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务公开条例》的心得笔记

时间:2019-05-14 09:2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党务公开条例》的心得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党务公开条例》的心得笔记》。

第一篇:学习《党务公开条例》的心得笔记

学习《党务公开条例》的心得笔记

党务公开是党内民主的基石,是党增强抵御风险和防腐拒变能力的法宝。目前,党内民主法规体系中还缺少一部具有总纲领性的《党务公开条例》。加快制定党务公开条例,是党内法规体系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迫切要求,为此,必须坚持依法依规、有序公开和必要保密相结合、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相结合。在实践路径的探索中,要注重夯实党务公开的舆论基础,加强党务公开制度配套体系建设,处理好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间的衔接,借助新载体推动党务公开的现代创新模式建设。

党务公开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内监督的基础工作,是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集中制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切实推动党内民主科学化发展的内在动力。XX年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并审议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稿在党内外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修改后将提请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党务的公开是与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任务的发展变化分不开的,经历了从地下秘密进行到逐步推进党务公开的历史演变。党内法规作为治党管党的根本依据,是推动党的组织建设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法理基础。十八大以来,根据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中央修订和出台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和党内制度,但仍然存在许多空白区域,亟需进一步加强相关党内法规的研究与建设。

掌握党务公开的相关理论,是制定《党务公开条例》的必要前提。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指出,“党务公开是指党内事务的内容、程序、结果等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布。”总体来看,党务公开的概念理论应当包括党务公开的基本内涵以及公开的主体、内容、范围、程序、方式、时限、问责等基本外延。在稳步推进党务公开配套制度建设的同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快制定《党务公开条例》,既是完善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和党内法规制度科学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从党内文件《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向党内法规升级转化的必由之路。

《党务公开条例》是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十八大以来适应党的建设新形势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党内基层民主制度的重要保障。每一部党内法规的制定都是一项复杂的立法过程,需要统筹兼顾,同样,制定一部《党务公开条例》,明确规定党务公开的范围、方式程序、监督和保障等内容,以规范党务公开,意义重大。

第二篇:政治学习笔记心得

暑假政治学习心得

本学期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和暑期的政治笔记,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高一层的认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单单只是教学生读书识字,而且需要懂得解放思想、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将是我今后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因为,合格的教师不是终身的,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只有自己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才会长久的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一、更新观念,提高自信

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思想素质。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有关方针政策。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我党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探索奋斗和历史自信。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教学素质和自我信心。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发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孩子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不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作为教师自己,也会在不断的自我修饰中渐渐提升自己,从而使自己永远矗立在行业的前沿,永远做一个自信合格的开拓者!

二、勇于探索,与时俱进

时代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不但是对我党的政治考验,同时也是对我们教师行业的一种挑战。因此,我们要和我们领导者的发展思路一样,摒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更敏锐地了解新思想,更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近一步”!

三、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礼仪之邦。我党在漫长的历史进取和发展中也一直将“尊师重道”放在重要位置。在改革开放、标新立异的时代面前,道德和礼仪渐渐褪色了。可是教师的职业是一个育人、塑造心灵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做人的道理,帮助孩子塑造健康人格,为他们今后的美满人生铸造坚定的基石,让他们在物欲纵流的时代面前永远不迷失方向。

四、立足本职,做好工作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们就要无怨无悔!为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要坚持经常学习时事政治、专业理论等;要多听课,虚心请教。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环环相扣的过程,一个环节出现缺陷就会影响其他环节,从而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因此,教育要立足当今,放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充当人梯,为家长负责,为孩子负责,为社会负责,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千秋大业负责!因此,作为已是人类灵魂塑造师的我们,要时刻记住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应有的素质和技能,并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在教育孩子书本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人生的知识,培养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自主创新的能力,长此以往,你和我才会慢慢的成长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雁塔区付村小学

第三篇:20140408学习笔记党章心得

在这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章》.通过认真学习,我对新党章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对我们党的性质,理想目标,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党员义务权益有了更深的理解,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的政治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从而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信念和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崇高责任感.中国共产党章程融汇了全党智慧,载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全体党员实践的总纲,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必须加强学习,深学、精学,学懂、学通、学透,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遵守章程,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党章的总纲部分首先阐明了我们党的性质及崇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通过对党章的学习和思考,我尤其对党员应具备的素质,应履行的义务,应享有的权利,应承担的责任有了进一步的明了和定位,对党员的先进性要求有了更加清晰具体的理解,自己的思想理念也得到了新的激发和升华.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实际中,进一步按照党章要求,加强党员修养,增强党员意识,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把党员的先进性具体体现在工作岗位上,落实在实际行动中,积极为党的教育事业作贡献.努力把干好工作和提升自身素质统一起来.同时,我们每个党员要在干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努力通过深化认识,思考归纳,概括升华,使自己在工作中获得的经验思想,心得体会等成为自身业务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机构成部分,从而推动自身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为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工作.保

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善于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学生学习),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用现代文化武装自己.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的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作教师的首先要理解,掌握这种文化,并在工作中不断推动这一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努力把坚守宗旨信念和开拓创新统一起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每一个党员所必须坚守的信念意识.但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手段,却必须善于变化,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需要做具体的改革,调整,变化和创新.我们必须把坚守宗旨信念和开拓创新统一起来,既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更要有联系实际,开拓创新的具体行动.以上仅是我前阶段学习新党章的点滴心得体会,与其他领导和同志们相比,自己学得还很不够,在下阶段及今后的日子里,我决心进一步加强党的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提高党性修养,密切联系教育工作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更加勤奋扎实的做好本职工作,永葆党员政治本色,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一是党章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成就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及社会主义制度,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积累的伟大成就。二是对新《党章》科学发展观做出新的理解和定位,这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与时俱进,有利于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仅是由我们党的先进性和代表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决定的。而且也是由我们党的党员,既有来自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又有来自非劳动者阶层的先进分子的情况决定的。它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团结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

