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祥旭考研辅导学校-201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之自动化系
201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之自动化系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成立于1970年。为适应国家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清华大学于五十年代即设置了与自动化学科有关的一批专业,包括工业企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1955年设在电机系)、自动学与远动学专业(1955年设在电机系,1958年6月并入自动控制系改名为自动控制专业)、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中的热力设备自动化专门化以及后来的热工量测及自动控制专业(1956年设在动力机械系)等。1970年5月,清华大学将一批有关的专业联合建立起国内第一个自动化系(初期名为工业自动化系),其人员主要来源于电机系和动力机械系两大部分。
1979年7月,学校统筹进行专业布局调整,将原来在计算机系(即前自动控制系)从事自动控制理论研究与教学的部分教师并入自动化系,加强自动化学科的理论基础,成立了控制理论教研组。自动化系的学科涵盖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的七个二级学科。建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包括国家CIMS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生物信息学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分室在内的十多个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专业设置
自动化系的一级学科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在2001年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两个二级学科均排名第一。在2006年全国一级学科的评估中我系“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一。目前,该一级学科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装置”、“导航、制导与控制”、“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生物信息学”七个二级学科。研究生按二级学科招生按一级学科培养。高年级本科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修相关学科方向的专业课程。
师资力量
新祥旭www.xxxedu.net
自动化系现有教师8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李衍达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吴澄教授),“千人计划”教授2人(张奇伟教授、王子栋教授),教授、研究员4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6人,其中包括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4人(管晓宏教授、张贤达教授、周东华教授、戴琼海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9人,清华大学“百人计划”获得者2人,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富有经验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团队。
自动化系聘请了国际著名控制科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何毓琦教授和国际著名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南加州大学W.S.Waterman教授担任讲席教授,聘请了著名控制科学家、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院士、著名控制理论学家郭雷院士、著名模式识别学家马颂德研究员、吴宏鑫院士、孙柏林将军等担任兼职教授,聘请了国际著名自动控制与机器人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谈自忠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州伯克利大学Shankar Systry教授等担任客座教授。
自动化系的学科涵盖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的七个二级学科。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包括国家CIMS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生物信息学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分室在内的十多个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系统辨识理论
· 先进控制技术 ·智能优化理论 ·生物信息学
· 量子控制
· 网络信息安全
· 网络化系统研究
· 通信与雷达系统的智能信号处理 ·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研究
· 智能交通系统
新祥旭www.xxxedu.net
· 智能家居技术研究
· 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研究 · 现代检测技术研究
· 复杂性问题研究 · 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
· 仿真与虚拟制造
· 流程工业的故障诊断与预报 · 复杂动态系统的容错控制 · 企业信息化工程
· 流媒体研究与应用
· 复杂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制造过程建模、优化与控制
多年来,自动化系承担了国家许多重大科研项目,其中包括973和863计划等高科技项目。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大型横向项目等500多项。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由于信息获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资源的不断廉价,高速通讯网络的日益普及,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自动化学科面临着一个新的重大发展机遇。自动化系的科学研究工作将在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方面加大力度。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积极面对国家的需求,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过程中,开展理论创新、技术集成方面的研究,努力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注重基础和应用基础科学研究,面向国际学科前沿,积极开展交叉学科研究;面向国家需求,努力攻克国家经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多出具有广泛影响的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和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新祥旭www.xxxedu.net
第二篇:新祥旭考研辅导学校-201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之航天航空院
201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之航天航空院
1、学科体制及研究机构的发展
清华大学航空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在机械工程系下设航空研究所,1938年成立航空系,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航空学科的创建和航空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50年代初高校院系调整中,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航空系迁出清华大学,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50年代末,为了发展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高技术,清华大学又先后成立了工程力学数学系和自动控制系,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了航天基金,鼓励教师进行有关航天航空领域的科研工作。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根据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清华大学明确提出了积极参与国防科研、发展航天航空学科的目标,并抓住“985计划”的良好契机,在“985”一期建设中对该领域研究进行了高强度投资。1998年,学校成立了跨院系的宇航技术研究中心,“航天清华一号”微小卫星和“纳星一号”已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发射成功。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院先后开办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等专业,开设了“航天航空与新军事变革”等课程,并通过国防生、定向生等方式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适应我国对航天航空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战略高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进一步集成并发挥我校多学科综合优势,以整体性、高水平的航天航空科学技术研究为结合点,全面带动各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经过长期酝酿和精心筹备,2004年5月18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School of Aerospace, Tsinghua University)正式成立。
