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发展主题案例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
《科学发展主题案例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论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编者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用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华。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家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进一步明确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向和战略任务。
第一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紧迫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长期形成的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脆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依照突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依然很大。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改革开入以来,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农收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2004年的2936元,增长了20倍,但是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9422元,增长了26倍,城乡居民收入之妇由1978年的2.56:1,扩大到2004年的3.2:1。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5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扩大到3.33:1。
二、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存在巨大反差 上学难、看病贵、社会保障水平低的问题相当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提出之前的2004年,占总人60%的农村人口,只占有23%的全国义务教育经费,仅享有25%的公共卫生资源,农民人无法卫生费仅为城市居民的1/4,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仅为15.6%。农村文化事业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生活相当贫乏。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乡村建设虽稳步发展,但明显落后于城乡。到2004年,全国仍有近100个自然村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30多万个自然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4%的村不通汽车,农村公路中砂石唛点70%。全国有46%的村不通自卫来水,有近3亿农村人口饮水尚未达到安全标准,饮用氟砷含量超标水的有5000万人,饮用苦咸水的有近4000万人,因污染和自然原因饮用微生物含量严重超标水的有1亿多人。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设施不足,有不少农村人口用不上电,一些农村的用电尚未实现城乡同网同价。每年超过2500万吨的生活污水直排,造成江河、水塘污染;约1.2亿吨的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沟渠、水塘成为污水池、垃圾场,严重危害农民身体健康。
城乡之间存在世大的反差,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加快统筹城乡建设发展的步伐,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扶持,不断提高收入水平,扩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改善乡村落后面貌,分享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因此,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工农、城乡的协调发展,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步伐,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形成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城市现农村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这充分表明了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的时代特征,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和强烈原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实现农业现代化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速地步入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但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使得农村长期落后,农业基础地位不牢,城乡差距较大,人口过度向城市集中,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城市贫困阶层,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深刻吸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普通规律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农业和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不少城市的发展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相娄一部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还存在农民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200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1.8%,2009年为46.6%,大部分人口腔生活在农村,农民依然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不把农村问题解决好,农村环境面貌没有大的改变,农民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实现全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确保广大农民群众共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很多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如果农业基础不牢,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就会失去支撑,现代化进程就会严重受阻。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保障车谊粮食安全,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必须发展现代粗犷业,推进新式农村建设。
农民是我国数量最多、消费潜力最大的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购买力不强、消费水平低,使得农村的巨大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加强农禁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因此,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激活和扩大农村需求,不断解决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举
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让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当前,我国农村总体是稳定的,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由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问题造成的矛盾和纠纷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引发群体性占件和恶性事件,影响了一些地方的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尽快消除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因素,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减少和消除农村不稳定因素。
第三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亿万农民福祉,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一个恢弘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繁重的历史任务。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
