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
湖南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依法规范实施社区矫正,正确执行刑罚,教育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以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对于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司法行政机关配合公安机关监督其遵守刑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并及时掌握有关信息。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可以自愿参加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心理辅导、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等活动。
第三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人民法院作出的禁止令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接受教育矫正。
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社区矫正人员在就学、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
第四条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
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
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第五条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有义务协助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社区矫正。
第六条各级应当建立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切实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应当予以表彰奖励。
第七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社区矫正例会、通报、业务培训、信息报送、统计、档案管理以及执法考评、执法公开、监督检查等工作制度,保障社区矫正工作规范进行。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发现社区矫正人员非正常死亡、实施犯罪、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应当立即与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妥善处置,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
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建立社区矫正人员信息交换平台;在信息交换平台建成之前,应当通过定期数据交换等方法,实现社区矫正工作动态数据与信息资源共享。
第二章社会调查评估
第八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应当委托被告人、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社会调查评估。
因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可以不实行社会调查评估。
第九条社会调查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居所情况;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再犯罪风险;生活来源及监管条件;村(居)民委员会意见;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需要调查的其他事项。
第十条委托机关应当向被告人、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发出社会调查评估委托函,并附起诉书(判决书)副本及完成调查需要的相关材料。社会调查评估委托函应当同时抄送被告人、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
委托机关和受托机关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办理委托和受托调查手续,不得将材料交由案件当事人、代理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转递。
第十一条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接到社会调查评估委托函后,对社会调查评估对象居住地在本辖区的,应当及时组成社会调查评估小组,开展社会调查评估工作;对社会调查评估对象居住地不在本辖区的,应当及时通知委托机关另行委托。
社会调查评估小组不得少于二人,其中应当有一名具有公务员身份的社区矫正执法工作人员,可以邀请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参加。
第十二条社会调查评估可以采取查阅、调取资料,走访有关单位和人员,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约谈以及察看现场等方式进行。
调查人员进行调查时,应当主动出示工作证件和调查证明文件。
第十三条调查人员办理涉及未成年人、公民隐私等不宜公开内容的调查,应当遵循保密原则。
调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其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调查人员的回避,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
第十四条被告人、罪犯的亲属或者所在单位应当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出具同意配合社区矫正、帮助做好日常监管教育工作的书面承诺。
第十五条社会调查评估报告由司法所召集社会调查评估小组经过集体评议形成,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复核审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召开局长办公会集体研究作出决定,并向委托机关及时出具和送达社会调查评估意见书,同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如有不同意见,应当出具检察意见书。
第十六条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接到社会调查评估委托函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完成社会调查评估工作;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社会调查评估时间的,应当与委托机关商定延长的期限。
委托机关没有收到社会调查评估意见书以前,不得裁判委托调查评估的案件;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超过最终委托时限五个工作日未回复委托机关的,委托机关可以自行处理相关案件。
第十七条社会调查评估意见书应当作为是否适用社区矫正的重要参考。委托机关应当在裁判生效后三个工作日内,将是否采信社会调查评估意见的情况函告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及同级人民检察院;不予采信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三章交付与接收
第一节交付执行
第十八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在居住地接受社区矫正。
对于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应当核实其居住地。
第十九条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在社会调查评估委托函中,应当列明社会调查评估对象的户籍所在地和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社会调查评估意见书中对其居住地进行核实确认。
司法行政机关需要了解被告人或者罪犯居所情况的,公安机关应当积极配合。
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在审定暂予监外执行保证人资格时,应当征求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督促保证人履行义务;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拒不履行义务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议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取消该保证人资格。
第二十条对于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罪犯,人民法院应当做好以下衔接工作:
(一)向罪犯宣读并发放社区矫正报到通知书(附件1);
(二)责令罪犯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附件2)上签名或者盖章;
(三)在判决生效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填写社区矫正文书交接(移交)通知书(附件3),并向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送达判决书副本、执行通知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等法律文书,同时抄送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二十一条对于被裁定假释的罪犯,监狱应当做好以下衔接工作:
(一)向罪犯宣读并发放社区矫正报到通知书;
(二)责令罪犯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上签名或者盖章;
(三)在收到人民法院裁定书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填写社区矫正文书交接(移交)通知书,并向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送达判决书和执行通知书复印件、假释裁定书副本、假释证明书、罪犯出监评审鉴定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等法律文书,同时抄送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二十二条对于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人民法院应当做好以下衔接工作:
(一)责令罪犯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上签名或者盖章;
(二)书面通知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派员到庭办理判决书副本、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副本、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具保书、病残鉴定书等相关法律文书及人员移交手续,相关法律文书副本同时抄送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二十三条对于省级以上监狱管理机关和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安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监狱、看守所应当做好以下衔接工作:
(一)罪犯离开监所的日期确定后,及时通知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二)责令罪犯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上签名或者盖章;
(三)指派监所民警将罪犯押送至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当场办理判决书和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副本、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具保书、病残鉴定书等相关法律文书及人员交接手续,相关法律文书副本同时抄送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四)罪犯已在社会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在暂予监外执行批准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与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罪犯接受治疗的医院办理有关法律文书及人员交接手续;
对于病危的保外就医罪犯,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可以依据监狱、看守所提供的医院病危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决定书、具保人证明材料以及驻监所检察室意见,先行办理法律文书及人员交接手续,事后对保外就医罪犯有关情况进行社会调查评估,经社会调查评估发现罪犯不具备保外就医条件的,应当依据相关规定启动收监程序。
第二十四条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实行法律文书登记备案制度,对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看守所送达的各类法律文书应当在送达当日登记备案,并按照以下情况处理:
(一)罪犯确在本县(市、区)居住且法律文书齐全的,应当在登记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向有关机关寄送回执,并制作法律文书副本交相关司法所;
(二)罪犯确在本县(市、区)居住,法律文书不齐全或者有误的,应当及时通知有关机关补齐或者更正,有关机关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补齐或者更正,并送达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三)罪犯不在本县(市、区)居住的,应当及时将法律文书寄还有关机关,并函告不予接收的理由。
第二节接收
第二十五条管制、缓刑及假释的罪犯应当自裁判生效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凭社区矫正报到通知书、判决书或者假释裁定书(证明书)以及有效身份证明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向有关机关寄送社区矫正人员报到情况通知单。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核实法律文书和人员信息后,应当当场办理接收手续;尚未收到法律文书的,应当先行登记,待收到法律文书并经核实无误后,再补齐法律文书登记手续。
第二十六条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接收手续后,应当告知社区矫正人员在三个工作日内到指定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并于当日通知司法所做好社区矫正宣告的准备工作。
第二十七条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收到法律文书后,发现罪犯未在规定时限内报到的,应当于规定报到期限届满次日按照如下程序处理:
(一)及时组织查找,公安机关应当积极协助;
(二)书面通报作出裁判的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或者原关押监狱、看守所,同时抄报同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或者原关押监狱、看守所应当及时督促罪犯报到接受社区矫正;
(三)向罪犯居住地村(居)委会及罪犯监护人或者近亲属书面告知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情况,并说明未按时报到的法律后果。
第二十八条在外省(区、市)服刑的本省籍罪犯,需回本省暂予监外执行的,本省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机构根据原服刑地省级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机构的书面通知,指定一所监狱、看守所接收罪犯档案,负责办理罪犯收监、释放等手续。指定的监狱、看守所应当及时通知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第三节宣告
