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春作伴的日子
青春作伴的日子
6月14日晚九点半,看到河南青年报总编辑朱晓健先生一个多小时前发来的短信,细读,是一篇短文,内容如下:
《特殊的日子》
6月14日,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球迷们从凌晨开始享受世界杯足球赛3场进11球的盛宴;而在另一部分人心中,这一天又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1949年6月14日,“河南青年”专版在刚刚创刊的《河南日报》上面世;三期后《河南青年》周刊正式出版。这就是今天的《河南青年报》和《时代青年》杂志的前身。时至今日,河南青年报刊度过了整整65个春秋。
今天,适逢星期六,没有鲜花,没有掌声,甚至没有人可以聊聊半个多世纪以来青年报刊走过的辉煌荣光又崎岖不平的路。有的只是无尽的怀想和回忆。
无论是现在青年报刊岗位工作的年轻人,还是已走出共青团宣传岗位的已不再年轻的中老年人,还有多少人铭记这个日子,为她唏嘘感慨?
辉煌已属过去,光荣也渐行渐远,只是梦想还没有完全泯灭。未来的路在何方,值得所有人深思!
今年是《河南青年报》和《时代青年》杂志创刊65周年,我是知道的;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确乎忘记了。晓健的短信,言辞之间,情深意切,也有掩不住的落寞伤感。读罢,我不禁陷入深深的回忆。
1985年6月底,我从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团省委刚刚复刊的《青年导报》(前身为《河南青年报》)工作,正好赶上参与即将于7月5日出版的第一期报纸的采编。晓健兄1984年大学毕业后在时代青年杂志社工作,筹办《青年导报》时,和范文章、伍海光两位老师一起从杂志社来到新的岗位。这样我们就成了同事。晓健是个善良乐观的人,喜欢唱歌,每次去食堂吃饭,都一边用筷子敲碗一边唱“没有切菜的刀,没有醉人的酒”;爱踢足球,更喜欢看球,闲暇时常和编辑部同事高谈阔论,赛事,球星,如数家珍。我也喜欢足球,部分原因是受了他们的影响。那时我们刚刚20岁出头,眼睛明亮,面色红润,心思单纯,对工作充满热情。事实上,这种热情一样伴随着河南青年报刊的同仁们,尽管在发展的历程中难免风霜雨雪,但这只热情的火把一直照亮着我们的前程,让我们葆有一颗年轻的心。
《河南青年报》和《时代青年》(前身为《河南青年》)杂志,一开始就是河南共青团这棵大树上的一花两叶,半个多世纪以来,共同见证了河南共青团蓬勃发展的光荣历程,记录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成长进步的奋斗足迹,为河南共青团和青年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代青年》1979年6月复刊。现任社长李秋海先生复刊伊始就到杂志社工作,至今已整整35年。10年前当他接任全面负责的重任时,正值全国青年报刊处于转型初期焦虑不安的时期。他带领杂志社同仁以求真务实、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干劲,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创造了《时代青年》新的辉煌。近几年,在传统媒体日益萎缩的形势下,《时代青年》逆势上扬,2013年上半年由旬刊发展为周刊,期发量稳步攀升。2010年年初,我由河南青年报调到时代青年杂志社,秋海社长给我介绍杂志社情况时,推心置腹地说,爱萍,你来的时候正好,我们现在压力不大,可以考虑进一步发展。在团省委领导及有关方面的关怀、支持下,社长下定决心,同志们共同努力,我们很快集中全力解决了职工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为事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30多年来,河南的青年报刊和新疆青年杂志社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2012年7月,杂志社同仁盼望多年的赴新疆考察采风活动终于成行。临行前,社长兄对我说,以前出去都是我操心,这次你领队,我要好好休息一下。我说,行啊社长,有您坐镇,就没问题!我知道,社长是个重情义的人,他年轻时在新疆当过兵,一直对新疆和当年的战友念念不忘,每每提起,都十分神往;单位聚会时,多才多艺的社长兄唱歌必唱新疆歌,跳舞必跳新疆舞,弹琴也必弹新疆曲子。这次去新疆,他真的应该好好放松下来,欣赏欣赏新疆美景,并且会一会老战友。可到了新疆,由于路途遥远,时间紧迫,社长不但没有故地重游,和两位老战友也只匆匆见了一面。途中口渴买瓜时,社长兄总是冒着大太阳第一个跑到瓜摊前,挑瓜,侃价,切瓜,亲力亲为。哈哈,有这样一个爱操心的领导,俺这个副手想不享福都难。
在新疆青年杂志社,我们受到了于秀华社长、居来提总编以及维文、汉文编辑部同行的热情接待和热烈欢迎。座谈会上,大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彼此获益匪浅,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居来提总编深情地说:“维族汉族是一家!”新疆之行,大家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经验,增进了友谊,更展现了杂志社同仁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回来之后,我们的刊物对此行做了图文并茂的报道,还在单位走廊布置了新疆采风图片展。两个半月之后,居来提总编和维文编辑部主任艾斯卡尔来我社考察,回去后很快创办了一本电子杂志。艾斯卡尔是新疆著名的诗人,他不辞辛苦,把我的散文和我关于新疆的诗译成维文,两次在《新疆青年》发表。我感到非常荣幸!
