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
第一章 综述
1、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 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统计是各级政府部门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信息资料的主要手段。
●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的对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2、统计资料包括:
(1)原始调查资料
(2)经过整理分析的综合统计资料
3、统计资料的具体表现形式:
(1)统计表(2)统计报告(3)电讯、磁介质(4)出版物
●信息、咨询、监督是统计的三大职能。信息职能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咨询和 监督职能是在信息职能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
4、全国性的大型普查有:(1)经济普查(2)农业普查(3)人口普查
●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在尾数逢3、8的年份实施。经济普查对象是在中 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经济普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但对个体经营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可以采用抽 样调查的方法。
●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在尾数逢6的年份实施。
●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在尾数逢0的年份实施。
●在抽样调查中,简单随机抽样一般是指不重复抽样。在实际工作中,直接采用 简单随机抽样的并不多。
5、重点调查的特点:投入少,调查速度快,所反映的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比较准确。
●重点调查通常用于不定期的一次性调查,但有时也用于经常性的连续调查。
6、进行典型调查的目的:不在于取得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值,而在于了解与有关数字相关的生动具体情况。
7、典型调查的优缺点: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调查单位少,机动灵活,具体深入,节省人力、财力、物力。缺点是在实际操作中选择真正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比较困难,可能导致调查结论 有一定的倾向性,且结果不宜用以推算全面数字。
8、统计调查项目分为:(1)国家统计调查项目(2)部门统计调查项目(3)地方统计调查项目
●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国家统计局审批。
●经过批准或备案的合法统计调查表的右上角需标明法定第标识。
第二章 统计调查设计
1、统计调查设计:具体表现为包括统计指标、调查方法、调查表式等内容的调查方案。
●调查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调查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关系到调查工作的成本或费用,关系到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2、政府的统计需求包括:
(1)全面系统描述和反映整个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统计数据
(2)全面系统的价格指数数据
(3)全面系统反映人口发展的统计数据
(4)系统反映经济结构的统计数据
(5)全面系统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和生活质量方面的统计数据
(6)监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执行情况的统计数据
(7)监测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方面的统计数据
(8)全面系统的金融数据
(9)为配合政府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和收入分配政 策等方面的统计数据
(10)反映各地区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统计数据
3、政府、部门、企业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 政府综合统计对政府部门专项统计在统计业务上实施统计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统 计根据政府综合统计所确定的统计指标、统计调查方法以及自身管理所需要的指 标等要求组织部门统计工作,向政府综合统计上报规定的统计资料。企业统计的 根本任务是为企业经营发展服务的,在指标、台账和报表设计上要符合综合统计 和部门统计的相关规定。
4、基本单位:是指我国境内除住户以外拥有一定活动场所并从事一定生产活动 的社会经济单位。
5、基本单位按作用和性质分为:(1)法人单位(2)产业活动单位
6、法人单位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
(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 同;
(3)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7、法人单位包括:(1)企业法人(2)事业单位法人(3)机关法人(4)社会团体法人(5)经法定程序批准设立的其他法人
8、产业活动单位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
(1)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2)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
(3)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
●法人单位由产业活动单位组成,两者之间存在隶属关系。
●法人单位有单产业法人单位与多产业法人单位之分。
●掌握业务核算资料是认定产业活动单位的重要依据。
●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的编制,使全国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等组织机 构均获得一个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
●单位代码是一个无关标识代码,由八位无属性的数字和一位校验码组成,其本 身没有任何含义,不反映单位的行业类别、隶属关系等任何标识。
●统计用区划代码的第一段为6位数字,表示县及县以上的行政区划;第二段为 3位数字,表示街道、镇和乡;第三段为3位数字,表示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 会。
●我国主要以法人单位作为划分行业的基本单位。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共分20 个门类。
●在具体划分一个单位的行业属性时,按主要活动确定其行业性质。
9、《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内容:
(1)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
(2)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3)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统计上划分城乡是以居委会和村委会为基本单位,以国家批准的市辖区、县级 市、县和街道、镇、乡的行政区划为对象。
●《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将全部企业划分为三个大类: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
●《统计上大中型企业划分办法》规定,以法人企业作为划分规模的对象,以从 业人员数、销售额、资产总额三项指标为划分依据。
10、大型企业必须同时满足各项条件的下线指标:
(1)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000 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0 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 40000 万元及以上
(2)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3000 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0 万元及以上、资产总 额40000 万元及以上
(3)住宿和餐饮业企业:从业人员800 人及以上、销售额15000 万元及以上
●《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中,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经济包括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外商经济。
11、调查对象:就是需要调查的那些经济社会现象的总体。
12、调查单位:就是构成需要调查的那些经济社会现象总体的所有个体。
13、统计调查表分为:(1)综合表(2)基层表
●综合表指标具有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基层表的各项指标间应彼此衔接,以便对现象的相互联系从整体上进行了解,也便于使指标间相互核对、相互验证,提高原始数据质量。调查周期短的,指标 数量应少一些,指标分组宜粗一些;调查周期长的,指标数量可以多一些,分组 可以细一些。
14:统计调查表的一般格式:
(1)左上角为填报单位的标记,中间是表名和报告期别,右上角为统计调查表 的法定标志;
(2)表的左面为主栏,右面为宾栏;
(3)表的下面是统计责任标志。
15、统计调查表的法定标志包括:
(1)表号(2)制表机关(3)批准机关(4)批准或备案文号
第三章国民经济核算
1、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三个构成部分:(1)基本核算表(2)国民经济账户(3)附属表
●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侧重于对经济循环过程的核算。
2、常住单位:是指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常住单位包括我国驻外使馆,外商对内的投资企业。不包括外国驻我国使领馆、我国对外投资企业。
3、服务与货物的主要区别:如果和其投入物相比,产出没有实物形态的根本改变,没有使用价值的根本改变,那么就可以说该产出是服务。
4、最终产品:是指当期生产的被用于最终消费、积累和出口的产品。
5、生产范围包括的三个部分:
(1)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
(2)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
(3)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
●自给性服务,除了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外,都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
6、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的价值,减去开给购买者发票上的增值税或类似可抵扣税。
●生产者价格不包括货物离开生产单位后所发生的运输费用和商业费用。
●购买者价格等于生产者价格加上购买者支付的运输和商业费用,再加上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扣除的增值税和其他税。
7、机构单位的基本特点:
(1)有权独立拥有货物和资产,能够与其他机构单位交换货物或资产的所有权;(2)能够作出直接负有法律责任的经济决定和从事相应的经济活动;
(3)能以自己的名义承担负债、其他义务或未来的承诺,并能签订契约;
(4)能够编制出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一套在经济和法律上有意义的完整账户。
●具备机构单位条件的单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住户,一类是法人单位。
8、常住机构单位分为的四大机构部门:
(1)非金融企业部门
(2)金融机构部门
(3)政府部门
(4)住户部门
●权责发生制原则意味着交易在其实际发生时记录,而不是在相应的收入与支付发生时记录。
9、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10、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1)生产法(2)收入法(3)支出法
11、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值的一种方法。
12、生产法增加值的计算公式: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13、总产出: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
●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工业总产出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
●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等于商业附加费,即商品销售收入减去商品销售成本。
●非营利性单位总产出等于经营性业务支出加虚拟折旧。
14、中间投入: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中间投入反映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中间投入是本期一次性使用的。
●计算增加值时只扣除中间消耗价值,不扣除固定资本消耗,得到的增加值叫做总增加值或毛增加值。
15、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16、收入法增加值的计算公式: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17、劳动者报酬的实物性收入与中间消耗的区别:生产单位提供的货物或服务,可以满足劳动者在闲暇时间里的需要,并可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同时,其他普通消费者也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这部分货物和服务就属于劳动者的实物收入。生产单位为了生产能正常进行,为劳动者购买的货物和提供的服务,如工作服装、差旅费等,属于中间投入。
18、营业盈余:是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19、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
20、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公式: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21、最终消费:是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
●最终消费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
●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包括居民住户购买的建房用建筑材料,居民消费支出不包括。
22、资本形成总额包括:(1)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存货增加
●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
●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等获得减处置。
●支出法核算中,货物的出口和进口都按离岸价格计算。
23、不变价生产核算方法的种类:(1)基年价格估价法(2)价格指数缩减法(3)物量指数外推法
●缩减法分为双缩法和单缩法。物量指数外推法分为双外推法和单外推法。
●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核算,农林牧渔业采用的是双缩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用的是单外推法,其他行业都是单缩法。
24、国民总收入的计算公式:国民总收入(GNI)=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支付国外的要素收入)=GDP+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贷方减借方的差额
25、投入产出表: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产出去向,是反映、研究和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领域(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及其与国际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的主要方法之一。
●投入产出表将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合在一张表上,细化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26、投入产出表中基本的总量平衡关系:
(1)总投入=总产出
(2)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
(3)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
(4)增加值合计=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合计
●单个部门的总投入也等于其总产出,但单个部门的增加值一般不等于其最终产品。
27、资金流量核算基本指标之间的关系:
(1)初次分配总收入=增加值-支付劳动者报酬+收到劳动者报酬-支付的生产税净额+收到的生产税净额-支付的财产收入+收到的财产收入
(2)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
(3)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
(4)净金融投资=总储蓄+资本转移收入净额-资本形成总额-其他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
(5)净金融投资=金融资产增加-负债增加
●财产收入产生于各种资产使用权的转让,包括资金借贷产生的利息,股票买卖产生的红利,土地等资产出租形成的租金,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使用权转让产生的使用费等。
28、初次分配总收入:是指生产活动形成的收入在参与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的所有者及政府之间的分配。
●初次分配总收入包括劳动力报酬、土地租金、资本收入(利息收入、股本红利或未分配利润)、政府征收的生产税或支付的生产补贴。
●经常转移包括除资本转移之外的所有转移,其形式有收入税、社会保险付款、社会补助和其他经常转移。
29、国际收支核算基本指标之间的关系:
(1)经常账户差额=货物差额+服务差额+收益差额+经常转移差额
(2)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资本账户差额+金融账户差额
(3)储备资产差额=货币黄金差额+特别提款权差额+外汇储备差额+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差额+其他债权差额
(4)净误差与遗漏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储备资产差额)
30、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账户包括:(1)货物(2)服务(3)收益(4)经常转移
●货物的出口记贷方,进口记借方。
●服务的贷方表示我国对外提供服务获得的收入,借方表示我国接受境外提供服务的支出。
●收益的贷方表示我国获得的收益,借方表示我国对外支付的收益。
●经常转移包括侨汇、无偿捐赠、赔偿等,贷方表示我国从国外获得的无偿转移,借方表示我国向国外提供的无偿转移。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借方表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贷方表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31、资产负债核算各指标之间的关系:
(1)非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储备资产=国内负债+国外负债+资产负债差额(资产净值)
(2)非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存货+其他非金融资产
(3)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储备资产
(4)负债=国内负债+国外负债
(5)资产负债差额(资产净值)=资产总额-负债总额
第四章 国民经济行业统计
一、农业统计
1、农业包括的行业大类:(1)种植业(2)林业(3)牧业(4)渔业(5)农林牧渔服务业
●种植业在整个农业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2、林业包括:(1)造林(2)育林(3)护林(4)森林采伐和更新(5)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
