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干部进高校学习培训代表发言稿(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08:4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军转干部进高校学习培训代表发言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军转干部进高校学习培训代表发言稿》。

第一篇:军转干部进高校学习培训代表发言稿

军转代表发言稿

(军转干部代表XXX 二〇一X年X月)

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XXX,来自XXX,很高兴能加入xx大学这个优秀而又温馨的大家庭,也很荣幸作为自治区第一批军转干部进高校培训的代表在这里发言。

在十多年的军旅生涯里,我经历过阅兵的洗礼、军事演习的磨砺以及抢险救灾等重大军事行动的考验,在承担保家卫国神圣使命的同时,磨练了坚强的意志、过硬的作风、健康的体魄,培养了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学习习惯,但对于大部分军人来说,复转退伍都是必须经历的的一次重大转折,不管之前的成绩如何,它已经成为了历史。现在我们又站在了人生的另一个新的起点,目标和追求都必须从零开始,幸运的是,中央、自治区、xx大学对我们这批军转干部返回地方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帮助。针对我们部分军转干部自身专业知识和岗位任职要求不匹配的实际情况,由国家和地方两级财政支持,提供了军转干部进高校带薪脱产学习一年的宝贵机会。xx大学作为自治区首批唯一承担军转干部进高校培训任务的学校,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行动迅速,专门成立工作组,会同自治区军转办研究制定培训计划,针对每名军转干部的学习需求,积极协调教学资源,指派学术造诣高深、教学经验丰富的导师和工作能力强、认真负责的辅导员对军转干部进行一对一辅导,为我们量身定做个人学习计划,确

—1—

保实践理论紧密结合、学习系统不留死角,学校在生活保障方面也是事无巨细、非常关照,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在这里,我代表所有到xx大学参加学习培训的军转干部,对我们党和政府的诚挚关怀和xx大学的热心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样的培训意义重大,不仅让我们这些已经脱下军装的人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更让仍然奋战在岗位一线的官兵感受到身后有祖国的大力支持和保障。你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和支持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这项历史重任,使命光荣、意义重大!

这样的学习机会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作为第一批进高校培训的军转干部,既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担忧,也有敢为人先的自豪,每个人都对有这样好的机学习会倍感珍惜。我们一定不会辜负学校和工作单位的期望,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为以后进入高校培训的军转干部当好先锋队、做好排头兵。我们相信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只有坚持我军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优良作风,才会在xx大学这个知识底蕴深厚的象牙塔里,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人民、回馈社会。

虽然刚刚进入久违的大学校园,一切都是崭新而又陌生的,但xx大学“不怕困难,不畏风寒,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的“沙枣树”精神和一代代x大人“艰苦创业、负重拼搏”的传统早已让我们仰慕而神往。过去是一名合格的军人,如今我们也要做一名合格的学生。既来之、则安之,我们早已把x大作为我们的母校,同时,把自己当作x大的一名普通新生。请校领导和广大师

—2—

生放心,我们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坚决服从学校各项安排,坚持树立转业军人良好形象,主动维护学校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大学一年学习培训很短暂,我们希望自己不会虚度光阴,把学校的知识和人文精神带回去,把军队的优良传统留下来,衷心地希望我们能成为亲密无间的师生、挚友、同学!一起度过大学最美好的时光!

谢谢大家。

—3—

第二篇:军转干部进法院

军转干部进法院

原载《南方周末》1998.1.2

两年前,我应邀给某省法官培训班讲课,内容是中国与西方司法制度和司法观念的零星比较。讲课过程中,我表达了对我们国家在选任法官方面一种惯例的不理解:为什么长期以来总是理所当然地把每年从军队复员转业的许多人员安置到法院中?为什么不要求医院安置他们?

问题提得似乎有些突兀,也许听课的法官们压根儿就没有把它当成问题,也许在他们看来拿法院跟医院相类比本身便很不伦:这怎么能比呢!医生是人命关天的职业,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就给人把脉看病开处方,岂不是江湖骗子?更不消说拿着手术刀的外科医生,什么都不懂,乱割一气,真正是拿人命当儿戏!——我从听众的表情读出了这样的质疑。

于是,我开始论证法院和医院或法官跟医生之间的可比性。医生固然是人命关天,难道法官这种职业不是人命关天么?差异当然是有的,那就是医生是把将死的人往活里救,法官则经常是把个大活人往阎王那里送。但他们的职业都关乎人命却并无二致。我们古典社会便很注意防止处理案件的官员们“出入人罪”,什么是出入人罪?正是指操生杀予夺权柄的官员们把重罪轻判或轻罪重判,出生入死,上下其手。人头不比韭菜,割下可以重生,或《封神演义》里申公豹先生的那颗脑袋,砍掉还可以再安装;昏官或赃官错判死刑,冤死鬼一命呜呼之后,什么都完了。平反昭雪之类,不过是安慰安慰活人或后人而已。