时代青年杂志社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秋海社长作为家长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晴天雨天,年近六旬、家离单位又非常远的秋海社长,却放着公车不用,坚持每天骑自行车或电动车上下班;单位偶尔工作聚餐,大家早已养成了自带饮料、点便宜菜、绝不浪费的好习惯;平时用纸,同事们都是正面用过用反面,连二指宽的纸条也不会轻易扔掉。
这是一个有情有义、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如果有人生病住院,在医院陪护最多的一定是杂志社同事;逢年过节,社长一定不会忘了退休的老同志;年轻人结婚生子,同事们也会由衷地祝贺。记得四年前我到杂志社上班的第一天,和大家见面,每位同事都发了言,对我表示真诚的欢迎,那种温暖令我感动至今!去年年初我调到省文学院工作,告别会上,社长和同事们给予我许多热情的鼓励。我由于难舍大家,泣不成声,几乎什么也没有表达。离开杂志社一年多来,虽然不能常和同事们见面,但我常常想起大家,有时做梦,还是在杂志社一起工作的情景。
仿佛为了安慰我对大家的思念,年初的一天,社长带领编辑部同仁到文学院参观文学史展览,给我和新朝兄带来了“《时代青年》六十周年资料汇编”的电子文本。姊妹们也会时常给我带来惊喜――星期天,会突然接到华平姐电话,依然是那样直截了当、简明扼要:“没事,坐在床上看书,想你了,打个电话。忙吧,注意身体!”早晨,接到红科短信:“昨夜梦到你,你说在一家宾馆房间创作,正当饥饿时,一只鸟儿为你衔来食物,从爬满绿叶的半敞的窗子送到了你手上„„”冬天的傍晚,齐心发来短信:“在公交车上看到,她在十字街口,穿驼色大衣,步伐稳妥而舒缓。目光追随好久,直到看不见,以为是你。好久不见,想你。”泪水一次次涌出来,我为这纯洁美好的情谊而深深感动!有时,我会欣赏秋海兄手书的《心经》,那些小格子也是他一笔笔精心画的;欣赏贾老师亲手编织的羊毛围巾,想起她总是将做好的午餐端到我手上;想起叶子总是承担起午餐后刷锅洗碗的任务,她灵巧的手总是把工作干得又快又漂亮;欣赏志娟巧手制作的原木小挂件,这个可爱的女孩子还是那么容易伤感吗?欣赏付大姐发来的一条条微信,体会那份深切的慈悲和关怀;想起李清美丽的笑靥,热情的拥抱;想起玉珍大姐的认真负责,想起春弟的谦逊大度,小范的一丝不苟,大伟的吃苦耐劳,李桦的优雅,慧敏的温柔„„嗨,许久不见,你们都好吗?我很高兴我的这些同事和朋友都是很有福报的人,他们个个健康、美丽、平安、快乐,拥有幸福的家庭和平静的心境。我为拥有他们的友谊而感到深深的荣幸和快乐!
感恩命运,感恩生命中所有相遇相伴的人!那些青春作伴的日子,将永远照亮我前行的路。
所以我想对晓健兄说,不必落寞伤感,我们的青年报刊事业,将因为这种热爱和热情而永远充满青春的勇气和力量!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怀念曾经走过的岁月,也期待更加美好的未来。
为未来祝福吧!
