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未来科学大奖:让科学家重回舞台中央

时间:2019-05-14 08:38: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年中国未来科学大奖:让科学家重回舞台中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年中国未来科学大奖:让科学家重回舞台中央》。

第一篇:2017年中国未来科学大奖:让科学家重回舞台中央

2017年中国未来科学大奖:让科学家重回舞台中央

【素材回放】

2017年9月9日下午,有“中国版诺贝尔奖”之称的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奖金各为100万美元。

施一公

施一公的获奖评语:表彰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

施一公1967年生,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主要运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细胞

/ 5 调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

潘建伟

潘建伟的获奖评语:奖励他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

潘建伟1970年生于浙江东阳,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潘建伟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该领域有国际影响的学者,特别是在量子通信、多光子纠缠操纵和冷原子量子存储等研究方向上做出了系统性创新贡献。

许晨阳

许晨阳的获奖评语:表彰他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做出的极其深刻的贡献。

许晨阳,1981年生于重庆。2013年成为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2008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从事代数几何研究。【素材解读】

世间万物皆在变化之中,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是亘古不变的科学真理和人类对科学的孜孜追求——

/ 5 这个梦想让我们不囿于方寸之地,而是要仰望苍穹,将短暂微渺的生命融入壮丽开阔的世界中。“让商业反哺科学,用科学成就未来”,带着这样的信念,一批为大众所熟知的科学家、投资人和企业家们搭起了梦想和现实之间的“最后一英里”——构成这“最后一英里”的并非冷硬的电缆和光纤,而是对科学的专注和对社会的关怀。而未来科学大奖,旨在“启蒙科学精神、唤起科学热情,影响社会风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科学”。奖励在大中华地区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让科学家成为偶像和时代英雄;同时鼓励中国的年青人与孩童,以科学的态度和向往,闯进新世界,成为未来的脊梁,进而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提升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建立科学观。【适用话题】

在中国本土一样可以作出世界级的研究成果 传播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文化、营造科学氛围 科学兴国的知识情怀,科技报国的盛世华章

民智强则科学强,科学强则中国强。推动科学,成就未来,现在正是最好的时代

唤起中国社会对科技前沿趋势的关注与了解,并通过奖励在科学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华裔科学家和科技梦想家形成整个社会对科学家的尊重与推崇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科学梦。这样的梦想让我们不满足于俯瞰脚下的方寸之地,而是要仰望苍穹,让一己短暂微渺的生命融入到更壮丽开阔的世界中去 【素材锐评】

重奖科学家,让科学流行起来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设置了“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计算机与数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元。此次获奖者既有大名鼎鼎、获得多个重要奖项和荣誉的施一公、潘建伟,也有80后优秀数学家许晨阳,他们的卓越成就赢得国人关注和点赞。

未来科学大奖让“中国诺贝尔奖”为世界所瞩目,虽然此奖今年才颁出第二届,但这个由企业家和科学家联合发起创办,旨在奖励在大中华地区做出原创性科学成果的民间科学奖项,鼓励科技创新,展现优秀成果,奖励杰出人才,契合创新创业、科技兴国的时代特征,彰显了中华民族高瞻远瞩、揽月潜洋的伟大抱负及视野格局,激发了全社会对科学的热爱,有利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也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科技舞台上的地位。

重奖科学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当下,功利化、娱乐化的社会环境让追求科学家梦想、培养科学态度的现实日显“骨感”,曾几何时,当一个科学家是很多孩童的光荣与梦想,也常为众人所赞许;现如今,在向“钱”看的功利环境下,娱乐大咖到处走穴,日进斗金,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而经济等热门学科对数理

/ 5 化等基础学科的冲击不容小觑。然而,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人才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领域的发展潜力,未来的中国要想实现伟大复兴,必须要有雄厚的STEM人才队伍,重奖科学家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科学与科学家身上,对科学家的尊重与重视,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国效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砖添瓦。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要强大、企业要兴旺、人民生活要不断改善,必须依托于强大科技。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夯实科技基础,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让科学家拥有更多的财富和铁杆粉丝,让知识与创新更具备含金量,让科学享有尊崇的地位和号召力,进而让科学流行起来。这可以看做是未来科学大奖自带的广告效应,也是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开拓我国科学发展的道路、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相关链接】

【什么是未来科学大奖?】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大中华区取得杰出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家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在今年9月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中,施一公、潘建伟、许晨阳分别获得了“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未来科学大奖在2016年诞生时设置了“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两个奖项,这两个大奖的获得者为香港大学的卢煜明教授和清华大学的薛其坤教授,首届大奖一出世就获得了业界极高的评价,为了鼓励在数学和计算机领域的科学成果,在2016年底的颁奖典礼上宣布增设“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因此,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共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个奖项。生命科学奖涵盖所有与大生命学科相关的基础科学领域,包含医学、偏生物的基础化学;物质科学奖涵盖所有与物质科学相关的基础科学,如物理、化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涵盖数学与计算机学科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首个大陆企业家捐资设立的科学大奖】