第二十九条司法所应当及时组织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社区矫正宣告。除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或者其它特殊情况外,社区矫正宣告应当公开进行。
社区矫正宣告由司法所工作人员主持,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不同情况,通知社区矫正人员本人、其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所居住社区的村(居)委会代表、所在单位或者就读学校代表、社区矫正小组成员等相关人员到场,居住地人民检察院可以派员监督宣告。
第三十条社区矫正宣告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宣布宣告纪律及相关事项;
(二)宣读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等有关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社区矫正期限,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被禁止的事项以及违反规定的法律后果,社区矫正人员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被限制行使的权利;
(三)公布社区矫正小组人员组成及职责;
(四)发放社区矫正宣告书,并由社区矫正人员签名确认;
(五)其他事项。
第四节社区矫正小组
第三十一条司法所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确定专门的社区矫正小组。社区矫正小组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组长,成员包括社区民警和本细则第五条第二、三款所列相关人员。社区矫正人员为女性的,社区矫正小组应当有女性成员。社区矫正小组成员一般不少于三人。司法所应当与社区矫正小组签订社区矫正责任书。
第三十二条社区矫正小组的主要职责包括:定期与社区矫正人员沟通思想,及时掌握其思想行为动态;做好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监管和思想教育工作;督促社区矫正人员遵守社区矫正相关规定;及时向司法所反映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工作、生活、交友等情况;协助司法行政机关做好社区矫正其他相关工作。
第五节社区矫正方案
第三十三条司法所应当为每名社区矫正人员制定社区矫正方案。社区矫正方案包括:社区矫正人员的基本情况;社区矫正人员综合评估情况;社区矫正小组成员;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社会适应性帮扶的主要措施及责任人等。
第三十四条司法所应当定期对社区矫正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实施效果适时调整。
第六节社区矫正档案
第三十五条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建立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实行一人一档。执行档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社区矫正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以及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假释证明书等法律文书;
(二)社会调查评估报告、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
(三)日常监管、奖惩、解除矫正等文书材料;
(四)其他应纳入执行档案的文书材料。
第三十六条司法所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档案,实行一人一档。工作档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副本;
(二)社区矫正方案;
(三)社区矫正宣告记录、社区矫正监管责任书、日常管理记录、社区矫正人员日常矫正情况报告表、计分考核登记表、社区矫正期满鉴定等文书材料;
(四)社区矫正人员参加集中教育、个别教育、心理矫正、社区服务的记录,社会适应性帮扶记录;
(五)其他工作记录材料。
第三十七条社区矫正档案应当是纸质档案,可以电子文档形式作为辅助。社区矫正人员解除社区矫正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整理保管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和工作档案。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一节外出
第三十八条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第三十九条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需要离开所居住市、县的,应当及时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司法所经审核认为情况属实、外出理由正当的,按以下规定程序处理:
(一)外出时间在七日以内的,由司法所审批并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
(二)外出时间超过七日的,司法所应当于收到社区矫正人员申请当日填写审批表,签署意见后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于三个工作日内将审批意见通知司法所。
社区矫正人员返回所居住的市、县,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社区矫正人员一次外出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
第二节变更居住地
第四十条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地。
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就业、就学等原因需要变更居住地的,应当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司法所核实其变更理由和变更地址后提出审核意见,三个工作日内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征求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意见后作出决定。如现居住地和新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意见不一致的,应当报上一级司法行政机关协调解决。
第四十一条经批准变更居住地的,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填写社区矫正文书交接(移交)通知书,并将有关法律文书和社区矫正档案移交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有关法律文书应当抄送现居住地和新居住地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收到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到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继续接受社区矫正。
暂予监外执行社区矫正人员变更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通知社区矫正人员原服刑监所。
第三节进入特定区域(场所)
第四十二条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矫正人员需要进入的,应当提前三日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经司法所初步审核后,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并告知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四节日常监管
第四十三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每月向司法所书面报告本人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等情况。书面报告内容应当真实并由本人签名后送至司法所存档,司法所应当对报告进行审核。
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者遇有特殊情况,司法所应当及时了解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有关情况,可以根据需要要求社区矫正人员到办公场所报告、说明情况。
社区矫正人员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或者事件的,应当及时向司法所报告。
患有精神病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社区矫正人员,可以由其监护人或者近亲属向司法所报告。
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每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第四十四条司法所应当及时记录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情况,定期对其接受社区矫正的表现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结合再犯罪风险评估以及矫正效果评估情况,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分级分类管理。管理等级分为严管级、普管级和宽管级。司法所应当根据不同管理等级对社区矫正人员实行不同的矫正处遇。
第四十五条社区矫正人员首次管理等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一般不得列为宽管级。连续六个月考核未被扣分或者受到社区矫正行政奖励的,可以下调管理等级;当月考核累积扣五分以上的,应当上调管理等级;受到社区矫正行政处罚或者经风险评估和其他评估手段认定再犯罪风险高的,应当列为严管级。社区矫正人员管理级别的变更,由司法所决定后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备案。
第四十六条司法所应当通过即时通讯、电子监控、手机定位等信息化手段,跟踪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活动情况。
第四十七条司法所应当定期与社区矫正小组成员沟通情况,定期走访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庭、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社区,了解、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行为动态和现实表现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司法所应当及时掌握保外就医社区矫正人员的身体状况及疾病治疗、复查结果等情况,定期与其治疗医院沟通联系,并根据需要向批准、决定机关或者有关监狱、看守所反馈情况。
有关监狱、看守所应当每年派民警或者发函对保外就医社区矫正人员进行一次全面考察。
第四十八条司法所发现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的,按照以下程序处理:
(一)立即与社区矫正小组其他成员、社区矫正人员家属沟通,查找社区矫正人员的行踪;
(二)向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村(居)委会及其监护人或者近亲属书面告知社区矫正人员脱管的情况,并说明脱管的法律后果;
(三)将有关情况书面报告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组织追查,公安机关应当积极协助;
(四)通报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五章教育矫正
第一节教育学习
第四十九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文化知识等教育学习活动。司法所应当按要求做好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分类分段教育,教育学习方式包括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第五十条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制定社区矫正集中教育的年度计划,明确教育学习内容、组织形式和时间。司法所负责组织实施并做好集中教育学习情况的记录。社区矫正人员教育学习情况应当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五十一条司法所应当针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犯罪原因、犯罪性质、矫正期限、年龄层次、心理状态、行为特点以及动态表现等不同情况和特点进行个别教育,并做好相关记录。
对不服从监管或者经评估再犯罪风险较高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适当增加个别教育的次数和时间。
第二节心理矫正
第五十二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状态、行为特点等情况,组织开展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治疗。
第五十三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心理矫正工作队伍,协助司法所做好社区矫正人员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疾病治疗等工作。
第三节社区服务
第五十四条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第五十五条社区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社区或者其他公共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服务工作;针对被害者(被害单位或者被害人)的补偿性劳动;其他不以取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的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工作。
第六章社会适应性帮扶
第五十六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出台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适应性帮扶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帮助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措施,推进社区矫正过渡性安置就业基地建设,将社区矫正人员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纳入地方再就业培训体系,帮助解决社区矫正人员就业、技能培训、就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第七章考核奖惩
第一节日常考核
第五十七条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表现,每月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社区矫正人员分级管理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五十八条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考核以奖分和扣分的形式予以量化。司法所应当将社区矫正人员日常考核情况录入计分考核登记表,并定期报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审核,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建立社区矫正人员日常考核台帐。
第五十九条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考核组织、考核内容及记分办法按照本省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节奖惩
第六十条奖惩种类包括表扬、立功、重大立功、减刑和警告、治安管理处罚、撤销缓刑、撤销假释以及收监执行。
第六十一条司法所和县、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成立相应的社区矫正奖惩评议小组,集体研究评议社区矫正人员的奖惩事项,研究评议情况应当记录备案。
司法所社区矫正奖惩评议小组成员包括司法所所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
县、市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奖惩评议小组成员包括县、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分管领导、社区矫正机构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等。