第一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首先是生产力的落后。离开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农村的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就缺乏坚实物质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将发展生产摆在首位,着力形成生产发展新格局,努力使农业农村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荒农业,用现代戏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推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论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要大力繁荣农村经济,培育特色产业,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不断增强农村经济综合实力。
第二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心内容。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努力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要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着力形成农村内部增收合力,积极拓宽农村外部就业和增收空间,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要大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民消费水平,调整优化消费结构,让农民群众更好地享受现代文明。
第三,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培养新农民,倡导新风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以新农民支撑和带动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风尚,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农村成为文明、进步的美好家园。
第四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创建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强烈愿望,也是新农村建设紧迫而现实的任务。必须从工业化、城镇化的长期趋势的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出发,充公考虑村镇的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着眼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制订科学合理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大力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引导、农民自愿参与的村庄治理机制,切实改变村容脏乱、房屋破旧散和农村交通不便、饮水困难落后状况。必须加强农村钢水、道路、交通、通信、供电、沼气待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乡村面貌的新变化。
第五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是党处理与农民关系的一个基本经验和基本准则,也是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违背了这一点,就会脱离农民群众的愿望,就可能事与愿违。必须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努力健全乡村治理机制。进一步深化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农民依法维护权新华社记者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粗犷村安定详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根据‚五名话、二十个字‛的总体要求,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大目标和六项任务。五大目标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六项基本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造就新型农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原则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入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的落后首先是经济的落后,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肢点。脱离了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农村其他各项建设就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基层创造的经验,通过改革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实惠。要围绕农民需谋新农村建设,根据家具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依靠农民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在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扶助、切实让农民和到实惠的同时,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重要标准,确保农民真正受益。
第四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要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通盘考虑城镇建设防和农村发展,有序推进。注重立足乡村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尊重历史潮传统,不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掉了,不能把突出的地域特征搞没了,不能把优秀的文化弄丢了。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统一标准,各地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合理确定目标和任务。
第五坚持发挥务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建设新农村是全社会的力量。要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努力工业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积极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若干关系。
新农村建设覆盖面宽、涉及面广,要统筹兼顾,科学谋划,要做到‚五要五不‛,即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同时,应正确把握‚六个关系‛。
第一推进农村建设与做好‚三农‛工作的关系。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农‛工作的政策目标、工作重点各有侧重。在农产品短缺时期,突出抓农业增产,在温饱问题解决后,突出抓农民增收,这两件大事必须常抓不懈。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央立足全局作出建设新农村的决策部署,是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目标。这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三农‛工作的方向,凝聚各方面力量,鼓舞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干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更好发展。
第二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建设新农村,并不是忽视城镇化、放慢城镇化,更不是要否定城镇化,而是为了更好、更健康、更扎实地推进城镇化。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三农‛问题的解决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适时适度地转移农村人口,缓解农村的资源压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今后相当长时期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进城务工农民也不可能都在城市定居,相汪一部分还会‚双向流动‛。因此,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是一项长期任务。而且,新农村搞好了,不仅有利于改变农村自身的落后面貌,也有利于扩大内需,为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第三农民自力更生与国家政策扶持的关系。农民始医疗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要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建设新农村。但是,不能把强调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国家扶持对立起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很多方面,都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本应由国家来提供,但过去由于国情国力的原因,只能是‚农民事业农民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建设新农村,国家理应比以前更多地承担超建设责任。农村建设项目也有不同的属性,有的具有公益性,如义务教育、乡村道路等,就应当由国家投入;有的主要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如农业生产、农民建房,就应当主要由农民自己来投入;有些介于两者之间,则应由国家和农民一起办,国家应积极引导和参与。总的看,国家与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侧重,是一种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关系,而不是一种简单替换、非此即彼的关系。