我国的科技奖项主要包括政府奖和民间奖两大类,其中有影响力的民间奖,如邵逸夫奖、陈嘉庚奖、何梁何利奖等,均由香港企业家捐资设立,未来科学大奖作为首个大陆企业家捐资设立的奖项,其成立具有深远的意义。每一奖项均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每人出资25万美金,单项奖金100万美金。

其中,生命科学奖捐赠人为(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丁健,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李彦宏,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沈南鹏,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张磊,高瓴资本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物质科学奖捐赠人为(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邓锋,北极光创投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

/ 5 吴鹰,中泽嘉盟投资基金董事长;吴亚军,龙湖集团董事长;徐小平,真格基金创始人,中国著名天使投资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为(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丁磊,网易公司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江南春,分众传媒创始人、董事长;马化腾,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王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

【未来科学大奖是怎样评选出来的?】

2017年,由于增设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的科学委员会也由去年的9人增加至15人。新增委员均由现任委员提名、投票产生。目前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兼顾“未来科学大奖”奖项设置的三大学科,生命科学领域委员由何川、骆利群、饶毅、王晓东、谢晓亮担任;物质科学领域委员由丁洪、季向东、文小刚、杨培东、余金权担任;数学与计算机领域委员由李飞飞、李凯、励建书、田刚、夏志宏担任。监督委员会由清华法学院教授高西庆先生与毕马威团队共同担任,全程监督评审的每一个步骤和程序,以确保整个评审过程的公正、公平、公信力。

未来科学大奖采取提名邀约制以及国际同行评议制度。未来科学大奖候选人由科学委员会邀请的提名人提名产生,不接受个人申请与社会推荐。科学委员会的成员不参与提名,在任职期间及其后两年,也不能被提名,以保证大奖的公正与公平;国际同行评议,是科学评价的重要方式,公正高效的同行评议是保证科学质量的基础,更是代表了未来科学大奖的高水准。

【获奖者产生流程】

2017年3月,科学委员会开始讨论确定提名人名单,并发出“2017未来科学大奖”提名邀约函,邀请国内外相关学科学者、大学专业学院院长、研究所负责人等近千人为大奖提名。

5月,收回所有提名邀请函。5月27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科学委员会全体评审会议,讨论提名函,并投票产生第二轮“2017未来科学大奖·候选人名单”。

6月1日起,根据“2017未来科学大奖·候选人名单”发起国际同行评议邀请,包括国际、国内顶尖学者、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候选人名单在工作成就、创新性、影响力等方面展开横向和竖向比较。

8月19日,召开第二次科学委员会全体评审会议,讨论各位候选人收到的国际同行评议信。9月9日,全体投票产生“2017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 施一公、潘建伟、许晨阳。

/ 5

第二篇: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将于9月8日正式公布

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将于9月8日正式公布

8月16日,未来论坛和未来科学大奖联合宣布,2018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名单将于9月8日当天完成评选并正式向社会公布,此外未来论坛年会正式更名为F²科学峰会。

未来科学大奖已获全球学界认同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奖励在大中华地区做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科研工作的科学家。未来科学大奖希望奖励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蒙科学精神,唤起科学热情,影响社会风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于科学,实现中国的“科学梦”。

未来科学大奖以其审慎的组织态度、严密的评审机制、权威的评奖结果,获得了全球科学界的普遍认同和赞赏,被誉为“中国的诺贝尔奖”,迄今为止已颁发两届。据悉,本届未来科学大奖国际科学家评审回复率已达90%,意味着其国际影响力已达到空前高度。

根据科技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快速增长,从2012年的499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823亿元,增幅约6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持续加大对重大原始创新和交叉学科领域的支持力度,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就如何加强基础科研进行整体部署。这在我国尚属首次,中国科技由此迎来转折:由过去的以技术创新为主转向技术创新和科学发现并重。

实际上,相比欧美等科学强国,目前我国对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相对薄弱,原创性、战略性的研究成果较少,科研工作评价系统不够健全。根据国际经验,来自民间对于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的推动,恰恰可以作为国家引领和推动科学发展的一个有力的补充。未来科学大奖生而逢时,希望通过奖励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学家和科技梦想家,树立科学家偶像,引领全民科学新风尚。同时,带动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到对基础科学的研究当中,形成可以吸引全球创新创业人才的“强大磁场”,整体提升中国科学创造实力。

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公信?