法官要处理的事务不仅仅限于刑事方面,正如医生不是每人每天都在急救濒死的病人。巨额财产的归属,未成年人的监护,合同是否应当履行,文章是否构成了对被批评者的诽谤,夫妻还能不能继续住在一个屋檐下,祖传下来的房产能否保全而不被作为“钉子户”沦为推土机下的废墟……所有这些,虽然不直接关系人命,但是,它们对于相关当事人权利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哦……两种职业的差异还可以指出一点——不过,这一点强调的却是法官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医生的行为通常只涉及个别病人,他的失误只会给特定病人及其家庭带来损害,然而,法官的失误却会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法院不只是纠纷的处理机关,也是宣示国家法律究竟由怎样的规则构成的机关,司法官员行为本身便是在表达着正义的风纪。司法机关的行为是否正当,直接关系到人们对他们所在国家的政治制度的评价,影响到一国社会风尚的趋向。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培根才断言,一次不公正的司法行为比很多次其他不公正行为为患尤烈,因为后者污染的是水流,而前者败坏的却是水源。

说到这里,法官们似乎同意了法院与医院之间的可比性。但是,另一个问题并没有回答:是的,法院也很重要,甚至对社会有比医院更大的影响,不过,这并不等于说,法官的选任必须像医生那样,先要受过专门的教育。解放军是一所大学校,军人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有用的训练。你怎么能论证法官公正的司法行为一定要跟法律教育不可分离呢?君不见报纸上表彰的法官里许多都是复转军人出身的么?

这实在是击中要害的质问。可不是么,我前些年曾对法院系统的一家专业报纸所刊登表彰法官的文章作过一番统计。在迄止1994年6月底出版的共114期报纸中,刊有表扬法官的通讯、特写等共72篇,其中明确提到主人公是复转军人的共18篇,占25%,表明主人公曾受过大学教育的只有5篇,占6.1%。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比例上的这种差异,用语上的区别更是泾渭分明。作者们明显地在向读者传达这样的信息:军人的经历乃是这些优秀法官们得以成功的基础,而那些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们,他们的四年寒窗却连一个积极因素都算不上。

这是为什么?难道说实际情况就是如此,中国的司法职业就是离不开军人的气质和作风,现在的大学教育根本无从培育具有良好素质的司法职业群体,还是文章的作者(以及报纸的编者)受到长期流行的某种新闻话语结构的支配,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不断再现和强化着某种固有的意识形态?果真是复转军人更胜任司法工作的话,为什么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最高人民法院江华、郑天翔等院长都曾奔走呼号,要求不能让法院再背这样的“包袱”;一次次的最高法院工作报告都不断地强调对在职法官进行学历教育的重要性?与其把不合格的人员放进来之后再费尽气力进行学历教育方面的补课,何如一开始就把门槛垫高,只接受那些受过大学法律教育的优秀毕业生做法官?

我坦率地告诉听课的法官们,对于这个问题,自己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判断,并试图让大家各自谈谈内心的想法。出乎我意料的是,听众陷入了令人难堪的沉默之中。我甚至从个别法官的眼神中觉察出一丝敌意。见势不妙,我赶快收住话头,告诉他们我非常赞成妥善地安置复转军人,这不仅是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位复转军人的儿子和另一位现役军人的哥哥(搬出家底是为说明我决无恶意),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保卫国家,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军旅生活,国家和社会有义务在他们离开军营之后有一个好职业。但是,我还是明确地表达了我的倾向:复转军人不应当成为法官,除非他们从前受过系统的法律教育,并且符合法官任职的其他要求。

课程结束了,培训班负责人送我一份学员登记表。我发现,整个法官班学员中,复转军人出身的法官占了将近一半。

反对文章:

曹瑞林:复转军人缘何不能进法院

编者按:贺卫方先生《复转军人进法院》一文在本版(1月2日)发表之后,引起了一些不同的意见。人民解放军(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复转军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阶段都作出过重大贡献,本报刊发该文时确有考虑欠妥之处。本期转载曹瑞林先生的文章,并表达我们的歉意。

读了贺卫方的《复转军人进法院》,笔者如鲠在喉,实有不吐不快之感。因为“贺文”不仅对军人的转业安置政策不很了解,而且对军人的才能与素质存有一定的偏见。

“贺文”开宗明义说了一个他很不理解的现象:“为什么我们国家长期以来总是理所当然地把每年从军队复员转业的许多人员安置到法院中?为什么不要求医院安置他们?”

