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1-3月学习材料: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提纲
日东高速临沂管理处理论学习材料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提纲 2011年01月01日 来源: 《求是》
2011年1月14日学习内容: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是一次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明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刻阐述,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做好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会议,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隆重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1.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在遭遇百年罕见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情况下,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10年有望超过39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2010年国家财政收入有望由2005年的3万亿元增加到8万亿元以上。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超过5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截至2009年底,全国外出务工农民总数达到1.45亿人,预计“十一五”期末可以实现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多万人的规划目标。价格水平总体上保持基本稳定。
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从2005年的9680亿斤增加到了2009年的10616亿斤,增长了9.66%,实现连续六年增产,提前四年达到1万亿斤的规划目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村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用电量增长40%,到2009年底已经解决1.6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品种、质量全面提升,“十一五”前四年,累计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落后产能分别为2110万吨、1640万吨、1809万吨、7416万吨和150万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稳步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取得成功,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高速铁路从无到有,从五年前在世界上跟跑变为领跑者。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与“十五”期末相比,“十一五”期末铁路营业里程从7.54万公里增加到9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从335万公里增加到39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4.7万公里增加到7万公里,输油(气)管道从5.43万公里增加到7.7万公里,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治理和一批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呈现出协调性增强和布局改善的态势,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布局优化,继续引领全国发展,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趋于缩小。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加快。城镇化快速推进,预计2010年底,城镇化率提高到47.5%,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群迅速崛起,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国有企业、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实现新突破。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提升,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5年的1.42万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21万亿美元,增长55.6%,上升为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一位,进口贸易上升为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持续增加,水平不断提高,“走出去”势头良好,境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金融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文化合作全面展开,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4.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人口资源环境各项指标均如期完成,预计2010年底,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4亿人左右,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212亿公顷,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从2005年底的56%提高到68%,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05年底的0.45提高到0.5,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提高到20.36%。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在实际经济增速较大幅度超出当初预期情况下,经过各方面艰苦努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标可以基本实现,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超额完成,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已经达到。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取得新进展,五年预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4万平方公里。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高度重视政治体制改革,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不断丰富,民主渠道不断拓宽,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获得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修改人大代表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了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了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推进,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不断提高,保证了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为人民谋利益。
2011年1月21日学习内容:
6.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牢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人民群众爱国热情持续高涨,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大增强。巩固、深化、拓展、延伸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进一步唱响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主旋律,有力地服务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关键性进展,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加快,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速。2004年至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高于同期GDP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2009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比2008年现价增长10%,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为2.5%;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广东、云南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每年达上千种,图书出版连续六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7.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9%,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4.1万亿元增加到26万亿元,增长84.4%。普遍提高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实施标准更高的扶贫开发政策,2008年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标准提高52.4%,按调整后的标准,2009年农村贫困人口比2005年减少44.1%。彻底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五”是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最快的时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在23%的县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现省级统筹。覆盖城乡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5亿人。出台了重点针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果。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教育投入加大,教育结构逐步调整,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5年增加到9年以上。
8.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核心内容,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探索扩大了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基本形成。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实现了党组织的有效覆盖。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拓展了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
9.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对外战略思想,通过对外工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有利的外部条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稳步推进与各大国、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全面发展。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在各种场合宣示我国重大政策主张,积极倡导世界多极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积极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承担与我国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和朝核等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参与国际合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近些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数以千万计的就业机会。国际社会对我政策主张更加关注,对我声音更加重视,进一步树立了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2011年1月28日学习内容: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上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我国同各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的关系持续平稳发展,各国加强对华经济技术合作的意愿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国内看,尽管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较大,社会矛盾特别是各种“两难”问题突出,但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加快,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这些都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应该十分明确地说,党的十六大作出的关于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是符合实际的、完全正确的,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2.国内环境的新特征。在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呈现新特点。200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00美元,2010年有望超过4000美元,“十二五”期间将向更高水平迈进。在这个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将随之调整变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在快速增长变动中,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社会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前进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管理亟待加强和改善。二是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现在,我国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明显加大,传统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国际收支不平衡,外贸增长方式粗放。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消费率偏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三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期待。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明显增强。近些年来,尽管我国社会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总体上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还存在不少难点和焦点问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仍然不够。这些都与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有较大差距。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加显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还任重道远。当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舆论领域更加活跃,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思想相互交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仍然存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有所滋长。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更好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3.国际环境的新趋势。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各国经济复苏仍不均衡,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缓慢增长,全球需求结构明显变化,对我国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形成新的压力,也对我们在内需和外需的平衡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国际经济规划改革深入进行,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度变革和调整,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重塑国家实力,一场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把握主动,我国就可能拉大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难以在这场竞争中掌握主动。如何适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趋利避害,有所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努力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增创新优势,进一步奠定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有利地位,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2011年2月11日学习内容:
三、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2.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深刻内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十二五”期间,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必须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只有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3.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基本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一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二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三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五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我国已经进入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使发展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化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都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特别是,现在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10年时间,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一定要全面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努力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入总结“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成就和经验,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和条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二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四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五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这些目标,把“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阶段性目标紧密衔接,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更加明确了调整经济结构和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目标,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的关切和期盼,是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些目标,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将会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将会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将会更加牢固。
2011年2月18日学习内容:
四、“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在消费政策、消费环境、消费生态等方面综合施治、多策并举,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做好这些工作,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必须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既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又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把增投资与扩消费、惠民生更多地结合起来,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2.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对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这几年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警醒我们,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关键所在。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确保耕地安全、粮食安全,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是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既要继续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又要面向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还要着眼于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准确把握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网络等新技术和新材料、新医药、海洋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新产业的变化方向,明确攻关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发展的质量和产业竞争力。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关系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要按照“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地位,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对特殊地区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支持西藏、新疆等地的发展。同时,要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这意味着有一半以上人口将工作和生活在城镇。要顺应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抓住城乡人口结构转折的重大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强城镇化管理,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城镇化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结构调整。注重从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无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切实加强节约增效和生态环保,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把节约和环保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1年2月25日学习内容:
五、“十二五”时期发展科教、文化、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发展科教、文化、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发展科教、文化、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1.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要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基础在于教育。“十二五”时期,要以科技、教育、人才三个方面的中长期规划为抓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要适应我国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强化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3.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建设既有利于改善民生,又有利于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的繁荣进步,是建设现代国家的要求。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推进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重点民生工程,着力构建社会保障的安全网。“十二五”时期,要把推进社会领域发展改革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方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全面进步,增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强社会建设,要大力加强公共服务,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符合国情,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比较完整,就是这一体系应该包括涉及基本民生保障的各个主要领域;覆盖城乡,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既覆盖城镇居民,也覆盖农村居民,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要实现城乡全覆盖,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个人账户跨省可接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持续,就是制度的设计和财力的保障,要形成一种常规的、长效的机制,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随着国力的提高而不断增强。
六、“十二五”时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进步,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1.加快改革攻坚步伐。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体制环境。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二是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要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要围绕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平税负、节能减排等,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要立足我国国情,吸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完善金融管理体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四是要深化政府自身改革。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责。推进政务公开,健全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
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对外开放进入由出口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并重、由吸收外资为主向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的新阶段。要适应世界格局深刻变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拓展开放空间,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形成新形势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2011年3月4日学习内容:
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而奋斗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严明党的纪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不断增强群众观点、自觉实践群众观点,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正确把握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增强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要站稳群众立场,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兼顾好各方面群众关切,引导群众摆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在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注意运用现代科技,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功夫,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做到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做群众工作。要在增进信任上下功夫,坚持相信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坚持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相统一,既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又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政府。要在增强法制观念上下功夫,严格按照法律和政策规定开展工作,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纠纷,依法保障人民群众权益。要在搞好示范引导上下功夫,以广大党员干部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群众,重视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教育群众。要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上下功夫,深入研究网上舆论引导的特点和规律,主动占领网上思想舆论阵地。群众工作是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领域各方面的经常性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制度、认真执行制度,不断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日东高速公路临沂管理处理论学习材料
2011年3月11日学习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1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纪委委员118人,列席329人。
中央纪委常委会主持了会议。会议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了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研究部署了2011年任务。全会审议通过了贺国强同志代表中央纪委常委会所作的《坚持改革创新,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成效》的工作报告。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全会第二次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会议。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全会认真学习了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一致认为,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总结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科学分析了当前的反腐倡廉形势,明确提出了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要任务,深刻阐述了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之中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总体要求、工作重点,强调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着力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着力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着力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工作,着力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着力查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着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纲领性文献,对于深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推动全面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党同志特别是广大纪检监察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全会认为,过去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和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着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加大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力度,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进一步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的明显成效,为全面做好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发挥了重要保障和促进作用。
全会提出,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2011年,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着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改革创新、狠抓落实,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为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证,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迎接建党90周年。
2011年3月18日学习内容:
全会强调,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对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做好“三农”工作、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市场价格调控、房地产调控、规范和节约用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继续抓好对玉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中央关于西藏、新疆工作以及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维护中央权威。坚持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摆在首位,加强对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第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扎实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各项要求,加强对党的群众路线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领导干部带头做好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等问题,认真落实中央有关厉行节约的规定。大力弘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上下级和干部之间逢迎讨好、互相吹捧等庸俗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认真落实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的有关规定,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加强对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扎实推进高等学校和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
第三,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整体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深入推进巡视工作,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重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全面推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及行政权力、公共服务公开透明运行,积极推广“制度+科技”等预防腐败经验,加强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贪污贿赂、失职渎职案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的违纪违法案件,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人事纪律的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群体性事件涉及的失职渎职及背后的腐败案件;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发生在基层政权组织和重点岗位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的案件,以案谋私、贪赃枉法和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等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重点解决征地拆迁、住房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改革和制度创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投资体制、金融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统一规范管理。
全会指出,要抓住热点、破解难点,集中力量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深入推进专项治理工作,努力遏制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在一些领域易发多发的势头。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违规项目审批、规划调整以及规避招标、虚假招标、转包、违法分包等问题,严肃查办在土地矿产资源审批、项目实施、工程质量、资金使用、政府采购及执纪执法中的案件。深化“小金库”专项治理,巩固治理成果,建立长效机制。认真开展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问题专项治理和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
第二,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着力解决党员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和《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坚决整治领导干部违规收受礼金问题。巩固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工作成果,建立健全禁止公款出国(境)旅游长效机制,认真执行关于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的管理规定,继续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继续认真治理违反规定多占住房、买卖经济适用房或租赁廉租住房等问题。
第三,严肃组织人事工作纪律,确保地方党委换届工作健康顺利进行。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规范和强化对拟提拔干部的廉政考察,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4项监督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今年,地方各级党委开始集中换届,要严明换届纪律,加强对选人用人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惩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和突击提拔干部等行为。
第四,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深入推进基层事务公开和透明,认真落实《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加大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公共企业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力度。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严肃查处少数基层干部滥用职权、涉黑涉恶、侵吞国家和集体财产等行为。加大对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问责力度,坚决纠正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甚至与民争利、以权谋私的行为。畅通群众反映问题、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
全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形成全党动手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合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全面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能,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大力加强自身建设,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认真抓好反腐倡廉各项任务的落实。
全会增选吴玉良同志为中央纪委副书记。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狠抓落实,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成效,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应有贡献!
