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甘肃省乡镇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甘肃省实
附件1:
甘肃省乡(镇)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
宣传培训活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国乡(镇)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宣传培训活动的通知》精神和《全国乡(镇)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宣传培训活动实施方案》,结合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制定甘肃省乡(镇)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宣传培训活动实施方案。
一、宣传培训主题
本次活动主题为全国乡(镇)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宣传培训活动(以下简称宣传培训),主要培训和宣传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评估、巡查、预案、宣传和人员五个到位)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宣传培训目的
宣传培训活动旨在提高全省基层防范地质灾害的意识和群测群防水平,减少地质灾害特别是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发 1 生,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地质环境和谐。
三、培训对象
本次宣传培训活动范围为所有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乡(镇)国土资源所和乡村。培训对象为国土资源所所长和从事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人员、农村党员干部和群测群防员。
四、主要培训内容
(一)山区农村房屋选址、建设中如何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有意识地预防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
(二)汛期和地质灾害易发、多发时段,如何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险情巡查;
(三)如何制定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临灾时如何启动和实施预案;
(四)如何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宣传要点;
(五)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法律知识要点,行为守则,如何组织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如何指导群测群防工作。
五、组织机构
省厅成立甘肃省乡(镇)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宣传培训活动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主管副厅长担任,成员由厅办公室、人事处、环境处、培训中心、省地矿局、省有色地勘院、省科学院等单位共同组成组成。
省宣传培训活动办公室协调抽调省内地勘单位从事地质灾 害防治工作的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省级宣传培训讲师团主要负责指导市(州)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并承担重要地区的具体培训任务。省级宣讲团设团长1人,副团长2人,成员20人。
六、培训教材及培训方式
培训教材主要使用国土资源部统一编发的集训教材,并根据我省实际情况编制具体的培训宣传教案和材料。
培训方式:按全国统一教材,结合当地实际,教学与实地讲解相结合。培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包括集中授课、电视台播放宣传片、灾害隐患点实地培训、散发传单、知识竞赛等。
七、时间安排
宣传培训活动时间从2010年4月开始到2010年9月结束,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一)启动准备
2010年4月中旬至下旬,省、市、县制订宣传培训活动实施方案,遴选培训师资,进行动员部署,编发培训教材。
(二)培训
2010年4-5月,组织省讲师团成员及部分市(州)国土资源局管理人员参加国土资源部举办示范培训班。6月省宣传培训办公室组织举办市(州)师资队伍示范培训班。6-9月,全省培训活动全面开展,由省宣传培训活动办公室负责组织培训乡(镇)国土资源所干部,同时,组织各地编制地质灾害宣传培训专题片,利用中组部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进行播放。
(三)总结
2010年10月1日前,各市(州)完成宣传培训活动总结工作,10月15日前,完成全省宣传培训活动总结工作,并上报国土资源部宣传培训活动办公室,通报表彰在宣传培训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八、培训行动要求
(一)做好培训行动的宣传报道
全省培训行动领导小组将组织省内有关媒体进行专门报道。培训地区的市(州)、县(区)有关部门组织当地电视台、报纸、广播进行全方位跟踪报道,做到“报纸有文章、电视有图像、广播有声音”,全面推动培训行动的深入开展。
(二)加强对培训行动的指导、督促和检查
全省培训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必须经常与各基层培训小组保持联系,随时掌握各小组的进展情况,并及时向省级领导小组和全国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根据各基层培训小组工作进展情况,深入基层,进行检查、指导和督促,共同完成培训任务。
(三)加强联系,保证培训质量
各基层培训小组到达指定地点后,首先对当地地质灾害发生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在掌握基本情况后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培训计划和内容。要确保培训质量,不走过场。省级领导小组将拟制各基层小组培训行动内容落实成绩调查表,对实施效果好的基层培训小组将给予奖励。
(四)采用多形式进行培训,力求培训行动取得实效 各基层培训小组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大胆创新培训模式,在培训中要力求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术语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当地群众便于理解和接受,从而使“懂得了,记得牢,临到用时做得好”的培训效果落到实处。
(五)抓好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各基层小组将培训中的进展情况、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必须及时向培训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汇报,培训行动领导小组将及时进行推广,促进培训行动顺利及时完成,并达到预期效果。