此话如果出自一个对新中国法制建设历史一无所知的人嘴里,我不感到蹊跷,而出自一位法学专家之口,我则大惑不解。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宣布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另行建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机关。那时大批解放军官兵打败了蒋家王朝之后,脱下军装迅速转到政权建设上来,营长、连长当县法院院长、庭长的比比皆是。“文 革”十年,“公检法”被砸烂。“文 革”结束后,根据***同志的指示,以及党和政府的要求,大批转业干部被迅速充实到公检法机关,使这些政权部门很快得以恢复……在长达几十年的实践中,军队转业干部不仅为我国政法机关的建立、恢复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已经成为国家政法战线中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在我国政法机关建设已经比较完备的时候,否定他们为此做出的历史贡献,甚至把他们说成是法院的“包袱”,令人心寒。

贺先生把“法院”与“医院”安置转业军人作比较,其实质是说转业军人的文化、业务素质不高,当然当不了医生(其实我军每年都有大批转业干部到地方医疗战线工作),所以,医院不好安置转业军人。而做法官仅靠军人的气质和作风也是不行的,他们同样也当不好法官,所以,法院队伍也不应吸收转业军人。然而,贺先生可能不了解,军队干部职业决定了他们不仅要具备国家干部的基本素质,而且还要具备军人特有的气质,成为具有独特优势的先进群体。1980年以后,全军实行经过院校培训、成长和提拔干部制度以来,我军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干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并且,军队本身就有大批干部从事法官、检察官和保卫工作,具有胜任本职工作的业务素质,转业后为什么不能当法官?!以法律为例,自全军统一组织军人参加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每年上千名军队考生的成绩,及格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经过严格的法律专业训练的考生,转业到地方,为什么不可以当法官、检察官和律师?!

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对转业和退伍军人十分关心和重视,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妥善安置复转军人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总书记、李鹏总理多次指出:军队转业干部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转业后,将会给地方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增添新的活力。***同志早在1980年3月就指出:对军队减下来的干部“地方上也有可以容纳的行业。比如,与军队干部的特长比较接近的政法工作,就需要大批干部。现在,警察不够,警官更不够,法院院长、法官、律师、检察官、审判员都缺乏。一般资本主义国家考法官、考警官,条件很严格,我们更应该严格,除了必须通晓各项法律、政策、条例、程序、案例和有关的社会知识以外,特别要求大公无私、作风正派。按道理,军队的干部应该比较合格。这方面军队可输送一大批干部。”与其他行业、部门相比,军人经历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加上他们刻苦学习,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实践,完全可以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法官。这是被实践一再证明了的,就连贺先生也承认这一点。“贺文”中,曾以法院系统的一家专业报纸做过一番统计:“在截至1994年6月底出版的共114期报纸中,刊有表扬法官的通讯、特写等共72篇,其中明确提到主人公是复转军人的共18篇,占2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此令人高兴赞叹的事实,充分说明了复转军人不仅在其他战线可以做出成绩,而且在法院系统同样可以大有作为。

贺先生在文中也讲到军人为国家奉献了青春年华,国家理应安置好转业军人。但他同时又强调“复转军人不应当成为法官”。按照他的逻辑,银行的同志可以说转业军人缺乏金融知识,因此他们不应做银行职员;工商部门的同志可以说转业军人缺乏市场管理知识,因此他们不应做工商系统的业务员;公安、检察部门的同志可以说转业军人缺乏法律知识,因此他们既当不了警察又做了不检察官……如此一来,还有什么工作可供转业军人选择呢?

加强法制建设,不应该把转业军人拒之门外,而恰恰相反,要把他们继续作为一支生力军,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有计划地不断地充实到政法部门中去。当然,我这样讲,不等于说不管哪个转业军人都可以当个好法官,也不是说每个转业到政法部门的军人都干得很好。随着我国法制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法官专业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要说一些转业军人的素质不适应法官的要求,就是一些在职法官如果不注意学习、补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的新的法律知识,也难以胜任自己的职责。如果说过去的转业军官,主要还是用他们对党对祖国的耿耿忠心和良好的基本素质,换取一个应得的工作岗位的话,不久的将来,他们还会加上渊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技能令社会刮目相看。

支持文章:

朱苏力:基层法院法官专业化问题——现状、成因与出路(节选)

一.“复转军人进法院”

