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和农民收入来源看三农问题
从#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和农民收入来源看三
农问题
今年,我驻点河市镇##村。该村地处河市镇西南方向,三面环山,总人口1700余人,耕地600亩,山地4000亩,主要种植柑桔、龙眼等农作物。1995年经济作物效益显著,农村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市场变化,农产品价格下滑,利润大幅度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多,农民增收困难。农业发展缺乏动力和亮点,现有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结构单
一、品种质量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要求;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的限制,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外部工业区建设难以惠及农民;农民增收缺乏支撑,规模较大的产品增产不增收,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缓慢,村里现只有两家小型鞋业加工场,经营困难,而相对优势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却未能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因观念陈旧、技术技能缺乏、就业信息不灵等方面的原因,难以向相关产业转移。具体分析如下:
一、劳动力就业格局
1995年,全村劳动力总数863人,其中:男423人,女440人。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618人,初中文化215人,高中文化10人,全村从事农业、果林生产555人,农忙在家从事农业农闲外出打工150人,长期外出从事其他行业158人。XX年全村劳动力总数911人,其中男453人,女 458人,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531人,初中文化358人,高中文化21人,全村从事农业、果林生产424人在村从事手工加工业78人,农忙在家从事农业,农闲外出打工128人,长期外出打工从事其他行业218人。农村30岁以上的农民,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未能掌握从事工业生产必要的技术或技能,劳动力转移受到制约。又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农民原来的收入都比较高,在开展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
二、农民收入情况
1995年,全村农民柑桔产量2万担,平均销售单价120元/担,每担生产成本20元,每担盈利100元,柑桔总盈利200万元。全村农民龙眼产量0.2万担,平均销售单价350元/担,每担生产成本20元每担盈利330元,龙眼总盈利66万元。粮食作物、蔬菜、畜牧业,外出承包果林场等盈利73万元,外出从事其他行业收入154万元,全村农民纯收入493万元万元,人均3024.5元。XX年,全村农民柑桔产量增加到2.2万担,平均销售单价45元/担,每担生产成本22元,每担盈利23元,柑桔总盈利50.6万元。全村农民龙眼产量0.15万担,平均销售单价50元/担,每担生产成本22元/担每担盈利28元,龙眼总盈利4万元。粮食作物、蔬菜、畜牧业等盈利55.2万元,外出劳工等从事其它行业收入235.8万元,全村农民纯收入345.6万元,人均2021元。由于##村主要农作物只有三种,没有相应的农作物深加工企业,农产品品种单一,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低,农民收入受市场价格变动大。加上农产品技术含量低,未能规模化经营,生产成本偏高,难以满足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出现增产不增收。此外,交通设施落后,也制约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生态型企业的入驻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全村农民收入来源情况 单位:万元
三、劳动力转移动因
##村农业属粗放型,农村品结构单一,质量不够精细,技术含量不高,难以满足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加上加入WTO后,关税下降,农业保护垒壁逐步消失,国外农产品冲击市场,国内农副产品的生产成本偏高,保鲜措施不足,未能形成农副产品产业链,导致销售时间短,市场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有的甚至出现亏本,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迫使劳动力转向其他行业,为提高收入找出路。1995年外出劳务人员占总劳力的18.3%,劳务收入占劳动力总收入31.2%;XX年外出劳务人员占总劳动力的30.8%,劳力收入占劳动力总收入的68%,高于全省36.2%的平均水平。
四、发展思路
面对##村劳动力的就业格局调整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生产的双重目标,发展社会事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任务。我们认为,当前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抓好农民工劳动技能的培训工作,首先要做好农村闲置劳动力的调查工作,了解他们的年龄、爱好、文化程度、就业意向,工薪要求等;其次要摸清我区产业工人的需求情况,做好企业和农村劳动力之间的桥梁作用,尽量培训河市工业区所需的劳动力,使农村劳动力在今后一至两年内在当地就业,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形成劳动力转移和企业稳定员工的双赢局面。
