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道县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工作情况汇报(正)
通道县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工作情况汇报
通道侗族自治县县人民政府
2008年8月5 日
通道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怀化市最南端,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全县总面积2225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242个行政村,居住着侗、汉、苗、瑶等13个民族,总人口22.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1.3%,其中侗族人口占78.3%,是湖南省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革命老区县。县域内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有林地面积15.38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814.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6.5%,比全国高 60个百分点,比全省高21.5个百分点,素有“森林公园”和“天然氧吧”的美誉,2007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是少有的生态绿洲和旅游休闲胜地。
2003年,我县开始实施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工作。五年来,我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探索具有通道特色的生态建设之路,生态创建工作已初见成效。现将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工作开展情况
(一)打造和谐人居环境,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农村环境明显改善。五年来,我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 的基本思路,加大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建设的投入,已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先后实施了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工程、农村清洁工程、文明生态村建设工程等10项工程,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也明显提高。截止2007年,完成了4个生态文明村、2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整治任务;全县共建沼气池5322口,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利用率达32.1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5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尿处理率达85%、资源化率达65%;村镇卫生厕所普及率达36.05%;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89.9%。
二是城镇环境显著改观。五年来,以建设“文明卫生城市”为动力,按照“城镇景点化”建设思路,实施了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加大了城建投入。五年来,全县共投入城建资金5.7亿元,相续实施了县城亮化、美化、绿化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13.85平方米,县城面积由1.8平方公里扩容至3.2平方公里,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加强了城管执法。针对城区卫生脏乱差,市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县政府组织环保、公安、工商、建设、城管等部门联合执法,重点查处占道经营、违章建筑和广告牌,使街边环境污染、噪声扰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县环境保护局加强了对医疗废水废物的监管,督促县人民医院建成了医疗废水处理系统,对医疗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开展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工作。2007年,对城区饮用水源地渠水河取水点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禁止在取水点周边堆放垃圾、建养猪场和游泳等一切污染、破坏 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治理了一批污染企业。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污染企业严格实行“关、停、并、转”,全县共关闭和取缔“十五小”企业近20家,关停4家砖窑厂,特别是2007年依法关闭了两家污染严重、高能耗的矿热炉工业硅生产企业。通过限期整改、达标治理等措施,神华林化、鹏程硅业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生产能力、生产技术和治污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开展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城镇大气、噪声、地表水环境质量全部符合相应的功能要求;城镇生活固废处理率达75%,危险固废处理率达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35.80%;城市气化率达72%;城镇单位GDP能耗稳定在1.25吨/万元。
(二)大发发展生态经济,经济社会实现高效发展 五年来,通道县立足县情,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发展思路,依托“两个原生态”,加快旅游名县、林业强县和畜牧大县建设。共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7.3亿元,实施了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31个工程项目,确保了生态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是积极发展生态工业。按照环保集约的要求,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生态工业,重点发展小水电、林化、森工企业。在加快环保技术推广,积极帮助污染企业转型,将企业治污和企业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如神华林化(原枫华纸业)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治污技改工程,引进了科技含量高的木质素生产线,基本建成了木质素深加工、保湿性 复合肥、松节油生产为一体的化工生产体系,实现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是努力实施生态农业。一是实施绿色农业。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展基地建设和品牌创建,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态效益。五年来,农林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57.47%;农药、化肥施用强度分别下降到1.84公斤/公顷,236.30公斤/公顷;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上升到90.80%,共完成土地整理面积0.75万亩,建成标准农田3万亩;全县已完成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个,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6.3万亩。二是发展生态养殖。到2007年底,全县奶牛养殖达456头,优质牧草种植面积3.51万亩,猪、牛、羊、禽饲养量达26.17万头、9.7万头、7.3万只和385万羽,分别增长10.8%、3.7%、6.4%、5.5%。