未来论坛理事、北极光创投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邓锋

未来论坛理事、北极光创投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邓锋强调,作为中国最具权威的科学公益平台之一,未来论坛自2015年成立以来,以“未来科学大奖”为核心,通过民间资本带动社会力量促进科学发展,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未来论坛已形成中国唯一的高端多领域国际性的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F²科学峰会、以科学为源动力助推产业、资本、城市协同发展的未来论坛X城市峰会、促进产学研对接与发展的高端闭门研讨会议——闭门耕、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理解未来月度科普公益讲座,以及围绕青年科学家开展的未来·局和线上研讨会。其中理解未来是以TED形式推出的科学家演讲讲座,目前已成为国内水准最高的科普讲座,并将于9月出版系列图书,让一线科学家的知识惠及更多人群。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首届轮值主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丁洪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首届轮值主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丁洪,未来科学大奖的评选规则借鉴了诺贝尔奖的经验,保证评选的结果具有代表性、公信力、影响力和历史意义。“奖项的评选过程漫长,持续了半年多时间,而且一直保持在非常认真和公正的环境下进行。大奖科学委员会的科学家们把自己的信誉都押上去了。”丁洪说道。

清华大学法学院讲席教授、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委员会主席高西庆

清华大学法学院讲席教授、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委员会主席高西庆,针对如何保证未来科学大奖评选过程的公正、公平、公信作了详细解释。他强调,评选结果不会受到相关领导、亲戚朋友以及其他个人目的与利益的影响。“在中国,人情关系很重要。为此,大奖的科学委员第一次看到被提名人名单时,即应对自己是否有利益冲突做出披露,其中利益冲突关系包括师生关系、亲友关系、项目合作关系及可能影响评审工作公正性的其他关系。对于与评审工作存在利益冲突的委员,我们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该委员是否需要在评审中回避及放弃投票权。”高西庆说道。

未来论坛年会更名为F科学峰会

2未来论坛发起人兼秘书长武红

未来论坛发起人兼秘书长武红女士宣布了一项重要决定:自今年起,未来论坛年会将定位为在中国举办的高端多领域国际性科学会议,增加专业科研人员的参会比例,吸引更多世界范围的科学家到中国分享他们的科研成果,让中国和世界科学界形成无缝交流。内容将聚焦在前沿、交叉和应用,也就是分享科学发展的前沿成果,探讨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推进科学主导的产业应用。为了同之前的未来论坛年会相区别,会议名称改为F科学峰会,也就是未来论坛科学峰会。

---完---

关于未来论坛

未来论坛,当前中国最具声望的民间科学公益组织,由一群崇尚科学、热心公益的科学家、企业家于2015年共同发起创立。自成立以来,未来论坛秉承“弘扬科学精神,助力科创兴国”的宏伟使命,全面推动产学研资政融合和大众科普事业发展,矢志作为科学面向公众的 “传播人”、科学界和产业界的 “对接人”、以民间资本激励科学突破的“推动人”。迄今已凝聚了数百位全球杰出科学家、顶尖投资人和卓越产业领袖,是中国唯一的商学跨界的科学公益平台。

关于未来科学大奖

2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大中华区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金。奖金来源于公共声誉优良、社会贡献突出且深度认同科学价值的行业领袖自愿出资,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有限公司负责奖金的捐赠和发放。每项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

第三篇:饶毅:中国的未来与科学的隐患

饶毅:中国的未来与科学的隐患

编者按人文社科、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智慧难以有共识、并且随时间变化可能判断上有较大差别。相对而言,自然科学的智慧不仅容易有共识,而且也有人们普遍认为具有永恒价值的智力成果。从这个意义自问,中华民族有多大智慧尚待证明。有自信的中国民众敢于直面我国科学传统缺乏,将可能刺激我们思考未来科学与中国发展的关系。这一自问只是本文引起读者注意的一个侧面,该文讨论远超出所谓“智慧”问题。《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

我今天主要讲四点:1)中华民族缺乏科学传统,2)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很短,3)华人群体盛行实用主义,4)中国未来需要自然科学。1中华民族缺乏科学传统第一点需要说明,中国流行一百多年的一种说法:“中国古代有很好的科学传统,到明清后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是误传。误传含有善意的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国人希望中国强大,提出我们“古代行,现代不行”以鼓励自己。这种的说法传给外国人,特别是由英国的李约瑟再用英文说一遍以后“出口转内销”,对我们的心理有很大的安慰作用。这是在我国普遍自信比较低的时代诞生的一个迷思。

这一说法违反基本事实。中国在古代有没有过科学?有,但很弱,而且特别缺乏抽象、系统、深刻的科学,有的主要是比较简单的、接近实用和实用的,如与天文、农业、医学相关的科学。以古希腊为重要起源的科学,经欧洲传入阿拉伯,再从阿拉伯传回西方,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很长的历史过程,而中国极少参与。看过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就系统性、深刻性、准确性而言,会感慨两百年前的中国是否达到西方科学两千多年前的程度?