1998年新年伊始,我的同事贺卫方教授在《南方周末》上发表题为《复转军人进法院》的杂感,[2]对中国法官选任制度,特别是这种做法背后隐含的社会和政府对法院和法官工作的一般看法提出了批评。其基本观点,在我看来,完全是正确的,既今天的法院已经不同于新中国前30年时期的法院(“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今天的法院是依据普遍的规则解决具体纠纷(实现司法/正义)并在解决纠纷中确认规则的一个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制度机构;仅仅强调军人作风、军人气质和军人的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这反映了我们社会对法官和法院的理解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法院工作乃至整个中国法治发展的需要。如果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一些决策官员仍然坚持传统的观点,把安置转业军人进入法院作为一项有利于法治建设的政策推行,有可能不利于法院和法官的专业化发展。

一篇2000字的短文,并且要求标题引人,文字生动,观点鲜明,就很难把该说的话都说到。而且,我自己也认为,贺文中确有一些甚至可以说是“硬伤”的地方(例如,他含混地认为复员军人和军转干部都是由国家安置的)。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贺文的基本思路是对的,他是在借事说理,而不是完全是就事说事。

但是,恰恰是由于借事说理,就可能惹得与这“事”有关的人或一些人不高兴。特别,一方面,当时中国政府已宣布将再次裁军50万人,不少军官面临着“下岗再就业”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已经使得劳动力供求日益市场化。因此,这个本来可能很简单的问题和道理在这种情势下就变得很敏感。很快,一篇题为《复员军人缘何不能进法院》的文章首先在《中国国防报》随后又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3]作者曹瑞林,一位受过法学教育的现役军官,某军报记者,与我也曾有过一面之交。严格说来,这篇文章集中关注和讨论的和贺文完全不是同一个问题,仅仅是一个在某些地方有交叉或钩连的问题。大致说来,曹瑞林认为,现代社会的工作样样都要求专业化,那么转业军人回到社会,回到哪儿去呢?同时该文又称,“军人经历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加上他们刻苦学习,锐意进取,顽强拚搏的精神和实践,完全可以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法官”。曹瑞林的前一个问题,军人的就业问题,并不是贺文要讨论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势必更多由广义的市场和市场活动的参与者本身来决定,将来,则应当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尽管,在目前来说,还不可能且也不应当仅仅由市场来决定。而曹文的后一个说法,则必须假定复转军人“刻苦学习,锐意进取,顽强拚搏”。而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些,又有谁不能成为法官呢?为什么只有军人有优先权呢?因此,这种论证,在我看来,并不具有说服力和反驳力。此外,仅仅声称军人经历是一笔无形的财富,也并不能说服人。因为每个人只要活着,都会有经历,至少对于其本人都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敝帚自珍,这是一种常识。这并不得出军人经历就一定在司法实践上是一种无形的财富。至此为止,我的结论似乎都明显偏向贺卫方:军人不等于法官;如果要加强法制,以法院作为安置军人的主要场所作为一项长期政策是明显有偏差的。但我这样说,既不是对献身国防、保家卫国的军人的一种冷漠(其实,我本人就曾是一位军人,如今虽然没有——但并非不能——进法院,却如同贺卫方教授所戏言的“复转军人进了法学院”),也不是说军人一定要一锤子定终生,退伍转业后就不可能从事法院工作,一定不可能成为一位称职的法官。[4]因此,问题并不在于,中国的转业军人能不能进法院,而在于凭什么进,或进去干什么。