九、经费安排
1、省级宣讲团成员的差旅费原则上由所在单位保障。
2、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省级培训行动所需费用。
第二篇: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与保障措施
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与
保障措施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背景,导致该地区发育独特的地质问题。陕北黄土高原区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滑坡与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截止2003年,陕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已造成伤亡千余人,损毁窑、房3万多孔(间),直接经济损失3亿多元,其中滑坡与崩塌危害最大。地质灾害已是制约陕北黄土高原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预防,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避免和减轻致灾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 前言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交汇地带,深居内陆,地域辽阔,地质地理条件复杂。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新构造运动活动频繁,侵蚀作用强烈,基岩卸荷现象发育。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山地、高原、河谷、平原交错分布,山地和高原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0 %之多。同时降水集中,暴雨频繁。自然条件决定了境内致灾地质作用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的特点。与此同时,近年来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剧,地质环境质量趋于下降,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有所提高,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越来越大。据概略统计,上世纪90 年代,全省仅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4 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6~8 亿元。由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滞后,已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建设的进展和人民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如果对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趋势缺乏了解,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和引发的危害认识不足,势必对全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潜在威胁。因此,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
目前,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地质灾害现状尚未完全查清,基础工作相对薄弱;(2)工作机构、管理体系、法制建设有待完善;(3)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不足,来源不畅;(4)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有待提高。1 主要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1 滑坡(崩塌)1.1.1 滑坡(崩塌)现状
甘肃省滑坡具有分布范围广、密度大、活动频繁、规模大、危害严重的特点。全省87 个县(市、区)中,有68 个不同程度的发育滑坡,其中灾害严重的达42 个,全省滑坡分布范围达18158 万km,占全省总面积的41 % ,是全国滑坡最发育的省分之一。据统计资料②,陇南是我省滑坡最多的地区,数量占滑坡总数的72.2 % ,其次为陇西、陇东。河西地区滑坡不发育,2仅占0.3 %(表1)。1.1.2 滑坡的防治对策(1)滑坡的预防
预防是防治滑坡的最有效对策之一,分区域性预防和主动性预防。我省地形及地质条件复杂,滑坡类型较多。在陇东、陇西黄土高原广大地区内以预防暴雨引起的中小型滑坡为主要对象,其危害目标一般为村庄,这类滑坡危害小,但突发性强。兰州市、天水市等工业集中和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工矿区、铁路沿线,以预防人为诱发滑坡为主。陇南基岩山区以预防基岩堆积层滑坡为主,宕昌—舟曲的甘川公路沿线以预防大—大型堆积层滑坡为主,特别是应尽力减少人为活动。滑坡的主动性预防主要包括对已有滑坡或潜在滑坡进行勘察、评价以及对滑坡进行监测,减少人为活动。
(2)滑坡的治理
对滑坡进行治理,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一般是在滑坡体潜在危害巨大,滑床、滑体规模及滑坡机制比较清楚的情况下进行。滑坡的区域性治理包括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保护植被)和工程措施(地表或地下排水工程、削坡工程、固坡工程、防冲刷工程)。对单个滑坡体的治理措施包括抗滑工程、排水、人工削坡等措施。治理方案中应考虑经济效益是否合理,可首选避让措施。
1.2 泥石流 1.2.1 泥石流现状
甘肃是全国4 大泥石流危害区之一,全省87个县(市)中,53 个发生过泥石流灾害。据现有资料统计,全省共有泥石流沟6260条,其中河谷型和沟谷型有4130 条,占66 % ,其余为山坡型泥石流。泥石流沟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河西地区较少。全部河谷、沟谷泥石流中, 陇东占35.1 % , 陇南、甘南占35 % ,陇西占29.9 % ,如果将山坡型泥石流统计在内,陇南地区泥石流在全省中占绝对优势(表2)。
1.2.2 泥石流的防治对策
泥石流的防治主要采取积极治理、主动预防、因势疏导的方法。(1)积极治理
积极治理是改善区域地质环境、抑制泥石流灾害的有效对策。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是主要防治区域。主要针对灾害频繁且危害重大、对县城和厂矿等造成极大威胁的泥石流沟。泥石流综合治理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工程措施包括:减源工程(梯田截流工程、固坡固沟工程)、拦挡工程(蓄水工程、蓄泥沙工程、格删坝)和停淤工程。
(2)主动预防
对于泥石流规模巨大、治理难以奏效或远离城镇、交通线和居民地的泥石流灾害,均应采取主动预防的对策。主要包括治理性预防和监测性预防。治理性预防为保护植被、稳固山坡的工程。监测性预防就是对泥石流沟谷内物源以及降雨量进行监测。
(3)因势疏导
