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时间:2019-05-14 08:1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第一篇: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 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文化创意

创意被称为创造,也叫创新,但又不同于创造和创新。创意通俗地讲就是点子,指的是观念、理念、观点、意见、想法等。创意是整个计划、整个行动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 有决定性的想法和主意,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出发点。相对于创意的这种原初性和出发点特征,创造只是在这个原创性基础上和出发点之后的行动,是过程。

而创新则是整个创造的结果达到了别人所没有的新水平和新境界。例如,北京奥运场馆的“鸟巢”“水立方”形状和结构就是创意,这个创意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了整个建筑的创造和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就是把文化创意按照经济规律,转化成财富的一种智慧型、知识型的新型产业。但文化的创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意,而且还有文化事业方面的创意。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需要创意,但创意并非都是产业,也未必都要产业化。

文化创意产业注重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而文化创意事业则注重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发挥。功能不同,前者侧重于“利”,后者侧重于“义”,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文化创意产业以GDP增长为标准,是一个硬指标;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软指标。

我们之所以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提倡文化创意事业,是因为文化本身兼具意识形态性和产品的经济属性,而且任何创意都是有价值属性的。通俗地说,点子是有好点子、歪点子、鬼点子之分的。因此,同时注重创意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就是要避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矫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不考虑文化主体性的做法。文化创意一旦脱离了价值属性制约,则极有可能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比如,一盒88 888元的月饼,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创意,但在价值背离的背后却是铺张和欺骗。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的两翼,不可或缺,不可偏废。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但文化创意的灵魂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激发人们的智慧,把文化创意事业搞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文化创意无法用金钱计算,但带来的社会效应和文明进步却是巨大的。它在人们愿意接受的范围内,唤起责任心,强化文明感。因此,只有 将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一起抓,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合理的发挥。

1.下列关于“创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创意虽然不同于创造和创新,但又与创造和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B.与创造相比,创意具有“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等特征。

C.创意为创造提供了原创性基础和出发点,是创造活动应遵循的整个行动计划。D.创意虽然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着创造过程和创造结果的水平。2.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关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都属于文化创意,前者侧重于“利”,后者侧重于“义”,功能不同,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B.文化创意产业以GDP增长为标准,是一个必须完成的硬指标;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可急可缓的软指标。

C.文化创意产业只追求经济的增长,文化创意事业只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二者对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D.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的属性不同,前者具有经济属性,后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只有两者一起抓,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合理的发挥。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文化创意产业是由文化创意转化成的新型产业,它应该在文化创意的价值属性制约之下谋求发展。

B.文化创意有好坏之分,一旦脱离了价值属性制约,就会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

C.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必须大力提倡文化创意事业,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D.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文化创意事业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

二.文学类作品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有一种丢了东西的感觉。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而是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跟他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栏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边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从眼前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用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刘兵。”

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也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想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他摇了摇头。

主持人说:“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我经常想,如果她也给我冷眼,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全改写……”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对观众说:“那好吧,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忙,让刘总实现这个多年的心愿。”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

“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越纯净越美好的记忆,越经不起现实的打搅。我很赞同主持人的那句话,有些美是只适合放在心里的,就像一坛陈酒,一旦打开味道就淡了。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吧。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并希望我能一直这样活下去……”

这封信是那位主持人所写。刘兵所要寻找的王丽晨,是他的妹妹,已经于3年前因病去世……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项是()A.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少年时男孩和女孩同桌以及女孩要离开时发生的事,一是几十年之后男孩寻找同桌的女孩而被邀请做访谈的事。

B.男孩拒绝女孩给他本子和替他交看电影的钱,而女孩却没有记恨他,临走时还留下很多学习用品,说明女孩是一个乐于帮困救弱的好学生。

C.小说中有关女孩头上扎着的“鲜艳的蝴蝶结”的描写前后出现了两次,说明男孩几十年没有忘记他的同桌主要是因为她“是个漂亮的女孩”。

D.男孩希望他的同桌“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而女孩却死了,这给男孩的心理上造成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

5.倒数第二段交代了主人公收到的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

6.小说中的刘兵是怎样一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答:

三.古诗文阅读(4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8题(6分)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7.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②先妣尝一至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

④他日汝当用之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客逾庖而宴”中的“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燕赵之收藏 D.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21分)

钱勰,字穆父。生五岁,日诵千言。以荫知尉氏县,授流内铨主簿。判铨陈襄尝登进班簿,神宗称之。襄曰:“此非臣所能,主簿钱勰为之耳。”明日召对,将任以清要官。王安石使弟安礼来见,许用为御史。勰谢曰:“家贫母老,不能为万里行。”定官制,勰方居丧。帝于左司郎中格自书其姓名,须终制日授之。奉使吊高丽。勰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乃求吕端故事以行,凡馈饩非故所有者皆弗纳。归次紫燕岛,王遣二吏追饷金银器四千两。勰曰:“在馆时既辞之矣,今何为者?”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谰曰:“无有。”勰曰:“汝前诉云云,吾识以某字。”启缄示之,信然,上下皆惊咤。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之。积为众所憾,出知越州。召拜工部、户部侍郎。苏轼乘其据案时遗之诗,勰操笔立就以报。轼曰:“电扫庭讼,响答诗筒,近所未见也。”翰林缺学士,章惇①三荐林希,帝以命勰。以尝行惇谪词,惧而求去。帝曰:“朕固知之,毋庸避也。”尝侍经幄,帝留与之语曰:“台臣论徐邸事,其辞及雍②。若雍有请,当付卿以美诏慰安之。”既而雍章至,勰答诏云:“朕察其厚诬,力加明辨。”帝见之,谓能道所欲言者。惇因是极意排诋,讽全台攻之。罢知池州,卒于官,年六十四。(选自《宋史·钱勰传》,有删改)

[注]①章惇:时任宰相。②雍:郑雍,大臣,曾遭章惇排挤。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B.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C.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D.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因先辈有功而给予子孙权利,让子孙继承先辈的官位和爵位。B.居丧,守孝。古代尊亲死后.在服丧期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等活动,表示哀悼。C.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赋税、俸禄等职事,长官为户部尚书。D.朕,文中是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其他人不能用。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钱勰能力突出,不慕高官。他小时候记忆力就很强,做官后因才华出众引起皇帝重视;王安石派人去见他,许诺封官,他没有动心。

B.钱勰爱惜节操,不收礼金。他被皇帝选中出使高丽,不接受不该收的礼物,高丽人在他回国途中追送礼金,被他严词拒绝。

C.钱勰办事干练,思维敏捷。老吏作梗,钱勰应对自如,有人伪造别人的字迹递诉状,被钱勰识破;苏轼作诗赠予钱勰,钱勰立刻作诗回报。

D.钱勰得罪权贵,遭到报复。钱勰曾写过贬谪权臣章惇的文词,后来又拟写安慰郑雍的诏书,遭到章惇排挤诋毁,被贬到地方任职。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6分)

(2)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之。(6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3-14题。(11分)

浪淘沙 感事 明 刘基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昂扬的基调。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

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正是孤高诗人的写照。E、全诗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

14.“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15.名言名句默写(7分)

(1)《<论语>十则》中,阐述了“吾日三省吾身”内容的句子是“,”(2)《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所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

,”(3)《使至塞上》中的既言事,又写景的两个句子是“

,”

四.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经济危机爆发之后,美国经济遭遇了一系列就业情况的恶化,对此,大约90万就业人员都有切肤之痛。....②中年旅客吴先生报案称,自己的黑色双肩背包在过安检后不胫而走,里面有笔记本电脑....和钱包等物品。

③纵观我国店名文化的历史,我们可以总结出店名文化发展的趋势,还可以预设一个荦荦..大端的架构。..④从以往考古文博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考古工作的可谓凤毛麟角。....⑤岳飞的浩然正气还体现在他的作品《满江红》之中,这样的词作,读来让人荡气回肠,....拍案叫绝。

⑥青龙山坐落于南部的青龙山镇,海拔1200米;山路蜿蜒崎岖,山峰险峻,怪石嶙峋,可谓鬼斧神工。....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战狼2》再次引爆中国电影市场,超过50亿元的票房不仅刷新了国产电影票房纪录,也同时超越诸多进口大片。

B.针对社会上反映较多的“挂证”乱象问题,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提高清理打击“挂证”行为的力度。

C.在本学期开学典礼上,校长邱成国强调要构建和谐校园,希望每位同学能与自己有过矛盾的同学主动沟通,搞好关系,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D.《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的放映受到观众好评如潮。影片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具体的故事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发自内心地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王教授是唐诗研究行家,他对李白诗风的论述非常透彻,真是抛砖引玉,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B.志愿者为留守儿童们送礼物,小萌领到礼物非常髙兴,她说:“谢谢,礼物我笑纳了。” C.本报衷心呼吁大家踊跃投稿,不管名流大家还是文坛新人,我们都一视同仁,唯以质量为准。

