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着眼城区学校特色创建有效提升学生品德修养
着眼城区学校特色创建有效提升学生品德修养
【摘 要】学校工作德育为首,为了促进慈溪市城区各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有效性和创新性,以“创特升格”为契机,着眼城区学校特色创建,有效提升学生品德修养。
【关键词】城区学校;德育特色;目标引领;过程管控;成果分享;后续拓展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125-02
社会经济实力在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在提升,部分人的思想道德却有滑坡迹象。唯利是图的“向钱看”思想潮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态,缺乏爱心与责任感等不健康思想和现象不断涌现。在此不良环境的影响下,中小学生弱小的心灵受到波及和影响。作为城市窗口的城区中小学校尤其值得关注,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为了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正视现状,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强城区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工作德育为首,“立德树人”已然成为各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有些学校在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却流于形式,蜻蜓点水,敷衍了事,德育工作的主动性、深刻性和实效性不够。为了促进慈溪市城区各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有效性和创新性,要以“创特升格”为契机,着眼城区学校特色创建,鼓励城区各校积极创建“德育特色学校”,有效提升学生品德修养。
一、目标引领,各领风骚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当代中小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栋梁和希望,良好的道德思想素质和端正的道德品行是学校对每一位学生的期盼,也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共同的使命。为了拓宽德育工作渠道,丰富德育内涵,扩大德育受益面,实施“目标引领、各领风骚”的工作策略,让城区中小学在同一目标指引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创德育工作满园春色之局面。
“一个目标”就是“城区各中小学力争在三年之内创建成为德育工作特色学校”。为了深入开展中小学思想德育工作,有效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养,从2014年起,组织开展了城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特色学校”创建活动,要求各校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科学实施,确保实效。
“各领风骚”是指“各校在开展特色创建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校一品,各领风骚。” 城区所有中小学积极行动,纷纷踊跃参与到此次的德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中,开拓思路,因校制宜,或根据当地文化历史,或依据学校人文背景,纷纷挖掘校本德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德育特色工作,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一年来,城区中小学各所学校已经初具各自特色,其中不乏亮点。例如,以“白云小天使”志愿者队伍为阵地、依托名人文化的“学名人,做名人”、“动漫引领品行,绿色润泽童年”等德育项目具有新意和品位。可以看出,许多学校在创建活动中用足心思,他们都能够紧紧围绕创建目标,精心挖掘资源,形成自主品牌,创新思路,独具特色,各领风骚。
二、过程管控,力促实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各校在集思广益、自主创新中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德育特色项目。要让各校撒播下的德育种子发芽、茁壮、开花、结果,过程管理成了最为关键的一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根据以往经验,一些学校在工作开展上存在着虎头蛇尾现象,开始轰轰烈烈,结尾冷冷清清,甚至不了了之。因此,为了使德育特色学校创建这项有意义的事情顺利实施,要加强过程管控,力促实效。
多样性是管控的一个最基本的规则。在特色创建活动管控过程中,采取了监督、跟踪、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监督是管理过程持续最长的一种功能,大凡人都是缺乏工作的自觉性与持久性的,因而需要对城区各所中小学定期或不定期进校调研,以监督了解创建工作开展的进展状况,促进原初方案正常、有序实施。对个别研究力量较为薄弱的学校定期跟踪、指导,以帮助他们找到工作顺利开展的突破口,或者帮助他们随时调整创建方向与方案,或者在研究策略上给以必要指导。譬如,在阶段调研中,笔者发现城区的一所小学创建项目为“红十字教育”,一所初中特色项目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一个阶段后,感觉这个项目太大、太宽泛,不具独特性和新颖性,笔者就给他们出谋划策,引导分析学校内部、周边特色资源,发挥自身优势,重新设计创建方向,选定特色项目,缩小研究的契入点,一所学校选题为“寻觅博爱的踪影,争当博爱小天使”,另一所学校将项目调整为“拓宽心理教育平台,唤醒沉睡心灵”。这两个选题切入口小,操作性强,更利于学校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提高活动的有效性。调整创建方向和项目后,两所学校重新拟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依据方案分步骤实施,自我感觉不错,效果优于先期。