2、积极研究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措施。目前##村共有水田600左右亩,每户平均1亩左右水田地,许多青壮年不愿放弃赖以生存的土地,生产成本太高,同时也制约劳动力的转移。若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能降低劳动生产成本,把短期闲置劳动力转化为长期闲置,促使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
3、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共有山地4000左右亩,年产柑桔2.2万担,龙眼0.15万担,占用大量农村劳动力,但这些产品质量不高,精细不够,有的上市时间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难以适应市场需要,今后要加大对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和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指 导,积极争取扶持政策,种植速生丰产林、野山辣、反季节蔬菜等农作物和水果高接改良,分散市场风险,努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水源保持能力。
4、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村水源严重贫乏,现有的两个小五型水库存在渗透现象,每年2万元的村财收入是难以解决水库的维修问题,今后需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扶持,解决水库问题。
5、##村距镇政府所在地约6公里,生态环境优美,村级公路面窄,弯度大,严重制约农产品的外销,生态开发企业的入驻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每天250人的学生和大量村民面临交通安全的威胁,要积极争取政府扶持,拓宽完善现有的4公里公路。
五、意见和建议
要改变##村的现状,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是前提,乡村公路、农业设施建设是基础,大力引进各类企业,增加人气商机是关键,产业结构调整,推广订单农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为此,我们建议:
1、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要进行相关制度的改革,取消歧视性政策,避免出现类似干部下乡“补贴”,农民进城“收费”,农村三级办学,城市包干办学的现象。其次,要大力发展工业小区,壮大吸收农 村富余劳动力的阵地,对吸纳和培训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企业,要给予扶持和奖励。再次要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出台针对入城农民工的经济适用房(或解困房)政策,把城镇流动人口转化为常住人口。
2、做好相关服务,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要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宣传力度,排除成年人学习劳动技能的心理障碍。其次,要充分发挥村、镇、劳动就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就业岗位信息和劳动力情况信息,强化沟通协调,加速劳动力的转移。再次要做好劳动力的培训工作,一方面,要利用敬德职业学校,选择好就业方向,采用校企联办的方式,积极培养农村初中毕业生,使他们具有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另一方面,要针对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企业用工的需求,采取镇村组织,劳动部门协调,企业培训,政府扶持的方式,做到边学边用,培养实用型劳动者。
3、根据实际,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涉及到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结构调整,农业规模化经营等,是解决我区农业生产水平低、成本高、产品质量差、市场风险大的有力措施,是解决农产品结构性过剩的重要方法,鉴于我区的现状,在符合区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将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放在山地开发,选择一至两个较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水利设施,山地给水灌溉,果树高接改良,产品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指导,实行多种经营分散市场风险,要制定相应的 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扶持生态性开发企业,努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4、继续抓好乡村道路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更重要的是发展农村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和各种加工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最终目的,而是寄希望于外出劳动力中,出现回村创业者,带动村民发家致富。