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报告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报告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此书让我感触颇多,它就像一把金钥匙开启了我苦恼与困惑的心门。作为一名新教师,书中的这100条建议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的帮助是相当大的。在苏霍姆林斯基众多的教育著作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研究30多年的结晶。《给教师的建议》也有一百条建议,其中,选自《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45条,其余55条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中选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能给中小学教师解决教育问题、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建议,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书中每条建议都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现实作为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给予合理的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读了此书,让我深切的认识到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成就关键在于他善于从平凡的工作中,用敏锐的眼光和教育家特有的视觉,去捕捉、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付之不懈的行动,并在行动的过程中总结与反思。这本书是永远的宝典,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第29条建议《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让我感触很多。书中告诉我们,要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这种状态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取决于思维的素养和情感,取决于学生的见闻的广度等。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
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思绪不在书本上,这是在课堂上常见的现象,因此,控制学生的注意力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得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要学会让儿童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相结合。在教学中,单一运用随意注意或不随意注意来完成教学任务是不存在的。随意注意时间过长,会引起大脑疲劳,而每项学习活动,都会遇到困难,所以也不能单靠不随意注意来完成,二者必须交替使用。
在这条建议的阅读中我也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用同一方式进行单调的教学,容易引起学生大脑的疲劳,难以维持有意注意。如果教师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交替使用不同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不但可以使他们减少疲劳,更能引起学生注意,一般来讲,学习时要做到“五到”,学习心理学有这样的调查,发现只听效率为13%,只看效率为18%,只动口效率为32%,如果耳、眼、口并用,效率为52%,如果加上双手不断地自然地做动作(口中还要说或喊叫学到的知识,并内心里相信自己理解和掌握了知识)效率可高达72%,而且不会感到累,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而且教师还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人们感兴趣的东西并不是完全不了解的东西,也不是完全熟知的东西。因此,教师的讲授必须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把新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对于课堂纪律方面要具有严肃性,从而来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服从一定活动任务的,对活动的意义和结果理解得越深刻,责任心越强,就越能产生注意的决心,就能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学习是复杂而辛苦的活动,会遇到困难和干扰,只依靠不随意注意难以完成学习任务。为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把注意力贯注在所要学的知识上,老师必须严格课堂纪律,培养学生自觉的、有目的的注意能力。在集中学生注意力方面还得排除多余注意干扰,稳定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场所要单纯固定。所谓单纯,即将无关的图书杂志放在视线之外,各类必须的书籍文具放在固定的地方,以免因寻找而中断学习。这就好像烧锅炉,冷却之后再加热又得费去许多时间。而在固定的场所学习,容易定下心来。学生一旦坐在自己的书桌旁,就很容易和学习的意识联系在一起。心理学上有“防止多余刺激原则”,即尽量防止与教学活动无关的刺激出现,学习环境要求安静,避免过多的外界干扰。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必须发挥教学的智慧,从而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的许多情况是不可预见的,一些突然发生的事情往往吸引着学生的无意注意,使课堂秩序发生混乱,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作为老师,应发挥教学经验和智慧,扭转事态的发展,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走上正常轨道。并外还得运用心理暗示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老师的正面鼓励和引导下会渐渐对自己增强信心,认为自己是能安静地坐下来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所以老师要经常用平和的态度,对学生说“你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你做作业的速度一定会加快的”,“我相信你再坚持一下,会比前些天做得更好”。这样的心理暗示对加强学生的信心很有好处的。
书中第99条建议《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让我了解到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也让我认识到家校联系的重要性。我们认为家长的教育修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书籍在他们的生活里占有何种地位。如果家长热爱和尊重书籍,儿童也就会热爱它们。在家长学校每一次活动时,除了听讲课以外,父母们还听文艺作品的艺术朗读。在绝大多数家庭里,都有一种尊重书籍的气氛,学前儿童有他们的小小的藏书,家长引导儿童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我们认为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设计人”的工作不仅成为教师的事业,也要成为家长的事业。他们不再把儿童的教育看成是采取一连串“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种不断的、非常细心的劳动,看成首先是要使自身的行为完美起来。我们力求使家长通过教育儿童而自己也振作向上,使他们加强对家庭、对儿童的责任感。
