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师范大学初教学院接收2018年推免研究生实施办法
江西师范大学初教学院接收2018年推免研究生实施办法
一、学院及接收专业简介
(一)学院简介
江西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于2009年5月成立,培养本科学历层次小学教师。学院开办了小学教育专业,分设语文、数学、英语3个方向,学制为四年制本科;设有“基础教育”学术型硕士点和“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点。
学院设有办公室、教学工作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3个科级机构,教师教育、英语、数学与信息技术、语文教研室4个教研室,图书资料室和初等教育研究所。
建院以来,学院高扬培养“专家型”的高素质专业化小学教师人才培养目标,紧跟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紧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始终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坚守“着眼于学生的专业成长,立足于学生的成才就业,培养一流初等教育师资,打造一流初等教育学科”这一办学使命,以培养“师德高尚,理念先进,基础宽厚,技能娴熟”的专家型小学教师为目标,建立起了“分科培养、主辅结合、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特色模式和“学有专长、习有专技、研有专攻、德有专修”的“T型”人才培养特色,孕育了“尊师爱生、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良好院风和“学习为本、学以致用、学在素质”的独特学风。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正高2人、副高9人,博士13人、在读博士6人;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获全国优秀教育硕士生导师、江西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称号;1人获学校“十佳教师”称号、3人获“百优教师”称号,一大批高校知名学者和来自基础教育一线的知名教师受聘在学院执教。
学院着力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发挥“初等教育研究所”的服务职能,为教师科研搭建平台;精心打造“小教论坛”和举办“行·知”教育学术沙龙、“潘多”教育研究共同体系列沙龙等院内学术沙龙活动,营造学术氛围。学院获省级以上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1项国家级课题、4项教育部课题;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或教材10部;在SCI发表论文3篇、EI发表论文2篇、A类刊物发表论文9篇、B类刊物发表论文31篇;学院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学院坚持开展“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倡导新型学习方式变革,努力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获江西省数字资源精品资源共享课;“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获学校范式课程改革项目; “数学分析”、“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与教材分析”、“儿童文学”课程获学校“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项目”正大微课; “综合英语”、“英语语法”、“英语翻译”、“古代文学”课程获学校星级课程教学奖。学院历届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达92%以上,位居学校第一方阵;江西省第一志愿录取率逐年提升,2016年第一志愿录取率达到100%,录取平均分(江西省考生)高于省文史类二本线37分以上、理工类二本线40分以上。
根据《中国科教评价网》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行榜发布的信息,在189所高校中,我校小学教育专业排名第14位。
学院重视学生科研能力与职业能力双培养工作,构建了具有先进教育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艺术素质拓展训练中心,与南昌市10余所小学名校建立了“教师发展合作学校”合作共同体关系,这些合作学校已成为学院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基础教育研究基地。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党团建设、社团建设为抓手,精心搭建学生成长成才平台,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坚持每年举办一届“赢在我能”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大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鼓励青年学生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优化学生社团,使之更具专业属性,这些社团活跃在校园内外,成为了激发学生潜能、展示学生才能、彰显学生个性的实践大舞台。学院“牵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荣获全国优秀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奖;“关爱城市农民工子女”项目获江西省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多次获省级表彰;学院党委获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院多次获学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二)专业简介
“基础教育学”专业简介(专业代码:0401Z1)
基础教育学专业主要以普通中小学教育中基本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旨在探析中小学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理解基础教育普遍现象、探寻基础教育规则与艺术的一门学科。学科建设的愿景在于提升和改进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基础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