管控的目的是通过管理和调控提高实效。活动实施后,对各所学校创建特色项目及研究方案进行详细学习和了解,对他们申报项目进行合理分类,并踏校逐个进行指导、交流想法,即时了解、把握他们的研究进展,以及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促进提高创建实效。
三、成果分享,提振影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全市创建工作稳步开展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使创建的成果在分享中不断扩张。慈溪市城区中小学德育创建的果实已经初步显现,为了使德育工作成就不断丰富影响,将一些学校的优秀经验提炼分享,以点带面,树立榜样,示范引领,提振影响。
例如,城区一所学校在创建“知行合一,层级训练,践行美丽人生梦”特色品牌活动中由点到面,从班级辐射到全校,扎实有序地开展学生德育工作,收效甚佳。笔者就在该校召开现场汇报活动,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具体实用方法,将活动中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硕果与大家分享,首先制定“行为规范层级训练目标”,接着将“行为规范内容具体化”,创编“一日常规三字歌”,编写校本教材,然后在“每日一歌”、“每周一练”、“每时一导”、“每月一秀”等系列活动中将详尽的德育规范内容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之中,做到“知行合一”、“层级训练”,日积月累,逐现成效。活动结束后,各校纷纷学习、效仿,在全市形成较大的影响力,推进了该校德育特色的进一步深化,促进了其他各校特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对于一些在德育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形成的典型经验及时开展阶段总结,组织现场经验推介会、创建活动推进会等活动,对学校的典型做法、成功经验,在全城区进行交流推广,成果共享,通过典型引路,示范辐射,让特色成果学校提振影响,让全市所有城区学校学习先进,促进自我提升,提高全市城区德育工作水平攀登新台阶。
四、后续拓展,持续效应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德育特色学校创建永无止境。德育工作特色学校创建活动不能像一阵风,需要持之以恒,巩固前期成果,拓展后续工作,让创建工作的成果不断发挥功效,在时间的长河中保持和发展,产生持续效应。
三年创建时间只是一个整体推进阶段,目的是让所有城区学校形成共识,统一行动,全体参与。在这三年中,每年12月底对城区所有申报学校进行评估,通过实地察看、座谈交流、资料审阅等方式进行对各校特色项目评估考核,根据评估结果,对成效显著、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学校给予表彰并授予“德育工作特色学校”奖牌。
创建活动没有结束时间表,将无限期地开展好这项工作,对已经获得“德育工作特色学校”的实行持续管理,每年组织一次复评,复评不合格的学校将被摘牌并在全市通报,对复评合格的学校继续保留荣誉。这项措施使得已经获得该项殊荣的学校不能躺在原有成绩上休息,不得停滞不前,他们必须以此为起点,以此为契机,后续加强研究,拓宽研究范畴,拓展研究内涵,提升研究品质。各校必须克服惰性,主动开拓创新,不断注入新鲜元素,使创建活动始终充满活力,激活德育品牌产生持续效应,从而推动德育教育工作不断走向长久、深入。
“道德是真理之花。”做一个称职的教育管理者,精心培育好学生道德这片园林,让道德之花永远盛开,道德芳香溢满人间。
(编辑:易继斌)
第二篇:创建学校特色 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创建学校特色 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个性,就没有特色;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特色,就很难有大的发展。可以说,追求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是现代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黄冈市许多学校在创建特色,办精品教育作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如黄州区实验小学的“和谐教育”、考棚街小学的“规则教育”、第二实验小学的“创造性教育”、路口小学的“金色童年教育”、西湖中学的“个性发展教育”、一中的“成功教育”、聚星中学的“名人激励教育”等,都独具特色,在育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创建特色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困惑,存在不少难以理清的问题。
下面,笔者就如何把握学校特色的内涵,创建学校特色和办好学校精品教育作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一、关于对学校特色认识上的困惑
一所拥有真正特色的学校,就是一所个性化的学校。办学个性化是学校的追求。因此,许多学校都非常注重特色建设。有些学校把特色建设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抓手,为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目前人们在理解学校特色上存在许多困惑。有人称之为“教育特色”,有人称之为“特色教育”,还有人称之为“办学特色”。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称呼?它们的内涵一样吗?一些名校校长宣称:学校在任何一个项目上都有自己的特色,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还是在环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新设项目,以及科技教育、铜鼓乐和足球等,都是学校的特色,学校的问题不是没有特色,而是特色太多。这种看法正确吗?有少数学校,打着特色旗号,招收特色班学生,大肆敛财,其所谓的特色,无非是所在学校相对优势的项目。这些项目是真正的特色吗?