中国传统在科学方面不如西方,但我们并非愚蠢的民族,而是我们的智力主要没用于自然科学。我们的人文,例如中文的诗歌,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是比英文的诗歌要美很多,包括结构上的巧妙。在两千多年前、甚至一千年前,很难看出选择科学、还是人文一定会有很大的不同。最近几百年,人类才认识到自然科学传统的巨大意义。我们的文化对真理的追求相当弱,对自然的好奇整体上也是相当差。不仅以前差,现在恐怕还是不能盲目乐观。对真理和自然的态度成为文化传统的重要短板,今天可能不仅影响我们的科学技术,而且对我们的社会也有影响。2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很短我们的科学主要是从国外、特别是西方引进,西学东渐最初很慢。几百年前一般人包括大多数中国人看不到科学的意义。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教而用科学技术来向我们展示西方文化,用科学技术作为例子,而中国人还称之为“奇技淫巧”。当时只有很少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翻译西方科学著作的时候,深刻地体会到西方的科学很强,而且远优于我们,但中国人普遍不了解。

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枪炮打开中国大门以后,中国才有共识:我们的科学技术不如人,而科技对国家整体发展很重要。此后,我们引进科学的速度加快,同时我们国家小学、中学、大学逐渐普遍采用西方模式,替代了中国原来以文科为主的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学逐渐建立,西方的理科教育引进中国。理工科大面积引进西方教学的模式和内容。迄今绝大部分的中小学和大学的理工科教材,以西方科学的体系和成就为内容,教科书以翻译西方的教科书为主,有少数编译在翻译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说法。偶尔出现过中国写书西方用的情况。

1940年代,北京大学生物系的李景钧教授,用英文撰写《群体遗传学》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50年代初,因为李森科主义在中国流行,李景钧被迫离国出走,通过香港转至美国,在美国重新出版了这本书,且再版几次,成为全世界的群体遗传学教科书。当然,李景钧在北大写书的内容仍为西方科学成果。

1949年以前中国条件很差、科学研究规模小。我们经常讲西南联大或北平协和医学院,她们确实在一些学科取得了重要成就,程度相当高,有可能清华大学数学系同时拥有陈省身和华罗庚的时候,是迄今为止我国数学离世界数学高峰最近的时候,当然今天中国的数学做得好的人比那时多,但要超过陈省身和华罗庚这样的组合,恐怕今天尚不敢确定,以后应该会出现。

协和医学院在1920、1930年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做得非常好。协和医学院是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建立,且非教会学校。建校原则要求研究、教学和医疗服务,三头并进。这种方针和政策在当时是很独特的。1920年代的中国,相当多的人饭都吃不饱,协和医学院居然要研究、教学、医疗并重,且研究做得非常好。我最近看到有一个例子,有一位鲜为人知的微生物学家——谢和平,他在北平做的研究工作、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在微生物方面,以后几十年协和医学院其他人全部加起来,可能也不如他当时的工作。

国民政府主要在南京成立了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任院长。一方面经费有限,另外一方面,中央研究院和北京的北平研究院在建立以后不久,特别是当其房子建好不久,抗战就开始了,投入后得到的回报有限。当时做科学的人少、规模小,谈不上蓬勃发展。

《知识分子》的新书《辛酸与荣耀—中国科学的诺奖之路》不仅介绍了屠呦呦的工作,还介绍了1940年代从中药获得抗疟化学分子常山碱的先驱科学家张昌绍。他从西方留学回国后为我国找抗疟药,他和他同代的留学西方回国的科学家从科学研究到人才培养做的工作,为1950年代屠呦呦等大学生做了必要的铺垫。可惜张昌绍1967年在文革中含冤去世。

1949年以前,除了国家内忧外患、经济情况不能支持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人并不很喜欢自然科学,中国人真正愿意学自然科学的很少。北京大学生物系在创办的前几年,一共只有三个学生,其中之一是现在中国科学院物理学家郝柏林的父亲郝景盛。其他学科比生物可能好一些,但好不了很多,学科学的学生人数相当少。

从1949年到也许是2000年左右的50年间,因为不敢做官发财,中国人愿意做自然科学的较多,也许是中国历史上不仅空前、还绝后的对科学兴趣最高的年代。但是,中国的经济情况并不允许支持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中国科学院多个研究所在19世纪50年代建立,与民国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有承接关系,带动中国科学。曾定位科学院做研究,高校做教育,出现争议。热情最高的年代经费局限,两弹一星以及相关的学科得到支持。在非军事目的的科学方面,投入有限。生物学方面,1950后期到1960年代中期,胰岛素的工作做得很漂亮。

袁隆平作为个人,在农业研究方面获得突出成就。袁隆平于1930年出生于协和医院,他的出生证现在还存有,有他的小脚丫,更有趣的是负责的医生是林巧稚,所以袁隆平远非一般人误认为有农民背景,而是民国政府的官二代,他报考重庆的大学也是因为那时重庆是“国统区”。袁隆平一个人开始做研究,后来才得到支持。他做科研从1956年开始、研究水稻从1960年开始、杂交水稻是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成功是1974年。

