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大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内容提要]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指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同富裕
[作者简介]杨腾(1966―)男,河南许昌人,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河南许昌461000)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必须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如果忽视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利益,社会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和谐;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一、收入差距、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贵在“和而不同”,它并不主张平均主义,而是在承认社会差异、正视社会差异的前提下,提倡共同富裕,维护公平正义,倡导公平协调、各得其所、和谐有序。构建和谐社会,一方面承认社会成员因各自的先天条件、实践经验、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等方面的不同,而反映在认识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利益差异;另一方面又赋予全体社会成员均有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平等权利和平等机会,尤其要高度关注社会公平,特别是经济收入的分配公平,并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然而,“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让先富起来的部分地区和人群停止发展,它的核心是“共同”,是使所有人能够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共同提高发展的能力,共同促进发展的水平,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赋予广大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平等的发展能力,平等的享受发展的成果,弥合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二、竞争、公平与和谐社会
和谐关系既表现为协调性,又表现为竞争性。协调,即事物各要素之间的有序发展,而有序发展又表征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竞争。作为系统对立面之间,竞争往往打破旧的协调有序与和谐平衡,并构成事物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没有竞争就没有事物的发展,没有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新的和谐。因此,协调与竞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对立统一于和谐范畴之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通过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使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放手让每个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成果不断产生,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并和谐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
三、建立农村和谐社会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我们必须理性地认识到,和谐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现实条件。和谐社会也不是无矛盾无冲突的道德乌托邦,而是既充满丰富多样性或差异性的价值张力,又能够通过政府及社会“自组织”加以化解矛盾冲突的正义社会、责任社会和道德理想社会。我们党之所以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正是为了消解目前经济转型时期所存在的不和谐因素,特别是目前所出现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差别过大等矛盾。因此,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消除各种不协调和不平衡现象,正确统筹和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理论层面上看,建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明确以下三点。其一,三个文明共同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主要是物质层面,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就精神文明而言,而管理民主则属于政治文明范畴。其二,加强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决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将带来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的加速发展。只有以上这些农村公共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城乡差距才有望逐步得到缩小,农村的面貌才会迎来新一轮的历史巨变。其三,把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与壮大农村应用人才队伍看成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21世纪最宝贵的、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才,在广大农村地区更是如此。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农村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农村专业化高技能和实用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性因素。
从实践层面来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从可行性、可操作性角度来考量。其一,主体性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在于广大农民积极性的激发,要从群众最愿意、最迫切需要而又能做成的事情做起。如果农民的“话语权”不受尊重,其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淡薄,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一种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没有一个良性与稳定的心理预期,就不可能有农村真正的变革与发展。当然,确立农民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与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不矛盾的,党的领导和政府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二,初始性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千头万绪,从哪里入手寻求突破是非常关键的。以农村道路、电网、自来水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最能产生效果的措施,应当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其三,规划性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快城市和郊区统一规划,实行城乡一体化,通过现代化交通,把城乡连接起来,市区和郊区统筹规划,商贸区、工业区、农业区、生态区实现一体化发展。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因此,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莉茹】
第二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2005年2月又提出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总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工作共同愿望。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继续保持和发展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
一、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刻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的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我国农业农村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只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了,农村繁荣了,才能加快构建和谐农村步伐,开创和谐农村的新局面。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但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来看,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农民权利受到侵犯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农民的就业权力未能得到根本保障,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等。我们必须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从当前社会反映比较突出的收入差距来看,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群体差距当中,最大的是城乡差距。因此,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农村事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示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内容极其丰富,涵义十分深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目标在新农村建设中具体体现。