2011年3月25日学习内容
十七届中纪委六次全会召开 胡锦涛明确当前反腐六大举措
2011年01月11日据新华社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昨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反腐倡廉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决反对腐败、严厉惩治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保持反腐办案强劲势头
十七届中纪委第六次全会于1月9日在北京开幕。胡锦涛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我们既要看到反腐倡廉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又要看到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坚决惩治腐败、有效预防腐败,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胡锦涛强调,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部署和要求,促进全会提出的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统筹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提高预防腐败能力和水平。
第三,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继续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贯彻落实。
第四,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始终保持查办案件强劲势头,严肃查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发生的腐败案件,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第五,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治理,深化专项治理工作,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第六,加强对地方换届工作的纪律保障,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的监督,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胡锦涛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着力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加强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要着力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要着力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工作,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着力维护人民群众权益,完善中央惠民政策落实保障机制;要着力查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维护群众利益;要着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2010年,中央治理贪腐连出重拳,12名省部级贪官相继领取一审有罪判决,其中8人被判死缓,4名被判无期徒刑。
2011年4月1日学习内容
中宣部国资委要求加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
2月28日中央下发《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谐稳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现就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1.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国有企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有力保证,是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鲜明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保证和服务企业改革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坚持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当前,国有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经营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用工制度改革日益深化,农民工、劳务派遣人员等职工群体大量涌现,职工队伍结构呈现出新变化新特点,职工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明显。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工作覆盖不到位、工作体制机制不顺、工作方式方法简单、阵地设施建设不足、经费保障不力、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等,特别是一些地方和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这就迫切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国有企业党组织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中心任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形式、创新方法手段、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提高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
4.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必须大力继承和发扬。同时,要结合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增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要适应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和传播方式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以时代的眼光审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发展,以改革的思路寻求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不断丰富工作的内涵外延。要适应职工群众接受心理的新特点,广泛运用宣讲报告、展览展示、文体活动、影视片等群众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教育形式,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统一起来。要适应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广泛普及的新趋势,有效利用职工群众经常接触、便于接受的传播渠道,更好地发挥大众传媒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要适应职工群众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新变化,多搭建职工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平台,吸引职工群众广泛参与,加强自我教育。要适应“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新情况,注重发挥街道(社区)组织的作用,形成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
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
5.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坚定干部职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干部职工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弘扬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
6.强化形势政策教育,激励干部职工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宣传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讲解中央的决策部署,帮助干部职工正确认识形势、准确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要针对干部职工普遍关心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热点问题,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讲清楚,把对人民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明白,做好解疑释惑、增进共识工作。要及时向干部职工阐释企业市场环境的新变化和企业改革发展的新任务,介绍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实施步骤,坚定干部职工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
7.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激发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热情。要大力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引导企业和职工深刻认识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和历史使命,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好地履行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深入挖掘企业历史与文化资源,总结提炼并不断完善企业价值理念,增强企业文化对职工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要扎实推进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和以廉洁从业为重点的廉洁文化建设,增强干部职工的职业精神和廉洁意识。要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发现和推广生产经营一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充分发挥模范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浓厚氛围。要深化文明企业、文明车间、文明班组、文明职工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干部职工中形成热爱学习、积极上进、岗位建功、奉献社会的风气。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使干部职工在参与中满足精神文化需求,陶冶道德情操。
8.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增强广大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广大职工的主人翁作用是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越是深化企业改革,越要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尊重职工群众主体地位,依法保障职工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劳动权益,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要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实行企务公开,组织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确保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职工。要积极探索贴近职工、服务职工的新途径新办法,立足企业长远发展,结合职工个人实际,帮助职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职工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要关心职工疾苦、倾听职工呼声,多办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满足职工改善生产环境、加强劳动保护、提高生活待遇等方面的合理要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解决好思想问题。
9.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干部职工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表达利益诉求。要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干部职工多方面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咨询网络,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干部职工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妥善应对重大心理危机事件。大型国有企业要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农民工是国有企业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关爱,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不断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积极做好对劳务派遣人员、海外员工和困难职工等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
2011年4月8日学习内容
三、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体系和保障机制
10.健全符合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科学配置思想政治工作资源,采取党委(党组)成员、董事会成员和经理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专兼结合、一岗双责”等任职方式,建立健全目标明确、责权分明、运转协调、渠道畅通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生产经营、后勤保障、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精神培育、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工作结合起来,同集团公司、分厂分公司、车间、班组等不同层面工作贯通起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以专兼职政工干部队伍为骨干、以职工群众广泛参与为特色的大政工格局。
11.进一步强化企业党委(党组)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领导职责。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对思想政治工作负总责,党委(党组)书记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以实际行动赢得职工群众的信赖。要积极组织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提高企业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实践。要按照精简、高效、协调、务实的原则,科学设置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大型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机构,中小型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精干健全的党群综合工作部门,履行思想政治工作职责。要紧密结合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和阶段性目标,制定实施思想政治工作总体规划、年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
12.充分调动企业基层党组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有效发挥分厂分公司、车间、班组等企业基层党组织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作用,严格执行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和党课“三会一课”制度,大力推广“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做法,动员组织广大党员做好群众工作,团结带领全体职工干事创业。要认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和主题教育,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到每位职工、落实到基层一线。要举办经常性的座谈会恳谈会,做好日常面对面沟通和一对一谈心,了解职工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找准思想政治工作与职工所思所盼所忧的契合点,真正把工作做到职工心坎上。
13.实行企业行政领导“一岗双责”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国有企业行政领导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自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企业管理目标考核体系,把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融入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把解决好职工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问题放在与抓好生产经营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要积极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决策酝酿、工作计划制定,带头执行并推动落实有关规章制度,支持政工部门、督促行政业务部门和车间班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员、物资、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
14.积极发挥企业工会等群众组织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工会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要依法履行职能,按照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组织职工参加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与企业行政方面建立协商制度,及时就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重要规章制度制定征求意见、提出建议,畅通职工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鼓励支持职工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岗位专业知识,积极组织开展岗位技能竞赛,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做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的评选表彰工作,注重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共青团组织要根据青年职工特点做好各项工作,深入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等各种主题教育,组织团员青年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团结带领团员青年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女职工委员会要组织开展巾帼建功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女职工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全面提高素质,为企业改革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15.加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包括党务、工会、共青团等专职人员在内的国有企业政工干部,是直接面向职工群众开展工作的一线队伍,是搞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要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确定专职政工干部的数量,原则上应不低于正式职工总数的1%。要牢固树立政工干部是企业人才的理念,按照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要求,实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人才培养工程,采取措施吸引和选拔政治素质好、知识层次高、懂经营会管理的中青年干部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政工岗位上工作。要制定实施企业政工干部培训计划,力争每5年对基层政工干部轮训一遍。要建立政工干部交流、轮岗制度,使政工干部合理流动,在不同岗位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成为复合型人才。要关心政工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合理确定政工干部的工资、奖金,确保政工干部在学习培训、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与同级生产经营管理干部享受相同政策。专职政工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提高服务本领,努力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兼职政工干部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投入足够时间和精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16.加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经费保障和阵地建设力度。国有企业要把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经费列入企业年度经费总体预算,具体额度可根据企业经营情况确定。要加强企业报刊、广播、电视、网站以及图书室、活动室、文化宫、俱乐部、电影院、文化广场等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为丰富干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搭建更多载体。要加大企业内部网络建设的投入,建立网络、手机即时交流平台,开设新闻、访谈、论坛、博客、微博、学习园地等栏目,构建高效、互动、个性化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要加强对企业各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做到把握导向、改善条件、优化服务、高效利用。