2015年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参加的523计划,早期由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参加,以后主要直接主持的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卫生部为行政主管,协调全国多个单位。文革期间,以前的留学生很难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张昌绍等含冤去世、有一些人被打进牛棚、另一些人靠边站。屠呦呦这一辈人的老师主要是西方留学生。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在青蒿素方面做得很漂亮,她获诺贝尔奖是当之无愧的。需要仔细知道可以看我们写的书:《辛酸与荣耀:中国科学的诺奖之路》,是比较客观的有关青蒿素历史的书。《辛酸和荣耀》介绍了两代科学家的工作,从自杀的科学家,到得诺奖的科学家,这个历程非常令人感怀。抗疟的523任务并非1970年代唯一的大项目。比如参与过屠呦呦课题组工作、在屠呦呦以前注意到青蒿的余亚纲,他很快被调离抗疟研究是因为安排他参加支气管炎研究,其目的是为毛泽东的疾患找到治疗办法。70年代受文革影响很严重,还有很多人不从事科研工作、上班看报纸,大量才华被浪费。毛泽东去世之后,邓小平对中国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他支持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1970年代中晚期很多年轻人投身科学技术与那时风气分不开。不过很快大家意识到中国科学技术与西方有很大差别,很多人出国留学。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虽然中国人对科学感兴趣,但出国造成了中国国内自然科学人才的缺乏,虽然有少部分人回国、还有更少部分人在中国也做了重要工作,但留学对中国国内科学技术在短时间造成的直接问题是负面为主,长期也许还是带来了更多正面。

中国投入自然科学的经费直到90年代都非常有限。经费的增加主要是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联合清华大学向国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就是所谓“985”计划,而同期中国科学院向国家提出“知识创新计划”,两个计划为高校和科学院带来了新的资源。但1998年高校和科学院都不清楚支持能持续多久,当时主要目的是救穷救急。985和知识创新计划到2003年得以延续第二期,大家也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会持续,所以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普遍能够真正、而非口头上考虑如何发展科学。在之前都是某个特殊计划按某个当时的情况投入,而2003年以后大家共同认识到中国可以稳定地发展科学,真正能摆脱当时的问题,用心思来想发展,如果说主要是这十几年,也有一定的道理。了解科学在中国的历程,虽然可以算100多年,但很多人有共识可以安心考虑发展只有十几年。3华人群体盛行实用主义是否我们就一定可以快速、长期、稳定的发展?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这样希望。希望与现实的距离与第三点有关:华人是一个盛行实用主义的群体,不论是国内还是海外。而实用主义可能促进科学,也可能促退科学。“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实用主义的口号,从1950年到2000年可能让较多人对科学技术感兴趣。但那50年的兴趣不是因为我们真正对真理有追求、对自然有好奇,而是1949年发现升官发财此路不通,以前做官的失去生命、富人被剥夺财产,就是做1950、1960年代的官员也很容易被批斗,朝不保夕。作为整体,我们中国很多人对科学感兴趣是因为实用主义。虽然当时口号也叫向科学进军,但恐怕实用才是中国人愿意做科学最大的原因。这个原因一旦消失,科学技术的人才就出现问题。

经济发展快的现在,升官发财再度成为中国人的追求。海外华人本质上也很实用主义。即使很多海外华人说不回国是因为在国内创造性的教育环境比较差,影响孩子的教育,但仔细看海外的华人,他们的第二代大部分人是学实用的职业,按当地赚钱为标准,其中学医算高尚的有道德的赚钱,从事忽悠行业的华人子弟比较普遍,学自然科学、以自然科学为职业的海外华人的第二代、第三代比例相当低的,显示我们中国人万变不离其宗的实用主义。

即使有1950年到2000年左右50年的中国人表面对科学的较高兴趣,其实科学在中国、在华人里都相当弱,它没有成为文化。今天我们既可以看到科学经费和其他的环境条件对中国发展科学是越来越好,同时我们要考虑缺乏对真理的追求、缺乏对自然的好奇的文化,实用主义对中国科学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有幼稚的观点,认为莫言得文学奖、屠呦呦得医学奖是中国要井喷诺贝尔奖。我们做出的重要科学工作会与日俱增,但增加并非无限的,限制之一是我们科学人才越来越少。条件的上升曲线和人才的下降曲线将决定我们中国科学最后的高度,不一定是不断上升,而可能出现平台,而平台的高度不一定能够达到我们希望的高度。如果用简单的、容易记的、有点肤浅的诺贝尔奖的数字来说:遥远的人口小国瑞士只有700多万人口,已经获得过20多次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邻国日本从1949年获得第一次诺贝尔奖至今也已获20多次诺贝尔奖,可以预计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100周年,也是日本获得诺奖100周年,我们的诺奖获得者的数字应该赶不上日本,当然2049年中国科学总体能否超过日本的问题目前难以回答,仍需拭目以待。我们经常喜欢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我们当然希望是这样,我特别希望是这样,但智慧不是很容易衡量的,如果你要用自然科学来衡量,如果要用诺贝尔奖数量衡量,那我们差得还是很远,如果犹太人号称自己是智慧的民族,那有数据支持,犹太人已获20多次诺贝尔化学奖、50多次诺贝尔物理奖、50多次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我们中华民族——十几亿人口的民族,到2099年也不太可能在诺贝尔奖上在超过犹太民族。