1、生产发展为构建和谐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而生产发展是基本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只有生产发展,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根本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根本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让农民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生活宽裕就是要逐步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家庭普遍增加,有富余的财富,不断改善生活条件,进一步提升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过上富足的生活。这当中既包括衣食住行的保障,解决最基本的生计问题,还包括生老病死等社会福利保障。必须通过各种渠道,逐步使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务。
3、乡风文明为构建和谐新农村营造了和谐温馨的社会氛围。
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的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有了明显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变。建设文明的乡风,满足农民的需要,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精神动力,而且可以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团结稳定的社会氛围。
4、村容整洁为构建和谐新农村创造了和谐的美好家园。
村容村貌不仅反映农村形象,也影响到农村生产发展、投资环境和农民的生存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农村赢得新的更大的发展创造条件。村容整洁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既要重视生态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染,又要合理规划布局村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树立崭新的形象,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既缩小了城乡差别,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
5、管理民主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民主自治水平,提高农民的参与层次,真正给农民平等权利,让农民当家作主。通过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切实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二、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还必须注意发展的协调性。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新农村建设,必须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坚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着力培育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统筹城乡发展,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第三,全面推进
农村改革。积极稳妥的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第四,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求助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投入,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第五,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治理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开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当家作主。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最广大人民享广泛而充分的民主权利,是政治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切实保障农民在各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治理机制。第一,提高农民参与村级事务的民主决策水平和基层干部的管理水平,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真正办好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农民迫切想办的事。第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为保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落到实处,还必须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村级民主监督制度。第三,加强农村法制建设。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着重培养权利义务一致的法治观念,增强农村干部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法制宣传教育要与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使二者互为促进,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第四,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要面向农村、面积基层,为农民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及时为贫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措施,方便农民群众诉讼,切实解决农民官司难的问题。
(三)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和谐文化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有了明显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变。但由于历史的、自然的、经济的多种原因,农村的精神文明程度还比较低,不少落后的价值观念、陈规陋习、生活方式,不仅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文化条件。因此,第一,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激发农民的群众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第二,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尊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广泛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的和谐创建活动,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农民群众参与,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第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的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
(四)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对完善社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使社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着力解决农村社会矛盾,建设和谐新农村。不断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机制。高度重视解决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经济繁荣、秩序良好、乡风文明的农村社会新秩序,加快推