第六十二条社区矫正人员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可以给予表扬。由司法所提出奖励意见,报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审核批准,并出具书面决定:
(一)考核积分达到四十分以上;
(二)认罪服法,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及社区矫正监管规定,服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监管教育;
(三)积极参加规定的学习教育活动和社区服务,完成学习劳动任务,态度端正,表现突出;
(四)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
(五)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受到群众普遍好评。
第六十三条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有立功表现的应当给予立功奖励,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给予重大立功奖励。
由司法所提出奖励意见,报请立功奖励的,经县级社区矫正机构调查核实后,报市级社区矫正机构审核;报请重大立功奖励的,经县、市级社区矫正机构逐级调查核实后,报省级社区矫正机构审核。
第六十四条社区矫正人员有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情形的,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及时派员调查核实情况,收集有关证明材料,提出处理意见。
第六十五条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给予警告。由司法所提出处罚意见,报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审核批准,并出具书面决定:
(一)连续六个月内考核累计扣分超过二十分的;
(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
(三)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等规定的;
(四)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五)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六)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
(七)违反社区矫正其他规定的。
第六十六条社区矫正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依法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司法所提出治安管理处罚建议,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后,提请同级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将处理结果告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第六十七条被判处管制、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区矫正监管规定,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并累计受到三次以上表扬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其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宣告缓刑的社区矫正人员一般不适用减刑,如果在缓刑考验期内有重大立功表现,可以减刑,同时相应缩减其缓刑考验期,但缓刑考验期限不能少于一年。
第六十八条呈报社区矫正人员减刑,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减刑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同意后提请居住地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在向市级司法行政机关提交减刑案卷之前,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将相关案卷材料报当地同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三日内出具检察意见随案移送。
第六十九条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减刑建议书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裁定;暂予监外执行社区矫正人员的减刑,案情复杂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一个月。人民法院减刑裁定书副本,应当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裁定暂予监外执行社区矫正人员减刑的,人民法院的减刑裁定书副本还应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原服刑监所。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减刑裁定不当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
对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社区矫正人员减刑案件,同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
第七十条社区矫正人员符合减刑条件的,其减刑起始、间隔时间和减刑幅度依照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执行。
第七十一条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撤销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建议书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
(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二)未按时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撤销假释建议书副本和人民法院裁定书副本,应当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可以分别向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提出检察意见或者纠正意见。撤销假释的,人民法院裁定书副本还应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原服刑监狱。
第七十二条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批准、决定机关提出收监执行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批准、决定机关应当自收到建议书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作出决定:
(一)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
(二)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县(市),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六)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
(七)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又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
(八)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收监执行建议书副本和决定机关的决定书副本,应当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可以分别向司法行政机关和决定机关提出检察意见或者纠正意见。
第七十三条对提请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或者收监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司法行政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提请公安机关对其实施行政拘留,公安机关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办理。
社区矫正人员下落不明的,不影响案件的审理。
第七十四条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公安机关应当积极协助。
监狱管理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监狱应当立即赴社区矫正执行地将罪犯收监执行,并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相关手续。
公安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由居住地看守所将罪犯收监执行,并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相关手续。
社区矫正人员因余罪、漏罪或者重新犯罪被公安机关逮捕的,执行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与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相关手续。
第七十五条被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或者决定收监执行的罪犯下落不明的,由公安机关按照有关程序上网追逃。
第八章解除与终止社区矫正
第七十六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在社区矫正期满前一个月作出个人总结,司法所应当对其进行教育矫正效果评估,根据其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的表现、考核结果、社区意见等情况作出书面鉴定,确定解除社区矫正日期,并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同时对其安置帮教提出建议。
第七十七条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司法所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宣告由司法所工作人员主持,除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或其他特殊情况外,按照规定程序公开进行。司法所应当针对社区矫正人员不同情况,通知社区矫正人员本人、其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所居住社区的村(居)委会代表、所在单位或者就读学校代表、社区矫正小组成员等相关人员参加宣告。
解除社区矫正宣告事项包括:宣布宣告纪律及相关事项;宣读对社区矫正人员的鉴定意见;宣布社区矫正期限届满,依法解除社区矫正;对判处管制的,宣布执行期满,解除管制;对宣告缓刑的,宣布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对裁定假释的,宣布考验期满,原判刑罚执行完毕。
第七十八条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于社区矫正期满宣告当日向社区矫正人员签发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并在三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决定机关,同时抄送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七十九条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刑期届满的,按照上述规定办理解除矫正手续的同时,司法所应当通知社区矫正人员按期到监狱、看守所办理刑满释放手续;监狱、看守所应当依法为其办理刑满释放手续。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社区矫正期满尚有余刑的,原批准、决定机关应当及时办理延长暂予监外执行时间或者羁押收监等相关手续;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协助,并向原批准、决定机关出具社区矫正期满鉴定意见。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社区矫正期满尚有余刑,且未办理延长暂予监外执行时间或者羁押收监等相关手续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按规定办理解除矫正手续,并将相关情况函告原批准、决定机关及当地人民检察院。
第八十条社区矫正人员社区矫正期满的,司法所应当与安置帮教工作机构妥善做好交接,并转交有关档案材料。
第八十一条社区矫正人员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被判处监禁刑罚的,社区矫正终止。
第八十二条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被判处监禁刑罚、被裁定减刑或者有其他需要告知事项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书面通知批准、决定机关,同时通报同级人民检察院,并报市、省级社区矫正机构备案。
第九章未成年人社区矫正
第八十三条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人分开进行;
(二)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给予身份保护,其社区矫正宣告和解除社区矫正宣告不公开进行,其社区矫正档案应当保密;
(三)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小组应当有熟悉未成年人成长特点的人员参加;
(四)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社区矫正宣告,应当通知其监护人参加,并督促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承担抚养、管教等义务;
(五)应当针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等特殊情况,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监督管理措施;
(六)采用易为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
(七)协调有关部门为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就学、就业等提供帮助;
(八)采取其他有利于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改过自新、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必要措施。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社区矫正人员,适用前款规定。
第十章执法监督
第八十四条司法工作人员应当自觉接受社会和公民的监督,认真听取和妥善处理社区矫正人员反映的问题,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八十五条人民检察院发现社区矫正执法活动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本细则规定的,可以区别情况提出口头纠正意见、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者检察建议书。交付执行机关和执行机关应当及时纠正、整改,并将有关情况告知人民检察院。
第八十六条在实施社区矫正过程中,司法工作人员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附则
第八十七条本细则自颁发之日起施行。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湖南省人民检察院、湖南省公安厅、湖南省司法厅、湖南省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之前发布的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规定与本细则不一致的,以本细则为准,本细则未涉及的原有规定仍然有效。
第二篇: 湖南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