第四创新体制机制与增加资金投入的关系。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既要注重资金投入,又需要注重机制创新;既需要注重项目建设,又需要注重制度建设;既需要多予少取上进一步下功夫,又需要在放开搞活上做文章。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努力抓政策、增投入、上项目,加快建设,加快发展,打好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工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创业热情。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能沿用过去的办法和手段,而要采取新机制、新办法。主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来动员和组织农民开展农村的公益性建设。国家扶持新农村建设也要有好的体制和机制,更多地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新办法,引导和鼓励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
第五搞好试点示范与做好面上推广的关系。搞好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完善政策、以点带面,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方法。建设新农,很多方面也需要规划先行、试点起步、稳步推进。选择试点、树立典型要充分注意代表性和今后在面上的可推广性。对试点地方加大指导力度,给予一定扶持是必要的,但千万不能垒大户,把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千万不能将那种‚好是好,但就是学不了‛的典型到处硬性推广。开展试点不仅要尽快出成果、出效益,还要在一些长远的基础建设方面下功夫;不仅要注重经验方面和积累的探索,也要注重教训方面的分析和总结。点上试点和面上推广不是一回事,推广东试点经验要充分考虑务地的主客观条件,不能一哄而起。
第六加强工作指导与突出个性特征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和服务。但必须看到,我国各地情况千万别,推进新农村建设必然起点有差距、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特色有不同,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在全国乃至在一定区域内都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乡村规划和建设,要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切忌用一张图纸、一个式样、一种格调来搞村庄建设,切忌大拆大建、强制拆迁、随意撤村来树新村样板。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高度重视节约土地、保护耕地,更好地发挥生产要素和公共设施的效能。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应当是类型多样、特征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们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牢牢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把不断解入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科海陆空技术、物质装备、产业体系支撑,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农民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薄肢点。促进农民享受公平的发展机会和条件,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尊重农民意愿,着呼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保惮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建设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必须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支好型农业,大力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把解决农民当前需要与农村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建立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办法是统筹兼顾,建设新农,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办法,处理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臵于经济社会的全局之中,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举办了新农村建设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并对全国5300多名县委书记、县长进行了集中轮训。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提出用现代化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茂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持续增加农民收入。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在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引下,‚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无的新思想新理念,顺势而为地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和时代意义的新政策新举措。在理论创新方面,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距略思想,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明确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新形势下‚三农‛所具基础地位、所处历史方位的深刻认识,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创新方面,推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推动城乡公平税赋,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推动工农业协调发展,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最低价收购制度;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大规模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农革电网、农村公路、农村沼气、危房改造建设;推动城乡平等就业进程,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全国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些重大实践创新成果,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农业农村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之一。
在中央强农惠农政策措施推动下,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达到7253亿元;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2万吨,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6069万农民受益,新增510万沼气用户,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38万化里、农村电网线路26.6万事公里;普遍建立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出台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在320个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政策,中央下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666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农村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500元和300元的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8.3亿人。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面貌的改善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在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制约因素尚未根本消除,有些还会进一步加重;新的矛盾问题不断显现,有些还难以预料;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保持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的难度加大。