3、渔业包括:(1)水产捕捞业(2)水产养殖业
4、农林牧渔服务业:是指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性服务 活动。
●农林牧渔服务业不包括各种科学技术和专业技术服务活动。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合作社性质的经济组织。
5、农户:是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乡镇管理区域内 的住户,还包括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住户。
6、现行统计方法所指的农村居民包括:
(1)纯农业户
(2)农业兼业户
(3)农村中经营二三产业的非农户中的常住人口
(4)主要收入带回农村家中的在外务工人员
(5)生活与农村家庭连成一体的国家职工和退休人员
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
8、农产品产量指标包括:
(1)粮食产量(包括薯类、豆类)
(2)油料产量(包括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籽、胡麻籽等,不包括大豆、木本油料、野生油料)
(3)水产品产量(指人工养殖的水产品和天然生长的水产品的捕捞量,不包括 淡水生植物)
(4)猪牛羊肉产量
(5)期初(末)畜禽存栏头(只)数
●耕地面积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三年的耕地、当年的休闲地(轮歇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并附带种植桑树、茶树、果树和其他林木的土地、沿海沿湖地区已围垦利用的海涂、湖田等面积。不包括属于专业性的桑园、茶园、果园、果木苗圃、林地、芦苇地、天然或人工草地面积等。
●凡是实际种植有农作物的面积,不论种植在耕地上还是非耕地上,均包括在农 作物播种面积中。因遭灾重新改种和补种的农作物面积也包括在内。
9、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分为:(1)整劳动力:男18—50 周岁;女18—45 周岁(2)半劳动力:男16—17 周岁、51—60 周岁;女16—17 周岁、46—55 周岁
●虽然在劳动年龄之内,但已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不应算为劳动力;超过劳动年 龄,但能经常参加劳动,计入半劳动力数内。
●农业统计中,对没有主管部门,或主管部门没有统计基础的统计调查单位,由 地方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直接组织调查,取得统计资料。
10、农业统计采用的调查方法:
(1)全面调查(如耕地面积统计)
(2)抽样调查(如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
(3)重点调查
第五章 专业统计
一、能源统计
1、一次能源包括:(1)原煤(2)原油(3)油页岩(4)天然气(5)核燃料(6)植物燃料(7)水能(8)风能(9)太阳能(10)地热能(11)海洋能(12)潮汐能
2、能源按使用性质划分为:(1)燃料性能源(2)非燃料性能源
3、能源按形成和再生性划分:(1)再生能源(2)非再生能源
●工业用水、压缩空气、电石、乙炔、氧气等工作物质称为耗能工质。
4、能源折标准煤系数的计算公式: 能源折标准煤系数=某种能源实际热值÷标准煤热值
5、能源购进量的两种情况:
(1)能源经销企业用于销售的能源购进数量
(2)能源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能源购进数量
6、计算购进量的能源必须具备的条件:
(1)实际到达本单位
(2)经过验收、检验
(3)办理完入库手续
●能源购进量核算应遵循“谁购进、谁统计”的原则。
7、能源消费分为:(1)加工转换消费(2)终端消费
8、能源消费量统计的原则:(1)谁消费、谁统计(2)何时投入使用,何时计算消费量(3)消费量只能计算一次(4)耗能工质不统计在能源消费量中
●企业自产的能源,凡作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原材料、燃料,又分别计算产量的,消费量要统计,如煤矿用原煤生产洗煤,炼焦厂用焦炭生产煤气,炼油厂用燃料 油发电等。但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费的半成品和中间产品,不统计消费量,如炼油 厂用原油生产出燃料油后,又用燃料油生产其他产品,如果燃料油不计算产量,作为中间产品的燃料油也不计算消费量。
9、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包括:
(1)用于本企业产品生产、工业性作业和其他生产性活动的能源;
(2)用于技术更新改造措施、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试制以及科学实验等方面的 能源;
(3)用于经营维修、建筑及设备大修理、机电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等方面的能源;
(4)用于劳动保护的能源;
(5)其他非生产消费的能源。
10、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不包括:
(1)由仓库发到车间,但在报告期最后一天没有消费的能源;
(2)回收利用的余热、余能;
(3)拨到外单位,委托外单位加工用的能源;
(4)调出本单位或借给外单位的能源。
11、工业生产能源消费包括:
(1)用于本企业产品生产、工业性作业的能源;
(2)产品生产过程中作为辅助材料使用的能源;
(3)生产工艺过程使用的能源;
(4)新技术研究、新产品试制、科学试验使用的能源;
(5)为了工业生产活动而在进行的各种修理过程中使用的能源;
(6)生产区内的劳动保护用能。
●如果工业企业所属的车队是独立核算的企业,其消费的成品油既不能包括在工 业企业能源消费中,也不能包括在车辆用油中,而应计为交通运输业企业消费。
12、用作能源加工转换的能源和用作原材料的能源的区别: 用作加工转换,投入的是能源,产出的主要产品还是能源;用作原材料,投入的 是能源,产出的主要产品是能源范畴以外的产品。
●在计算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时,需要将加工转换的投入量和产出量分别折算为 标准燃料计算。
●根据生产活动的性质,综合能源消费量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能源加工转换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是企业消费的各种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扣 除加工转换产出的二次能源后的实际能源消费量。
13、能源库存量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性质分为:
(1)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
(2)经销企业用于经营销售的库存
(3)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库存
14、能源库存量的核算原则:
(1)时点性原则
(2)实际数量原则
(3)验收合格、办理入库手续为准
(4)能源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和能源经销企业的库存按照能源的所有权原则统 计;能源使用企业的库存按照能源的使用权原则统计;建筑业库存按照“谁管理、谁统计”的原则统计。
15、能源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包括:
(1)本企业生产的,报告期内经检验合格入库的产品;
(2)库存产品虽有销售对象,但尚未发货的;
(3)已销售,但没有办理完货款结算手续、承运手续的产品;
(4)尚未拨出的带料加工产品;
(5)产品入库后发现有质量问题,但未办理退库手续的产品;
(6)盘点中的账外产品。
16、能源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不包括:
(1)未验收入库的产品;
(2)已销售并按规定办理完各种手续,但尚未提货、发货的产品;
(3)代外单位保管的产品;
(4)盘亏的产品。
17、能源批发零售企业用于经营销售的库存包括:
(1)购进的、经验收办理完入库手续的商品;
(2)寄存在外单位的商品;
(3)已销售,但没有办理完货款结算手续、承运手续的商品;
(4)设在外地的仓库和中转仓库中的商品;
(5)盘点中的账外商品。
18、能源批发零售企业用于经营销售的库存不包括:
(1)未验收入库的商品;
(2)已销售并按规定办理完各种手续,但尚未提货、发货的商品;
(3)代外单位保管的商品;
(4)盘亏的商品。
19、能源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库存包括:
(1)凡是本单位有权支配的,不论来源和存放地点;
(2)在统计时点上未投入消费的,包括车间已领取但未投入第一道生产工序的;(3)外单位来料加工或自外单位借入,在报告期末未消费的;
(4)已决定外调,但未办理出库手续的;
(5)委托外单位代保管的;
(6)不属于正常周转库存的超出积压或特准储备、战略储备;
(7)盘点时查出属于账外的。
20、能源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库存不包括:
(1)已拨交外单位委托加工的;
(2)已外调并已办理出库手续的;
(3)供货单位错发到本单位的;
(4)代外单位保管的;
(5)已查实确属损失或丢失的;
(6)已付货款,但还在运输途中的;
(7)已运到本单位,但尚未办理或尚未办完验收入库手续的。
21、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生产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22、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电力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2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计算公式: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费总量÷国内生产总值
第六章 城乡住户调查与价格统计
●城乡住户调查是以城乡住户为研究对象的统计活动。
1、价格统计包括:(1)生产价格统计(2)消费价格统计
●城镇住户调查的统计调查单位为城镇住户。
2、城镇住户调查的范围:
(1)户口在调查区域内的常住非农业户
(2)户口在调查区域的常住农业户
(3)户口在外地,居住在调查区域半年以上的非农业户
(4)户口在外地,居住在调查区域半年以上的农业户
●城镇住户调查包括单身户和一些具有固定住宅的流动人口。
●住户调查的“住户”是比家庭内涵更加丰富的概念,是具有特定意义的家庭。
3、城镇住户调查的主要内容:
(1)城镇居民家庭成员基本情况
(2)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
(3)城镇居民家庭现金收支
(4)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
(5)城镇居民家庭非现金收入
4、城镇居民家庭成员的婚姻状况包括:(1)未婚(2)有配偶(3)离婚(4)丧偶(5)其他
5、城镇居民家庭期初(期末)手存现金:是指调查户家庭全部成员期初(期末)所有的全部人民币和外币折合成人民币的手存现金。
●城镇居民家庭手存现金包括家庭成员为亲友购商品的各种暂付款,但不包括家 庭成员手中不属于其所有的各种暂收款,如亲友委托家庭成员代购商品所交给的 现金。
●手存现金是住户调查中的重要指标,是计算货币流通量、家庭金融资产、反映 货币购买力的重要依据,通过清查手存现金,可以检查记账质量,防止漏记、多 记现象的发生。
●城镇居民家庭手存现金包括家庭成员为亲友购商品的各种暂付款,但不包括家 庭成员手中不属于其所有的各种暂收款,如亲友委托家庭成员代购商品所交给的 现金。
●手存现金是住户调查中的重要指标,是计算货币流通量、家庭金融资产、反映 货币购买力的重要依据,通过清查手存现金,可以检查记账质量,防止漏记、多 记现象的发生。
9、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类别分为:(1)食品(2)衣着(3)居住(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5)医疗保健(6)交通和通信(7)娱乐教育文化服务(8)其他商品和服务
●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不同,其特点在于其劳动过程和消费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统一。
●城镇居民家庭非现金收入包括本人单位以各种形式提供给个人生活消费物品(包括购物券、消费卡等)及服务。
10、国家城镇住户调查采用的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1)按照城镇规模将全国所有省(区、市)的城镇分为三层:大中城市、县级 市、县城(镇)。
(2)按各层人口占全省(区、市)人口的比例来分配每层的样本量。
(3)按城镇就业者年人均工资从高到低排队,依次计算各城镇人口累计数,然后根据样本量的大小随机起点等距抽取所需数量的调查城镇。
●国家城镇住户调查的样本量为65400 户,每年轮换1/3。
●城镇居民家庭非现金收入每月填报,年末一次性上报。
●参加全国汇总的调查市、县,每三年由国家统计局统一进行调整修订。
●全国及省级调查资料全部采用超级加权汇总方式,定期生成全国或省级综合资料。是指居住在市区或县级市城关镇社区(居委会)内的常住人口 数除以该类城镇调查户的平均家庭规模。
第一章 总论
1、会计:是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2、会计按报告的对象不同分为:(1)财务会计(2)管理会计
3、会计的基本职能:(1)核算(2)监督
4、会计核算从内容看包括:
(1)记账、算账、报账(2)预测、分析、考核
5、会计监督从时间看包括:
(1)事前监督(2)事中监督(3)事后监督
6、企业会计的目标:
(1)向三类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7、三类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
(1)企业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集团、单位和个人
(2)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
(3)进行宏观管理的国家综合部门
重点:会计对象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动。
重点:典型的现代会计是企业会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工业企业会计。
8、资本循环: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企业的资本从货币形态开始,依次经过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为储备资本、生产资本、成品资本等不同的存在形态,最后又回到货币资本形态,这种运动过程称为资本的循环。
9、会计基本假设包括:
(1)会计主体(2)持续经营(3)会计分期(4)货币计量
重点: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
重点:如果判断企业不能持续经营下去,则持续经营前提就不再适用。
10、企业会计期间分为:(1)年度(2)中期
11、会计可以采用的量度种类:
(1)实物量度(2)劳动量度(3)货币量度
重点: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一般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重点: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
1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
(1)可靠性(2)相关性(3)可理解性
(4)可比性(5)实质重于形式(6)重要性
(7)谨慎性(8)及时性
重点: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重点: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13、可比性的两层含义:
(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重点: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重点:在会计实务中,重要性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14、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1)应收款项的可回收性(2)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3)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4)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
重点:会计信息的及时收集、及时处理、及时传递是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
重点:在历史成本计算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重点:在确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可回收金额时,通常需要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15、会计计量属性包括:
(1)历史成本(2)重置成本(3)可变现净值(4)公允价值
重点:对会计要素的计量,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16、企业会计要素包括:
(1)资产(2)负债(3)所有者权益
(4)收入(5)费用(6)利润
重点:资产主要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17、资产按流动性不同分为:(1)流动资产(2)非流动资产
18、非流动资产包括: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长期应收款
(4)长期股权投资(5)投资性房地产(6)固定资产
(7)无形资产(8)长期待摊费用
重点: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19、负债按流动性不同分为:(1)流动负债(2)非流动负债
20、流动负债包括:
(1)短期借款(2)交易性金融负债(3)应付及预收款项
(4)应付职工薪酬(5)应交税费
21、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22、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
(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3)留存收益
23、留存收益包括:(1)计提的盈余公积(2)未分配利润
24、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5、收入按企业从事日常活动的性质不同分为:
(1)销售商品收入(2)提供劳务收入(3)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26、收入的确认除应符合定义外还应同时符合的条件:
(1)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
(3)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的计量
27、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8、工业企业费用按经济用途不同分为:
(1)生产成本(2)期间费用
29、生产成本包括:
(1)直接材料(2)直接人工(3)制造费用
30、期间费用包括:
(1)销售费用(2)管理费用(3)财务费用
31、在利润表中企业的利润分为:
(1)营业利润(2)利润总额(3)净利润
32、营业利润: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利润。
33、利润总额:是指企业在交纳所得税前的全部利润,它等于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
34、净利润:是指企业在交纳所得税后可供所有者支配的利润,它等于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
35、静态会计等式(基本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重点:基本会计等式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
36、动态会计等式:
收入-费用=利润
37、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动态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重点:企业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无论引起会计要素发生怎样的增减变动,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有些经济业务的发生,不仅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而且会使会计等式两边总额保持不变。
38、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
(1)会计确认(2)会计计量(3)会计记录(4)会计报告
重点:会计确认的基本标准是会计要素,一般标准是会计假设和确认原则。
39、会计报告:是指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按照一定的格式,把账簿记录加工成财务指标体系,提供给信息使用者,据以进行分析、预测和决策。
40、会计核算的方法:
(1)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2)复式记账
(3)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4)登记账簿
(5)成本计算(6)财产清查
(7)编制财务报表