鲜明的特点,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加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持不懈地依靠改革开放。在党章修正案中,增学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充实这方面的内容,对坚定推进改革开放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方向。

要把学习党章同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结合起来。

要深刻理解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不 移走科学发展之路。

要深刻理解在党章中完整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深入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要深刻理解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大意义,深入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原则和主要着力点,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要深刻理解党章增写党的建设总体要求新内容,和关于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干部新要求的重大意义,深入领会各项新内容新要求的科学内涵,坚持用党章指导和规范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也是全党同志的应尽义务和庄严责任,对强化全党党章意识,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要以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颁布为契机,在全党兴起学习党章、遵守党章的热潮。

第四篇:教育学中公笔记

第一章

一、教育的概念和本质 1.“教育”一词的由来。

最早《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也„„。把“教”“育”连在一起使用。2.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3.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4.教育的基本特征(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的主体 2.受教育者

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三、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人口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2.按教育作用的性质: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四、教育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里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根据社会生产方式的构成特点划分,可把教育划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1)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

(2)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进行的。(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式单一。2.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3)古代学校教育的形式一般是各别教学。

(4)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认、对辩和死记硬背。(5)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脱离,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3.近现代教育

(1)现代教学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2)近代教育的特征: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最早起源于德国。教育的世俗化。

(3)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感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的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1.萌芽阶段的特点

(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3)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活道德论述之中 2.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是思想上的接生,强调教育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是将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

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步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或称:教育学的形成时期)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

(2)教育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3)教学思想:“范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之父,传统教育学代表。《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1)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2)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3)“四阶段教学”理论:清楚、联系、系统、方法(4)教育性教学原则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代表作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2.新时期教育代表人物(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中国的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2)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

布鲁纳:《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教学法。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学理论。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三)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二、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

4、生产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三、教育与文化

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一)个体身心发展概念

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的有规律、连续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具体表现:身体的发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

心理的发展:从机械积极到意义记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情绪到情感。教学启示:做到循序渐进,不拔苗助长、凌节而施,2、阶段性

具体表现: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学启示 :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具体表现: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

教学启示: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具体表现: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教学启示: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长善救失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具体表现: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孟子、格赛尔

2.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荀子、华生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简答)

(一)遗传:遗传是指从上代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二)环境: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人身体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环境俄日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指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宏观:国家的教育目的

中观: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微观: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速度。

(四)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巴拉图。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成员。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

(二)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加班人。

(三)确立我过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宠妃而自由发展的人。

三、素质教育1997年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重点和时代特征

(三)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1.全体性 2.全面性 3.发展性 4.主体性 5.开放性

第二节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题地位。

(二)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 1.社会政治制度 2.社会经济制度 3.人口发展状况

4.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5.本国学制的历史沿革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校”,以及所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学制。中国现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3.非制度教育。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非学校化。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

三、义务教育制度

1.概念: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特点: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3.义务教育的产生:义务教育始于近代,发源于德国。1986年4月全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四、终身教育制度

1.概念: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2.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1929年,英国,耶克思利,《终身教育》

3.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报告的发表。4.终身教育最终形成的标志: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指出:终身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基础上。4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 第一节 学生

一、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二、学生的主要权利

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受教育权、人身权。

1.受教育权: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2.人身权: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丰富的一项权利。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一个尊严权、隐私权。

1980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主张保障儿童拥有社会权利的主体地位,其基本原则是:无歧视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三、学生的义务 1.尊重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第二节 教师

一、教师的含义

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传道者的角色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示范者的角色(榜样角色)4.管理者的角色 5.便宜的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1)因材施教

(2)教学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的“教育机制” 3.示范性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 6.系统性

四、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灵魂 3.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4.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素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必须具备的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只是

(三)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 3.组合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最高要求

(四)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五、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 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 3.知道评价权 4.获得报酬权 5.民主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二)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面。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概述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二)师生关系的发展阶段

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主导主体

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三、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简答)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1.要说理正确的学生观

2.建立教师威信;(教师的人格力量)3.要善于同学生交往。

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6.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三)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第五章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广义的课程: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英语、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二)课程的类型

(三)几种典型的课程理论

(四)制约课程的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与意义

最狭义的课程设计是指制定某个课程的具体课程。最广义的课程设计几乎设计所有形式的课程变化。

总的来说,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系统化的活动。

(二)课程设计的泰勒目标模式

泰勒,课程理论之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三、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吧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可是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结构进行规划;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展开过程)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构,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信息。

(三)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2.教师的特征。3.学校的特点。4.校外环境

四、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含义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4.CSE评价模式

五、课程内容

(一)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又成教学计划。其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二)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沿、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是课程计划。

(三)教材 教材的编制依据是课程标准,系统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通常按学年活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六、课程资源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育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小学以综合性课程为主,初中是综合性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高中是分科课程为主。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 1.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学习方式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就是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就是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就是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就是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4.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四、新课程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到“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事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五、新课程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提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核制度

6.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第六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理论

一、教学概述

(一)教学概念 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二)教学本质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三)教学的任务 我过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即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1)孔子:学、思、行

(2)《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昆体良:模仿、理论、练习

(4)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 4.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三、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应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二)我过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3.直观性教学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4.启发性教学原则。要求: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要求:

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6.巩固性教学原则。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7.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要求:

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

四、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学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

(二)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是中小学运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中方式。优缺点:能在短时间内系统讲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氛围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优点: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谈话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