这个问题从逻辑上讨论很简单,军人不等于法官。但是,本文并不想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探讨问题。对于我来说,重要的是理解中国的法官状况,这种现状是如何构成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可能提出什么样的改进方案。我们有一系列问题要了解。比方说,中国当代基层法院的法官的状况究竟如何?究竟有多少复员转业军人或——说开来一点——没有进过法学教育的人进了法院?他/她们能否履行司法审判工作的职责?能或不能,原因都何在?而且,他/她们履行的是什么样的审判职责?就其承担的审判工作而言,是否一定法学院毕业生一定能比他/她们履行得更好?为什么?是否有相当数量的受过现代法律训练的大学生希望进入法院工作?希望进入什么样的法院?复转军人以及其他非科班出生的人进法院是否挤占了法学院毕业生的位置?挤了什么位置?司法审判所要求的知识是什么类型的知识?是否被现有的学科体制标签为“法学”的知识就一定是司法审判的知识,或是对司法审判有用的知识?目前中国法学教育传授的是什么样的知识,对审判工作在那些方面有用,在那些方面不够?如果没有足够的称职法官,复转军人进法院是否可以作为一个替代,有没有更好的替代?军人生涯以及其他社会生活经验与法院的司法审判工作是否不兼容,在哪些方面不兼容,哪些方面可能兼容?甚至,我们还要提问,是否所有的法官所需要的知识都是同样的?以及,在当代中国社会条件下,从现实到相对理想的法治状态,我们如何可能做出一种比较好的选择?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必须细细考察和分析的,而不可能简单地可以从逻辑上推论出来,并且也不可能依据逻辑推理或概念分析来解决所发现问题的。这里的问题已经很多了,有的还很大,具有所谓的哲学意味,但是,本文作者并不是为了追求哲学意味而研究这个问题,而是为了研究问题而不小心或不得不触及这些哲学的问题。必须指出,实证问题研究并不只是收集资料;在我看来,它至少应当同样(如果不是“更”的话)具有智识的挑战。但是,鉴于种种制约,我又不可能对所有这些问题都做出清楚的或自信的回答。因此,本文将着重考察当代中国基层法院法官的现状,所运用的材料仍然是我近年来在湖北省进行的基层法院研究和访谈获得的。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我们也许会对中国基层法院和法官的状况以及相关的一些法学实践和理论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甚至对中国的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也未必不无启示。但是,我清楚但读者未必清楚因此要强调的是,正是由于我的研究材料的局限,本文得出的一些可能具有政策意味的结论大都只能限于基层法院,有些结论可能对其他层面的问题或其他法院有所启发,但绝不能无限扩展。

实证文章:

『法律论坛』 [法律人生]复转军人进法院的实证分析

作者:东方绿舟 提交日期:2006-7-31 21:04:00

1998年1月2日,贺卫方在《南方周末》上发表的《复转军人进法院》一文,也许可以称得上是上世纪中国最轰动的法学随笔,其影响力至今未消。与追逐时尚相比,笔者更愿意探讨经过时间过滤的法律问题。复转军人进法院的情况究竟如何,笔者试以上海一个中心城区法院作一下实证分析。

199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实施以来,该法院共安置转业军人15人。

从安置时间来看,2000年前的有5人、2001年后的有10人。后期转业军人较多的原因应该与裁军有关。

从性别来看,男军人13人、女军人2人。与军队的性别构成相符,也比较符合法院进人的意愿。

从年龄来看,均在30-50周岁,以35周岁-45周岁为主。可谓年富力强,适合从事综合部门工作,但已不太适合从事书记员和审判工作。

从户籍来看,原籍上海的8人,原籍外地的7人。外地籍的人数较多。

从职级来看,定为处级的2人、定为科级以下的13人。后期专业技术人员较多,定级较低。

从审判职务来看,担任审判员的2人,无审判职务的13人。担任审判员的分别为副院长和政治部主任,其余人员因原来不从事法律工作,进法院后也难以通过法官资格考试和司法考试,几乎没有再担任法官的机会。

从行政职务来看,曾任中层领导以上岗位的6人,未曾担任领导职位的9人。职务安排总体来说是比较高的,但是经过2001年底机构改革及其后一段时间,领导岗位已经满员,近年来已经很难再晋升领导职务。

从工作调动来看,仍在法院工作的11人,被动调动到其他机关的2人,主动要求调动到其他机关的2人。转业军人是愿意长期在法院工作的,离开法院仍然是到其他机关工作。

从工作岗位来看,分别是办公室3人、政治部5人、监察室1人、法警大队2人,调出4人的原岗位分别是副院长、政治部、立案庭、执行庭各1人。基本局限于行政岗位。

从办案情况来看,1名副院长曾担任审判长参加合议庭审理,但未独立承办过案件;1名政治部主任有审判员职务,但非审委会委员,也从未参与案件审理;1名政治部工作人员曾借到民庭担任半年书记员;1名被直接安排到执行庭担任书记员办案,后调到其他机关,另有2人曾短期到执行庭担任书记员。很少独立办案。

从德能勤绩的综合表现来看,转业军人的平均水平相比于综合部门的非转业军人的平均水平略好,但是与审判部门的平均水平相比没有优势,审判专业能力明显不足。

此外,同期有2名复员军人通过法院组织的招考被聘用为司法警察,既不属于公务员编制,待遇相差也非常悬殊。

由上述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一、组织安置到法院的是转业军人而不包括复员军人,复转军人进法院的命题应改为转业军人进法院;

二、转业军人进法院主要从事的是行政工作,而非很多人想象的审判工作;

三、转业军人不仅能够胜任法院行政工作,而且还可以说是爱岗敬业;

四、转业军人由于基本都不能通过司法考试,因此没有资格和能力从事审判工作;

五、法院对转业军人有安置能力,但局限于行政岗位,安置数量需要严格控制。

第三篇:军转干部适应性培训结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战友们:

大家好!