41、复式记账:是指对于每一项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的方法。
重点:登记账簿必须以凭证为依据,利用账户和复式记账的方法,将经济业务分门别类的登记到账簿中去。
42、财产清查:是指通过盘点实物,核实账面数额来确定账实是否相符的一种方法。
43、我国会计法律体系的构成:
(1)会计法律(2)会计行政法规
(3)部门会计规章(4)会计规范性文件
重点:我国第一部《会计法》于1985年1月21日通过,1985年5月1日实施。现行《会计法》于1999年修订。
44、《会计法》的主要内容:
(1)总则(2)会计核算
(3)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4)会计监督
(5)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6)法律责任
(7)附则
45、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
(1)基本准则(2)具体准则(3)应用指南
重点:基本准则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必须共同遵循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具体准则是企业对具体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处理必须遵循的具体规范和要求。
第二章 会计科目和账户
1、设置会计科目时应遵循的原则:
(1)要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核算
(2)贯彻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3)会计科目的名称含义要确切,内涵要清楚,外延要明确
重点:总分类科目由财政部统一制定。
重点:当有的总分类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较多时,可于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之间增设二级科目。
重点: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而设置的,确定什么会计科目就相应设置什么账户。
2、账户结构包括的项目:
(1)日期(2)凭证号(3)摘要(4)金额
3、通过账户记录可以提供的会计核算指标:
(1)期初余额(2)本期增加发生额
(3)本期减少发生额(4)期末余额
4、四个会计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5、反映流动资产的账户有:
(1)库存现金(2)银行存款(3)应收账款
(4)预付账款(5)原材料(6)在途材料
(7)库存商品(8)周转材料(9)存货跌价准备
6、反映非流动资产的账户有:
(1)长期股权投资(2)固定资产(3)累计折旧
(4)无形资产(5)商誉
7、反映流动负债的账户有:
(1)短期借款(2)应付账款(3)预收账款
(4)应付职工薪酬(5)应交税费(6)应付利息
8、反映非流动负债的账户有:
(1)长期借款(2)应付债券(3)长期应付款
9、反映投入资本的账户有:
(1)实收资本(2)资本公积
10、反映营业损益的账户有:
(1)主营业务收入(2)主营业务成本(3)营业税金及附加
(4)其他业务收入(5)其他业务成本(6)资产减值损失
11、反映非营业损益的账户有:
(1)营业外收入(2)营业外支出
12、共同类账户有:
(1)清算资金往来(2)货币兑换(3)衍生工具
(4)套期工具(5)被套期工具
重点:在总分类账户中一般只使用货币计量单位。在明细分类账户中,除使用货币计量单位外,有时还需要使用实物计量单位。
重点:在原材料总分类账户下按照材料的类别分别设置原料、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等明细分类账户;在主要材料明细分类账户下,还可以按照材料的名称、品名等分别设置钢材、铝材等明细分类账户。
第三章 借贷记账法
1、单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2、复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
3、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建立在会计等式的基础上,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4、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
借方期末余额=借方期初余额+借方本期发生额-贷方本期发生额
5、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
贷方期末余额=贷方期初余额+贷方本期发生额-借方本期发生额
重点:资产、费用的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的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
重点:双重性质账户是兼有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两种性质的账户,其账户的余额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
6、记账规则的内容:
在借贷记账法下,对于任何类型的经济业务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有借必有贷”是指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应在一个账户的借方(或贷方)和另一个账户的贷方(或借方),或者一个账户的借方(或贷方)和另几个账户的贷方(或借方)同时进行登记。“借贷必相等”是指任何一笔经济业务记入借方账户的金额和记入贷方账户的金额都必须相等。
7、会计分录:是指标明某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账户的名称和金额的记录。
8、会计分录应包括的内容:
(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2)记账方向符号即借方和贷方
(3)记录的金额
重点: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分录是根据每项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通过编制记账凭证来确定的。
9、复合会计分录:是指一项经济业务涉及两个以上(不含两个)对应账户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或多借一贷或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重点:为了保持账户的对应关系清楚,不宜把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合并在一起编制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10、余额试算平衡的计算公式:
全部账户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重点:记账时重记、漏记、错用科目、借贷方向颠倒等错误不能通过试算平衡表发现。
11、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反映的经济业务相同。
区别:反映经济内容的详细程度不同。
重点:总账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根据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登记。
12、平行登记的要点:
(1)同期登记(2)方向相同(3)金额相同
重点:同期登记要求每一项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在有关的总分类账户中登记,另一方面要在同一会计期间有关总分类账户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登记。
13、筹资业务的主要核算内容:
(1)资本的形成(2)负债的取得与偿还(3)利息或红利的计算与分配
重点:实收资本账户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股份制企业开设股本账户。
重点:短期借款账户核算企业向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用于企业经营活动、归还期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各种借款的取得、归还情况。短期借款的利息按季结算。
14、工业企业原材料核算的方法:
(1)按实际成本计价方法(2)按计划成本计价方法
15、材料采购的具体业务表现出以下几种情况:
(1)材料采购成本的确定与入库同时完成;
(2)材料已验收入库但未收到供货单位的发票账单,运输途中的采购费用也未确定;
(3)材料的货款已经支付,但采购成本不能确定,材料尚未运达企业;
(4)同时采购几种材料,发生共同的采购费用,需要分别确定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
16、原材料账户应设置的明细分类账户包括:
(1)原料及主要材料(2)辅助材料(3)燃料(4)包装物
重点:应付账款账户的贷方登记应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增加数,借方登记已偿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尚未偿还的应付账款。
17、直接费用包括:
(1)直接材料费用(2)直接人工费
制;(3)直接工资福利费(4)其他直接费用
18、间接费用(制造费用)包括;(1)生产车间固定资产的磨损(折旧)费
(2)车间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
(3)车间的水电费及共同材料费
19、完工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公式:
完工产品生产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总额-期末在产品成本
20、企业确认劳务收入应同时满足的条件: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出售的商品实施有效控
(3)与销售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4)相关的收入能够可靠的计量;
(5)相关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
21、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核算的税费包括:
(1)营业税(2)消费税(3)城市维护建设税
(4)资源税(5)教育费附加
22、应收账款账户核算的款项包括:
(1)销售货款(2)应收的增值税额(3)代垫费用
23、营业外支出包括:
(1)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
(3)债务重组损失(4)公益性捐赠支出(5)非常损失
24、利润分配的顺序:
(1)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当年税后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法定10%)提取,以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实力和承担经营风险的能力。
(2)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可供分配利润减去法定盈余公积金之后的利润向投资者分配。
重点:会计分录的习题
第四章 会计凭证、账簿、对账和结账
1、会计凭证的重要意义:
(1)如实反映经济业务(2)及时提供记账依据
(3)便于明确经济责任(4)有效监督经济活动
2、会计凭证按填制程序和用途不同分为:
(1)原始凭证(2)记账凭证
3、原始凭证按取得来源的不同分为:
(1)自制原始凭证(2)外来原始凭证
4、原始凭证按填制手续的不同分为:
(1)一次性原始凭证(2)累计原始凭证(3)汇总原始凭证
重点:累计原始凭证的填制手续不是一次完成的。与一次性原始凭证相比,采用累计原始凭证不仅可以减少凭证数量,简化核算手续,而且可以事前控制有关耗费,加强成本管理。
5、汇总原始凭证:是指根据一定时期内若干张记录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加以汇总编制而成的一张原始凭证。
6、专用记账凭分为:
(1)收款凭证(2)付款凭证(3)转账凭证
重点:通用记账凭证适用于规模较小、业务比较简单、业务量也比较少的企业或单位。
7、记账凭证按填制方式不同分为:
(1)复式记账凭证(2)单式记账凭证
重点:目前我国银行业根据其工作特点都采用单式记账凭证。
8、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区别:
(1)填制人员不同(2)填制依据不同(3)填制方式不同
(4)发挥作用不同
9、填制原始凭证必须符合的基本要求:
(1)记录真实(2)内容完整(3)填写规范
(4)手续完备(5)连续编号(6)填制及时
重点:一次性原始凭证“收料单”一式三联,一联由验收人员留底,一联交仓库保管人员据以登记材料物资明细,一联连同发货票交送财会部门办理结算。
10、原始凭证审核的主要内容:
(1)形式上的审核:审核原始凭证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实质上的审核: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
11、原始凭证审核后应区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1)对审核合格的原始凭证,应及时据以编制记账凭证,并作为记账凭证的附件;
(2)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
(3)对弄虚作假、严重违法的原始凭证,在不予受理的同时,应当予以扣留,并及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4)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经办人员更正、补充。
重点:记账凭证必须包括填制凭证人员、稽核人员、记账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签名或盖章。收款和付款记账凭证还应当由出纳人员签名或盖章。
12、填制记账凭证除应符合填制原始凭证的要求外还应符合的要求:
(1)凭证摘要简明(2)业务归类明确(3)会计分录正确
(4)日期填写准确(5)凭证编号连续(6)附件数量完整
(7)空行应予注销(8)记账凭证的改错方法应符合规定
(9)签章手续齐全
重点:在一张记账凭证上只能反映一项经济业务或若干项同类经济业务,不得将不同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列在一张记账凭证上。
重点:记账凭证应按月连续编号。若一项经济业务需要填制若干张记账凭证,这项业务所编制的记账凭证只占用一个号码,则各张记账凭证可以采用分数编号法编号。每月末,在最后一张记账凭证填制后,应在编号旁加注“全”字,以免凭证散失。
重点:记账凭证填制完经济业务事项后,如有空行,应当自金额栏最后一笔金额数字下的空行处至合计数上的空行处划线注销。
重点:已经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错误的,应当采用红字更正法予以更正。
重点: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其打印出来的机制记账凭证上,应加盖单位人员、审核人员、记账人员、会计主管人员印章或者签字,以明确责任。
重点:对于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的相互划转业务,为避免重复记账,只填制付款凭证,不填制收款凭证。
重点:凡是不涉及到现金和银行存款增加或减少的经济业务,都必须填制转账凭证。
13、记账凭证审核的主要内容:
(1)内容是否真实(2)项目是否齐全(3)会计分录是否正确
(4)书写是否正确
14、会计账簿:是指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由具有一定格式并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的,用来序时、分类、全面、系统的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簿籍。
15、记账:就是根据经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在账簿中全面、系统、连续、分类的登记各项经济业务。
16、设置和登记账簿的意义:
(1)提供全面、系统的会计信息(2)便于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
(2)为编制财务报表提供数据资料
重点:账簿是联结会计凭证和财务报表的中间环节。
重点:账户的作用是借助于账簿来体现的,而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则把账户这一核算方法具体化了。
17、账簿按用途不同分为:
(1)序时账簿(2)分类账簿(3)备查账簿
重点:在实际工作中,普通日记账已很少使用。目前企业广泛使用的是特种日记账。
18、分类账簿分为:(1)总分类账簿(2)明细分类账簿
重点:经济业务比较简单、总账科目为数不多的单位,为了简化记账工作,可以把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结合起来,在一本账簿中进行登记,这种账簿称为联合账簿。
重点:从严格意义上讲,备查账簿不是正式账簿,一般不需要根据会计凭证来登记,也没用固定的格式。
19、账簿按外表形式不同分为:
(1)订本账簿(2)活页账簿(3)卡片账簿
重点:订本账簿适用于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账等比较重要的账簿。
20、账簿按账页格式不同分为:
(1)三栏式账簿(2)多栏式账簿(3)数量金额式账簿
21、三栏式账簿:是指设有借方(或收入)、贷方(或支出)、结余(或结存)三个基本栏目的账簿。
22、数量金额式账簿:是指采用数量与金额双重记录的账簿。
重点:日记账必须做到日清月结。日清即每日终了分别加计当日收入、付出合计数及余额,库存现金日记账还要与库存现金实有数进行核对。月结即每月末要加计当月收入、付出合计数及余额。银行存款日记账还应定期与开户银行送来的对账单进行核对。
重点:在登记总账时,对于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的收付业务,只能根据这两种日记账的付出或贷方金额过记,不能根据收入或借方金额过记,以免总账登记重复。
重点:总分类账簿既可以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也可以根据经过汇总的科目汇总表或汇总记账凭证等登记。
重点:三栏式明细分类账簿适用于只需要进行金额核算,不需要进行数量核算的结算类科目的明细分类核算。
重点:数量金额式明细分类账簿适用于原材料、库存商品等既要进行金额核算,又要进行数量核算的各种财产物资类科目的明细分类核算。
重点:在启用会计账簿时,在账簿扉页上应当附启用表,内容包括:启用日期、账簿页数、记账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项目,并加盖名章和单位公章。
重点:登记会计账簿时,应当将会计凭证的日期、编号、业务内容摘要、金额和其他有关资料逐项记入账内,做到数字准确、摘要清楚、登记及时、字迹工整。
重点:账簿中书写的文字和数字上面要留有适当空格,不要写满格,一般应占格距的1/2。
23、登记账簿时可以用红色墨水书写的情况:
(1)按照红字冲账的记账凭证,冲销错误记录;
(2)在不设借贷等栏的多栏式账页中,登记减少数;
(3)在三栏式账户的余额前,如未印明余额方向的,在余额栏内登记负数余额;
(4)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可以用红字登记的其他会计记录。
重点:账簿记录发生错误时,不准涂改、挖补、刮擦或者用药水消除字迹,不准重新抄写,必须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更正。
24、更正错账的方法:
(1)划线更正法(2)红字更正法(3)补充登记法
重点:划线更正法适用于在期末结账前发现账簿记录有错误,而据以登记账簿的记账凭证没有错误,即纯属过账时不慎所造成的账簿记录中的文字或数字笔误的情况。
重点:记账以后,如果发现账簿登记错误源自记账凭证,而记账凭证中的会计科目和记账方向并无错误,只是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可用红字更正法。
重点:补充登记法也称蓝字补记法,适用于记账后发现账簿登记错误源自记账凭证,而记账凭证中的会计科目和记账方向并无错误,只是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的情况。
重点:为了保证账簿记录的正确完整和真实可靠,企业单位必须定期对各种账簿记录进行核对,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25、对账工作的主要内容:
(1)账证核对(2)账账核对(3)账实核对(4)账表核对
26、账证核对的主要内容:
会计账簿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时间、凭证号数、内容、金额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同等。
27、账账核对的主要内容:
(1)总账各个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数与贷方余额合计数核对;
(2)总账与日记账核对;
(3)总账的期末余额与其所属明细账的期末余额之和核对;
(4)会计部门的财产物资明细账与财产物资保管部门和使用部门的有关明细账核对。
28、账实核对的主要内容:
(1)现金日记账的账面余额与现金实存数核对;
(2)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核对;
(3)各种财产物资明细账的账面余额与财产物资实存额核对;
(4)各种往来款项明细的账面余额与有关债权债务单位或个人核对。
29、账表核对的主要内容:
(1)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字与会计账簿中相关账户的期末余额核对;
(2)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各项目的数字与会计账簿中相关账户的本期发生额或本年累计发生额核对。
30、结账的基本程序:
(1)结账前,必须将本期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全部登记入账,并保证其正确性。