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继续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继续增进农民福祉,全面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在经济建设上,坚持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关键环节,以加快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在政治建设上,大力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不断完善农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努力提高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农村法制教育,畅通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在文化建设上,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加强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农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树立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以农村基层的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祷施文革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在社会建设上,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嘉宾程。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并稳步提高保障标准。继续加强农村道路、电力、饮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农业工业、生活污染和农业原污染防治。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保护好草原和湿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党的建设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在落实党的政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作用。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刍议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9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蓝图。下面本人结合我县实际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几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牵牢农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离开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牵紧、牵牢农村经济发展这个“牛鼻子”,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路走好。
(一)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当前我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决定了农民家庭单干这一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极为低弱。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与农产品统一大市场的矛盾逐步显现,新时期农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于是农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社早在几年前就已出现,但其发展壮大状况令人堪忧,有的名存实亡,有的甚至是昙花一现。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这一发展农村经济有益形式的作用呢?本人认为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育和发展它:其一,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社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步伐不快,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合作社还为数不多,发挥的作用也不十分明显。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政府部门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引导过程中要根据农产品分布的区域性来发展,注重“一乡(镇)一品”乃至“一村一品”,如积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其二,着力在规范运作上下功夫。
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在体制和机制上的缺陷,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在一些合作社或多或少存在着,且大多是松散型的组织机构。要引导其从松散型组织向以资金为纽带的紧密型组织发展,另外要从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使其逐步步入规范化轨道。县级可建立专业协会对其进行指导和提供信息等方面服务。其三,大力培养其独立的竞争意识。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近年的新生事物,政府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本无可厚非,但却容易滋生一些合作社“等、靠、要”的不良思想,这是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的最要不得的致命弱点。政府要改变长期以来拨款的简单扶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有利于激活合作社积极性和活力的扶持方式。着力培养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独立、自主、自强地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真正成为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二)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第一,大力推进农民文化、技能素质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民素质培训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技能水平。可以尝试建立村级农民培训中心,为有关部门实现服务职能下移到村,创设一个良好的载体与平台,建立各职能单位定期到村级农民培训中心开展培训服务的制度,真正把培训班办到农民的家门口。第二,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型农民”的襁褓作用。引导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村专业合作社中去,锤炼经营的本领。
(三)大力实施“强镇兴农”战略。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努力加强中心镇建设,把中心镇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抓手抓紧、抓好,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中心镇更大的倾斜。要通过放权让利、放水养鱼的方法,做强中心镇这一“龙头”,放大集聚、辐射的效应,以此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规划为龙头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钱袋子”渐鼓的农民最热衷的事情可说就是建房,但是由于缺乏长远规划的指导,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农民一次又一次的易址建房,但新房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许多不足10龄就被淘汰,面临重新拆建的问题,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许多农民只建新不拆旧,结果造成一些“空心村”、“破房依着新房,新房乱成一团”、“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造成以上事实的根源是:其一,农民对农村发展走势缺乏清醒的认识;其二,村庄规划起步较晚。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县而言,首要的就是解决村庄规划问题,即必须以规划为龙头。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调研报告