现在的问题是,几乎每个校长都说自己的学校有特色,但逐个拜访这些学校,却给人以“千校一面”的感觉。诚然,学校容易使人产生“千校一面”的感觉,正如美国著明学校教育研究权威约翰.古德莱德教授所言:“学校是不同的,但学校教育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学校在他们的管理系统和人际关系是不同的,但学校教育在任何地方都是大同小异的。”古德莱德和他的调研组在美国各地选择了38所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和高中,并访谈学生、家长和教师,总共有1016个班级接受观察,1350位教师、8624位家长和17163位学生接受调查访问,最终发现学校之间存在着“奇怪的,难以描述的雷同”,如“座位的安排、使用的教材、教师的角色、学生的角色和教学方法”均大致相同。古德莱德认为,这种学校教育模式并不是各学区和各州所提倡的教育政策的直接反映,“看过大多数州对学校教育的指导方针之后,我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这个领域是一个概念的沼泽地。”尽管有教育政策的支持,允许不同的办学模式,但在古德莱德看来,许多模式仅仅是理念或概念层次上的,远远没有变成实践层面上真实的东西。上述材料说明,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存在“千校一面”的情况,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其实也说明,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特色相当不容易。
那么,到底如何理解并创建学校特色呢?
二、正确把握学校特色的内涵
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学校特色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如著明教育学者孙孔懿先生的看法,就有代表性,他认为所谓学校特色就是“办学主体刻意追求逐步实现的学校工作某一个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品质。”综合他们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可以对学校特色概念作如下规定:学校特色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风貌和办学风格。所谓“独特的”是指一所学校最突出、最典型、最具个性的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作风。所谓“优质的”是指学校从实际出发,不断地对群体规范、舆论和内聚力进行质优化,不断地提高办学各要素及其结构关系的整体优化水平,使办学处于更优状态,以追求更佳的办学效益。这是学校特色的核心。所谓“稳定的”是指形成某种学校特色后,不断改革内部不协调、不完善的状态,克服非优质因素,使已形成的特色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步的提高,标志着学校特色的定型与成熟。
学校特色具有四个鲜明的特征:
1.优质性。教育的优质性是学校特色的基本属性,它是特色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教育质优化的外显。正是因为有了教育的优质化,才会有高度的持久的办学效益和社会信誉,才会得到公众的承认和仿效,显示出学校特色的生命力。综览全球,世界第一流大学为人类培养了大批世界公认的优秀人才。从1904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象英国的剑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等著名大学培养的人才,几乎成为诺贝尔奖的主要得主。据1946年至1981年的统计,世界上获诺贝尔奖的人有70%是在著名的大学中。在我国,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校训而著称于世的天津南开中学,以其独有的学校特色,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我国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院、工程院中有32名院士的中学时代是在南开中学渡过的。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学校在这一实验研究中,有效地开发出蕴藏在学生身上的,特别是后进生身上的“潜能”,使他们获得成功。这些学校正是由于实现了教育的质优化,使学校特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独特性。独特性是特色的基本属性,也是特色的决定因素。“独特”是指学校教育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风格。孙孔懿先生认为,学校办学特色既可以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也可以表现为“人多我少”,“人有我无”。这里所指的,就是他的独特性。“独特性”要求我们在发展特色时,必须独辟蹊径,强调“用心”和“创意”。因办学独特,成功的例子也不少。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办的晓庄师范学校的特色,正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思想的体现。他把培养合理人生作为教育的宗旨,强调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开发,从而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被誉为“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的上海建平中学,以其独特的办学风格而闻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去研究“建平现象”。
3.稳定性。学校特色是学校领导和全体员工在某一方面长期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结果。如果学校工作者朝三暮