泥石流危害主要在堆积区,在沟口修建排导沟或改道、空渡工程,可以减轻泥石流危害,排导沟和改道工程在黄土高原中部地区非常适宜,而空渡工程在受泥石流危害的公路、铁路沿线是比较实用的手段之一。
1.3 土地沙漠化 1.3.1 土地沙漠化现状
土地沙漠化特指原来非沙漠化的地区由于人类不当的资源开发引起环境恶化形成的沙质荒漠退化。由于天然生态环境脆弱,人们对水土资源的过渡开发是造成近期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我省沙漠化的主要类型有:沙漠向绿洲区整体迁移、原来固定—半固定沙丘转化为活动沙丘、河流断流造成下游河床及尾闾湖泊干涸使绿洲沙漠化。河西走廊沙漠化主要分布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石羊河流域,疏勒河流域沙漠化则主要是由于下游干涸河床提供沙源及荒漠生态破坏造成。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河西3大流域下游。另外环县北部、玛曲、白银的平川、靖远等地沙漠化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由于沙漠化面积扩大,河西地区沙尘暴日渐频繁(表3)。
1.3.2 沙漠化防治对策
沙漠化是我省西部地区的区域性环境地质问题,根据河西沙区的特点,其防治应采取保护和治理措施。
(1)内陆河上游水源涵养林及植被保护祁连山区是河西3大内陆河的发源地,随着林线的不断后退和冰川不断消融,高山植被不断退化,水源涵养程度越来越差,出山水资源不断减少。导致河西沙漠化的加剧和绿洲的退缩。因此,要加强山区水源涵养林和草原植被的保护。
(2)统一规划,合理调配水资源,减少撂荒地按流域统一调配地表水资源,合理控制开采地
下水是控制绿洲萎缩的有效办法,因此有必要将灌区进行分带,按不同的水资源带进行地表水、地下水综合平衡调配,达到合理利用的目的。
(3)荒地草原及沙生植被的保护
荒地草原及沙生植被的保护是沙漠化防治的关键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措施:防治草场退化措施(减轻放牧程度、推行季节牧业和分区轮牧、更新种草、封育改良、停止新垦、停止采挖药材、防止鼠害);防止沙生植被破坏的措施(建立沙生植被保护区、减少植被区地下水的开采、有计划地进行沙生植物更新)。(4)北部防风林带的建设和活动沙丘治理
持续进行沙害强烈地段防风林带加密、加宽建设工程。活动及半固定沙丘的治理是治理沙源、减少沙害及沙漠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5)沙漠化土地的恢复
沙漠化土地的恢复主要依据开发能力采取措施。当水源足以维持其耕种或经营时,可恢复为农田;当现阶段无力开发时,可先恢复其植被,减少起沙程度,以恢复生态为先导。
1.4 黄土塌陷和库岸坍塌防治对策 1.4.1 黄土塌陷防治对策
黄土在我省分布广泛,黄土塌陷发生的概率较高,主要发生在陇东、陇西的黄土残塬区和一些高坪地区。其主要危害是:危及塬区和塬侧居民窑洞和道路交通以及破坏水利工程设施、城市建筑物等。(1)河谷阶地黄土塌陷
这类塌陷一般与人为作用密切相关,即不合理的灌溉或城市上下水管道漏水等。城区地面塌陷纯属人为引起,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不断完善城市上下水管理系统,特别是50~60 年代的简易下水道和年久失修排水不畅的地段应加强维修,防止雨后积水等;其次加强绿化用水的管理,节约用水;同时要加强地下水的监测,经常编发地下水情通报。
(2)高原区黄土塌陷
主要由降雨积水和“地峡”引起。塬区积水可以采取预防措施,即对原有地坑进行填平或处理、改引水道;“地峡”引起的塌陷,目前对其分布范围、走向及可能发生的地段较难查清,无从防起,应加强分析其成因和分布等,以便于预防。
1.4.2 库岸坍塌防治对策
根据水库的蓄水过程和岸边坍塌的规律,库岸边坡应采取预防和治理两种措施。(1)库岸防护
大型水库库容大,库岸边坡宽而长,宜开展监测、评价等研究工作,以不发生大的库岸坍塌为原则,一般小规模的坍塌在库水位稳定后便趋于稳定;黄土地区中小型水库易发生大的坍塌,应尽量避开有可能滑坡区,并在蓄水前进行治理,以减少对库坝的危害和库容的侵占。
(2)库岸治理
我省中部地区的中小型水库多受库岸坍塌的影响或威胁,但缺少对灾害体或库区的处理。应利用水库的有利条件,加强库区边坡的改造、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等,可以大大减少库岸坍塌灾害。地质灾害防治的保障措施
为使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进行,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保障措施,主要有: 2.1 加强领导,把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省、市、县各级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时,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和减轻地质灾害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同时,各项经济活动、工程活动都应有防治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内容和指标,做到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规划和减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起来。
2.2 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法制建设
严格贯彻执行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加强管理,确保规划实施。省、市、县国土资源行政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对违法进行开发利用、破坏地质环境和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与工程活动依法进行干预、否决和惩罚,对地质环境开发利用合理性进行监督和统一管理。
2.3 设立地质灾害专项基金,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公益事业,应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多渠道、多层次投入制度。
2.4 加强减灾防灾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向全社会开展减灾防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尤为重要。
2.5 坚持走“预防为主、群专结合”的道路,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需走“预防为主、群专结合”的道路。防治应采取预防性、控制性工程和生物措施等综合措施。
2.6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重点防治工程的管理
地质灾害防治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选择当前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多学科、多部门参与科研攻关,力争有所突破。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路子,作好各项减灾示范工程,保障取得充分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