目前我区乡村道路路面宽3-4米,弯度大、坡度陡,大型车辆难以通过,运输成本偏高,同时也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拓宽路面,裁弯取直,降坡和建设交会车道,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5、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家用轿车的普及,郊游将是市民的首选,而果林加农庄的自然生态,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旅游环境将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同时,要注意生态旅游的兼容,健全各种旅游设施,增加农村人气商机,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二篇:从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和农民收入来源看三农问题
从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和农民收入来
源看三农问题
“>从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和农民收入来源看三农问题2007-02-06 12:27:1
1今年,我驻点河市镇村。该村地处河市镇西南方向,三面环山,总人口余人,耕地亩,山地亩,主要种植柑桔、龙眼等农作物。年经济作物效益显著,农村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市场变化,农产品价格下滑,利润大幅度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多,农民增收困难。农业发展缺乏动力和亮点,现有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结构单
一、品种质量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要求;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的限制,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外部工业区建设难以惠及农民;农民增收
缺乏支撑,规模较大的产品增产不增收,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缓慢,村里现只有两家小型鞋业加工场,经营困难,而相对优势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却未能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因观念陈旧、技术技能缺乏、就业信息不灵等方面的原因,难以向相关产业转移。具体分析如下:
一、劳动力就业格局
年,全村劳动力总数人,(劳动力指岁-岁从业人员,下同),其中:男人,女人。劳动力中,小学以下(含小学)文化程度人,初中文化人,高中文化人,全村从事农业、果林生产人(其中从事水果场承包人),农忙在家从事农业农闲外出打工人,长期外出从事其他行业人。××年全村劳动力总数人,其中男人,女人,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人,初中文化人,高中文化人,全村从事农业、果林生产人(其中从事果场承包人)在村从事手工加工业人,农忙在家从事农业,农闲外出打工人,长期外出打工从事其
他行业人。农村岁以上的农民,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未能掌握从事工业生产必要的技术或技能,劳动力转移受到制约。又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农民原来的收入都比较高,在开展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①年岁的长期外出人员中,经过近十年的时间,有一部分人员回村从事手工加工业。②××年岁,在家人员比较多,他们受家庭和农活的约束,又没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劳动力大面积转移,只能依靠技能的提高和本地企业的吸纳。)
二、农民收入情况
年,全村农民柑桔产量万担,平均销售单价元担,每担生产成本元,(不含人工成本),每担盈利元,柑桔总盈利万元。全村农民龙眼产量万担,平均销售单价元担,每担生产成本元(不含人工成本)每担盈利元,龙眼总盈利万元。
粮食作物、蔬菜、畜牧业,外出承包果林场等盈利万元,外出从事其他行业收入万元,全村农民纯收入万元万元,人均元。××年,全村农民柑桔产量增加到万担,平均销售单价元担,每担生产成本元(不含人工成本),每担盈利元,柑桔总盈利万元。全村农民龙眼产量万担,平均销售单价元担,每担生产成本元担(不含人工成本)每担盈利元,龙眼总盈利万元。粮食作物、蔬菜、畜牧业等盈利万元,外出劳工(含小商贩)等从事其它行业收入万元,全村农民纯收入万元,人均元。由于村主要农作物只有三种,没有相应的农作物深加工企业,农产品品种单一,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低,农民收入受市场价格变动大。加上农产品技术含量低,未能规模化经营,生产成本偏高,难以满足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出现增产不增收。此外,交通设施落后,也制约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生态型企业的入驻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全村农民收入来源情况单位:万元(①
农闲时外出打工人员,因流动性比较大,其收入未能统计。②其它产业指外出劳工从事各行业的收入。)
