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4 07:4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

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

文非遗发„201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各计划单列市文化局:

为进一步规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主席令第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现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目前,这一保护方式主要是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实施。

在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加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特定规律,有利于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紧密地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培养更多后继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奠定持久、深厚的基础;有利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促进文化消费、扩大就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应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探索,加强引导,进一步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二、正确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方针和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原则,坚持保护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原则,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原则,坚持依法保护、科学保护原则。

三、科学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一)坚持正确导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一种保护方式,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因此,应当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正确导向,严格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规律,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坚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不能为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反对擅自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生产方式、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

(二)合理规划布局。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调查研究与整体规划,编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行动计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培育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积极探索和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发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掘东中西部地区各自优势,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彰显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三)健全传承机制。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特点,建立健全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规律的传承机制。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人培养计划,建立传承人培养激励机制,增强代表性传承人履行传承义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生产、授徒传艺、展示交流等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对年老体弱的代表性传承人,抓紧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详实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精湛技艺和工艺流程;对传承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学艺者采取助学、奖学等措施,鼓励其学习、掌握传统技艺;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方式的个性和特征,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个人工作室等。

(四)落实扶持措施。要统筹规划,加强天然原材料、珍稀原材料的保护,处理好天然原材料、珍稀原材料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依照相关法规制度为传承人使用天然原材料、珍稀原材料提供帮助和支持;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在传承传统技艺、坚守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对技艺有所创新和发展;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在制作传统题材作品的同时创作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作品,推动传统产品功能转型和审美价值提升;支持和帮助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产品宣传,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其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积极为代表性传承人提供技艺展示、产品销售的渠道和平台。

(五)加强引导规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本地区适合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生存发展状况,根据不同状况采取相应的引导、规范措施。对适合生产性保护但处于濒危状态、传承困难的代表性项目,要优先抢救与扶持,记录、保存相关资料,尽快扶持恢复生产,传承技艺,督促开展相关工作;对有市场潜力的代表性项目,鼓励采取“项目+传承人+基地”、“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户”等模式,结合发展文化旅游、民俗节庆活动等开展生产性保护,促进其良性发展;对开展生产性保护效益较好的代表性项目,要引导传承人坚持用天然原材料生产,保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促进该项遗产的有序传承;对开展生产性保护取得显著成绩的代表性项目,要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对忽视技艺保护和传承或者过度开发、破坏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的,要及时纠正偏差,落实整改措施,加强管理和规范。

(六)建设基础设施。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础设施,为代表性传承人提供必要的生产、展示和传习场所。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企业、单位和个人根据自身条件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室)和传习所,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已有设施的作用,积极开展宣传、展示、传习等活动,有计划地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作品,妥善保存和科学展陈传统工艺精品、传承人代表性作品。

(七)发挥协会作用。要充分发挥传统工艺美术等已有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鼓励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行业协会,支持协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教育、传播、研究、出版等活动,鼓励协会制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原材料、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方面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支持协会开展行业管理、行业服务、行业维权等工作,通过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管,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健康发展。

(八)营造良好氛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依存于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之中。要鼓励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动,尊重和支持民众在民俗文化活动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践;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和传统民俗节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宣传展示活动,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工作机制

(一)坚持政府引导。坚持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价值引导、政策引导和舆论引导,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知识和成果宣传,利用现有的优惠政策和出台新的优惠政策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营造环境、创设条件和提供服务。

(二)鼓励社会参与。积极采取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鼓励建立社会中介组织,使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联系的桥梁与纽带。

(三)发挥专家作用。鼓励专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实际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充分发挥专家的指导、咨询和参谋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提供学术支持和实践指导。

(四)加强指导检查。加强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管理,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绩效评估机制,对生产性保护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绩突出的地区或单位予以鼓励。

二○一二年二月二日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指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近几年的实践看,中国通过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既坚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完整性及核心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又有效提高了传承人的地位和收入,扩大了就业岗位,并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同时,国内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还存在不少不足,未来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中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现实条件如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产性保护的物质基础

中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百工兴盛,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国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二)软硬条件,是中国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区位支撑

