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乒乓球运动员之间球路相克现象初析
熊教练教学随笔
乒乓球运动员之间球路相克现象初析
熊志超
乒乓球运动员之间球路相克现象早已存在,只要运动员参加比赛,无论水平高低,这种现象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比如王马时代形成了三人互相克制对方之势(王励勤克马琳,马琳克王皓,王皓又克王励勤)。对此现象许多人不解,曾有人问过我,经过笔者深思,可幸最终有所触悟。本帖指出球路相克的原因是心理方面造成的,主要是在第一次相遇输了球,留下负面的不利于比赛的心理阴影,第二次再战如果无法调整好心态,就会产生自信心缺失导致失败。一般输三次以上被克的现象就形成了。可幸这种现象是可逆的,对此应该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足够重视。
综观我国乒坛50多年发展史,多少顶尖高手曾栽在削球手中。这里面自有它的道理,那就是削球手利用稳健的、旋转多变的削球及伺机抢攻手段来制造各种困难让进攻者产生喂难情绪而越打越急躁,从而起到摧毁对方的心理防线的目的,最后战而胜之。不论水平高低者头一次或很久未与削球手过招而输球的概率都很高,因为有些人对困难准备不足,缺乏耐性,怀疑自己的能力,又无法调整好心态,导致自信心下降,从而影响了技术水平的发挥,是心
理素质较差的一种表现(当然可以通过提高心理素质加以解决)。如果第一次相遇输了球还会留下负面的不利于比赛的心理影响,那么就会有先入为主的心理作用在作崇(觉得对方很强,很难打),下次再遇时自己心理有阴影而对方却有心理优势。这样的话,在技术相近,心理又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再次输球。一般输三次以上被克的现象就形成了。这种相克的现象还会影响到比赛的关键时刻的正常发挥,克星往往有心理优势,而被克一方主要是自信心缺失导致失败。
但是,球路相克的现象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克对方者如果被对方赢过一次,那么对方就会找回信心,下次再相遇就有可能再输。这样,球路相克的现象就会反转过来,由原来克对方者变为被克者。举个王涛的例子,他曾是罗斯科夫的克星,有一次因不是很重要的比赛,他不很认真对付,结果输了。从此他就再也没有赢过罗斯科夫。再举个刘国梁的例子,他在2000年以前先克老瓦,而他2000年世锦赛团体决赛和悉尼奥运会男单半决赛中两次败于老瓦。再有孔令辉的例子,老瓦先克孔令辉一段时间,即使在孔令辉全盛时期也往往被老瓦所克(1999年世锦赛孔令辉就是被老瓦淘汰的)。后来孔令辉直到2000年在世锦赛团体决赛和悉尼奥运会男单决赛中两次战胜老瓦彻底为自己正名。
以上例子证明,球路相克现象的可逆性之说是成立的。也证明了罗斯科夫、老
瓦、孔令辉的心理素质是过硬的,才能信心百倍地战胜自己的克星。由此可见,谁先输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着输球(被克)没信心赢回来(反克对方的能力)。所以自信心对一个运动员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自信心必须建立在先进的、熟练的专项技能和心理素质两个基础之上,两者缺一不可。它们之间的关系应看成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们之间的差距不宜过大。差距肯定会有,只要不形成特长与特短的关系,而应是突出与稍逊的关系即可。因此教练员在培训高水平的运动员时就要以此为依据来指导或训练运动员。
综上所述,一个人有无自信心很重要,输球并不可怕,只要你有自信心就能再赢回来。所以应该允许运动员输球,但要培养运动员树立有能力赢回来的自信心。而不是像某些教练所说的“不准输给外国人”!这种硬帮帮的带有恐吓性质的说教口吻,只有百害而无一利(给运动员施加巨大的压力)。自信心的建立是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中、训练中、比赛中去逐渐培养,而不是单纯的言词说教。教练员在训练中要善于发现运动员的进步和优点,并给予恰当的鼓励或表扬;运动员自己要经常用暗示的方法,相信自己是个优秀的运动员,将来必定能打出好成绩。这样能使运动员经常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且对自己也会有较严格的要求,这样就会在平时训练的点滴进步中不断积累,逐
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每一次比赛胜利的保证,而胜利又是进一步提高和巩固自信心的灵丹妙药,最终成为运动员的一种霸气。