今天,40天的适应性培训即将结束。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站在这里,但心中更多的是依依不舍。一个半月的时间不长,但40天的培训给予了我们很多,必将伴随我们xx名军转干部的一生,因为这是我们人生之路的又一个起点。参够在这儿发言,我深感荣幸,也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

今天我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十分感谢。感谢xx市人社局。感谢你们给了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为我们理清新思路、适应新环境、干好新工作创造了条件。前移培训关口,制定了详尽的培训计划。感谢市委党校的教职员工。感谢你们的精心备课,耐心讲授,悉心解惑。你们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提升、逐渐适应,有灌输式的讲解示范,有考察式的参观见学,有讨论式的课堂辩论。这次培训,党校给予了全体学员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创造了舒心宜人的学习环境。在此,我代表全体学员向人社局和市委党校的全体员工致以崇高的敬礼,并对你们的辛勤工作道一声“谢谢你们”。

我要说的第二句话是:收获颇多。对于全体军转干部来说,在安置前,心中有忐忑、有纠结,还有着深深的迷茫,不知道自己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在安置后,考虑得较多的就是我们该怎么工作,怎么融入。对着完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工作和一群陌生的同事,更多的是恐慌、无助和疑惑。通过培训班的学习,我们学有所获,受益匪浅,在此期间,我们不但学到了新知识、新思路,而且也对以往的工作、学习、生活进行了回顾,解决了“如何转变”,“如何适应”,“如何发展”的问题,增强了我们的战略思维、依法行政、工作拓展的能力。不管是能力的增强还是思维的转变,都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要说的第三句话是:好好工作。请领导和同志们放心,我们会理论联系实际,不辜负你们的期望。我们会把部队的优良传统传承好,发扬好,展现当代军人的过硬素质;我们会把这次培训的知识消化好,吸收好,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环境。工作后,我们一定会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把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当做一种境界,一种最求,一种责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事,身边的人。

各位战友,适应性培训即将结束,但是我们适应地方工作环境的路还很长,还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心态。我们会时刻牢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具有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信心,也具备这份能力。我们也深深的知道,虽然适应性培训即将结束,但我们适应地方工作环境的路还很长。

最后,我提议,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向人社局的领导、市委党校的教职员工表达我们全体军转干部最诚挚的谢意。

第四篇:军转干部党校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军转干部党校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这次党校学习内容丰富,有理论授课,有讨论交流,有现地教学,我把这次学习看作是自己上岗前的“加油站”,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盯着自己的弱项补,瞄着自己的问题改。通过一个半月的努力,达到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认识、强化党性的目的,现将党校学习情况向首长报告如下:

一、几点感悟

(一)是学习是成长进步之基,必须要常抓不懈。

这次党校学习,给我们上课的大都是教授级别的老师,听他们讲课,不管是党的创新理论,还是机关工作,还是法律法规,都会有一种“如沐春风”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感觉。这些老师大多是在自己的研究岗位上一干几十年,凭着这种静心沉潜、目标专一的态度,他们才收获了成功,才能把党课讲的那么生动,才能把党的理论讲的那么引人。回想自己在连队任指导员的时候,每次备课都是“网上切割”抄抄抄,每次授课都是“照本宣科”念念念。这深深的启示我:在学习的路上,必须要做痴痴的追梦人,要沉下心,俯下身,珍惜每一寸光阴,少一些空谈闲聊,多一些读书思考,只要有“水滴石穿”的韧劲,日积月累,勤学不倦,就一定会在自己工作的领域成长进步,收获硕果。万万不可“一张报纸一壶茶、聊聊微信谈谈闲”,到头来后悔的是自己,亏欠的是单位。

(二)是单位是成长进步之根,必须要感恩善待。

在党校学习期间,认识了不少的同学,课后聊天,大家谈的最多的是今年的选岗,大家都认为今年的岗位很好,组织对我们军转很“照顾”,又让我们来党校“加油充电”。回想自己从军的15年,高中毕业入伍,在部队上了军校,当了干部,是部队培养教育了我。转业回到地方工作,新单位的领导找我们谈话,给我们信心。人民日报推荐的一篇文章《善待你所在的单位》在微信朋友圈曾刷屏,文中说的好:没有单位,你,什么也不是。我深深的感觉到:人得常怀感恩之心,学会感恩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源泉。没有了单位,不仅我们的抱负没法施展,我们的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没有了单位,我们甚至失去了谋生的手段,失去了安生立命的客栈。所以,在新单位我们就得“翻篇归零再出发,撸起袖子加油干”,就得珍惜自己的岗位,组织给了我一个舞台,我就得还组织一个精彩。