基础教育学科围绕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服务基础教育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科内涵设置4个研究方向,涵盖基础教育研究的所有领域: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初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等。具体研究方向情况如下:
1、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该方向重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以课程问题为载体,主要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课程与教师的关系、课堂教学问题、课程实施与学校文化的关系、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等,着力关注基础教育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化和建设,关注课程理解、课程设计以及课程评价等问题。
2、中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该方向主要关注中小学校的德育理论与实践,具体涉及中小学校学生的德育价值取向的反思与重建、中小学生德育现状建与对策、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教学实践、中小学德育评价等相关问题。
3、基础教育原理。该方向为基础教育学研究的基础方向,主要研究基础教育的根本性、一般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特色为素质教育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儿童正式与非正式学习、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等。
4、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主要研究中小学教师的问题,包括职前的中小学教师教育和职后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等。如中小学教师标准与素质结构、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小学教师职业规划、中小学教师学习、中小学校长领导力、中小学教师评价、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等研究。
全日制教育硕士“小学教育”专业简介(专业代码:045115)
全日制硕士“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愿景是培养具有较深厚的现代教育理念,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及方法解决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总结提升小学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改进小学教育质量,为小学教育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专业研究领域覆盖面广,包括基本理论、学校管理、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德育理论与实践等。暂设研究方向情况如下:
1、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该方向重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主要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课程与教师的关系、课堂教学问题、课程实施与学校文化的关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特色为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等。
2、小学教育基本理论。该方向为基础方向,主要研究小学教育的根本性、一般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素质教育研究、教育信息化、儿童正式与非正式学习、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等。
3、学校管理。该方向主要研究学校组织领导、学校管理制度、校长职业化、校长执行力、教师管理与评价、校园安全管理、教师流动管理等。
4、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该方向主要关注小学的德育理论与实践,具体涉及中小学校学生的德育价值取向的反思与重建、中小学生德育现状与对策、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教学实践、中小学德育评价等相关问题。
5、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主要研究小学教师的问题,包括职前的小学教师教育和职后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等。如小学教师标准与素质结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小学教师职业规划、小学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评价、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等研究。
二、各专业接收名额(不超过上一年度招生数的60%)
基础教育学(学术型硕士):4名
小学教育专业(专业学位硕士):5名
三、申请条件
接收对象为获得本科就读学校推免资格的校内或校外学生。
四、申请材料
1.江西师范大学2018年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 2.本人陈述;
3.历年在校学习成绩单,须加盖学校教务处公章;
4.在学期间曾从事过课外科技活动,获奖或表现突出(附获奖证书复印件); 5.学院要求的其他材料。注:本校考生可不提供以上材料。
五、接收程序、复试及录取办法
1.复试内容及形式:面试(50%)+笔试(50%)
2.复试时间及地点:每年9月中旬,初等教育学院会议室