所以我们只能说,我们要证明自己有智慧,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还有相当多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证明我们是有智慧的民族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事,而不是已经证明了、更不是举世公认。4中国未来需要自然科学对任何一个大国来说,科学技术与国家的未来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是密切相关的,英国的强盛、德国的崛起、美国的崛起、日本的崛起,都有很强的科学基础。美国在19世纪末经济发展的同时,实际为其科学做了很多准备。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美国一批企业家推动、支持建立了美国现代的大学,这些大学在二十世纪起了很大作用。19世纪的哈佛、耶鲁在全世界无足轻重,因为当时它们并没有很强的科学基础。

美国在研究方面突出的是霍普金斯大学,它在19世纪成立以后,学习德国的研究型大学,有教学、有研究。霍普金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培养了一批重要的科学家,如遗传学的摩尔根是霍普金斯毕业生;卡耐基和梅隆支持大学,今天的卡耐基—梅隆是计算机很好的学校;美国的洛克菲勒出生中下阶层出身,他在每三个月只有25美元收入的时候就开始捐款,不是在有钱以后才捐、是在穷的时候就开始捐款。他的捐款是很有特色的,效果非常好,他捐款资助的芝加哥大学,在经济学上是成就非凡,他捐款成立了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现洛克菲勒大学)是一个只有研究生、没有本科的学校,这个学校今天只有70多个教授,一半是美国科学院院士,1/10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她的历史上出现过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工作,1944年提出的DNA是遗传物质,洛克菲勒还捐资成立了北平协和医学院,在美国还捐资成立黑人的女子学院,都很有远见,在很不同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战、二战让欧洲的科学技术人才流向美国,是美国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此前美国大学的发展为接纳科技人才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何况,犹太移民在美国发挥作用还需要他们在移民美国以后接受大学教育才具备以后的才华。美国以国家经费支持科学研究是20世纪的事情。一方面是美国的军事相关的物理研究首先得到国家的支持,曼哈顿计划大大的影响了美国物质科学的发展。而二战之后,特别是50年代受苏联卫星上天的刺激,美国国家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投入急速增加,其中生物医学研究的增加还与人民的健康息息相关。美国的国立健康研究院(NIH)在五十年代初期经费很少,以后不断增加经费才成为今天经费超过三百亿美元的机构。

科学技术对于中国来说,可能迄今主要作用还是培养可以山寨国外成果的人员。科学在中国产生的原创性工作不多,能直接支撑产业的不多。

但是,如果我们希望有朝一日走在世界的前列,必须有科学技术支撑的原创性工作。如果我们的产出不能超过西方、不能超过美国,难以想象我们能单纯通过商业模式的变更或分配方式的技巧走到前列?

人家做发明、你来分配,天底下恐怕没有这般好事。只有产出强的时候,才有分配的主导权。而商业模式变化包括把一个商业渠道改成另外一个商业渠道,是左口袋与右口袋的关系,有时增加、有时不增加总量。一个大国分配方法、商业模式虽然重要,产出更重要、可能永远是最重要。而产出的领先必需科学和技术支撑的原创性成果。科学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与中国的未来有密切关系。如果国家没有措施,按目前的趋势我们的科学技术人才是令人担忧的,中国的前途也存在相当大的隐患,至少从与日俱减的自然科学人才来说。我们中华民族缺乏科学传统,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短暂,加上实用主义的文化,我们如何扭转科技人才质量下滑、人数减少,激励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人才加入科学技术,正面影响中国的未来,是很大的挑战。本文转载自微信号知识分子(The-Intellectuals)这里是“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关爱科研人的微信号“科研圈”,点击阅读原文,可以看我们都推送些啥。

第四篇:我的未来不是梦演讲稿与我的梦中国梦演讲稿:让梦想成真

我的未来不是梦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 来自丁蜀中专。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未来不是梦》。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着镜子里的自己,一遍又一遍地追问:你还有未来可言么?进入普通高中的梦想破灭了,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呢?痛苦地流了很多泪,疲惫地打了一阵子零工,头脑逐渐清醒,方向慢慢明确:还是要继续念书,还是要继续提升自己,知识经济的时代,技术革命的时代,只有拥有一技之长,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安身立命。

我对着镜子里的自己一遍又一遍的呼喊:我行!我能行!我有梦!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要重新起航!

信念的风帆再次迎风挂起,我迈进了丁蜀中专的校门。那一天,我在日记里郑重写下一段话:“不抛弃,不放弃!像个男子汉那样挺起胸膛,既然选择了远方,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相信自己,你真的很棒!”至今还记得,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那一刻,年轻的灵魂深处,希望之火一点点升腾,照亮了眼前的一切,照亮了未来的一切。

在老师的引领下,我闯进了电子技术应用的世界。我们都习惯于享受各种各样的电器和电子产品带给我们便捷生活,可是你可曾想过这美妙的便捷背后有一个怎样奇妙的电子世界?我在这个世界遨游的越长久,就越来越深深地被她迷住了!我恍然大悟,原来小小的电子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千千万万个电子聚合起来就可扮靓我们的生活,推动时代的进步!我忽然觉得,我虽然是一个普通的中职生,但是看看四周,无数个像我一样的学生在默默地学习着,奋斗着,我们都是一粒微小的电子,但是我们聚合起来一样可谓让人们微笑着享受生活!