作者简介
张爱萍,笔名萍子,女,河南临颍人。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青年报刊工作,曾任青年导报社副总编辑、时代青年杂志社总编辑,获得“全国优秀青年报刊工作者”、“河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现为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院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出版有诗集《纯净的火焰》、《萍子观水》、《此时花开》、《我的二十四节气》、《萍子诗歌100首》和散文集《岁月花语》等。作品收入多种选集。其诗歌以独特的魅力深受读者喜爱,经常在大型诗歌朗诵会上朗诵。倡导“让诗歌走进生活”,近年来策划了“激扬青春,壮美中原”河南省青年诗歌朗诵会,“诗歌中原”河南省青春诗会等一系列诗歌活动,影响广泛。曾获“河南省五四文艺奖”金奖、“中原诗歌突出贡献奖”等奖项。
第二篇:青春作伴
青春作伴
近日,偶读文章《青春赋》,灼灼其华,文采斐然,哲理通透,感悟颇深。其中“问君青春何似?青春于人生,犹鱼之有水,水之有源。青春亦如旭日东升,谷蒸蒸而生晓岚,霞氤氲而始胧明;鹤翩翩而凌朦空,林菁菁而正长青。”读至此,观瞻自己所处的青春时段,嗟叹横生,多少落寞袭来,为曾经失去的,不曾珍惜的而忏悔不已,于是,重新审视青春,甚至,还有对生命的审视,显得尤为郑重其事。
二十初始,嫣然春光,佳期如梦。想想那时,自己究竟都在做些什么?混沌世界伴我行,疲乏缠身终日怨。工作,累;不工作,累;介于工作和不工作之间,还是累。累及青春,黯然萧然,宿命忧叹中,十几年弹指挥去,空长年轮岁月,却一事无成。流年经度,于推杯换盏中胡吹乱侃,空空许诺;于棋牌哗然中熬红眼珠,争得高低;于名利喧嚣中掐算机关,勾心斗角;于患得患失中癫狂悲喜,神情游离……,那不堪回首的青春小旅,不苍白无力才怪呢?不无端疲惫才怪呢?不记忆伤感才怪呢?
托腮凝思。遥想亘古长河,励志有为,壮心凌云者不乏拥有青春风华岁月,亦必在时间的罅隙中不断寻求真谛,不枉真我于世。屈原迎风而烈,《离骚》与《楚辞》踏步同行,长歌傲骨;荆轲义薄云天,侠肝义胆,悲恸易水风寒;太白负剑行游天下,不侍权贵,诗酒相通,万世飘香;唐寅潜心学画,沥洒青春,追求酣畅淋漓,风格迥异,为后人效仿……“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青春,唯厚积薄发,唯博观约取,方才魅力无限,芳华永存。想起鲁迅,想起徐志摩,想起戴望舒,想起歌德,想起托尔斯泰,想起贝多芬,古今中外,一勤耀亮青春,青春在勤劳中焕发光彩。
就在我的身边。秉持青春,无虚此行的事例也枚不胜举。
一节课的重量到底有多少?人生的这部书,到底有多重?谁能说清楚,也许,苍迈龙钟时的自己,能颇有感悟,但风烛残年,青春难返矣。
季羡林曾在《谈人生》中写道:有为有不为,“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不能做的事,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昭示青春,有所作为的故事总在激励我们,让我们备受鼓舞,最重要的,当我们就要迷失自己的时候,身边总有一些人,用他们的简单和质朴,无怨和无悔将自己从迷惘和浑浑噩噩中拽回来,给你无形的一种力量,催促你前行。孜孜以求,苦读诗书者;宠辱不惊,稳中求胜者;悠闲雅韵,热爱生活者;潜心做事,成于勤勉者;坚守寂寞,不甘沉沦者;信念永恒,锲而不舍者……
“青春作伴好还乡”。携青春而奋斗四方,携青春而谱写辞章;携青春而超游天下,携青春而万夫莫当!——眼前一部《青春赋》,即便掩卷,仍遐思不已,余香阵阵,萦绕四周,芬芳氤氲,一生沉醉。
青春真好。
第三篇:青春作伴好飞翔
青春作伴好飞翔
青春是什么?我曾经这样想过。究竟青春是什么?是奔放?是洒脱?是„„吗?经过许久的思考,我认为青春是活力,是拼搏,是自由,更是感恩。
青春是活力。有了青春的作伴,我可以是人生变得多姿多彩。青春的活力使我可以轻松快乐地奔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青春的活力可以让我在篮球场上变成一个凶悍的强者,青春的活力也可以让我的羽毛球技术变得让人闻风丧胆。青春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有了青春的作伴,我的活力真是惊人,我感谢青春。
青春是拼搏。有了青春,我们不能总把心思都放在玩,我们要把学业始终放在第一位;有了青春,我们能专心地在学业上拼搏。青春是拼搏,青春的时候不拼搏,到什么时候,才能拼搏啊!记得有一句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春的拼搏可以换来学业,学业可以换来工作,工作可以换来美满的人生。总而言之,青春的拼搏能换来美满的人生!