06年12月4日早晨,我带着组织部发给的报到函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到了陈宅镇政府,向党委副书记报到。副书记看了函后,随即吩咐了一名文员带我去上班处,陈宅阵东蔡村。不一会儿就到了村办公室。东蔡村的办公室设在原来的小学办公楼里面。各种设备都在新建,如会议室的桌子、凳子、电视机等都是新办的。文员向村长、书记说明情况后,两位村领导就开始帮我安排办公室。村里的各位干部都对我很热情,也很关心。这使我做好以后的工作有了更大的信心。我们新东蔡村是有原东蔡村、羡塘村、大坑村合并而成的。村长为吕培鑫,书记是张文平。
12月6日12月10日
这几天来,我常会去村里走走,看看,和村民聊聊。一方面可以了解村里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与村民之间的感情。我们村里最近在筹备造路(在老街上)。据说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在老街一带,有许多危房、旧楼。关于这方面的事,上次一名村代表向我细细的讲述过。他说,曾经村里召开过一次村民代表会,商议关于危房的事。因为村里危房实在太多了,有些都要塌下来了,严重影响了大家的行路。当时会议结果是,村里首要工作为拆除危房,以60元/平方米的拆除价赔偿给户主,取得村民的一致同意。可惜的是,过不了多久,村领导没有首先拆除危房,而是毅然决定在老街修建马路。(没经过会议商讨)因为危房、旧房都在老街一带,以后万一拆除,这条路造的不定会有价值。更为严重的是,因为建路而拆除掉了一个小小的平房,村里居然赔给了他9000元(据说靠的是关系)。自此事发生后,那些危房户主都跳了起来,再也不愿意接受60元/平方米的拆除价。听完这些,我的内心很沉重,不知道以后的工作该怎么做,那些危房还怎么拆。而拆除危房又是迫不及待的事。一方面为了保证村民安全,另一方面为了改善村容村貌。(村里的危房旧楼至少有七十间以上。)
有位专门负责写字的老大爷对我说:“现在的官啊,不行啊,私心太重。哪有毛主席那时候好啊,毛主席专门从整治干部下手。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农村弄不弄的好就看干部怎么样,我们村民是不会干对村里不利的事的。你看看,干部的房子造的多好啊,用了这么多田地又不交钱。干事情么这边是朋友,那头是亲戚,不工正啊,私心太重。像你们这样的来了最好了,没有私心嘛。”我心里在想,我不一定能做到大公无私,但至少我会先公后私。这位老大爷的一番话,是对是错,我不敢枉加评论。听起来还或有些忤逆之嫌,但不也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吗?
有人说,村里其实不是那么团结啊。有好几派别的。为了争干部当,争代表,勾心斗角。你来了就好了,你是没私心的,以后他们就不会吵了。听完后,我的心更沉重了,觉得只能沉默,凭我的力量,行吗?说村民关系,我这里人生地不熟,说权力,我只是个助理。所以,对于这种问题,我只能听听,想想,藏在心里罢了。
12月7日上午
陈宅镇政府召开会议,介绍关于选举人大代表的注意事项。
12月8日
下午,村里召开两委、组长会议。商议推荐初步会议候选人的方法。结果:各组负责人上门,由户长负责选举。
傍晚,商讨老年协会有关事项,主要是如何确定总会长。会议决定先有会员推荐,再由村领导最后确定。
12月9日
上午,跟随村长一起到高番参加初步候选人选举工作。其他几个村也同步进行。高番村里在造高速公路,涉及到了高番村里的道路问题(高速公路横穿马路)。另一条路是东蔡村通往高番村的主要通道,然是一条泥路,比较坑洼,又狭窄。村民反映比较强烈,希望能解决高速公路横穿马路的问题,因为造成了不能行车走人的局面,并同时希望能填好坑洼的泥路,多照顾他们这个小小的自然村。(这个高番村原本就属于东蔡村,只有20来户人家)
下午,有几位村民来村办公室吵了,他们觉得我们推荐初步候选人的方法不好,不民主,不够透明。当时村长不在,只有书记。书记只好好言向他们解说。可惜他们听不进,后来只好依他们,使用票箱,重新再去进行初步候选人推荐。我们分派五个小组,各组拿着票箱到村里做初步候选人的选举工作。我分到第三小组。经过一个下午的努力,工作终于顺利完成。各小组都到村会议室集中。接着进行唱票。工作一直进行到晚上8点左右,才圆满结束。得出了初步候选人名单。当时大家都还没吃晚饭。
这次市人民代表的选举,在东片(陈宅镇划分为东片和西片,以江为界限)东蔡村的竞争最为激烈了。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就两位,一位是服装厂的老板娘,当过前两届的市人民代表;另一位就是我们的先任村长。他们两位似乎对这次的市代表是志在必得。我们江东片的市代表名额只有一个,所以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了,他们两个谁都不甘落后,就像是崩紧的弦,一不小心这根箭就会射出去。但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两位主要竞争对手都没有成为正式候选人。当然,这也好,至少免了一场**,东蔡村可以安定些了。
12月9日下午
村里召开了东蔡村民代表会,由吴叔林(片长)主持。
目的为协商镇代表候选人。后来由村民代表投票产生候选人。结果:吕培鑫、金忠水、马纪生、陈亚平四位为东蔡村镇代表候选人。
晚上,召开羡塘、大坑村民代表会议。用同样的方法产生了羡塘、大坑两村的镇代表候选人。结果:张小青、赵婉芳、蔡宏良、张砍夫得选。
12月21日
再次召开东蔡村民代表会议。吴叔林主持。张文福(羡塘联村干部)、陈丽萍(大坑联村干部)到席。
先前选出的三位东蔡村候选人(吕培鑫、金忠水、陈亚平)不知出于何种原因,都坚决要求退出。所以不得不再次召开会议来重新推荐候选人。当时,村民代表的情绪非常激烈,认为村领导人不该退出,无理由退出。(吕培鑫——村长、金忠水——书记)会议僵持了很久,最终吴叔林决定由上一轮选出的名额中,票数从高到低来确定候选人。结果:马纪生、张志锋、张立奎、张明龙四位为东蔡村镇代表候选人。
12月26日上午
公告栏上出现了惊人的一幕。上面贴有一张大纸,写着一些内容,题为申请书,是由四位东蔡村候选人之一的张明龙所发表。主要内容是:他无资格参加候选,因为在第一轮选出的13个人中没有他的名字。村里让他当候选人是让他好看、出丑,所以要求退出。村领导人不肯当候选人是有内情有阴谋的。还说了些关于村领导人的不良行为,等等。他的所述是否属实,我未经证实。听说村里在占用粮田造房,而且是别墅型的造法。私自占用粮田造房是违反国家政策、法规的,我们应该予以坚决制止。而且别墅型的造法是大大浪费土地的,不符合我过国情。我们应该向农村型社区方向发展。希望通过努力我能慢慢改变这一现象。]
今天是28日,市、镇两届人大代表同时选举。一个月忙忙碌碌为的就是今天这个日子。我们东蔡村实行了最严格的制度。市内一律不得代票,见人发票,一人一票制。市外须三证齐全。别的村都比较混乱,都可以代写,有的村甚至是工作人员把余下的票填好投进票箱的,可谓一点规章制度都没了。我想这样选出来的代表含金量到底会有多少?整个选举过程基本比较顺利,只是中途稍微有个别人瞎吵了一下。当然,有些人提出来的,认为村里把市外人员代票的必须三证齐全的公告张贴的太迟,25日才出来,他们根本来不及办理。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是村里的工作失误。以后这一点应该注意起来。
关于我今后的工作方向。
一、搞好稳定团结。我们新村分为东蔡村、羡塘村和大坑村。只有东蔡比较乱,村民不是很团结,党内也分派别。几乎每选一届干部,主职干部就要换一届。羡塘、大坑都比较稳定。所以,得着重从东蔡村下手,搞好村里的团结工作。不团结,东蔡村永远富不起来,工作永远都很难开展。
二、进一步做好村里的水利工程。村里水利工程基本完成。但我觉得应再改进、再完善,做到最大的扩大面。
三、梯度型逐一拆除旧房、危房,改善农村面貌,消除危险因素。
四、重点治理好污水,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五、有步骤、有计划、有方向的逐步种植花草树木,几年后希望能绿化东蔡村。
六、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率先达到小康水平。
我们东蔡村只有四、五家私营企业,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村里本来几乎是没什么钱的,幸亏前段日子高速公路造到了我们村,因被征用田地而赔来了不少钱,这才有了点存款。我想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没什么经济来源,光靠这点钱支撑是迟早要花完的。没钱村里就不好办事,办不好事就改善不了村民的生活,完成不了建设新农村的任务。所以,我觉得应该先经过调查研究,然后办个集体企业,但投资要适当,不宜过大。产品应该是农民所需的为好,企业面向农村。当然,还要动员村民,提高村民的积极性,因为集体经济是大家的嘛,所以搞好集体企业要靠大家,而不是干部个人的事,干部做的主要是把关。
决心:自从进入该岗位那天起,就已抱以必成的决心,住下来的安心,努力做好每样事的用心。决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和信任。我以百姓的身份融入农村这个大社会,而不是官,但亦不失高校毕业生的应有素质,更不能失作为一个村官的作风和原则。作为一名助理,虽然我不可能做多大的事,为村里做出多少的贡献,但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尽力协助领导做好事,为领导减轻压力,以回报上级领导的栽培。
感想:村里每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时总会有一些跟村干部、联村干部拗,或者平时开展什么工作时,也会有人闹。当然这个闹并不完全是无理取闹的闹,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这虽表面上看来我们东蔡村不够稳定,村比较混乱。但我觉得从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出东蔡村的村民是比较有觉悟有思想的,这是非常可喜的。至少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对有些事情敢于直言不讳。这才是真正的现代农民。不像有些村里,上面村干部说什么就做什么,对也好错也好,都没什么反应,几乎真的是麻木的。更可悲的是,即使有什么想法也不敢说。为什么?怕得罪干部。
我认为作为一个干部只要真心为村民,诚诚心心为大家办事,出力,而不是为了自己有利可捞而去争个干部当,相信总会得到绝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和赞扬的。当然,总会有那么几个人跟你唱反调的。对于这批人,我们不应与之争锋相对,更不能去跟他们吵。我们要做到以理服人,安抚好这些人,也就便宜了以后的工作。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对于那些违反原则,事态恶劣的事件,我们应予以坚决打击,决不手软。否则今后的工作将难以继续,麻烦会不断袭来。常所谓凡事都有个度嘛。
处理事情我们要讲究原则方法,同时我们也要分清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相信用自己的一颗心去办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这个任务一定将早日顺利完成。