D.令爱出身书香门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如此大家闺秀,当是小女学习的楷模。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干预,主要是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的,读的人越多,①__________。网络文学在面对读者群时,是自觉分类的,根据读者的需求“量身定制”,② _________,这种分类细化的做法类似文化超市里陈列的各类文化产品。读者在选择这些作品时,选择的是一种情调和趣味,粉丝读者群是通过趣味“扎堆的”,③ _________,共同探讨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获得不同层面的精神生活体验。

2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分)

高中阶段阅读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有益补充,如果条件允许,每个学生都应该大量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因为只有大量阅读名著,自己的思想境界才能得到提升,思想境界提升之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成绩自然会相应提高,高考时也就一定能考取理想的大学。①不是只有大量阅读名著思想境界才能得到提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世纪老人、一代才女杨绛先生,百岁高龄笔耕不辍,被称为“史上最高龄的小说作者”。即便在她103岁生日之时,也要谢绝外界一切做寿之礼,以续写的书稿为自己贺寿。杨绛先生曾说:‘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而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读了上述材料,你更欣赏哪一种人生态度?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选择、权衡与思考。要求:确定观点,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1.C(创意是整个计划、整 个行动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想法和主意,而非“整个行动计划”。)

2.A(B项,“硬指 标”“软指标”是相对而言,并非是说“必须完成”“可急可缓”。C项,应将“文化创意产业只追求经济的增长”和“文化创意事业只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中的“只”改为“注重”。D项,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都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3.B(应将“就会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中的“就会”改为“极有可能”。)4.A(B项,说“拒绝女孩……替他交看电影的钱”与原文情节不合,原文中是先拒绝,后“勉强答应了她”;再者说女孩“帮困救弱”,概括也不大准确,男孩虽然有困难的一面,但他不“弱”,男孩是一个自尊心很强、学习上进的学生。C项,分析错误。从原文主人公刘兵回答主持人的话中,可以看出,主要是因为女孩给了他温暖,这份温暖成了他生命的动力。D项,说“这给男孩的心理上造成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分析错误。从小说的情节上看,男孩并不知道女孩已经去世。)

5.①这封信为主人公刘兵寻找当年的同桌画上了一个句号,使他的寻找有了回应。②信中说明了他的同桌不见他的原因,为后文交代女孩的去世埋下了伏笔。③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对过去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应该放在心里珍惜保存。

6.①自尊心强:少年时拒绝接受同桌给予的帮助。②学业、事业有成:成年后学业有成,经过打拼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③重感情,知恩图报:看重和同桌之间的情意,对同桌的离开心里疼痛;对少年时同桌给他的温暖念念不忘,想方设法寻找同桌,并希望需要的话对同桌能有所报答。7.C 8.D

9、D

10、A(给予子孙权利,不一定是指继承先辈的官位和爵位)

11、C(“有人伪造别人的字迹递诉状,被钱勰识破”错,应是有人递诉状被钱勰认出字迹,是以前上诉过的,钱勰指出并批评他。)

12、(1)钱勰当即分析判决,选择不合理的,封上并做记号,告诫不要再来。(剖、简、识各1分,句意2分)

(2)宗室、贵戚因此收手,即使丞相府请托,也给他们戴上刑具加以治罪。(敛、虽、械各1分,句意2分)

13.B3分、E2分(A、奠定飘零凄凉的感情基调;C、是推陈出新,蝴蝶是实有之物,如在梦中寻觅花枝而栖,却只能飞上寒枝。D、“孤高”判断无据。)

14.①飘零江湖的悲愁与失落;②实现人生抱负的无望而执着;③人生失意的自怜与自爱;④才华被埋没的孤苦与怨恨。(解说略。每点2分,三点即可)

【解析】本词借景抒情,要想明确情感的内涵,可抓景物深入探究其中蕴藏的深意

“凋枫自落”暗指作者晚年飘零江湖的失意古诗词阅读答案 浪淘沙感事 明刘基古诗词鉴赏。“鸿雁南归”思归之情,思归更有深意,结合背景可知,避难江湖期间,希望安定,这个安定应该是心灵的安定,国家的安定,所以其中寄寓的应该有无法实现的人生抱负。再抓一些关键词品析,“飞上寒枝”“清露自凋”“没个人知”,写出了才华无人知晓的孤独惆怅与悲愤。15.(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6.B【解析】切肤之痛:亲身感受到的痛苦。使用正确。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播迅速。使用对象有误。荦荦大端:明显的要点或主要的项目。用法符合语境。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使用有误。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使用正确。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使用正确。

17.A(B项“提高”与“力度”不能搭配。C项残缺介词。D项句式杂糅)

18.D(A项,“抛砖引玉”运用不得体,“抛砖引玉”是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 品。B项,“笑纳”是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礼物。C项,“呼吁”用于请求援助或主持公道,用在此处,不得体,应改为 “欢迎”)

19.①作品产生的影响才会越大 ②作品分类针对的是不同读者的口味 ③通过阅读中的互动。

20.②不是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和成绩就会提高。③不是语文综合素养和成绩提高就一定能考取理想的大学。21.略

第二篇: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分析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月考

语文 试 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17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机读卡、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机读卡的相应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21世纪是影视剧极盛的时代,视觉艺术以其声光色影和感官直觉,从文学作者和读者群中分流了很大的数量。这表明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和个人嗜好的选择性的拓展和多样化,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值得警惕的是文学作品日益影视化的负面影响。不少作家在写小说之初,就是以流行的中外电影电视剧为创作目标的,奔着有朝一日将小说改编为影视剧的目标而去,期冀获得经济上的高额回报,或者是将已经拍摄完成的影视剧本敷衍成小说,让那些影视剧的追捧者再做一番回味。其对文学造成的最大的伤害有二:一是只顾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营构,严重忽略文学语言的独创性,只求浅层次、直观性的表情达意,而忘却了对文学语言的自觉追求;二是只注重那些具有视觉和听觉特征、容易将其转化为画面和声音的场景,而忽略了对人性和生活的更具广阔性的精致描写,作品越来越粗疏简陋,作家的语言贫乏化,作家对人性和心灵的关注日渐空缺,文学的本体性因此越来越弱化,这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句话看似老生常谈,但它蕴含着文学的真谛。影视剧以直观形象的艺术手段见长,它可以诉诸人们的视听感官,在短时间内形成很大的观众群,文学则把语言作为自己唯一的工具,同时在更高的层面上,语言的新颖独特,准确传神,以个人的或者集体的文学创作,丰富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精神表达的能力。因而,文学大师,一定也是语言大师。据专家统计,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共使用了两万个词,在古今作家中居于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托尔斯泰,他拥有1.6万个词汇。道理一目了然,作家的词汇量,就像建筑师的材料库,能够娴熟地选择和运用的词汇越多,越能够变化多姿和准确到位地表述出作家想要传达和抒发的精神情感,也越能反映出作家对纷纭万状的人性和生活的观察体验的能力。

文学文本与影视作品的线性时间和一次性完成的特点不同,它可以打乱时空顺序,突破直观性的生活场景的局限,而在多个层面上展开,为揭示复杂的现实和人性提供足够的空间,读者也可以打乱文本顺序而反复地玩味作品。电影专家在讲述不同文本的差异时,爱引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那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民与孩子的对话,老渔民口口声声地说他做了一锅用鱼烧的米饭,然而孩子知道,“他们每天要扯一套这种谎话”。这种同时在真假两个层面上进行的现实的和心灵的活动,尤其是孩子心中暗暗展开的否定性,很难直接用影视语言表现出来。文学的强项在于,除了听觉和视觉等有形的感官,可以诉诸嗅觉、味觉,更可以直指人的心灵,它的大量的“潜台词”,远非影视文本所可比。它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与揭示,远远超越了其他的艺术门类。

同时,语言可以表达某些抽象的意念,不受画面和声音的制约。雨果在《悲惨世界》的开篇中所写,比大海更广阔的是蓝天,比蓝天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这种广阔性,超出了具象的边界,而容纳了大量的玄思妙想和激情涌荡,只有用文学的语言才可以捕捉和勾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21世纪影视剧极盛,文学作品的读者减少,说明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和个人爱好呈现选择性的拓展和多样化。

B.不少作家创作小说之初,就把流行的中外电影电视剧作为创作目标,把有利于将小说改编为影 视剧作为目标。

C.应重视文学语言的独创性,杜绝营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应自觉追求文学语言,杜绝浅层次、直观性的表情达意。

D.直观形象的艺术手段,可以诉诸人们的视听感官,在短时间内形成很大的观众群,这是电影电视剧的长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大师,必定是语言大师,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要求作家用新颖独特、准确传神的语言来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