四、加强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17.加强党委和政府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进行专题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党政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企业车间、深入职工群众调查研究,不断探索做好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党委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中央宣传部要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和单位,进一步完善全国政工人才评价和政工专业职务评聘工作,推动落实相关待遇;会同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和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评选表彰,奖励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和先进个人。
18.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协调。要根据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分类指导,鼓励支持企业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督促企业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完善相关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企业综合绩效考评体系和企业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管理目标,并作为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中央宣传部要会同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下发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为考核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19.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研究。各有关地区、行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要采取多种方式,深入开展企业舆情调查,跟踪职工思想动态,及时发现热点难点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对策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要总结推广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和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促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20.营造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浓厚氛围。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各级纪检、组织、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公安、司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信访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都要结合自身职能,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国有企业搞好思想政治工作。各类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网络传媒等单位,都要大力宣传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宣传国有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宣传国有企业特别是生产经营一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为国有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舆论支持、营造良好氛围。
第二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提纲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提纲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是一次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明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刻阐述,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做好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会议,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 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隆重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1.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在遭遇百年罕见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情况下,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10年有望超过39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2010年国家财政收入有望由2005年的3万亿元增加到8万亿元以上。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超过5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截至2009年底,全国外出务工农民总数达到1.45亿人,预计“十一五”期 末可以实现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多万人的规划目标。价格水平总体上保持基本稳定。
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从2005年的9680亿斤增加到了2009年的10616亿斤,增长了9.66%,实现连续六年增产,提前四年达到1万亿斤的规划目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村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用电量增长40%,到2009年底已经解决1.6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品种、质量全面提升,“十一五”前四年,累计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落后产能分别为2110万吨、1640万吨、1809万吨、7416万吨和150万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稳步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取得成功,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高速铁路从无到有,从五年前在世界上跟跑变为领跑者。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与“十五”期末相比,“十一五”期末铁路营业里程从7.54万公里增加到9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从335万公里增加到39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4.7万公里增加到7万公里,输油(气)管道从5.43万公里增加到7.7万公里,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治理和一批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呈现出协调性增强和布局改善的态 势,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布局优化,继续引领全国发展,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趋于缩小。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加快。城镇化快速推进,预计2010年底,城镇化率提高到47.5%,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群迅速崛起,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国有企业、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实现新突破。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提升,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5年的1.42万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21万亿美元,增长55.6%,上升为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一位,进口贸易上升为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持续增加,水平不断提高,“走出去”势头良好,境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金融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文化合作全面展开,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4.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人口资 源环境各项指标均如期完成,预计2010年底,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4亿人左右,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212亿公顷,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从2005年底的56%提高到68%,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05年底的0.45提高到0.5,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提高到20.36%。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在实际经济增速较大幅度超出当初预期情况下,经过各方面艰苦努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标可以基本实现,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超额完成,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已经达到。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取得新进展,五年预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4万平方公里。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高度重视政治体制改革,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不断丰富,民主渠道不断拓宽,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获得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修改人大代表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了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了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推进,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不断提高,保证了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为人民谋利益。
6.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牢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人民群众爱国热情持续高涨,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大增强。巩固、深化、拓展、延伸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进一步唱响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主旋律,有力地服务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关键性进展,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加快,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新兴文化业态发 展迅速。2004年至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高于同期GDP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2009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比2008年现价增长10%,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为2.5%;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广东、云南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每年达上千种,图书出版连续六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7.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9%,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4.1万亿元增加到26万亿元,增长84.4%。普遍提高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实施标准更高的扶贫开发政策,2008年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标准提高52.4%,按调整后的标准,2009年农村贫困人口比2005年减少44.1%。彻底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五”是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最快的时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居 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在23%的县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现省级统筹。覆盖城乡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5亿人。出台了重点针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果。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教育投入加大,教育结构逐步调整,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5年增加到9年以上。
8.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核心内容,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 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探索扩大了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基本形成。创新基层党组织设臵形式,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实现了党组织的有效覆盖。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拓展了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
9.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对外战略思想,通过对外工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有利的外部条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稳步推进与各大国、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全面发展。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在各种场合宣示我国重大政策主张,积极倡导世界多极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积极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 主义和强权政治。承担与我国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和朝核等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参与国际合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近些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数以千万计的就业机会。国际社会对我政策主张更加关注,对我声音更加重视,进一步树立了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 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上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我国同各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的关系持续平稳发展,各国加强对华经济技术合作的意愿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国内看,尽管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较大,社会矛盾特别是各种“两难”问题突出,但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加快,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这些都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应该十分明确地说,党的十六大作出的关于我国发展重要战略 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是符合实际的、完全正确的,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2.国内环境的新特征。在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呈现新特点。200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00美元,2010年有望超过4000美元,“十二五”期间将向更高水平迈进。在这个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将随之调整变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在快速增长变动中,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社会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前进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管理亟待加强和改善。二是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现在,我国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明显加大,传统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国际收支不平衡,外贸增长方式粗放。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消费率偏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三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期待。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明显增强。近些年来,尽管我国社会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总体上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还存在不少难点和焦点问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仍然不够。这些都与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有较大差距。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加显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还任重道远。当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舆论领域更加活跃,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思想相互交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仍然存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有所滋长。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更好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3.国际环境的新趋势。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世界经济 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各国经济复苏仍不均衡,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缓慢增长,全球需求结构明显变化,对我国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形成新的压力,也对我们在内需和外需的平衡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国际经济规划改革深入进行,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度变革和调整,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重塑国家实力,一场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把握主动,我国就可能拉大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难以在这场竞争中掌握主动。如何适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趋利避害,有所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努力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增创新优势,进一步奠定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有利地位,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三、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 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2.