进和谐乡村建设。为此,第一,要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做到方便农民、服务农民、明确责任、提高效能。第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管理制度和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预警机制、社会利益协调机制、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工作机制等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认真解决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承包等引发的问题,做到矛盾纠纷早发展、早调处、早解决,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第三,广泛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五)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健在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展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第一,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为此,要提高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本领。第二,做好群众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要增强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性,提高领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本领。第三,要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协调配合,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第四,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制定好相关政策措施、发展规划,引导农村根据城乡统筹战略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加强各个部门力量的整合,多种资源的整合和项目的整合,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求是》,2006(5),3-9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10.19
(1)
[3]吴邦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人民日报》,2006.10.20.(2)
[4]李忠杰:《论建设和谐文化》,《光明日报》,2006.10.19(9)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8,200-212
(原载于《乌蒙论坛》2008年第1期)
第三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1。<<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今年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
2。我国城乡的经济、公民素质的差距继续拉大。
3。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6个关于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号文件”。
4。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知识连接。
经济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物质文明);文化上:乡风文明(精神文明);
社会生态上: 村容整洁(生态文明); 政治上: 管理民主(政治文明)。
(1)生产上:生产力水平低;基础设施差;人口素质不高;城乡之间的经济、人口素质等差距大且在拉大;
(2)生活上:贫穷且贫富不均;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等
(3)乡风上:赌博、封建迷信盛行等
(4)村容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卫生脏、乱、差等。
(5)民主管理上:村务不公开,农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享受等。
这些都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从现实或国情看:①我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教育事业落后,人口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低。
②虽然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差距大且在拉大,制约着我国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已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④农村中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长期存在。
总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2。从共同富裕或社会主义本质看: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②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平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影响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
③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从党的角度看: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本质的执政为民,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党要和人民一起共享共建。
②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果。
所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4.建设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①没有农业农村的小康,就不是和谐社会,不是全面的小康,②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充分利用农业中的可再生资源,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之
间的差距,使社会更加和谐,从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5。从历史的角度看:近代以来中国农业长期落后,男耕女织是大多数中国农民的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
6。从自然条件的角度看:中国农村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地区差异很大,这给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增加了难度。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
1。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就要:(经济方面)
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民的 生活水平;(具体的见热点透视49页要求(1)的5点内容)
2。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就要:(文化、生态方面)
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实施科教兴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农业科技、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对农村实行免费教育,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民自己也要利用农闲时间,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农民文化夜校等,享受自己的受教育权,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③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精神。
④完善农村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提倡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⑤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农村的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3。实现“管理民主”就要:(政治方面)
①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②依法治国,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现象,保持社会的稳定。
③坚持党的领导,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1.古代重视农业生产的史实
① 春秋:孟子主张仁政,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②西汉:汉武帝减免租税,张骞通西域后,汉代的铁器、开渠、凿井技术金属工具传入西域,西域的良种马、石榴、核桃开始传入中国。
③唐朝:唐太宗认为“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很重视农业生产,多次减免租赋,减少力役,不误农时
2。近代中国农业现状
④鸦片战争时候,农业仍是中国经济的主体,男耕女织是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当西方进入工业文明之时,古老的中国仍然沿着农耕文明发展,东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近代中国逐渐落伍。
3。现代重农政策:
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首先在贫穷落后的农村(安徽、四川两省)展开,其主要内容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⑥创办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另一伟大创造,它不但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而且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完善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⑦免除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建设农村的康庄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这些措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在古代:农业科技方面:
①春秋时期,牛耕、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②唐朝时期,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的发明
这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文化教育方面:
②西汉时,造纸术的发明;
③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有效的克服了雕版印刷术的缺陷,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④元代农学家王桢发明了转轮排字盘,使拣字省时省力,更加方便,从此活字印刷术得以传播。它们大大促进了整个世界的文化教育的发展。
工业上:
⑤元代黄道婆向海南黎族人学的棉纺织技术(不是她创造的),传人松江(今上海),使松江成了“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中心,同时使棉布取代了丝绸和麻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2。近代和现代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⑥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江西、湖南交界的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⑦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总之,这些说明或启示①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实施科教兴农,大力发展教育,培养有技术、会创新的新型农民; ②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民族。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的建设。只有培养新型农民,才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这一全面目标。②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养新型农民有利于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新型农民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④社会主义本质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培养新型农民,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⑤组织实施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有利于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①季风气候影响显著,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②长江、黄河等水资源丰富,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灌溉条件;③自古以来中国农民创造了许多发展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积累了许多丰富的实践经验;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十分重视农业生产;⑤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力资源有很大的优势。
九。相关练习参考:
来。
①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余必须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来完成,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科技兴农,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损失,有利于减少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②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缩小城乡的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
4。热点透视51页的能力自测。
6①建设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②要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
7生产发展:生产有序、农田丰收,农产品深加工,渔业、畜牧业兴旺;
生活宽裕:家家有宽敞的住房、小车、农闲时去旅游、人民更加重视生活质量;
乡风文明:人人安居乐业、邻里和睦、读书免费,素质大为提高;
村容整洁:环境卫生好,青山绿水。
管理民主:村务公开,民主意识高,参政仪政能力强。
①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②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履行社会责任,立志成材,报效祖国;
③积极宣传国家的法律,提农民的素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提高文明素质的各种活动。
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特别提示: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热点,加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更是将农民增收问题列为头等大事,故对此专题应格外关注。
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6.(12分)材料:2008年2月25日的义乌全市“解放思想 创业创新”大讨论动员大会上,义乌市委书记吴蔚荣在义乌未来发展关键的“十问义乌”中提出“义乌新农村如何实现再突破?”的命题,某校对此问题开展了社会调查,得到了如下数据:
(1)表
一、表二各说明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6分)
(2)针对问题(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义乌新农村建设应该如何实现再突破?(6分)
第四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代化进程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广大的农村面貌仍然落后,农村脏乱差现象依然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差距以及所享受的公共服务差距仍在扩大,因此,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党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在“十一五”规划的突出位置,这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加快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摒弃农村城市化观念
并不必然追求农村城市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建设的是农村,而不是要把农村变成城市。因为对于中国这样庞大的人口,按照现在能够利用的资源和生态承载能力,城市化率要想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上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所以可以成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长远战略和根本目标,就是因为它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并不是盲目地要把大多数农村地区变成城市,把大多数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而是要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使农村居民可以获得不断增长的物质收入和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安居乐业。具体地讲,就是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和目标不是城市化战略所能尽括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不同发展状况的地区要采取不同的政策,这些政策不是城市化战略所能涵盖。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很快,城乡之间差距在逐步缩小,对于这些地区的农村发展,就是应该在继续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寻求城乡发展的互相促进,怎样在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福利上实现城乡平等。而在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农村地区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还在拉大,这些地区的农村发展则需要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内在的发展潜力,辅之较大力度的城市资源对农村的注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为主要任务。而在不同地区采取的不同做法,其目标是共同的,就是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条标准。但所有这些,并不是城市化战略所能尽括。城市化战略主要追求的是将更多的农民变成市民,并不涉及对变不成市民的农民怎么办。城市化虽然也是在包括城乡在内的所有地区内考虑问题,但是主要关注的是城市的发展水平、质量和道路。