(3)讨论法。优缺点: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但是运用讨论法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在高年级运用较多。(4)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

(2)参观法。准备性参观、并行参观、总结性参观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4)实践活动法

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1)欣赏教学法(2)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2.教学方法运用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的特点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一、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一)个别教学制

(二)班级授课制

特点:(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按课教学。(3)按时授课。班、课、时。

发展:产生标志:1923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三)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

(四)现场教学——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

(五)分组教学

(1)外部分组:主要有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2)外部分组:按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目标的分组

(六)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总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的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制定自学参考书目、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才请教师辅导。

优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 缺点: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且对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要求较高。

(七)特朗普制

灵活的课程表,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各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客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一)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合理(5)语言艺术(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1)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2)分量适宜,难易适度(3)规定完成时间

(四)课外辅导。主要有集体和各别辅导。

(五)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

包括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测验法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法。测验法有口试、笔试、操作测验等多种具体方法,其中笔试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三、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教学评价有诊断、激励和调节作用 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指导性原则

(二)教学评价的种类

1.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者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功能: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2)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功能:改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定步;强化学生的学习;给学生提供反馈。

(3)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者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成为终结性评价

功能: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语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为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2.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3.根据评价主体可以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戚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二)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三、德育的特点 1.社会性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

四、德育内容

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民主法治四个方面。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信念、理想等要素

思想要素:主要指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包括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以及现代公民意识。道德素质:现阶段我过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要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一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宪法规定的“五爱”为基本,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传统美德。民主法治素质:我过现阶段对学生进行了社会主义法治观点教育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治和纪律的教育。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教育者施教传道,受教育者受教修养

二、教育过程的内容、矛盾和实质

1.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2.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德育过程的实质: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规范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

(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指

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东西,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观念)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要注意全面性 要注意多端性

要注意长期性和反复性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

(2)德育过程要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要:组织各种活动和交往,要加强指导和引导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要促进学生的思想矛盾积极转化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1)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第三节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导向性原则 1.基本涵义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型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由于学生正处于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塑性强,这就要求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2.要求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要把德约的理想型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基本涵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2.要求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都要注意肯定,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2.要求

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 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四、知行统一原则 1.基本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2.要求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2.要求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六、依靠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基本涵义 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2.要求

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有点和不足。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基本涵义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2.要求

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 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

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

八、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涵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是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2.要求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第四节 德育方法与途径

一、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一)说服教育法 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1.语言说服法 注意事项

(1)要有针对性

(2)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3)引导总结 2.事实说服法 注意事项

(1)明确目的、制定计划(2)做好充分准备(3)加强指导(4)做好总结工作

(二)榜样示范法 注意事项

(1)要使学生了解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理解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及其成因(2)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榜样的什么,怎么学习(3)狠抓落实

(三)实际锻炼法 1.常规训练 注意事项

(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2)使学生明确常规的内容、要求和意义(3)坚持不懈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2.实践锻炼 主要事项

(1)目的明确、计划周密(2)生动活泼、灵活多样(3)以学为主、加强指导(4)持之以恒、随时总结

(四)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

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人格感化、环境、艺术

主要形式:以教师自身的美、环境美和艺术美来感染和熏陶学生

特点:直观具体、生动形象、情景交融、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于无声处教育学生 注意事项:(1)加强修养

(2)创建良好的环境(3)引导学生

(五)道德修养(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品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注意事项: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激发帮助学生制定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六)品德评价法(奖惩法)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1.奖励

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愉快的体检,进而强化学生的健康品德和优良行为的方法。2.惩罚

通过对学生的不健康思想和行为进行否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内疚、悔恨的体检,进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

惩罚的方法:一是否定,对学生不太严重的行为制止和纠正;二是批评,对学生不良品德和行为的较为正式的否定评价;三是处罚,对学生较为严重的错误的惩罚。注意事项:

(1)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2)明确目标,具体有度;(3)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4)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二、德育的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约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我国学生德育的途径种类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生学科教学 德育的基本途径

(二)社会实际活动

(三)课外、校外活动

(四)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五)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六)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系统的主题力量。第五节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概念:是指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是典型化、师范化、可操作性的德育实施体系。主要解决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增强学生道德行为力量。

一、认识模式

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 主要主张: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中不断地提高自己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二、认知模式

代表人物:彼得·麦克费尔

主要主张:把道德情感的培养至于中心地位。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系,学会体谅。

三、社会模仿模式 代表人物:班杜拉 主要主张: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第八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概述

(一)班级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率先正式提出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爱拉斯莫斯。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二)班级的地位和作用

1.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也是开展其他教育活动的基层组织。

2.班级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三)班级的功能 班级的功能是由其结构和特点决定的。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这就决定了班级组织既具有社会文化功能,又具有个体化功能。1.班级组织的社会文化功能(简答)(1)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3)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2.班级的个体化功能(简答)(1)促进发展功能(2)满足需求功能(3)诊断功能(4)矫正功能

二、班级管理

(一)含义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班级管理是一个冬天过程。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二)班级管理的功能

1.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

(三)班级管理的模式 1.班级常规管理

班级常规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2.班级平行管理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集合起来的管理模式。3.班级民主管理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的责任的提前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4.班级目标管理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集体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四)班级管理过程

班级管理过程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评价的中心内容是对学生发展的操行评定。

操行评定是按一定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作出的评价。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了解)(1)动员与准备

(2)操行评定的具体操作(3)评定结果的分析处理(4)评定谈话(5)写好操行评语

(五)班级管理的原则

班级管理的原则是根据班级管理规律和实践经验制定的,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原则

是指班主任必须按照班级管理的规律开展班级教育和管理工作。班级管理的基本规律可概括为“人——人——人”关系,即班主任通过做人的工作而最终促进人的发展。班主任要做到:

(1)了解和研究班级管理的基本规律(2)了解和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规律(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民主性原则

是指班主任发扬民主,吸收学生相关人员草鱼班级管理工作。坚持这一原则不仅能够培养现代人所需要的品质,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相关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3.自学习原则

是指班主任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中成长。4.整体性原则

是指班主任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教育资源合理地配制,实现整体优化效应。

(六)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材料分析)1.存在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应对策略

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第二节 班集体的培养

一、班集体的概念(重点)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一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二、班集体的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三、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了解)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一个好的班集体的特征(重点)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定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良好的班风形成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五、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的概念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二、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三)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第一,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1)协调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班主任必须与任课教师团结协作;班主任要经常与科任老师沟通本班学生的情况;班主任应经常听取科任老师的意见;班主任应邀请科任教师参加指导班级活动。

(2)协调与学校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3)指导和协助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第二,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三,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三、主任的工作内容及方法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八个方面: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各别教育、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一)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个方面。方法:

(1)观察法。最基本的方法(2)谈话法

(3)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4)调查访问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中心环节)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班主任的基础性工作)。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两种档案:集体档案盒个体档案 4.各别教育

5.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1)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邮箱形式和重要阵地,是培养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方法,也是养成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径。班会活动的特点:集体性、自主性和针对性 班会的种类: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主题班会

(2)课外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课外活动具有自主性、自愿性、选择性、灵活性。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第一,协调任课教师的教育影响 第二,协调学校领导的教育影响 第三,协调班委会的教育影响 第四,协调少先队的影响

第五,协调学生家庭的教育影响 第六,协调社会教育的影响 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包括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两种。

(二)各别教育工作 1.优等生的各别教育

(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2)不断激励,提高抗挫折能力(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4)发挥优势,带动全班 2.中等生的各别教育

(1)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

(2)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各别教育

(3)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得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后进生的个别教育(材料分析)(1)后进生的特点

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 自卑复杂感强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 意志力薄弱;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2)对后进生的教育

关系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针对后进生的各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第五篇:笔记心得

如何写读书笔记

网络

引用

这是近来许多同学都在问我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我以前从来没有认真想过,即使是在我自己写了一些笔记的时候也没有想过如何写读书笔记。所以,当许多同学都在问我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也许我们为同学选择了一个不适用于所有人的方法?”。直到一个去中山大学读行政管理的同学也专门发短信过来问起同样的问题,这向我说明两个问题:其一,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大学文科教学中最常见的学习方式,我在学校读书时也要完成导师要求的读书笔记;其二,本科阶段学习文科的同学也许同样面临这一困惑。我才重新坚信我们的做法是通用的,可能同学们开始不习惯,但这确实是文科学习最好的方法,我们别无选择。

我把自己以前写的笔记找出来,想要总结一下自己写笔记时的方法,但是我是心虚的,就象前文说到的那样,我从来没认真想过该如何写好读书笔记,但是当我看这些笔记的时候是很激动的,其中有许多的想法打动了自己――当时真是文思泉涌、灵感如潮啊。幸亏自己把它们记下来了。这样说,并无意于标榜自己天生就写得好,不用思考方法的问题,我想说明的是,写读书笔记本来就没有定式。所以我当时从来没想过章法的问题,却在现在看来逻辑且很有价值(在自己看来是这样的,^_^),那是因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章法在于每个人自我对著作的理解合乎常理,而这种“合乎常理”其实本来已经“天成”,只要你把它们写出来就是了。(没看懂?多读几遍。)

换句话说,书中所要反映的理念、观点、价值取向是确定的,它们在你眼里是什么样的?跟随着作者自己一起思考这个问题时,你想到了什么(也就是所谓的灵感了)?书中哪些地方十分经典,让你读来痛快淋漓?这些是我们首先要写下来的。其实,就象写信一样,不管是一封抵得万金的家信,还是缠绵悱恻的情书,情感生于格式,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前几天听广播说有人做了一个测试,发现成都市80%以上的小学生不会准确地写信件地址,有人写*街*号爸爸收,可是邮递员如何知道谁是写信人的爸爸呢?于是有人担忧,说学生综合素质如何如何。我看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现在写信的人实在太少了,我读小学时要专门学习如何写电报,考试经常考,现在邮政已经取消这项服务了。在韦伯的官僚制之外,格式没有意义。写笔记的目的是记述所思所想,当然,如果有些章法可以改进你笔记的效率,那么就是有意义的,至少,有些习惯或经验是值得总结的。

第一,等到第二遍看书时做笔记

一本书的思想在整体上应该是一体的,比如该书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当时理论的发展阶段,历史文化背景,作者代表的理论流派,作者的价值立场,作者的理论创新,与本书相矛盾(一致)的观点有哪些。从整体上认识一本书非常重要,否则很容易出现“一叶障目”或者“盲人摸象”。如果拿到一本书就认真地深入读下去,往往会被带入某个具体的问题深入进去,用了很多时间看完这本书之后,对几个具体问题有了一些了解,但却不知道这本书整体的思想。而没有一个完整思想背景认识作为基础,如何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具体问题呢?写下的笔记也只是就是论事,支离破碎。

建议大家对新书先快速看一遍,把握大概框架,然后再细致读下去,认真作笔记。当然,第二遍一定是很用时间的,知识就是这样积累下来的。

第二,笔记应该有自己的习惯

笔记当然是留待以后用来查阅的,不是交给老师检查的。好的读书笔记是学习过程中从“学”到“问”的转变,从吸收型学习到研究型学习的过渡,也是一个人从学生到学者的成长。我们要求同学们手工写笔记,目的有二:其一,杜绝网络抄袭;其二,手写过程更符合十多年来的学习习惯,避免在打字的时候影响读者思考的注意力。于是,手工笔记不能象电子文档一样更便于修改或格式的调整,所以参议大家从一开始先思考一个写作习惯。