3.录取规则:学院将复试合格考生按复试成绩排序后报研究生院审核。经研究生院审核,报校推免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予以公示(公示期 7 天)。
六、签署协议
被录取考生与学院签订协议。获得录取后不得因就业、参军、考公务员、出国、报考他校硕士研究生等理由放弃推免资格。
七、学校奖助政策
1.为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并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学校设有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和多项研究生奖学金,具体如下:国家助学金(硕士生一年6千,分十个月逐月发放);奖学金:(1)新生奖学金(推免生可享受一等新生奖1万-2万元。)、(2)国家奖学金(2万元/人)、(3)省政府奖学金(1万元/人)、(4)学业奖学金(省级学业奖8000元/人,覆盖面40%;校级学业奖4000元/人,覆盖面60%)、(5)熊智明奖学金(研究生将近1500元/人)等;
2.为激发研究生的科研潜能,鼓励研究生多出高水平成果,学校设立了研究生高水平研究成果奖(详见校发〔2015〕70号文件);
3.为了鼓励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制定了“三好研究生”和“优秀研究生干部”评选和奖励办法,另有“研究生优秀单项奖”等评选。
八、联系方式:0791-88500450
第二篇: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接收推免研究生实施办法
为促进校际交流、进一步改善生源结构,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将继续接收外校推免生攻读我校硕士研究生(可申请硕博连读)。现将有关条件及申请办法公布如下:
一、申请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学习成绩优秀,具有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素质;
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3、在校期间曾参加科学研究、全国竞赛等活动,表现突出(有获奖证书或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等)者优先;
4、获得所在本科院校当年推免生资格,并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前取得学士学位证书与本科毕业证书。
二、申请者需提交的材料
1、华中农业大学推荐免试申请表1份(点击下载);
2、华中农业大学大学2012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信2份(点击下载);
3、加盖学校教务部门公章的大学本科课程成绩单1份;
4、国家英语等级考试证书复印件或成绩证明;
5、大学期间获奖证书的复印件;
6、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复印件或录用通知书;
7、其他证明申请者能力的材料。
三、申请与接收办法
请于2011年10月10日前将填好的全部申请材料特快专递寄(或送)给报考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华中农业大学各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及联系方式),并在封面注明“免试生”字样。
1)我校对申请人材料审核后,通知初审合格的申请人来校复试,择优录取,具体时间以学院通知为准;
2)通过招生学院复试并公示无异议者,经由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审核后,报请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确定最终接收名单,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出具接收函;
3)被接收的外校推荐免试硕士生,还须持我校的接收函到本科生源学校领取国家统一制发的《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硕士生登记表》及网上报名校验码,办理正式报名手续;登记表加盖学校所在省市招生办公室公章后于11月20日前寄到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四.注意事项
1、所有推免生(含本校推免生)可享受基本奖学金和助研助学金;
2、所有被我校拟录取的推免生必须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先网上报名,后现场确认),未办理正式报名手续者不能被录取;
3、如果发现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不真实,将取消其录取资格;
4、我校研究生招生网将随时提供各种信息,请多关注。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九月八日
第三篇:自动化学院2013年推免研究生安排
自动化学院2014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安排
根据学校《关于开展2014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精神,我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推荐优秀学生免试攻读硕士学 位研究生工作安排如下:
1、成立自动化学院免试推荐研究生考核小组:
组长:周新民
副组长:胡习文
成员:陈伟杨志兵苏义鑫陈跃鹏李志俊夏泽中
2、成立自动化学院免试推荐研究生工作小组:
组长:梁青
成员:陈望霞程萍李丹
3、推荐程序及时间安排:
2013年9月24日下午5:00前,学生按学校《关于开展2014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向工作小组递交个人申请表及相关材料。
2013年9月25日:院工作小组对申请人提交的个人材料进行审核,并对符合申请资格条件的学生申报材料作进一步核实。
2013年9月27日:在学院公告栏及学院网站公布参加面试学生名单、时间、地点安排。
2013年9月28日上午8:30在学院进行面试。
2013年10月8日张榜公示,公示期3天。推荐结果报学校教务处。
自动化学院
2013年9月18日
自动化学院2014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办法
根据学校《关于开展2014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精神,我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推荐优秀学生免试攻读硕士学 位研究生工作办法如下:
1.候选人上报。
1)A类推荐21人,候补4人。学生推荐数按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专