三、劳动力转移动因
村农业属粗放型,农村品结构单一,质量不够精细,技术含量不高,难以满足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加上加入后,关税下降,农业保护垒壁逐步消失,国外农产品(如进口优质水果)冲击市场,国内农副产品的生产成本偏高,保鲜措施不足,未能形成农副产品产业链,导致销售时间短,市场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有的甚至出现亏本,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迫使劳动力转向其他行业,为提高收入找出路。年外出劳务人员占总劳力的,劳务收入占劳动力总收入%;××年外出劳务人员占总劳动力的,劳力收入占劳动力总收入的%,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外出劳工人员不含在家从事手工业
人员,收入也不含在家从事手工业人员的收入)
四、发展思路
面对村劳动力的就业格局调整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生产的双重目标,发展社会事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任务。我们认为,当前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⒈抓好农民工劳动技能的培训工作,首先要做好农村闲置劳动力的调查工作,了解他们的年龄、爱好、文化程度、就业意向,工薪要求等;其次要摸清我区产业工人的需求情况,做好企业和农村劳动力之间的桥梁作用,尽量培训河市工业区所需的劳动力,使农村劳动力在今后一至两年内在当地就业,(能减少住宿费用、伙食费用,又能关照到家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形成劳
动力转移和企业稳定员工的双赢局面。
⒉积极研究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措施。目前村共有水田左右亩,每户平均亩左右水田地,许多青壮年不愿放弃赖以生存的土地,生产成本太高,同时也制约劳动力的转移。若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能降低劳动生产成本,把短期闲置劳动力转化为长期闲置,促使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也可先进行劳动力的转移,减少土地集约经营的压力)。
⒊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共有山地左右亩,年产柑桔万担,龙眼万担,占用大量农村劳动力,但这些产品质量不高,精细不够,有的上市时间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难以适应市场需要,今后要加大对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和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指导,积极争取扶持政策,种植速生丰产林、野山辣、反季节蔬菜等农作物和水果高接改良,分散市场风险,努力促进
农民增收,提高水源保持能力。
⒋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村水源严重贫乏,现有的两个小五型水库存在渗透现象,每年万元的村财收入是难以解决水库的维修问题,今后需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扶持,解决水库问题。
⒌村距镇政府所在地约公里,生态环境优美,村级公路面窄,弯度大,严重制约农产品的外销,生态开发企业的入驻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每天人的学生和大量村民面临交通安全的威胁,要积极争取政府扶持,拓宽完善现有的公里公路。
五、意见和建议
要改变村的现状,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是前提,乡村公路、农业设施建设是基础,大力引进各类企业,增加人气商机是关键,产
业结构调整,推广订单农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为此,我们建议:
⒈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要进行相关制度的改革,取消歧视性政策,避免出现类似干部下乡“补贴”,农民进城“收费”,农村三级办学,城市包干办学的现象。其次,要大力发展工业小区,壮大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阵地,对吸纳和培训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企业,要给予扶持和奖励。再次要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出台针对入城农民工的经济适用房或解困房政策,把城镇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转化为常住人口。(购房农民必须放弃农村土地承包权,有利于农村土地的流用和集约化经营,低价转让农村旧房,有利于农村的整体规划和旧村改造)
⒉做好相关服务,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要加大农村富余劳动
力转移的宣传力度,排除成年人学习劳动技能的心理障碍。其次,要充分发挥村、镇、劳动就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就业岗位信息和劳动力情况信息,强化沟通协调,加速劳动力的转移。再次要做好劳动力的培训工作,一方面,要利用敬德职业学校,选择好就业方向,采用校企联办的方式,积极培养农村初中毕业生,使他们具有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另一方面,要针对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企业用工的需求,采取镇村组织,劳动部门协调,企业培训,政府扶持的方式,做到边学边用,培养实用型劳动者。