中国自然环境秀美,社会创业环境和谐,政策环境宽松,具有优越的环境优势。同时,中国拥有许多名校名社名企,各大文化创意产业园集聚了大批专业人才,具有丰富的人才优势。

(三)民间资本,是中国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项目支撑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较好。民间资本非常雄厚,民间的投资非常活跃,市场需求旺盛,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这个为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四)工作基础,是中国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坚强保障

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蓬勃开展。人们也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不仅仅是政府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努力,与民间的有识之士也在为生产性保护做出实质性的努力。

由于生产性保护涉及项目情况复杂、种类繁多,全国各地区的情况差异也很大,在今后开展具体工作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理清思路,把握重点,扎实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保护优先,循序渐近,依据特色,突出重点,与时俱进,传承发展。

非遗生产性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必须与当下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中国的保护工作才能具有广泛的基础,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二)立足产业,加强培育,有效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

在遵循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导入当代产业体系,既能盘活存量资产,又能实现文化产业增量扩张。加快建设各类文化产业交易、展示中心,形成集聚效应。并积极培育非遗项目的骨干企业,鼓励本真性生产和技术进步。

(三)加强领导,认真谋划,深入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

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加压奋进,多措并举,不断完善长效机制,最后攻坚克难,务实创新,有序有重点的推进。

采取生产性保护,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不仅能为其持有者和所在地带来经济效益,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可持续并有深厚基础的传承与保护。

第三篇:《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促进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经列入2018年苏州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项目。根据市政府有关工作要求,我局专门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立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和专家意见,经反复修改,形成《办法》初稿。为了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进一步提高《办法》的质量,我局将通过苏州市人民政府网站和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网站公布全文,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现将起草《办法》的有关说明如下:

一、制定办法的必要性和依据

2012年,文化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充分认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意义、正确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方针和原则,科学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工作机制。2014年1月1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对存续状态较好、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具有市场潜力和发展优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有效传承其核心技艺 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通过培育和开发市场、完善和创新产品或者服务等形式,实施生产性保护。实施生产性保护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并可以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可见,《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生产性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法之一,鼓励有关单位与个人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制定出台一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市政府规范性文件,是贯彻实施《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重要内容。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主要涉及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项目,这3类项目占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比例接近半数,在苏州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的比例接近2/3。因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使之与现代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焕发应有的活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经过多年的实践,也已经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保护方法和苏州模式,具备了制定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实践基础。

二、法律依据

制定《办法》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 例》、《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

三、办法主要内容的说明

《办法》共24条,主要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定义、适用范围、鼓励对象、管理部门职责、保护工作机构职责、促进措施、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认定条件、权益及职责、相关法律责任等。具体说明如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定义、适用范围与办法的鼓励对象。《办法》第二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进行定义,明确其为一种保护方式。《办法》第二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传统手工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办法》第三条,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已列入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且属于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的项目(以下简称生产性保护涉及项目)。

《办法》第四条,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鼓励对象为生产性涉及项目的保护单位、生产单位、示范基地等,并进行了阐释和说明。

(二)管理部门职责和保护工作机构职责:《办法》第五条明确了市、县级市(区)文化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负责具体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明确了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相关工作。《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进一步明确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的职责。

(三)鼓励发挥行业协会、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研究机构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重要前提是坚持核心技艺的手工生产。但是,一直以来手工生产的行业标准缺失,由此也成为市场混乱和行业不正当竞争的因素之一。因此,制定和明确各类手工生产的标准已经成为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工作。《办法》第八条鼓励行业协会、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研究机构等开展生产性保护涉及项目的手工生产行业标准制定工作。

(四)鼓励性举措。《办法》第九条至第十三条主要是通过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面的引导作用,采取资金扶持与奖励等方法,鼓励社会力量、生产单位、保护单位积极开展生产性保护相关工作。鼓励措施主要集中于传统技艺传承、产品设计研发、传统手工艺及成果的集中展示和互动体验、生产性保护涉及项目的营销与推 广等方面。其中,传统技艺传承为生产性保护工作的核心和基础,产品设计研发、营销推广等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产生活结合的重要途径。《办法》第十四至第十六条是对开展第八条至第十三条有关工作且成绩突出的相关单位和个人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并明确了获得扶持和奖励的条件。政府推动这些工作的重点在于对青年人才的培养,鼓励青年人才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鼓励性举措,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格局。