(三)是做人是成长进步之本,必须要踏踏实实。

学习期间,党校的副校长两次给我们讲话,他也是一名“老军转”,每次讲话都是语重心长,反复告诫我们到了新单位要低调做人、踏实做事,要始终把做人放在第一位。党校培训处的任老师以前是我的老领导,在向他汇报工作时,老领导以自己的工作实际告诫我,到了新单位一定要老老实实做人,不投机取巧,不巧言令色,要靠自己的素质立身,靠自己的实绩进步。回想自己在部队的工作经历,只管干好自己的工作,其他事情组织会考虑,组织就是我最大的靠山。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伪是最苦恼的事情,老老实实才是最愉快的事情。在单位对领导安排的任务不能“搞变通”“软执行”,不能作伪,要愉快接受,标准完成。同时有了成绩不沾沾自喜“公鸡尾巴--翘得高”,有了问题敢于负责不推诿。还要和同事处好关系,在单位积极营造团结和谐的好氛围。

二、主要收获

(一)是在理论学习中廓清思想迷雾,坚定政治信仰。

这次培训突出了政治理论的学习,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阐述讲解党的最新理论。我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老百姓才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尤其是党校王副校长的课,结合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医疗、反腐等敏感问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拨去了我思想上的迷雾,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的党。

(二)是在案例警示中强化廉洁意识,树好公仆形象。

机关工勤人员手中多少有点小“权力”,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些所谓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党校的徐敏教授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告诫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在权力面前迷失方向,不因小恩小惠丧失道德,要常常提醒自己莫伸手、防贪念,才能确保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三)是在解疑释惑中找准工作定位,树立工作信心。

机关日常事务怎么处理,公文怎么写,怎么办文、办报、办会。机关人员要注意哪些日常礼仪,要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在机关工作……这一切的困惑在这次的学习中都得到了一一的解答。特别是在南京培训时,南京中医药大学曾智教授的心理课,风趣幽默但又发人深思,分析了军转干部的四大心理,列出了四大现象,开出了四大“药方”,很有针对性,我感觉对我下一步的工作很有指导意义,也树立了我下一步干好工作的信心。

三、下步打算

(一)是以“高考冲刺”的姿态抓学。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一个人不管自身资质如何,学习都是永恒的课题。作为活动中心的“新人”,我还是个“小学生”,不懂的太多,要学的更多。刚来到单位对属于自己的那块“责任田”还无从下犁,所以自己必须要像“久旱禾苗逢甘露”那样进行知识的“恶补”,尽快掌握活动中心的每日工作流程,大型活动的组织方法等。这就要求我要向书本学,对老干部工作的相关法规要尽快掌握,坚持每天学习法规文件,决不能用什么才学什么;要向同事学,活动中心的主任和其他三位同事都是“老同志”,工作经验丰富,是行家里手,在实际工作中我必须要做到不懂就问,问了不懂接着问;要向实践学,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工作中做到学会反思、及时总结,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二)是以“黄牛耕田”的恒劲实干。

工作就是职责,职责就是担当,担当就是价值。活动中心的工作主要是服务保障老干部,看起来“简单枯燥”甚至多数工作属于“重复劳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常工作就是“熟练工种”,这就更加要求我要具有“老黄牛”的精神。要腿勤,老同志每天来活动,需要什么,还缺什么,有没有突发情况,必须要做到勤转、勤看,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嘴勤,要多和老同志“拉家常”,了解他们的需求,听取他们的建议,以促进自己的工作,更好的服务保障老干部,对老干部真正做到“走心”暖人。要脑勤,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针对目前老干部的双高期【高年龄期、高发病期】,如何开展贴合实际,老同志喜闻乐见的活动,要求我们要多动脑、敢创新,打出自己的“品牌”。

(三)是以“刀刃向己”的态度自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活动中心离局机关比较远,中心人又少,单独执行任务和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局机关监管难道大。这就要求我做到敬畏制度,认真遵守每日工作制度,每天给自己开个“追悼会”,反思自己每天的行为,不断的检点自己,时刻用制度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校调自己的所作所为。因为活动中心离自己家较近,必须要按时上下班,不迟到早退,把自己的一言一行同单位的形象联系起来、同自己肩负的责任联系起来,端端正正走好在活动中心的每一步。同时管好自己的八小时以外,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交往的人不交往,做领导心中的“放心人”。