(2)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调整和结转有关账项,合理确定本期应计的收入和费用。
(3)将本期实现的各项收入和发生的各项费用分别从各有关账户中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结清所有损益类账户,计算确定本期的经营成果。
(4)结算出各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结转下期。
31、账务处理程序:是以账簿体系为核心,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记账程序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技术组织方法。
重点: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登记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
32、账务处理程序的一般步骤:
(1)根据原始凭证编制汇总原始凭证;
(2)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3)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4)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
(5)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或按照一定方法对记账凭证汇总后定期登记总分类账;
(6)月末将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以及各种明细分类账户余额的合计数,分别与总分类账中有关账户的余额核对相符;
(7)月末根据核对无误的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记录,编制财务报表。第五章 财产清查
1、造成账实不符的原因有:
(1)在收发财产物资时,由于计量、检验不准确而发生品种、数量或质量上的差错;
(2)在凭证和账簿中,出现漏记、重记、错记或计算上的错误;
(3)财产物资在保管过程中发生了自然损耗;
(4)由于结账凭证传递不及时而造成了未达账项;
(5)由于管理不善或工作人员失职而发生的财产物资损失;
(6)由于不法分子的营私舞弊、贪污盗窃而发生的财产物资损失;
(7)由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而造成了财产物资损失。
2、财产清查的意义:
(1)有利于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可靠
(2)有利于挖掘财产物资的潜力,加速资金周转
(3)有利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4)有利于维护财经纪律和结算制度
3、需要进行全面清查的几种情况:
(1)年终决算前(2)企业撤销、合并或改变隶属关系时
(3)中外合资、国内合资时(4)企业股份制改制时
(5)开展全面资产评估、清产核资时(6)单位主要负责人调离工作时
4、局部清查的特点:
(1)范围小(2)内容少(3)时间短
(4)参与人员少(5)专业性较强
重点:定期清查一般是年末进行全面清查,季末、月末进行局部清查。
5、进行不定期清查的几种情况:
(1)更换财产物资保管和出纳人员时
(2)发生自然灾害和意外损失时
(3)配合上级主管、财政、税收、审计、银行等部门对单位进行会计检查或审计时
(4)单位撤销、合并或改变隶属关系时
(5)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和临时性清产核资时
重点:不定期清查可以是全面清查,也可以是局部清查。
6、库存现金清查:是采用实地盘点的方法来确定库存现金的实存数,再与库存现金日记账的账面余额进行核对,以查明账实是否相符及盈亏情况。
7、库存现金清查应特别注意查明的问题:
(1)有无挪用现金
(2)有无以白条、借条、收据及待报销凭证等冲抵库存现金
(3)有无超限额保留库存现金
(4)有无任意坐支库存现金
(5)有无库存现金短缺或溢余
重点:国库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清查方法与库存现金的清查方法基本相同。
8、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不一致的原因:
(1)双方或某一方记账有错误(2)存在未达账项
9、未达账项:是指由于双方记账时间不一致而发生的一方已经入账,而另一方尚未入账的款项。
重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主要是用来核对企业与开户银行双方的记账有无差错,只起对账的作用,不能作为调节银行存款账面余额的原始凭证。
10、实物资产数量的清查方法:
(1)实地盘点法(2)技术推算法
重点:在往来款项清查过程中,尤其应注意查明有无双方发生争议的款项、没有希望收回的款项以及无法支付的款项,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避免或减少坏账损失。
重点:财产清查后,如果实存数与其账存数不一致,会出现两种情况:实存数大于账面数,称为盘盈;实存数小于账存数,称为盘亏。当实存数与账存数一致,但财产物资有质量问题,不能正常使用,称为毁损。
重点:对于经查明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应予以核销。核销时不必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核算,应按规定的程序报经批准后,直接核销应付账款并转作营业外收入处理。即借记应付账款账户,贷记营业外收入账户。
13、资产负债表的两种格式;(1)报告式(2)账户式
重点:我国的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
14、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的编制方法:
(1)直接根据总账科目余额填列
(2)根据几个总账科目余额计算后填列
(3)根据有关明细科目余额计算后填列
(4)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的余额分析计算后填列
(5)根据总账科目余额减去其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重点:货币资金项目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填列。
15、利润表:是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
16、利润表的作用:
(1)可以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
(2)可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3)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的利润发展趋势及获利能力
17、利润表的两种格式:(1)单步式(2)多步式
重点:单步式利润表不能揭示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对照关系,也不便于同行企业间报表指标的对比。
18、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的一张动态报表。
19、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1)提供企业的现金流量信息
(2)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
(3)有助于分析企业的收益质量及分析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
重点:现金流量表里的现金是广义的现金概念,是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20、现金流量表将企业一定期间内产生的现金流量划分为: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21、经营活动包括:
(1)销售商品(2)提供劳务(3)购买货物
(4)接受劳务(5)支付职工薪酬(6)交纳税款
重点: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是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税费返还等所收到的现金。
重点: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是指购买货物、接受劳务所支付的现金、交纳税款、支付职工工资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重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应当采用直接法列示。
22、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包括:
(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2)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
(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
23、筹资活动包括:
(1)吸收投资(2)借入资金(3)偿还债务(4)分配股利、利润(5)偿付利息
24、财务报表附注包括的内容:
(1)企业的基本情况(2)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3)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4)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5)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6)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7)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等需要说明的事项
13、资产负债表的两种格式;(1)报告式(2)账户式
重点:我国的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
14、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的编制方法:
(1)直接根据总账科目余额填列
(2)根据几个总账科目余额计算后填列
(3)根据有关明细科目余额计算后填列
(4)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的余额分析计算后填列
(5)根据总账科目余额减去其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重点:货币资金项目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填列。
15、利润表:是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
16、利润表的作用:
(1)可以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
(2)可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3)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的利润发展趋势及获利能力
17、利润表的两种格式:(1)单步式(2)多步式
重点:单步式利润表不能揭示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对照关系,也不便于同行企业间报表指标的对比。
18、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的一张动态报表。
19、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1)提供企业的现金流量信息
(2)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
(3)有助于分析企业的收益质量及分析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
重点:现金流量表里的现金是广义的现金概念,是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20、现金流量表将企业一定期间内产生的现金流量划分为: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21、经营活动包括:
(1)销售商品(2)提供劳务(3)购买货物
(4)接受劳务(5)支付职工薪酬(6)交纳税款
重点: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是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税费返还等所收到的现金。
重点: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是指购买货物、接受劳务所支付的现金、交纳税款、支付职工工资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重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应当采用直接法列示。
22、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包括:
(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2)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
(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
23、筹资活动包括:
(1)吸收投资(2)借入资金(3)偿还债务(4)分配股利、利润(5)偿付利息
24、财务报表附注包括的内容:
(1)企业的基本情况(2)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3)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4)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5)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6)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7)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等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七章 财务报表分析
1、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包括:
(1)偿债能力分析(2)获利能力分析(3)营运能力分析
(4)发展能力分析
重点:财务报表分析的主体是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投资者(股东)、债权人、企业管理当局、政府经济管理部门。
重点:偿债能力分析主要通过对企业的资产结构以及资产与负债的关系的分析来进行。
重点:获利能力分析主要通过对企业利润的形成情况以及利润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来进行。
重点:营运能力分析主要通过对企业资产的运用效率与效益的分析来进行。
重点:发展能力分析主要通过对企业资产和净资产增减情况的分析来进行。
2、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
(1)比较分析法(2)比率分析法
(3)趋势分析法(4)因素分析法
重点:在运用比较分析法时,对比的指标可以是绝对数指标,如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等,也可以是相对指标,如资金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等。
重点:比较分析法只适用于同质指标的对比,对比时要注意相比指标的可比性,即进行对比的各项指标,在经济内容、计算方法、计算期等方面应当可比。
3、运用比率分析法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对比项目的相关性(2)对比口径的一致性
(3)衡量标准的科学性
4、比率分析法分为:
(1)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2)构成比率分析法
5、构成比率(结构比率)的计算公式:
构成比率=(总体中某个组成部分的数额÷该总体总额)×100%
重点:通过计算构成比率,可以了解某项经济指标的构成情况及其结构的增减变动情况,分析其构成是否合理。
重点:趋势分析法实质上是对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的综合,是一种动态的序列分析法。
重点:财务报表的趋势分析一般采用绘制统计图表和编制比较财务报表两种形式,比较广泛使用的是编制比较会计报表形式。
重点:采用趋势分析法,在连续若干期之间进行比较时,可以进行绝对数比较,也可以进行相对数比较。按相对数编制比较财务报表,分为按横向和纵向两种比较分析方法。
重点:按相对数编制的比较财务报表,可以揭示比较财务报表中各项目的比例关系,能够准确分析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发展趋势,还可以消除不同企业之间业务规模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便于本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之间的比较。
6、采用趋势分析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用于进行对比的各个时期的指标,在计算口径上必须保持一致;
(2)要剔除偶发性因素的影响,以便分析的数据能够反映企业正常的经营状况;
(3)当基期的某个项目数据为零或负时,不应该计算趋势百分比,否则会造成错误的计算结果和分析结论;
(4)应用例外原则,对某项目有显著变动的指标进行重点分析,研究其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重点: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可以揭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但不能揭示引起差异的因素和各因素的影响程度。采用因素分析法则可以进一步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揭示相关因素对这一差异的影响程度。
7、因素分析法的基本程序:
(1)分析某综合性经济指标的影响因素,用数学表达式表示该经济指标与其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将各项因素的基数代入确定的数学表达式,计算出该综合性经济指标的基数。
(3)按数学表达式中排定的各因素的先后顺序,依次将各因素的基数替换为实际数,并将每次替换后计算的结果与前一次替换后计算的结果相减,顺序计算出每项因素的影响程度。
(4)将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的代数和与指标变动的差异总额核对相符。
8、因素分析法分为:(1)连环替代法(2)差额计算法
9、连环替代法的一般原则:
(1)先数量指标,后质量指标(2)先实物量指标,后价值量指标
(3)先分子,后分母
10、运用连环替代法应注意的问题:
(1)因素分解的关联性(2)因素替代的顺序性
(3)替代顺序的连环性(4)计算结果的假定性
重点:差额计算法是连环替代法的一种简化形式。
11、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有:
(1)流动比率(2)速动比率(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12、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有:
(1)资产负债率(2)有形资产负债率(3)产权比率
(4)已获利息倍数
13、流动比率的计算公式: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重点: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大,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14、速动比率的计算公式: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重点:采取现销政策的企业,几乎没有应收账款,速动比率大大低于1是很正常的。
15、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的计算公式: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
16、资产负债率的计算公式: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重点:资产负债率也称负债比率、举债经营比率。资产负债率越低,对债权人就越有利,其贷款安全程度就越高,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17、已获利息倍数的计算公式: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重点: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反映企业用经营所得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该指标越大,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就越强。
重点:负债与权益比率也称资本负债率、产权比率。在评价企业的负债与权益比率是否适度时,应从提高获利能力与增强偿债能力两个方面综合进行,也就是说,在保证债务偿还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这一比率。
18、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有:
(1)存货周转率(2)应收账款周转率(3)流动资产周转率
(4)固定资产周转率
19、存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