第四篇:广东改革开放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广东改革开放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之风吹南国。在30余年的时间里,广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改革开放,如一缕夏日里的清风,给南国大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在广东改革开放实践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得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基层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劳动力转移稳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广袤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所谓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广东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文明、民主和谐、富裕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是: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三、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
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五、坚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珠三角地区要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要加大发展县域经济力度,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广东农村人口人数超过全省人口的60%,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是全省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广东省委、省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际,贯彻实施中央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新农村建设道路。以下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介绍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一、经济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到新水平。珠三角地区农村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高新技术和优良品种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全面增强。
(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64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民购买力不断增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部分农民生活达到富裕安康。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逐年增长,具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管理和持续发展的经济实力,俨然成为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2007年、2008年,省财政分别安排省级种粮直补资金0.68亿元和1.33亿元。以发展县域经济为重点,扩大县级管理权限,实施了财政激励机制,鼓励各县(市)大力发展有利于培植财源的项目,加快推进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
(五)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东西两翼联手推进产业转移,成效显著。已建成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29个,产业转移园区吸纳农村劳动力31.7万人。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显著增强,成为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发展提速,环珠三角产业转移带初步形成。
(六)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对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关键技术自主创新、高新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先进技术推广给予大力支持,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二、政治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依法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村级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建立了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加
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解决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二)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依法自治的能力也进一步提升。
(三)村委会贯彻执行各项政策法规能力,民主管理、依法办事能力,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能力和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广大农民奔康致富能力显著增强。
(四)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建立完善了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完善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村务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三、文化
(一)农民综合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各级政府营造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农民学文化、学技术,使得广大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创业技能不断提高,法制观念、道德观念不断增强,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快。2010年,全省农村小学适龄儿童毛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0%的目标实现。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了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提升了办学水平。
(三)农村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全面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文化体育活动,深入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创建文明家庭、生态文明村、文明镇;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了农民抵制封建迷信和邪教能力;消除陈旧落后愚昧的旧习惯,大力推进了计划生育和殡葬改革。
四、社会
(一)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乡风文明。农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相处,团结互助,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二)农村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实现县级统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村人口达85%以上;文体设施建设配套;农村“五保户”供养机制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
农村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活用水质量达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全面通路、通电、通邮、通电视电话。
(五)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有序转移。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有计划培训,2010年全省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2000万人。
(六)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村完成危房改造,“脏、乱、差”得到治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环境美化绿化。