四、见异思迁,根不可能形成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在其探索、实践、完善的过程中,尽管办学者需要不断修订方案,但其宗旨和最终目标应当是清晰、稳定的。学校特色的形成殊为不易,它往往需要几代校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因此,新校长在上任时,保护学校特色,正确把握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但有相当一部分新校长不知其中奥秘所在,为显示自己能耐,往往“新官上升三把火”,搞自己的一套,对原有学校特色进行毁灭性的打击。这种现象无助于学校特色的稳定和发展,应加以避免。当然,经过了一个很长时期,随着内外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特色形成后仍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当非优质因素增长到一定限度时,原来的特色就会失去。在办学中创造特色后绝不能掉以轻心,要继续发展完善特色,不停顿地进行质优化,攀登新的高峰。这说明,学校特色的绝对的稳定是不可能的。
4.认同性。“独特”、“稳定”、“优质”这三个内在标准是否达到,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评价。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特色不是自封的,而是社会认可的结果。换言之,并非某某学校打出某某特色的旗号,就必定具有某种特色,只有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特色。正如孙孔懿先生所言:“任何一种真正的学校特色,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学校自诩的,也不是靠有偿新闻加工的,而是货真价实,有目的、有计划、有过程、有成果,经得起检验的。”
三、创建学校特色应理清的基本问题
创建学校特色时,应理清几个认识和实践上的基本问题。
(一)特色外显与素质内化的问题
1.特色是需要外在标志的。特色的外显正是特色的个性张扬。学校特色外显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就是学校的文化氛围。办学特色明显的校园,总是以其鲜明的校园文化为外显的。这种外显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理念的策划。如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等,摒弃“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之类雷同词汇,而提倡个性化表述。如有一所书法特色学校,在校门口最醒目的地方展示了他们的办学理念:“做一个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并提出了他们的“两项工程”:打造墨香校园,营造书香校园。(2)建筑,包括校园建筑的整体布局、外观造型等等。如学校将花坛做成方形与圆形组成的图案,意为“不依规矩,何以成方圆”,建筑本身就蕴含着文化。(3)景点,包括雕塑、长廊、假山、池塘等。如在以大阅读为特色的学校,他们的长廊造型就是一本翻开的书册。(4)校园布臵,如让每一块墙壁说话,黑板报、墙报等等。(5)显性的成果展示,包括教师的相关论文与学术文章、学生的作品、媒体的报道等等。如作文特色学校,学校每天在电子广告屏上播放一篇学生佳作。
2.特色更重要的是要内化为素质。内化为素质,就是融入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一种精神,成为一种风格,成为一种文化。特色内化为素质,需要文化的提升。学校的一个优势项目形成之后,学校在花大力气运作的时候,要提升其中的文化精神,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促进人的素质提升。比如,一所以足球为优势项目的学校,要将足球运动所体现出来的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进行大力宣扬,并扩大其外延,将这种精神渗入每一位学生的骨髓,内化为素质。
3.特色外显与素质内化的辩证统一。在创建学校特色的过程中,有人认为,有的特色只能内化,不能外显;有人认为,有的特色,表面热闹,内化很难发展。其实,特色的外显与素质的内化看似矛盾,实为辩证的统一。(1)浓厚的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力量,高品位的特色外显必然蕴含着学校的理念,促进素质的内化;特色外显的过程,也必然能促进素质的内化。(2)素质的内化是特色深层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的目的追求。素质内化的过程能保证特色的高质量外显。特色外显与素质内化相辅相成,特色既是“由内而外的魅力”,又是“由外及内的风采”。
(二)学校特色与学生个性的问题
学校的整体发展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但是,在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中,有时候,学校特色的发展,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1.学校特色表现的是学校的整体风貌,是学校因优势项目而显现的一种办学优势。这种办学优势需要经过长期的打造,形成一定的文化风格,然后深刻地影响每一个师生的发展。办学特色的显性标志之一,无疑是大批特长学生的出现。在这样的学校,在这样的教育中,必然会诞生特长学生。
2.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中,要避免犯“一刀切”的错误。学校特色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学生个性发展是教育的追求,学校特色发展是为了学生更好发展服务的。
3.努力开拓多元选择途径,处理好学校特色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矛盾统一。从整体的学校办学而言,现代教育主张多元,为学生创造多元选择的空间,就是给学生以个性发展的空间。从小处而言,一所学校的一个办学优势,也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小项目”。比如,学校发展艺术特色,以多元选择的理念指导特色发展,学校逐渐地形成了剪纸、撕纸、布贴画、京剧脸谱画、书法、二胡、合唱等多种的“微型课程”。课程因学生需要,根据学校的师资情况及地方的教育资源而开设,越开越多,逐渐拓展了多元选择的艺术特色之路。没有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不会有学校特色的健康生动发展;而学校的特色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许多更广阔的空间。使学校特色与学生个性和谐统一的发展,是目前学校特色发展中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学校特色与常规工作的问题