⒊根据实际,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涉及到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结构调整,农业规模化经营等,是解决我区农业生产水平低、成本高、产品质量差、市场风险大的有力措施,是解决农产品结构性过剩的重要方法,鉴于我区的现状,在符合区整体规划的
前提下,将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放在山地开发,选择一至两个较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水利设施,山地给水灌溉,果树高接改良,产品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指导,实行多种经营分散市场风险,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扶持生态性开发企业,努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⒋继续抓好乡村道路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更重要的是发展农村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和各种加工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最终目的,而是寄希望于外出劳动力中,出现回村创业者,带动村民发家致富。目前我区乡村道路路面宽米,弯度大、坡度陡,大型车辆难以通过,运输成本偏高,同时也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拓宽路面,裁弯取直,降坡和建设交会车道,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⒌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家用轿车的普及,郊游将是市民的首选,而果林加农庄的自然生态,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旅游环境将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同时,要注意生态旅游的兼容,健全各种旅游设施,增加农村人气商机,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篇:从人口结构看今后劳动力短缺和高校生源匮乏
从人口结构看今后劳动力短缺和高校生源匮乏
作者:易富贤 familyyi@yahoo.com
一、不同资料的每年出生人口数量
人口普查、国家统计局以及计生委自己的客观资料均显示1992年生育率(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只有1.6左右,九十年代中期后生育率只有1.2-1.3左右。但计生委和人口学界每次都将生育率调整到1.8,计生委主任甚至说实际上有2.0的生育率。以下是三种方案下1982年以来每年出生的人口数(万人)。
注明:“人口普查”一栏的2001到2005年数据是根据2003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0-4岁人口平移两年(假定这几年每年出生人口没有大的变化)。
其中人口普查资料最客观的调查资料,是最为可靠的,2003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0-4岁平均每年出生1283万(其中可能每年有100万左右的重报,就是说实际上还没有这么多)。国家统计局的年鉴出生人口是用:出生人口=总增加人口-死亡人口来推算的。“1.8生育率” 是在1991年前采纳人口普查的客观资料,1992年后根据1986年的育龄妇女生育结构以1.8的生育率推测的每年出生人口。国家统计局宣称的2005年1月6日的13亿人口日是根据统计年鉴的资料,国家很多决策都是依据1.8生育率资料。
从上表可见,统计年鉴推测的出生人口数(年增加人口减去死亡人口)与客观调查(人口普查和2003年抽样调查)的每年出生人口数数据在1990年前没有太大差别,1991年之后统计年鉴推测的出生人口数明显多于客观调查数。问题是出在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之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被公认为最准确的)。
笔者近年已经多次质疑中国的1.8的生育率(易富贤:《中国能有1.8的生育率吗?》
http://)。2005年小学在校学生基本都是1993年到1998年出生的孩子,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这个年龄段共有9500.78万,1993年到1998年生育率为1.31-1.57之间。看起来10864.07万比9500.78万多出来14%,但是要知道小学生毛入学率通常比精入学率(目前99%)虚高20%以上,在1989年毛入学率曾经是135%,1990年以后也一直是120%以上(而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毛入学率只有101%-108%),因为有重复入学的现象,一个学生多次计算,尤其是现在农民工的孩子转学问题。在校学生数虽然比毛入学率要准确一些,但不可避免有虚高。因此10864.07万与9500.78万这两个数据并不矛盾。就算是10864.07万是非常准确的,那么以妇女25岁生孩子计算,这1993年到1998年出生的孩子的母亲是在1968到1973年出生的女孩,这个年龄段共有7507.5万人,10864.07万/7507.5万=1.447,就是说每个妇女生育 1.447个孩子;以模拟1986年的偏正态育龄妇女曲线推算,总和生育率也只有1.57。