城市化不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城市化战略的一个着眼点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城乡二元结构只能逐步改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并不必然追求农村的城市化,也不必然追求城乡一样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过程中加以建设,不是说只有等城乡二元结构改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建成。我们要追求的是在目前城乡二元结构不能迅速改变的前提下,找到农村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因此,城市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的核心内容。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依靠的一种力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目标的获得,离不开城市化。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点是立足于农村,追求的是农村的发展,这种发展并不是要将农村城市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务是统筹城乡发展,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用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农村,而不是像过去的发展模式那样,城市的发展以农村的衰落或停滞为代价。应该说,统筹城乡发展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之道。
城市化发展本身对农村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效应
在我们过去的城市化战略执行的过程中,我们也是非常强调要把城市化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结合起来,但是城市化战略执行中的一些偏差提醒我们,要实现城市化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和谐互促没有那么简单。我们曾一度通过“撤地建市”、“县改市”、“县改区”、“乡
改镇”等方式实现“行政建制的城市化”,从1978年至2004年,我国城市数量增加2倍多,建制镇增加8倍多,但城镇人口同期仅从17.9%上升到40.1%,将近1亿的“农民工”只能两栖就业;在城镇建设中,过分强调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使得在总体的资源需求中,城市资源需求增长过快,加剧了农业和农村资源的流失;小城镇的发展质量不高,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力有限,少数甚至以占用耕地侵占农民利益为代价。这提醒我们,通过城市化来促进农村发展有一定的限度,而且城市化的发展本身对农村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效应。必须科学执行城市化战略,才能有利于农村发展。
二、城乡统筹需处理的重大关系
新农村建设切忌脱离城乡统筹这个大原则,重走就农村建设农村的老路。推进新农村建设,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规划,量力而行,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一规划,稳步推进 ,必须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先行、农民自愿和因地制宜的原则,避免就农村论农村的旧模式、旧框框,避免一哄而起、政府大包大揽,避免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具体应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
一是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从长远来看,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一项战略举措。而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反哺、支持农业、农村的一个有效载体。因此,开展新农村建设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切忌脱离城乡统筹这个大原则,重走就农村建设农村的老路。二是政府引导与农民自主、自愿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愿望,政府不能大包大揽,把政府或个别领导的意志强加到农民头上,更不能以此加重农民负担,变相增加收费。为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同进一步完善和发挥村民自治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但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放手不管,放任自流。在推进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指导作用,加大政策的支持、扶持力度和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力度,从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是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文明进步的关系。建设新农村必须同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育和造就新时代农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应从改变农村脏、乱、差入手,扫除封建迷信,树立文明新风尚。
四是新农村建设与当前农村开展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要把建设新农村与“十百千万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同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工作队和基层党员的作用,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应把新农村建设同中心镇、专业镇规划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应把建设新农村与对口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一企一村”活动,即动员和倡导一家企业、公司自愿与一个村建立“一帮一”式的支持扶持,使之成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平台。
三、统筹城乡,建设新农村
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都是一个大思路、大政策,根本的方向没有错,但如果只靠政府发几个文件去推动,缺乏制度层面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则有操作难度大、持久性不强的可能。积30多年建设新农村的经验,目前韩国政府计划制订《城乡交流促进法》,就是想通过法律制度去保证“一社一村”运动的开展。鉴于全国立法时间长、难协调的状况,建议我省首先出台《新农村建设促进条例》,至少也要从明年起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省人大议案,建设期为10年,从制度上保证建设资金。
一要明确新农村建设投资主体是政府。韩国新乡村建设的重点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上世纪70年代,政府的财政支出占到10%,主要是免费提供水泥、钢筋。我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离不开改村、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居,其中大部分工程是公益工程,自然需要政府投入;一些改厕、改灶、改居的个人工程也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当前,我省农村农民积贫积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近年,我省财政对农业投资呈下降趋势,2004年我省农业基本建
设投资44.05亿元,与更新改造投资共计51.3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8%,与韩国的10%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因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虽然是农民,但投入的主体应该是政府。我省应学习韩国的做法,向农民免费提供水泥、钢筋,以释放过剩的水泥、钢铁潜能,启动内需。
二要实行分类政策,“先动先扶、不动不扶”。为便于管理和指导,韩国政府把农村划分为自立、自助、基础三类,参与程度最高的划为自立村,最差的划为基础村,政府援助物质只分给自立村和自助村。这一做法值得我省学习借鉴。我省农村发展很不平稳,山区农村和珠三角农村差别很大,建议实行分类政策,分类指导。珠三角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主要由各市负责,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农村建设资金主要由省筹集,并按“先动先扶、不动不扶”原则,广泛宣传发动,征求群众意见,把全省近2万个村划分为先动村、迟动村、不动村,对先动村、迟动村分缓急首先规划,并实行先规划先扶持,后规划后扶持,不规划不扶持。
三要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全民支农。这也是韩国成功的经验之一。建议结合当前在全省开展的“十百千万工程”下农村驻点的力量,整合目前各部门开展的“文明村”、“生态村”、“卫生村”、“小康示范村”活动,统一定为“新农村”活动,大力推进改村、改路、改水等以改良为主的工程项目,以项目为抓手,带动新农村建设活动。并把明年定为“新农村建设年”。同时,充分发动各部门、企业、学校、事业单位都挂一个村,出钱、出力、出人,一挂10年,形成全民支
四要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特别注重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体系;二是为农村提供相对充足的公共品;三是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增加农民非经济的福利。
五要加强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当前中国社会已进入矛盾高发期,威胁着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稳定器与蓄水池的作用。一旦农村不稳,中国现代化的回旋余地就会小很多。