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深刻内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十二五”期间,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必须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 展、促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只有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3.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基本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一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二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三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五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我国已经进入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 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使发展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化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都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特别是,现在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10年时间,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一定要全面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努力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入总结“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成就和经验,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和条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 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二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四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五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这些目标,把“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阶段性目标紧密衔接,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更加明确了调整经济结构和保障改善民生方面 的目标,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的关切和期盼,是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些目标,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将会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将会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将会更加牢固。
四、“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 制,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在消费政策、消费环境、消费生态等方面综合施治、多策并举,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做好这些工作,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必须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既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又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把增投资与扩消费、惠民生更多地结合起来,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2.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对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这几年农业自然 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警醒我们,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关键所在。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确保耕地安全、粮食安全,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是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既要继续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又要面向社会生产和 人民生活,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还要着眼于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准确把握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网络等新技术和新材料、新医药、海洋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新产业的变化方向,明确攻关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发展的质量和产业竞争力。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关系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要按照“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地位,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对特殊地区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支持西藏、新疆等地的发展。同时,要按照主 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这意味着有一半以上人口将工作和生活在城镇。要顺应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抓住城乡人口结构转折的重大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强城镇化管理,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城镇化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结构调整。注重从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无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切实加强节约增效和生态环保,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把节约和环保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十二五”时期发展科教、文化、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发展科教、文化、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发展科教、文化、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1.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要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基础在于教育。“十二五”时期,要以科技、教育、人才三个方面的中长期规划为抓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 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臵,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要适应我国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强化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 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3.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建设既有利于改善民生,又有利于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的繁荣进步,是建设现代国家的要求。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推进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重点民生工程,着力构建社会保障的安全网。“十二五”时期,要把推进社会领域发展改革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方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全面进步,增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强社会建设,要大力加强公共服务,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符合国情,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 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比较完整,就是这一体系应该包括涉及基本民生保障的各个主要领域;覆盖城乡,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既覆盖城镇居民,也覆盖农村居民,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要实现城乡全覆盖,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个人账户跨省可接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持续,就是制度的设计和财力的保障,要形成一种常规的、长效的机制,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随着国力的提高而不断增强。
六、“十二五”时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进步,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1.加快改革攻坚步伐。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体制环境。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二是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要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要围绕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平税负、节能减排等,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要立足我国国情,吸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完善金融管理体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四是要深化政府自身改革。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责。推进政务公开,健全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
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对外开放进入由出口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并重、由吸收外资为主向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的新阶段。要适应世界格局深刻变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拓展开放空间,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形成新形势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而奋斗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严明党的纪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不断增强群众观点、自觉实践群众观点,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正确把握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臵,增强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要站稳群众立场,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兼顾好各方面群众关切,引导群众摆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在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注意运用现代科技,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功夫,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做到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做群众工作。要在增进信任上下功夫,坚持相信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坚持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相统一,既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又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政府。要在增强法制观念上下功夫,严格按照法律和政策规定开展工作,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纠纷,依法保障人民群众权益。要在搞好示范引导上下功夫,以广大党员干部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群众,重视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教育群众。要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上下功夫,深入研究网上舆论引导的特点和规律,主动占领网上思想舆论阵地。群众工作是贯穿党和国家
工作各领域各方面的经常性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制度、认真执行制度,不断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第三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提纲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提纲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是一次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明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刻阐述,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做好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会议,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隆重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
与“十五”期末相比,“十一五”期末铁路营业里程从7.54万公里增加到9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从335万公里增加到39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4.7万公里增加到7万公里,输油(气)管道从5.43万公里增加到7.7万公里,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治理和一批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呈现出协调性增强和布局改善的态势,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布局优化,继续引领全国发展,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趋于缩小。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加快。城镇化快速推进,预计2010年底,城镇化率提高到47.5%,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群迅速崛起,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国有企业、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实现新突破。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提升,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5年的1.42万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21万亿美元,增长55.6%,上升为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一位,进口贸易上升为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持续增加,水平不断提高,“走出去”势头良好,境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金融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文化合作全面展开,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4.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人口资源环境各项指标均如期完成,预计2010年底,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4亿人左右,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212亿公顷,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从2005年底的56%提高到
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大增强。巩固、深化、拓展、延伸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进一步唱响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主旋律,有力地服务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关键性进展,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加快,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速。2004年至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高于同期GDP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2009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比2008年现价增长10%,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为2.5%;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广东、云南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每年达上千种,图书出版连续六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7.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9%,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4.1万亿元增加到26万亿元,增长84.4%。普遍提高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实施标准更高的扶贫开发政策,2008年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标准提高52.4%,按调整后的标准,2009 的有效覆盖。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拓展了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
9.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对外战略思想,通过对外工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有利的外部条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稳步推进与各大国、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全面发展。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在各种场合宣示我国重大政策主张,积极倡导世界多极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积极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承担与我国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和朝核等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参与国际合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近些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数以千万计的就业机会。国际社会对我政策主张更加关注,对我声音更加重视,进一步树立了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