B.一位作家要变化多姿和准确到位地表述出自己想要传达和抒发的精神情感,一个方法是积累丰富的词汇,积累越多表达能力越强。

C.影视作品具有线性时间和一次性完成的特点;文学文本则可以打乱时空顺序,在多个层面上展开生活场景,读者可打乱它的顺序而反复玩味。

D.不可直指人的心灵是影视文本比不上文学的地方,但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与揭示,影视文本远远超越了其他的艺术门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日益影视化是由一些作家的创作动机造成的,其中一个动机就是这些作家希望得到高额的经济回报。

B.作家拥有的词汇量越多,创作的成就越大。莎士比亚拥有的词汇量比托尔斯泰多,所以成就比托尔斯泰大。

C.作家语言丰富,对人性和心灵予以关注,对人性和生活进行广阔性的精致描写,文学的本体性就不会弱化。

D.影视作品受到画面和声音的制约,难以表达某些抽象的意念;文学语言的广阔性也不是影视所能达到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转淡水场管勾,弃官归。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以功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守惠州。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真予之钞。缘海叛者皆降。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注】故事者,不听。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曰:“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让焉。”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曰:“天下分争,所谓豪杰有三:易乱为治者,上也;保民达变,知所归者,次也;负固偷安,身死不悔,斯其下矣。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选自《明史·何真传》,有删改)

【注】尉佗,公元前218年,奉秦始皇命令征岭南,略定南越。秦亡后,汉高祖封其为南越王。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兵攻成,不克

克:取胜 B.真迎之胥江

迎:迎接 C.易乱为治者,上也

治:安定 D.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

逆:抗拒 5.对文中画斜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B.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C.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D.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真从小喜欢读书,又善击剑,有正义感。元末盗贼蜂起,他因此弃官返乡,组织地方武装,保卫乡里。

B.何真有智谋,善作战,屡立战功。他击败黄常,收复惠州;击败海寇邵宗愚,收复广州;击败熊天瑞,保全了广州。

C.何真忠于朝廷,元朝末年,中原大乱,他虽用兵岭南,依然不辞路远,屡次进贡于朝廷,官至资德大夫、行省左丞。

D.何真识大局,不愚忠。他深知元朝大势已去,为让他治下的广东免于战乱,百姓得以安定的生活,主动归顺明太祖。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5分)

(2)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让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 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称不能荐②,羞为献纳臣③。

【注】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②称,称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8.对本诗首联进行简要赏析。(5分)

9.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①,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②浊酒一杯家万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③,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一联,采用拟人化描写,表达对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由衷的喜爱,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⑥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表达作者要为朝廷率师北上,统一南北,以得到功勋美名的两句是“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秋瑾:单纯中的高贵

吴先宁

1907年7月15日清晨,秋瑾走出仅关了她三天的山阴县署牢房,走向刑场轩亭口。她的脚上了铁镣,两手反绑,身后是几个士兵端枪警戒,两旁还有山阴县都戎府、省派练军、山阴与会稽两县巡警弹压。与官府戒备森严、高度紧张的状态相比,秋瑾则显得平静而从容——她身穿玄色生纱长衫,足蹬皮鞋,就像平时在街头漫步。她没有喊激昂的口号、发临终的血誓,也没有绝望或伤感,有的只是平静和从容,以及在这种平静而从容之中透出的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

秋瑾的革命之路,与许多男性革命者不同。最初的激发,来自于对自己婚姻的不满。1903年的北京之行是秋瑾人生的分水岭。那一年,她的丈夫王廷钧用钱捐了个小京官,带着秋瑾去北京赴任。他们的邻居是一位颇有文名且思想进步的女子吴芝瑛。秋瑾与吴芝瑛一见如故,义结金兰。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神州大地危象丛生,秋瑾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以后,深受感动,她称陈天华是为自己“启蒙开智”的人。她赋诗言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以后,秋瑾就穿起男装,表示永不再穿清朝女服。

秋瑾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与整天热衷于官场应酬的丈夫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这是秋瑾对自己婚姻的感叹。1904年,秋瑾不顾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秋瑾所在的学校恰好与同盟会举行筹备会议的地方在同一条街上,秋瑾就是这时结识了孙中山,她对孙中山的革命方略非常信服。此后,秋瑾的思想受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影响颇多。这年12月8日,陈天华投海自尽。秋瑾受到很大震动,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

秋瑾与徐锡麟一起谋划“皖浙起义”。徐锡麟在安庆率先起事而败露后,秋瑾本来是有充裕的时间和许多机会可以脱身的。7月12日早晨,潜伏在杭州武备学堂的光复会员的密信就到了,告知浙江常备军两队官兵已经出发来绍。此时,大通学堂的学生中有人提出即时起义;秋瑾的副手王金发则极力劝说秋瑾急速逃走,到嵊县山区躲避,以图改期举事。但这些建议均为秋瑾所否决。她以“谋为日后之应援”为由,命令大通学堂的党人学生全部撤离,又严词催促不愿离去的王金发赶快逃走。

7月12日晚上,秋瑾像往常一样回家。这天是秋家祭祖的日子,全家人举行了祭祖仪式,又一起吃了晚饭,饭后,秋瑾还和家人聊了一会天。然后,秋瑾将哥哥秋誉章叫到旁边的房间,告知他一切,并要他带家人逃走,接着烧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13日下午四时左右,来抓她的士兵在大通学堂的前门胡乱鸣枪,而后门并无人包抄和把守。在这个时候,还有不忍离去、坚决要陪伴秋瑾的学生劝她从后门乘船逃走。但是,秋瑾平静而从容地坐在办公室里,纹丝不动。秋瑾确实是要以她自己的方式独自承当这一切,不管是出于献身的庄严,还是要用鲜血唤醒昏睡的同胞。

秋瑾的决定绝非一时的冲动。早在1906年10月,秋瑾、徐锡麟等光复会党人在杭州密商起义计划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必死的打算,相约埋骨西子湖畔。1907年5月,秋瑾再赴石门向她的盟姐徐自华募集起义经费。此前,两人同游西湖时已订下著名的“西泠埋骨之盟”。这次临分手时,秋瑾告诉徐自华,自己“已作牺牲之准备,埋骨西泠之约千万不可失信”,徐自华慨然应允。可见秋瑾为死后的埋骨之地也已作了托付。早在7月10日,秋瑾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身死的消息后,不禁失声痛哭。她长时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不见人、不吃饭、不说话,没有人知道她在做什么、想什么。其实,在她当天写的《绝命词》中可以看出端倪:“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途穷,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注]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这首词集中表达了秋瑾关于革命的理想图景。

(摘编自2015年11月24日《作家文摘》,有改动)

【注】摆仑:即英国杰出诗人拜伦。拜伦曾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写下许多充满革命理想的诗篇。

【相关链接】

①秋瑾(1875~ 1907),浙江绍兴人,别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自幼随兄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15岁时跟表兄学会骑马击剑,有豪侠之气,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等巾帼英雄自励。(《秋瑾史料》)

②行至轩亭口,秋瑾不作一声,惟注视两旁诸人一周,即俯首就刑。观者如堵。(《秋瑾史料》)

③秋瑾被害之后,各地民间媒体开始连续不断地追踪报道,将秋瑾死事的每一细节公诸报端,全国各地掀起声讨凶手的浪潮。更为重要的是,秋瑾的遇害激起了革命者更加高昂的反清斗志。从这个意义上说,秋瑾以她孤独的革命先驱者的失败,成功地进行了革命的启蒙。(张晨怡《秋瑾:夜夜龙泉壁上鸣》)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秋瑾就义时从容镇定,她没有呼喊口号,也没有留下遗言,只是默默地看了看两边围观的群众,然后慷慨赴死,这表明她的愿望已实现,心中没有遗憾。

B.官府抓捕秋瑾后就匆忙将她杀害,行刑时面对秋瑾这样一个手无寸铁的女性,官府高度紧张,戒备森严,这些均表现了当局者内心的虚弱和对革命的恐惧。

C.徐锡麟起事失败的消息传来,秋瑾痛哭失声,不语不食。她命令王金发和党人学生全部撤离,而自已留下来“谋为日后之应援”。

D.秋瑾在被捕之前做了周密安排,她不动声色地与家人告别,并交待哥哥带家人逃走,还及时销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

E.秋瑾自幼跟随兄长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材料中引用多篇诗作,除了用来说明秋瑾的革命思想外,还表现了她过人的文学才华。

(2)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秋瑾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8分)

(3)如何理解秋瑾的“单纯”和“高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12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B.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反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C.某些管理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各种状况。

D.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 体,一举征服了现场好观众。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日前,交通管理部门就媒体对酒驾事故的连续报道做出了积极回应,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

B.近10年来,新加坡成为中国留学生选择出国深造的热门之地,毕业后也选择留在新加坡,成为中新友好交往的民间使者。

C.经过56天的顽强作战,新疆警方打掉一个境外极端组织直接指挥的暴恐团伙,除1人投降自首外,其余28名暴徒全部被歼灭。

D.俄罗斯总统令要求俄政府采取措施,禁止土耳其包机往来于俄土航线,禁止土耳其的任何船只不准在俄罗斯海港水域逗留或者航行。

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大数据的发展要遵循实践应用与理论升华相结合的科学路径。事实上,在大数据的概念被提出之前,已经有很多关于大数据获取、存储、处理和应用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基于这点,我们要建立并完善大数据相关的理论体系,以更好地发现利用大数据中的潜在价值,推动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