三是大力开发生态旅游。我县有着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红色文化三位一体的丰富的旅游资源。我县按照“突出文化,依托生态,融入桂林”的发展思路,全面加大旅游产业开发力度,着力打造旅游大品牌。投入200余万元,完成了全县旅游总体规划,并聘请湖南省建设设计院对万佛山—侗寨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整体开发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完成了向国家建设部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所有程序和工作,只等待国务院的审批。投入近300万元,用于万佛山一侗寨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百里侗文化长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加快民族生态 文化资源的开发,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大品牌。县委、政府将2008年作为“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年”,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电影《月亮》已由深圳电影制片厂在皇都侗文化村拍摄完成。县里还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5年共投入近2000余万元用于旅游环境建设,旅游环境达标率为100%,2007年全县接待游客达36万余人次,创旅游产值8000余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此基础,我县切实加大了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了生态安全工程、退化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环境保护完善工程等一大批环保工程项目,环保投资占GDP比例达到1.10%。退化土地治理率从2002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89.50%(同比,下同);水分生产率从1.23公斤/立方米上升到1.38公斤/立方米;受保护地区面积由9.40 %提高到21.62%,矿山复垦率从16.67%增加至90%。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81元增加到1603元;单位GDP水耗从943吨/万元,降至517吨/万元。
(三)围绕创建重点,营造和谐发展氛围
一是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25个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参合率达到82.6%;立足深厚的侗文化资源,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计划生育成绩显著,多年来一直是全省计生工作一类县,200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8.85‰。
二是着力推进依法行政,维护良好的发展秩序。县委、县 政府从解决“三最”问题入手,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行政,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5年来,无重大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很好地处理好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实现了稳定基础上的大发展。
(四)建设生态林业,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是全面推进造林绿化工程。为全面推进工业原料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县委、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的决定》(通委„2006‟21号)文件,发动了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参与造林绿化。一是认真完成林业建设任务。2007年市里下达我县工业原料林建设任务为42000亩,经林业部门检查验收,全县完成工业原料林建设面积50033亩,超额完成19.1%。二是强化激励机制,促进工业原料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我县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县政府每年预算安排102.5万元,对20.5万亩地方公益林实施补偿。三是开展了创绿活动,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长防林建设工程,5年来,年均造林5万亩,义务植树40万株,单位绿化率达到80%以上。到2007年底,全县共创市级绿色医院1家,省级绿色学校2所,市级绿色学校3所,市级绿色单位6个,市级绿色家庭16户,县级绿色家庭79户。
二是建立了省级自然保护区。万佛山丹霞地貌区全区总面积达168平方公里,区内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已记录的维管束植物189科606属1310种,有包括中华水韭在内的珍稀濒危 植物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种,是第四次冰川时期的生物“避难所”,是中生代至第四次植物演化的见证,也为地球历史上板块事件提供了佐证,区域内有11个植被型51个群系,植物群落具有地带性常绿阔叶林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身发育特点,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和生态价值。为发挥保护区的生态功能,我县加大了保护力度,2000年10月,万佛山自然保护区正式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2003年11月我县成立了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领导为副组长,发改、环保、建设、农业、国土等42个部门主要领导任成员,及时协调、解决生态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政府协管副调研员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日常生态创建工作管理,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督查各项工作的落实。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系。
二是强化目标考核。县政府建立了《生态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制度,将创建生态示范县工作纳入县直机关和各乡镇年度“双文明”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县政府在每年初召开的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给县直机 关和各乡镇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为了狠抓落实,县里加大了督查、考核力度,做到奖罚分明,对年度内发生重大污染和生态破坏或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单位和个人实行“一票否决”。
(二)以规划为龙头,健全创建机制
一是制定规划。规划是生态创建的龙头,在生态县创建工作中,我们紧紧把住这个龙头不放松。2004年6月,由华中农大编制的《通道县生态县建设规划》通过了省、市有关专家的评审,2005年经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提出了通道县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和目标,确定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间表。各部门、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也制定和完善了行业生态发展规划。
二是健全制度。为使生态创建工作落到实处,我县健全了《生态环境建设协调会议制度》,《督办检查制度》、《通道县生态县建设奖励办法》、《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等相关制度,为生态示范县建设提供了政策与制度保障。从2005年开始,每年至少召开6次协调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生态建设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碰到的有关问题。县人大、县政协也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生态建设调研,对生态建设工作进行视察,提出建议、提案,真正做到了生态创建高位推进。