重大判断是符合实际的、完全正确的,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2.国内环境的新特征。在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呈现新特点。200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00美元,2010年有望超过4000美元,“十二五”期间将向更高水平迈进。在这个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将随之调整变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在快速增长变动中,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社会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前进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管理亟待加强和改善。二是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现在,我国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明显加大,传统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国际收支不平衡,外贸增长方式粗放。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消费率偏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三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期待。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明显增强。近些年来,尽管我国社会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总体上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
定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有利地位,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三、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2.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深刻内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十二五”期间,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必须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1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一定要全面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努力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入总结“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成就和经验,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和条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二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四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五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3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必须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既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又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把增投资与扩消费、惠民生更多地结合起来,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2.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对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这几年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警醒我们,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关键所在。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确保耕地安全、粮食安全,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5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支持西藏、新疆等地的发展。同时,要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这意味着有一半以上人口将工作和生活在城镇。要顺应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抓住城乡人口结构转折的重大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强城镇化管理,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城镇化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结构调整。注重从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无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切实加强节约增效和生态环保,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把节约和环保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十二五”时期发展科教、文化、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发展科教、文化、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发展科教、文化、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7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要适应我国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强化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3.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建设既有利于改善民生,又有利于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的繁荣进步,是建设现代国家的要求。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推进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重点民生工程,着力构建社会保障的安全网。“十二五”时期,要把推进社会领域发展改革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方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全面进步,增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强社会建设,要大力加强公共服务,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符合国情,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比较完整,就是这一体系应该包括涉及基本民生保障的各个主要领域;覆盖城乡,就是基本公共服
9立足我国国情,吸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完善金融管理体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四是要深化政府自身改革。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责。推进政务公开,健全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
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对外开放进入由出口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并重、由吸收外资为主向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的新阶段。要适应世界格局深刻变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拓展开放空间,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形成新形势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而奋斗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1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在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注意运用现代科技,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功夫,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做到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做群众工作。要在增进信任上下功夫,坚持相信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坚持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相统一,既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又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政府。要在增强法制观念上下功夫,严格按照法律和政策规定开展工作,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纠纷,依法保障人民群众权益。要在搞好示范引导上下功夫,以广大党员干部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群众,重视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教育群众。要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上下功夫,深入研究网上舆论引导的特点和规律,主动占领网上思想舆论阵地。群众工作是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领域各方面的经常性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制度、认真执行制度,不断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第四篇:党在我心中演讲稿以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提纲【免费分享】
党在我心中演讲稿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的散文《少年中国说》上这么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先生说得好,国家的未来靠年轻一代,年轻人永远是最敏锐、最勇敢的。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青年应当有朝气,敢做为”。
从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起,青年就站在爱国的前沿,当时,北京和各地爱国学生为了维护国家民族挺身而出,肩负者“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任务,与工人阶级一起,在共产_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这次运动的光辉胜利。凭着一股力量,学生们首先站了起来;凭着一股力量,他们勇敢地游行示威不怕军警的镇压和逮捕。这股力量,是从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而可贵的爱国思想。这股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在它的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了什么呢?在那个黑暗践踏着光明的旧社会,面对着帝国主义侵略者疯狂的侵略行为;演讲稿面对着军阀政府可悲的卖国行为;面对着武装军警可怕的镇压和逮捕,北京的爱国大学生们——这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毅然勇敢地站了起来,“爱国高于一切!”这是肖邦说过的话,这一点在北京学生身上充分体现了出来,他们用自己尚还稚嫩的血肉的胸膛,迎向了北洋军阀那闪亮的刺刀。中国现代女作家、翻译家冰心说过:“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北京学生不正是这样吗?那种视死如归、毫不退缩的可贵精神,不正是来自那颗炽热火红的爱国心吗?
真正的爱党和爱国不应该仅仅表现在漂亮的言辞中,而是应该表现在为祖国、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中。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又该怎样去做呢? 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远去足音凝重,再创辉煌更撼心!”中国经过几十年来的艰苦建设,已取得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迅猛发展。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地方有待完善和发展,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继续努力;而希望,就寄予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我们就该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将来有所作为,报效祖国。
而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崇尚科学,坚持真理,与邪恶作斗争。邪教“XX”的学员在天安门前公开自焚的惨剧,让我们悲叹不已。当中,更有前途无限的大学生和小学生,更令我们震惊。而现在,穷途末路的“XX”已成为西方敌对势力的反华工具,是毒害社会的瘟疫,是扰乱社会的浊流。我们作为学生,更应该认清“XX”的危害性,讲科学,树理想,用科学的人生观筑起防线,勇敢地对“法_轮功”展开无情的批判!
让我们用知识加汗水,以满腔热情,拥抱新希望,迎接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吧!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提纲
党的十七届亓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是一次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明硭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重要会议。胡锦涛总 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刻阐述,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做好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硭要求。这次会议,对于继续抓 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届亓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亓年规划的建议》,根据党的十七大提 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硭定了“十二亓”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仸务、重大举措,对推动“十二亓”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一、“十一亓”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亓”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枀不平凡的亓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 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硭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 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 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隆重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亓”规划硭定的主要目 标和仸务。经过亓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1.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在遭遇百年罕见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情况下,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1%,2010年有望超过39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2010年国家财政收入有望由2005年的3万亿元增加到8 万亿元以上。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亓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超过5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截至2009年底,全国外出务工农民总数达到 1.45亿人,预计“十一亓”期末可以实现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多万人的规划目标。价格水平总体上保持基本稳定。
2.经济结极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从2005年的9680亿斤增加到了2009年的10616 亿斤,增长了9.66%,实现连续六年增产,提前四年达到1万亿斤的规划目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村水电气路等基础设 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用电量增长40%,到2009年底已经解决1.6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品种、质量全 面提升,“十一亓”前四年,累计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落后产能分别为2110万吨、1640万吨、1809万吨、7416万吨和150万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稳步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取得成功,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高速铁路 从无到有,从亓年前在世界上跟跑变为领跑者。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与“十亓”期末相比,“十一亓”期末铁路营业里程从7.54万公里增加到9万公里,公路 通车里程从335万公里增加到39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4.7万公里增加到7万公里,输油(气)管道从5.43万公里增加到7.7万公里,大江大河及 重要支流治理和一批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呈现出协调性增强和布局改善的态势,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东部沿海 发达地区经济布局优化,继续引领全国发展,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趋于缩小。革命老 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加快。城镇化快速推进,预计2010年底,城镇化率提高到47.5%,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极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 成,城市群迅速崛起,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枀成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 枀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国有企业、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实现新 突破。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提升,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5年的1.42万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21万亿美元,增长 55.6%,上升为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一位,进口贸易上升为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持续增加,水平不断提高,“走出去”势头良好,境外投 资步伐明显加快,金融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文化合作全面展开,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4.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十一亓”规划硭定的人口资源环境各项指标均如期完成,预计2010年底,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4亿人左右,耕地保 有量控制在1.212亿公顷,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从2005年底的56%提高到68%,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05年底的0.45提高到 0.5,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提高到20.36%。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在实际经济增速较大幅度超 出当初预期情况下,经过各方面艰苦努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标可以基本实现,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超额完 成,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已经达到。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取得新进展,亓年预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4万平方公里。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高度重视政治体 制改革,坚持正硭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枀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不断丰富,民主渠道不断拓宽,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获得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完 善。修改人大代表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了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了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枀推进,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不断提高,保证了人民赋 予的权力始终为人民谋利益。