A.理论的升华一定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即使不少大数据实践应用是在理论研究之前 B.虽然实践应用是先于理论研究,但是凝炼的理论升华是实现大数据社会价值的必须 C.因为理论指导实践是普遍的科学研究路径,所以建立完善的大数据理论是很重要的 D.实践应用与理论研究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厚此薄彼的做法是错误的发展路径

15.填入下面一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组是(3分)()

学校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最重要的社会组织。

,。

①以及由相对独立的学校群体创造并分享的校园精英文化 ②是根植于民族文化、超越大众文化、带理想主义色彩的教育文化 ③学校文化是专门的文化教育机构有组织的文化 ④真善美是评价学校文化品位的当然尺度

⑤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其最高指向是真善美 ⑥包括唤醒校园主体精神成长的启蒙文化

A.③⑥②①⑤④

B.⑤④③⑥②① C.③②⑥①⑤④

D.⑤④③②⑥①

16.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口语交际情景,在语言表述方面有不得体的地方,请指出并加以改正。(6分)

①情景一:某访谈节目:当主持人得知对方的父亲因病刚刚去世,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 ②情景二:某高校学生去看望三年未见的中学班主任,一见面,这个学生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特别想念您,身体还好吧?” ③情景三:某当代著名作家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条留言:老师:拜读了您的新作,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您真不愧是散文的鼻祖啊!答:①

改为

改为

改为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去年,北京某中学学生用手机拍摄了一辆占用非机动车道的私家车。结果遭到私家车上的四人下车“围攻”。这四个人一直在质问学生为什么要拍照,其中一女子不停地说:“你有什么权利啊,读书读傻了吧!”而这名学生则表示私家车占用自行车道,人人都有权利拍照。该事件引发了网友热议,有网友极力为该生点赞,有网友认为学生应专心学习,也有网友虽赞同这种勇气,却不支持他的这种做法。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自拟标题,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1.C 解析:两个“杜绝”表述绝对化,注意原文“只顾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营构”“只求层次、直观性的表情达意”中的词语“只顾”“只求”

2.D解析:“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与揭示,影视文本远远超越了其他的艺术门类”错,应是指文学,而不是指影视文本

3.B 解析:推理不当,原文比较的只是两人作品中所运用的词汇量,而不是比较其创作成就 4.B 解析:“迎”应解释为“迎击”。

5.C解析:这是一种新的考查方式,即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断句正确的一项。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本段文字是明太祖关于“豪杰”的论述,确定第一处应断在“豪杰”之后,可排除AD;“汉唐名臣”是对前文窦融李勣的评价。据此,可以确定C为正确答案。6.A解析:根据原文,“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转淡水场管勾”,后“弃官归”。“至正”为元末元顺帝年号,共24年。此句之后,方有“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所以,“元末盗贼蜂起,何真因此弃官返乡”纯属时间错配,强加因果。盗贼蜂起,不是何真弃官返乡的原因。7.(1)当时中原大乱,岭外(与中原)交通隔绝,有人劝(何真)效仿尉佗旧事,(他)没有听从。评分细则:(1)5分,大意2分(主要落在几处省略上),关键词“岭表、效、故事”各1分。(2)你何真联合数郡民众,竟然没有烦劳一兵一卒,保全境域来归顺,即使窦融李勣也要谦让于你。

评分细则:(2)5分,大意2分,关键词“尔、连、让”各1分。让,谦让。8.(5分)①点题:“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l分)“柳条春”暗含送别之意,点题中的“送归”。(l分)②情感内涵丰富:“怜”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l分)“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2分)(意思相近即可)9.(6分)①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2分)②尾联表达了诗人自愧不如孔融,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的自责。(2分)同时“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愤慨。(2分)(意思相近即可)10.答案:①征蓬出汉塞 ②燕然未勒归无计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⑥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11.(1)BD(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A项“愿望已实现,心中没有遗憾”不妥。C项“自己留下来‘谋为日后之应援’”有误。E项大体正确,“表现了她过人的文学才华”有点牵强)(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早年的成长经历奠定了她反对封建礼法、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基础。(2分)②时代风云的激荡和对婚姻的失望,催生了她个性中豪侠刚烈的一面。(2分)③在吴芝瑛、陈天华等进步人士的影响下,不断接触、吸纳新思想。(2分)④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信服孙中山的革命方略和同盟会政治纲领,最后义无反顾地走上排满反清的革命之路。(2分)(意思答对即可)

(3)单纯:指秋瑾在徐锡麟牺牲之后,决意不脱身苟活,而是以自己的方式独自承当一切,希望用一死来唤醒昏睡的同胞,鼓动革命的风潮。高贵:①秋瑾就义时平静而从容,透着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②秋瑾本为巾帼之身,却有豪杰之气,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她的死超凡脱俗。③秋瑾用她的牺牲成功地进行了革命启蒙。秋瑾遇害引发了全国各地声讨凶手的浪潮,激起了革命者更加高昂的斗志。(“单纯”3分;“高贵”9分,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2.A 解析:比喻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符合语境。B项,倾巢而出:全体出动。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多用于贬义。不合语境。C项,以邻为壑: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与句意不符。D项,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相互补充,使恰到好处。与“舞者形体”不能搭配。

13.C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力度”。B项,偷换主语,可在“毕业后”前加“这些留学生”。D项,“禁止„„不准„„”否定混乱,可删去“不准”。14.B解析:(语段的话题是大数据发展的科学路径。文段表明,大数据的发展现状是实践成果在前,理论研究滞后。要科学发展大数据,应该走“实践应用与理论升华相结合之路”。B项第一个分句承接上文,回应“实践应用先于理论研究”的文意;第二个分句用转折语气强调“理论的研究对大数据研究的重要性”,引出下文,语意连贯。A项“„„一定能够„„”表述与前文承接不紧,且说法过于绝对,与文意不符。C项“理论指导实践„„”的说法,与语段的话题不一致。D项第二个分句,语意突兀,文意承接不够紧密。)15.C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分析题面所给各句的语意以及相互之间的语义关系。注意六处横线有两处句号,这意味着可以分为两层。“真善美”出现两层,且存在顶真修辞,易于发现;但这两句谈论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应放在对校同文化的基本解释之后,这就意味着只能选择A、C两项。②与⑥的先后次序是A、C两项的唯一区别,先谈内涵,后谈外延是常见写法,所以选择C项。16.答案:①“家父”改为“令尊”。②“久仰”改为“久违”。③“鼻祖”改为“大家”。

解析:得体是语言运用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现实语言运用中容易出错的方面。第①句中的“家父”就是误用,“家父”是个谦辞,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称呼;而称别人的父亲应该用“令尊”之类的敬辞。第②句“久仰”是用在仰慕对方很久,而一直未能谋面,初次见面时用的客套话,很显然不恰当,因为老师不是初次见面;应该用“久违”,是用在好久不见的熟人因久别而重逢时的客套话。第③句“鼻祖”,是比喻某一学派或某一行业的创始人;很显然那位作家是算不上的;应该用“大家”。17.本题可以从中学生的角度写人人有责,担当精神;可以从私家车主角度写遵守社会规范,提升文明素养;可以从最后一类网友的角度写做事要讲究有效的方式、方法。参考译文: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年英俊奇伟,喜好读书舞剑。元至正初年,任河源县务副使,转任淡水场管勾,弃官归乡。元末盗贼四起,何真聚众保卫家乡。至正十四年,同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何真到元帅府告发。元帅受贿,反而逮捕何真。何真逃跑,率部众占据坭冈,发兵攻打王成,没能取胜。过了很久,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守惠州。何真赶走黄常,杀死王仲刚,因功绩授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镇守惠州。海寇邵宗愚攻陷广州。何真率兵打败赶走他,收复广州,因而擢升广东分省参政,不久擢升右丞。赣州熊天瑞率水军几万人图谋对付何真,何真在胥江迎战。天降大雷雨,打断熊天瑞船上的桅杆,何真打败赶走他。广州人靠何真得以保全。在此之前,何真两次攻打王成,讨伐陈仲玉而王成兵士坚守,至正二十六年,又围攻王成,招募能擒获王成的人,奖给钞币十千。王成的奴仆绑缚王成出城。何真就给他钞币。沿海叛乱者都投降。当时中原大乱,岭外(与中原)交通隔绝,有人劝何真效仿尉佗旧事。(他)没有听从。多次派使者由海道向朝廷贡奉土产。积功迁升至资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任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率水军攻取广东。廖永忠到福州,用书信告谕何真,于是航海直驱潮州。军队到后,何真派都事刘克佐到军营门献上印章,登记所属郡县户口兵粮,奉上书表投降。廖永忠上报于朝廷,太祖赐诏书褒奖何真说:“朕想到古代的豪杰,保卫境域,安抚民众,以期待有德的人。像窦融李勣之类,率兵据险,卓然立于群雄之间,不是真主不屈服,这些汉唐名臣,如今没有见到。你何真联合数郡民众,竟然没有烦劳一兵一卒,保全境域来归顺,即使窦融李勣也要谦让于你。”廖永忠抵达东莞,何真率官员属吏迎接慰劳,于是奉诏入朝。太祖擢升何真为江西行省参政知事,并且告谕他说:“天下纷争,所说的豪杰有三种。改变乱世为治世的,是上等。保护民众通晓事物变化、知道归顺谁的,是二等。依恃险阻,苟且偷安,丢了性命也不悔悟的,这是下等。你诚心归附,不抵拒王师,可称得上识时务者。”何真磕头致谢。居官声望颇为显著,尤其喜好儒家学说,读书作文。不久,转任山东参政。洪武四年,命他返回广东,收容集合以前的兵士。事毕,仍治理山东。洪武九年,辞去官职。