(三)严格依法行政,高态势环保执法
为了推动通道县的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上新的台阶,坚持把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常抓不 懈。在项目环保审批中,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项目环保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新的污染源产生。同时,加强对原有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从严监控“三废”排放,积极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环保执行率和“三同时”率均达到100%。县人大常委会多次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2007年,县人大常委会又组织企业老板开展了《环境保护法》座谈会,进一步增强了各企业、厂矿老板的生态环保意识。
(四)充分整合资源,高强度宣传发动
一是媒体宣传。充分发挥媒体资源优势,在通道县电视台开辟“生态”专栏,对重大生态建设活动及项目进行跟踪报道,并制作播放生态示范县创建专题片,编制《工作简报》30期,及时通报生态建设动态。县生态创建办开设生态建设知识专题讲座。二是活动宣传。组织开展了“保护母亲河,建生态家园”志愿者行动、“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世纪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行”等活动,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把生态环保理念向纵深推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三是资料宣传。通过制作宣传标语牌、印发了生态保护宣传资料进行宣传。共印发了生态保护宣传资料10000余份。四是教育宣传。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课程。县委党校每年举办的科干和中青培训班都开设了生态环保课程。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尽管我县生态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思想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干部群众对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参与生态的积极性不强。
二是资金紧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二期工程等关键性项目目前尚在做前期工作。
三是配套机制有待加强和完善。我县是国扶县,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导向的经济政策和制度、生态建设效益补偿机制等相关政策和考核办法不健全,也无力落实补偿款。
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推进“生态观念突变”。我们将把观念转变作为生态创建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以加快实现思想观念现代化为目标,引导干部群众树立起牢固的生态意识、创新意识和全局意识,敢于自加压力,敢于负重奋进,敢于挑战困难,用好的作风解决好生态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加快推进“生态城建突破”。我们将按照“城镇景点化”的建设思路,围绕打造山水园林式侗族生态旅游精品县城的目标,切实加快县城扩容提质进程。同时,坚持“以城带镇”发展战略,加快重点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产业支撑,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力争年均城镇建设投入1亿元以上,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
(三)加快推进“生态旅游突起”。我县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是实现大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将牢固树立大品牌、大产业的理念,围绕打造侗文化圣地,建设中国最美丽侗乡的目标,着力将通道建成为一个集侗族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民族生态旅游县,树立通道旅游知名品牌形象,推进旅游产业的异军突起,加快实现富民强县目标。
(四)加快推进“生态工业突进”。立足县内资源的优势,坚持走“农业工业化”之路,集中精力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上谋求大跨越、大发展。坚持走龙头企业带动战略,重点是要抓好100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10万亩牧草种植基地、1万头奶牛养殖基地、10万头肉牛养殖基地、5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和1万亩无公害果蔬基地建设,努力实现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的同步发展,快速推进。
第二篇:创建生态示范社区工作汇报
创先争优,构建优美乡镇 科学发展,改善人居环境
—旬邑县XX社区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验收组领导:
近年来,我们XX社区党工委、管委会立足自身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工作首要位置,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就此项工作,向各位领导作以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XX社区位于旬邑县东南部,距县城15公里,东与土桥镇毗邻,西与县城相接,211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辖13个行政村,3185户,1360人,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4万亩亩。果园面积1.5万 亩,为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百强乡镇。镇区人口1764人,占地面积3000亩,建筑面积23.2万平方米,全为砖混平房和楼房,现主要街道为南北方向呈“一”字型,长1000米,宽22米,沥青路面,路灯林立,规划合理,环境优美,驻地有社区党政机关、学校、卫生所、幼儿园等单位,各类集体和私营商业门店72多家。区域经济发展快,辐射地域宽广,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2011年全社区完成省级生态乡镇各项指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地表水、空气、声音环境质量均达到环境规划要求;社区生活污水处理
率77%,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77%;社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85%;无重点工业污染源;无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3%;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均控制在标准之内;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达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2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97%,森林覆盖率达72%;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种植(养殖)面积的比重占60%。农业生态优良,无水土流失现象,农产品农药残留均在控制标准以内。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强化领导,认真制定实施方案