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来说,实践决定认识,有怎样的实践,就有怎样的认识;认识指导实践,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对实践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得来的,不是建立在虚无缥缈的云雾之上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地指导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改革开放的总要求、规划总路线,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一个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关系的例子。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改革开放实践中的重要一环,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扎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建设,来源于不断进行中的中国特色农村农业改革。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改革从此就有了指引前进的航标。冲破各种体制的束缚,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道路,再也不是不切实际的设想。毋庸置疑,也正是有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在改革开放实践的洪流中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例如:有的地方认识不够全面,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村庄建设、新房建设;有的地方急于求成,脱离农村实际,超越发展水平,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短期工作目标来要求和部署;也有的地方存在着畏难观望情绪和“等靠要”思想等。在此,我想为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几点建议:
一、始终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从根本上说,经济是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二、必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不应仅仅停留在政策和口号上,应积极落实。
三、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四、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文化事业的公益性,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五、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农民。
六、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
七、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社会管理。
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
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大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缩小珠三角地区和其他区域的发展差距。
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科学规律办事,坚持不懈地艰苦努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过程,必将在广东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改革,持续不断地向前推进。我们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动力,为广东改革开放创造辉煌!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沼气利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沼气利用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常规油气的开发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世界各国从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都在不遗余力地发展包括生物质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以减少能源进口,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为取得更好地发展,最为农业大国的中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并大力推进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在农村生物质资源的转化途径中,以开发沼气能源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综合效益最为明显.为此,论述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生物质资源开发模式,即庭院生态模式、沼气生态农业模式、养殖生态家园模式和村镇生态家园模式。
【Abstract】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domestic 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can no longer satisfy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t present,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from countries to ensure energy security point of view, spare no effo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biomass energy, including renewable energy, in order to reduce energy imports and reduce dependence on foreign energy.To achieve better development, China, as the largest agricultural country, advances the historical task of build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vigorous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in rural areas.In the conversion approaches of rural areas biomass resources, a link of the agricultural cycle in order to develop methane ecological energy makes the most obvious benefits.Therefore, let’s discuss the biomass resources development model using the gas as a link, that model of eco-garden, eco-agriculture model gas, home models of ecological farming and ecological village model homes..【关键词】新能源 生物质能源 能源发展新农村建设 沼气利用
【Key words】New Energy Sources, Biomass energy,Energy Sources Development, New Country Construction, Methane Using
【引言 Introduction】
能源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能源安全问题关系到政治稳定、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煤层气、油砂、油页岩、地热、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已经在部分国家实现了有效开发。21世纪的头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能源供应的总量及其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中国目前的一次能源消费量居世界第二位,能源安全问题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常规油气的开发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缺口约2800000000t,天然气缺口80000000000m³。科学利用生物质能源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出路之一。而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中国,在农村开发,发展新能源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中国提出了建设中国生物质能持续发展体系的构想,为中国生物质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正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能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我国地大物博,生物质资源丰富,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质资源是解决农村能