存货周转率(次)=销售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存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
存货平均余额=(存货期初余额+存货期末余额)÷2
20、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计算公式: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赊销净额=销售收入-现销收入-销售折扣和折让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2
21、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22、固定资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
固定资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固定资产平均余额
23、总资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
总资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资产平均余额
24、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有:
(1)销售净利润率(2)净资产收益率(3)总资产报酬率
(4)资本保值增值率
25、销售净利润率的计算公式:
销售净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26、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公式: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27、总资产报酬率的计算公式: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重点:总资产报酬率反映包括净资产和负债在内的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投入产出的水平越好,全部资产的总体运营效益越高,盈利能力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好;反之,则情况相反。
重点: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如果等于1,表明企业资本保值;如果大于1,表明资本增值;如果小于1,表明资本没有实际保全,损害了所有者的权益。
28、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
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当期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数量
重点:每股收益越高,表明上市公式获利能力越强,股东的投资效益越好。
29、市盈率的计算公式:
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普通股每股收益
重点:市盈率越高,表明上市公式的获利能力越强,股东对该公司的发展前景有信心。
30、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有:
(1)销售(营业)增长率(2)资本积累率
31、销售(营业)增长率的计算公式:
销售(营业)增长率=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100%
32、资本积累率的计算公式:
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率÷年初所有者权益×100%
33、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1)财务报表中所反映的数据,是企业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结果,即财务报表提供的是历史数据。
(2)仅根据财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所得的分析结果可能并不完全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3)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大多是按历史成本计量的,而历史成本与实际价值往往会有差异。
(4)依会计准则,对同一经济业务允许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如果采用不同的方法,财务报表中数据的可比性就较差,将会影响报表分析的结论。
(5)财务报表分析所披露的数据往往会有双重性,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章 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1、需求:是指消费者在各种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2、需求法则:就一般商品来说,需求和价格呈现反向变动的关系,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对商品的需求量越低,反之则反。
需求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
吉芬商品属于需求法则的例外。一种商品只有同时具备“是劣等品”和“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两个条件时,才可以被称之为吉芬商品。
3、需求量:是指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它由需求曲线上的某一点来表示。
4、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自身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购买量的相应变动。
与需求量不同,需求并非指某一特定的需求量,而是指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所有的特定需求量的集合。
5、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需求量变化的全部情况。
6、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
(1)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2)消费者的偏好(3)相关商品的价格(4)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
相关商品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如果某种商品的替代品的价格发生变动,则该种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替代品价格的提高(降低)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增加(减少)。如果某种商品的互补品的价格发生变动,则该种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互补品价格的提高(下降)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降低(增加)。
需求价格弹性指某一商品的需求量(Q)对它本身价格(P)变化的反应程度,即Ed=(ΔQ÷Q)/(ΔP÷P)。Ed>1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强烈,这类商品为高档消费品(奢侈品);Ed<1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缓和,这类商品为生活必需品。
7、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
恩格尔系数=消费者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
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8、供给法则: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市场价格越高,卖方愿意为市场提供的产品数量越多;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少。
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正。
供给价格弹性指某一商品的供给量对它本身的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即
Es=(ΔQ÷Q)/(ΔP÷P)。Es>1,表明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强烈,这类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或易保管商品;Es<1,表明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缓慢,这类商品多为资金或技术密集型或不易保管商品。
9、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自身的变动所引起的出售量的相应变动。
10、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供给量变化的全部情况。
11、影响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
(1)投入要素的成本(2)技术水平(3)厂商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成本的提高会减少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生产者不愿意生产,进而减少供给量。
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的利润,生产者愿意提供更多的产量。
12、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
均衡价格的计算
13、供求法则:
(1)供给不变,需求变动的影响:需求增加,则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均增加;需求减少,则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均减少。
(2)需求不变,供给变动的影响:供给增加,则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则均衡价格增加,均衡数量减少。
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主要表现为价格控制,即制定支持价格或限制价格。第二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
1、市场达到一般均衡的表现:
(1)消费效用极大化(2)企业利润最大化(3)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2、达到帕累托最优会同时满足的条件:
(1)交换最优(2)生产最优(3)交换和生产最优
3、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
(1)外部性(2)垄断(3)公共物品(4)信息不完全
4、正外部性:当市场主体的活动对其他成员的影响为正面影响,即其他成员从中获得好处时,这种活动导致的外部性称为正外部性。
正外部性的特征是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而其收益低于社会收益。
5、负外部性:当市场主体的活动对其他成员的影响为负面影响,即其他成员因此而受到损失时,这种活动导致的外部性称为负外部性。
负外部性的特征是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而其收益高于社会收益。
无论是哪种外部性,都表明资源没有实现最优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
6、垄断形成的原因:
(1)对关键资源或关键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
(2)专利制度(3)规模经济(4)准入制度
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称为私人物品。
根据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程度,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而准公共物品只具有部分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
7、政府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有:
(1)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2)合并相关企业(3)明晰产权
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产权是明晰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公共物品的有效生产问题不可能通过竞争的市场机制来解决,由政府来生产公共物品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第三章 宏观经济运行与生产总量的衡量
1、两部门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
S-I=0,即储蓄(S)=投资(I)
2、国民生产总值(GDP)的三种不同核算方法:
(1)从生产角度看:GDP=∑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2)从收入角度看:GDP=∑增加值
=∑(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从支出角度看:GDP=∑最终产品=∑(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私人消费+私人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从生产角度看,GDP度量了一个经济体中所有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总和。
在生产法核算GDP中,如果将折旧从GDP中扣除,得到的指标被称为国内生产净值(NDP)。
3、GDP缩减指数的计算公式:
GDP缩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GDP缩减指数是一个具有广泛基础的物价指数,可以较准确的用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如果实际GDP的水平超过潜在GDP,即GDP缺口为正值,表明经济增长过快,资源已经被过度利用,此时可能会出现资源短缺和通货膨胀,即经济过热。如果实际GDP的水平低于潜在GDP,即GDP缺口为负值,则意味着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存在失业,还可能出现通货紧缩,即经济过冷。
4、国民总收入(GNI)的计算公式:
GNI=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5、以GDP为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
(1)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耗减和对环境的破坏
(2)不能全面反映经济社会福利的变化
(3)不能准确反映国民财富的变化
第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国民收入的决定
1、宏观经济运行涉及的四个市场:
(1)要素市场(2)产品市场
(3)金融市场(也称货币市场)(4)国际市场
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产品市场中的均衡国民收入或均衡产出是指与总需求相等时的国民收入。
2、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1)在短期中,无论可支配收入多少,是否等于零,消费支出总是大于零。
(2)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
(3)消费支出的增加量少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
可支配收入等于零时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称为自发消费。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消费叫引致消费。
3、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因为消费支出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可支配收入。
4、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可支配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量。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边际消费倾向具有递减的趋势。
5、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1)当可支配收入为零时,储蓄小于零,为自发储蓄。
(2)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储蓄也增加。
(3)储蓄的增加量小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
6、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7、边际储蓄倾向: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可支配收入所增加的储蓄量。
边际储蓄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边际储蓄倾向具有递增的趋势。
由于国民收入恒等于消费与储蓄之和,所以平均储蓄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之和等于1,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等于1。
8、乘数:是指一定时期中,一单位总需求的变动所导致的数倍国民收入的变动。
9、乘数的正反两方面效应:
当投资或政府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反之,当投资或政府开支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10、主要的乘数有:
(1)投资乘数(2)政府购买乘数(3)转移支付乘数
(4)税收乘数(5)平衡预算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一般小于1。
11、货币的四种功能:
(1)交易媒介(2)财富储藏(3)核算单位(4)延期支付
12、人们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
(1)交易动机(2)谨慎动机(3)投机动机
13、货币的三种需求:
(1)交易性需求(2)预防性需求(3)投机性需求
凯恩斯提出的流动性陷阱认为,当利率降至某种水准时,因利息收入太低,几乎每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债务票据,此时金融当局对于利率已无力再加以控制。
14、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的特点:
(1)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
(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
(3)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1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货币层次的三个口径:
(1)通货(2)货币(3)准货币
16、我国现行货币划分的层次:
(1)M0=流通中现金
(2)M1=M0+活期存款
(3)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其中M1为狭义货币,M2为广义货币,M2-M1为准货币。
基础货币(B)等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与流通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C)之和,即B=R+C。
货币供应(M)与基础货币(B)之间的关系为:M=m×B。m表示货币乘数。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利率水平越低,投资需求越大,总需求就越大,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IS-LM模型中,根据货币需求L和货币供给M作出的LM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相一致,并且同既定的利率i和收入水平Y相一致;根据储蓄S和投资I做出的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储蓄等于投资,并且同既定的利率i和收入水平Y相一致。国民收入Y的均衡水平是由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即消费函数、投资函数、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共同决定国民收入的均衡水平。