我一下子看清了我的未来!我要当一名电气工程师,而且必须是出色的!为了我的理想美梦成真,我在一张又一张的电气图中苦苦思索,那是电子流动的路线图,又何尝不是我的人生流动的路线图呢?我在实验室一遍又一遍联系电子线路的焊接,稍微有一点疏忽,电子流动就会被堵塞,从而影响人们的舒适生活。我深深地明白,我焊接的不仅仅是一个线路,更是将我的现在和未来焊接在一起,怎么敢马虎,怎么能懈怠,怎么会不尽心呢?

我爱我的专业,我爱我的老师,我爱我的同学,我爱这个学校!我会继续坚持下去,更加努力的学习我的专业,将来成为一名出色的电气工程师。我会去参加单招考试,去圆自己的大学本科梦。我会继续学习电子专业,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电气工程师。我坚信,这不是幻想,这是我用现在的努力去拥有未来的意义!

一切从未来奔向于现在,一切从现在消逝成过往,于是我们在缄没沉静中累积,于是我们在风吹浪卷里磨砺。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未来吧,相信战胜困难的无敌青春!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让现在的努力去拥有未来的意义!

未来,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未来,等待着我们去谱写。心绣未来,我在未来的蓝图中绣上属于我的一片天地!在广阔的天空中,我展开了奋斗的翅膀,抱着梦往前飞!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我的梦中国梦演讲稿:让梦想成真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梦,即使彼此不相同,能够与你分享,无论失败成功都会感动。。’初次听这首歌,我还在为了圆我的大学梦而努力的奋斗,而那个时候这首歌作为我们高三五班的班歌陪着我们一起度过那段很充实很有自豪感的岁月,如今,再次听这首歌我的大学梦已经成真,高三五班的成员也都各自圆满着自己的梦,无论成功与否,都会觉得生命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岁月流转,改变了很多的梦想和事情,但是我仍喜欢听着它去追寻新的梦,度过更多的岁月。

中国梦,我的梦,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不同的梦,通过实现一个一个梦,我们在不断的长大,不断的变得坚强,变得睿智,我不曾拥有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么伟大的梦,也不曾拥有刘伟‘用音乐让自己活得精彩’那么壮阔的梦。小时候,我有得只是一个平凡的梦,一个关系到中国教育的中国梦,那就是做一个朴实无华的人民教师,让学生们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让学生们都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兴民富国,让学生们把我们的社会创建得更加文明,让学生们都能为国家尽绵薄之力,让中国强大起来,不再受到外国人的欺负,中国梦,我的梦,让我的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渐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社会的进步,让我的梦发生了些许的改变,中国变得强大变得更加富裕了,我的中国梦也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如今,中国梦,我的梦,[莲山

课件]就是学好现在的社会工作者专业知识,秉着助人自助的理念去好好为中国的弱势群体和需要帮助的人群伸出援助之手。

中国梦,我的梦,在实现梦的过程中,我感受着中国这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所带来的梦的气息,中国梦,凝聚着太多的梦,古有诗人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豁达梦,今有三大思想‘建立团结友爱和谐社会’的和平梦,每个梦的实现都必须付出汗水,付出常人所想不到的努力,在梦想成真的刹那,有着无法形容的喜悦和激动的心情,每个梦的支撑点都是心中的那个百磨不灭的信念,不管遇到怎么的困境,那个信念都会支撑着造梦者去坚持,去奋斗,去拼搏。有梦就有动力,就有斗志,进而越斗越勇,最后问鼎梦的宝座。中国梦的气息让我执着为我的梦前进,前进,再前进,不管成功与否,我都会为之付出,为之动容。

中国梦,我的梦,时刻在自己的心中永远亮起一盏希望的灯,为自己照亮往梦的方向的道路,平坦也好,坎坷也罢,拥有了这个梦,就不能轻言放弃,然后在忽闪不定的时候自己给自己打气,通过阅读大量有益的书籍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同时参加多种公益活动积累经验,为梦想成真的那一刻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让自己的中国梦落空!