源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农村能源和环境的现状分析,结合沼气开发利用对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缓解能源紧张、降低农民生活成本等积极影响,针时我国沼气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物质气化为补充、推进沼气产业相关技术研究、加大沼气开发利用政策的激励力度、建立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建设规划及发展无公害产品等措施。
沼气的综合利用
沼气的开发与综合利用,是一种集能源、生态、种植、养殖多种功能于一体,全方位、多渠道的实用技术。
建一个10立方米的高效自流进出料沼气池,加上猪舍、厕所,总投资在3000元左右。沼气池使用寿命在20年以上,一次投资可长期受益。
“
三、四位一体”沼气池可年创效益7000元以上,是农民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
1.提供优质、低廉的生活用能。沼气池发酵产生的以甲烷为主的可燃性气体混合物,可为农民提供生活用能。沼气可做饭、照明、加温
等。一般年可产沼气300立方米以上,可相当于100千克--120千克液化石油气。
2.生态效益十分明显。“三位一体”沼气池由于地上部分采用太阳能保温猪舍,一年12个月均可产气。这样算来,一个沼气池平均每年节约3000千克柴。可以说建造使用沼气池就是间接的植树造林。
“
三、四位一体”沼气池使厕所和畜禽舍跟沼气池结合在一起,人粪便自动流到池中经过了厌氧发酵过程,杀灭了病原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畜、禽交叉传染过程,减少了人畜传染病的发生,同时还净化了庭院环境。
3.沼液浸种,提高产量。用透水性好的编织袋,装上选好的种子15千克--20千克,扎紧口袋,放入出料间的中下部浸泡,水稻等有壳种子浸泡48小时--60小时,玉米等无壳种子浸泡12小时--18小时,然后取出冲洗干净,晾干,催芽后播种。浸种效果:水稻发芽率比清水浸种提高5%--10%,成秧率提高20%左右,秧苗白根多,粗壮,叶色深,移栽后返青快,分蘖早,生长旺盛,产量提高5%--8%。玉米发芽齐,出苗早,苗势壮,比干种播种增产10%--18%。小麦发芽率比清水浸种高3%左右,促进根芽生长,根的数量和长度都有增加,在同样地方,同样播种条件下,沼液浸过的麦种出苗早,芽壮而齐。在同等栽培管理条件下,比清水浸种产量提高7%。
4.沼液沼渣施肥,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替代化肥。首先过滤沼液,在早晨8点--10点,进行喷施,尽可能用于叶子背面,有利于农作物吸收,要根据作物的长势确定喷施量。和农药混合喷施时,要经过试验确定。喷施后24小时内叶面吸收喷施量的80%。喷施后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对作物的某些病虫害有防治作用,在48小时内蚜虫减退率达50%以上。能提高作物产量,葡萄能增产38%以上,苹果能增产23%,小麦、水稻能增产10%以上,并能提高水果的品质。沼渣施肥,可以培肥地力,生产绿色食品。一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提供沼液15吨、沼渣2.5吨,相当于480千克碳铵的肥效。
5.沼液沼渣养鱼、喂猪,发展多种经营。建成沼气池、猪圈、厕所、太阳能大棚四位一体综合利用设施,除美化庭院环境,利用沼气节省燃料开支,沼肥利用节约化肥款外,每个农户年可养猪15头,年纯收入可达2000元,建塑料大棚0.5亩,大棚菜纯收入可在4000元以上。除此之外,沼液还算得上是一种新型添加剂,把沼液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喂猪是一套成熟技术。可将当天取出的“中层沼液”根据猪重量进行饲喂。一般25千克以下的猪仔每次喂食沼液0.25千克为宜;25千克--50千克的猪每次喂食0.75千克--1千克;75千克以上的大猪每次喂食1.5千克左右。
6.其他利用。沼气综合利用除了以上技术外,还可在温室大棚内点灯取暖增温,释放
二氧化碳,沼肥栽培蘑菇,沼液拌料喂鸡,还可用于养蚕及孵化,还可进行沼气储粮、水果保鲜等。
沼气开发利用对中国农村发展的意义
长期以来,能源短缺使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沼气开发利用正使得这种趋势得到扭转。农村沼气开发利用所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是相当显著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沼气开发利用减少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对比分析发现,除了二氧化硫气体以外,相同重量的薪柴和秸秆产生的有害气体量与烟煤、无烟煤相当。而且,过多地依赖农作物秸秆作能源,大量农作物桔秆不能还田,导致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加上有机肥投人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使得耕地土壤退化、保水肥能力下降。与之相反,以农作物桔秆、杂草、人畜粪便等为原料,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是一种优质、高品位的燃料,热效率高,将大幅度地减少农村地区有害气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和秸秆的焚烧量。而且,人畜粪便经过沼气池厌氧发醉,大部病菌、虫卵被杀死,能有效减少有害病菌的传播途径,避免地下水源污染。
2.沼气开发利用缓解当前我国农村能源紧张的局面。
在农村,尽管煤炭等商品能源使用增长迅速,但因资源供应条件限制及其价格的不断攀升,农村用能日趋紧张,特别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这趋势会继续增强,能源供应短缺和结构不合理的盾将更加突出。因此,在农村普遍推广沼气,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本生活用能问题。一般而言,建设一个8立方米的户用沼气池,年均产沼气385立方米,能解决3-5口之家80%的生活燃料。而作物秸秆等可作饲料或它用,节省了大量资源。沼气建设变废为宝,这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农村能源短缺问题。
3.沼气开发利用降低了农民的生活与生产成本。
沼气除了用来烧水做饭、夏季制冷和冬季加温外,还能用于贮粮和水果保鲜,满足了生活生产需要。沼液营养成分相对富集,可通过专用管道浇灌或叶面喷施蔬果作物,或经厌氧发酵杀菌后作饲料添加剂,或作无土栽培营养液等。沼液还具有抑制农作物病虫害的作用,将沼液和农药配合使用,大大超过单施农药的治虫效果。沼渣富含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等元素,是一种缓速兼备的优质肥料可直接施用于农作物,或制成有机肥料施用,还可用于育苗、土壤改良等。据估计,农户用沼气做饭、点灯明,利用沼液、沼渣作肥料,加上以沼气为纽带发了生态农业,每户年增经济效益约 3000元。
4.沼气开发利用有助于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观光农业。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广的 “四位一”、“猪沼果”等模式就是生态农业模式。这种以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把能源生产、种植业、养业等纳人统一安排和协调发展的轨道,实现了多质能利用,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发展。发展有机农业是指在动植物的生产过中,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肥料、生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的农业生产体系近农村广泛兴起的观光农业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集生产、休闲、娱乐为一体,是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农业。显然,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有机农业、观光农业对于广阔的农村不失为一条高效增值的新途径。
5.沼气开发利用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梁道。
沼气开发利用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增收机会。当沼气池建好后,节约出的优质作物秸秆可作原材料出售,或进行深加工增值,如用秸秆生产包装纸箱、人造纤维板
等。另外,当农户生产的沼气超过自身需要可将多余沼气压缩装瓶进行销售,甚至可用于沼气发电,卖电给公共电网公司。同时,为了不间断给沼气池补充原料,农户会多养牲畜;为了不使沼液沼渣浪费,农户将大力发展种植业。这些都可为农民带来可观的收人。
结论(Conclusion)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我国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农村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现 实和沼气开发利用带来的巨大经济环境效益表明,农村沼气开发利用不仅能解决农村能源环境 问题,还对农村的生活观念、生产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产生积极 的影响,将会大大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Reference)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 2007()
2.农业部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年)2007()
3.张承龙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现状及其前景 [期刊论文]农机化研究
5.王宇波.王雅鹏 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的能源保障问题分析
6.吴静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期刊论文]农机化研究
9.曾朝辉.陈明英贵阳市乌当区农村能源结构状况及发展对策 [期刊论文]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