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家校联系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教师不但对学生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还有和家长交流沟通甚至帮助其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做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通过学习理解,我感到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要注重换位思考。班主任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特别希望能够取得家长的支持、理解、信任。一旦家长能够理解帮助我们,可能就是很好的资源,一旦家长与我们站在对立面,那很多事情都是比较被动,做起来是吃力不讨好,甚至比较棘手。因此,在家长、教师这两者中,他们之间的角色转换,换位思考,是建立良好家校联系的关键之一,大家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想,可以彼此谅解,达成共识。
第二,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家校联系氛围。营造良好家校联系氛围首先教师要有积极的态度,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其次教师度量要大,要能接纳家长,有时教师会受到家长的批评,责怪,威胁。和家长的合作不是很愉快,我们还是要把家长看作是我们的上帝,彼此信任,消除隔阂,成为合作伙伴,那么一定会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再次是要有实际的行动,主动和家长接触,才能够让家长真正介入学校事务的合作中来。
第三,要注重与家长沟通。与家长合作离不开语言的交流,老师要有诚心和富有爱心,讲话要注意方式,要多表扬孩子的长处和进步。要认真听对方讲话,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要全神贯注于对方,与对方进行视力接触,通过相应的身体语言(如身体前倾,面露微笑,点头,握手)表明你的注意力和兴趣,都集中在对方所讲的内容上。要用开放式的陈述句对对方所表达的意见和情感作反应。要尊重对方,承认对方的意见对解决问题的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就充分说明在新课程背景下,家校互动已经呈现新的态势。我想:当我们合理地开发教育资源的时候,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更深切的领悟了教育的真谛,让我受益匪浅。虽然书中很多的真知灼见自己还未能消化吸收,但是我深深地感受到必须热爱读书,高效读书,快乐读书,在读书中积淀,在读书中成长,不断创新自我,真正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
第二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报告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报告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此书让我感触颇多,它就像一把金钥匙开启了我苦恼与困惑的心门。作为一名新教师,书中的这100条建议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的帮助是相当大的。在苏霍姆林斯基众多的教育著作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研究30多年的结晶。《给教师的建议》也有一百条建议,其中,选自《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45条,其余55条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中选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能给中小学教师解决教育问题、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建议,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书中每条建议都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现实作为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给予合理的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读了此书,让我深切的认识到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成就关键在于他善于从平凡的工作中,用敏锐的眼光和教育家特有的视觉,去捕捉、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付之不懈的行动,并在行动的过程中总结与反思。这本书是永远的宝典,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第29条建议《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让我感触很多。书中告诉我们,要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这种状态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取决于思维的素养和情感,取决于学生的见闻的广度等。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思绪不在书本上,这是在课堂上常见的现象,因此,控制学生的注意力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得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要学会让儿童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相结合。在教学中,单一运用随意注意或不随意注意来完成教学任务是不存在的。随意注意时间过长,会引起大脑疲劳,而每项学习活动,都会遇到困难,所以也不能单靠不随意注意来完成,二者必须交替使用。
在这条建议的阅读中我也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用同一方式进行单调的教学,容易引起学生大脑的疲劳,难
以维持有意注意。如果教师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交替使用不同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不但可以使他们减少疲劳,更能引起学生注意,一般来讲,学习时要做到“五到”,学习心理学有这样的调查,发现只听效率为13%,只看效率为18%,只动口效率为32%,如果耳、眼、口并用,效率为52%,如果加上双手不断地自然地做动作(口中还要说或喊叫学到的知识,并内心里相信自己理解和掌握了知识)效率可高达72%,而且不会感到累,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而且教师还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人们感兴趣的东西并不是完全不了解的东西,也不是完全熟知的东西。因此,教师的讲授必须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把新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对于课堂纪律方面要具有严肃性,从而来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服从一定活动任务的,对活动的意义和结果理解得越深刻,责任心越强,就越能产生注意的决心,就能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学习是复杂而辛苦的活动,会遇到困难和干扰,只依靠不随意注意难以完成学习任务。为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把注意力贯注在所要学的知识上,老师必须严格课堂纪律,培养学生自觉的、有目的的注意能力。在集中学生注意力方面还得排除多余注意干扰,稳定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场所要单纯固定。所谓单纯,即将无关的图书杂志放在视线之外,各类必须的书籍文具放在固定的地方,以免因寻找而中断学习。这就好像烧锅炉,冷却之后再加热又得费去许多时间。而在固定的场所学习,容易定下心来。学生一旦坐在自己的书桌旁,就很容易和学习的意识联系在一起。心理学上有“防止多余刺激原则”,即尽量防止与教学活动无关的刺激出现,学习环境要求安静,避免过多的外界干扰。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必须发挥教学的智慧,从而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的许多情况是不可预见的,一些突然发生的事情往往吸引着学生的无意注意,使课堂秩序发生混乱,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作为老师,应发挥教学经验和智慧,扭转事态的发展,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走上正常轨道。并外还得运用心理暗示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老师的正面鼓励和引导下会渐渐对自己增强信心,认为自己是能安静地坐下来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所以老师要经常用平和的态度,对学生说“你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你做作业的速度一定会加快的”,“我相信你再坚持一下,会比前些天做得更好”。这样的心理暗示对加强学生的信心很有好处的。