(五)苏州市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认定条件、权益和职责。《办法》第十七条,明确苏州市文化主管部门开展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申报与命名工作。《办法》第十八条至第二十一条明确了苏州市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命名条件、权利,职责及取消称号等有关规定。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命名条件、权利、职责的确定,是在对国内20多家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相关条件及保护工作实绩进行调研与总结,并结合苏州实际而制定的,部分条款属于创新性内容。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命名的前提条件是被列为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应当履行的职责有:坚持核心流程的手工生产,积极开展传统技艺的传承工作和技艺研发与产品开发工作;积极开展传统技艺的青年后继人员与设计研发人才的培养工作;开展公益性的展示宣传推广活动; 规范使用扶持资金,并定期向文化主管部门报告使用情况,接受监督。命名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目的在于鼓励先进,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作用,明确其职责,规范其行为,对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命名后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若不再具备相应条件,则取消其称号。原来按照《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办法(试行)》已经被认定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继续有效。

(六)法律责任。《办法》第二十二条明确了申请项目资助或者奖励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对提供虚假申报材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要有底线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要有底线

生产性保护主要是针对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部分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方式对具有生产性质和特点的非遗项目的保护十分有益。

34岁的残疾农妇兰和平身高只有1米,以前多次找工作被拒,只能和丈夫一同出去收废品,“每天只挣10多元,有时一分钱挣不到”。去年,通过政府免费培训,兰和平学到一手竹编技艺。现在她坐在家里搞竹编,每月能有1000多元收入。

兰和平是四川眉山市青神县南城镇百花村村民。她生活的改变缘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神竹编。如今,当地正以“生产性保护”的方式,把竹编打造成特色产业、支柱产业。

据本刊记者了解,目前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有不少处于“濒临灭绝、几近失传”状态,如何保护、利用非遗项目是各地面临的普遍难题。

非遗产品“调整方向”闯市场

精美传神的青神竹编、针脚细腻的蜀绣、古拙明快的绵竹年画„„四川省文化厅数据显示,四川有第一、二、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共计120个。其中,青神竹编有竹制生产生活工具、竹编画等,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从古到今青神县处处有竹,户户编竹,人人用竹。”青神竹编产业园区主任刘建林告诉本刊记者,随着时代变迁,竹制生产生活工具使用越来越少,当地在抢救性保护的基础上,坚持生产性保护。竹编艺人“调整方向”,将制作重点从簸箕、箩筐等“实用器”转向竹编画、竹家具等“观赏器”,这种手工艺品受到市场欢迎。

与之类似的还有蜀绣。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成都郫县安靖镇历史上“家家女红,户户针工”,是有名的“蜀绣之乡”。然而,1980年代以后,随着机织和流行文化涌入,传统蜀绣逐渐衰落。从2008年起,当地依托这种传统手工业发展蜀绣艺术品。“许多农户重新拾起了当年蜀绣传统。”安靖镇绣娘沈云秀说。

近几年,非遗产品市场价值不断凸显。北京的非遗项目古琴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王鹏制作的精品之作价格高达五六十万元。上海朵云轩木板水印技艺传承人林雨晴的木板水印作品、甘肃省环县道情皮影制作技艺传承人高清旺的皮影作品也都曾经亮相拍卖会。

“非遗不同层次的产品,可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比如青神竹编,大师出精品,熟练技工出中高档产品,一般农民培训后编普通产品同样有市场。”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宇说。

本刊记者在四川省调研发现,通过生产性保护,竹编已成为当地解决就业、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据刘建林介绍,青神县每年生产的竹家具系列,年产值5000多万元;竹编书画艺术珍品销往国内外市场,每年销售额达2亿元;竹包装箱和礼盒系列,年产值6000多万元。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表示,在保护工作中,已探索出了一些符合我国非遗特点和规律的保护方式和手段。如:针对处于濒危状态和传承困难的非遗项目,提出了抢救性保护方式;针对部分具有生产性质和特点的项目,提出了以生产性方式保护,鼓励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使这些非遗项目得到活态的传承和保护;针对一些传统文化积淀丰厚、项目较为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特定区域,提出了整体性保护的方式,也就是设立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在以上的保护方式中,以‘生产性方式保护’这一理念,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