在学校特色与学校常规工作的关系上,有这样三种认识,第一种观点认为,先要有特色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做好常规工作;第二种观点认为,先要做好常规工作,才能再来谈特色的发展;第三种观点认为,常规与特色应该齐头并进,在做好常规工作同时发展学校的特色。第三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在认识上要避免这样的误区,就是把学校特色与常规工作割裂开来。特色发展与常规发展的关系,我认为不是什么“先后”的问题,而是“共生”的问题。特色,就是在常规基石上的腾飞,对常规工作的超越;特色,也给常规工作带来生机,带来卓越。特色与常规共舞,才能演出学校发展的连台好戏。
1.学校特色是使常规工作整体推进的强大助力。一所薄弱学校,如果把眼光瞄准“合格”而不是追求卓越,那它只能流于平庸;把学校的明天定向于“稳定”而不是“发展”,因为“薄”而忽略了“特”,很可能会“日薄一薄”。相反,我们很多原本相对薄弱的学校,就是在推进特色发展的过程中,其常规管理也颇见特色——常规管理本身就是需要特色的。比如,我们的美术特色学校,将学生的儿童画作品布臵校园环境,校园的常规管理水平在特色发展中整体提高。囿于常规的“常规”是低层次的常规,常规因特色而亮丽。
2.常规发展是特色发展的厚实基础。特色发展要为学校常规发展服务,常规发展体现的是学校的主体内涵。离开常规发展的所谓的“特色发展”即使赢得一时的名声,也不会有长远的发展。“一俊遮百丑”的现像至多只能是昙花一现。
3.在学校特色发展中看教师特长发展与教师常规工作。抱着常规不放,就常规来做常规的教师,做一百年也还会是一个常规教师,他也许不是最糟的教师,但他成不了最优秀的教师。而舍弃常规,一味地标新立异,乃至违背规律行事,最后也将是一个失败的教师。教师应将常规工作看作是特长发展的基础工程,将特长发展看作是对常规工作的一种丰富与超越——而超越不是“绕道”。比如班级卫生工作,那是一个常规工作,但很多班主任会创造出许多非常规的法子来做好这个常规工作,这样的班主任就是在完成常规工作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越。
(四)特色发展与学生发展的问题
在特色学校发展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一些学校,学校特色较为鲜明,围绕特色开展的活动有声有色,甚至名声远扬。但是,如果我们更深入了解这里的学生,就会发现,他们在基本的学习上显得底气不足,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不如人意。我们不能给这样的学校以很高的评价,他们的校长就纳闷:我这不是特色吗?也有这样的一种教师,他们自己有一套足以证明自己的特长与个性的“成果”,但他们的教育、教学实绩却较为逊色。我们对这样的教师并不满意,他也糊涂了:我毕竟是有特长有个性的教师啊!
在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特色发展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1.学校特色的发展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育目标是育人。离开了学生的素质发展而谈学校特色发展,这样的特色发展往往是取决于外在的力量(如宣传、包装、架空实践的“纸上谈兵”、外来力量的“经验总结”等等),这样的学校也许有时会通过一定的途径造就一定时间内的轰动效应。但不是教育的真正追求。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也应是全体学生素质发展的过程,任何特色的构建与发展,都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向教育的目标靠近。
2.学校的任务是育人。学校走特色之路,特色形成过程中,学校要设计切实的教育目标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学生的基本素质,那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校要对特色予以最切实的重视。特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精神、文化,要迁移、影响到学生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因此,学校在特色创建过程中,切忌只见“特色”不见人。学校构建特色目标,要放到育人的教育目标中来观照;而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也要依托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
(五)特色创建与教育公平的问题
追求卓越和实现公平是民主社会的两项基本原则,也是学校教育的两项基本原则。因此,学校特色除了应该追求优质教育外,还应当反映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指学校公平地照顾学生的学习利益,不仅仅是向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还包括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要,向学生提供不同的条件,给予学生不同的待遇,评估学生不同的智能方面的成绩。具体而言,学校的各项设施和活动,均应本着公平原则,谋取学生的最大的学习利益。因此,创建学校特色时,固然应当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展一些有针对的活动,但也要注意公平原则,切莫只考虑少数学生的利益,更不可以以此为代价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利益。现在,有许多学校一旦拿下“特色学校”的称号,马上就会办“特色班”,由于不注意教育公平原则,“特色班”会演变为“特权班”,进入这类班级的学生享有种种特权,而普通班的学生则没有,这种现象应当避免。
(六)创建特色与依规办学的问题