近年来,我社区经济发展迅速,私营企业不断增加,城镇规模迅速扩大,人口不断增多,给我社区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社区党工委、管委会确立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模式,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的目标和要求,把生态环保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是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为加强环保和创建工作,我社区成立创建省级生态社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任第一副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成员由相关村负责人组成。下设创建办公室,2
负责创建的日常工作。同时,党工委、管委会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环保工作制度和污染源档案,经常性研究部署和检查落实生态环保工作,及时协调解决生态环保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长期规划,使环保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轨道。
二是认真制定实施方案。按照省级生态乡镇的标准要求,我社区结合自身实际,聘请专业人员编制了《XX社区创建省级生态社区工作实施方案》,报经上级环保部门审核同意后,印发给各村、各单位组织实施,使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三是强化考核,确保实效。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对照创建标准不定期对各村创建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协同县环保局、卫生局、农业局等单位加大了对社区创建工作的指导和推动。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走可持续道路
社区党工委、管委会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积极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计划和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治污清洁工程,切实解决农村水源污染等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快社区、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土壤、水源污染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农膜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
机食品的生产。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和以沼气为主的农村清洁能源。因地制宜开展沼渣、沼液和秸秆综合利用,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大力开展环境优美社区创建活动。
(三)推进统筹城乡步伐,规范城镇管理机制
一是投入机制常态化。近两年来,社区街道修筑排水渠3800米,栽植绿化苗木3500株;安装路灯50盏,安装果皮箱80个;完成9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建示范村建设任务,建成村级群众文化休闲广场9个,并配套建设了沼气池、卫生厕所、太阳能洗澡间,推广了节能灯、吊炕,真正实现了环保、节能、生态和谐的目标。并在文化活动广场、健身娱乐广场规划建设了的绿化区;在社区一些路段补植了红叶李、冬青等风景树4000株。对沿街道路两旁的路灯进行了及时的更换、维修;完成了XX垃圾中转站建设任务并启用。
二是综合整治常态化。采取强化日常管理和集中整治相结合的办法,细化环卫工人工作任务和待遇标准,实行全天候保洁;专运垃圾车和洒水车对街区实行定期监管;将街区划分成4个责任区,开展卫生秩序评比活动,并将结果及时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完善街道居民“门前三包”责任制。对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建筑材料、草垛、废品收购点等有碍观瞻的杂物堆 4
放进行了清理整治,对沿路卫生和秩序以村为单位分包到人,实行专人监管,环境秩序大为改观。
三是城镇管理常态化。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包抓路段、机关干部包抓户责任制和班子成员带班的城镇管理值班制度,在镇区管理中加强与派出所、工商所等执法部门的协调,彼此发挥所长,凝聚合力;建立了定期检查、评比和通报制度;落实奖惩机制,树立先进典型,鞭策后进。
(四)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 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型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设施农业、标准化养殖,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
1、农业污染治理方面。主要是号召广大农户向绿色、无公害农业方向发展。在苹果产业上,大力推广以果实套袋、安装果园现代设施、增施有机肥为重点的无公害、绿色苹果技术。在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上,积极推进标准化养殖和秸秆青贮、氨化饲料技术,提高标准化水平。目前,全社区已建“果、蓄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果园5000亩;省级优质苹果示范基地3000亩;推广果园种草8000亩,彻底制止农业面源污染。
2、在居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方面。在13个行政村同时实施“一池”即沼气池,“五改”即改水、改灶、改炕、改厕、改圈工程。社区配备垃圾收集车1辆,建设垃圾填埋场一处,对居民生活垃圾定点堆集、定时处理。对居民生活污水归渠处理,坚决制止对居民生活用水及地表水水源的污染。坚决制止生活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臭气冲天、蚊蝇四起等“白色污染”现象的发生。
3、在荒山造林水土流失治理方面。以林业产权改革为契机,狠抓村镇绿化、封山育林、荒山绿化、绿色通道建设,实施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程,净化水源,减轻水土流失压力,共建绿色和谐家园成效显著。
(五)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创建工作深入人心
开展创建工作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抓好生态环保宣传,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一是大力宣传。利用社村广播、制作宣传栏、悬挂标语横幅等形式在全社区范围内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同时,在主街道、重点村设立永久性生态环保宣传标语,努力营造创建氛围。二是举行生态环保培训。经常性地对社村干部的生态环保国策、政策法规进行培训,增强他们搞好生态环保工作的责任心、事业心。三是组织专题活动。近年来,共组织开展生态环保专题宣传活动15次,参加人数平均150人次,进一部丰富了群众的环保和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的知识,为创建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建省级生态镇以来,我们社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上级要求和先进乡镇的经验,仍有不小差距。下一步,我们决心,认真对照创建标准,继续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从“转变”上出新意。必须带领全社区人民认清环境
建设和环境治理对人类目前和将来生产生活所面临的威胁,从心灵深处彻底改变以往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思想上“破千年之旧俗,树绿化之新风”。
(二)从“引导”上出成绩。必须引导群众转变原有的生产观念,使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使要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自然相和谐。
(三)从“管理”上见效益。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把环境建设和环境治理与当前环保法相结合,纳入法制化轨道,严格管理,照章办事,保护现有成果,挖掘今后潜力。
总之,我们将更加扎实努力的工作,为不断提高我社区的环保工作水平,为把我社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优美社区而继续努力!谢谢!