第五篇:军转干部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军队转业干部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为期2个月的军转干部培训圆满结束了,回顾这些天来的学习内容,主要学习了公共经济、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和依法行政等4门核心课程,学习了《公务员法》和公文写作知识,听取了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和优秀军转干部对地方工作经验和工作体会的介绍,学习了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增强了对当前国家、省和市各个层次社会发展形势。通过这次培训,进一步丰富了理论知识,加深了对当前我市各项工作的了解,树立了要依法行政的意识,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了今后投入广州市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现将培训学习的心得体会归纳如下:

(一)专业理论水平得到提高。通过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深刻体会到转业以后,作为一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才能为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政府职能结构与运作、公共行政管理、公文写作、国家公务员制度、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等专业知识,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比如,通过对公文写作及计算机网络的学习,掌握了公文的写作方法及现代化办公方式。

(二)增强了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意识。通过学习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强化了自身的法律意识,提高了依法办事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廉洁自律的意识。在当今时代,不懂法是无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作为一名公共服务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学习法律的力度,要做到真学、真懂、真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只有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才能更好密切干群关系,密切党群关系。

(三)树立了干事创业的信心。原先在部队工作和生活,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各方面情况了解不够深刻,通过参加培训学习后,特别是听取了专家学者的讲课和优秀转业干部的经验介绍后,进一步对地方的发展情况和地方政府的运作情况的了解,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信心。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学习对我市的各项工作有了较为深入的把握,对我市的发展前景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二是通过学习、实地培训考察,了解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三是通过听取优秀转业干部的工作经验介绍,看到他们转业到地方工作后,虚心学习、刻苦转研、淡薄名利、兢兢业业地作出了突出的成绩,受到干部群众的好评等事迹,极大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

(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了重新定位自己的平常心。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角色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你有什么样的角色定位,就会有相应的行为倾向,你用什么样的心态看待人生,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

从一个军人向一名合格地方公务员,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为上的转变都需要一个过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认识到了无论你在哪里能为人民干实事的岗位就是好的工作岗位,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就是好工作!无论在哪里工作,只要心中想着人民群众,就一定能干出属于自己的成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做为一个受党教育多年的共产党员,受部队培养多年的军队干部,应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为自己人生的第一目标,用平常的心态,以“小草精神”去融入社会。

(五)激发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有了重塑未来,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方法的进取心。我们部队转业干部,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但是今天,我们还是年富力强的一代,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所以不能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应该重新振作精神,要把在部队长期养成的铁一般的纪律,过硬的思想和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带到地方的工作之中,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把以人为本、服务群众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把奉献社会作为自己的最高精神境界。

总之,此次培训学习,虽然时间短,但收获却很大。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作风,脚踏实地干工作,一心一意为人民。积极主动与他人沟通,积极主动去了解他人的思想与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并继续深入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新岗位的必备技能,为做好本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载军转干部进高校学习培训代表发言稿(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军转干部进高校学习培训代表发言稿(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军转干部座谈会发言稿

    各位领导,及全体曾经当过兵的战友们,您们好! 我叫XX,是2011年的转业干部,在今天“八一”建军节这个难忘又特殊的节日里,我衷心地向在座的各位领导表示感谢!向在座曾经当过兵的战友......

    军转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军转干部培训心得体会为期一个月的军转干部培训结束了,回顾这30天来培训生活,自己感慨万分。今年的培训课程设置丰富,有形式政策介绍、有法规理论培训、有心理心态调适、有业务......

    军转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调整心态加快转变积极适应地方建设需要 ----军转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为期一个月的军转培训结束了,回顾这30天来培训生活,自己感慨万分。今年的培训课程设置丰富,有形式政策介绍......

    军转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军转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部队王熙凤 我是2009年度从部队转业的干部,根据市人事局的安排,于2010年7月12日至2010年9月9日,在***参加转业干部岗前培训班,一个多月来,培训班紧紧围......

    军转干部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调整心态加快转变积极适应地方建设需要----军转干部培训心得体会为期一个月的军转干部培训结束了,回顾这30天来培训生活,自己感慨万分。今年的培训课程设置丰富,有形式政策介......

    军转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加快角色转变 积极适应地方工作 ----2011年度军转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弹指瞬间,为期近两个月的军转培训很快结束了。回顾这40来天的培训生活,感慨万千,收获颇丰。总体感觉,今年的......

    军转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培训小结 2013年12月2日至2013年1月10日,我在杭州市委党校参加军队转业干部岗前培训班,一个多月来,培训班采用专题讲座形式,组织我们认真学习了党的创新理论、政治制度与政府运......

    军转干部培训小结

    军转培训小结 11月份以来,我参加了区委党校军转干部培训班。在领导和战友的关心帮助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学习培训任务。在思想政治方面,能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