在IS-LM模型中,通过利率把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联系起来: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第五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1)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目标(2)充分就业目标
(3)稳定价格水平目标(4)平衡国际收支目标
2、失业的四种类型:
(1)摩擦性失业(2)季节性失业(3)结构性失业(4)周期性失业
如果在经济中仅存在摩擦性失业,此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所以,自然失业率是实现充分就业状态下存在的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衰退和萧条导致需求不足而引致的失业。奥肯定律认为,失业率变动与GDP缺口之间存在一种反向变动的关系。
3、主要的财政政策工具有:
(1)税收(2)政府投资支出(3)政府消费支出
(4)转移支付(5)财政信用
4、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减税、增加政府支出或转移支付,从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收支方式,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
5、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增加税收、减少政府支出,从而压缩赤字或增加盈余的财政收支方式,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
6、具有内在稳定器功能的财政政策工具有:
(1)累进税收制度(2)转移支付(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7、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进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总需求增加的方法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而实行的扩张经济的政策。
8、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进而减少私人投资,抑制总需求的方法来达到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稳定价格水平的目的而实行的紧缩经济的政策。
9、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有: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业务
如果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就应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若要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就应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机构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从而导致货币供给的减少,市场利率就会上升,进而抑制总需求的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减少。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就会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从而导致贷款规模增加和货币供给增加。所以,如果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就应提高再贴现率;如果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应降低再贴现率。
10、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时,就等于向货币市场注入基础货币,会导致利率下降,从而引起总需求的增加,进而引起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增加。反之,如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就会有货币回笼,从而减少货币供给并引起利率上升,并进一步导致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及就业的减少。所以,当政府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要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如果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就要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11、具有内在稳定器的货币政策有:
(1)利息率效应(2)货币余额效应
12、挤出效应:是指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的利率上升,使企业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从而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
1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运用上的区别:
(1)政策效应不同。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导致利率提高,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则导致利率降低;扩张性财政政策会挤出私人投资,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则导致投资增加。
(2)作用时滞不同。财政政策的生效时滞较短,而货币政策的认识时滞和反映时滞较短
(3)在经济运行的不同阶段作用的效果不同。在经济萧条阶段,扩张性财政政策会直接增加总需求,因此具有显著的效果。在经济繁荣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作为反通货膨胀的武器,效果比较显著。
1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四种基本组合方式:
(1)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组合
(2)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组合
(3)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组合
(4)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组合
第六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
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记账法记录。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记录实际资源的流入(形成支出)、金融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表现为资金流出),贷方记录实际资源的流出(形成收入)、金融资产的减少和负债的增加(表现为资金流入)。
1、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
(1)经常项目(2)资本和金融项目(3)官方储备项目
(4)误差与遗漏
2、经常项目包括:
(1)货物和服务贸易(2)收益分配(3)经常转移
3、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对应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相当于计算购买一定单位外币应支付多少本币,因此又叫应付标价法。
4、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对应多少单位的外国货币,相当于计算出售一定单位本币应支付多少外币,因此又叫应收标价法。
购买力平价是经济学中著名的一价定律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应用。
5、短期内影响汇率波动的最基本因素有:
(1)国际收支状况(2)利率(3)通货膨胀(4)汇率制度
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包括其他国家的收入和实际汇率,影响进口的主要因素包括本国的国民收入和汇率。
6、出口乘数: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出口所增加的收入量,等于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出口的变动量之比。
7、进口乘数:是指每增加一单位进口所减少的收入量,等于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进口的变动量之比。
8、官方储备资产的作用:
(1)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维持对外支付能力
(2)干预外汇市场,调节本国货币的汇率
(3)信用保证
(4)赢得国际竞争利益
按照特里芬的比例分析法得出的经验结论:一国的储备量应当与该国贸易进口额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储备进口比率。一般以40%作为标准。
9、溢出效应和回振效应:一国经济的扩张或收缩通过进出口贸易导致其他国家经济的相应扩张或收缩的效应被称为溢出效应,又反过来对最初引发溢出效应国家的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效应被称为回振效应。
第七章 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或价格水平持续、显著上涨的经济现象。
2、通货膨胀按照价格水平上涨的幅度分为:
(1)爬行的通货膨胀:年度价格上涨率为1%--3%(2)温和的通货膨胀:年度价格上涨率为3%--10%(3)飞奔的通货膨胀:较长时间内大幅上涨超过10%
(4)恶性通货膨胀:短期内大幅上涨,如每月超过50%
3、通货膨胀按照对不同商品价格的影响程度分为:
(1)平衡的通货膨胀(2)非平衡的通货膨胀
4、通货膨胀按人们对物价上涨的预期分为:
(1)可预期的通货膨胀(2)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
5、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1)对收入及财富在不同阶层之间再分配具有影响,有利于富裕阶层,不利于贫困阶层;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
(2)通货膨胀造成价格信号失真,影响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
(3)通货膨胀短期内与产出水平正相关,长期则不会对产出产生实质性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无论价格水平怎样变动,失业率均为自然失业率。
6、新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货膨胀的三种主要形式: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3)结构性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被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总需求的增加可能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净出口四个分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其中某一因素作用的结果。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从总供给的角度出发,假设在不存在过度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持续、显著上升的一种经济现象。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把推动通货膨胀的成本因素归结为工资和利润两个方面。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引发的通货膨胀。
7、反通货膨胀的政策:
(1)用制造经济衰退的办法抑制通货膨胀
(2)用收入政策反通货膨胀
用经济衰退抑制通货膨胀是一项反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实现。
收入政策是针对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而提出的一项反通货膨胀的政策,可以通过工资控制收入和产品价格的上升来抑制由此而引发的通货膨胀。这种政策通常借助于工资与物价管制、道义劝告、改变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等方法来实现。
第八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1、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1)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2)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
萨缪尔森把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等四个要素视为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
库兹涅茨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结构的变化、知识存量的增长。
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只有投资等于储蓄时,经济才能实现均衡增长。
在罗默模型中,技术进步是一个内生变量,是知识积累的结果。
2、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1)刺激资本形成(2)促进技术进步(3)增加劳动供给
3、经济周期性波动分为的三种类型:
(1)长周期:50—60年,又称康德拉耶夫周期
(2)中周期:8—10年,又称朱格拉周期
(3)短周期:40个月,又称基钦周期
4、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含的四个阶段:
(1)复苏(2)繁荣(3)衰退(4)萧条
西方经济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
第二篇:初级统计师统计实务复习重点(范文模版)
第一章 综述(统计的基本任务与方法)
1、统计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①统计调查、统计分析,②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③实行统计监督。
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和密切相关的。
2、统计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1)普查(经济普查3,8、农业普查
6、人口普查0)(2)抽样调查(3)其他非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3、统计调查项目分为哪几类?
(1)国家统计调查项目(2)部门统计调查项目(3)地方统计调查项目
4、我国现行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是什么? 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全面定期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等位补充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5、什么是普查?
普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详细的了解某项重要国情、国力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大规模的全面调查。
6、什么是抽样调查?
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面调查研究对象做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7、重点调查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投入少(2)调查速度快(3)所反映的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比较准确
8、抽样调查可分为概率抽样调查和非概率抽样
抽样调查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双重抽样和PPS抽样。
简单随即抽样可分为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两种。其他非全面调查有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第二章 统计调查设计
1、什么是统计调查设计?
是根据统计用户的具体要求、调查对象的特点,以及开展调查所具备的条件,对统计调查各方面和各环节进行通盘考虑和整体安排。
2、政府统计需求包括哪些方面?
(1)全面系统描述和反映整个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统计数据,其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等指标(2)全面系统的价格指数数据(3)全面系统反映人口发展的统计数据(4)系统反映经济结构的统计数据
(5)全面系统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和生活质量方面统计数据(6)监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执行情况的统计数据(7)监测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方面的统计数据(8)全面系统的金融统计数据
(9)为配合政府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等方面的统计数据
(10)反映各地区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统计数据
3、企业统计需求包括哪些方面?(1)企业内部生产管理决策需要(2)反映市场信息需求(3)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需求
4、统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及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1)统计设计要坚持以经济理论为指导(2)正确处理政府、部门、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3)要坚持“有所为,方可有为”的原则(4)正确处理会计、统计核算指标的统一
5、统计用区划代码包括哪些? 省、地、县、乡、居委会、村委会
6、《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范围是什么?(1)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
(2)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3)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
7、《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中,将全部企业划分为3个大类,16个种类。
8、《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中明确,企业划分的3个大类为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
9、《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共分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和中卷、913个小卷。
10、《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规定,以法人企业作为划分规模的对象,以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项指标为划分依据。
11、国家统计局于1998年9月发布了《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该规定将经济划分为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两种形式。
① 公有经济是指资产经济归国家或公民集体所有的经济成分,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② 非公有经济是指资产归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所有或归外商、港澳台商所有的经济成分,包括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
12、企业统计的管理决策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1)对经营成果的统计分析(2)对前景的预测(3)对经营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13、统计标准应当包括哪些?4项
制定标准、发布标准、实施标准、管理标准
14、法人单位包括哪些?
