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定期检查,适时评比,是解决懈怠或流于形式的重要措施。旗教育局将把养成教育工作内容纳入“管理规范化学校”创建之中,加大检查督办力度,采取提前不打招呼的突袭式检查,促进学校养成教育工作常态化。学校要建立督查机制,坚持自评、互评、师生共评和家长参评等多种形式。学校要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检查班务日志、行政随机抽查等形式进行督查,保障活动的有效开展。
通辽市教育局
第四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以德治国,必然要求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因此,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既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以德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少年儿童的道德培养就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
当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其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被动性强,主动性差;做事缺乏意志和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而多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显得过于简单化,教育的内容空、方法旧、灌输说教多、实践活动少,注重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毅力的培养。当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却显得那么单薄、那么脆弱,从而造成学生中普遍存在“知行脱节”现象。因此,从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入手探讨和研究“知行脱节”现象,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
我们发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①学生家长许多外出务工,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的现象严重,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常规不规范;吃零食现象尤其严重,校门口垃圾随处可见;学生脏话频出……②部分教师急功近利,以分数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只教书不育人,不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③部分教师面对家庭环境差的学生很无奈,认为学生没有文明的行为习惯是家庭造成的,教师的培养是徒劳;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许多学生校内校外两样。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训练,尽快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这既关系到学校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当前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基于以上原因,我校成立课题组,确定了“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研究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实践,通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
表社会和时代先进方向、社会公德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2、“养成教育”的界定:“养成”本意是通过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养成教育”是指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受教育者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行为举止;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懂得感恩; 勤俭节约;遵守秩序;勤于动手;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等习惯。
四、课题研究目标
1.让学生明白文明行为习惯,主要包括文明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调查研究目前我校学生中存在哪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3.初步研究发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害处,探讨文明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4.通过研究,找到培养文明习惯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5.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治自理能力,形成做人、做事和学习等一系列文明习惯。
五、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少年儿童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尤其要研究“认识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的研究。2.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3.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的研究。本课题下设10个子课题,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
一、学习好习惯
1.守时惜时习惯的养成教育 2.勤于动手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生活好习惯
1.举止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 2.勤俭节约习惯的养成教育 3.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教育 4.讲究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品德好习惯
1.诚实守信习惯的养成教育
不追打嬉闹;同学间互助友爱,不欺负弱小同学,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升国旗时自觉肃立,不说话;下课放学后不在他人教室外围观;衣着整洁,积极佩戴红领巾等。围绕这些文明行为习惯按养成情况设为优秀、文明、一般三个等第,制成文明之星评价表。校园内以班级、班级以小组、小组以个人为单位,每周班评,每月校评,选出周文明之星和月文明之星。
(二)、诚实守信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1、以学生品德行为为主要评价内容,对照《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手册》以及学校制定的诚信教育目标,每月进行评价,保持教育的连续性。
2、评价程序
(1)学生根据评价内容逐项书面自评。(2)小组讨论确定优秀或文明等相应等级。(3)家长根据孩子在家实际表现,写出评定意见。
(4)班主任从实际出发,综合评价,评价中注意求真求实,使学生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3、坚持鼓励性评价,克服不良行为,以评价促诚信习惯的养成,结合每学期评选诚信小标兵,树立诚信学习榜样,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能力,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让诚信内化为时时、事事、人人的行为准则。
(三)、尊重他人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与受人尊重一样,尊重他人是我们的需要。
尊重他人包括耐心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用心听对方说话,不要一边听一边考虑自己的事;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不打扰别人的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了他人要及时道歉;未经允许,别人的东西不乱动等行为习惯。围绕这些行为习惯的内容设计出相应的评价表,并设为优秀、文明、一般三个等第,采用自评、互评、小组评、班评等形式,从而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文明习惯。
(四)、守时惜时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养成文明的时间观念,从小懂得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的道理,养成守时惜时的文明习惯。
内容包括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马路上溜达玩耍;回家后,马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天事当天毕;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等。
在进行守时惜时教育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有关守时惜时古诗词朗诵比赛,搜集守时惜时的成语、名言、故事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体现出寓教于乐的理念,使学生能自觉做到守时惜时。
(五)、懂得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懂得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
具体表现在:
1、在家里:孝敬父母,孝敬前辈,孝敬老人,知恩报恩;
2、在学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文明礼貌;
3、在社会:遵守公德,尊老敬贤,关爱他人。
通过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围绕“感恩”主题,出专题板报;感恩教育征文活动;以“感恩”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看感恩影片,吟诵感恩诗歌,传唱感恩歌曲,阅读感恩美文,讲感恩之言等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和造就具有感恩意识的人,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六)勤俭节约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人们渐渐地“大方”起来,尤其是在对子女的培养方面,大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味道。有的家长认为:现在不是生活困难时期了,可不能再让孩子吃自己吃过的苦了。因此,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我们应该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这样下去对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他们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奋斗。所以,勤俭节约是孩子生存的必修课,也是孩子将来勤俭持家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基于现状,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已刻不容缓。