这里的习惯主要在格式安排上,格式本身没有意义,但符合个人习惯的、统一的格式,可以提高笔记的利用效率。在内容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全书的主旨,背景,核心观点;

2、每一章的主要观点,与全书整体思想的关联,具体的理论创新;

3、一段话中对自己很有启发的地方,自己的灵感;

4、重点的、经典的、简洁的、格言式的语句,以特殊格式或位置单独记下,包括页码和上下文背景,以便日后引用。

第三,写笔记要眼疾手快

原因是在看书时(特别是进入无物无我境界之时),思路异常活跃,大脑运转飞速,而且整修思维被调动起来投入逻辑分析,记忆功能暂时休眠(这只是经验,不是生理学的理论),时不时有一个新的想法跳出来,然后自己可能沿着这一想法继续相下去一段,此时应当赶快将这些想法记下来。完整的想法可以列出一个论文框架,要尽可能是详细,否则,当时你知道自己是在说什么,过些天可能自己就看不懂了。如果想法并不完整,也可以先记下来,用标记标出,留待日后查证。

第四,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也许在看书时看得很累人却总是没有激起自己的灵感,这可能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经历,没什么奇怪的。原因有三:其一,基础不够扎实,而所选书籍起点太高,造成读者大部分时间在于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最多看到一个个句子,而看不到全段,因为过一一段又要停下来理解基本概念,更看不到全章可全篇,当然没有自己思考。这种情况就可以称之为“没看懂”;其二,作者表达习惯与读者思维习惯不同,没有沟通,这在翻译本中常见,特别是译者水平较差时尤为突出;其三,自己看书方法有问题,闭门造车,生吞活剥,不求甚解,都有可能造成看了与没看一样。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交流笔记或心得,与志同道合者讨论,讨论的功能太强大了,远远超乎我们自己的想象,帮你的思路大大拓展,有些观点,在你说出它们的前一秒钟你都没想到,它们可能是脱口而出的,甚至还有可能是你一边说一边想到的、完善的。

第五,有感而发,不可牵强

写笔记的目的是记述所思所想,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所以,我们首先是确定学习――思考的基本路径,有所思想,然后才是记笔记,我们这样做是希望通过笔记克服大脑思考与记忆之间的冲突,特别是持续记忆的不足。笔记的目的不能本末倒置,为了写笔记而搜肠刮肚实不可取。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全部时间用于思考,可是没有得到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平衡学与思之间的关系,读书去吧。

第六,笔记写完了怎么办

笔记是自己看书过程中的思想精华以及原著最有价值的部分引文,如果将原著认真读过几遍,不断推敲基础上才写下笔记,那么就可以不要原著了,只留下我的笔记就可以了。所以笔记的意义在于集中反映该书的价值与意义,如果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那么笔记自然应该是时时温习的。

以上是个人在读书过程中有一点体会,虽然抱着无知者无畏的“摔礶心理”,但是学无止境的道理还是知道的,实在不敢妄称经验之谈,所以另附关于钱钟书先生与读书笔记的两则短文,在这里与热爱读书的朋友一起分享。

读书笔记的种类

读书笔记种类很多,一般分为四大类。

(1)摘要式。

即将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警辟语句,有用数据和材料摘抄下来,目的是积累各种资料,为科研、教学、学习和工作作好准备。可按原书或原文系统摘录;也可摘录重要论点和段落;还可摘录重要数字。

(2)评注式。

评注式笔记不单摘录,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和评价。常用方法有书头批注。即在书中重要地方用笔打上符号或在空白处加批注、折页作记号;也可用提纲方法把书和文章论点或主要论据扼要记叙下来;还可用摘要式综合全文要点、记下主要内容;读完全书或全文对得失加以评论也是一种方法。

(3)心得式。

即读后感。是读书或读文章后写出的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启发。常用方法有:札记,也叫劄记,是摘记要点与心得结合的产物;心得,也叫读后感。将读书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综合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并记录下来,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4)记载式。

1)笔记本。

成册笔记本可用来抄原文、写提纲、记心得、写综述。长处是便于保存,缺点是不便分类,但可按类单独成册。

2)活页本。

可用来记各种各样笔记。便于分类,节约纸张和日后查阅。

3)卡片。

好处便于分类,可按目排列,便于灵活调动又节省纸张,但篇幅小,内容不宜长。

4)剪报。

把报纸和有用资料剪下来,长文章可贴在笔记本或活页本上,短小材料可贴在卡片上。剪报材料可加评注,也可分类张贴,要注明出处,以便使用。

5)全文复印。重要读书材料,为保持完整性,可全文复印编目分类留用。读书笔记范文:

爱的底色

——读李烈的《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

窦桂梅

封面浅灰和浅粉各占一半。粉色中,朦胧显出李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情景。封底全是粉色,书名是《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莫非,“爱的底色”就是这淡淡、柔柔、暖暖的粉色?