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社团法人、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其他法人
15、法人单位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3)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16、统计用区划代码:
第一段数字为6为数字,表示县级县以上的行政区划; 第二段为3位数字,表示街道、镇和乡; 第三段为3位数字,表示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 第三章 国民经济核算
第一节 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概念、分类和核算原则
1、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是本体系的中心内容。附属表是对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的补充。
① 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 ② 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 ③ 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2、什么是常住单位?
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称为我国的常住单位,也称常住机构单位。
3、区分一单位是否常住单位,应注意哪两点?
(1)确定各经济单位常住性所依据的标准不是各单位的财产所有关系,而是该单位所处的位置以及与该国经济的密切程度。(2)时间的长期性。
4、产品的分类是什么? 根据产品的形态分为(1)货物(其特点是可以储存,可以运输);
(2)服务(其特点是和其投入物相比,产出没有实物形态的根本改变、没有使用价值的根本改变;服务的生产不能脱离需求单独进行),两种服务分别为转形服务和增值服务。
5、产品按使用性质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① 中间产品:在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然后又在另一个生产过程中被完全消耗掉或形态被改变的产品。它们可以是货物,也可以是服务。
② 最终产品:当期生产的被用于最终消费、积累和出口的产品。
6、什么是生产?
国民经济核算将生产定义为,在机构单位的控制和负责下,利用劳动、资本、货物和服务作为投入,生产货物或服务的一项活动。
7、生产范围包括几部分?
(1)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
(2)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3)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 8消费范围是限于包括在生产范围内的货物和服务; 9资产范围是根据所有权的原则界定的经济资产;
10、流量和存量: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发生的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期初存量与本期流量之和形成期末存量。
11、核算价格主要有哪三种?
(1)基本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减去其应付品税,加上其应收补贴,基本价格是一种理想的核算价格,而不是现实存在的价格。(2)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减去开给购买者发票上的增值税或类似可抵扣税。
(3)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包括购买者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取得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
12、什么是机构单位?
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地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机构单位主要有两类:一是住户,二是法人单位。
13、机构的单位的特点是什么?
(1)有权独立拥有货物和资产,能够与其他机构单位交换货物或资产的所有权(2)能够做出直接负有法律责任的经济决定和从事相应的经济活动(3)能以自己的名义承担负债、其他义务或未来的承诺,并能签订契约(4)能够编制出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一套在经济和法律上有意义的完整账户
14、所有常住单位划分为四大机构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
15、什么是产业活动单位?
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并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
16、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1)地点的唯一性(2)生产活动的单一性(3)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
17、核算原则有哪些?(1)权责发生制原则(2)估价原则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1、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
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2、国内生产总值有哪几种核算方法?(1)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值的一种方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① 总产出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② 中间投入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也称中间消耗,反映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中间投入是本期一次性使用的,区别于固定资产折旧。
③ 增加值是指计算增加值时只扣除中间消耗价值,不扣除股东资本消耗。(2)收入法:收入法也称分配法,从生产过程中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增加值=劳动者报酬+成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支出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及净出口。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①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②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
③进出口:支出法GDP中货物出口和进口价值都按离岸价格计算
3、不变价核算方法有哪几种?
(1)基年价格估价法(2)价格指数缩减法(3)物量指数外推法
4、什么是国民收入?
反映了一时期一国各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即在此期间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国民总收入(GNI)=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支付国外的要素收入)=GDP+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贷方减借方的差额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包括投资收益和职工报酬。其中投资收益包括直接投资的利润、利息收支和在投资利益、证劵投资收益和其他投资收益。第三节 投入产出核算
1、什么是投入产出表?
是反映、研究和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领域(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及其与国际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将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合在一张表上。总投入=总产出
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 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 增加值合计=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合计 第四节 资金流量核算
1、什么是资金流量核算?
主要以收入分配和资金运动为核算对象,它反映一定时期各机构部门收入的形成、分配、使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以及各机构部门间资金流入和流出情况。
2、基本概念 实物交易: 金融交易: 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财产收入: 初次分配总收入: 经常转移: 可支配总收入: 总储蓄: 资本转移: 净金融投资:
3、基本指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初次分配总收入=增加值-支付的劳动者报酬+收到的劳动者报酬-支付的生产税净额+收到的生产总净额-支付的财产收入+收到的财产收入
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 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 净金融投资=总储蓄+资本转移收入净额-资本形成总额-其他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 净金融投资=金融资产增加-负债增加
4、资金流量表采用矩陈结构,采用复式记账原理的原则,对每笔交易都做出双重反映 第五节 国际收支核算
1、国际收支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四大部分,即经常账户(包括货物、服务、收益和经常转移)、资本和金融账户(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储备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外汇储备、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寸头)、净误差与遗漏。
2、国际收支基本核算的原则是什么?
(1)复式记账原则(2)计价和记录原则(3)记账单位和折算原则
3、基本指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经常账户=货物差额+服务差额+收益差额+经常转移差额 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资本账户差额+金融账户差额 储备资产差额=货币黄金差额+特别提款权差额+外汇储备差额+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差额+其他债权差额
净误差与遗漏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储备资产)第六节 资产负债核算
1、什么是资产负债核算?
是以经济资产存量为对象的核算,它反映某一时点上机构部门及经济总体所拥有的资产和负债的历史积累状况。
2、基本概念 核算范围: 资产: 负债: 资产负债差额: 资产分类: 第四章 国民经济行业统计 第一节 农业统计
1、什么是农业统计?
是反映农业再生产经营现状和过程的统计,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副渔服务业等5大行业
2、农业统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生产成果、生产过程和经济效益。反映生产条件的基本指标有:土地面积、机械设备的数量和构成、农业劳动力数量和构成等;反映农业生产情况的指标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的产量、产值及农业总产值、净产值、商品产值、农业增加值等;反映农业生产过程和效益的指标有:土地面积、固定资产、农机具的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及劳动力利用指标、成本、利润及反映收益分配的其他指标。
3、农业统计范围和统计单位主要包括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以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农业生产设施和其他财产为基础,主要自然村或者行政村为单位建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经济组织)(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合作社性质的经济组织)
(3)农业企业(是国有农业企业与其他农业企业的总称,它是以公司、合伙企业、独资企业建立的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经济组织)
(4)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和农户(包括国有农场、林场、牧场、渔场、原种场、良种场)
(5)农户(是指长期(通常一年)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还包括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住户)
4、农业统计主要指标包括以下(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2)农产品产量(包括粮食产量:指全社会的产量,包括国有经济经营的、集体统一经营的喝农民家庭经营的粮食产量,还包括工矿企业办的农场;油料产量:指全部油料作物的生产量,包括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花、胡麻籽(亚麻籽),不包括大豆、大本油料和野生油料;水产品产量:指人工养殖的水产品和天然生长的水产品的捕捞量。猪、牛、羊肉产量;期初(末)畜禽存栏头(只)数)
(3)耕地面积(4)农作物播种面积(5)有效灌溉面积(6)农用化肥施用量(7)农业机械总动力(8)农林牧渔业劳动力
5、农业统计调查分调查和定期调查两大类。统计包括:农业生产条件、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林业生产情况、畜牧业生产情况、渔业生产情况、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定期统计包括: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等季节统计和半年统计。农业统计一般采取条块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农业统计通常采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第二节 工业统计
1、工业是采掘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的总称。我国传统上还将工业划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
2、工业统计调查单位分为三类:一类是法人工业企业,二是非法人工业企业,三是工业产业活动单位
第三节 建筑业统计
1、什么是建筑业
建筑业是指建筑安装工程作业,具体包括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和其他工程作业。
2、建筑业统计的主要内容:(1)建筑业企业生产情况统计,主要反映建筑业的基本生产情况,包括建筑业总产值、竣工产值、单位工程施工个数、单位工程竣工个数、房屋建筑施工面积、房屋建筑竣工面积、自有机械设备年末总台数、自有机械设备年末总功率、自有机械设备净值、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及期末从业人数等指标。(2)建筑业企业建筑材料消耗的基本情况,主要从价值量和实物量反映建筑业主要建筑材料----钢材、木材和水泥消耗的基本情况。
3、建筑业主要统计指标有哪些?(1)建筑业总产值(即自行完成施工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建筑安装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建筑业产品的总和。建筑业总产值包括:①建筑工程产值(指列入建筑工程预算内的各种工程价值)②设备安装工程产值(指设备安装工程价值,不包括被安装设备本身价值)③房屋、构筑物修理产值
(2)建筑业增加值 是指建筑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目前建筑业增加值采用分配法(收入法)计算,建筑而增加值=本年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管理费用中的劳动待业保险金、税金+工程结算税金及附加+工程结算利润
(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指在报告期内施工的全部房屋建筑面积,包括本期新开工的房屋面积,上期施工跨入本期继续施工的房屋面积、上期停缓建在本期恢复施工的房屋面积、本期竣工的房屋面积及本期施工后又停缓建的房屋面积(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
(5)自有机械设备 自由机械设备年末总台数是指归本企业所有,属于本企业固定资产的生产性机械设备年末总台数。包括施工机械、生产设备、运输设备以及其他设备。(6)工程结算收入 指企业承包工程实现的工程价款结算收入,以及向发包单位收取得除工程价款以外的按规定列作营业收入的各种款项,如临时设施费、劳动保险费、施工机械调迁费等以及向发包单位收取的各种索赔款 工程结算利润=工程结算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7)企业总收入 指与企业生产经营直接有关的各项收入,包括工程结算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企业总收入=工程结算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第四节 交通运势邮电业统计
1、交通运输邮电业包括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机其他运输服务业、邮政、电信行业。
2、交通运输邮电业的主要统计指标有:(1)铁路营业里程(2)公路里程(3)内河航道里程(4)民用航空航线里程(5)输油(气)管道长度(6)货(客)运量 第五节 房地产业统计
1、房地产业由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活动4个行业大类组成;房地产开发经营包括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房屋销售、房屋租赁、物业管理等国民经济行业大类
2、房地产开发业统计调查单位包括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核算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单位,也包括附营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务活动单位。不包括单纯的房地产管理、代理与经纪的企业或单位
3、主要统计指标有(1)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施工、销售和空置面积指标(2)房地产开发项目情况指标 第五章 专业统计 第一节 能源统计
1、能源的概念及划分
能源是能量的来源或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是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按能量的原始来源划分(1)来自地球以外天体的能量(2)来自地球自身的能量(包括火山、地震、地下蒸汽、热岩层、地下热水)(3)来自地球及其他天体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能量
按能源的成因划分(1)一次能源(也称天然能源,包括原煤、原油、油页岩、天然气、核燃料、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2)二次能源