湖南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依法规范实施社区矫正,正确执行刑罚,教育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 院、公安部、司法部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以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对于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司法行政机关配合公安机关监督其遵守刑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并及时掌握 有关信息。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可以自愿参加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心理辅导、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等活动。
第三条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人民法院作出 的禁止令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接受教育矫正。
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社区矫正 人员在就学、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
第四条 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 工作。
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 判决、裁定或者决定。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
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第五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有义务协助社区矫正机 构进行社区矫正。
第六条 各级应当建立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 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 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切实 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 制度,明确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保障社区 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应当予以表彰奖励。第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社区矫正例会、通报、业务 培训、信息报送、统计、档案管理以及执法考评、执法公开、监督检查等工作制度,保障社区矫正工作规范进行。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发现社区矫正人员非正常死亡、实施犯罪、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应当立即与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妥善处置,并将有关情况及 时报告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
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建立社区矫正人员信息交换平台;在信息交换平台建成之前,应当通过定 期数据交换等方法,实现社区矫正工作动态数据与信息资源共享。
第二章 社会调查评估
第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 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应当委托被告人、罪犯居住地县级司 法行政机关进行社会调查评估。
因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 的,可以不实行社会调查评估。
第九条 社会调查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居所情况;家庭成员 和主要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再犯罪风 险;生活来源及监管条件;村(居)民委员会意见;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需要调查的其他事项。
第十条 委托机关应当向被告人、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 机关发出社会调查评估委托函,并附起诉书(判决书)副本及完 成调查需要的相关材料。社会调查评估委托函应当同时抄送被告人、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
委托机关和受托机关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办理委托和受托调查手续,不得将材料交由案件当事人、代理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转递。
第十一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接到社会调查评估委托函 后,对社会调查评估对象居住地在本辖区的,应当及时组成社会 调查评估小组,开展社会调查评估工作;对社会调查评估对象居 住地不在本辖区的,应当及时通知委托机关另行委托。社会调查评估小组不得少于二人,其中应当有一名具有公务员身份 的社区矫正执法工作人员,可以邀请社会工作者、志愿者 参加。
第十二条 社会调查评估可以采取查阅、调取资料,走访有 关单位和人员,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约谈以及察看现场 等方式进行。
调查人员进行调查时,应当主动出示工作证件和调查证明文件。
第十三条 调查人员办理涉及未成年人、公民隐私等不宜公开内容的调查,应当遵循保密原则。调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二)本人或者其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三)担任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调查人员的回避,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
第十四条 被告人、罪犯的亲属或者所在单位应当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出具同意配合社区矫正、帮助做好日常监管教育工作的书面承诺。
第十五条 社会调查评估报告由司法所召集社会调查评估小组经过集体评议形成,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复核审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召开局长办公会集体研究作出决定,并向委托机关及时出具和送达社会调查评估意见书,同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如有不同意见,应当出具检察意见书。
第十六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接到社会调查评估委托函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完成社会调查评估工作;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社会调查评估时间的,应当与委托机关商定延长的期限。
委托机关没有收到社会调查评估意见书以前,不得裁判委托调查评估的案件;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超过最终委托时限五个工作日未回复委托机关的,委托机关可以自行处理相关案件。
第十七条 社会调查评估意见书应当作为是否适用社区矫正的重要参考。委托机关应当在裁判生效后三个工作日内,将是否采信社会调查评估意见的情况函告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及同级人民检察院;不予采信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三章 交付与接收
第一节 交付执行
第十八条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在居住地接受社区矫正。
对于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应当核实其居住地。
第十九条 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在社会调查评估委托函中,应当列明社会调查评估对象的户籍所在地和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社会调查评估意见书中对其居住地进行核实确认。
司法行政机关需要了解被告人或者罪犯居所情况的,公安机关应当积极配合。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在审定暂予监外执行保证人资格 时,应当征求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县级司法行 政机关应当督促保证人履行义务;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拒不 履行义务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议人民法院、监狱、看守 所取消该保证人资格。第二十条 对于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罪犯,人民法院应当做好以下衔接工作:(一)向罪犯宣读并发放社区矫正报到通知书(附件1);(二)责令罪犯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附件2)上签名或者盖章;(三)在判决生效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填写社区矫正文书交接(移交)通知书(附件3),并向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 关送达判决书副本、执行通知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等法律文 书,同时抄送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二十一条 对于被裁定假释的罪犯,监狱应当做好以下衔 接工作:(一)向罪犯宣读并发放社区矫正报到通知书;(二)责令罪犯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上签名或者盖章;(三)在收到人民法院裁定书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填写社区矫正文书交接(移交)通知书,并向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送达判决书和执行通知书复印件、假释裁定书副本、假释证明 书、罪犯出监评审鉴定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等法律文书,同时抄送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二十二条 对于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人民 法院应当做好以下衔接工作:(一)责令罪犯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上签名或者盖章;(二)书面通知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派员到庭办理判决书副本、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副本、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 执行具保书、病残鉴定书等相关法律文书及人员移交手续,相关 法律文书副本同时抄送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二十三条 对于省级以上监狱管理机关和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安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监狱、看守所应当做好以下 衔接工作:(一)罪犯离开监所的日期确定后,及时通知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二)责令罪犯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上签名或者盖章;(三)指派监所民警将罪犯押送至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当场办理判决书和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副本、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具保书、病残鉴定书等相关 法律文书及人员交接手续,相关法律文书副本同时抄送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四)罪犯已在社会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在暂予监外执行 批准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与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罪 犯接受治疗的医院办理有关法律文书及人员交接手续;对于病危的保外就医罪犯,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可 以依据监狱、看守所提供的医院病危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决定书、具保人证明材料以及驻监所检察室意见,先行 办理法律文书及人员交接手续,事后对保外就医罪犯有关情况进 行社会调查评估,经社会调查评估发现罪犯不具备保外就医条件 的,应当依据相关规定启动收监程序。
第二十四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实行法律文书登记备案制 度,对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看守所送达的各类法律文书 应当在送达当日登记备案,并按照以下情况处理:(一)罪犯确在本县(市、区)居住且法律文书齐全的,应当在登记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向有关机关寄送回执,并制作法律 文书副本交相关司法所;(二)罪犯确在本县(市、区)居住,法律文书不齐全或者 有误的,应当及时通知有关机关补齐或者更正,有关机关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补齐或者更正,并送达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 机关;(三)罪犯不在本县(市、区)居住的,应当及时将法律文书寄还有关机关,并函告不予接收的理由。
第二节 接 收
第二十五条 管制、缓刑及假释的罪犯应当自裁判生效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凭社区矫正报到通知书、判决书或者假释 裁定书(证明书)以及有效身份证明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报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向有关机关寄送社 区矫正人员报到情况通知单。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核实法律文书和人员信息后,应当当场办 理接收手续;尚未收到法律文书的,应当先行登记,待收到法律 文书并经核实无误后,再补齐法律文书登记手续。
第二十六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接收手续后,应当告知 社区矫正人员在三个工作日内到指定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并于 当日通知司法所做好社区矫正宣告的准备工作。
第二十七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收到法律文书后,发现罪 犯未在规定时限内报到的,应当于规定报到期限届满次日按照如下程序处理:(一)及时组织查找,公安机关应当积极协助;(二)书面通报作出裁判的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或者原关押监狱、看守所,同时抄报同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公安机关 或者原关押监狱、看守所应当及时督促罪犯报到接受社区矫正;(三)向罪犯居住地村(居)委会及罪犯监护人或者近亲属 书面告知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情况,并说明未按时报到的法律后果。