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教育,要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教育孩子养成节俭的美德,家长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洗完手要随手关好水龙头;睡觉记得关灯;发现公共场合有浪费现象,应该做出适当的反应。带着孩子购物时,对孩子不合理的物质需求,家长要说服、劝导孩子不买;饭桌上,一饭一粥,要让孩子知道来之不易,不能让孩子每餐都有剩菜剩饭等。在学校,老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零花钱的来源、数量及分配情况,对他们进行跟踪教育,并制定奖惩制度,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七)遵守秩序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没有秩序任何集体活动都无法开展,因此,要教育学生养成遵守秩序的好习惯。
在遵守秩序方面,小学生应该做到:每天佩戴红领巾;到校必进班,进班必学习;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放学排路队,红灯停,绿灯行,不乱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过路口,注意避让车辆;购物、上车时自觉排队,不插队,集会时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场合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爱护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等。遵守秩序习惯养成教育要常抓不懈,平时利用晨夕会、班队会、思品课、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以自查,互查,他查的形式,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以班为单位进行评比。实行流动红旗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集体荣誉感,责任感。
(八)勤于动手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使他们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养尊处优,高分低能。殊不知,这样下去,孩子将来在社会上何以立足!因此,对学生进行勤于动手习惯的养成教育尤为重要。
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书包、抽屉,收拾房间叠被褥,自己洗衣物。用过的东西能放回原处,做到整洁,有条理。还要教育学生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洗碗筷,扫扫地等。自己动手可以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制定一份评价表,按实际表现设为优秀、文明、一般三个等第,让学生自评,家长评,老师评,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适当奖励,这样,对表现一般的还起到榜样教育作用。促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九)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著名的体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我们应为健康的一代而奋斗,我们要培养从儿童时期起就长得既强壮有力又健康的一代”。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工作、成才的基础。锻炼身体不但能让身体结实健康,还能磨炼人的意志。锻炼活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集健身、智育、德育于一身的多功能体系,而健身功能是其中最主要的功能。
锻炼身体的习惯内容包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课内外文娱、体育、科技活动,上好“两操两课”;学习运动常识,做好自我保护;在运动中要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在活动中不做带有危险性的动作,不参加危险性较大的活动等。
为了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我们从锻炼项目、锻炼时间、喜欢怎样的锻炼方式、校内外锻炼时间等几方面设计了调查表,展开了调查,了解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
(十)讲究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卫生习惯是孩子生活习惯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关系到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保持孩子的健康、树立孩子的小小形象都是必不可少的。儿童应该从小就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文明习惯。
文明的卫生习惯内容包括: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睡前刷牙、洗脸,指甲内无污垢,身体无异味;饭前便后洗手;定期整理和清洗书包;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见到废纸等垃圾物要主动捡起放到果皮箱里;不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乱贴、乱挂;不吃变质食物,不喝生水等。
届时,我们将采用一天一检查,检查必通告,通告必整改,整改必复查,以此来督促、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的习惯。
八、课题研究具体措施
(一)营造养成教育氛围。1.明确养成教育要求。
要学生养成文明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因此,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定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宣传月,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鲍集中心小学学生在校一天细则》、《鲍集中心小学常规管理要求》、《鲍集中心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读本》、《十种好的学习习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等,让学生懂得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让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自评、互评,制订出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并利用周会课、班会课根据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进行对照检查,近期目标达到就定出下一个努力目标,没有达到就查找原因继续努力。通过学习和制定近期目标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做到了具体化,增强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抓好校园环境的建设,在校园里张贴醒目的标语,班级张贴行动口号,让人人感受到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营造文明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
(二)实施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
“自主化班级管理”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通过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知行的统一,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1.建设班级文化,创造温馨的“家”。
班级是学生每天活动最长的地方,建设文明的班级文化,会使学生高兴来学校,还能呵护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从班级这个“家”中感受到温馨。让他们参与到办板报、布置教室的活动中来,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为学生的
9103.课题的总结阶段(2019年7月——8月)
对课题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和评定实验成果,撰写课题报告,推广科研成果。
2019年1月汇集课题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2019年2月对所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进行成果汇报,评定实验成果。2019年3月-6月撰写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报告。2019年8月推广科研成果。
十、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研究制度,是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我校制定相关制度,如:《专题学习制度》、《例会制度》等为课题研究提供制度保障。
(二).人员保障
我校教师年龄结构较合理,校长亲自挂帅,教师全员参与,全校没有和课题研究无关的教师,教师既分工明确,又密切合作。
(三).活动保障
活动是研究教育形象,探索教育规律,实施教育策略的主阵地。我校课题研究活动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每月一主题,每周一专题。为课题研究提供活动保障。
(四).经费保障
我校经费倾斜教育一线,课题研究经费更处优先保障地位,由学校全额支付,有足够的经费保障。
十二、课题预期成果
1.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以论文形式呈现。2.践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观摩活动以图片形式呈现。
3.以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为主题的报告。让学生达到知行统一,逐步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4.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活动设计。每月有主题,每周有专题。5.家校合作,使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以论文或案例形式呈现。