XX社区管理委员会
2012年5月26日
第三篇:全市生态创建工作汇报
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XX年,我县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立足会同实际,发挥优势,争创特色,扎实推进生态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市生态创建工作综合评比中,我县由XX年的第12位跃居第1位,实现了重大突破。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深入宣传发动,营造浓厚创建氛围
开展生态创建工作是保护生态、美化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创建工作的主体是广大群众,只有全民共同参入,创建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为此,我们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狠抓宣传发动,努力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一是以宣传促共识。广泛利用电视、广播、简报、横幅、标语、宣传单等各种媒介,多渠道、全方位宣传生态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内容和先进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生态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和美好前景,引导他们自觉投入到生态创建活动当中。全年累计在县电视台播放生态创建新闻85条,编印简报9期,制作专栏11期,悬挂横幅56条,张贴标语1100余份,散发宣传资料1万余份。二是以活动促共建。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当中,寓教于乐,乐教结合,让广大群众亲身感受生态创建的重大意义,自觉树立现代生态理念,不断夯实创建工作的群众基础。XX年3月5日,组织全县5000余名志愿者开展了“保护母亲河,建生态家园”大型活动,向全社会发出生态创建倡议书;4月20日,举办了县直机关“生态杯”篮球赛,借势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及生态创建工作的知名度;6月5日,举行了由1XX余名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集会活动,共同庆祝第34个“世界环境日”,使生态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按照“攻难点、扫干净、摆整齐、保持好”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开展了县城综合整治行动,城区环境卫生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广泛开展“创绿”系列活动,在坪村镇方园村启动了“生态文明村”创建试点工作,组织会同二中、若水中学、地灵中学、粟裕希望小学等学校申报“绿色学校”,引导林业宾馆、凯诚矿业公司等单位创建“绿色单位”,完成了高椅乡、团河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申报工作。三是以调研促共谋。在全县广泛开展了“我为生态创建献一计”征文活动,集众人之智,聚众人之力,共同探讨和谋划我县生态创建工作,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文章20余篇。如«努力将生态经济培育成后发展山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努力构筑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等文章先后在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推介效果。
二、注重规划引导,狠抓生态项目实施
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高标准地编制了«生态县建设规划(XX—2020年)»,响亮地提出了把会同建设成为“全国生态县”的奋斗目标。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规划»确定了51个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并采取相关措施狠抓落实。一是将生态创建工作纳入“十一五”规划。把生态县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有关重点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了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的重点发展地位,确立了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场、高椅古民居、生态工业园等12个近期示范工程项目。同时,县直相关部门根据生态县总体规划要求,结合专题规划,把生态建设项目纳入本部门的“十一五”规划和计划,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二是建立规划落实机制。实行“县长全面抓,分管副县长专门抓,相关部门具体抓”的规划实施责任体系,由县生态办负责综合协调,按照生态县建设“三步走”的要求,做好各阶段目标、任务、项目的逐年分解落实,明确各乡镇、各部门的责任,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三是加强生态项目建设。按照每年“安排落实一批、储备推介一批”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项目库管理,加大向国家、省、市争取项目资金的力度。XX年共申报各类重点建设项目22个,落实建设资金3167.6万元,其中贤胜油业等3个项目被列入湘西地区开发重点扶持规划。同时,全县各级各部门都把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列入招商引资优先考虑的范畴,切实加大招商力度。XX年,全县共签约高涌洞电站、大康牧业万头瘦肉猪养殖等18个生态建设项目,引进县外境内资金2.86亿元。四是健全完善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国家投资、地方配套、民间投入、招商引资等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大了国家投资和国债资金的争取力度,增加了县财政配套资金和启动资金的投入比例,并利用市场运作方式,制定和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广泛吸引民间资金投入生态创建。XX年,共筹集资金5400万元,圆满完成了林纸一体化、林业种苗基地、有机食用油开发等10个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生态创建实事项目建设任务。
三、坚持分类指导,着力发展生态产业