书中第99条建议《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让我了解到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也让我认识到家校联系的重要性。我们认为家长的教育修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书籍在他们的生活里占有何种地位。如果家长热爱
和尊重书籍,儿童也就会热爱它们。在家长学校每一次活动时,除了听讲课以外,父母们还听文艺作品的艺术朗读。在绝大多数家庭里,都有一种尊重书籍的气氛,学前儿童有他们的小小的藏书,家长引导儿童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我们认为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设计人”的工作不仅成为教师的事业,也要成为家长的事业。他们不再把儿童的教育看成是采取一连串“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种不断的、非常细心的劳动,看成首先是要使自身的行为完美起来。我们力求使家长通过教育儿童而自己也振作向上,使他们加强对家庭、对儿童的责任感。
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家校联系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教师不但对学生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还有和家长交流沟通甚至帮助其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做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通过学习理解,我感到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要注重换位思考。班主任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特别希望能够取得家长的支持、理解、信任。一旦家长能够理解帮助我们,可能就是很好的资源,一旦家长与我们站在对立面,那很多事情都是比较被动,做起来是吃力不讨好,甚至比较棘手。因此,在家长、教师这两者中,他们之间的角色转换,换位思考,是建立良好家校联系的关键之一,大家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想,可以彼此谅解,达成共识。
第二,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家校联系氛围。营造良好家校联系氛围首先教师要有积极的态度,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其次教师度量要大,要能接纳家长,有时教师会受到家长的批评,责怪,威胁。和家长的合作不是很愉快,我们还是要把家长看作是我们的上帝,彼此信任,消除隔阂,成为合作伙伴,那么一定会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再次是要有实际的行动,主动和家长接触,才能够让家长真正介入学校事务的合作中来。
第三,要注重与家长沟通。与家长合作离不开语言的交流,老师要有诚心和富有爱心,讲话要注意方式,要多表扬孩子的长处和进步。要认真听对方讲话,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要全神贯注于对方,与对方进行视力接触,通过相应的身体语言(如身体前倾,面露微笑,点头,握手)表明你的注意力和兴趣,都集中在对方所讲的内容上。要用开放式的陈述句对对方所表达的意见和情感作反应。要尊重对方,承认对方的意见对解决问题的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就充分说明在新课程背景下,家校互动已经呈
现新的态势。我想:当我们合理地开发教育资源的时候,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更深切的领悟了教育的真谛,让我受益匪浅。虽然书中很多的真知灼见自己还未能消化吸收,但是我我深深地感受到必须热爱读书,高效读书,快乐读书,在读书中积淀,在读书中成长,不断创新自我,真正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
第三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报告
小谈区别对待——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工作是最有意义、最令人向往的工作。”正是在这种坚定信念的引导下,师出语文师范的他用了3年的时间,自修完了学校所有学科的教科书和主要的教学法参考书,包括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和历史,因为他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校长。在他看来,校长要领导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必须要具备教学计划里所列的各门学科的知识。他自学课本,关注各学科的新成就,还阅读遗传学、自动学、电子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科学著作。最为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会了学生们热爱学习、热爱阅读、热爱劳动,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甚至是那些一度被认为是智力低下的学生,也在他的帮助下获得了高等教育的机会。他就是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也就是《给教师的建议》的作者。
《给教师的建议》里有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写给中小学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建议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等方面。既有理论根据、又有实际的案例,还有老师和学生的现身说法,读来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在书里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我感受到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们的尊重、相信和关怀,这让我感动之余也十分庆幸,在我成为教师的道路上有如此伟大的人物做榜样,这更坚定了我的信念和面对困
难的无所畏惧。
要说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感悟,决非寥寥几千字就能说得清道的明我的,因此我就看完后关于区别对待这一方面的问题谈谈我自身的理解。乍一看,区别对待放在教育上,大家自然而然的会联想到这样一些现象:某位老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关爱有加、嘘寒问暖,对成绩垫底的同学经常冷言冷语、爱理不理;班上富二代、官二代犯错时总能得到老师的网开一面,班上家庭条件差的同学却会遭到老师的处处为难,还有许多的现象都会被我们抨击为“区别对待。”
我现在想说一些我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中体会到的一些区别对待的优点。与孔子说过的“因材施教”相类似,苏霍姆林斯基也表示“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是学生是不存在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情况自然各不相同。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成长环境等许多因素的影响都会组成不同的学生个体,他们或许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反映能力,又或许是缺乏记忆力的锻炼和培养而思维迟钝,总而言之,学生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当我们看到一些学生在记忆时显得十分笨拙,也不应该表现的十分惊讶,甚至说些类似“从来没见过这么笨的学生”之类的话,因为这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如果我们遇到的学生个个都是思维迅速、反映敏捷的,那也许才是应该奇怪的吧!