业毕业班学生人数比例分配:其中:
自动化专业推荐10人,另候补2人。电气工程专业推荐11人,另
候补2人。
推荐校外学生须在学校规定时间前提供接受函,否则被视为自动放
弃,由候补学生按顺序补上。
2)C类推荐名额不限。
3)D类推荐14人。其中
自动化专业推荐6人,另候补3人。
电气工程专业推荐8人,另候补4人。
4)E类推荐名额不限。
5)考核结果按综合评价成绩总分,分类排序。上报教务处。
2.学生申请报名。填报申请表时在“申请类别”一栏须注明申请类别,即
A类,或C类,或D类、或E类,只能选择其一。在“申请本院、外院
或校外”处一栏须注明本院,或外院,或校外,只能选择其一。
3.审核:工作小组对学生填报的审核表内容予以审核确认。
4.面试:参加面试的学生须具备学校《关于做好2014年优秀应届本科毕业
生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规定的推荐条件。面试
内容涉及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全部内容。时间面试分为三部
分进行:(时间10~15分钟)
第一部分为自我介绍(含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由考生简要介绍本人
情况及特点,时间不超过3分钟。
第二部分为抽题问答,考生随机抽取问题,针对问题当场做答。
第三部分为主考教师随机提问,考生针对问题当场做答。
5.2013月10日8日起免试推荐名单在学院公告栏及网站上公示3天。推
荐学生的申请材料,包括推荐信10日8日起在学院资料室公示3天。有异议者请于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将异议提交工作组。
自动化学院
2013年9月18日
第四篇: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届推免研究生工作实施细则
外国语学院2018届推免研究生工作实施细则
根据《重庆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修订)》,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以下具体实施细则:
一、推荐原则:
1.推荐工作应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注意加强对推荐免试学生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的考核。
2.在专业学习标准的掌握上,不仅要看其历年的学习成绩,还应注重对其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及业务专长等方面的考察。
3.既鼓励优秀毕业生在本校攻读硕士学位,也支持他们选择兄弟院校继续深造。采取积极措施寻找平衡点,防止出现两个极端。
二、推免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的学生有资格参加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选拔: 1.在校期间无任何违纪处分。
2.被推荐者身体健康,凡因病休学的学生不能作为推荐候选人上报。3.平均学分绩点(GPA)排名在本专业前40%。
4.学习成绩要求:在校1-6学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平均成绩排序在本专业处于前列(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无补考)。
5.英语专业申请推免的学生必须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日语专业申请推免的学生必须通过日语专业四级考试,德语专业申请推免的学生必须通过德语专业四级考试。
6.经我院推荐到国内外大学学习的优秀交换生,其学习成绩按在本校学习期间的综合成绩排名认定。
三、推免办法
1.符合申请条件的学生,应向学院提交申请,填写《重庆大学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申请书》,提供能代表本人能力、素质、特长以及其它相关的证明材料。
2.学院按学校根据当年情况下达的推免生名额限额,以不超过推免生名额1.5倍的数额,依据相应专业(方向)学生前三学年(交换生按实际在校学期数)所获得的平均学分绩点(即GPA)排名,并予以公示。
3.学院分专业组织成立相关专家考核组,对符合推免资格的同学进行复试。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以学生的综合成绩(复试成绩和综合测评成绩)进行排名,确定获得推免资格的初选学生名单。
4.学生的平均学分绩点和综合测评成绩根据《重庆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手册》中《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成绩考核及管理办法》及《外国语学院本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的规定进行计算。
四、推免程序
1.符合推免条件的学生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请,填写《重庆大学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申请书》,并提交相应的支撑材料。
2.在学生自愿申请的基础上,学院推免工作评审小组对申请人在校的平均学分绩点进行审查,按学校分配的名额,以不超过推免指标1.5倍的数额确定推荐人选。
3.张榜公布具有推免资格的学生名单(公示期为2天)。
最终成绩=前6学期(交换生按实际在校学期数)的综合测评成绩×70%+专家组测试成绩×30% 5.张榜公布学院初选的推免生名单(公示期为3天)。
6.公式无异议后,学院将初选的推免生名单,报学校推免生遴选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7.审定通过的推免生名单在学校“重大教学网”公示10个工作日。无异议后,推免生资格名单统一由学校报重庆市教育考试院审核备案。
8.重庆市教育考试院审核通过,具有推免资格的学生需登陆教育部“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以下简称“推免服务系统”,网址:http://yz.chsi.com.cn/tm),填写个人基本信息、选择报名志愿、查看复试通知及待录取通知等。
“推免服务系统”是推免工作统一的信息备案公开平台和网上报考录取系统。推免生(含推免硕士生和直博生)资格审核确认、报考、录取以及备案公开等相关工作均须通过“推免服务系统”进行。
推免生在教育部规定时间内可通过系统自由填报三个学校或专业。
9.已获推免生资格的学生,在正式入学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其推免生资格:
(一)申请推免生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二)违反校规、校纪,受到学校纪律处分的;