第二十八条 在外省(区、市)服刑的本省籍罪犯,需回本 省暂予监外执行的,本省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机构 根据原服刑地省级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机构的书面 通知,指定一所监狱、看守所接收罪犯档案,负责办理罪犯收 监、释放等手续。指定的监狱、看守所应当及时通知罪犯居住地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第三节 宣 告
第二十九条 司法所应当及时组织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社区矫 正宣告。除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或者其它特殊情况外,社区矫正 宣告应当公开进行。
社区矫正宣告由司法所工作人员主持,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 员的不同情况,通知社区矫正人员本人、其家庭成员或者监护 人、保证人、所居住社区的村(居)委会代表、所在单位或者就 读学校代表、社区矫正小组成员等相关人员到场,居住地人民检 察院可以派员监督宣告。第三十条 社区矫正宣告按以下程序进行:(一)宣布宣告纪律及相关事项;(二)宣读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等有关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社区矫正期限,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的规 定、被禁止的事项以及违反规定的法律后果,社区矫正人员依法 享有的权利和被限制行使的权利;(三)公布社区矫正小组人员组成及职责;(四)发放社区矫正宣告书,并由社区矫正人员签名确认;
(五)其他事项。
第四节 社区矫正小组
第三十一条 司法所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确定专门的社区矫 正小组。社区矫正小组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组长,成员包括社 区民警和本细则第五条第二、三款所列相关人员。社区矫正人员 为女性的,社区矫正小组应当有女性成员。社区矫正小组成员一般不少于三人。司法所应当与社区矫正小组签订社区矫正责 任书。
第三十二条 社区矫正小组的主要职责包括:定期与社区矫 正人员沟通思想,及时掌握其思想行为动态;做好社区矫正人员 的日常监管和思想教育工作;督促社区矫正人员遵守社区矫正相 关规定;及时向司法所反映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工作、生活、交友等情况;协助司法行政机关做好社区矫正其他相关工作。
第五节 社区矫正方案
第三十三条 司法所应当为每名社区矫正人员制定社区矫正 方案。社区矫正方案包括:社区矫正人员的基本情况;社区矫正 人员综合评估情况;社区矫正小组成员;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 社会适应性帮扶的主要措施及责任人等。
第三十四条 司法所应当定期对社区矫正方案执行情况进行 评估,并根据实施效果适时调整。
第六节 社区矫正档案
第三十五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建立社 区矫正执行档案,实行一人一档。执行档案包括以下内容:(一)社区矫正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以及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假释证明书等法律文书;(二)社会调查评估报告、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三)日常监管、奖惩、解除矫正等文书材料;(四)其他应纳入执行档案的文书材料。第三十六条 司法所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建立社区矫正工作 档案,实行一人一档。工作档案包括以下内容:(一)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副本;(二)社区矫正方案;(三)社区矫正宣告记录、社区矫正监管责任书、日常管理 记录、社区矫正人员日常矫正情况报告表、计分考核登记表、社区矫正期满鉴定等文书材料;(四)社区矫正人员参加集中教育、个别教育、心理矫正、社区服务的记录,社会适应性帮扶记录;(五)其他工作记录材料。
第三十七条 社区矫正档案应当是纸质档案,可以电子文档 形式作为辅助。
社区矫正人员解除社区矫正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 档案管理的要求,整理保管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和工作档案。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一节 外 出
第三十八条 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第三十九条 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需 要离开所居住市、县的,应当及时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司法所经审核认为情况属实、外出理由正当的,按以下规定程序 处理:(一)外出时间在七日以内的,由司法所审批并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二)外出时间超过七日的,司法所应当于收到社区矫正人员申请当日填写审批表,签署意见后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于三个工作日内将审批意见通知司法所。
社区矫正人员返回所居住的市、县,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社区矫正人员一次外出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
第二节 变更居住地
第四十条 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地。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就业、就学等原因需要变更居住地的,应当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司法所核实其变更理由和变更地 址后提出审核意见,三个工作日内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征求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意见后作出决定。如现居住地和新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意见不一致的,应当报上一级司法行政机关协调解决。
第四十一条 经批准变更居住地的,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填写社区矫正文书交接(移交)通知书,并将有关法律文书和社区矫正档案移交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有关法律文书应当抄送现居住地和新居住 地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收到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到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继续接受社区 矫正。
暂予监外执行社区矫正人员变更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 关应当通知社区矫正人员原服刑监所。
第三节 进入特定区域(场所)第四十二条 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 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矫正人员需要进入的,应当提前三日向 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经司法所初步审核后,由县级司法行政机 关批准,并告知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四节 日常监管
第四十三条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每月向司法所书面报告本人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 等情况。书面报告内容应当真实并由本人签名后送至司法所存 档,司法所应当对报告进行审核。
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者遇有特殊情况,司法所应当及 时了解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有关情况,可以根据需要要求社区矫 正人员到办公场所报告、说明情况。社区矫正人员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
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或者事件的,应当及时向司法所报告。
患有精神病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社区矫正人员,可以由其监护人或者近亲属向司法所报告。
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每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第四十四条 司法所应当及时记录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监督管 理、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情况,定期对其接受社区矫正的 表现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结合再犯罪风险评估以及矫正效 果评估情况,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分级分类管理。管理等级分为 严管级、普管级和宽管级。司法所应当根据不同管理等级对社区 矫正人员实行不同的矫正处遇。
第四十五条 社区矫正人员首次管理等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 确定,一般不得列为宽管级。连续六个月考核未被扣分或者受到 社区矫正行政奖励的,可以下调管理等级;当月考核累积扣五分 以上的,应当上调管理等级;受到社区矫正行政处罚或者经风险 评估和其他评估手段认定再犯罪风险高的,应当列为严管级。社区矫正人员管理级别的变更,由司法所决定后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备案。
第四十六条 司法所应当通过即时通讯、电子监控、手机定位等信息化手段,跟踪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活动情况。
第四十七条 司法所应当定期与社区矫正小组成员沟通情 况,定期走访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庭、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 社区,了解、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行为动态和现实表现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司法所应当及时掌握保外就医社区矫正人员的身体状况及疾病治疗、复查结果等情况,定期与其治疗医院沟通联系,并根据需要向批准、决定机关或者有关监狱、看守所反馈情况。
有关监狱、看守所应当每年派民警或者发函对保外就医社区 矫正人员进行一次全面考察。
第四十八条 司法所发现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的,按照以下程序处理:(一)立即与社区矫正小组其他成员、社区矫正人员家属沟 通,查找社区矫正人员的行踪;(二)向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村(居)委会及其监护人或者近亲属书面告知社区矫正人员脱管的情况,并说明脱管的法律后果;(三)将有关情况书面报告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组织追查,公安机关应当积极协助;(四)通报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五章 教育矫正
第一节 教育学习
第四十九条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文化知识等教育学习活动。司法所应当按要求做好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分类分段教育,教育学习方式包括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第五十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制定社区矫正集中教育的
计划,明确教育学习内容、组织形式和时间。司法所负责组 织实施并做好集中教育学习情况的记录。社区矫正人员教育学习情况应当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五十一条 司法所应当针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犯罪原因、犯罪性
质、矫正期限、年龄层次、心理状态、行为特点以及动态表 现等不同情况和特点进行个别教育,并做好相关记录。
对不服从监管或者经评估再犯罪风险较高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适当增加个别教育的次数和时间。
第二节 心理矫正
第五十二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状态、行为特点等情况,组织开展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教育和心理疾病治疗。
第五十三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组建专兼 职结合的心理矫正工作队伍,协助司法所做好社区矫正人员心理 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疾病治疗等工作。第三节 社区服务
第五十四条 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 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第五十五条 社区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社区或者其他公共服 务机构的公益性服务工作;针对被害者(被害单位或者被害人)的补偿性劳动;其他不以取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的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工作。
第六章 社会适应性帮扶
第五十六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出台 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适应性帮扶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帮助符合条件 的社区矫正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措施,推进社区矫正过渡性安置就 业基地建设,将社区矫正人员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纳入地方再就 业培训体系,帮助解决社区矫正人员就业、技能培训、就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第七章 考核奖惩
第一节 日常考核
第五十七条 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表现,每月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社区矫正人员分级管理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五十八条 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考核以奖分和扣分的形式予以量化。司法所应当将社区矫正人员日常考核情况录入计分 考核登记表,并定期报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审核,县级社区矫正机 构应当建立社区矫正人员日常考核台帐。
第五十九条 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考核组织、考核内容及记分 办法按照本省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节 奖 惩
第六十条 奖惩种类包括表扬、立功、重大立功、减刑和警告、治安管理处罚、撤销缓刑、撤销假释以及收监执行。
第六十一条 司法所和县、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成立相应的社区矫正奖惩评议小组,集体研究评议社区矫正人员的奖惩事项,研究评议情况应当记录备案。