青春是自由。走进了青春,就再也不是小孩子了,家长不会管得像小时候那么严,尽管学业的繁重。别人说什么无忧无虑的童年,我并不这样认为。我从小被妈妈束搏着,别的小朋友在外无忧无虑地在街上玩耍,而我,却只能在家里做着像1+1=2那样的计算题。我本来无忧无虑地童年变得乏而无味,我只好寄托现在。上初中以来,我变得自由了,我可以无所顾忌的在街上玩耍。我感谢青春。
青春是感恩。我们现在是有了青春,可是,不要忘记是谁把你养成这么大了,是谁?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在一天一天地长大,但是,我们的父母却是在一天一天地衰老。我们要学会感恩,而不是学会如何叛逆!感恩是一件在平常不过的事情,不要认为难为情,他们把我们养了这么大,有什么时候觉得难为情?每天帮父母亲做家务,父母工作累了,帮他们捶捶背,这也是感恩。我感谢青春。
我感谢青春,有了青春的作伴我有了活力、拼搏、自由和感恩的心;我感谢青春,因为与它作伴,我能像一只小鸟在天空中自由快乐地飞翔!
第四篇:青春作伴好读诗
青春作伴好读诗
———高一诗歌起始课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一、这是一节为刚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设计的诗歌导引课,试图体现“语文教育民族化”的教育理念。“诗教”,用诗来教化人,是古来的传统;但遗憾的是,这一传统被当代语文教育所抛弃。现在我想把它重拾回来。这节课授完以后,还将在高一安排两个后续的语文实践活动:上学期举办一次现代诗歌朗诵会,下学期举办一次古典诗词背诵展示会。所以,这节诗歌导引课是个开场,试图让学生从感性、理性上初步知道什么是诗,为什么要读诗。
二、这节课不使用任何现代教育技术。一张嘴、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印有5首诗的纸,足矣。这样的课可能更像语文课。
【教学过程】
一、导言:诗为何物?(使学生知道“诗言志”)诗为何物?作为文学之骄子的诗,它的本质是什么?古人说:诗言志。
(板书)言是表达,志是情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板书)诗是传情的,情感是诗的生命。
二、例说“诗言志”(使学生具体感知“诗言志”)
读王家新的《伦敦随笔》: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在那里母语即是祖国你没有别的祖国。
在那里你在地狱里修剪花枝
死亡也不能使你放下剪刀。
在那里每一首诗都是最后一首直到你从中绊倒于那曾绊倒了老杜甫的石头„„
要求:把这首诗自由散读一遍,一定要出声读。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五位女兵中有一个喜爱诗,在掩体后面小声地读诗,准尉斯瓦科夫过来问:“你在和谁说话?” 女兵答:“我没有说话,我在读诗。” 准尉问:“为什么要读出声?” 女兵说:“这是诗啊,准尉同志。”
女兵的感觉是对的。诗是有音乐性的,诗“歌”———“歌”嘛,在有声语言中才能完美地感受诗。(《伦敦随笔》表达了身在异国他乡的诗人深切的乡国之思。)
三、为什么要读诗?(使学生从理性上体悟诗)
1.诗与人生(使学生知道诗为人生平添许多真善美的光辉)
既然知道了诗为何物,那我们为什么要读诗?现在已不是唐宋时代了,那时的中国,真是泱泱诗国,上至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男女老少都能吟诗作赋,七岁的小姑娘在送别哥哥时都能口占一绝,传之千古:“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宋代凡有井水处都能歌柳词。可现在是什么时代了?知识经济时代了,“数字化生存”时代了,还有几个人读诗?读诗的都没有写诗的多,谁还读诗啊?我们有那么多的数理化习题要做,有那么多的史地生的书要背,我们连踢球甚至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为什么还要读诗?不读诗就能死吗?是的,在有些人看来,诗是微不足道的。的确,没有诗,人类不至于毁灭。但有了诗,人生就平添了许多美、善、真的光辉。
诗是最富于魅力的艺术。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盲人乞丐在街头乞讨,胸前挂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行行好吧,给我点钱。”行人匆匆而过,无人施舍。这时过来一位诗人,把牌子上的文字改为: “春天来了,可是我看不见!”结果许多路人停下脚步给乞丐以施舍。