“我常常注意:话不能太多„„”

初见在十几年前。

吉林市教研室邀请姚尚志和李烈讲学。作为年轻教师代表,我有幸陪专家吃饭——就坐在李烈老师身边。我们的过于热烈,与她的冷静相遇——就好像强大的热流一下子被制冷了,顿时感觉言谈拘谨,心情紧张。我们不知怎么做才是合适。那一刻的“不自然”至今记忆犹新。

今年5月底,包头市教委邀请李烈和我前往讲学。十多年过去,感觉她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依然自然、平静。和她在一起晚餐,夜寝,午宴„„一切那么和谐,那么舒服。常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上读到她的文字。“我常常注意:话不能太多„„”就是这句给我留下印象的话,如今在我眼中,“冷淡”、“无语”,变成了一种“淡然”。她不像大多小学教师过于外向和活泼。不温不火,不急不躁。

课如人。记得在吉林市,她讲数学“通分”,犹如刀削斧砍一样的干净利落——没有几句话,动作幅度几乎没有,就连表情也是平和,没有半点夸张,没有半点渲染和造作,只有看不见的数学的思维和运算在行走„„我呆了。数学原来可以这么简约!如果老师的话太多,惟恐学生听不明白,说了一遍又一遍,不但抢占了学生的时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懈怠,甚至产生厌烦之感。和学生的交流还有好多方式,一个眼神就是一种提醒,一个动作就是一种命令,一个笑容就是一种肯定„„原来如此!

这次在包头的课,如此润物无声地将数学思想没有痕迹地渗透于课堂。然而看似平静的课堂里面却是如波涛汹涌的思维大海。“实而不死,活而不乱,易中求深,情理交融”——《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中,专家评价真是恰当不过。一遍听课,一边链接着书中的教学故事——“对学生的40岁负责”,“来自课堂的愉悦”,“言行都是教育”,“亲师才能信道”,“老师被夸是好事”,“巧用学生的话”,“让学生们总结”,“ 让优等生‘吃得饱’,又让‘学困生’消化得好”,“‘摔倒’的地方恰恰是教学的重点”„„一个个信手拈来,既真实又有可读性的案例,就是这位“话不多”的老师用实际行动做出来的。

“上课总要努力做到实实在在,又不呆板;力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角度思考,同时每个教学环节又十分有序;注意从认知的结构、思维训练、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四个方面引导从易到难的探索„„”

我把这句话打印下来,不仅仅是给数学老师看,也要和语文教师探讨,怎样更好地把“话”腾出来,多给学生留“地儿”。

“ 女人就是女人,永远不要太男性化。”

这是李老师在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作嘉宾时被邀而写的一句话,着实令记者吃了一惊。的确,这决不是镜头前的作秀。她给自己生活中的定位就是如此——做一个女人,一个好女人,并期望所爱的男人能够多给一点呵护,给爱的小舟构筑一个遮风避雨的港湾。爱美,爱生活是女人的天性。她告诉我,自己很喜欢森林的深沉,草地的宁静。书中的插图还真有几幅李老师置身大自然的照片。的确,“自然”最美。尤其是,封底中掩映在粉色中的李烈也成了粉色。粉色的她恬静、文雅、安逸,一看就知道是一位有品头儿的女人。这次亲密接触,更感觉是一个真实的、可爱的女人。从衣着到发型到化妆品„„就连睡衣也是那么有女人味儿。爱打扮的她庄重而不媚俗,时尚而不浮夸。

我见过好多成功的女士,那是用自己作为女人应该享有的时间和条件换来的——疲惫不堪,甚至蓬头垢面。家庭顾不了,丈夫和孩子感受不到妻子的体贴和母亲的爱抚。我也是一个爱美的女人。也许这点和我相同吧。所以,我特别喜欢她的这种生命状态。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女人真正的生活。因此,女人就是女人,可以具有男人的气魄和胸怀,但绝对不是男人化。

爱美,也爱丈夫和爱孩子——“在生活中,我不仅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而且要做一个能用‘爱的眼光’选择伴侣的人,并且要在相互激励中享受爱情的温暖和快乐。”

丈夫大她八岁。在许多场合只要条件允许,她绝对不掩饰对丈夫的感情和深深的依恋。《在情感上做出爱的选择》中毫不掩饰自己对丈夫的爱。我相信,一个值得女人爱的一定是优秀的男人。曾经两人在一个单位工作,这就自然而然理解支持李老师的事业。正如李老师所说,他看似不求上进,外表冷漠却有善良美好的心。曾救过落水的孩子,操场的跑道硬是他用小推车一点一点垫起来的。走在学校楼道突然停下脚步,走进厕所拧紧水龙头的也是他。那辆“风雨无阻的‘永久’自行车”,在学校和家宅的距离中丈量了三年。李老师白天听老师的课,做课堂笔记,给孩子讲课,批改作业,还要家访、备课。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晚上忙到很晚,托着疲惫的身躯离开校园时,都能看到校园那棵最粗的大树下停靠的一辆自行车。这就是丈夫三年坚持不断接她回家的那辆永久牌自行车„„

当李老师以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夺得全国数学教学大赛的桂冠的时候,当她回到北京,一眼便发现站台上的他,那位手里捧着大捧玫瑰花的他,一只大手把她拥入怀中的他„„面对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人和事,有痛苦,有烦恼,有承受不了的时候,可以静静听她的苦恼,让她伏在肩上流泪的,还是他„„真情永远不变的他!因《海的沉默》而相识。对于他们,而《海的沉默》已经不仅仅是书。“爱,就要同时爱她(他)的缺点。这样,双方才能在充满宽松气氛的温馨家庭中轻松、愉悦、幸福地生活。”不是吗,我们这些当小学老师的,如果稍微敬业一些的话,丈夫自然就会承担更多的家庭重担。婚姻家庭的爱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方面。读了李老师的话,我明白了,要让自己的丈夫有所成,也要让自己的工作因为有了丈夫的爱更有所成——要爱自己的丈夫,也要爱他的缺点。

当爱情的结晶——他们的儿子来到身边的时候。作为母亲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我想,就没有强调的必要了。正如她所说的:“一个深爱自己孩子的人,未必是一个对社会富有爱心的人;但一个连自己孩子都不爱的人,就一定是缺少爱心的人。”