学院在航天航空方面注重与国内外的著名航空航天院校、研究所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院成立之前的2003年,清华大学就与中国一航签订在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协议。同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发动机公司在清华大学设立喷气推进联合研究中心。2005年,清华大学-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新祥旭www.xxxedu.net
目前航天航空学院下设航空宇航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和航空技术研究中心,宇航技术研究中心保持跨学科特色,挂靠航天航空学院。航空宇航工程系下设5个研究所,分别为工程动力学研究所、飞行器设计研究所、推进与动力技术研究所、人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和空天信息技术研究所;工程力学系下设4个研究所,分别为固体力学研究所、流体力学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研究所。
2、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学院的重要目标。自2003年起,校学术委员会同意工程力学系的本科生培养计划改为“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并在同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现有约360名本科生,约380名研究生(180名博士生和200名硕士生),每年从国内外招收90名本科新生。2005年开设的航天员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将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力学和热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中历史悠久、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专业,具有技术科学类的特点,其专业知识结构是许多产业和各类工程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是造就可纵览技术发展全局人才的摇篮。为了加强专业与特定工程部门的紧密联系,并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材,2002年开始在工程力学系增设了国防定向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2002年开始招收国防定向生。
在我院的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现有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三个二级学科博土点,有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博土点和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工程热物理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重点学科,且评分最高。2005年,我院增设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点。
3、师资队伍及设施
学院现有在编人员共计12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5人;讲师、助研11人;工程实验系列15人;教育职员3人;工人2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黄克智、过增元;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王永志。
在近期进行航天航空学科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在相对稳定的、重要的优势学术方向上,建立了若干个教师“学术梯队”,作为院内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基地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基层学术单元,以保证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持续稳定发展。
新祥旭www.xxxedu.net
我院教学、科研和办公设施占地约15000平方米,全院现有固定资产总值约5000万元。
4、学院发展理念和规划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是学校进入航天航空领域的学科平台,组织学校航天航空领域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其基本定位是:
(1)高水平的、整合的航天与航空学科的培育地;
(2)有重大国家需求的航天航空领域的先导性、创新性研究的组织者;(3)引导清华大学师生为我国的民用和国防航天航空事业贡献力量的主渠道。
航天航空学院发展的理念清楚,“发展力学和热科学学科的优势,创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学院的工作应该做到凝结力量,共同奋斗;凝聚人心,创建和谐;凝练学科,开拓进取,实现“入主流、有特色、上水平”的发展目标。航天航空学院的前15年发展可用一个三步走的目标来加以描述。在第一个五年,完成学科布局,培育多个在航天航空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的高层次研究方向,构建成适合承担国家重大航天航空研究需求的学院。在第二个五年,完备学科建设,形成在航天航空领域高端研究占有优势的,从学科发展到重大科研任务组织可一体化运行的实体。在第三个五年,形成可为我国航天航空领域研究起先导作用的、国际知名的研究实体。
新祥旭www.xxxedu.net
第三篇:201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之材料学院-新祥旭考研辅导学校
201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之材料学院
材料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建于1988年,由化学工程系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工程物理系的材料物理专业、原机械工程系的金属材料专业组成。20多年来,建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做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大大提升了清华大学材料学科的实力、学术声誉、国内和国际影响力。2012年12月27日,经学校批准,由原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原机械工程系材料加工学科组建了材料学院,下设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材料加工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金属材料系、复合材料系。
材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研究员44人(含两院院士7人,千人计划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0人,高级工程师19人,讲师7人,另有兼职教授3人,博士后30余名。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突出科研能力的优秀人才,现有在校本科生350名,硕士研究生197名,博士研究生285名,其中外国留学生40余人。10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材料学院设有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先进材料”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心实验室等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平台,以及高技术陶瓷产学研基地、贝氏体钢推广中心、镁铝合金成形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实验室、北京市高技术陶瓷材料与工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功能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产学研基地。
学院科研工作以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既鼓励原创性基础研究,也积极推进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
新祥旭www.xxxedu.net
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奖励,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名列清华大学榜首。在教育部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连续多次排名第一。
材料学院与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近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研合作及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有多位知名学者在国际著名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学术期刊、国际材料联合会、国际玻姆物理学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有影响的学术团体兼职。
新祥旭www.xxxedu.net
第四篇:新祥旭考研辅导学校-201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之计算机系