由此可见诗的魅力。现在让大家读诗,是因为你们正处于人生的诗歌时代。在我看来,人生分为五个阶段:十五六岁之前,充满天真和幻想,那是童话时代;上了高中,到大学,直到三十岁以前,基本特点是充满激情,不用考虑柴米油盐,只关注鲜花、云朵和社会正义,如诗如画,色彩绚烂,这叫诗歌时代;三十到五十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人 生的画卷像长篇小说一样展开,波澜起伏,所以叫小说时代; 五十岁到七十岁,经历了人生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的苦乐悲欢、世态炎凉,对功名利禄看得淡了,像散文一样清新淡雅,所以叫散文时代;七 十岁以后,洞察了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奥秘,可以俯视人生,进入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叫哲学时代。当然,信仰宗教的人最后应该进入宗教时代。
你们现在已经进入人生的诗歌时代,正在经历诗意盎然的青春岁月,你们是天生的诗人。这
段岁月如果不以诗为伴,不大量读诗,那会成为无法弥补的巨大遗憾。当你们在数理化的包 围中疲惫不堪时,我请你们读一点诗;
当你们在网上和网友无聊地胡侃时,我请你们用那时 间读一点诗。读诗,会成为你未来永恒的神圣记忆; 读诗,会成为照耀你生命旅程的精神之
光。今天我们这堂课就叫“青春作伴好读诗”。
(板书课题)
实际上,当我们不懂诗,还处在孩提时代的时候,我们已经得到了诗的爱抚。我的家 在农村,我现在依然清楚地记得,儿时晚上乘凉屋外,对着草丛中闪烁的萤火,望着天边横
亘的银河,爷爷教我读杜牧的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 看牵牛织女星。当时对诗的内容不太懂,只是忙于寻觅天上的牛郎、织女星。可以说,当人 生刚刚开始的时候,诗便把我们带入美好的境界,让我们拥有美丽的幻想和幻想的美丽。不
仅如此,诗还引导我们走出无知与愚昧,引导我们追求崇高。
请看冰心先生翻译的一首小诗 《假如你只剩下六分钱》(指读)
朋友,如果你口袋里只剩下六分钱,就用三分钱给你自己买一块面包;
用其余的钱买一把芬芳的会使你充满了新的希望的水仙花。
这是马耳他共和国的总统同时也是诗东· 布蒂吉格写的一首诗。诗中的面包和水显然有 所象征,你是怎样理解的?(一物质神)
那么诗人对精神和物质追求的态度是的?(在只剩
下六分钱的时候,仍然不放弃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我完全赞同诗人的主张质是基础,上层建
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们不能以此就认为先追求物质生活,物质生足时再追求精神生活。为什么这样不可以呢则人的欲望无穷,物质追求永远也不会满则即便满足了,再去寻找精神 追求,已经像桃花源的渔人一样,再也寻不到精神的家园为什么再也找不到精神家园了?(已
经在物求中钝化了对美的感觉)
布蒂吉格这首诗是有所借鉴的。伊斯兰教 《古兰经》
里记载了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一段话 我有两块面包,我就用其中一块换一朵水仙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诗
人是受这句话启发,创作了这首诗。
(齐读读诗可以美化我们的心灵,读诗也是使人的需要。
萨特说:写作是我们净化自身的需要读诗、写诗也是如此。一首好诗,有时可以影响一生,甚至影响无数人的一生。下面请大家看诗人朗费罗的《人生礼赞》,这首诗自 1838 年以来,一百多年中,影响了几代美国人。(指读)
不要在哀伤的诗句里对我说,人生不过是一场幻梦!———
昏睡的灵魂等于是死的,事物的真相和外表不同。
人生是真切的!人生是实在的!
它的归宿并不是荒坟;
“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这话说的并不是灵魂。我们命定的目标和道路
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
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
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
艺术永恒,时光飞逝,我们的心,虽然勇敢、坚决,仍然像闷声的鼓,它正在
伴奏像坟墓送葬的哀乐。
在这世界的辽阔战场上,在这人生的营帐中,莫学那听人驱策的哑畜,要做一个战斗中的英雄!