当前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有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即取消农业税以后,乡村关系会有一个根本的变化,这个变化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根本性的基础。具体地说,在取消农业税以前,国家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统从农民那里提取资源,特别是在农业型地区,县乡财政主要来自向农民收取的税费。在财政支出压力和政绩考评体制下,几乎所有农业型地区,上级都将下一级能否完成税费任务作为第一考评依据,市县如此要求乡镇,乡镇如此要求村级组织。分田到户以后,乡村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户,缺少向农民征收税费的手段,乡镇离开村干部,就更加无法完成收取税费的任务。因此,在税费任务的压力下,乡村之间乃至县乡之间,构成了利益共同体。取消农业税后,县市、乡镇不再要求村干部协助收取税费,从而使乡村结成利益共同体的理由被打破,在乡镇政府的正面激励下,村民自治有了发育的空间,乡村良性互动,并因此可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六要探索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减少农民的支出。取消农业税后,相当部分农村出现了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尤其是水利、道路、环境等更成为严重问题,政府应加大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力度。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用国家投资来解决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尤其是通过水、电、路的投资来拉动内需,方便农民生活。问题不在于国家是否应该向农村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及目标是什么。如果国家投资的目标是拉动内需,掏空农民的钱袋子,则这样的投资可能引起恶性循环,这是混淆了中国有9亿农民、农民收入不可能快速增长的国情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国情的差异。
国家向农村投资公共设施及公共品建设的方向,应该是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为急需、农民个人解决起来不经济或个人无力解决的那些问题。比如,大中型灌溉设施的有效使用,其灌溉成本大大低于农民一家一户打井灌溉的成本。国家支持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目的,就是要降低农户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必须的公共支出,而不能简单地以为可以通过市场化的办法来解决农村的公共品供给。
一句话,国家供给农村公共品的目标,应是减少农民因为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所造成的高昂支出,而不是为了拉动内需。目标不同,投资公共品的方向及办法就大不相同。
七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增加农民非经济福利,建设和谐村庄。在农民很难快速从农村转移进入城市,农民收入难以持续快速提高的前提下,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要让农民分享现代化的好处,目前的政策就不能仅仅从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着手,应该扩大思路,从提高包括经济收入在内的各种福利着手。比如改善农民的人际关系,建设和谐村庄,发展农村文化,组织老年人协会和妇女文艺表演队等等,都将有效地增加农民的福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要在农民增收困难的前提下,以国家转移支付作为基础,通过提高农民包括经济收入在内的各种福利,降低农民生产生活中的风险,增加农民的主体意识,让农民有村庄归属感等等,从而使农民相对满意,使农村真正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固基础
我说的很不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但是如果没有其他的答案 就把我的稍微改一下吧
第五篇: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调查报告
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调查报告高二(7)班姚青这个暑假我回到妈妈的农村老家,在我踏上那篇土地的一刹那 有一种与众不同气息迎面扑来。在家乡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让我 对农村近几年的发展、变化有很直观的印象,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党和 政府兴农富农政策给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实惠。在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成了党和国家关心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有利于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缩小 城乡发展差距;有利于扩大村民自治,加强民主监督,推进基层民主 法制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增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党实行的一系列富民政策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但农民的生活还不富裕,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采取系统的扶持农业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把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第一次把建设和谐社会放在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列的位置上,为社会
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系统、坚实的基础。面对面广、人多的农村,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基础在农村,重点难点也在农村。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是当务之急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幅员广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农村。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城乡的和谐,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的和谐。
当前在许多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差,发展面临交通、信息、产业等各方面的制约,与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因此,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当务之急。同时,农村医疗条件差,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的家庭不少,文化生活贫乏,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需要国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只有把农民生活条件改善了,才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步伐,才能真正达到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
幸福村新型农村建设成果与展望
三年前,村里交通、信息闭塞,农民年人均不高。近几年,幸福村大力修建村级公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将村民整体搬迁至公路边,村里交通条件改善了,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对于农村的初中学生来说,一部分会通过继续上学离开农村、离开农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会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而后者在上
学期间普遍缺少劳动机会、劳动兴趣,也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培训。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村提出了“生态校园”创新工程。从更长远的意义来看,“生态校园”创新工程还在探索建立“以专家为主导、农民为主体、教学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通过学生与家长“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吸引家长参加,把学潇办成农业科技推广的基地,实现以学校为中心向校外辐射的技术推广机制。
就目前的农村现状来看,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已经出现了发展中的一些失衡。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环境脏乱差,封建迷信、陈规陋习等不和谐的事件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瓶颈。针对农村这一现实,幸福村立足农村实际,从精神文明建设中找准突破口,积极探索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全区农民文明素质的建设活动——幸福村“和美家园”创建活动,取得了让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满意的阶段性成果。
暑假在外婆家的一段时间,我时时为农村的变化而感动着。这个变化是多少年来所没有过的。它得益于党和政府强农富民的好政策,得益于各个涉农部门的大力扶持,也是许许多多农民艰苦努力、辛勤劳动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我相信,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再过几年,我们定能实现农村经济新发展,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