第五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以德治国,必然要求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因此,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以德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少年儿童的道德培养就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当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其依赖强,独立性差;被动性强,主动性差;做事缺乏意志和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而多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显得过于简单化,教育的内容空、方法旧、灌输说教多、实践活动少,注重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毅力的培养。当学生面对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却显得那么单薄、那么脆弱,从而造成学生中普遍存在“知行脱节”现象。因此,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探讨和研究“知行脱节”现象,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
二、课题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既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演讲,也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品德的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因此,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成为研究“知行脱节”现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三、课题研究目标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治自理能力,以“了解规范,增强意识,形成习惯,促进养成”为宗旨,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主要教育内容,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将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具体化为一系列习惯,并通过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及完美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尤其要研究“认识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明确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2、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3、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分析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以及影响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为研究教育对策提供依据;二是调查一些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为指导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提供依据。
2、理论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原理,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逐步构建起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体系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3、个案研究法: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
4、实践研究法: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加以理论指导。
5、经验总结法:边实践边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的发展。
六、课题具体措施
(一)营造养成教育氛围。
1、明确养成教育要求。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因此,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宣传周,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河源市第二小学学生习惯养成要求细则》《河源市第二小学学生礼仪常规》《河源市第二小学学生课堂常规》,让学生懂得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让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自评、互评,制订出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并利用周会课根据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进行对照检查,近期目标达到就定出下一个努力目标,没有达到就查找原因继续努力。通过学习和制定近期目标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做到了具体化,增强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抓好校园环境的建设,在校园里张贴醒目的标语,班级张贴行动口号,让人人感受到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
(二)、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
“自主化班级管理”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通过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知行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加强家校联合教育研究。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孩子上学成为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7--8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大部分与家长相处。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应此,要加强家校联合教育研究。一是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家访。通过电访、信访、面访等多种形式做好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交流、探讨教育对策,以“真情”和“爱心”赢得了广大家长的好评和积极配合。二是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让家长了解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所做的努力,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三是通过家校联合调查研究,了解知行脱节的原因以及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成功经验,找准家教起点。四是通过召开家长会和为家长开设专题讲座,交流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典型经验,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纠正一些家长对子女过于娇纵、或教之过严、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家教水平,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为孩子提供一个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家校教育同步。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春游、秋游、扫墓、校运会、文艺汇演、“献爱心”赈灾捐款活动、外出劳动等等。二是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如:开展班级的小设计和小制作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三是利用每周的文体活动课,让小组轮流组织设计比赛项目,如:拔河、跳绳、篮球、文艺小活动等等。
(五)、常抓不懈,强化训练。“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经常督促,直到巩固为止。在强化训练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行为意识,通过行为训练、情境训练、行为辩析训练等,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
(六)、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模仿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一是树立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在班上多表扬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二是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精神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注重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不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七、课题实施步骤
1、课题的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7年2月)
学习有关理论,搜集和整理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具体措施。
2、课题的实施阶段(2007年3月---2008年8月)
按方案中的研究内容实施研究与实践,积累研究资料,形成阶段性成果,中期要进行小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修正方案。
3、课题的总结阶段(2008年9月---10月)
对课题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和评定实验成果,撰写课题报告,推广科研成果。
八、课题组织与分工
九、课题预期成果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2、通过实验研究,学生懂得“认识行为——习惯”转化,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总结以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题的报告。
4、编写关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活动设计。
5、促进家校合作,使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