熊教练教学随笔
第二篇:乒乓球业余运动员“手比脚快”现象分析及解决对策
业余运动员“手比脚快”现象分析及解決對策
业余运动员打球时手比脚快是普遍现象,因为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步法训练,错过了学习步法的最佳时机,行成了自己没有步法只有手法的不正确打球模式。这种模式一旦成为习惯就会根深蒂固,很难改变。直到有一天,当你认识到步法的重要性想要改变现状才发现很难很难。难就难在原来自己形成的错误动作会干扰新学的步法动作,心理学叫技能负迁移(俗称技能干扰)。从运动技能形成的理论讲,“每一个运动技能的形成都是一个建立神经联系的过程,而且新的技能的神经联系要超过旧的技能需时漫长且困难”。因此,运动员要充分认识运动技能负迁移对学习新技术的干扰效应及掌握新技术的难度。
下面就以“手比脚快”的现象,进一步分析技能负迁移原因:
由于业余运动员在没有步法以前,球一到自己球台是手先动然后脚步才跟上;而新学到的步法是球一到自己球台脚先动然后手才打球,即“先手后脚与先脚后手”两者之间的动作结构不同,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神经联系,你需要的是先脚后手的打球观念,但脑子里还是受先手后脚的老式的打球观念一时转不过弯来,这就是旧习惯势力影响了新技能的掌握,也就是产生了运动技能负迁移,使运动员感到不容易掌握新技能。因此,就有了题目中的“手比脚快”之说。
教练员必须让运动员充分认识到技能负迁移现像是属于正常现象,在学习新技术当中是不可避免的,要有接受困难的思想准备。本教练在十几年的教学与训练中总结出克服技能负迁移“学好新技术必须经过4个阶段。A.初始阶段,学习新技能,但受技能负迁移干扰多;B.基本掌握新技能阶段,仍受技能负迁移干扰;C.熟练阶段,基本不受技能负迁移干扰,但关键球或紧张状态时可能还会受干扰;D.成熟阶段,新技能熟练程度远超原技术,不受负迁移干扰,达到收放自如,习惯成自然,新技能动力定型完全建立。“新技能的动力定型一旦达到了自动化程度,就标志着他的运动技能已经形成。”这时大功告成,完全掌握新技术,形成新的克敌制胜的绝招。在A与B阶段不适宜参加重要比赛,C阶段还可能会输球,D.阶段充分发挥新技术优势,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由此可见,新的技能“先脚后手”的神经联系要超过旧的技能“先手后脚”需时漫长且困难,没有捷径可走,你必须老老实实地按照以上4个阶段去实施。
不过本教练倒是有良方根治“手比脚快”的现象,先用有针对性的多点多球训练处方把“先手后脚”的顽固分子的步法给逼出来,然后通过多球单练让他们对抗起来,这样,“先手后脚”的顽固分子就会蜕变成为“先脚后手的积极分子。具体方法如下:
器材:8张球台,一个拦截多球大网,300个球。
训练内容: 用多点多球和多球单练强化“先手后脚”的顽固分子的并步让他们动起来。
训练方法:一名教练对16名运动员,先全体在8张台上做徒手手步法,每位队员围绕8张球台按顺时针方向绕圈子轮流在1号台打多点多球。没轮到打多球的队员在2至8号台继续做徒手手步法练习,直至规定时间为止。
1.教练用多点多球法供三点多球,运动员打三点的练习。即原位正手打接并步正手位打再回原位正手打,然后重复该内容打到熟练;另一个方向相反的同类三点多球,即原位正手打接并步反手位正手打再回原位正手打,然后重复该内容打到熟练;最后,将两个内容连起来打六点多球。经过以上练习“先手后脚”的顽固分子没有不被驯服为“先脚后手”的积极分子,本教练在少儿启蒙或成人班运用此法多年屡试不爽。
2.运用3对1多球单练,教练供多球,两个陪练员一个在正手位,另一个在反手位逼主练者用上述内容对抗起来。
训练目的: 用有针对性的多点多球训练处方把“先手后脚”的顽固分子的步法给逼出来,使其最终成为“先脚后手的积极分子。可变形式:正手位2/3台正手打两点或反手位2/3台左推右攻练习;单球对练“两斜对两直”练习,一个打斜线,另一个打直线(须交换角色来练),当业余运动 员“两斜对两直”练习基本稳定在50板以上(以50/m的节奏要求)不丢球,你就 基本被驯服为“先脚后手”的积极分子了。
综上所述,教练员要有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帮助运动员提高认识。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因为发现不了问题,也就无法解决问题。本教练认为发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水平,有了这个基础,分析问题就不难了,离解决问题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