第五篇:中国梦之---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中国梦之---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天津大学元晓帅

最近看了一部名叫《大国崛起》的纪录片,我坚信每一个看了《大国崛起》的人,不由得都会想到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想到实现中国梦的漫漫长路。

“中国梦”,这是令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心驰神往的字眼。习近平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生动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深情诠释了“中国梦”的缘起、发展和内涵,给人们以奋进的激情和力量。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近代以后,灾难深重的中国内忧外患、无约不损、无战不败,无辜无助的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然而,一个危若累卵、任人宰割的民族,是没有资格谈论梦想、更没有条件实现梦想的。

100多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在为一个共同的梦想而奋斗,那就是成为世界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尽管我国历来就是一个大国,但是在经历了近代的屈辱和落后之后,中国至今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因为真正的强国不仅仅是指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总规模大意义上的“大”国,而是更应该强调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协调发展,更应该强调以综合国力为主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更应该强调在科技、文化思想以及制度上的创新能力,更应该强调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负责任。看完了《大国崛起》后,更加深了我对这几句话的认识,9个大国的兴衰历史完美的印证了上面的话。

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步入21世纪后,中国实现了飞速的发展,GDP更是赶超了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的中国,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更有不少权威机构预测,中国将在2020~2040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现如今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如果抓住了这个机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不再遥远。

一:地理环境----大国需要天命

中国处于亚欧大陆的东南地区,西接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拥有广阔的疆域和长达万里的海岸线,可以说中国是一个集海权与陆权为一体的国家,而20世纪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与前苏联也不过是仅仅是海权或者陆权国家而已。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海洋中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发掘出来,谁拥有海权,就拥有了一个聚宝盆!由此可见,海洋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大国而言,陆权也是不可缺少的。陆权意味着广阔的战略纵深,丰富的自然资源。之所以我们能跟日本帝国主义抗争8年,最终取得胜利,与中国地域辽阔不无关系。而最近许多欧美国家不满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事情让我们看到了资源在大国博弈中的作用。从以上角度来看,中国有着其他国家所不拥有的地理优势,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是一个“天命大国”。

二:经济—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从1980年到2011年,中国名义GDP的全球占比从1.89%上升到9.98%,与此同时,美国从26.03%下降到21.52%,德国从7.71%下降到5.18%,日本从10%下降到8.36%。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同期中国占比的变化更加显著,从2.19%上升到14.35%,美国从24.64%下降到19.1%,德国从6.74%下降到3.92%,日本从8.65%下降到5.57%。如果从横向比较来看,从1980年到2011年,美国的实际GDP增长了2.28倍,德国增长了4.39倍,日本增长了5.47倍,而中国则增长了34.52倍!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引人注目。

上面的一系列数据表明,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升,而发达国家则相对衰落。中国的GDP总量在2007年超过了德国,在2010年又超越了日本,中国经济的崛起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三:军事---稳中求变,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我国陆海空的实力: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由步兵、装甲兵、炮兵、防空兵、航空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电子对抗兵、侦察兵等兵种和各种专业勤务部队组成。陆军建立于1927年8月1日,建立之初长期以步兵为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了少量的骑兵、炮兵、工程兵和通信兵,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坦克兵和防化兵。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和防化兵等兵种领导机关。80年代以来,陆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增设了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等兵种,并于1985年组建陆军集团军。经过80多年建设,陆军已由单一兵种发展成为诸兵种合成的现代陆军,成为既能独立遂行作战任务又能与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实施联合作战的强大军种。中国陆军在坦克/火炮/装甲车辆/枪支/各种侦察仪器等已进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但普及率不到一半,其高科技装备占全军的比重少于欧美国家,但综合战力并不逊色;.海军主要由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航空兵、陆战队、岸防部队等兵种组成,现有兵力约23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于1949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人民空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由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雷达兵、空降兵、电子对抗、气象等多兵种合成,由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多机种组成的现代化的高技术军种。

中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变化迅速。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军事实力在世界上也是很强的,而且也正在逐渐加强,我相信:我国的军事实力一定会在此基础之上变得更加强大!

四:文化思想----文化复兴,重寻文化大国梦

国的经济实力在快速升起,是因为我们13亿人口有个五千年的共同文化,而不是因为共产党。我们要好好的珍惜这个共同文化,小心努力让汉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成为东亚内陆少数民族认同的民族文化,让中国内的种族问题减轻。世界一次大战以后的民族国家思想,就是国家的组成要基于共同文化,才不会有种族相残。文化圈可以大于国家领域,而国家领域最好不要大于文化圈。

当一个文化圈能扩展,让许多不同的种族欣然接受,那一个文化圈内的民族就收益。英文成为世界共同语言就是因为在十八世纪以后,英国不只是用武力,也尽量用教育统治了它的属国。让如今已经是二等小国的英国人民在世界舞台上还是扮演重要角色。懂英文的人多,在世界各地使用英文方便,就大大的造福了英文文化圈的人民,尤其这个文化的宗主国--英国。如果有13亿基本群众的中华(记住,不是中国)文化能有同样的效果,这会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福气。我们的思政教育要强调中华,而不是中国。只有软性的文化扩展才会为我们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积福造利。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都会有竞争。只有文化竞争的胜利才是温和持久的。中华文化、英格鲁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印度文化对人类都有深远的影响,也因而造福了这些民族的子孙后代。在新的征程上,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全军官兵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不断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用忠诚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下载2017年中国未来科学大奖:让科学家重回舞台中央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年中国未来科学大奖:让科学家重回舞台中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