司法所社区矫正奖惩评议小组成员包括司法所所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
县、市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奖惩评议小组成员包括县、市 级司法行政机关分管领导、社区矫正机构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等。
第六十二条 社区矫正人员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可以给予 表扬。由司法所提出奖励意见,报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审核批准, 并出具书面决定:(一)考核积分达到四十分以上;(二)认罪服法,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及社区矫正监管规定,服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监管教育;(三)积极参加规定的学习教育活动和社区服务,完成学习劳动任务,态度端正,表现突出;(四)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五)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受到群众普遍好评。
第六十三条 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有立功表现的 应当给予立功奖励,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给予重大立功奖励。
由司法所提出奖励意见,报请立功奖励的,经县级社区矫正 机构调查核实后,报市级社区矫正机构审核;报请重大立功奖励 的,经县、市级社区矫正机构逐级调查核实后,报省级社区矫正 机构审核。
第六十四条 社区矫正人员有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 院禁止令情形的,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及时派员调查核实情 况,收集有关证明材料,提出处理意见。
第六十五条 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给予警 告。由司法所提出处罚意见,报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审核批准,并出具书面决定:(一)连续六个月内考核累计扣分超过二十分的;(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
(三)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等规定的;(四)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五)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六)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七)违反社区矫正其他规定的。
第六十六条 社区矫正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 禁止令,依法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司法所提出治安管理 处罚建议,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后,提请同级公安机关依法 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将处理结果告知县级司法 行政机关。
第六十七条 被判处管制、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 员在社区矫正期间,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区矫正监管规定,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并累计受到三次以上表扬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其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宣告缓刑的社 区矫正人员一般不适用减刑,如果在缓刑考验期内有重大立功表 现,可以减刑,同时相应缩减其缓刑考验期,但缓刑考验期限不 能少于一年。
第六十八条 呈报社区矫正人员减刑,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 出减刑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同意后 提请居住地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在向市级司法行政机关提交减刑案 卷之前,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将相关案卷材料报当地同级人民检 察院,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三日内出具检察意见随案移送。第六十九条 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减刑建议书之日起一个月 内依法裁定;暂予监外执行社区矫正人员的减刑,案情复杂或者 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一个月。人民法院减刑裁定书副本,应当 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裁定 暂予监外执行社区矫正人员减刑的,人民法院的减刑裁定书副本 还应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原服刑监所。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减刑 裁定不当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
对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社区矫正人员减刑案件,同级人民检 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第七十条 社区矫正人员符合减刑条件的,其减刑起始、间隔时间和减刑幅度依照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执行。
第七十一条 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 刑、撤销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建 议书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二)未按时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五)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撤销假释建议书副本和人民法院裁 定书副本,应当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可以分别向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提出 检察意见或者纠正意见。撤销假释的,人民法院裁定书副本还应 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原服刑监狱。
第七十二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 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批准、决定机关提出收监执行建议 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批准、决定机关应当自收到建议书之日起 十五日内依法作出决定:(一)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二)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县(市),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五)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六)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七)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又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八)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收监执行建议书副本和决定机关的决定书副 本,应当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可以分别向司法行政机关和决定机关提出检察意 见或者纠正意见。
第七十三条 对提请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或者收监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司法行政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提请公安机关对其实施行政拘留,公安机关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办理。
社区矫正人员下落不明的,不影响案件的审理。
第七十四条 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 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公安机关应当积极协助。
监狱管理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监狱应当立即赴社区矫正执行地将罪犯收监执行,并与县级司法行政机 关办理相关手续。
公安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由居住地看守所将罪犯收监执行,并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相关手续。社区矫正人员因余罪、漏罪或者重新犯罪被公安机关逮捕的,执行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与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相关手续。
第七十五条 被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或者决定收监执行的罪犯下落不明的,由公安机关按照有关程序上网追逃。
第八章 解除与终止社区矫正
第七十六条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在社区矫正期满前一个月作出个人总结,司法所应当对其进行教育矫正效果评估,根据其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的表现、考核结果、社区意见等情况作出书面 鉴定,确定解除社区矫正日期,并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同时对其安置帮教提出建议。
第七十七条 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司法所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宣告由司法所工作人员主持,除未成年社区矫正 人员或其他特殊情况外,按照规定程序公开进行。
司法所应当针对社区矫正人员不同情况,通知社区矫正人员 本人、其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所居住社区的村(居)委会代表、所在单位或者就读学校代表、社区矫正小组成员等相 关人员参加宣告。
解除社区矫正宣告事项包括:宣布宣告纪律及相关事项;宣读对社区矫正人员的鉴定意见;宣布社区矫正期限届满,依法解除社区矫正;对判处管制的,宣布执行期满,解除管制;对宣告缓刑的,宣布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对裁定假释 的,宣布考验期满,原判刑罚执行完毕。
第七十八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于社区矫正期满宣告当 日向社区矫正人员签发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并在三个工作日内 书面通知决定机关,同时抄送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七十九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刑期届满的,按照上述规定办理解除矫正手续的同时,司法所应当通知社区矫正 人员按期到监狱、看守所办理刑满释放手续;监狱、看守所应当 依法为其办理刑满释放手续。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社区矫正期满尚有余刑的,原批准、决定机关应当及时办理延长暂予监外执行时间或者羁押收 监等相关手续;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协助,并向原批准、决定 机关出具社区矫正期满鉴定意见。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社区矫正期满尚有余刑,且未 办理延长暂予监外执行时间或者羁押收监等相关手续的,县级司 法行政机关应当按规定办理解除矫正手续,并将相关情况函告原 批准、决定机关及当地人民检察院。
第八十条 社区矫正人员社区矫正期满的,司法所应当与安 置帮教工作机构妥善做好交接,并转交有关档案材料。
第八十一条 社区矫正人员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被判 处监禁刑罚的,社区矫正终止。
第八十二条 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死亡、被决定收 监执行、被判处监禁刑罚、被裁定减刑或者有其他需要告知事项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书面通知批准、决定机关,同时 通报同级人民检察院,并报市、省级社区矫正机构备案。
第九章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
第八十三条 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按照下列规定执行:(一)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人分开进行;(二)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给予身份保护,其社区矫正宣告和解除社区矫正宣告不公开进行,其社区矫正档案应当保密;(三)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小组应当有熟悉未成年人
成长特点的人员参加;(四)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社区矫正宣告,应当通知其监护人参加,并督促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 责,承担抚养、管教等义务;(五)应当针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 等特殊情况,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监督管理措施;(六)采用易为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七)协调有关部门为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就学、就业等提供帮助;(八)采取其他有利于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改过自新、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必要措施。
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社区矫正人员,适用前款规定。
第十章 执法监督
第八十四条 司法工作人员应当自觉接受社会和公民的监 督,认真听取和妥善处理社区矫正人员反映的问题,依法维护其 合法权益。
第八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发现社区矫正执法活动违反法律法 规规章和本细则规定的,可以区别情况提出口头纠正意见、制发 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者检察建议书。交付执行机关和执行机关应当 及时纠正、整改,并将有关情况告知人民检察院。
第八十六条 在实施社区矫正过程中,司法工作人员有玩忽 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给予相应处 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八十七条 本细则自颁发之日起施行。湖南省高级人民法 院、湖南省人民检察院、湖南省公安厅、湖南省司法厅、湖南省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之前发布的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规 定与本细则不一致的,以本细则为准,本细则未涉及的原有规定 仍然有效。