(三)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未达到良好及以上的;
(四)本科毕业时未获得学士学位和本科毕业证书的。
10.具有推免生资格的学生不纳入当年学院的毕业生就业计划,不得中途退出。11.其它录取条件和手续,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7年9月1日
第五篇:2012年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推免研究生计分细则
计算机学院2012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研究生计分细则
符合《计算机学院关于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工作实施办法》中规定的推荐条件者按照以下方法进行计分:
一、直接推免
满足下列三种情况之一者,可不参加排序,经复试合格后,直接确定为学院推免候选人。
1.具有突出成绩
具有下述条件之一者:具有系统分析员证书、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一等奖、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ACM程序设计大赛亚洲赛区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一等奖、电子设计大赛信息安全邀请赛一等奖、以第一作者发表计算机类SCI论文。
2.具有突出培养潜质且申请推免至本院攻读硕士学位 不满足第1条,但有三位教授推荐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
(1)围绕本专业的一个问题或方向,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3篇以上论文。(2)具有本专业的发明专利授权。
(3)利用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开发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的产品。3.为学校、学院作出突出贡献且申请推免至本院攻读硕士学位 经推荐工作小组认定,为学校、学院作出突出贡献者。
二、其他申请人的综合成绩由学习成绩分和创新实践分计算得出(计算办法附后)。其中,创新实践分所涉及项目材料必须由学院专家评审小组认定。综合成绩计算完毕后,不再受理创新实践分加分事宜。
(一)学习成绩分
1.必须修满前三年必修和指定选修课程学分。
2.参加专业GPA计算的课程为:公共基础课(必修)、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指选课。
GPA计算方法(根据武大字【2005】36号)
成绩 成绩等级 绩点 90-100 A 4.0 85-89 A-、B+ 3.5 1
80-84 B 3.0 75-79 B-、C+ 2.5 70-74 C 2.0 65-69 C-、D+ 1.5 60-64 D 1.0 60分以下 F 0 一门课程的学分绩=该课程的绩点×学分数
平均学分绩点(GPA)=所修课程学分绩之和÷所修课程学分之和 3.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无重修现象。
4.CET-6成绩不低于422分(旧60分)或TOEFL成绩不低于80分(旧550分)。
(二)创新实践分
1.业余科研、学习及文体竞赛(同一成果和奖项不得累加)(1)学科和文体竞赛
级别 一等 二等 三等 国际级 20 分 15分 10分 国家级 15分 12分 9分 省级 8分 6分 5分 校级 5分 3分 1分
(2)参加省级及以上的数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大赛、计算机仿真大赛、信息安全大赛和ACM程序设计大赛得分不同项累加,同项参加分和得奖分不累加。
(3)申报业余科研项目:获国家级重点立项批准并提交中期报告10分,获学校立项批准并完成4分,获院级立项批准并完成2分(有多人参与时,第一责任人为满分,其余参与者减半)。
(4)科研成果获奖
不同成果可累计加分,同一成果获不同级别奖励,只计最高分,不累加;集体合作成果前三名作者按相应项计满分,其他作者按相应项减半计分。成果获奖等级由学院根据有关规定认可。
级别 一等 二等 三等 国家级 20分 15分 10分 省级 10分 8分 5分 校级 5分 4分 3分 2.科技论文(获奖不累加)所有论文加分应有出版刊物或录用通知证明(当年10月15日前正式发表),不同论文按篇数累加计分;被转载的论文按转载最高级刊物计分;集体合作论文的第一作者按相应项计满分;第二作者按相应项减半计分,第一作者为指导老师,本人为第二作者,计满分;第三作者及以后,按相应项分值的一半除以第三作者以后的作者数为最后得分。刊物级别由学院按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认定。
计算机核心刊物论文 15分
计算机统计刊物论文
8分 计算机一般刊物论文 6分
其他刊物的计算机文章 2分 3.暑期社会实践
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社会调查报告等获奖的按下表加分。因同一事迹受到不同级别表彰的,以高级别表彰计分,不重复加分。集体合作作品按相应项减半计分。
国家级:8分,省级:5分,校级:3分,院级:1分 4.程序员考试
系统分析员:4分,高级程序员:2分 5.社会工作
担任学生干部并履行工作职责的,按下表加分;担任学生干部不满任期2/3,不予加分;不履行工作职能的,不予加分;此项加分以最高职计,不累计加分。
校学生会主席: 7分 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 5分 院学生会主席、分团委副书记、校学生会部长: 4分
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校学生会常务副部长、年级学生会主席、年级团总支副书记、院级以上社团的主要负责人: 3分
班长、团支书、院学生会部长、年级学生会主席团成员:2分
6.先进个人
全国标兵:15分,省标兵:8分,校标兵(含校级优秀党员):4分
以上六个子项中未列出的,一般不予加分。对于加分有争议的,由学院推免工作领导小组裁决。
(三)综合成绩的计算
1.按学习成绩占80%、创新实践占20%计算总分。
2.分别计算每个申请者的学习成绩分和创新实践分,称为原始分。
3.计算学习成绩加权分:定义所有申请者的最高学习成绩原始分(设为A)对应80分,换算各申请者的学习成绩加权分=学习成绩原始分*80/A,保留2位小数。
4.计算创新实践加权分:定义所有申请者的最高创新实践原始分(设为B)对应20分,换算各申请者的创新实践加权分=创新实践原始分*20/B,保留2位小数。
5.将学习成绩加权分和创新实践加权分相加得到总分,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序,作为推荐复试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