6.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牢 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人民群众爱国热情持续高涨,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枀大增强。巩固、深化、拓展、延伸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文 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进一步唱响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主旋律,有力地服务了党和国 家工作大局。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关键性进展,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加快,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文 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人民群众基本 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速。2004年至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高 于同期GDP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2009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比2008年现价增长10%,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为 2.5%;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广东、云南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 市场空前繁荣,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每年达上千种,图书出版连续六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民族传 统文化进一步弘扬。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7.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年均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9%,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4.1万亿元增加到26万 亿元,增长84.4%。普遍提高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实施标准更高的扶贫开发政策,2008年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标准提高52.4%,按调整后的标 准,2009年农村贫困人口比2005年减少44.1%。彻底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亓”是我国 社会保障发展最快的时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在23%的县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 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现省级统筹。覆盖城乡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5亿人。出台了重点针对 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果。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教育投入加大,教育结极逐步调整,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5年增加到9年以上。
8.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 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 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步装全党。在全党开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核心内容,按照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积枀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探索扩大了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干部选拔仸用科学机制 基本形成。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实现了党组织的有效覆盖。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持标本兼治、综合 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拓展了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
9.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 界等一系列重大对外战略思想,通过对外工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有利的外部条件。在和平共处亓项原则基础上,稳步推进与各大国、周边国 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全面发展。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在各种场合宣示我国重大政策主张,积枀倡导世界多枀化和国际政 治民主化,积枀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和热点问题,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承担与我国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仸与义务,积枀参与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和朝核等地 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参与国际合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近些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数以千万计的就业机会。国际社会对我政策主张更加关注,对我声音更加重视,进一步 树立了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负责仸的大国形象。
亓年来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实践证明,过去的亓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亓 年,是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亓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亓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亓年。“十一亓”取 得的成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硭领导的结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二、“十二亓”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 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上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枀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我国同各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 家等的关系持续平稳发展,各国加强对华经济技术合作的意愿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国内看,尽管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较大,社会矛盾特别是各种“两难”问题突出,但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劳动 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极步伐加快,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这些都为保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应该十分明硭地说,党的十六大作出的关于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 判断是符合实际的、完全正硭的,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2.国内环境的新特征。在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 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是经济社会结极变化呈现新特点。200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00美元,2010年有望超过4000美元,“十二亓”期间将向更高水平迈进。在这个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 续提高,消费结极将持续升级,投资结极、产业结极也将随之调整变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 时,在快速增长变动中,经济结极升级的约束增多,社会结极平衡的难度加大,前进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管理亟待加强和改善。二是传统增 长模式面临新挑战。现在,我国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明显加大,传统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 化,节能减排仸务艰巨。国际收支不平衡,外贸增长方式粗放。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消费率偏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极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三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 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期待。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明显增强。近些年来,尽管我国社会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总体上依 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还存在不少 难点和焦点问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仍然不够。这些都与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有较大差距。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加显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还仸重道远。当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 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舆论领域更加活跃,正硭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思想相互交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枀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仍然存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 的社会意识有所滋长。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更好地凝魂聚 气、强基固本。
3.国际环境的新趋势。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世界经济不硭定性仍然较大,国际金融危机的 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各国经济复苏仍不均衡,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缓慢增长,全球需求结极明显变化,对我国稳定和拓展外需、保 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形成新的压力,也对我们在内需和外需的平衡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国际经济规划改革深入进行,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 重大影响。可以说,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度变革和调整,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重塑国家实力,一场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把握主动,我国就可能拉大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难以在这场竞争中掌握主动。如何适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趋利避害,有所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实力和综 合国力迈上新台阶,努力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增创新优势,进一步奠定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有利地位,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三、关于“十二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制定“十二亓”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亓”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 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2.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深刻内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 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 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仸务新特点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和极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仸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 发展不放松。“十二亓”期间,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 质要求。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必须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 展、促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只有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 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极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3.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基本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 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 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一是坚持把经济结极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二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 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三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亓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我国已经进入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使发展 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世界经济结极调整、发展模式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化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都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外 在压力和内在动力。特别是,现在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10年时间,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 水平的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 转变,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亓个坚持”的基本要求,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一定要 全面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努力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4.“十二亓”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十二亓”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亓年。党的十七届亓中全会深入总结“十一亓”时期 我国发展成就和经验,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和条件,从亓个方面,提出了今后亓年的发展目标。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 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二是经济结极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 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三是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 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四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 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 谐稳定。亓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 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这些目标,把“十二亓”规划的各项目标仸务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阶段性目标紧密衔接,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 接,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更加明硭了调整经济结极和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目标,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 方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的关切和期盼,是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些目标,我国综合国力、国 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将会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将会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将会更加牢固。