“学习上的成绩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对这
个学生而言,90分也许是很不理想的,但对另一个学生来说,70分便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了。“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我们要善于观察,才能确定每一个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才能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要求。对于善于思考的学生,我们给他们一个方向,让他们自己去找路径;那些无法很好理解学习题目的同学,我们要从浅层次开始,让他们慢慢的跟上。
不要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达到一样的水平,勉强的让思维缓慢的同学接受高度的知识,那只会适得其反。当他们努力的听讲,却仍然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时,他们的内心会产生失败感,甚至是羞耻感,这些都会导致他们最终因为害怕学习而放弃学习。我想,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事情。
区别对待学生,需要我们事先对学生的了解。这不是一次家访、几次随堂测验便能解决的。区别对待的实施需要我们用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去发现学生的不同之处,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区别对待的优势,同样也做了许多的工作。他为学生们整理了几千套不同学科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他为了解学生们的智力水平提前到还未上学的适龄儿童家了解情况;他还为了如何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水平进行研究,等等。现在的我们固然无法像他一样,可以有那么多的实际行动,但我相信,当我们成为教师的那一天开始,我们便能有一个舞台,让我们尽情的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为了那一天的到来,让我们通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眼睛,看看教师的世界,让我们做好最完美的准备吧!加油!同学们!未来的人民教师!
第四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报告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报告 -兴趣的秘密何在
前不久,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尤其是书中的兴趣的秘密所在的这一篇章,深深地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折服了。
苏霍姆林斯基从17岁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他之所以从教,是因为受到启蒙女老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的影响,励志要成为像这位女老师一样有渊博学识的教师,后来一步一个脚印,从教师成为了教育家。他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他的教学思想是提倡“要思考,不要死背”主张理解性记忆,知识要学生内化,善于自主思考,而不是机械的记忆和重复。对学生教育要循循善诱,通过讲故事、说道理的方式要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挽救困难生,对有的学生“特殊奖励”,具体的问题具体对待。他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研,有鲜明的独创性和革命精神,不拘泥于传统的陋习,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具有执着的教育理念和顽强的工作作风。从他的身上,我感到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及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该忘记肩负的理论研究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
读完这个书后,真的有些惭愧,以为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得不错了,已经尽力了。可读过这本书后,真的意识到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也不够了解,自己在很多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好庆幸,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本好书。
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它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进教育大师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他用30多年的时间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他闪烁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教育工作者干渴的心灵!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学生的兴趣是潜在的,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与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为何刚入学的孩子对学习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却越来越少?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从细小方面入手,不可放过任何一个“刺猬”。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教给孩子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激发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还给我们指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比如现在用的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其次,教师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在头脑中的保持,同时也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比喻,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比作是师生建立的一座高楼,当教师将新的知识这块砖递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放在哪个位置,并且它还应该站在远一点看看,这块砖与上一块以及整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能将这块砖(新的知识)放好。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工具。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我想,今后,读书将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觉得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读完这本书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而我却还没有细细地去品味,着实无地自容。我将秉承大师建议中写道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挤出时间,继续拜读这位大师的经典,吸取经验,反省自己,完善不足,让自己在阅读中找到思考的乐趣,在教育中享受教育的快乐。
第五篇: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岚水中学:贾玉洁
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成为一个符合社会、家长以及学生要求的好教师,成为我们急需解决而又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我深有感触。
第一,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丰富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就是说,教师要读书。把有感触的教育随笔或设计独特的教学案例多看几遍,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摘录下来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这就是读书,每日不间断地读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多姿多彩的,才能像那位历史老师那样“用终生的时间备课”用大约
15分钟的时间现场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听课的老师入了迷,才能给学生的永远是新鲜的营养,这才是读书的关键---读以致用。
第二,做一名有人情味老师。作为教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善待犯错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不断犯错,不断改错才是一个儿童的成长。针对犯错的学生,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如果色厉内荏的批评,孩子可能会吓哭也可能会采取抵抗不说,不如我们先平心静气之后再与之交谈。其次,是让孩子改正错误。找准原因,了解想法之后,就要让他明白犯错就要改错,这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肯定。一颗宽容的心就能减少学生否定自己、胆小自卑、信心不足等教育遗憾。只要从言行上耐心教育,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缺点,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品德的养成。正如文章中所讲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 一中精神”,只有把这种具有人情味的宽容贯穿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才能培养良好品的人,这是我从中体会到的。
第三,要学以致用。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谈到:“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这里就为知识做了一个准确的定位:学的目的就是运用,只有用才能体现学会,只有善用才显灵活,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谨记:"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的交流生动中,不断地活来。
第四,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
对于学生的教育,除了平时的教育教学外,主要还是照顾后进生的成长,安慰、扶正他们幼小的心灵,不至于幼小的心灵变得枯萎和凋谢。他们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了一个警戒的哨兵,不把自己的真实的内心世界流露出来。这时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细心、爱心、耐心感化他们,突破这一岗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所以我要在今后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主动地探索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失;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生命质量,做一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