中小学在创建学校特色时,要切忌表面化和肤浅化。有些学校创建特色动机不纯,或者以某项特色“一俊遮百丑”,借助特色掩盖学校其他工作的不足;或者一二三四罗列一大堆“特色”,借助特色吸引生源甚至于大肆敛财。还有些学校在创建特色时,曲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和教育目的,学校投入大量资源来追求某些功利性的狹獈目标,而漠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甚至抵制教育法规。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发展学校特色的健康之道。
学校特色创建必须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和教育目的。整体而言,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和教育目标为依据的。学校特色的创建和发展也不例外,它必须符合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和教育目的。凡是不符合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和教育目的的活动,均不能称为特色。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如果学校眼中只有某些狹獈的目标,而忽视了全面发展教育,哪怕这所学校取得了一些成果,也不应该提倡,因为它不是真正意义的特色。例如,某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采取军队式的魔鬼训练手段,企图培养某个比赛项目的体育选手,因而违背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所以其训练过程和训练成果,都不可称之为“特色”。
【参考文献】
[1]孙孔懿:《学校特色的内涵和本源》 [2]闫德明:《学校发展的战略定位与特色设计》 [3]陈建华:《论学校特色的内涵及其创建原则》 [4]王宗敏:《对办学特色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 [5]吴名氏:《关于办学特色发展过程中几对矛盾的思考》 [6]互联网:《要处理好创办特色学校中几个关系》 [7]因特网:《浅论“办学特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第三篇: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理念和师德修养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理念和师德修养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个作风严谨、关系和谐、士气高昂、团结奋进的战斗环境,一个优美、洁净、文明的校园环境,可以转化为多层次的、多种形式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长期的、连续的,可以极大地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可以有力地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推动“人本和谐教育”建设。在此问题上,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力度。作为学校的领导群体,其良好行为、模范作用、以身作则本身就是一道无声的命令,这种非权力的影响力,是激发下属积极性、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最好的催化剂,也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风向标,因此,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全体干部时刻高标准、严要求、寻不足、找差距、重整改、狠执行、尚廉洁、能垂范、勇争先,时刻以高昂的士气、严谨的作风、过硬的素质、廉洁的形象成为广大教职工的表率,才能推动“书香”大环境的形成,才能有效提升学校师德建设水平。
第二,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和学校制度建设,打造依法办学、依法执教、依章管理的大环境,并将学校管理与教师考核挂钩。通过学校管理与考勤挂钩,与业务成长挂钩,与工作绩效挂钩,与班级量化挂钩,与阳光学校建设挂钩,与师德师风建设挂钩,与常规检查挂钩,与教研能力挂钩,与教学管理挂钩,与学生安全挂钩,与“生评师”结果挂钩,并利用学校、功能室、班级三级督查机制,严要求、狠落实、勤检查、抓典型、促后进、重整改、强反馈。这样,就形成了制度约束、领导管理、同事互助、学生反馈、家长认可、自身纠查六力合一的考核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师德建设的开展。
第三,营造充满阳光与活力的“书香型”学校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荡涤人的胸怀,所以要充分重视学校软环境和硬环境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一是要求全体教职工多读、多看、多听教育界名人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同时树立学校的“模范”,打造“名师”,用鲜活的事迹、生动的事例去感染、鼓舞教师,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和事去施加直接、深刻、快捷的影响,努力营造“学榜样、赶先进”的良好氛围;二是对学校硬环境责任到班、责任到人,并利用每一个可以利用的宣传阵地,强化学校和班级文化建设;三是不间断举行各种体育比赛、书画展、演讲比赛、主题教育等活动,并将每次活动过程、结果、开展情况、日常保持情况等进行综合排名,与班主任考核挂钩、与班级考核挂钩,从而提高教师努力干好工作的源动力,推动师德建设;四是构建和谐校园氛围。在严格与和谐相结合的“人文管理”模式下,积极倡导敬业、勤业精神,倡导宽容、谦让与尊重,倡导换位思考,推行情感教育,从而积极构建和谐的干群、同事、师生关系,在相互影响、相互鼓励、相互关爱和相互尊重中提高师德修养。
第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家长学校建设,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实现家长、学校、教师、学生勤沟通、多了解、变方式、学方法、互补台、成合力,打造学生健康成长平台,借以带动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树立学校形象,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