别指靠将来,不管它多迷人!
让已逝的过去永久埋葬!
行动吧,———趁着现在的时光
良知在心中,上帝在头上!
伟人的生平昭示我们:
我们能够生活得高尚,而当告别人世的时候,留下脚印在时间的沙上。
也许我们有一个弟兄
航行在庄严的人生大海,船只沉没了,绝望的时候,会看到这脚印而振作起来。
那么,让我们起来干吧,对任何命运抱英雄气概;
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追求,要学会劳动,学会等待。
这首诗被誉为
“真正美国心脏的跳动”,是美国精神的 “蒸汽机”。什么是 “美国精神” ?
(开拓进取,一往无前,个人奋斗)这首诗是美国精神的宣言。.诗与时代(使学生懂得诗能记录时代)
教师范读北岛的诗《宣告》 :
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
我没有留下遗嘱
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我并不是英雄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宁静的地平线
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
我只能选择天空
决不跪在地上
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
好阻挡自由的风
从星星的弹孔里
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这首诗的副标题是 “献给遇罗克”。遇罗克是谁?你们可能不知道,但从今天起你们应 该记住这个名字。
(教师介绍遇罗克之死:两次高考,成绩名列前茅,但不予录取,原因是家庭出身不好,是 右派的儿子。想当兵保卫祖国,但连体检的资格都没有。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在“文革”开
始不久写了一篇《出身论》,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混蛋”的逻辑是不对的,一 个人的出身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不能因为出身而剥夺一个人应有的权利。就因为这篇文章,遇罗克被捕入狱,竟然被判死刑,执行枪决,死时年仅 28 岁。)
在那个靠卑鄙和虚伪活着的时代,在那个荒唐至极的时代,年轻的遇罗克被杀害了。诗人北
岛用这首诗记录了那个悲惨的时代。
.诗与文明(使学生懂得诗能记录文明)诗能记录时代,诗也能记录民族的历史与文明。指读《黑人谈河流》 :
我熟悉河流:
我熟悉那些像地球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里流的血液还要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成长得像河流一样深沉。
我在幼发拉底河中沐浴,当朝阳还是年轻的时候。
我在刚果河畔盖小茅屋,河水抚慰我进入梦乡。
我眺望着尼罗河,在河边建起金字塔。
我倾听密西西比河的歌唱,当亚伯拉罕·林肯顺流而下新奥尔良,我看见它的浑浊的胸膛在夕阳中闪着金光。
我熟悉河流:
那些古老的幽冥的河流。
我的灵魂成长得像河流一样深沉。
这是美国黑人诗人休斯的代表作。“我了解河流”,这里的“河流”可以象征文明,因为 人类文明都发祥于大河流域。读了这首诗,我们能够知道:
黑人对人类文明作出过卓越贡献,人类几大文明的发祥时代都留下了黑人的足迹。正因为诗记录了历史与文明,所以各民族最
初的文学主要是诗。雪莱说:
自有人类便有诗。确实如此。
古希腊最早的文学是 “荷马史诗”,古巴比伦人用削尖的芦苇在泥板上写下人类最早的史诗《吉尔加美什》,古埃及最早的文学 是诗集《亡灵书》,古印度最早的文学是《吠陀》诗集和史诗《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古中国最早的文学是《诗经》和《楚辞》
。诗在中国几千年来美不胜收,没有哪个民族的人 像我们的先辈那样充满诗意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作为他们的后代,我们为什么不能让自己 的生活也充满诗意呢?