要是10864.07万虚高10%,每个妇女生育1.315个孩子,用偏正态育龄妇女曲线推算总和生育率只有1.41。这还只是1993年到1998年的生育率,1998年之后的生育率更低。要是依照统计年鉴,2005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只比上一年减少183万,3年只减少734万;根据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应该比上一年减少474万,3年减少2134万(可能部分还是因为由于近年在提高入学、降低失学方面有所加强);要是依照1.8的生育率,2005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应该比上一年增加164万,3年只减少250万。可见还是人口普查数据相对最准(虽然不完全准确,稍微有漏报)。因此,实际人口情况在以人口普查的曲线(或者稍微高一点)。
图
2、小学生源动态变化曲线
小学(7-12岁)生源变化情况165155145% 20061.8生育率*********92020202012人口普查统计年鉴年份X Data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6/20/228116112.1002.053938.jpg
我们再看看初中的情况,全国初中在校人数在2003年达到顶峰,现在已经开始下降。今后几年将会出现初中合并潮,将会有大量初中教师失业。135125初中(13-15岁)生源变化情况1.8生育率115% ***人口普查统计年鉴94970003060912***0202020202020X Data年份图
3、初中生源动态变化曲线
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6/20/228116112.1003.05405.jpg
目前高中教师对现状似乎比较满意,一方面是高中不是义务教育,教育产业化后收费大为提高,另外一方面是有充足的生源。那么今后情况会如何?全国高中在校人数在2006年达到顶峰,然后会直线下降。如何抢到生源将是今后高中校长的头疼大事,师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妙。
高中(16-18岁)生源变化情况100901.8生育率% 200680706050统计年鉴人口普查970003060912***020X Data年份图
4、高中生源动态变化曲线
http://www.xiexiebang.com/new/upimage/***0.jpg
1999年以来大学扩招轰轰烈烈,是是非非众说纷纭。扩招的目的是为了使得中国的教育模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这种思路本身并没有错。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
20212018化教育发展。在欧洲、日本、韩国,大学生要占到同龄人的35-50%,就连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达到14.1%。而中国到1998年高校还只招生108万,只占1980年出生的1840万人的5.9%,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凡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高校扩招却没有把握好“度”,在没有考虑。中国从1999年扩招后的6年间,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上升到2005年的504万,目前高等院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2006年招生规模是530万,占1988年出生人口2458万的21.5%;但由于中国没有美国那种到高中的完善义务教育,很多人没有读完小学、初中、高中就失学,比如2006年高考应届报考生只有667万,只占1988年出生的2458万同龄人的27%,说明我国的基础教育相当落后;近年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已经达到55-58%,已经超过很多发达国家水平,说明高等教育的畸形发展。扩招本身没有错,但需要循序渐进,需要考虑到高校的师资和设施,更需要考虑基础教育是否跟得上。一方面是高达58%的高考升学率,一方面是要靠“希望工程”的基础教育,这本身就非常滑稽。
并且有些学科,本身就有“精英学科”性质,质量要求高,比如美国即使高等教育已经向普及转变,但是医学、法律等专业仍然是“精英教育”(美国在这些学科这种过于精英教育并不完全合理,但适度精英教育还是必要的),而中国扩招却是全学科的,并且硕士、博士教育也同样扩招。各国博士教育都是精英教育,2000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公布的数字表明,美国博士授予单位只有261个,占高等教育机构总数的6.6%,仍然是一种典型的精英教育。而2002年我国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245所(当年高等学校的总数为2003所),占高等学校总数的12.23%,远远高于美国。并且近年来我国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重心正在明显下移,越来越多的地方院校增设博士点,博士生质量开始受到质疑。一个导师招收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怎么可能保证质量?并且研究生完成课题需要研究经费的,不是象中小学光听老师的课就可以的,有些导师连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没有,几十个学生发表的论文靠什么做出来的?
