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艾富敏)探究为核心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_未获奖
探究为核心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未获奖)——实际观察和模拟实验相结合的科学学习
内容摘要:课堂中的探究活动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鲜活体现,教学评价的等级越高,越能折射出学生的兴趣取向。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一个和谐、民主、有挑战、有乐趣的环境中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得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学生得到发展。
有效的教学方式无疑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关注教学方式的实效性,从课堂教学的设计入手,从学生的发展入手,在课堂上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关键字:探究 兴趣 能力
探究为核心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实际观察和模拟实验相结合的科学学习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改革后的科学课突出了概念少,活动多;教师讲授知识少,学生内化吸收多。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既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是教学的重要形式。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将通过探究活动提高。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课堂中的探究活动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鲜活体现,从学生参与的热情,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教学环节的流畅性等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作出评价,评价的等级越高,越能折射出学生的兴趣取向。
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教学方式的实效性”,从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入手、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入手,在课堂上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一、游戏导入初设探究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自然、巧妙、精彩的新课导入往往能及时吸引住学生,点燃其智慧的火花,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达到教与学的理想状态。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玩,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以游戏的形式导入课堂教学,便能使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尽快进入学习角色,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北京市京版教材科学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太阳》,教学内容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在: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认识一天中影子的变化与太阳运动的关系。可见光和影子的关系就是本节课的主题。
光和影子在生活中很常见,怎样把常见的光和影子呈现在课堂上,实现巧妙引入,自然过度是本节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欲望的切入点,于是先出示影子照片,再玩制造影子游戏。
影子照片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把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带到课堂上,使学生头脑中有了想象的空间,紧接着让学生现场制造影子,表面是学生“看”和“做”,实际在“做”前学生已经调动了自己的前认知,当他能够成功的制造出影子时,说明他的大脑经过了思考——有了光,自己再把光挡住就出现了影子,教师只要帮助他们点拨一下,学生就能够认识到通常制造影子需要光源和不透明的物体。
二、创设问题情境自行探究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
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心理学证明,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激发起学生主动的将新旧知识发生相互联系,相互比较,主动调动原有认知结构中能解决新问题的那部分知识,并将其重组、建构,找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下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进而开展有效学习。而创设问题情境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有力手段。
(一)创设问题情境建立重要概念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重要概念往往成为一堂课的脚手架,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而学生对新知识(新概念)的把握包括三个层次:知道、认识、理解,理解是最高级,学生只有理解了新知识,才能运用新知识。
“经历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适用于生活、生产,也适用于学习„„没有经历,就不会理解。课堂上的自主探究就是体验的过程,在过程中发现、获知、发展„„
《太阳》一课建立重要概念环节,在学生刚刚游戏的兴奋劲头上,再次让学生利用学具材料制造影子“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学生乐此不疲,照啊,看啊,你一言,我一语„„“影子长了,又短了”“影子跑到这边来了”„„这些现象在生活中都无意中看到过,但今天也异常的兴奋,汇报时争先恐后,光和影子之间的关系被学生七拼八凑的总结了出来,尽管很零散,但学生理解了,最后教师把学生获得的知识进行梳理:光源和影子的方向相反,并在一条直线上;光源位置高,影子短,光源位置低,影子长。
(二)创设问题情境知识迁移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现代知识分类思想下的学习迁移理论述评》一书中对学习的迁移进行了如下的分析:学习的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提高和发展。
《太阳》一课中认识太阳运动和影子关系环节,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在教学设计上主要采取让学生到室外三次描画阳光下的影子,每次间隔约为5分钟,并分别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描画。操场上指挥的、描画的,一片“繁忙”的景象,然而“繁忙”是有序的,是和谐的,是积极思考的„„每次描画后都让学生填写观察记录条,每张记录条的内容由易到难:记录1:太阳在 方,影子在 方。记录2:太阳在 方,影子在 方;太阳位置变,影子变。记录3:太阳在 方,影子在 方;太阳方向由 向 移动,影子方向由 向 移动;太阳位置又变,影子更。知识迁移主要体现在:室外活动只让学生描画影子,对比影长和方向的变化,出于安全的考虑没有让学生观察太阳运动,而且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太阳的运动并不明显,那么建立太阳运动和影子之间的关系就通过建立的重要概念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够根据影子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判断太阳的变化,从而建立
了新概念。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创设问题情境模拟实验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模拟实验是根据相似性原理用模型来代替研究对象,在探究中,实验工具直接作用于模型而不是原型,然后再将模型实验的结果类推到原型上去,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对于许多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课堂上学生往往不能直接将实验手段作用于所研究的现象或对象,而必须采取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
《太阳》一课,学生只建立了十几分钟内太阳运动和影子变化之间关系的认识,而不能帮助学生建立一天中太阳位置和影子变化的认识,于是采取模拟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认识。
教师课前制作好日影仪,从早上的8点到下午的5点,每间隔一小时监测一次阳光下的钉影,并描画出钉影的影长。让学生用手电筒做“太阳”进行模拟实验。由于这个模拟实验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模拟上午太阳的运动情况,观察影子的变化;接着让学生模拟下午太阳的运动情况,观察影子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再连贯地模拟一整天太阳的运动情况,观察影子的变化。教师要给学生较为充足的时间,使学生通过反复实验验证假设,了解一天中太阳的运动模式及影子变化。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交流思考后填写记录表。在活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提高。
四、创设问题情境课后延伸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课后延伸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学习,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无法呈现的经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课堂教学趋于完善。
《太阳》一课的课后延伸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阳光下钉影的描画,学做日影仪,并鼓励学生制作太阳表,学生表现兴奋、踊跃。
课后活动考验学生的耐心、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再次得到发展。
有效的教学方式无疑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关注教学方式的实效性,从课堂教学的设计入手,从学生的发展入手,在课堂上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http://eblog.cersp.com/UploadFiles/2009/9-4/94168139.doc创设问题情境 http://(迁移)
http://lgjy.szlg.edu.cn/science/UploadFiles/200810/***76.doc(模型)
探究为核心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实际观察和模拟实验相结合的科学学习
艾富敏
门头沟区东辛房小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