第三篇: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定稿]

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20题、共60分)1.有人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半截子唯物主义,这主要是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A.没有实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D.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上不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2.“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

A.唯物主义命题 B.唯心主义命题 C.悲观主义命题 D.教条主义命题 3.中外哲学史上曾产生过“元气一元论”“理生万物”与“一切皆流,不可名状”等哲学观点。按照顺序与它们对应的排列是()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客观唯心主义 ③主观唯心主义 ④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对下列四种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 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 ③世界上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由原子结合和分离的变化所造成的 ④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A.①把物质归结为物质具体形态,因而该观点本质上是错误的 B.②认为经验是人类知识的本原,因而犯了客观唯心主义错误 C.③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D.④把哲学物质的概念看成是具体物质形态的简单机械相加

5.“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自知》。从哲学的角度看,与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①理在气先 ②按图索骥

③我思故我在 ④眼开则花在,眼闭则花谢 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6.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

7.甲、乙两位同学就物质概念进行了辩论。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对甲、乙两位同学的说法,在你看来评价正确的应是()A.前者正确,后者错误 B.前者错误,后者正确

C.两者各自片面地强调了一个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D.两者都是正确的,前者是就物质的概念而讲的,后者是就具体物质而言的

A.意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D.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16.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这说明()①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 ④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下列体现实践决定认识的有()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②三思而后行

③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④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8.以下各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③全国大学生辩论赛 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⑤中国为加入WTO进行艰苦的贸易谈判 ⑥《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⑦学生在教室里听课

⑧美、英、法、日、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⑩小行星撞击地球

A.①②⑤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④⑥⑧⑩ D.②⑥⑦⑧⑨⑩

19.2013年3月21日,欧洲航天局公布了报据“普朗克”太空探测器传回数据绘制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这幅图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验证了宇宙标准模型,同时也反映出一些与现有宇宙理论假说不同之处,科学家据此对字宙的组成部分有了新的认识。这说明()①太空探测器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认识发展 ②太空探测器具有复原宇宙演变历史的思维机能 ③认识正确与否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 ④理论假说会把人类的认识活动引向歧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0.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朝着同一方向再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说明()

A.真理是有条件的 B.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界限 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非选择题:(40分)21.(20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

第四篇: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18-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教师:苗波

一、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周礼》记载:“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可见,当时的“九畿”模式 A.以血缘宗亲为纽带 B.无益于地方的自主 C.突出了周王的权威 D.限制了王都的扩张 【答案】C 【解析】“九畿”模式是指古时王城以外五千里之内,自内而外,每五百里为一畿,共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等九畿拱卫王城,突出的是周王的权威,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血缘宗亲和地方自主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九畿”模式利于王都扩张而非限制王都的扩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秦王朝在完成对一些“化外之地”的征服后,必然会想办法使国家观念深入边缘地区,使“蛮夷”直接受到国家统治。这可用来说明秦王朝 A.有效地控制了边疆 B.刑罚严酷的必要性 C.推行郡县制的原因 D.“文字狱”的残酷 【答案】C

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3.汉朝初年,2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 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 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 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 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表明当时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故B正确。地方政府只能举荐官吏权,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故C排除。察举制之前官僚富豪也没有垄断官位的特权,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学生需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4.明朝,内阁可以封驳皇帝的诏旨。嘉靖时,阁臣杨廷和为大礼议一事,“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可见,当时内阁的作为 A.表现了对皇权的约束 B.使内阁失去皇帝的信任 C.完善了中央决策体制 D.改变了内阁的行政职能 【答案】A 【解析】“内阁可以封驳皇帝的诏旨、帝常忽忽有所恨”等字眼足以证明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是有约束的,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没体现出内阁失去皇帝信任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所以内阁的作为也不会起到完善中央决策体制的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来看内阁的行政职能并未改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5.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中央官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军机处,未涉及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廷寄制度,并未体现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名师点睛】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决策封闭性显著,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6.清朝废除了沿自明代的巡按御史制度,总督、巡抚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军机处曾上折曰:“近来督抚提镇之权,亦大盛矣,挟赫赫炎炎之势,令人敢怒而不敢言,即有过举,谁为参究?”这反映出清朝的上述举措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打破了地方权力制衡架构 C.注重监察制衡行政的作用 D.有利于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清朝废除了沿自明代的巡按御史制度,总督、巡抚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挟赫赫炎炎之势,令人敢怒而不敢言”可知废除御史制度,总督权力渐升,打破了地方权力制衡,B项说法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央地方的关系,A项排除;古代重视加强皇权,C项错误;废除御史制度,打破权力制约,不利于地方稳定,D项错误。

7.古希腊500人会议的议员们在任职期间可以免服兵役,在城邦中的庆典中享有特别座位;在公元前450年后,议员也可以领取相当于成熟工匠三分之一日薪的薪资。材料中描述的这些现象 A.导致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B.反映了财产限制走向极盛 C.对形成城邦具有促进作用 D.推动了雅典公民积极参政 【答案】D 【解析】“可以免服兵役、享有特别座位”等做法必然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所以也必然会推动雅典公民积极参政,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没体现出民主政治衰落和财产限制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描述的这些现象是对形成民主政治具有促进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8.罗马《查士丁尼法典》规定:在荒地、无主土地或自己的土地内发现的主人不明的埋藏物,归发现人所有;但如果是在他人的土地内发现的,土地主人有权获得埋藏物价值的一半。这说明古代罗马 A.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维护公民的土地私有权 C.鼓励公民追求社会财富 D.重视利益的自然公平性 【答案】D 【解析】“谁发现归谁所有”等的规定意在强调古代罗马重视利益的自然性,这样也是公平等的,所以材料可以说明古代罗马重视利益的自然公平性,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是《人权宣言》的规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土地私有权和鼓励公民追求社会财富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9.著名学者陈恒认为:不同于希腊人的是,罗马人可以把公民权逐步地给予其他拉丁城市,给予整个意大利,以至于整个帝国,但希腊人做不到这点。希腊人在城邦管理上是“排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雅典民主易于导致机体暴政 B.古希腊具有强烈的排外意识 C.罗马崇尚秩序,维护公民权益 D.雅典民主制存在固有的弊端 【答案】D 【解析】罗马人扩大公民权的范围,而希腊人一直不愿给予外邦人公民身份,这体现了希腊民主的狭隘性,说明希腊的民主体制存在严重缺陷,故答案为D项;集体暴政主要是指雅典民主的表现形式,而材料强调的是民主制的范围,故A项锴误;希腊民主发展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这密切了希腊与外部的联系,所以不能因希腊人不愿给予外人相应的政治权益,而认为其其有强烈的排外意识,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罗马人在国家管理方面的灵活性,但不能体现“罗马崇尚秩序予,维护公民权益”,故C项排除。

10.2017年2月8日,英国下议院就政府提交的“脱欧”法案进行投票,结果为494票支持、122票反对。首相特蕾莎梅在投票结果出来后表示无异议。这是因为 A.首相不拥有行政权 B.英国奉行均势外交 C.首相须对议会负责 D.国王对议院的支持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议会投票首相还得表示无异议,这是英国的行政程序,这是英国首相须对议会负责而导致的,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首相拥有行政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均势外交和国王对议院支持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1.1787年6月,新泽西代表马丁(反联邦派)说:“脱离了大不列颠,就使13个邦处于自然状态……我们加入邦联时是平等的和自由的……如果谁要把我们弄得不平等和不自由,我是绝对不会让步的。”这一主张