在生态创建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经济理念,坚持立足实际,分类指导,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生态效益转化为产业效益,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209国道沿线建立了10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带,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改进耕作方式,保护地力资源。按照“稳杉稳杂,扩松扩竹”的林业结构调整思路,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全县马尾松、楠竹面积已分别达到35万亩和36万亩。目前,全县共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个14.5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6个25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1个25万亩,形成了竹木、草食牲畜、柑桔、蚕桑、花卉苗木、中药材、优质稻、无公害蔬菜、烤烟、茶叶、辣椒等11大优势农业产业带。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按照发展新型工业的要求,多方筹集资金,大力改造技术简单、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能耗高、效益低的企业生产线,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资源增值链。宝庆恒达公司在原有生产规模、工艺水平的基础上,投资4200万元进行环保治理与平衡配套等技改扩建工程,将成为我县第一个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贤胜油业公司投资XX万元实施技改工程,建成年产1.5万吨木本精炼植物油生产线,年产值可望达1.5亿元以上。按照“木头财政向水电财政转变”的战略构想,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切实加大小水电开发力度,鼓励外资和本地民间资本投入小水电开发。XX年,成功引进并启动了高涌洞电站、塘翁电站、广坪电站、长岭电站等10余个小水电建设项目,总投资达7000万元。总装机容量1.5万千瓦、总投资1.2亿元的若水电站建设进展顺利,第一台机组即将并网发电。同时,还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按照环保有关规定,严把项目审批关,新建项目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污染企业,采取过硬措施,实行“关、停、并、转”,全年共关闭和取缔“五小”企业56家。特别是重点突出对5家市控企业的治理,关闭了长城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对金裕、汇森公司实行停产整顿。为此,尽管县里每年损失税利近300万元,但我们认为,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付出再大的牺牲也值得。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重点依托鹰嘴界自然保护区、高椅古民居、粟裕故居、侗苗文化等资源,坚持把生态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开辟了民俗风情、自然生态、农村休闲等旅游项目。通过异地举办画展、设置宣传栏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强力打造会同生态旅游品牌,一项充满希望的新兴产业正在崛起。四是大力发展生态城镇。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县城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绿城”工程,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造绿与清洁活动,基本形成了城、山、水、绿相融合的生态县城新格局。
第四篇: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街道办事处工作汇报专题
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街道办事
处工作汇报
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街道办事处工作汇报2007-02-18 09:42:10
红旗街街道办事处位于xx市红旗街120号。南至川口桥,北到陕煤建司俱乐部,东临漆水河畔,西靠王益乡十里铺村。总面积2平方公里。下辖四个社区居委会(川口、红旗、育才、翠溪},七个家属委员会,驻区单位107家,人口总数51200人。有残疾人587人
几年来,街道党委、办事处按照创建全国残疾人示范区的要求,不断探索残疾人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在残疾人工作的组织建设、生活保障、康复服务,劳动就业、素质教育、阵地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为残疾人平等参与
社会创造良好内外部环境,推进了街道残疾人工作的发展。
一、重视残疾人工作,优化创建工作组织网络
多年来,街道党委、办事处始终重视残疾人工作,认为残疾人事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要义不容辞地做好这项工作,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1、摆上位置,定期研究。街道党委、办事处始终把残疾人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街残联定期开会研究解决创建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管理上形成街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两个层面。街残联负总责,具体指导,责任到社区,任务到人,做到工作有布置,任务有落实,平时有检查,年终有评比,扎扎实实干到位。
2、健全组织,形成网络。为残疾人服务必须有组织、有队伍。在组织建设上,我们不断完善组织网络。即:街残联、社区居委会残疾人工作领导小组、社区残疾人协会。在队伍建设上,建立一支特别能工作的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队伍。即:街残联有专职干部、残疾人专职联络员、社区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和残疾人联络员。形成了我街办上下贯通,运行灵活完整的组织网络,为残疾人工作全方位,高标准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规范管理、建立制度。残疾人工作要有章可循,要有良好的机制和完善的制度来保证。我街办制订了四项制度保证残疾人工作落到实处。一是目标责任制度,把残疾人工作纳入街、社区建设工作的责任目标,定人、定岗、定要求。二是定期分析制度,明确残疾人事无小事,只要出现问题及时研究、协调,在组织上物质上给予支持和保证。三是突发事件访视制度,凡是残疾人遇到突发事件、突发疾病和特殊困难的残疾人的“三访”制度,主动为残疾人排忧解难。四是检查评比制度,每年我们结合半年和年终检查,对残疾人工作进行
综合评比,有效地保证残疾人工作深入扎实地开展,使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二、重视残疾人工作,优化创建工作资源环境
残联工作是街道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区政府的要求,我们坚持将残疾人工作融入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资源共享。着力推进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1、投入资金、建立阵地。残疾人生活在社区,社区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2002年,我们在红旗和翠溪两个社区投资十万元,建立了为社区居民提供的文体活动站,购置了健身器械和为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器械,使社区居民和残疾人就地就近得到锻炼。2005年,在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我们将创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融入社区建设中,以此为契机,在川口社区依托“星光计划”工程,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起了川口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形成了街残联办公室、残疾人服务站、志愿者助残联络站、残疾人康复站合一站式为残疾人服务的工作模式。经过一年来的努力,现在我街道残联的“一办四站”充分发挥其职能,让残疾人找到了“家”的感觉。