第三篇:湖南省社区矫正对象行为规范
湖南省社区矫正对象行为规范(试行)
第一章 基本规范
第一条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第二条 拥护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
第三条 服从管理,接爱矫正,认罪悔罪,改过自新。
第四条 明礼诚信,与人为善,勤俭自强,和睦家庭。
第五条 依法行使权利,采用正当方式和合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二章 学习规范
第六条 接受学习教育,认清犯罪危害,改正行为恶心。
第七条 配合心理测试接受心理辅导,养成健康心理。
第八条 阅读有益书刊,参加有益活动,培养健康情趣。
第三章 监管规范
第九条 服从社区矫正工作者的监督管理,与司法所干部交谈如实陈述、有问必答。
第十条 定期到司法所报到并报告思想状况以及活动情况。
第十一条 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请假外出返回后,立即到司法所报到销假。
第十二条 未经批准,不得接受媒体采访或会见境外人士。
第十三条 未经批准,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活动。第十四条 不会见违法犯罪嫌疑人、同案犯、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以及其他非法组织人员。
第四章 劳动规范
第十五条 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因故不能参加公益劳动,需经司法所长批准。第十六条 服从公益劳动安排,严守劳动操作规程,保证劳动生产安全。第十七条 完成公益劳动任务,保证公益劳动质量,珍惜公益劳动成果。
第五章 文明规范
第十八条 尊重社区矫正工作者。对司法所工作人员称“干部”;需要进入司法所办公室时,在门外报告,经允许后进入;司法所干部点名时要立正答“到”;见到社区矫正工作者,除患病卧床的,要起立致意。
第十九条 言谈举止文明。不讲脏话、粗话。
第二十条 爱护公共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不损坏花草树木。
第四篇:湖南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暂行办法
湖南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日常行为的管理,保证考核奖惩工作的准确与规范,提高社区矫正对象矫正积极性,强化教育矫正效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具有湖南省正式户口,或者在本地长期固定居住,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以及被依法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并在湖南省行政管辖范围内进行社区矫正的对象,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考核应当坚持依法、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事求是、准确及时的原则,奖惩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考核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一般奖惩与司法奖惩相衔接的原则。
第四条 在考核奖惩过程中,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当严肃认真、秉公执法,严禁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违者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五条 对矫正对象的考核,实行“日记载、周小结、月评议”的考核制度,日常考核以奖、扣分形式予以量化。司法所应建立矫正对象个人考核台帐,对矫正对象考核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的《湖南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台帐》报县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县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应建立考核奖惩管理台帐。
第六条 社区矫正对象自到司法所报到登记并被正式宣告矫正之日起即开始纳入考核范围。因年老、精神病、身体残疾及患严重疾病而生活不能自理的社区矫正对象,由司法所提出建议,县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报市州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批准后,可以不参加考核。社区矫正对象在住院治疗、请假外出期间仍列入考核。
第二章 考核组织
第七条
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工作处负责管理、监督、指导全省的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工作。
第八条 市州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科负责管理、监督、指导本市州的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工作。
第九条 县(市、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股负责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考核工作。
第十条 街道(乡镇)司法所具体承担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考核工作。
第十一条 考核工作必须自觉接受检察机关的监督。司法所召开考核季度评议会时,应邀请派出所社区矫正工作联络员参加。
第三章 考核内容
第十二条 矫正对象的考核包括:遵纪守法、遵守社区矫正对象行为规范情况;遵守报到制度情况;遵守外出请销假制度情况;遵守迁居制度情况;遵守思想汇报制度情况;参加公益劳动的情况;遵守学习制度情况;遵守会访制度情况等。第十三条 对管制、缓刑和假释矫正对象重点考核其报告活动、迁居审批、请销假及参加学习教育、公益活动等方面的情况。
第十四条 对暂予监外执行矫正对象重点考核其就医、请销假、报告活动、迁居审批、接受教育等方面的情况。第十五条 对剥夺政治权利矫正对象主要考核其参与社会活动方面的情况。
第四章 记分考核
第十六条 矫正对象在规定时间内到街道(乡镇)司法所报到登记的,当月给予基础分5分。矫正对象每月最高得分原则上不超过20分。一次性奖(扣)5分以下的,由司法所集体研究决定,一次性奖(扣)5分以上或月累计奖(扣)分20分以上的,由司法所集体研究,报县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审批备案。
第十七条 司法所每次奖(扣)分需填写《社区矫正对象奖(扣)分审批表》、《社区矫正对象奖(扣)分通知单》,并有审批单位公章。
司法所每次对社区矫正对象奖(扣)分后,应及时书面或电话通知社区矫正对象。社区矫正对象对奖(扣)分有异议的,可在接到告知后的3日内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辩。司法所收到申辩材料后,应及时复核,并在5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确属奖(扣)分不当的,应予以纠正。社区矫正对象对司法所的复核仍然不服的,可向县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申请复查或向县级人民检察院反映。
第十八条 社区矫正对象每月同时达到下列情形的,给予5分基础分:
(一)当月按规定到司法所汇报、递交书面情况汇报的;
(二)主动接受社区矫正工作者管理和教育的;
(三)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及社区矫正管理规定的;
(四)积极参加政治、法制、道德教育,完成规定的教育课时,考核成绩合格的;
(五)按时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等活动,完成规定任务的。第十九条 矫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奖3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最高奖5分:
(一)表现较好,连续3个月未被扣分的;
(二)因表现突出,受到所在单位或乡镇(街道)表彰的;
(三)在奉献集体、帮困解难、公益事业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
第二十条
矫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奖5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最高奖10分:
(一)表现良好,连续6个月未被扣分的;
(二)因表现突出,受到县(市、区)级以上表彰的;
(三)在奉献集体、帮困解难、公益事业等方面有特别突出表现的。
第二十一条
矫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扣1-3分:
(一)违反学习教育、公益劳动等纪律的;
(二)未按规定到司法所汇报情况或递交书面情况汇报的;
(三)经批准外出,返回后未立即销假的;
(四)未经请假,或请假未予批准而不参加司法所组织的各项活动的;
(五)违反规定擅自接受新闻媒体采访的。
第二十二条 矫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扣3-5分:
(一)违反规定擅自会见境外人士的;
(二)未经批准在指定地域范围以外就业的;
(三)连续2次以上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公益劳动的;
(四)参加公益劳动时故意损坏设备、工具或违章作业造成损失,情节轻微的;
(五)保外就医的矫正对象不到指定医院进行病情诊断鉴定或未经批准转院的;
(六)保外就医的矫正对象擅自进行治疗疾病以外的社会活动的;
(七)擅自会见“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人员的。
第二十三条 矫正对象具有其它情形,不在“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条款之列的,可参照上述条款予以奖(扣)分。矫正对象具有“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扣分条款之情形,情节严重的,应呈报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
第二十四条 矫正对象考核积分达到40分的,可以给予表扬1次,同时从累积分中减去40分,剩余的积分滚入下一轮计分,并作为下一次评比表扬的依据。
给予表扬人数不得超过当月矫正对象的三分之一。第二十五条 矫正对象考核积分可以为负分,半年中累计扣分超过30分的,应呈报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给予警告处分,同时从累计积分中减去30分。受到2次以上警告处分的,可以给予记过处分。
第二十六条 矫正对象被解除矫正予以收监执行,自决定生效之日起,积分无效。
第五章 奖惩考核
第二十七条
矫正对象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可给予表扬:
(一)考核积分达到40分;
(二)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及矫正制度;
(三)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表现突出;
(四)在学习以及各种活动中态度端正,成绩优秀;
(五)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受到社区群众普遍好评。第二十八条 矫正对象1年内3次受到表扬的,可以评为矫正积极分子,1年内4次以上受到表扬的,应当评为矫正积极分子。
第二十九条 矫正积极分子分县级和市级两种,县级由司法所提名,县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组织评选,年评比比例不得超过20%;市级矫正积极分子由县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提名,市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组织评选,年评比比例不超过5%。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记功:
(一)检举、揭发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
(二)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
(三)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
(四)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积极的;
(五)有其他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贡献的。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记功: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揭发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四)在抗御自然灾害或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五)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第三十二条 矫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给予警告:
(一)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报到,且逾期3日以上的;
(二)2次以上不按规定汇报思想的;
(三)拒不参加社区矫正活动,经教育仍不服的;
(四)拒不服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依法依规管理的;
(五)擅自会见正在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或犯罪后潜逃人员以及被羁押的同案犯的;
(六)违反社区矫正其他规定,应当给予警告的。第三十三条 矫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给予记过:
(一)拒不参加社区矫正活动,半年内达到2次的;
(二)拒不服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依法依规管理,情节严重的;
(三)累计2次被警告的;
(四)严重违反社区矫正其他规定并造成一定后果,应当给予记过的。
第三十四条 矫正期在1年以下,受到2次以上表扬,或者矫正期在1年以上,受到3次以上表扬或被评为1次以上矫正积极分子的,可以呈报减刑。2次表扬可以呈报减刑3个月;被评为县级矫正积极分子可以呈报减刑6个月,市州级可以呈报减刑9个月;矫正对象受到记功奖励的,可以给予呈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予以呈报减刑。受警告处分的,3个月内不得呈报减刑;受记过处分的,6个月内不得呈报减刑。
第三十五条
矫正对象受到2次记过,或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或撤销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
(一)重新犯罪的;
(二)威胁、侮辱、报复受害人、司法工作人员的;
(三)发现余罪漏罪的;
(四)其他应当撤销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法定情形。社区矫正被撤销后,不得再适用社区矫正。
第三十六条 司法所决定对矫正对象实施行政奖惩,建议给予司法奖惩,应当在征求社区矫正工作者、志愿者意见的基础上,集体研究决定,研究决定情况记录备查,并填报《社区矫正对象行政奖惩审批表》或《社区矫正对象司法奖惩审核表》。
第三十七条 对矫正对象给予表扬、矫正积极分子奖励,由司法所综合评定后提出奖励意见,报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审批。
对矫正对象给予记功奖励,由司法所调查核实并提出奖励意见,报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批准。
第三十八条
对矫正对象进行行政惩处,由司法所调查核实并提出惩处意见,报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审批。第三十九条 发现社区矫正对象违反治安管理,且依法应当给予行政拘留的,司法所应当填写《社区矫正对象行政奖惩审批表》,报县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审查同意后,提请公安机关给予处罚。