A.有助于推动各州反抗殖民统治 B.意味着中央政府权力需要强化 C.旨在传播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 D.推动美国邦联政府的迅速建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丁担心各州的权力因联邦政府权力加强而遭受损失,故意在强调中央政府权力需要强化,协调联邦与各州之间的利益,B项正确。1783年,美英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故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主要围绕联邦和邦联之间权力展开争论,与旨在传播自由平等的思想理念不符,排除C。材料主要围绕由邦联向联邦转变展开争论,D项说法错误,排除。1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的不信任权没有类似的限制。与英国相比,此规定的政治影响是 A.让总统权力进一步扩大 B.使议会的权力急剧膨胀 C.有助于权力结构的制衡 D.导致倒阁现象频繁发生 【答案】D 【解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限制,这说明了参议院权力的膨胀,即保皇派势力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政府中的保皇派经常利用议会推翻当权内阁,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参议院权力急剧膨胀不代表众议院权力的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制约与平衡,故C项错误。

1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共58人组成,表决时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普鲁士拥有17名联邦议会代表”。这 A.表明联邦议会具有唯一立法权 B.表明各邦享有绝对平等的权力 C.突出了普鲁士的地位

D.表明皇帝具有“统而不治”的地位 【答案】C 【解析】需要注意的是“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但普鲁士却拥有17票的权力,这样显然突出了普鲁士的独特地位,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帝国议会也有立法权,所以联邦议会并不具有唯一立法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各邦之间权力是不平等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皇帝拥有实权而非“统而不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14.17—19世纪,英、美、法、德先后走上政治民主化道路,其主要共同点是 A.议会成员均由选举产生 B.国家元首均有实权 C.政府首脑均对议会负责 D.议会均拥有立法权 【答案】D 【解析】17-19世纪,英、美、法、德先后建立代议制民主。英国的下议院、德国的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英国的上议院、德国的联邦议会不是由选举产生,故A错误。英王“统而不治”,故B错误。美国行政首脑对宪法负责,德国政府首脑对皇帝负责,故C错误。四国议会虽然权力大小不同,但都拥有立法权。故D项正确。

15.“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材料提及此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即从广东发端,曾占领北京,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故排除ACD,选B。

16.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屈服于列强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国家主权意识缺失

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在谈判桌上,清政府争所不争,放弃所不应放弃的。而这一切是由于清政府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国家主权意识不弱,故选C。A中“彻底”太绝对,排除A;B没有揭示本质,排除。当时清政府寒没有认识到经济主权与政治主权的关系,排除D。

17.“《资政新篇》的提出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这就是它已经明显地展示出这场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

A.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B.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C.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 D.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

【答案】B 【解析】《资政新篇》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体现了太平天国顺应世界潮流、顺应近代化的时代特征,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是《天朝田亩制度》而非《资政新篇》,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资政新篇》没挽救太平天国,并未给太平天国带来新生机,也未开启太平天国的新使命,所以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8.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就是他拿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他认为太平天国 A.拜上帝教脱离群众思想实际 B.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C.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D.信仰缺失无法支撑其政权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说的是“四不象的天主教”与“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不是说和传统思想相对立,故A项错误;梁启超分析的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不是在论述它和民主化进程的关系,并且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反对清朝专制统治,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在说太平天国所宣传的宗教与国民心理相反,不是在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是因为它“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说明梁启超认为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所宣传的拜上帝教的思想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所以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即“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名师点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①清政府和列强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反动势力空前强大。②领导这次起义的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不是新的阶级力量的代表,农民小生产者无法克服自身的狭隘,自私,保守等弱点。③太平天国未能科学的革命理论和革命纲领。④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存在严重的宗派思想,造成内部团结破坏,革命力量削弱。⑤太平天国政权的封建化,领导集团享乐腐化。⑥太平天国军事战略的严重失误。⑦宗教迷信对革命的破坏。

19.汉诗因其独特风格在日本代表着高雅的文化修养,包括日本军官的汉诗写作也形成热潮。期中,殿尾在汉诗《告子孙》中写道:“试看忠士征清绩,日本隆兴新纪元。”该诗句显示出 A.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崛起的影响 B.日本对中国文化的仰慕 C.日本走资本主义道路源于中国 D.中日的紧密关系推动了日本发展 【答案】A 【解析】“征清绩、日本隆兴新纪元”等字眼强调的是甲午战争使日本振兴,即该诗句显示出了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崛起的影响,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而非日本对中国文化的仰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走资本主义道路源于西方列强而非中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日的甲午战争推动了日本发展而非中日的紧密关系推动了日本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0.1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这些言行 A.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 C.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 【答案】C 【解析】19世纪末,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适应了知识分子要求变革图强的思想,故C正确;A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无法体现全盘西化的倾向和托古改制,排除BD。

21.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条约。在条约上,李鸿章将名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并在病榻上交代了他的临终奏章:“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国家)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下列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

A.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B.增开天津为商埠 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答案】A 【解析】“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条约”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中的条约指的是《辛丑条约》,而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属于该条约的内容,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增开天津为商埠是《北京条约》的内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天津条约》的内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是《望厦条约》的内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2.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幡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这说明

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 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 C.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 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高 【答案】C 【解析】东京自始至终都没有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故A项错误;1905 年,根据所学知识,此时推翻清政府的时机尚不成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可以看出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孙中山的革命威 望是否崇高,故 D项错误。

点睛:材料“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是解题的关键。

23.辛亥革命后,“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体制的激励 B.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强 C.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 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答案】A 【解析】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政治体制改变导致了政党纷纷建立,所以材料中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治体制的激励,而和民族意识、民主共和观念无关联,辛亥革命后人民的权利并未得到保障,所以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解答因果型历史选择题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24.中华民国在1913年公布的《外交官领事官服制暂行章程》规定:“除外交部总长之外,规定了六个等级,在这些等级之间,服饰自然都有严格区别,级别越高,服饰越复杂、考究、精致。”这一规定 A.与民主精神背道而驰 B.体现了外交礼仪的规范 C.反映出外交的近代化 D.展现了服饰文化的精髓 【答案】A 【解析】“等级”的存在是和辛亥革命所追求的民主、平等相矛盾的,即材料中的规定与民主精神是背道而驰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样的“等级”外交礼仪是非常不规范的,也反映不出外交的近代化,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规定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并未展现服饰文化的精髓,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5.1919年5月8日,北京《晨报》上一篇题为《学生界事件昨闻》的文章说:“各学生被捕入警厅后,前夕即由该厅略加讯问,未有结果。闻厅中对于学生尚不苛待……并谓在厅阅报等尚颇自由云。”材料现象说明

A.近代中国已实现了文明执法 B.警察支持“五四”爱国行动 C.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了同情 D.中共进行了积极地救援活动 【答案】C 【解析】“尚不苛待”等字眼说明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了警察们同情,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近代中国并未实现文明执法,警察也未支持“五四”爱国行动,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1919年中共尚未诞生,所以中共不可能进行积极地救援活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6.1926年2月,中共中央提出,“全国农民现已走到一个准备暴动的时期,所须要的就是我们去组织,所以我们说准备广东政府的北伐,不仅是广东做军事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省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这可以说明 A.中共革命重心已经转移到农村 B.国共两党精诚合作准备北伐 C.农民运动推动了北伐胜利进军 D.北伐战争推翻了三大军阀 【答案】B

27.“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毛泽东诗词反映的事件背景是 A.工农红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 B.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到来 C.“八七会议”总方针的确立 D.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答案】C 【解析】工农红军战略转移是指长征。长征期间,毛泽东建议放弃向湖南转移,改向敌人统治薄弱的贵州地区进军,这与“要向潇湘直进”不符,排除A;国民大革命期间中共没有掌握军队,而土地革命期间的中共军队才叫工农红军,排除B;国民革命失败后,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故选C。解放战争 时期,中共领导的军队叫人民解放军,排除D。

28.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这些改动的前提是 A.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B.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放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共在瓦窑堡会议上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题干中名称的变化,正是这一时代背景的产物,故A项正确; A项决定D项,故D项排除。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是国内阶级矛盾的产物,与题意无关,故B项排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在1936年,时间不符合,故C项排除。

29.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毛泽东著)的精神归纳成“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这一认识逐步成为中国军民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这表明国共两党 A.实现了抗战政策的一致 B.做到了战场的协调作战 C.推动了相持阶段的到来 D.认识到了抗战的艰巨性 【答案】D 【解析】“论持久战、积小胜为大胜”等字眼反映了国共两党都认识到了抗战的长期性、艰巨性等,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国共两党抗战政策是不一致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协调作战以及抗战相持阶段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解答推理型选择题可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30.解放战争时期,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在被俘后说:“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条挑东北,一条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位国民党高级将领由衷赞叹的是人民解放军哪一战役高超的指挥艺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人民解放军在该战役中攻占了锦州,使东北和华北从“中间折断了”;结合所学知识,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选项中的A项符合题干所述。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题18分,32题12分,33题1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十三部刺史,“六条问事”,重点监察强宗豪右和郡国长官。东汉光武帝把御史的官署从皇宫里搬出来,并入兰台(收藏和管理宫中典籍的机构),名义上隶属九卿之一的少府。三国时曹魏的御史台脱离了少府,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唐模仿隋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御史台本部,处理台内日常事务)、殿院(在宫廷举行重大仪式时纠察礼仪)和察院(主管弹劾百官),监察机构进一步完善。明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突出了唐代察院的职能,说明御史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同时设置六科(有点像今天监察部的派驻机构),对中央主要部门实施对口监察;六科直接对皇帝负责,监察机构又得到加强。