2、融入社区,参政议事。残疾人事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区建设,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今年,在社区班子换届改选中,我们积极推荐优秀残疾人进入社区居委会班子,经过民主选举在新一届社区居委会班子中有了残疾人,我街有24名残疾人进入社区议事委员会,有15名残疾人当选为社区成员代表,12名残疾人担任了中心户长。在2003年的抗击“非典”战役中,有35名残疾人参加了消毒小分队,有101名残疾人参加了社区治安巡逻,清脏护绿。残疾人工作融入了社区,使残疾人参政议事能力得到提高和有效的发挥。
3、创造环境,整合资源。开掘培植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载体,营造为残疾人服务的环境,是街办事处在创建工
作中的一个重点。首先街办事处积极开发驻地区单位把为残疾人办的事做实,建立残疾人连心服务卡热线电话,第一时间段无偿或低偿为残疾人维修破损房屋;地税、工商、武警部队与残疾人结对子,开展帮扶。其次是利用社区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环境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组织残疾人开展“携手共创美好生活,新世纪的强人你好”活动,使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能力得到增强,积极参加到社区建设中来。
三、为残健共奔小康,优化创建工作服务平台
残疾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没有残疾人的小康不是真正意义的小康。多年来,街道党委、办事处,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为残疾人共奔小康铺路搭桥。
1、注入扶贫基金,开展救助。每年街办事处都要拿出3万元资金,注入街道扶贫基金,对残疾人急需解决的困难给与帮助,每年固定为特困残疾人提
供生活扶助。仅2004年我们就对28户残疾人进行了夏季慰问、冬季救济慰问和扶助,累计金额达2万余元。
2、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我街道将无业和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先后为127名特困残疾人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为96户残疾人办理了解困卡,做到应保尽保。另外,我街还与29个志愿者团体单位,248名志愿者开展“一助一”、“二助一”活动,结对帮扶48人。使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3、千方百计安排残疾人就业。残疾人是一个特别困难的群体,由于功能缺陷,他们的就业机会较少,残疾人就业就成为街道和社区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去年,我们在社区安排了35名残疾人从事治安保卫、废品回收、自行车修理等公益性岗位。他们的劳动得到社区和广大群众的认可。广开残疾人就业之路,起到了安置一人、解救一家、影响一片的效果。
4、实施法律援助,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到不公正的伤害。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街办事处聘请一名专业律师,义务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并坚持每月一天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和援助,使残疾人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127名残疾人发放了法律援助卡,解决了涉及残疾人房屋拆迁、劳动争议、继承收养等问题。社区残疾人在看车时,居民因个人对自行车管理不善而丢失,并要求残疾人赔偿,在街残联与和法律部门共同协调下,维护了残疾人的利益。
在创建全国残疾人示范区的工作中,作为街办事处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使残疾人得到了实惠,推动了我街道残疾人工作不断发展。但距离创建工作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以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街道为契机,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努力开创残疾人工作
新局面,团结带领残疾人与健全人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第五篇:怀化市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工作纪实
生态怀化 魅力五溪
怀化市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工作纪实
怀化市古称“五溪”,位于湖南省西南部,自古就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地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确定的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地区之一的湘黔渝鄂边境山地的主体地带。自2003年以来,全市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抓手,努力探索适合生态良好、经济后发展的南方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全市26项创建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生态示范区三类地区标准,已有11个县(市、区)先后通过了湖南省环保局组织的全国生态示范区现场考核验收。
以生态调查为基础,科学编制规划,构建生态示范市建设总体框架
早在2002年,怀化市率先在全省完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2003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怀化入列全国第八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2003年底,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出台《关于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的决定》,提出创建生态示范市--国家环保模范城--生态市的“三步走”战略目标。2004年8月,完成了11个专题规划和13个县(市、区)分区规划,2004年12月13日《怀化生态市建设规划》通过了园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评审。《规划》确立了重点建设领域的目标和任务,128项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2005年3月《规划》经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同年6月,市政府正式颁布实施。2006年9月,市第三次党代会将“生态立市”作为怀化发展战略之一。2007年,市委、政府又提出“坚持永续发展、打造生态怀化”的努力方向。2008年7月,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又提出“构筑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战略,进一步丰富了生态创建的内涵,有力地推动了生态示范市创建工作。
以强化组织为保障,明确目标责任,建立生态示范市建设长效机制
创建伊始,怀化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顾问,市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推进生