“生产性保护”的多重困境

不过,生产性保护也并非“万能药”。有专家担心,生产性保护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打着非遗金字招牌进行过度开发,一味追求产品数量、经济效益,导致“以假乱真”,就会丧失非遗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对非遗保护造成严重损害。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荣启举例说,近年来“唐卡”这种原本仅在藏传佛教寺院和信众家中悬挂的宗教卷轴画,逐渐成为艺术收藏的新宠,一幅好唐卡少则几万元多则几百万元。以前的画师首先要学经,绘制前要精心揣摩、打好腹稿,再一笔笔画出来,完成一幅好的唐卡需一年左右时间。但受利益驱动,现在有人用电脑下载底稿、复印,直接上色。一幅图稿能用几十次、几百次。以前绘制唐卡的颜料全部是天然矿物和植物,成像后能历经千年而不褪色。现在一些人则用廉价广告颜料。为谋求“生产效率”,甚至出现“流水线”制作。

“手工制作特色是‘生产性保护’的一个底线。”马盛德认为,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如果一旦冲破手工“底线”,项目的制作工艺被完全机械化,完全被现代工艺所取代,那将会断送这些非遗项目的生命,从而也就丧失了它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此外,税收高也使生产性保护面临难处。一些蜀绣企业每年的营业收入能达到几百万元,但利润十分有限,最大困难就是税收过高。成都蓉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蔡世民介绍说,绣娘人工成本占了企业大多数开支,而这些绣娘都是采取“居家灵活就业”的方式,在家刺绣然后“卖给”企业。绣娘不是企业职工,其报酬不能计入企业成本,同时,绣娘向企业“卖”作品自然不可能向企业开具发票,结果企业产品卖价全部计为纯收入征税,让企业不堪重负。

资金缺乏是制约生产性保护的关键问题之一。对非遗保护经费,各地普遍是为应付非遗申报工作而采取的临时拨款。区县一级的工作最基层,最熟悉非遗具体项目,工作量大且细,也最需要落实资金,但这一层的资金也最为缺乏。由于资金不足,专门人才和工作人员很难培养到位,还造成基础设施设备不齐,技术手段落后,非遗的挖掘、整理、展示及其进一步开发利用都难以有效开展。

有关专家表示,地方党委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是搞好非遗保护的一个关键因素。开展生产性保护要认真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同时要拿捏好“生产”尺度,既避免“门可罗雀”、“后继无人”的惨淡状况,又要防止受利益驱使而过度开发,使文化精华步入歧途,不仅不能起到“保护”作用,还容易滋生伪劣产品,对非遗保护造成严重损害。□ 【九曲红梅微信公众平台编辑,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第五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一、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要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要予以保护,对已被确定为文物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五、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六、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

七、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言佳句:

文化遗产不是“文化财产”,不能把“申遗”异化为“遗产搭台、经济唱戏”,使其成为一笔单纯的经济账;不能把开发等同于门票经济,使文化遗产患上“富贵病”;也不能把保护局限于古董楼阁,甚至高价制造假文物,使文化资源遭到“保护性破坏”。“申遗”成功只是保护的序曲,应该像《土楼神韵》那样,去发掘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内在神韵,保存文化遗产所积淀的岁月印痕,传承文化遗产所记录的民族基因,使之真正成为人类的共同记忆、民族的认同载体、文化的繁荣源泉。

下载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背景材料】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题目:给定材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悟,请参考“给定材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 (2)联系实......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1国考申论范文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华图 2010-11-24 18:26:09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本文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

    搭建展销平台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8月11日上午10时,文化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 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毛绣 毛绣工艺作品是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国内仅存的祭祀礼仪的民族手工技艺,技艺的唯一继承人——萧掌柜,中国高级工艺师。继承其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请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请报告 (丁甲村龙灯) 黄州区文化局: 我灯是黄州府、禹王城、成家高山社庙灯,俗称(企龙灯),实则宝龙灯,现名龙灯。此灯在方圆三十余里晓有名气,历史悠久,据考究,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