从父母之恩到夫妻之爱,到亲子之情,爱是一个人生命情愫的自然流淌。如果把生命比成一棵树,那么,来自家庭的浓浓的爱便是滋养李老师生命之树的水。由此,李老师事业的阳光因有了雨露的滋润变得更加柔和温暖。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教师常态,这才是生命的平衡。试想一个脱离了家庭、脱离了性别的人,追求的事业之树一定是干枯的、坚硬的,缺乏那种如粉色柔软与细腻,一定是脆弱的、空洞的,甚至是可怕的。

“有话公开说、有话好好讲、没事不乱说。”

我是一名教学干部。要当好战斗员和教练员。但评判员、指挥员的“管”与“理”必然 要面对。说心里话,在我眼里,宁可天天和教材、课堂打交道也不愿意和人群打交道。有的时候,脑子里光想着把事情做好,没有考虑过多个体的心理复杂性。这就会造成你许多的“麻烦”,有时候心里还觉得委屈。每天,我也算废寝忘食地工作、学习。虽工作头绪杂乱但也很投入。不过,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有时候不能很平和地、又相对超脱地对待那些困惑,同时又超脱不了自己的脾气和心态导致的“计较”或“较真儿”。有时候热情、积极向上的心态经常被“乌云”笼罩。

读罢此书——心头豁然开朗。“疙瘩”解开了许多。“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能让人读出一种心态。看来,很多问题来自自己的思维方式。首先自己要心中装满爱。教师不是神。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意,有优点有缺点。尽管有些教师是很“气人”。当然,理解而后的方法必须像李烈校长一样,要想取得“当面锣对面鼓”的积极沟通效果,必须以“真诚”为基础,以正气为旗帜。这份“真诚”就意味着要卸掉防身的“盔甲”,要以柔软真实的血肉之躯去面对,包括可能的伤害。正气呢,就意味敢于说“是”,定“非”;敢于“认可”,更敢于“否定”;敢于“接纳”,更敢于“拒绝”。一句话,还是一个“度”。

喜欢她的“不卑不亢”——“有话公开说”、“有话好好讲”、“没事不乱说”。你看,“说”与“不说”还是一个度;“说什么”与“为什么说”更是一种适度。你想啊,“好好先生”与“好好干部”必然缺乏责任。这就绝对没有真诚,绝对谈不上“正气”,有的只是虚与委蛇地“迁就”。而管理者的“真诚”和“正气”需要勇气,需要开放的勇气,需要面对的勇气,需要坚持的勇气。书中那个喊着“我要辞职,我不干了”的故事,以及老教师、同龄人的“挖苦”甚至“冷观”的态度,让我更深体会了两个成语的别样含义——“玉树临风”与“临危不惧”。

敬佩她的“适合学说”——“强调优势、避免不足、以优促短; 没有‘弱势’的概念,只有‘流动’的概念;总结老年、重用中年、培养青年。”那位颇有才气,成绩突出的漂亮教师,在李校长的期待、引导和教育中,个体价值实现,已经很好地把“特性”转变成了建立在“适合”学校整体氛围的“个性”上。正是这种职业或位置的基础上的“适合”,让这位教师不再身上长满扎人的“刺儿”。

欣赏她的“快乐生命学说”——容言,容人,容事。成功属于那些比他人更快乐、更有效的学习,思考,付诸行动的人,而不是“幸福地愚昧着”的人抑或“满腹牢骚”的人。想必,音乐组已经退休的那位男老师的生活一定很快乐。是李校长的“撮合”,让他和同在一个屋檐下的那位音乐老师人为地“拧”在一个学年。从“和好”到“合作”,不是管理上的简单“躲避”和“回避”。他们终于做到了快乐的工作,快乐的生活。

称赞她的“管理”理念——不应该是单纯的管理者的角色,而应该向领导者的角色转变。不是只关心正确做事,更要关注做正确的事。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思路,并且具有促使这一目标转化为全体教职员工共识的能力:

扬人之长,念人之功,谅人之难,帮人之过;

坚持倡导正气,并使之成为学校的文化主流;

面对成绩,一定要做到“分享”,而非“独享”;

多一些人文含量高,非规范,无边界的活动;

不优不特不是二小人,不爱不乐不是二小人!

„„

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想想和她生活中真实接触给我的感性认识,想想在书中间接走进她的 理性升华。文与人,人与文,分不清谁是人,谁是文。文就是人,人就是文。宠辱不惊,闲庭信步。

合上书,一股“粉色”的爱的暖流充盈满身,成了一条温暖的河,流向我心的深处。这粉色的河啊并不湍急也不缓慢,流淌得是那么适中、适度,成为了我情感的温度。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读书笔记

很有幸,上学期中我读了《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这本书,这是一本很值得数学教师一读的书。这本书记录了黄爱华的成长之路和他的教学主张。读后有几点感触,记录如下。

黄爱华,男,1966年生,江苏金湖人。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多媒体教学研究部副主任。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深圳市“鹏城青年功勋奖章”、深圳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

他原先在江苏淮阴一所重点小学任教,卢专文老师(全国特级教师)是给他课堂教学影响最深的人。1986年认识了邱学华老师(尝试教学法创始人)。1992年,只身来到深圳,在深圳园岭小学任教。1985年从教以来,黄爱华老师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三次获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并应邀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百余场学术研讨会上上观摩课、示范课或作专题讲座。在全国十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教学论文百余篇,参与编写少儿读物计15册约100多万字,编著教师教学参考用书200多万字。曾先后出版了《黄爱华数学课堂教学艺术》、《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黄爱华与智慧课堂》等专著。