比如说一个10人研发课题组,假如合理的人才结构是1个博士带领2个本科生助理、3个大专技术员、4个技校毕业技术工人;单纯为了扩招,增加博士为2个,硕士3个,本科4个,技术工人只有1人,这样的人才结构所产生的效益反而更低:一方面是因为结构本身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因为盲目扩招导致毕业生质量下降。并且合理的人才结构梯队是由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所决定的,比如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对高端人才需求比例高,也就要求有较高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而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需求却并不一样。人才培养适度超前是必需的,但要是过于超前反而不利:一方面企业找不到所需人才,降低企业效益;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增加失业率。从这种角度看,盲目扩招是拔苗助长。110100% 2006大学(18-22岁)生源变化情况1.8生育率***9高校扩招的生源基础统计年鉴人口普查12***0202020202020年份X Data图
5、高校生源动态变化曲线
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6/20/228116112.1005.054055.jpg
有人辩解说“教育投资是一种长期投资,要看长期的回报”,但教育的投资需要高度有序才能保证“长期的回报”,否且就是浪费,中国有一句古话“男怕选错行”。人才是第一资源,以目前这种大跃进的方式发展教育,学生真的都能成为人才吗?过于忽略基础教育,而又过于超前高等教育,造成教育资源配置错位,是当前就业压力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一方面是因为以前中国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现在的学生业还以为像以前那样是“天之骄子”),一方面独生子女本身的自高心态,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高教的高成本(毕业很多年工资抵不过家长的教育付出,工资太低的话就变成“读书无用”了),毕业生对待遇要求很高,高不成低不就,失业率增加。老子曰:“虚其心,实其腹”。袁枚在《随园诗话》说“才欲其大,而志欲其小,才大则任事有余,志小则愿无不足”。现在的学生“心不虚”(自高得很)、“腹不实”,志大才小。“腹不实”有两重意思:一个意思是学不到能养家糊口的本领(由于专业错位,以及整个教学质量下降),另一个意思是一毕业后就失业。要警惕大学毕业生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其实当时扩招的时机非常“准确”的,从1999年开始是大学生源的上升期,生源没有大的问题。由于扩招,大学财大气粗,引进人才舍得花钱,十万年薪的教授不算高薪,甚至有“百万年薪教授”。美国2005年人均GDP是4.18万美元,中等家庭收入是四、五万美元,名校正教授年薪为人均GDP的2-3倍。2005年中国人均GDP不到14000元,10万年薪的工资相当于人均GDP的7.2倍(远比美国副总统的相对工资要高,而中国工资总额只占GDP的22%而不象美国占58%),百万年薪相当于人均GDP的72倍(每个家庭贡献20%的话,需要200-300个家庭才能供养一个“百万年薪”的教授,相当于古代的百户侯、千户侯!)。但是中国高校生源在2008年将达到顶峰,然后直线下降,2006招生规模已经是530万人了,应届考生只有667万,扩招还有多大的余地?现在高校为了扩招而贷款修建的教室、购买的设备,随着生源的下降,可能会无力偿还,部分高校可能面临破产。看看日本的情况吧:2005年日本有30%的私立学校都没有招满,有的甚至只招到一半学生。今后如何确保学生的数量,将成为私立学校的一
20个难题。为了保证生源,名古屋商科大学在今年春天新学期开学时无偿给每个新生发一个iPOD,说是让学生用来下载外语听力教材的。连日本的最高学府——东京大学也第一次走出校门到外地去招生,这在以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现在香港的大学招生纷纷转向内地,其原因是什么?2006年7月10日,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回答美国《时代周刊》说:“允许大陆学生在台湾大学入学,因为我们招生能力过剩,而他们则非常短缺”。可见台湾也盯上了大陆生源。到时候大陆生源不够,而又被香港、台湾以及国际的大学吸引部分(同时转移走大量学费),中国高校怎么办?
即使今后高校招生规模稳定在2006年的530万,那么今后怎么样?530万只占1988年出生(2006年大学新生)人口2464万的21.5%,但却占1999年出生(2017年大学新生)人口1150万的46%。并且由于中国没有完善的从小学到高中的义务教育,目前应届高考报考生只占同龄人的27%,即使11年之后能够将这个比例增加到现在的1.5倍(41%),那么每年高考报考人数也只有468万,即使100%高考录取率(质量怎么保证?),也招不满530万人;11年之后将这个比例翻倍(国家将竭尽全力加强基础教育),那么每年高考报考人数也只有624万,高考录取率达到85%才能招满530万大学生。而那时中国的经济结构能够吸纳如此高比例的大学毕业生?结果是:由于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大量国内企业纷纷破产,外资企业迁移海外;花费高成本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现在的经济和教育是根据国家计生委的1.8的生育率,小学合并潮已经用事实否定了1.8的生育率;要是高校还相信这个1.8的生育率而盲目扩招,今后将会有大批高校破产、大批高校教师失业!
要是现在停止计划生育并鼓励生育使得生育率达到世代更替水平,那么今后几年(2007-2019年)每年将出生2100万,高校以目前的530万招生规模的话,2024年后高等教育普及率为25%(比这几年稍高),既能使得经济健康发展,又能防止高校破产;要是加强基础教育的话,今后(不是近期)高校还有扩招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