态示范市建设工作。各县(市、区)、相关部门也相应成立了生态创建组织机构,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创建组织领导体系。市委、市政府将生态创建列入 “三个文明”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政府行政效绩考核范畴,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科学制定考核奖励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政绩和单位评优创先的重要指标,定期开展检查督促,年终严格实施奖惩,逐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相关部门落实,创建机构督促,社会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有效地推进了生态示范市建设。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狠抓措施落实,打好一场生态创建的攻坚战
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五年累计投入33.5亿元,怀化城区新建一批路桥,亮化改造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新修了五溪文化广场、香洲广场、天星广场,启动了太平溪综合治理工程;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医疗固废处理中心投入使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正式运行,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1%上升到42.3%;治理了中心城区燃烧散煤锅炉、大灶,城区空气优良天数由264天提高到359天;开展了城区主干道禁鸣,城市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新增城市绿地648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3%。2008年10月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取得圆满成功。
结合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建设,逐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突出沼气建设、开展村镇环境整治活动,已投入2.07亿元新建沼气池6.9万口,建成沼气示范村100个;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等生态示范亮点。共投入1.65亿元,先后解决94.71万人饮用水安全,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81.3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8.4%。全市已有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4个和省级生态村80个,并有16个乡镇和19个村正申报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
狠抓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试点。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耗项目上马,积极推动“节能减排”,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技术升级。全市工业新上项目环评率及“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47家重点企业限期治理全部完成。在主要行业和重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试点,培育了金大地、恒光化工、湘维公司等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全市单位GDP能耗由1.47吨标煤/万元下降到1.17吨标煤/万元,单位GDP水耗由953立方米/万元下降到345立方米/万元;环保投资占GDP比例由0.7%上升到1.8%。
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工程建设,生态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农产品绿色认证蓬勃兴起,全市大宗农产品优质率达52%;建成工业原料林、中药材、果蔬茶等优质产业带38个、基地380万亩;新建雪山食品、海联果蔬、大康牧业等规模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3家;全市共有有机食品4个、绿色食品19个、无公害农产品118个,完成产地认定356万亩。将生态旅游开发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现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17个。全市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9个,2A级景区达到6个,旅游环境达标率100%,洪江古商城、会同高椅古村分别入选“中国十佳古城”和“中国十佳古村”。芷江、通道、新晃获“中国最佳旅游休闲县”称号。2008年底,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亿元。
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严格依法行政,为生态示范市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五年来,市政府相继出台《怀化市公益林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切实加强生活饮用水源地表水源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十一五”市控重点企业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工作意见》、以及《舞水河怀化段环境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有效地打击了破坏森林资源行为,规范了舞水河管理;围绕生活饮用水源保护、造纸水泥行业整治、打击非法排污、乱采乱挖等开展专项行动1.3万余人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37余起。在新建项目上,严格把好生态环保关,坚持做到“四不批”和“八不准”,全市共否决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建设项目29个,淘汰关闭重污染、高能耗企业89家。主要污染物砷和镉提前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减排任务。2008年COD和SO2减排综合排名分列全省第一和第三位。
以社会宣传为先导,引导公众参与,营造生态示范市建设良好氛围。
广泛开展“倡导绿色文明,建设绿色怀化” 生态创建主题宣传活动,特别是开展了生态摄影、演讲、征文比赛以及系列创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有效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于生态创建的积极性。全市共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2所,省级绿色学校43所,省级绿色社区3个,省级绿色家庭17户,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4个、省级生态村80个,16个乡镇、20个村已申报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市级绿色机关123个,绿色学校174所,绿色小区28个,绿色宾馆13家,绿色家庭594户,绿色医院17家。文明的生产方式、绿色消费方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市正在逐步形成。
爱乡,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正因为这种情感,我们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