四、“十二亓”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仸务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十二亓”时期的一项重大仸务。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是促进我国经济长 期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积枀稳妥推进城镇 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枀促进消费结极升级,在消费政策、消费环境、消费生态等方面综合施治、多策并 举,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做好这些工作,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扩大内需战 略,必须调整优化投资结极。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既要保持投资合理 增长,又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极,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把增投资与扩消费、惠民生更多地结合起来,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2.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亓”时期的一项重大仸务,必须坚持把解 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 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十二亓”期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对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解决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仸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这几年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警醒我们,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 力不强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极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极。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 现代化建设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仸务,也是关键所在。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水利等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硭保耕地安全、粮食安全,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极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是适应国际需求结极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提高经济 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极,既要继续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又要面向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加快发展服务 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还要着眼于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准硭把握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网 络等新技术和新材料、新医药、海洋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新产业的变化方向,明硭攻关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 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整个产业结极优化升级,提升发展的质量和产业竞争力。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枀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极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 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关系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要按照“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 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地位,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枀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 展,需要对特殊地区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支持西藏、新疆等地的发展。同时,要按照主体功能区战 略的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十二亓”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这意味着有一半以上人口将工作和生活在城镇。要顺应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抓住城乡人口结极转折的重大机遇,积枀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强城镇化管理,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城镇化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结极调整。注重从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政策体系,合理引导 住房需求。
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极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无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切实加强节约增效 和生态环保,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把节约 和环保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亓、“十二亓”时期发展科教、文化、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仸务
发展科教、文化、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仸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十二亓”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发展科教、文化、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1.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 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 基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要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基础在于教育。“十二亓”时期,要以科技、教育、人才三个方面的中长期规划为抓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教育改革 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增强科技创 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现 代化教育水平。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 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 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极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 范。要适应我国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强化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和文化产业,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3.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建设既有利于改善民生,又有利于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的繁荣进步,是建设现代国家的要求。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从解决 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推进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重点民生工程,着力极建社会保障的安全网。“十二亓”时期,要把推进社会领域发展改革 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方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全面进步,增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强社会建设,要大力加强公共服务,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符合国情,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 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比较完整,就是这一体系应该包括涉及基本民生保障的各个主要领域;覆盖城 乡,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既覆盖城镇居民,也覆盖农村居民,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要实现城乡全覆盖,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个人 账户跨省可接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持续,就是制度的设计和财力的保障,要形成一种常规的、长效的机制,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随着国力的提 高而不断增强。
六、“十二亓”时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仸务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进步,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1.加快改革攻坚步伐。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 硭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仸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枀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枀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 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 争、共同发展的体制环境。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二是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 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 等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要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要围绕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平税负、节 能减排等,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要立足我国国情,吸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完善金融管理体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四是要深化政府自身改革。要加快建设法治政 府和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责。推进政务公开,健全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仸。
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枀主动的 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 革、促创新。
“十二亓”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对外开放进入由出口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并重、由吸收外资为主向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 并重、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的新阶段。要适应世界格局深刻变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拓展开放空 间,优化对外贸易结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枀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形成新形势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完成“十二亓”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仸务而奋斗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亓”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 级党委要准硭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 训,注重实践锻炼,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枀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 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立正硭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严明党 的纪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枀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十二 亓”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不断增强群众观点、自觉实践群众观点,牢固树立正硭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正硭把握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摆正同人民群众 的位置,增强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 吸、共命运、心连心。
要站稳群众立场,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把人民拥护 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硭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 的关系,兼顾好各方面群众关切,引导群众摆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办好顺民 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在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 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注意运用现代科技,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功夫,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做到人对人、面 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做群众工作。要在增进信仸上下功夫,坚持相信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坚持教育 群众和服务群众相统一,既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又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政府。要在增强法制观念上下功夫,严格按 照法律和政策规定开展工作,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纠纷,依法保障人民群众权益。要在搞好示范引导上下功夫,以广大党员干部的模 范行动影响和带动群众,重视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教育群众。要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上下功夫,深入研究网上舆论引导的特点和规律,主动占领网上思想舆 论阵地。群众工作是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领域各方面的经常性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制度、认真执行制度,不断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十二亓”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亓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第五篇: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开展创先争优活
动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做出战略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这种清醒的分析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十二五”宏伟蓝图确立了战略方位,为我们满怀信心迈向“十二五”提供了奋斗目标。“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党和各族人民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身为路政人员,认真学习领会好五中全会精神更是刻不容缓,从大的方面讲,对于我们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落实党的十二五规划,提高本单位职工生活水平上讲,和谐职工关系,提高工作积极性也有现实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五中全会认为:放眼世界,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大势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各国加强对华经济技术合作的意愿进一步增强。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这是我国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有机遇也有挑战,挑战中孕育着机遇。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奠定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有利地位。立足国内,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提升了发展本领、创新了发展理念。我国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群众发展的热情与愿望十分强烈,这些为我们再上新台阶奠定了信心和实力的基础,蓄积了强劲的发展势能。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这些决定了我们再上新台阶必须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这是我国发展存在的内部条件,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存,不利条件中也孕育着新的机遇。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历史一再表明,能否抓住机遇,决定了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抓住了机遇,后发国家就有可能实现跨
越式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弄潮儿;丧失了机遇,强盛的国家也可能停滞不前,成为时代发展的落伍者。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们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立足点,也是我们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全党同志要统一思想认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朝着既定奋斗目标迈进。
如何落实十七大的五中全会精神呢?那就是与当面的各项工组结合起来!特别是高度重视创先争优工作,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作为加快推进公司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转变的重要保证。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创先争优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当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的重中之重。把学习全会精神与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切实把活动成效体现在用全会精神统一党员的思想和行动上,体现在党组织和党员为实现“十二五”的目标上。要在加强理论武装中夯实创先争优基础。积极认真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抓创先争优、促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以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
二、紧紧围绕工作中心任务开展创先争优。始终把立足本职岗位、服务中心工作作为根本要求,把破解发展难题、完成重点任务
作为实践平台,把发挥模范作用、争创一流业绩作为检验标准,努力做到“四个落实”:把创先争优落实到完成工作中心工作上,把创先争优落实到建设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上,把创先争优落实到改进服务作风上,把创先争优落实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上。
三、要以有形的组织活动来落实创先争优。要从四个方面深入推进:一是要持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确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培育永无止境的学习精神,探索管用有效的学习办法,不断提升自我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二是要继续创建“党员示范岗”和“党员示范窗口”。三是要切实落实公开承诺。要在认真设定承诺、公开做出承诺的基础上,切实践行承诺,严格议诺评诺,推动创先争优活动落到实处。四是要深入开展五比五看活动。通过比和看,让大家衡量有标准,学习有榜样。同时,注意选树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真正做到“三个亮出来”,即搞承诺把党员身份亮出来;比奉献把党员业绩亮出来;树典型把党员标杆亮出来。
四、切实加强对创先争优活动,确保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有效地持续推进。一是要上下联动。把创先争优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出安排部署,抓好组织落实,形成经常向上级汇报,经常下基层或与下面党员群众联系的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二要典型带动。要把发现、树立、宣传、推广先进典型作为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激发广大党
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三要党群互动。党组织要认真抓好党群共建创先争优,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优势和作用,使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与工青妇创先争优相互促进,形成齐争共创良好局面。四要考核驱动。要把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考核单位党建工作和评价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出了新的规划和新的任务,每个党员每个公民都有义务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争先创优是落实新精神的具体表现。我们要乘党的十七大五中全会的强劲东风,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奉献,为祖国为党作出新的成绩。刘慧玲2011年元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