第四十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违反监管规定,情节严重,有收监执行必要的,司法所应当填写《社区矫正对象司法奖惩审核表》,报县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审查、市州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审核同意后,由县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提请原关押机关收监执行。
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社区矫正对象违反监管规定,情节严重的,由司法所填写《社区矫正对象司法奖惩审核表》,经县级和市州社区矫正工作机构逐级审查并报省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审核同意后,由县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提交公安机关或监狱提请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第四十一条 呈报社区矫正对象减刑,由司法所集体研究提出意见,报县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审查、市州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审核后,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交公安机关或监狱提请人民法院裁定。
对社区矫正对象一次提请减刑6个月以上的,县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在提交人民法院或监狱之前,须经市州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审查,并报省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审核备案。第四十二条 建议对矫正对象给予减刑,应当事先征求检察机关的意见。
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和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减刑的起始时间、幅度、间隔等,参照刑法和相关法律规定办理。
第六章 分级管理
第四十三条 依据考核奖惩情况对所有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分级管理、分类教育。管理级别分为三级,即严管级、普管级和宽管级。不同管理等级的,司法所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对社区矫正对象实行不同的矫正处遇。
第四十四条 社区矫正对象自到司法所报到登记之日起定为普管级;普管级的社区矫正对象服满非监禁刑期的三分之
一、且累计积分达到120分或者获得3次以上表扬的,可以升为宽管级;普管级的社区矫正对象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升为宽管级。
第四十五条 社区矫正对象在宽管期间,如出现当月累计扣5分以上的情况,降一级管理。
社区矫正对象受到警告、记过、治安管理处罚的,定为严管级。被定为严管级的,须连续3个月无扣分情况,方可升为普管级。
第四十六条
严管级社区矫正对象矫正处遇为:
(一)每半月交思想汇报1次;
(二)每周到司法所报到1次;
(三)一次请假不得超过3天;
(四)每月公益劳动时间不得少于12小时;
(五)司法所责任人每半月家访和走访群众考察1次;
(六)严格限定其活动区域。
第四十七条 普管级社区矫正对象矫正处遇为:
(一)每月交思想汇报1次;
(二)每半月到司法所报到1次;
(三)一次请假一般不得超过5天;
(四)每月公益劳动时间不得少于10小时;
(五)司法所责任人每月家访和走访群众考察1次;
(六)普通限定其活动区域。
第四十八条
宽管级社区矫正对象矫正处遇为:
(一)每2个月交思想汇报1次;
(二)每月到司法所报到1次;
(三)一次请假一般不得超过7天;
(四)每月公益劳动时间不得少于8小时;
(五)司法所责任人每2个月家访和走访群众考察1次;
(六)适当限定其活动区域。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所说的“以上”、“以下”、“以内”、“超过”均含本数。
第五十条 本办法由湖南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湖南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定稿)
关于印发《湖南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
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
湘社区矫正办[2009]9号
各市州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现将《湖南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湖南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考核暂行办法》
湖南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OO九年九月二十七日
湖南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考核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省社区矫正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和司法部以及我省社区矫正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本考核办法。
第二条 社区矫正工作考核是指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市州、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履行监管教育职责情况进行量化评估,确保社区矫正工作依法依规顺利开展的活动,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社区矫正工作优劣的重要手段。
第三条 本考核办法以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为目的,以防止发生社区服刑人员漏管、脱管和重新犯罪为重点。
第四条 社区矫正工作考核实行领导责任制。主要领导负第一责任,分管领导负主要责任,部门负责人负直接责任。
第二章 考核内容
第五条 考核采取百分制。考核内容与分值分别为:组织领导工作15分、建章立制工作10分、监督管理工作45分、教育矫正 工作25分、基础设施建设5分。
第六条 组织领导工作。共计15分。
一、机构设置(4分)
市州由党委政府或综治委发文成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计2分;试点县(市、区)由党委政府或综治委发文成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计2分。
市州司法局设立了社区矫正工作科(处),奖2分;试点县(市、区)司法局设立了社区矫正工作股(科),奖2分。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的设立以编制部门发文为准。
二、协调指导(2分)
社区矫正试点县(市、区)年内召开了两次以上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计1分;各市州年内召开了一次以上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计1分。
三、队伍建设(5分)
乡镇(街道)司法所确定了1名以上专干从事社区矫正工作,计3分。市州或试点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每年对社区矫正工作者集中培训1次以上,参训率达到95%以上,计2分。
试点县(市、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招聘了社区矫正工作者专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奖2分。
四、经费保障(4分)
市州和试点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纳入了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并拨付到位,各计2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保障方面需提供相关文件或者财政部门经费拨付凭据。
第七条 建章立制工作。共计10分。
各市州及试点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及时转发了上级 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相关文件,或者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定下发了同样内容的文件,各计2分;市州和试点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制定了推动本地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方案或实施细则,各计2分;市州和试点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采取多种方式对社区矫正规章制度进行了宣传,各计1分。
市州或者试点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与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下发了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具有创新性的规章制度,奖2分。
第八条 监督管理工作。共计45分。
一、社区矫正对象接收和解矫工作(4分)
社区矫正对象交接及时,程序规范,材料齐全,计2分;按规定及时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的终止、解除工作,计2分。每发现违规接收、解除矫正对象一人次,各扣1分。
二、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管理(14分)
(一)社区矫正对象花名册和月统计数据准确无误,计2分。
(二)社区矫正对象监管人责任到人、落实到位,有监管责任书(监护协议书),计4分。每发现一人次未按照规定落实监管人,扣1分。
(三)社区矫正对象按规定请销假,计4分。每发现一人次未按照规定请销假,扣1分。
(四)社区矫正对象按规定迁居、会客,计2分。每发现一人次未按照规定迁居、会客,扣0.5分。
(五)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按规定对矫正对象进行分级管理,计2分。
三、防止社区矫正对象漏管、脱管和重新犯罪(20分)
(一)漏管是指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等部门对社区矫正对象 在交付执行或交付监管中脱节,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没有收到社区矫正对象法律文书;或者是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收到社区矫正对象法律文书,但社区矫正对象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到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报到,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在规定时间内未及时反馈给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的情况。每发生社区矫正对象漏管一人次,扣5分。
(二)脱管是指已经接受社区矫正的罪犯,脱离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的监督管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视为脱管: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对己接收的社区矫正对象没有按照规定采取监管措施,社区矫正对象处于脱管状态;社区矫正对象未经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县(市、区)去向不明,未履行按规定时间到司法所日常报到的义务;已接收的社区矫正对象在辖区内未履行按规定时间到司法所日常报到的义务,社区矫正对象脱离了监管小组(监管人)对其实施监管的情况。每发生社区矫正对象脱管一人次,扣5分。
(三)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以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为准。每发生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一人次,扣10分。
四、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奖惩(5分)
(一)有准确、规范的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台帐,计3分,每发现有违规考核或者缺少一人次,扣1分。
(二)试点县(市、区)年内召开一次以上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奖惩与动态分析会议,计1分。
五、档案管理(3分)
试点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实行正、副档管理模式,计1分;由专人负责档案管理,计1分;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有社区矫正工作专用档案室和档案柜,计1分。第九条 教育矫正工作。共计25分。
一、落实入矫、解矫教育(4分)
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在社区矫正对象办理入矫登记和解除矫正手续时,通过集中教育或者个别谈话教育等方式开展了入矫、解矫教育,各计2分。
二、制定落实矫正个案(6分)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对每位社区矫正对象制定落实了可行、规范的矫正个案,计6分,每缺一人次扣1分。
三、组织开展学习教育(10分)
(一)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组织社区矫正对象每月开展一次以上集体学习,社区矫正对象有学习笔记并记录内容较全,计5分;每缺一人次扣0.5分。
(二)社区矫正对象按规定及时汇报思想情况,并有符合要求的思想汇报材料计5分,每缺一人次扣1分。
四、组织开展公益劳动(5分)
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按规定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了公益劳动计5分。建立了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签署了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协议,并在年内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到该基地开展了两次以上公益劳动,奖1分。
五、组织开展心理矫治
试点县(市、区)或乡镇(街道)建立了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室,聘请了社会心理专家、心理医生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治疗服务,建立了心理矫治档案,奖1分。
第十条 基础设施建设。共计5分。基层司法所设置社区矫正工作专用办公室,计3分;配备专用微机、程控电话等基本办公设备,计1.5分;社区矫正相关制度和程序上墙公示,计0.5分。
第三章 考核方法
第十一条 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内容。社区矫正工作的考核与综治考评一并进行,社区矫正工作考核结果按照权重折算后计入综治考评总成绩。
第十二条 省社区矫正办于10月份开始,统一组织人员分若干组对全省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检查考评。考核采取听取市、县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汇报,随机抽查试点县(市、区)两个司法所,走访相关部门和基层社区组织,查阅档案、文件、簿卡、报表,抽查社区矫正对象等方式进行,对照考核计分表格逐项计分,省社区矫正办最后汇总把关,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第十三条 考评总分为100分,减去扣分,加上奖分,为该市州考评所得分数(加上奖分所得考评总分不超过100分)。
第十四条 社区矫正工作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达标、不达标”三个等级,90分以上为“优秀”,70-89分为“达标”,69分以下为“不达标”。社区矫正对象发生重特大犯罪事件的,直接评定为“不达标”。年底以市州为单位进行排名,并全省通报。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 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