——据《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色》

材料二“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孟德斯鸠

最高法院为非民选的机构,在美国的宪政结构冲突中拥有最终的裁判权。参议院的人员每州两名,和每州的人口数量不构成比例关系,其人员由各州议会指定而不是民众直接选举。……总统由每州选举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据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材料三政治制度,其实是需要一个相应的社会文明程度去配合的。……它不可能在街头市井的吵架中诞生。规则虽小,背后却是漫长积累的文明。

——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是如何从制度建设上防止权力滥用的。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在权力监督方面与古代中国相比有何进步性。【答案】(1)趋势:监察机构逐步独立完善;监察体系逐渐严密;工作重点日益明确;监察对象从豪强官员扩大到政府主要部门;伴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而不断强化。

(2)说明:将国家主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彼此分立,相互制约。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分权与制衡。实行国会两院制,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参议院与众议院、大小州相互制衡。两党轮流执政,在野党制衡执政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制衡行政权。最高法院大法官、参议员、总统都不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防止选民权力滥用。

(3)进步性: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其目的是强化皇权。近代美国的监察制度较充分地体现了民意,是民主法制的体现;较充分保障了民主,更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第(1)问从机构、体系、内容、对象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方面归纳。第(3)问结合时代背景和权力监督的本质回答,中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目的是维护皇权,美国是民主法制的体现,保障了民主。

【解析】试题分析:(1)此题问趋势,“……名义上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三国时曹魏的御史台脱离了少府,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唐……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和察院,监察机构进一步完善……明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突出了唐代察院的职能,说明御 史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体现了监察机构逐步独立完善、监察体系逐渐严密、工作重点日益明确,从监察对象上看,从汉代“重点监察强宗豪右和郡国长官”到“对中央主要部门实施对口监察”,体现了监察对象从豪强“六科直接对皇帝负责,官员扩大到主要部门,监察机构又得到加强”体现了伴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而不断强化。

(2)此题问做法,注意要求是从制度设计出发,可以从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归纳,美国1787年宪法里面的三权分立原则、国会里面参众两院制衡、大州小州的博弈,政党制度里面在野党对执政党的监督、选举制度中间接选举的运用等。

(3)此题问比较,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和权力监督的本质回答,中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目的是维护皇权,美国是民主法治的体现,保障了民主。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监察制(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权力制衡

(3)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权力制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监察制

32.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角度归纳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

【答案】(1)意向:建立民主共和国。

阐释:借鉴美国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依据国情,实行责任内阁制。(2)原因:(经济)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政治)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五四运动;(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3)理解: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素:革命政党的领导;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解析】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意向,依据材料一,结合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分析得知,“旧邦新造” 反映了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第二小问阐释,依据材料一,结合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等史实加以分析说明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二“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史实,从经济、阶级、思想的角度分析“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第一小问理解,依据材料三“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意义,可以得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依据材料三“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意义,可以得出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小问因素,综合材料一二三,结合前面所回答的问题,从领导者和人民的角度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意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意义

33.19世纪以来,日本、中国等都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日本、中国改革的共同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答案】(1)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严重。

(2)特点: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国家学习;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直接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全面学习西方;以政府为主导;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解析】试题分析:(1)原因:材料中“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表明落后国家因为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民族危机加剧,需要向西方学习,解决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

(2)特点:材料中“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表明日本有选择、有侧重的向西方国家学习,日本向西方学习的十分全面,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并且同时吸收西方国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材料中“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表明日本人的学习规模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日本明治维新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的积极努力为改革的最终成功奠定基础;明治维新,基本使日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日本迅速成为较为发达的工业国家。

第五篇: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1.5分,40小题,共60分)

1.“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

A.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渐趋衰落 C.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D.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2.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 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交流

3.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从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 A.遏制了官员腐败现象的膨胀 B.协调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强化了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

4.汉代初年,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在有市籍的商人之外,家资满10万(文帝时减为4万)可任郎官。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时即可由郎官中选用。这表明汉初

A.商人入仕优化了官僚体制 B.世卿世禄体制尚未被打破 C.因长期战乱官员严重匮乏 D.依政治需要选官形式多样

5.西周时期,教民敬神事君的传统思想中,民生来就是神和君的从属物。春秋时期,有人认为民是神之主,先民而后神。这一变化

A.带有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 B.受到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C.体现早期唯物思想的萌发 D.表明君主集权思想的弱化

6.梭伦看到国家经常处在党争状态,而有的公民竟然漠不关心国事,听任自然,因此他制定一种特别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A.党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 B.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C.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 D.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7.在伯利克里时期,雅典官员必须依法行事,一旦触犯法律,便要受到惩处。伯利克里本人在首席将军任上就曾被控读职而受到法庭审判,并被处以罚金。这 A.体现了雅典法律至上的原则 B.标志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C.是对雅典公共权力的有效制约 D.折射出罗马法影响深远

8.格罗特指出陶片放逐法是为了“在整个共同体中„„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据材料可知该方法

A.防止僭主政治的出现 B.维护了城邦的稳定与安全 C.实现多数派达成一致 D.强制少数派费同现有政体

9.古罗马时代,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若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債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下列有关该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A.该法案是梭伦“解负令”的具体表现 B.罗马元老院注重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该法案说明罗马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 D.罗马法有利于缓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 10.喜剧在古希腊早期即已出现,在很长的时间内,它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喜剧不仅在城邦的节日仪式出现,并且连政府元首和政府重要的部门也成为其驳斥和奚落的目标。这说明雅典

A.民主政治利于公民的言论自由 B.借助喜剧形式完善民主政治 C.民主氛围提升了公民创作热情 D.商品经济激发公民自我意识

11.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问世,随后的1622年《王位继承法》中部分法规和1722年《定居就业与救济法》对其具体实施规定做出了补充与修正,英国逐渐地形成了建立济贫院等一整套济贫制度。这一制度

A.是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 B.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新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C.暴露了西方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弊端 D.是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的革命结果

12.“这次改革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向‘衰败远区’开刀。56个衰败选区被废除,30个小的选区失掉席位。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立了40多个新选区;二是规定地主或房主年收入达10磅者、租地经营达50磅者才有选举权。”推动这次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议席名额分配不合理 C.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D.圈地运动的深入发展

13.1694年,英王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较为多数的党派。不仅如此,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这表明英国当时 A.英王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B.两党角逐内阁局面尚未形成 C.议会至上原则尚未真正践行 D.英国的责任制内阁有名无实

14.1972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尼克松的窃听丑闻,即“水门事件”爆发后,《华盛顿邮报》一直追踪报道;民主党候选人乔治·戈迈文声称水门事件是对美国民主与自由的践踏;国会也成立了特别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材料最能体现美国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联邦制原则

15.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威权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材料说明德国君主立宪制

A.具有传统与近代混合性特点 B.君主是国家象征,权力削弱 C.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议员普选充分体现议会至上

16.中国古代很少吃牛肉。甚至有时把禁止杀牛列人法律。但现代中国人的饮食中,牛肉成为常见的一种食材,如牛肉罩饼、酱牛肉、牛肉板面等。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明 B.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 C.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D.政府不再禁止杀牛

17.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

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 B.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C.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 D.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

18.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 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 B.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 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 D.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

19.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A.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 B.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20.顾颉刚说:“我们决不因为古物是值钱的古董而特别宝贵它,也决不因为史料是帝王家的遗物而特别尊敬它,也决不因为风俗物品和歌谣是小玩意儿而轻蔑它。在我们的眼光里,只见到各个的占物、史料、风俗物品和歌谣都是一件东西。”这表明,顾颉刚王张 A.谨慎运用实物史料 B.无差别地使用现有史料 C.史料应具有平等性 D.根据史料归属确定价值

21.由于立场、史料的差异,对于同一个历史事实,历史学家往往给出不同的解释和评价。下列各项,因史料差异而导致历史解释不同的是

A.1840年中英之间的战争到底是“鸦片战争”,通是“通商战争” B.朝鲜战争中,美国到底是侵略者,还是和平的维护者 C.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到底是在汉化,还是在战国时期

D.哥伦布发现新太陆,到底是“文明的传播者”,还是“文明的终结者”

22.据载,在整个18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推动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C.清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 D.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23.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D.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24.在16到17世纪,西欧出现“封建地主和雇佣工人的财富在缩水,而资产阶级实力在上升”的现象。对这一现象出现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新航路开辟促使封建制度彻底解体 B.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 C.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D.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