四、感受诗意(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诗意).教师讲自己感受的诗意
你们一定体验过富有诗意的感受,因为我体验过。我在农村长大,大一时放假回家,一进村子,走在乡间的土路上,就感到一下子回到了童年。这就是诗意。现在是秋天,落叶 飘飞,手里捧着一片落叶,你会感到捧着整个秋天。这就是诗意。.学生讲自己感受的诗意
五、课堂总结
读诗可以让我们的生活艺术化。读诗是一种逃离方式,暂时逃离沉闷的现实,逃离枯燥 的生活。能读诗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们把世间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心中最
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最美的感情称为诗情,把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称为诗句。让我们多读诗、多背诗,尝试写诗,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让我们的青春与诗为伴。
(东北师大附中 130021
第五篇:红尘作伴青春放歌
红尘作伴青春放歌
——参加黄山市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芦溪中心学校胡海
非常高兴的是我有幸参加黄山市第三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这次活动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羁的年少红尘可以做伴,飞扬的青春朝气可以放歌,那一张张充满着对小学语文教学无限向往与憧憬的脸庞透露出的是一份份执着与坚毅,从他们的始终微笑着的面容里我读出了和我一样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美好未来的信心和任重道远的思考。
这是一个展示的舞台,这是一个学习的契机,我相信所有参加此次活动的作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会有所收获。在我所听的8节阅读教学观摩课中,8位来自不同区县的优秀教师展现出了我们70、80一代出色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执教水平,以及不凡的驾驭文本、驾驭学生的技巧。
一、彰显教师的个人能力。
一节课好坏评价的第一项内容当然是教师的表现,这8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自身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林兰老师的温情叙述、方俊老师的激情演绎、徐文琴老师的稳重讲解、江晓俏老师的活泼气息„„至今仍让我久久回味。回味之后,我发现他们那些突出的能力真的很值得我去学习。
1、课前交流的艺术。课前交流是教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初步
了解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尤其这种借班上课就更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个交流探讨的机会。8位老师的课前交流方式内容不一:林兰老师的猜猜看《奇怪的银行》;江晓俏老师的画家与动物的看图连线;徐文琴老师的梅花诗歌欣赏;方俊老师的猜、想、读三练习;曾时云老师的《魔幻手机》电视剧评议„„但是都较好的达到了预期和设想的结果。
2、解读文本的思维。8位老师对课文进行了深入而又细致的分析,他们在很好的抓住了文章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切入点进行认真的思考,并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进行了独特的设想:蒋黎黎老师的《蒙娜丽莎之约》抓住的是“约”;徐文琴老师的《梅香正浓》重点落在了“香”上;方素芬老师的《梦想的力量》抓住的是“梦想”;曾时云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重点落在了“毁灭”上„„他们正是通过这些关键字和关键词的解读,使得学生很清楚的就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课文内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细节处理的技巧。于微小处方可见大智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处理最能体现教师个人的素养:《匆匆》一课林兰老师将一串时间流逝的动词由慢渐快而后疾的读出,不仅体现了学习内容,还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画家和牧童》一课江晓俏老师在识词教学时的多种读法结合练习不仅调动了学生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体现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性;《老人和海鸥》一课方俊老师教学结尾时“书可以
越读越薄,也可以越读越厚”这句极富深刻哲理的话让学生不仅领悟到读书的奇妙感受,更激励学生热爱读书的信心和勇气;《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曾时云老师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板书设计不仅让学生透彻理解文章内容,还激起了学生的无限感触和深思„„这些亮点让人至今仍记忆犹新,无法忘却。
二、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
一节课好坏评价的重要内容当然就是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了,这8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都很好的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尤其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阅读能力。此次活动的重要研究方向就是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就是要珍惜学生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的实践过程,这8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了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
2、表达能力。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需要用语言的方式向老师和同学们阐述和表达。这8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他们给全体学生充分的发言时间,让他们自由述说的基础上互相补充不断完善,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听到了许多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绝和鼓掌称妙的精彩回答。
当然这些课中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学习和体会,而更多的应该是思考与谋划:
1、或许是教师功利色彩和竞争意识的过分突出的原因,使得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女教师的课堂语言显得有些矫饰,表情显得有些做作,手势显得有些僵硬、情感显得有些晦涩„„课堂教学缺乏那种自然平和之美。更加严重的是有些教师表演意识强烈而教学意识相对薄弱,他们过分展示教师个人的才能,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情趣,从而使得课堂上出现教师强势和学生弱势的冲突,也就是出现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在学习和满堂灌似的学习状况,学生几乎完全丧失了自主性和积极性。一句话:只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最单纯思想的老师才是最优秀的老师!
2、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读,而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然而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对于课文写作手法的分析,更谈不上指导写作的方式和方法了。正所谓“行知同步、行知互促”,说白了:脱离实际运用意义的教学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
3、部分教师过分侧重对于文章内容和内涵的深度挖掘,却忽略了最基础知识的指导教学和复习巩固。回归原始的自然之道方能给以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那些深层次的思考应该放手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追求价值以及可能获得的成功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磨练和洗礼中不断提高进步甚至是涅槃一般的再生。要记住:作为
老师,永远要让学生站在自己的前面,这样他们才能看到更高、更远、更美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