201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之计算机系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以下简称计算机系)成立于1958年。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我国计算机学科领域内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强,影响力大的计算机系,在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96年,计算机系在由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持的全国计算机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在国内首批获得按一级学科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资格;2002年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计算机系在总共4个分项指标中,3项(学术队伍、人才培养、学术声誉)在全国排名第一。2006年、2012年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以总分满分100分的成绩排名第一。
计算机系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三个一级学科。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属全国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该一级学科包含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二级学科,这三个二级学科均为全国重点二级学科,是全国少数拥有全部重点二级学科单位之一。
计算机系包含了国内计算机专业最全的学科方向,设有高性能计算机与处理器、并行与分布式处理、存储系统、大数据与云计算、计算机网络、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系统性能评价、理论计算机科学、数据工程及知识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与VLSI设计自动化、软件理论与系统、生物计算及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控制及机器人、人机交互与普适计算、计算机图形学与可视化技术、CAD技术、计算机视觉、媒体信息处理等研究方向。
计算机系现设有高性能计算、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人机交互与媒体集成4个研究所;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基础与实验教学部等科研教学机构。
计算机系还设有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计算机原理实验室、微型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操作系统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计算机接口实验室、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等。此外,计算机系还与腾讯、搜狗、微软、思科等国内外著名公司建立了面向教学或研究的联合实验室。
新祥旭www.xxxedu.net
计算机系在学校“引进与培养并举” 的方针指引下,培育和凝聚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师资队伍水平稳步提高,形成了一支从事计算机研究与教学的高水平队伍。
目前在职教职工116人,教师96人,教授40人,副教授47人。其中,院士4人,IEEE Fellow 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7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9 人,千人计划3人(含青年千人1人),万人计划2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8 人。
2010 年,以 图 灵 奖 获 得 者 John Hopcroft 教授任主席的国际评估专家委员会认为,“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已经崛起成为世界级(world-class)的计算机科学研究与教学机构之一。”标志着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已跻身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新祥旭www.xxxedu.net
第五篇:新祥旭考研辅导学校-201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之电子工程系
201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之电子工程系
电子工程系位于清华大学的清华-罗姆电子工程馆,地下3 层,地上11 层,总楼面面积为32,553平方米。它的前身是1932年设立的电机工程系的电讯组,于1952年秋建系,始称无线电工程系,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校电机系电讯组合并而成。1956年改名为无线电电子学系。1970年系主体南迁四川绵阳,建立清华大学绵阳分校。1979年迁回北京,仍称无线电电子学系,1986年改名电子工程系至今。
电子工程系原有二个本科专业,即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从2005年起,为了适应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宽口径培养的需要,这二个专业被合并为电子信息科学大类。本系每年招收本科生10个班,约300人。现设有6个博士和硕士点,每年招收博士生约80名,硕士生约170名,另外还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招生。除全日制学生外,从1996年起,在企业、研究所和重点部门中招收工程硕士生。该系在校本科生1020人,硕士研究生477人,博士研究生421人。该系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二个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31人。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首要职责。电子工程系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放在首位,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扩展专业领域,更新专业内容。开设了100余门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研究生课程,涌现出一批教学质量高、深受同学爱戴的优秀教师,正式出版教材及专著百余部。该系不断组织教师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讨论,完善课程体系结构,着重专业背景下的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提倡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加强设计型、研究型、实践型教学内容。
为了加强学生的数理基础,电子工程系加强了与该校物理系、数学系的合作,与数理基础科学班联合招生一个班约30人,旨在提升本科生的数理教学水平,探索现代基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在专业基础课程方面,电子工程系重点抓好系列课程的建设,即:信号与系统系列、电路技术系列、计算机系列、电磁场与微波系列及量子与半导体系列课程。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2006年起增加了网络系列课程。为加强实验教学,电子系重点建设了现代通信教学实验室(包括高频、微波、通信)、电工电子实验基地和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包括软件、硬件)。这些实验室,除学校投入
新祥旭www.xxxedu.net
大量经费外,还接收国外著名企业(如安捷伦、泰克等)捐赠的高档仪器,为学生提供了当前国内外最高水平的实验条件。
电子工程系拥有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清华大学实验区、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图形图像分室。这些实验室在2002年全国评估时全部名列前茅。电子工程系还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建立了多个联合实验室。全系现拥有仪器设备4138台,折合固定资产7057万元。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专业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以物理和数学为基础,研究通过电学形式表达、操控信息的基本规律以及运用这些基本规律实现各种电子系统的方法。在进入电子时代和信息社会的今天,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清华电子工程系将在传统信息领域研究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兴学科,在与能源、环境、生物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寻求广阔的创新空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致力于把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与国家和产业的重大需求结合起来,把研究前沿技术与培养优秀学生结合起来,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成果。
为适应学校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电子工程系把建设世界一流的电子工程学科作为发展目标。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发展的基础上,抓住科技变革的机遇和世界产业创新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机遇,在电子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和在中国电子产业走向自主创新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赶超世界一流,努力从“跟随者”(follower)变成“领跑者”(leader)。为达成这一目标,希望与国内外的同行加强合作,共同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同时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建设科研平台、与国内外的同行加强学术交流等,力争在不久的将来跻身世界著名大学电子工程学科的前列。
新祥旭www.xxxed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