黄爱华老师的成长之路上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从不放弃学习。他从走出校门,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从教以后,他更是流连书海,如痴如醉,页页精读,行行品味,字字琢磨。为了掌握教学规律,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寻求新的突破,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钻研教材,翻阅资料,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他研读过数学教学法,比较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以掌握儿童发展的认知规律;分析过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研究过国内外不同教法的特点,不断探索儿童认知的最佳建构过程。每年新年伊始,他都会列出书目,制定详细的读书计划,每年至少读五本教育专著,读中外教育史,读中外教育名著,并做好阅读札记。多年来,所做的笔记就有80多万字。书,是他最好的朋友。学无止境,生活中的万物在他眼中都好似一本本鲜活的教科书,而他则是那一个最痴迷的读者。因为,他坚信:向书本学习,因书本而智慧;向他人学习,因他人而智慧;向万物学习,因万物而智慧;无所不学则无所不智也。

如果说,学习是成长的原动力的话,那么,思考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黄爱华老师说:思考,让我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也正是思考,让我课堂呈现出别样的风采;还是思考,引领着我的人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他主张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学生去思考和实践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做“数学实验”,亲身体会如何解决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老师就是一个“适宜的点拨者、亲切的慰藉者、无私的协助者和诚挚的合作者”。在教学方法上,他关注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力求:引人入胜地创设问题情境、激情四射地开展探索研究、意犹未尽地实践延伸。

比如:在循环小数一课里,他用尽人皆知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谣,作为本课的“开场白”,形成了轻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美妙的课堂还来自于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把情境教学、游戏教学、愉快教学融为一体,便能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在“圆的认识”一课,他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小猴子坐在方形和椭圆形车轮的小车里颠簸起伏的画面,乐得学生哈哈大笑;在“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一课的结尾,他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动脑筋出教室”的游戏,要求学号数能被2、3……整除的学生依次出教室,全场的学生都要说出谁是几的倍数。当最后剩下学号是质数的同学时,他便问:“老师出一个什么数时,我们都可以离开教室?”学生们大声回答:“1”……在一次全国的公开课上,当课上到这里,全场800多名教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总之,在教学中他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发展而教;尊重学生,与学生“和”“平”相处。

在教学艺术上,求“实”,求“活”,求“美”,求“趣”,求“新”,求“效”。受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启发,他上《24时记时法》时,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在上面写上“昨天”、“今天”、“明天”,然后说,如果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的话,昨天和今天之间有一个分界的点,今天和明天之间也有一个分界的点,这个点用你学过的记时法表示是几时呢?新颖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有的说是0时,有的说是24时,还有的说是夜里的12时,还有的说是今天的0时就是昨天的24时;今天的24时就是明天的0时……

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读出含有百分数的句子:(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2)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22%。(3)人脑的重量约是人体重量2%~3%。然后引发出新的问题:(1)把第一句和第二句联系起来看,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想到很多问题,其中有两位学生想到:我国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如果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占世界的 15%,甚至更少,我们的生活水平会更高。(2)人脑的重量约是人体重量的2%~3%,人体除大脑以外的重量占人体的百分之几?这个2%~3%重不重要呢?立即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

“听黄爱华的课是一种享受,做黄爱华的学生是一种幸福”。这是听过黄爱华讲课的人发自内心的“同声合唱”。

由于本人懒惰,阅读得比较粗浅,最后借用一位老师的话“与其说黄爱华老师是一位名师,倒不如说黄爱华老师是一本书,一本只有认真思考、认真实践后才能读懂的书”。我想,这本书今后我不光要读,更要在教学中实践。

下载学习《党务公开条例》的心得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党务公开条例》的心得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员学习党务工作手册心得(5篇模版)

    时间:2014年1月6日 地点:人文艺术系学工办 主持人:曹树进 记录人:吴璇 与会人员:人文艺术系全体教职工(无缺席人员) 会议内容: 为更好地了解党务工作,曹树进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进一步学......

    关于党务学习

    关于党务学习在本周四的下午我们进行了这学期第一次的党务学习。在本次学习中,主要学习了叶志平校长的先进事迹,以及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 叶志平同志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

    忏公上人教授拜佛视频及学习笔记

    忏公上人教授拜佛视频及学习笔记 忏公上人教授拜佛视频及学习笔记 南无阿弥陀佛 因为转帖,又让儒医看见的忏公老和尚教导的拜佛。还是那句话,法师的慈颜善语,循循善诱,像极了悟......

    学习《为人民服务》心得笔记

    学习《为人民服务》心得体会 今天,我重温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使我倍感亲切,还在我儿时就已经背的滚瓜烂熟的“老三篇”,至今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这一代人可......

    SQL数据库学习笔记与心得(定稿)

    SQL数据库学习笔记与心得 0961140107 SQL是市场占有率最大的数据库之一,是信息化社会的产物,是整理、查询、分析数据的强有力工具。我对于SQL数据库的学习是在实验与探索之中......

    学习《教室职业道德规范》心得笔记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感 藏龙学校 袁细群 人们都说,教师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这也是我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时的动力。教师虽是平凡的工作岗位,但意味着工作时间是无界限......

    学习笔记

    我们的福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感好客中国人,设宴必有剩。”这是流传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陈规陋习。客人走后,主家只有满桌的剩菜、剩饭、剩酒,才能充分表达主人那颗虚荣......

    学习笔记(模版)

    学习笔记 学习时间:2014年5月27日16:30—17:30 学习地点:CT远程室 参加人员:医技支部全体党员 学习内容:关于开展机关党员“践行三严三实、做合格人民公仆“村社区党员”在党爱党......