25.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革命的影响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亚洲人口的膨胀 26.在古代中国有两种文化传统:一种是由私塾、学校和书院教育传播的正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一种是通过乡村演戏、说书、佛道仪式等传播“诸善奉行、因果报应、有求必应”等民间观念传统。这两种文化传统

A.在思想教化方面具有同一性 B.表明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 C.存在价值观念的相互对立 D.都受城市经济繁荣的影响

27.汉朝是中国古代在国家出现白然灾异时帝王公布“罪己诏”(进行自省或自我检讨)最多的王朝,该现象体现了

A.汉代自然灾害的爆发更加频繁 B.儒家对皇权的规范制约 C.皇帝接受士人官僚的“规谏” 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28.汉初,陆贾因经常称引儒家典籍被刘邦批评。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劝说,促使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B.儒学地位得以提升 C.外儒内法成为君臣共识 D.焚书坑儒余波未了

29.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而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时,便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王实甫未受儒家思想影响 B.明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C.明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D.王实甫倡导个性解放

30.当过商贾、牙人的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强调“农贾乐业,衣食滋殖”,认为“农安于田,贾安于市”则财用充足,否则国家必贫困。这说明唐甄 A.要求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B.认为商业比农业更重要 C.认识到商业活动的价值 D.提出经济要均衡地发展

31.在古希腊早期文学作品中,国王和神明之间的关系就像一般人和国王之间的关系一样。下对上只有遵命,而没有反对和怀疑的权力。神与国王一样,有合理宽大的一面,也有偏狭、愚味的一面。这主要反映出古代希腊

A.社会伦理中的性恶论思想 B.宗教文化中的理性主义思想 C.世俗文化中的反宗教情节 D.宗教文化中的人文主义色彩

32.杰里·布罗顿在其《文艺复兴简史》中发现:19世纪的西方学者眼中的文艺复兴,与20世纪西方学者眼中的文艺复兴,形象大相径庭。前着喜欢领扬文艺复兴的辉煌,后者则热衷于揭示文艺复兴的黑暗。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学术竞争导致观点分歧 B.后人对前人的不断超越 C.文艺复兴运动的两面性 D.时代变迁影响研究结论

33.1534年,为应对新教的挑战,欧洲天主教会成立了耶稣会组织,议会主要从事传教和教育,扩大天主教的影响。耶稣会维护教皇和经院哲学的传统权威。却反对追逐世俗权力,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学和艺术的素养,特別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耶稣会的这些做法

A.致力于实现信仰的自由 B.阻碍欣州社会的进步 C.受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 D.加速封建制度的解体

34.“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其中使个人“从人的权威下获得解放”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 B.近代科学的兴起 C.启蒙运动 D.第一次工业革命

35.英国哲学家罗素给启蒙运动下了一个很简洁但也很中肯的定义:“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值重估,其目的完全是为了在以往一直黑暗的地方散布光明”。这说明启蒙运动

A.重视知识价值反对天主教的愚昧思想 B.宣扬理性主义反对思想禁锢 C.其主要目的是驱逐天主教的黑暗 D.要求人们有独立的精神

36.有学者指出“由于汉字字数多,印刷所用活字数量庞大,制字、拣字、排字都比较费事,同时总体而言古代印书种类仍然有限,经史之类都要反复印刷,因此在雕版印刷已成习惯的情况下,活字印刷并未取代前者的地位,只是偶尔见于记载。”该学者旨在说明活字印刷 A.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 B.是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C.推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D.未取代雕版印刷的原因

37.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是为小说;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平话”。这反映出宋元时期 A.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 B.文学形式适应统治阶级需要 C.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 D.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

38.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

A.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 B.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 C.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D.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39.1919年11月6日,大不列颠皇家学会和伦敦天文皇家学会举行联席会议,会议主席汤姆逊宣布,日食观测结果测得星光在太阳附近偏转1.79秒,而爱因斯坦预言的是1.75秒,接近实测时间。据此可知

A.经典力学绝对时空观被否定 B.光电效应定律由此发现 C.爱因斯坦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D.广义相对论获得了证实

40.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是,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生物大爆炸等问题,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据此可知

A.达尔文进化论挑战神学创世说 B.达尔文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之上 C.科学发展的水平受时代的限制 D.达尔文进化论不是一种科学理论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4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家族中的贫富相恤,除临时性的救助外,又有制度性的义庄,以田产为经济基础,依一定的规矩对族人作经常的赡給。义庄之制,始创于北宋范仲淹,继为他族所仿效。范氏义庄有详细的规矩,由范仲淹所订立,大致上是计口逐日支米一升,每年支衣一疋(同“匹”),丧葬嫁娶皆有补助。赡给对象以居住在苏州的族人为主,外乡的亲戚如确有急需,也酌量予以济助。南宋义庄也多由士大夫在仕宦之后,以俸禄之余购置田产,义庄成为构成宋代以后家族制度的一个基本要素。——摘编自梁庚尧《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1941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此后瑞典发展了这些思想,对公民实行全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摘编自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义庄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成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与宋代义庄之制相比,概括近代西方社会保障体制的特点。(8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8人已占领美洲大陆近三分之一的土地,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说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给销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发韧于地理大发现时代,迁延久远的大移民,包括自思移民和强迫移民,深刻地改变了美洲、澳洲、北亚、南非的人种、民族站构,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客观上推进了全世界的物质和人文大交流,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融合。——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材料二1850年以前,英法等国人口死亡率大的为2.5%,1914年下降到1.9%。......农业增长使饥饿成为对过去的回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农作物歉收时也能保证外来农产品的充足供应。医疗保健体系包括接种疫苗、隔离传染病人以控制疫情蔓延、改善排水和垃圾处理系统以及其他公共卫生保健设施。死亡率下降造成人口的激增,尽管有数百万人移居海外,欧洲人口还是从8150年的2.66亿,增加到1900年的4亿,1914年达到4.63亿,增长率高于世界其他地区。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到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11分)(2)根据材料二井结合所学知识,归的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洲死亡本下降,人口增长的原因。(3分)

43.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上,明清之际产生了活跃的儒家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之际,原本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理学趋于衰微,权威发生动摇。宋儒在解经传注时有鄙薄文字音韵的考证、以自己的体会所得为定解的学术倾向。明末清初的学者发现理学家对儒家经典的援引和传注有很多疏漏、谬误之处,这引发了学者们对理学的怀疑。理学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强化,并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自觉贯彻,在国家权力和学术权威的双重作用下,理学的道德规范逐渐蜕变为僵化的道德教条,在道德实践中的理性成分逐渐减少。

——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李贽大胆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应“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提出“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反对“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教。唐甄认为:“老养生,释明死,儒治世,三者各异,不可相通,合之者诬,校是非者愚”。儒学与诸子学、释道地位相等,各有其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功能。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这一见解非常具有批判性。《明夷待访录》、《日知录》、《读通鉴论》等著作,则直接援引原始儒家经典,或者根据自己对原始儒家经典的诠释,来审视理学弊端,驳斥理学观点。明末清初对理学的批判达到高潮。

——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三唐甄推崇三代之治“君明臣忠,上下和易”的理想摹本,强调君主应遵守道义原则,应爱民、养民、富民,自身俭朴,任用贤能,礼遇朝臣。他没有从制度上否认君主权力的合法性,而是力图构建一个理想化的君主专制模式,最后滑向对圣明君主的期盼。任何先进的思想如果不能引出制度的力量,那它就不能改变问题的实质。——张磊《试析唐甄的理想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明清之际活跃儒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4分)(2)据材料二,归纳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批判宋明理学的方式。(3分)(3)据上述材料,评价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5分)

历史答案

1-5 DDDDA 6-10 CCBDA 11-15 AACCA 16-20 ABADC 21-25 CBCBA 26-30 ABBBC 31-35 DDCCB 36-40 DDBDC(切割试卷每一大题都要给小题分,谢谢!)41.(1)特点:赡给制度化,管理严格;以族人为主要赡给对象;以实物赡给为主;以士大夫购置田产所得为主要收入来源。

成因: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儒家仁政、德治思想的影响。(6分)

(2)原因:国家统一,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的需要。

特点:由国家主导;采用立法手段;内容更完备;覆盖对象更广泛;影响更深远。(从组织者、对象、内容、形式、影响等方面作答,意思相近即可。)(8分)

42.(1)特点:迁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迁移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人口密集地区迁移到人口稀疏地区;由发达国家主导;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

影响: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人文交流,促进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11分)

(2)科技革命的发生;农业的增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医疗保健体系的建立。(3分)43.(1)理学学术基础的动摇;理学社会教化功能的弱化;明清专制统治强化,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分)

(2)方式:抨击理学传统观点;不唯儒学独尊,平等看待其他思想;援引原始经典审视理学(3分)

(3)积极——应时代需要产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开启思想启蒙; 局限——仍为封建性质;对社会影响有限。(5分)

下载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