按储存和输送性质划分含体能源和过程性能源;按使用性质划分燃料性能源和非燃料性能源;按形成和再生性划分再生能源和非再生性能源;按技术开发程度划分常规能源和新能源;按实物形态划分固体能源、液体能源和气体能源;按商品性划分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按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划分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
2、我国现行能源统计主要包括能源购进统计、能源消费统计、能源库存统计
3、能源购进统计 包括:
(1)购进量(购进量分两种情况:
一、能源经销企业用于销售的能源购进数量;
二、能源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能源购进数量。计算购进量的能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已实际到达本单位②经过验收、检验③办理完入库手续。购进量核算的原则:谁购进、谁统计)(2)购进量金额
4、能源库存量的核算应遵循的原则(1)时点性原则(2)实际数量原则(3)库存量的核算,以验收合格、办理完入库手续为准,未经验收或不合格的,不能计入库存(4)能源生产企业产品库存和能源经销企业用于经营销售的库存按照能源的所有权原则统计 第二节 财务统计
1、财务统计根据会计制度的不同分为(1)企业财务统计(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
2、企业财务统计包括(1)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2)企业损益财务统计(3)企业工资、福利、增值税财务统计
(1)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主要反映企业拥有的资产、承担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状况,是进行国民经济核算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础资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包括资产合计、流动资产、短期资产、应收账款、存货、产成品、在建工程、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原价、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原价、折旧、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无形资产 负债包括负债合计、流动负债、长期负债 所有者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合计、实收资本
(2)企业损益财务统计主要反映企业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分配情况,是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计算企业增加值的基础资料。收入-费用=利润(亏损)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成本和费用包括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利润及分配包括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利润、总额、应交所得税(3)企业工资、福利、增值税财务统计主要反映企业从业人员收入和增值税交纳情况,是企业损益及分配的补充指标,为计算企业增加值提供相应的基础资料。工资包括应付工资总额、主营业务应付工资总额 福利费包括应付福利费总额、主营业务应付福利费总额 增值税包括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销项税额
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包括年末资产、上年结余、本年收入、本年支出、收支结余、经营结余
(1)年末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第六节 劳动统计
1、劳动是进行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劳动统计主要内容包括从业人员统计、城镇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统计、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统计、劳动生产率统计
2、工资总额构成: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第七节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1、固定资产统计的基本概念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它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2、固定资产统计的对象与范围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对象是指在报告期内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单位和城乡居民。固定资产的统计范围包括:城乡建设项目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和国防、人防建设项目投资。
3、固定资产统计的主要内容
(1)建设项目统计(2)投资完成额统计(3)资金来源统计(4)新增固定资产统计(5)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统计(6)房屋建筑面积统计(7)投资经济效益统计(8)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
4、固定资产统计调查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除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外,对其他部分均采用全面调查方法。其中,对城镇私人建房投资,国防、人防基本建设投资,由主管部门组织调查搜集资料报统计部门,其他由统计部门组织实施。第八节 人口统计
1、人口统计概述
人口统计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是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统计是指搜集、整理、分析有关人口现象和数量、反映人口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状况及其变化工作的过程。人口统计数据是反映一国国情、国力的重要指标。
2、我国现阶段人口统计的主要任务
(1)搞好经常性人口调查和人口普查,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提供有关人口情况的统计数据
(2)对国家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统计监测
(3)对人口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我国人口变化的特征和规律(4)对人口发展进行统计预测,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3、人口统计的主要内容(1)人口统计调查指标(2)人口统计住户调查指标(3)人口统计综合汇总计算指标
4、人口统计的调查方法及组织方式 人口普查采用按常住人口登记的原则,人口普查表分为普查表短表和普查表长表两种形式,普查表长表根据国家规定的办法,抽出10%的户填报,其余的户填报短表。第六章 城乡住户调查与价格统计 第一节 城镇住户调查
1、城镇住户调查的统计调查单位为城镇住户
2、城镇住户调查的主要内容(1)城镇居民家庭成员基本情况(2)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3)城镇居民家庭现金收支(4)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5)城镇居民家庭非现金收入
3、国家城镇住户调查方法
城镇住户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 经常性调查户要求每年轮换1/3 城镇居民家庭非现金收入每月填报,年末一次性上报,其他内容采用日记记账方法,每季上报一次。
全国及省级资料全部采用超级加权汇总方式,定期生成国家或省级综合资料 第二节 农村住户调查
1、农村住户调查是国家的重要统计调查项目之一,是通过对农村居民家庭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调查,反映农村居民的生产、收入、消费、积累和社会活动情况的统计调查项目。开展农村住户调查的目的是监测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监测农村居民建设小康生活和摆脱贫困的进程,为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家宏观决策部门研究制定农村经济政策和决策提供依据;为国民经济核算和价格调查提供基础数据,为社会各界提供机关统计信息。
2、农村住户调查的主要内容
农村住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居民所在村的发展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居住情况、人口与劳动力就业基本情况、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技术应用情况和农村居民收入、支出情况。
3、国家农村住户调查方法
样本抽选原则为以全省农村抽样调查县所辖村为总体,抽选满足多主题调查需要的调查村。样本容量的确定按照逼近法原理,根据多变量与单位规模成比概率抽样的样本容量计算方法,用MPPS抽样程序计算出所需的大样本容量和各单项所需的样本容量。抽样方法为(1)建立大样本抽样框(2)对称等距方法抽选出调查村(3)随机起点,等距抽样方法抽选调查户
县级样本的确定采用扩充法、拟合法和包容法解决县一级的代表性问题 样本轮换为五年一个周期,每年轮换20% 现场调查:现金收入与支出、实物收入与支出资料通过被调查户记账取得,其他调查内容采用访问调查的方式,在季末或由调查户进行一次性访问调查取得。
第三篇:中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练习题
1.以下关于国民资产负债表中平衡关系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资产=负债+净值 B.金融净资产=资产负债差额-非金融资产
C.资产负债差额=非金融资产-负债
D.国民财产=国内非金融资产合计+对外持有金融净资产(增减符号与等式左边相反)
2.以下指标中,不能反映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是()。
A.垦殖率 B.耕地生产率 C.可耕地利用率 D.森林覆盖率
3.一些城市定期监测和公布的空气质量指标,这在环境统计指标体系中属于()。
A.环境压力指标 B.环境状态指标 C.环境反应指标 D.背景指标
4.文盲率是()文盲人口占同年龄组人口数的比率。
A.14岁以上 B.15岁以上 C.16岁以上 D.18岁以上
5.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A.既是专题分析,又是宏观经济分析 B.既是专题分析,又是中观经济分析
C.既是综合分析,又是宏观经济分析 D.既是综合分析,又是中观经济分析
6.定量分析应当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两者关系中()。
A.定量分析是最重要的 B.定性分析是最重要的C.定量分析是基础 D.定性分析是基础
7.2006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2831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4.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A.对两个指标的评价都属于相对比较
B.对两个指标的评价都属于相差比较
C.对第一个指标的评价属于相对比较,对第二个指标的评价属于相差比较
D.对第一个指标的评价属于相差比较,对第二个指标的评价属于相对比较
8.某地区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为0.5,表明()。
A.该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偏大 B.该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比较平均
C.该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小 D.无法做出正确判断
9.欲对某企业的资产负债率(62%)和产品销售率(95%)进行相对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影响,分别取上期同行业的平均水平60%和96%作为这两项指标的标准值。正确的处理结果是()。
A.62%÷60%,95%÷96% B.60%÷62%,95%÷96%
C.62%÷60%,96%÷95% D.60%÷62%,96%÷95%
10.对于非单向变化的指标(如通货膨胀率),较为适宜的综合评价方法是()。
A.直接综合法 B.加权平均综合法 C.综合记分法 D.距离法
参考答案:
1.C 2.D 3.B 4.B 5.C 6.D 7.C 8.A 9.B 10.D
第四篇:2017年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冲刺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做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是()。
A.抽样调查 B.典型调查
C.重点调查 D.问卷调查
2.经济普查以从事()产业的企业事业组织、机关团体和个体工商户为对象。
A.第一、第二和第三 B.第二、第三
C.第二 D.第三
3.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对矿山、油田、森工局、电网等企业按其活动的同质性来划分产业活动单位,而不强调地点的同质性。只要不跨(),并且属于同一种活动的,就合并成一个产业活动单位。
A.省、自治区、直辖市 B.地、市、州、盟
C.县、市、区、旗 D.乡镇、街道
4.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一个()单位从事两种以上的经济活动,则按其中全年销售收入最大的来确定其行业属性。
A.工业、建筑业
B.工业、批发零售业
C.建筑业、交通运输业
D.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
5.根据《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不属于非公有经济。
A.私有经济 B.港澳台经济
C.外商经济 D.集体经济
6.所谓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是各产业的()的比重。
A.不变价增加值增量占不变价GDP增量
B.现价增加值增量占现价GDP增量
C.销售收入增量占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增量
D.固定资产投资增量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量
7.农业统计范围覆盖我国境内各种经济组织、各个系统的农林牧渔业生产单位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但不包括()。
A.农业企业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
B.非农单位附属的农业生产活动
C.军委系统的农业生产活动
D.农业科学试验机构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
8.在我国农业统计中,不作为耕地面积统计的项目是()。
A.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的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三年的耕地和当年的休闲地(轮歇地)
B.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并附带种植桑树、茶树、果树和其他林木的土地
C.沿海、沿湖地区已围垦利用的“海涂”、“湖田”等
D.专业性的桑园、茶园、果园、果木苗圃、林地、芦苇地、天然或人工草地
9.欲统计全国2008年汽车的产量和产值,应选择()作为调查单位。
A.汽车生产企业 B.汽车销售企业
C.汽车配件生产企业 D.汽车修理企业
10.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具体包括()等三个部分。
A.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在制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B.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对外销售中间产品(半成品)价值
C.本期对外销售成品价值、对外销售中间产品(半成品)价值、在制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D.本期对外销售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在制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答案:1.A 2.B 3.A 4.B 5.D 6.A 7.D 8.D 9.A 10.A
第五篇:最新中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精粹试题
判断题:
第1题
建筑安装工程投资额一般按预算价格算。
正确答案:
1第2题
在岗职工不包括内退职工。
正确答案:1
第3题
企业管理费用中包括利息净支出。
正确答案:0
解析:利息净支出是财务费用的内容.第4题
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中的全时人员,是指在报告R﹠D活动的工作时间占全年工作时间的80%以上(含80%)的专职人员。()
正确答案:0
解析: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中的全时人员,是指在报告R﹠D活动的工作时间占全年工作时间的90%以上(含90%)的专职人员。
第5题
商品零售价格的调查,代表规格品的选择应选中的工业消费品必须是合格品。
正确答案:1
解析:代表规格品的选择原则:价格变动趋势有代表性、零售量较大、选中的规格品之间具有较强的异质性、生产和销售前景较好、选中的工业消费品必须是合格品,产品包装上有注册商标、产地、规格等级等标识。
不定项选择题:
第6题
某省统计局在对所辖某县工业统计数据进行巡查,发现该县许多工业企业存在虚报数据情况,工业统计数据质量整体严重失实。该县分管统计工作的县领导对全县统计活动有督查职责,但并未发现上述严重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
请回答:
下列选项中属于统计执法检查机构的有()。
A.国家统计局
B.国家统计局政策法规司
C.国家统计局派出的各级调查队
D.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设立的专门办理统计执法检查事项的内设机构
正确答案:B,D
解析:统计执法检查机构是指国家统计局及其派出的调查队、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专门办理统计执法检查事项的内设机构。按照《统计执法检查规定》的要求,国家统计局设立法制工作机构(政策法规司),负责统一组织、管理全国的统计执法检查工作。
第7题
统计执法检查的对象包括()。
A.有上报统计资料义务的统计调查对象
B.依法组织实施政府调查和管理公布统计资料的人民政府、政府统计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
C.我国境内从事涉外调查的涉外调查机构
D.我国境外从事涉外调查的涉外调查机构
正确答案:A,B,C
第8题
统计执法检查查处统计违法案件要做到()
A.事实清楚
B.证据确凿
C.定性合理
D.程序合法
正确答案:A,B,D
解析:统计执法检查查处统计违法案件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
第9题
该县分管统计工作的县领导所犯的统计违法行为是()
A.违反统计执法检查规定
B.对本地方发生的严重统计违法行为失察
C.违反统计规章的规定
D.违反统计调查证管理办法
正确答案:B
解析:该县分管统计工作的县领导所犯的统计违法行为是对本地方发生的严重统计违法行为失察
第10题
该县分管统计工作的县领导应该受到的是()
A.统计行政处罚
B.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
C.批评教育
D.刑事处分
正确答案:B
解析:对本地方发生的严重统计违法行为失察的,应受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